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资源特点

合集下载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

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特点‎:1.水资源的总‎量比较丰富‎,但人均、地均拥有量‎少。

我国江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为271‎15×10 8 m3,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

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耕地总面积‎较大,若按人口和‎耕地面积分‎配,水资源数量‎却极为有限‎。

我国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80% ;平均每人年‎占有的径流‎量不到世界‎平均值的四‎分之一。

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的‎省区有西藏‎、四川、云南、广西等,每年拥有水‎资源量均在‎1800×10 8 m3以上;比较紧缺的‎省市区有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甘肃等,每年拥有水‎资源量均在‎280×10 8 m3以下。

水资源年际‎和年内的变‎化都比较大‎,几乎每年都‎有旱涝灾害‎出现,对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3.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匹配。

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二,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水资源占‎有却不足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一;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三,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二‎,但水资源占‎有却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五分之四‎。

进入21世‎纪,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我国各地区‎的需水量将‎持续增长。

因此,一方面需要‎大力开源,加快水源工‎程的建设,提高河川径‎流的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提倡‎节约用水,加强对污水‎的处理能力‎和污水的再‎利用。

我国水能资‎源的特点:1.水能资源蕴‎藏量量大。

理论蕴藏量‎为6.8亿kW,可开发量为‎3.8亿kW,居世界第一‎位。

2.地区分布很‎不均匀。

按地区来说‎,大部分集中‎在西南地区‎,其次在中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水能资‎源较少。

按河流来说‎,长江流域蕴‎藏量最丰富‎,约占全国可‎开发量的5‎3%。

第二讲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发展农业水利工程的意义

第二讲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发展农业水利工程的意义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布
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年变化柱状图
二 农田水利工程的意义
1 农田水利设施的地位和作用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溉排水基础设施是农 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 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和农业可持 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目前灌排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旱涝保收”。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 效,均有赖于良好的灌排基础设施和强有力 的水利保障措施。
二 农田水利工程的意义
2 加快灌区建设与改造的必要性
中国粮食生产面临着耕地减少、农业比较效益低、巨 大的人口压力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中国新增耕 地的速度尚不足以抵消耕地减少的速度,增加粮食生 产能力主要靠提高作物单产和复种指数,而灌区建设 与改造是基本途经。
二 农田水利工程的意义
2.1 现有灌排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
二 农田水利工程的意义
1.1 灌溉排水发展状况
中国灌区建设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在全国灌溉用水占 总用水量的比例呈不断下降趋势的同时,有效灌溉面积 不断增长。
a.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农田灌溉发展以外延为主, 灌溉面积年均增加1500万亩以上,至1980年,全国灌溉 面积达7.33亿亩。中国灌溉排水骨干工程的基础正是在 这一时期打下的,但只形成了一定的控制灌溉面积。由 于田间工程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健全,灌溉保证率很低, 次生盐碱化严重。
水体自净
水中的污染物在无人工净化措施情况下, 水质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逐渐降低 的特性。
物理自净:扩散、稀释、吸附和沉降 化学自净:衰减变化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洪涝灾害频繁 地下水位下降 水土流失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微课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微课
特别是西北和华北地区,缺 水最为严重。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华北地区工农业集中,城市 人口多,需水量大。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耕地
水资源
人口
中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其他地区
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
北方以旱地为主
南方以水田为主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
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的集中产 区,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但水资源仅占全 国的3.8%。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绵绵,持续一个 月之久。至七八月份,一段时间出现了晴朗干燥 的天气,这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
水资源季节分布不均 影响农业生产
云南省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2009 ~2012 年却连续四年冬春季遭遇大旱。
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影响工农业生产和居 民生活
降水和径流量的季节、年际变化大,造成水旱灾害频繁、农业生产不稳定。
小结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空间不均: 南丰北缺 时间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 特点及其影响
生命之源
认识水资源
河流径流量的大小 水资源的多少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
它的宽度变化代表河流径 流量沿河变化情况,一般 情况下,从上游向下游, 河流的径流量逐渐增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划分区域

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划分区域

工业水处理技术我国水资源的特点及划分区域我国河流、湖泊众多,水量丰沛,根据一些特征,基本上可分为四个区,潮湿区、湿润区、过渡区和干旱区。

这是由气候、地形、土壤、地质等各种条件决定的,它们的降水和径流量、浑浊度、含盐量及化学组成等各有不同的特点。

一、潮湿区:潮湿区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水量丰富而蒸发量小,因而径流量大。

土壤层薄,多坚硬花岗岩地层,故河水含沙量低,浑浊度也低,一般在10mg/L左右,土壤经多年淋浴,可溶性盐以消失,所以水的含盐量低,(矿化度低),硬度也低,属软水。

