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料】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学习专用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语文补充素材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补充素材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补充素材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①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②理是事物的规律。

③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④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动静观朱熹主张理依气而生物,并从气展开了一分为二、动静不息的生物运动,这便是一气分做二气,动的是阳,静的是阴,又分做五行(金、木、水、火、土),散为万物。

一分为二是从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16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16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6课《古诗两首》——《观书有感》【教材简解】《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

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课前准备】1、收集朱熹的读书名言和古诗,弄懂它们的意思。

2、预习《观书有感(二)》,理解诗意。

3、查阅资料,了解朱熹,并可以用自己的话介绍朱熹。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

因此,古诗教学中,读是基础,悟是关键。

要以读为本,重在悟情、传情。

在教学中,教者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交流中,朗读、品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在朗读与吟诵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并着眼课题,启发思考,回扣主题,补充阅读,丰富学生的积累。

【设计思路】课堂伊始,教师带领学生读朱熹的读书名言导入到新课的学习。

初步学习古诗时,要求学生带着具体的学习任务去自学,通过自学成果的检查,反馈初读成果,朗读做到字音正确、节奏鲜明。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找出诗眼“清”,抓住重点字“鉴”和重点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感受半亩池塘的清澈明净。

学习后两句诗时,引导学生体会源头活水对于池塘的重要性。

586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观书有感》PPT课件之一

586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观书有感》PPT课件之一

半亩方塘一 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开:打开。
共徘徊:都在镜子中一起
荡漾。
问 渠 那得清如许 ? 为 有源头活水来。
渠 :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般,
像这样。 为 :因为。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 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 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观 书 有 感
[宋] 朱 熹
写景 比喻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借 景 喻 理
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感 设问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借助工具书或课文注释 理解不懂的词语的意思,说说诗 句的意思,再想想句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3)说说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 道理?
• 中 心 思 想
源头活水
• 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 答:现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活力
关于书的名言警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华罗庚 古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 苏轼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苏联 高尔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 ----巴甫连柯
诗人用方塘来比喻 人的心智, 清澈的池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 影正如 人的心智能容纳万物,辨别事理 。 “天光云影”好知识、智慧、学问 比 。
书本 ,“活水” “源头” 比喻 比喻新的知识 。源源不断的活 水能使方塘变得清澈,正如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使自己变得聪明 ______ 。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观书有感》的原文翻译及赏析《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全诗内容为:“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先来看这首诗的原文翻译。

“半亩方塘一鉴开”,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

“鉴”在这里是镜子的意思。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这镜子般的池塘中来回移动。

“问渠那得清如许”,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渠”,在这里指的是池塘中的水。

“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赏析这首诗。

从意境和画面感来看,诗人以“半亩方塘”为喻,形象地展现出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动感的画面。

那平静如镜的水面,倒映着天空的光彩和云影,仿佛一幅天然的画卷。

这种画面的描绘,既给人以美的感受,又引发了读者对于池塘清澈原因的好奇。

从哲理的层面来解读,这首诗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池塘的水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不断地为它注入新的水流。

这就如同人的思想和知识,如果想要保持清晰、敏锐和鲜活,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新的知识。

它强调了知识更新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在表现手法上,朱熹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方塘”比作镜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池塘水面的平静和清澈。

而通过对“源头活水”的追问和解答,以水喻理,深入浅出,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同时,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藻,却能够用朴素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这正是朱熹诗歌的魅力所在。

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时期,理学兴盛,朱熹作为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对于知识和道德修养的追求。

在那个注重学问和修身的时代,这种强调不断进取、不断更新知识的观念具有积极的意义。

再从个人的感悟角度来思考。

这首诗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6.﹡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16.﹡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1.初读诗歌,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激发对书的热爱之情。
3.感情朗读,体悟诗意。
五、赏析诗歌,悟出道理
1.书的神奇我们深知,你觉得书还像什么?依照书中的构段方式,也试着写一小节。
2.互动交赞美之情,你知道有哪些关于书的名言警句,和大家分享分享。
二、抓住字眼,理解诗意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朗读古诗,正音识记。
3.依法学习,互动交流。(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指导学法,理解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然后反馈交流。)
5.质疑问难,突出重点。(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1)生生互动谈体会。(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
(2)看到了什么景色?
(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自读自悟,感受神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神奇的书》是一首现代诗,作者以四个小节、相同的句式结构来展现书的价值,抒发作者热爱与赞美书籍的思想感情。其句式整齐,韵脚合一,朗朗上口。诗风清新明丽,词句间蕴涵深意。读后令人精神振奋,热爱书籍之情油然而生。
把同是写书的古诗和现代诗放在一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表现形式中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想想画面诵古诗。(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理
1.设疑问难,激趣寻因。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_西师大版观书有感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射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如何如此清亮?原先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专门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经常有一种豁然爽朗的感受,诗中确实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受化作能够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画,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伙儿共同分析观赏。

期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发鼓舞。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鲜艳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适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射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亮的水面那么宁静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什么缘故如此清亮呢?他快乐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漂亮的自然风光图卷,差不多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赶忙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先,大学者朱熹在颂扬读书有所领会,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亮、爽朗,以水塘和云影的映射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如此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发,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久爽朗,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6诗两首观书有感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6诗两首观书有感西师大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6诗两首观书有感西师大版《观书有感》是西师大版教材第第九册第四单元第四课的内容。

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明白得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

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亮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

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亮,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

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要紧采纳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

关于词句、修辞的明白得,学生借助工具书就能够自己明白得,因此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明白得、预习的成果到台前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

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关心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确实是课后的问题:什么缘故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

我采纳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

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

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存,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只有更透彻地钻研明白得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问点,引导,疏通,从而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课堂上,鼓舞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那个词语的明白得:什么缘故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如何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

但我赶忙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

通过读诗句,引导,学生赶忙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观书有感》课件之一

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观书有感》课件之一

诗文内容及解析
诗文内容:介绍 《观书有感》的原 文及背景
解析:对诗文进行 逐句解析,包括字 词解释、句意理解 等
主题思想:阐述诗 文所表达的主题思 想,即读书的感悟 和启示
艺术特色:分析诗 文的艺术特色,包 括修辞手法、表现 手法等
重点词汇及句型
重点词汇: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天光云影、 徘徊、渠、哪得、鉴、 徘徊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 作业正确率 作业提交时间 作业质量评价
教学反馈及改进措施
学生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评估他们的理解程度 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评估教学效果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馈,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持续改进:不断收集学生和教师的反馈,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汇报人:PPT
重点句型:渠那得清如 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 源头活水来。
讲授法
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方法
特点: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信息量大,效率高;但学生参与度低,容易产生厌倦情绪
适用范围:适用于知识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概念、原理、规律等
注意事项: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避免“满堂灌”,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练习 时间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的生字,会写课后的 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文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所表 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多种方式,理解诗歌内容 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探究诗歌的主题和意义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解读-16古诗两首观书有感西师大版(2019)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赏析
(其一)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其二)这也是一首借助形象说理的诗。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诗中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介绍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哪得,怎么会。

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

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

这有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

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

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胜的。

(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

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

如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

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在。

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句解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鉴,镜子。

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

〕,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将书比作半亩方塘。

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

“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云影共徘徊: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

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问渠〔渠:它,指水塘。

〕那〔那:同“哪”,怎么。

〕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

〕,
为〔为:因为。

〕有源头活水来。

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

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
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观书有感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

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

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