优化农业技术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徐亚东
土壤熟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1 土壤熟化技术研究现状
氧化还原等理化性质[7] ;气相抽提法是利用物理法除去土壤
在真空泵产生的负压驱使下,解吸并夹带挥发性有机物流向
抽取井,并引至地面处理[8] 。 土壤修复中可通过物理修复对
污染物进行去除并促进熟化过程,物理措施技术简单、容易
操作但投入成本大、工程量大且周期长[9] 。
展主要利用生物分解有毒有害物质以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
同时改良土壤物理结构、提高化学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加
速土壤熟化
[4]
。 生物改良技术具有很大的生态效益和潜在
的经济价值,可在土壤改良领域加以借鉴和持续应用[23] 。
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代谢有显著作用[31] 。 能够显著地提高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土壤 C、N 的有效性[32] 。 从土壤有机碳
[13]
以有机类
土壤改良剂小麦秸秆生物炭在新疆灰漠土和陕西风沙土试
验中发现生物炭可促进微生物生长、提高土壤酶活性从而改
良土壤品质;赵旭等
[14]
以矿物类土壤改良剂煤矸石和粉煤
灰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发现一定比例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可
下水位,进而减慢土壤中盐分的淋失或加强抑制土壤表层盐
分反盐,并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27] 。 例如,天津滨海在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oil degradation,the research status,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ree soil ripening technologies and related joint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physical remediation,chemical remediation,and bioremedi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expound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oil ripening technology are analyzed and the prospect is proposed,providing reference and help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il ripening technology.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探路示范

统产业、做强特色产业、做大新 兴产业,为促进乡村振兴发挥了 重要作用。但建设中也还存在着 产业融合度不够、要素集聚度不 够、农民参与度不够等问题。新 时期要围绕乡村振兴大局,对标 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任务,在推 广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培育农 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探索 农业农村改革新机制上求突破, 努力建设成为具有时代特色、江
苏特点、全国领先的农业农村现 代化新高地。重点在十个方面进 行探路示范:
一是在培大做强主导产业上 探路示范。主导产业是园区存在 和发展的生命所在。江苏省国家 产业园目前已初步形成种养规模 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 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格 局,主导产业平均产值近60亿 元,沭阳园区的花木、高淳园区
导撬动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本 更多投向产业园。
七是在联农带农富农上探路 示范。2019年国家产业园平均带 动农民就业5.3万人,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3.32万元,高出 全省平均水平1.05万元,有力地 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但也存在 着利益联结不紧、受益面不广等 问题。产业园要坚持为农所建、 利为农所谋,服务农民、富裕农 民,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 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利 益联结机制,加快推广“订单收 购+分红”“土地流转+优先雇用 +社会保障”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利益联结方 式,打通融合结点,真正实现利 益融合,让小农户在产业园发展 和产业融合中同步受益、同步提 升、同步进步。
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思考)

优化基层农业技术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思考)摘要:通过分析东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针对制约产业发展因素,提出要解放思想,坚定前行,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进程,完善资金政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充分发挥以市场为主体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振兴;三农乡村振兴的关键和难点是产业振兴,如何发展产业促进产业,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是摆在传统农业大省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东部地区具有生态优良、区位独特、资源丰富的优势,如何因地制宜,以产业振兴促进“三农”发展?该文立足市,以市为例展开思考。
1产业现状分析1.1第一产业种植业发展现状。
2013年至2020年市粮食总产量趋于稳定。
201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6.0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0%。
粮食总产量51.8万吨,比上年增长1.3%;特色种养业主要包括中药材、食用菌、果蔬、野生采集、苗木花卉等特色种植业,特色农业的产值和体量已远远超出传统种植业,成为市农业产业中的支撑性产业;畜牧业发展,按养殖规模来看,各畜种规模养殖占比均达到70% 以上,但具体分布仍以小型规模养殖占比居多,再加上基础设施规范化程度差,养殖效益和附加效益较低,养殖污染治理难度较大等问题愈发凸显。
1.2第二产业为顺应市场发展,相关农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畜产品加工、新能源高新产业等开始崭露头角。
以粮食深加工为主的煎饼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品牌效应;以人参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年销售总额预计可达3.02亿元;以黑木耳为主的食用菌产业,黑木耳菌种培养和栽培技术一直处于东三省领先地位,但由于没有形成地区品牌效应,仍停留在最初级加工阶段;其他产业包括柞蚕、果蔬、林下经济产业,产品大多以原料形式出售,没有正规的深加工企业,产业有待进一步开发;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当前全市只有4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猪和肉牛产品只能以鲜肉形式上市销售,不能通过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可再生能源产业以秸秆、废弃木耳段等农业废弃物为主的能源再生产业,利用农业废弃物,通过高新技术手段转化成饲料、生物质燃料等再生能源,打通了农业产业经济循环的最后的一节。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0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0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6.17•【文号】农办议〔2024〕14号•【施行日期】2024.06.1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3404号建议的答复摘要农办议〔2024〕14号郑思敏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全方位培育涉农新质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议收悉。