水中主要化学组成为碳酸钙和碳酸氢钠等。

二、湿润区:湿润区为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黑龙江和松花江流域之间的地区也属湿润区。

该区降水充足,蒸发量不大,故径流量大。

长江上游如金沙江、嘉陵江、汉水等江段含沙量较大,浑浊度可达1000mg/L以上。

由于区内降水充足,径流量大,所以含盐量一般不高,在200mg/L左右。

但在贵州,广西地区有石灰岩溶洞,水的硬度增大。

在长江流域,水中主要化学组成为碳酸氢钙类,在东北地区也有含碳酸氢钠的。

三、过渡区:过渡区为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直到辽河流域。

该区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故径流量不大,水量贫乏。

黄河虽为我国第二大河,但年径流量只有长江的约1/20。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冲刷大量泥沙,浑浊度极高。

由于径流量小,水的含盐量较高,因而矿化度和硬度都较高。

水中主要组成为碳酸氢钙类,但也有相当多的地方为碳酸氢钠类,甚至出现硫酸盐或氯化物等。

四、干旱区:干旱区为内蒙和西北大片地区。

该区降水量少而蒸发强烈,因此形成径流量很低的干旱地带。

由于径流量小,土壤中可溶性盐含量高,所以水的含盐量和硬度都很高。

水中主要组成是硫酸盐或氯化特类。

水处理工2017年12月18日星期一。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水资源特征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因而形成如下突出的水资源特点:(一)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时有发生,许多河流发生3~8年的连丰、连枯年。

例如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内出现过11~13年的连续枯水年,也出现过7~9年的连续丰水年。

连丰连枯年差异的年际变化极易造成频繁的水旱灾害。

中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另一表现则是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间的差异悬殊。

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而北方地区高达3~6倍。

降水量较大的年际变幅,势必引起较大的径流变化。

例如,长江宜昌站的最大流量为110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2 770m³/s,洪枯径流相差40倍;黄河三门峡站的最大流量为36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145m³/s,洪枯相差248倍。

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与要求获得稳定的供水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时间分配不均除年际变化大外,年内分配也不均。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多春旱;夏秋多雨,多洪涝。

东南部各省雨季早,雨季长,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见图1-2)。

北方地区黄、淮、海、松辽流域6~9月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有的年份最大24小时暴雨量可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

不论南方或北方雨季汛期中,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往往造成严重而频发的洪涝灾害。

图1-2 中国部分地区与伦敦、巴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布比较(二)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是全国降水不均造成的。

中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五个地带。

全国有45%的土地面积处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微课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微课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华北地区工农业集中,城市 人口多,需水量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耕地
水资源
人口
中国南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和人口对比
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 其他地区
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影响
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特点: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生命之源
认识水资源
河流径流量的大小 水资源的多少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
它的宽度变化代表河流径 流量沿河变化情况,一般 情况下,从上游向下游, 河流的径流量逐渐增大。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
中国主要河流径流量分布示意图
水资源不足全国的 20%
水资源占全国的 80%以上
我国南方河流径流量比北方河 流径流量大。
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北京降水量
季节变化
北京降水量
年际变化
我国大部分地区降 水年际变化大,导致我 国水资源也具有年际变 化大的特点。
水资源的时间分布
超过 1350mm
不足300mm
北京年降水量的变化(1951~2010年)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
北方以旱地为主
南方以水田为主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影响
华北平原是我国小麦、玉米、棉花的集中产 区,其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23%,但水资源仅占全 国的3.8%。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 华北地区缺水严重
夏初,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绵绵,持续一个 月之久。至七八月份,一段时间出现了晴朗干燥 的天气,这正是水稻旺盛生长极需要水的时期。

我国水资源现状简介50字

我国水资源现状简介50字

我国水资源现状简介50字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分布不均。


年来我国连续遭受严重干旱,旱灾发生的频率和影响范围
扩大,持续时间和遭受的损失都在不断增加。

目前全国600
多个城市中,一半多的城市缺水,其中一部分城市严重缺水,与此同时,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缺水问题将会更加
突出。

我国水资源人均量低。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
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
110位。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相匹配。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
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
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年内年际分配不匀,旱涝灾害频繁。