经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现答复如下:一、关于推进农业数智化,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聚集资源、细化措施,务实推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改造,不断提升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
一是开展农民数字技能培训。
持续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建设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不断丰富在线学习功能,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精准度和智能化水平。
二是建设农村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
三是加快智慧农业发展。
持续推进智慧农业建设项目,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精准播种、变量施肥、精准饲喂、植保无人机等加快推广应用。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突破技术制约,强化典型引领,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
二、关于升级农业产业结构,强化产业融合,助力行业迭代升级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持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推进全链加工。
制定《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引导大型农业企业重心下沉,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着力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
二是发展多元业态。
持续实施休闲农业精品工程,认定一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推介一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村BA”、“村晚”等活动成为有影响力的乡村文化品牌。
三是培育知名品牌。
深入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分品类分年度培育一批产业优势领先、市场空间潜力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
盐城市亭湖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建议

盐城市亭湖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建议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农”问题解决的必由之路。
盐城市亭湖区自然资源丰富,农业产业不断发展,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盐城市亭湖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建议进行分析。
一、现状分析1.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不足。
盐城市亭湖区的农业以生产粮食和蔬菜为主,其他种植业和养殖业较少,导致农业比较单一。
同时,部分农民追求单一经济收益,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容易引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2.产业配套水平较低。
亭湖区的一些村庄只有单一的农业种植或养殖,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对于一些新型农业产业或特色农业的发展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同时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产业转型较慢。
在一些传统的农业产业中,一些农民仍然保持着过去的经营方式和生产习惯,没有很好地接受新的农业科技和生产模式,也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农业管理体系,造成生产效率低下、产品品质无法提升及产品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二、建议提升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盐城市亭湖区应加大支持力度,逐步引导农民逐步转向收入更为稳定、市场更为广阔的果蔬、畜牧、水产等农业生产上,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以及实现农业与城市的有机衔接。
同时,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农业结构向优质高效的规模化方向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经营和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
2.培育完善产业链。
互相补充的产业链可以形成完整、持续的发展链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良好。
亭湖区应尝试扶持发展一些农业产业,例如儿童农业、餐饮旅游等产业,并建立起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为种植、养殖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
3.加强产业转型升级。
亭湖区应营造优质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提倡农民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建立起与时俱进、高效生产的农业管理模式,培育技能型和创新型农民,以实现农村和城市相互走近、共同发展。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

农业农村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24.07.01•【文号】农办议〔2024〕74号•【施行日期】2024.07.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科技正文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0667号建议的答复摘要农办议〔2024〕74号楼向平代表: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拓展农业大数据应用场景精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建议收悉。
经商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中国气象局、国家粮食和储备局,现答复如下: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
在《“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中对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进行了部署安排,重点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农业建设规划》,明确了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的重点任务和建设内容。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
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工程,加快农村光纤宽带、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发展,截至2023年底全国行政村通5G比例超过80%。
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累计建设益农信息社46.8万个,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各类信息服务超过10.8亿次。
三是推动数据互联互通。
以“全农码”为全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农户、承包地块、宅基地宗地等对象赋码。
建设国家农业遥感应用与研究中心,绘制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开发可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使用的大数据公共平台基座。