大部分地区年内
连续四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连续丰水或连续枯
水年较为常见。

水涝以及旱灾,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国民经
济的快速发展。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资源的特点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资源的特点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水资源的特点一、知识梳理1.全球水资源的特点1.分布特点:时空分布不均衡2.影响因素:气候是影响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少,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贫乏。

3.水资源最丰富:三大热带雨林地区(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诸群岛、刚果盆地)4.径流量严重缺乏:非洲北部南部东北部、澳大利亚中西部、西亚中亚、北美西南部等等。

5.要联系气候分析不同地区水资源分配的特点。

2.我国水资源的特点:1.数量上:总量不少(约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2.空间分配不均匀: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其中最缺水的是海河、淮河、黄河三大流域3.时间分配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二、跟踪训练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

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解析] 1.D 2.C 3.A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长江口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密度的变化。

由图可知,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大,说明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呈现递增的变化规律。

第2题,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

由题干信息可知,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水资源特点1.1 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水利水电部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1012m3,平均降水深648 mm,小于世界平均降水深798 mm和亚洲平均降水深741 mm。

有45%的降水转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其余55 %的水量为植物蒸腾或地表水分蒸发所消耗。

以河川径流量为代表的地表水资源约为2.7×1012m3,折合径流深284 mm,地下水资源量约0.83×1012m3,扣除地表和地下水重复计算的0.73×1012m3,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3,与河川径流量相似。

我国湖泊的储水总量为0.76×1012m3,其中淡水储量约占28 %,为0.217×1012m3[1]。

我国河川年径流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按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1 km2的产水量为世界陆地平均每1km2产水量的90 %左右,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2 300 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位;我国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约26 250 m3,只占世界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接近16×108的高峰时,人均水资源仅有1 760 m3,即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7 000×108~8 000×108m3,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 300×108~2 300×108m3。

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 000×108~9 000×108m3,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

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

此外,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配严重不均,大部分地区60 %~80 %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汛期,洪涝干旱灾害频繁[2]。

建国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防治水害和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在水资源利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可利用的水资源量占水资源总量的比重小,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不够,地下水开采过量,水的浪费问题也十分突出,特别是北方水资源严重不足,水污染现象普遍较严重[3]。

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和部分地区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这都导致了我国可资利用的水资源日益短缺,水资源缺乏和水域污染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也被联合国列为13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如表1所示。

衡量一个国家淡水资源储备多少的标准是:淡水消耗量占全国可用淡水的20 %~40 %的为中高度缺水国家,超过40 %的为高度缺水国家。

据统计[5~7],我国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平均11×1012m3,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国年缺水总量在300×108~400×108m3。

全国用水量低于日均10L或15 L的严重缺水人口已达4 700×104,100多个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中有40个城市被列为水荒城市。

全国农村约有500×104人,3000×104牲畜饮水困难。

每年平均受害农田达20 km3。

根据水利部门调查分析,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总面积已达约58×104km2,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和山东等地。

尤其是干旱少雨的年份,常使河道干涸断流,水库储水锐减。

水资源紧张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需水量将愈来愈大,预计到2030年左右人口达到高峰时,也将出现用水高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国有可能在未来出现更严重的水危机,水资源问题已成为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1.2 我国水资源的特征我国地域辽阔,地处亚欧大陆东侧,跨高中低三个纬度区,受季风与自然地理特征的影响,南北、东西气候差异很大,致使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8]。

1.2.1 水量在地区上分布不均衡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福建、浙江、湖南、广西、云南和西藏东南部等地区水系发达,水量丰沛,其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 %以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 000 m3左右。

而我国北方地区,如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西部和北部、东北西部等地区干旱少水,水资源严重缺乏,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4 %左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900 m3左右,已低于国际水资源紧缺限度(≤1 000 m3)。

此外,我国水资源分布与降水分布基本相似。

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的是来自西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印度洋、孟加拉弯的西南季风,雨季随这两个季风的进退而变化。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通常超过2 000 mm,西南部分地区,平原地区略少约1 600~1 800 mm,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部分超过1 000 mm,淮河流域为800~1 000 mm,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的年降水量约为500~600 mm,东北西部降水则更少,仅为300~400 mm,而大西北沙漠区,年降水量更是不足25 mm。

由于河川径流主要来自降水,因受海陆位置、气候条件、地形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降水分布相似,呈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沿海地区向西北内陆递减,分布很不均匀。

1.2.2 水量在时程分配上分布不均匀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国降水和径流在年内分配上很不均匀,年际变化大,枯水年和丰水年持续出现。

降水的年际变化随季风出现的次数、季风的强弱及其夹带的水汽量在各年有所不同。

年际间的降水量变化大,导致年径流量变化大,而且时常出现连续几年多水段和连续几年的少水段。

一般来说,我国南方属于低纬度湿润地区,降雨量较多,雨季降雨集中,气温高,蒸发量大,水文循环强烈;我国北方则属于高纬度地区,冰雪覆盖期长,气温低,水文循环弱;而我国西北干旱地区降水稀少,蒸发能力大,但实际蒸发量小,水文循环也较弱。

我国各地年最大降水量和年最小降水量的比值相差较大,西北地区(除新疆西北山地外)一般大于8,华北地区4~6,东北地区3~4,南方地区2~3,西南地区小于2。

河川径流量的年际变化除取决于降水外,还受地面条件、蒸发量大小、汇流面积大小等影响,降水量大时,往往地面吸收少,蒸发也少,形成径流所占的比重就大,相反降水量少,地面吸收多,蒸发量也多,形成径流所占的比重就小,结果使径流变化幅度比降水变化幅度更大。

长江以南各河流的最大径流量与最小径流量的比值一般小于5,而北方地区可高达10以上。

另外,对于我国绝大部分河流来说,径流的年内分配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

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少雨雪,各河流均为枯水季,北方冬季径流量占全年的4 %~6 %,长江流域及西南部分地区占到6 %~8 %。

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径流量也开始增加,北方河流春季径流量所占比例一般达6 %~8 %,南方地区有些河流则开始进入汛期。

全国降雨一般集中在6~9月份,在夏季汛期4个月的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 %~70 %,而我国北方河流的汛期径流更为集中,部分河流的最大4个月径流占全年径流的80 %以上。

我国降雨量和径流量在年内分配上的不均匀以及年际变化大导致了水资源在时空分配上不均匀,这不仅容易造成频繁的大面积洪灾或旱灾,而且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极为不利。

1.2.3 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我国北方,包括东北、西北、山东半岛、海河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的水资源量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4.4 %,人口却占全国的43.2 %,耕地占全国的58.3%,而南方,包括华南、东南、西南以及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量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1 %,人口只占全国的54.7 %,耕地占全国的35.9 %。

以单位水量相比,南方的亩均水量约为4 134 m3,而北方的亩均水量约为454 m3,相差9倍多,可见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与人口、耕地的分布极不适应。

正是这种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的特点,使得我国各地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也差别较大,在南方多水地区,水的利用程度较低,而在北方干旱少水地区,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较高。

2 我国水资源危机我国水资源利用水平较低,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平衡,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异大,此外,地下水开采过量,也是导致水资源出现危机的重要原因[9~12]。

我国辽河、海河的地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为60 %左右,珠江、长江的开发利用程度仅为15 %左右。

海河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为90 %,辽河流域约为60 %,珠江、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仅有百分之几。

在北方地区,常因地表水量不够,造成地下水开采过量。

据统计[12~17],我国北方10个省、自治区和市,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50余个,漏斗面积约为30000 km3。

而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了164个地下水超采区,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与海水入侵等问题。

另外,我国用水浪费严重,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13~18]。

目前,我国农业用水利用率仅为40 %~50 %,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只有约0.4。

不少地区种植业采用大水漫灌,用水定额高达150m3/hm2·a。

例如西北地区达165 m3/hm2·a(最大可达325 m3/hm2·a),东北地区达120 m3/hm2·a(采用喷灌技术耗水量为30~31.5m3/hm2·a,滴灌耗水量为20.4 m3/hm2·a)。

工业方面,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低,仅为20 %~40 %,单位产品用水定额高,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91 m3,是发达国家的十倍以上[19]。

因此,虽然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为美国的1/14和日本的1/5.6,但取水量却超过美国和日本,我国取水量5000×108m3,是美国的1.08倍和日本的5.6倍。

城市供水管网和卫生设备的漏水是形成浪费的主要原因,城市供水管网的漏水量约占全部供水量的10 %左右。

此外,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耗水量行业发展集中,生产管理水平低,生产用水浪费严重;人们思想认识模糊,缺乏危机感,节水意识差,城市生活用水、家庭用水浪费现象普遍;缺少全局控制,违反生态规律发展,出现掠夺式开发、浪费式利用、混乱式管理;水的重复利用率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等,都是我国水资源危机出现的原因[20~25]。

3 我国水资源危机的解决对策水是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水资源缺乏问题是当前和21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形势,如何从长期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中,找出一条合理可行的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的出路,已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