目前,粮、棉、油、糖、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全产业链大数据试点取得初步成效。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政策体系,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和“十五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中,明确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建设的具体任务安排。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 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02):256-266Journal of Agro-Forestry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ttp :// E-mail :nljjglxb@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 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徐亚东,张应良*(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400715)摘要:无论是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积累实践经验和奠定物质基础,还是乡村振兴要解决脱贫攻坚中遗留问题以及产生的新问题,均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出要求。
二者有效衔接体现在政策互补、时间交互、内容递进和组织重合四方面,并有个体层面和乡村层面两个层面的科学目标。
农村“三变”改革作为当前深化农村改革和实现农村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制度供给,能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在重庆市S 乡农村“三变”改革过程中,贫困农民前期通过获得租金、工资和财政分红收入,提高收入水平,实现精准脱贫;未来则通过获得租金、务农务工和盈利分红收入,改善投资、就业和收入结构,实现生活富裕。
同时依托农村“三变”改革构建现代化微观管理组织、搭建产业平台和挖掘生态、传统文化价值,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结果表明:农村“三变”改革是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制度供给。
关键词:农村“三变”改革;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924(2021)02-0256-11DOI :10.16195/36-1328/f.2021.02.27System Supply of Organic Link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Rural Revital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hree Changes ”in Rural Areas of S TownshipXU Ya -dong ,ZHANG Ying -lia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It is necessary to put forward the overall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whether to accumulat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lay a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or to solve the remaining problems and new problem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is embodied in four aspects :policy complementarity ,time interaction ,content progression and organizational overlap ,and has two scientific objectives :one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and the other at the rural level.As an important system supply for deepening the rural reform and effective allocation of rural resources ,the rural “Three Changes ”re⁃form can effectively coordinate the two.In the process of the “Three Changes ”reform in the rural areas of S Township ,Chongqing ,poor farmers in the early stage increased their income ,achieve accurate poverty eradica⁃徐亚东,张应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供给研究:以重庆S 乡农村“三变”改革为例[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20(02):256-266.收稿日期:2020⁃11⁃17修回日期:2020⁃12⁃09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AGL023)、中央基本高校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SWU1709115)和西南大学“坤元”创新团队项目作者简介:徐亚东,男,博士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农村发展研究,E -mail :*************** ;*通信作者:张应良,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潜山市推动绿色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

潜山市推动绿色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
徐卫明
【期刊名称】《农家科技》
【年(卷),期】2024()7
【摘要】促进农业的经营与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总体工作目标的有力手段,传统农业经济一直呈现着粗放型的特征,大量资源消耗和农业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绿色循环农业模式的提出,能够解决这一发展问题。
基于此,文章先从传统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对比入手进行分析,探究绿色循环农业的典型特征及积极意义,再结合新时期背景下的农业发展需求,总结推动绿色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希望为积极促进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提供帮助。
潜山市产业振
兴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要积极推动绿色循环农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利用潜山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做好“三头三尾”大文章,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绿色循环农业是潜山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和发力点。
【总页数】3页(P157-159)
【作者】徐卫明
【作者单位】潜山市余井农技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壮大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生态农业视角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2.壮大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从生态农业视角看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与途径
3.坚持三个导向推动种养循环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4.提升绿色、有机食品基地管理水平推动大庆市农业高质量发展问题研究
5.不断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以潜山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化农业技术模式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徐亚东
发表时间:2019-11-20T14:51:10.640Z 来源:《城镇建设》2019年2卷16期作者:徐亚东
[导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必然还会经历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必然还会经历一次跨越式的发展,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迈进。
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为了更好的发展现代农业,有必要对农业的技术模式进行探讨。
本文从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循环农业四种农业技术模式入手,全面讨论了四种农业模式内含和发展方式。
关键词:现代农业;技术模式;农业产业
一、有机农业模式
所谓有机农业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中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一切遵循自然生长规律,推崇人类活动、土壤及动植物等生物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自然统一的原则,在此种类型的农业模式下,农业种植和动物养殖要均衡发展;而且,有此类农业模式下,从种子到果实的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转基因生物或生物制品,也严禁使用一切通过化学手段合成的化肥、农药及生长添加剂等物质;有机农业的核心在于通过秸秆还田和粪肥施用等手段使土壤得到改良,达到养分充分循环的目的;同时,此类型农业模式下的病虫草害防治,也不可使用传统防治方法,而是要采取纯粹的物理和生物防治方法,使农业生产成为一个稳定持续的过程。
可以说,该农业模式是传统农业生态本质的回归,有力的推动了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统一,是尊重自然生态规律的真实体现;其核心本质是实现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和良性循环,其注重的是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均衡,而不是倾向于某一方面;而且,该农业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也与当下的资源利用原则相吻合,即强调广泛的资源利用,又强调平稳持续;所以说,该农业模式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两者之间的关系由之前的水火不容转变为共同促进、和谐发展,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重发展。
二、绿色农业模式
所谓绿色农业指的是在生物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将其完美融入到农业生产当中,在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的基础上,使自然界的物质能量转换通过生物技术来完成的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具体来讲,该模式的关键在于通过对农产品的生产、储存和加工运输环节的有效管控,使农产品在农药残余、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严重损害的几率降至最低并达到绿色食品的标准。
一般来讲,绿色农业需具备改正几个特征,一是利用物质与资源的原则必须是在满足当下人们正常生活需求的同时,确保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永续利用,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切忌鼠目寸光,贪图一时之快,小心大自然的报复;二是所发展的种植和养殖做到和谐发展、共同促进,整个模式下的物质能量转换必须是在有利于生态均衡发展的原则下进行的,必须是有利于自然生态平衡优化的,必须是能够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三是该模式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是传统农业技艺与当下高科技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要能够兼顾质量和效益;四是在生产过程中的病害防治方面,必须是生产经验与现代科技精诚合作才能够完成,使产品既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也能够实现当下生态保护的迫切愿望。
三、精准农业模式
所谓精准农业,是由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等十大系统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是近年来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如果离开了高新技术,此农业模式将不复存在。
可以说,该模式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人类进入到数字信息化时代之后,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人类少投入多回报愿望的有效途径。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已经提出精准农业的构想,但并未正式应用,直到九十年代才逐步开始应用,当时该农业模式所需的设备和技术虽然已经相对成熟得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精准农业模式并未实现系统化和规模化,仍处于研发试验阶段。
为了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该农业模式,美国于1992年4月组织召开了第1次精准农业学术研讨会,这一概念第一次被世人所熟知并逐渐接受。
而且,最近几年,日韩等国都加大了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投入力度,且在他们国内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从精准农业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发展比较缓慢,但也逐步提上日程,在国家的863计划中也已经加入了该方面的内容,中国科学院也将其列入知识创新工程计划。
四、共生互利、资源多层次循环利用模式
该模式指的是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在某一特定生态系统内,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能够共同促进的物种组合在一起,使两个物种能够共同促进、共同生长,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如在近年来发展势头良好的稻田养鱼模式下,水稻有利于将水温调节至适宜鱼儿生长的温度,还可以为鱼儿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鱼儿的存在,又可以为水稻除草灭虫、充氧和施肥,将杂草、浮游生物及光合细菌转化为身体的一部分,可以说,水稻和鱼儿之间实现了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两者之间所形成就是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达到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再如秸秆还田转化模式下的秸秆一猪一沼气一农田一秸秆就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首先通过沼气将包括污水及猪的粪便在内的有机物实现了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既避免了环境污染,又为人类提供了清洁能源,从而实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党国英. 农业现代化需要模式创新——关于建立“现代全产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几个问题[J]. 中国生态文明,2018(03):53-56.
[2]倪学志. 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生态农业的策略研究[J]. 经济纵横,2018(07):76-82.
[3]. 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年)[J]. 吉林农业,2018(17):22-29.
[4]陳俊红,田有国,龚晶,杜洪燕,刘哲.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的行为实践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8,39(04):567-575.
[5]朱月季,胡晨,李佳莲.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技术合作模式研究[J]. 世界农业,2018(09):28-33+5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