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大学》节选 (2)
《礼记·大学》节选 ppt课件 (2)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然后 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意就会诚 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 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 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 也就能获得治理;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 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礼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管你积极还是消 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的观念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着你的思想, 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发现,自己的 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 或近或远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 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鹤闲 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 儒,如此而已。
《礼记·大学》节选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礼记·大学》节选
2021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四单元 4 《大学》节选 含解析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经典原文4《大学》节选课后训练一起提高一、基础知识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知止而后有定.定:决定。
B.掩其不善,而著.其善著:显露。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开辟。
D.无诸己而后非.诸人非:不对的。
项,定,目标,志向。
C项,辟,有偏向。
D项,非,批评。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其机如此..B.此之谓自谦..C.大学..之道 D.小人闲居..为不善项,古义,自我满足。
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C项,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身、治人之道。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D项,古义,独处。
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B.所谓诚.其意者C.上长.长而民兴弟D.意诚而后心正.项是形容词作动词,敬重。
其他三项是使动用法。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如见其肺肝然②见君子而后厌然B.①此谓诚于中,形于外②得复见将军于此C.①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②人之视己D.①故君子必慎其独也②从六国破亡之故事项,①助词,用于词尾,表示比拟;②助词,用于副词、形容词之后,表示状态。
B项,介词,在,表处所。
C项,①介词,对于;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项,①所以;②旧的,原来的。
5.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2),,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3)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慈者,。
(4)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3)所以事长也所以使众也(4)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二、阅读能力培养(一)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6~9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高考语文考前必练之名句名篇默写第14练《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原卷版+解析)

第14练★句子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
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朝闻道,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喻于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胜质则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君子。
”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譬如为山,_________________,止,吾止也;_________________,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子曰:“知者不惑,________________,勇者不惧。
”颜渊问仁,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礼勿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大学之道,____________,在亲民,____________。
知止而后有定,_______________,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大学之道》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迩之事.父②明烛.天南③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⑤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④⑥D.④⑤⑥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敏.于事而慎于行敏:勤勉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言:一个字为一言③天下归.仁焉归:归属,归依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⑤迩.之事父迩:近⑥君子喻.于义喻:比喻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⑧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A.①⑤B.②⑦C.③⑥D.④⑧3.下列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食无求.饱求:追求B.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敏捷C.君子喻.于义喻:知晓,明白D.质胜文则野.野:粗野、鄙俗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B.致知在格.物格:标准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辟:偏向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矜:怜悯,同情11.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大学之道吾为其无用而掊之B.知止而后有定人而不仁,如礼何C.欲齐其家者其恕乎D.小人闲居为不善为之于未有12.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B.跨者不行..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13.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B.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C.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D.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新教材】4-2《大学之道》课件高中语文部编版(最新)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宗旨)是什么? 为什么先要明确目标呢?
明德 美好的德行 新民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至善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 ;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 然自安;遇事安和,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 有所收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枝叶, 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该先做,什么该后做 ,那么,就接近道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就国学的内容而言,占主导地位的应是儒家的 著作和学说,尤其是经典著作“四书五经”。
四书 五经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
《大学》节选
《大学》是一本怎样的书?
《大学》来源
《大学》 《中庸》
本为《礼记》中的一章 南宋以前没有单独刊行过
到了唐代,韩愈、李翱从维护儒家的所谓“道统”出 发,十分推崇这两篇文章,把它和《论语》、《孟子》相 提并论。
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怎么做呢?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 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 后天下平。
【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2)明明德:前一个“明 ”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 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 )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 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至 善:达到最完善的境界。(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 至善”。(5)得:收获。
《大学》翻译及原文

《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翻译及原文《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约为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以下是《大学》翻译及原文,欢迎阅览!《大学》翻译及原文篇1【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第4课 《大学》节选

4.古今异义词
(1)大学之道
古义:古代天子所设学校。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 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古义:独处。今义:安闲居家;在家里住着无事可做。
5.词类活用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
6.为什么说“修身在正其心”?
【与你交流】正心是诚意之后的进修阶梯。诚意是意念真诚,不 自欺欺人。但是,仅仅有诚意还不行。因为诚意可能被喜怒哀乐 惧等情感所支配、役使,使你成为感情的奴隶而失去控制。所以, 在“诚其意”之后,还必须要“正其心”,也就是要以端正的心思 (理智)来驾驭感情,进行调节,以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集中精神 修养品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正心和诚意不是绝对对立、互不 相容的。朱熹说:喜怒哀乐惧等都是人心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一旦 我们不能自察,任其左右自己的行动,便会使心思失去端正。所以 ,正心一定要完全摒弃喜怒哀乐惧等情欲,但这不是绝对禁欲,而 只是说要让理智来克制,驾驭情欲,使心思不被情欲左右,从而做 到情理和谐地修身养性。 也就是说,“修身在正其心”的意思不外乎是要心思端正,不要三 心二意,不要为情所牵,“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 知其味”。这样来理解,“修身在正其心”也就没有什么神秘感 了。
阅读课文,பைடு நூலகம்成下列问题
(1)反复自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自我核对】课文共有六段:(1)经文部分 ,提出“三纲
”“八目”。 (2)解释如何“诚其意”。(3)从反面说明 如何“正心”和“修身”。 (4)从反面说明如何“修身 ”和“齐家”。 (5)解释“齐家”和“治国”。 (6)解释 “治国”和“平天下”。
名词,目标 动词,确定 动词,安定 形容词,不变的
《大学》节选(节选)

第五段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治理好国家必须先整治 好自己的家庭,原因在于,不能教育 好自己家人,而能教化别人的事情不 曾有过,所以,君子不必越出自己的 家族,就可以推广教化于全国。对父 母的孝顺,可以用于奉侍君主;对兄 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尊长;对子 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一家讲究仁义,整个国家都会崇尚仁义。
第二段参考译文
所说的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指的是 要做到不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臭气, 喜爱美丽的容貌(一样自然真实), 这叫自我满足。所以君子在独处的 时候,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一 丝不苟。
小人在独处时,没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 一见到君子,便会躲躲闪闪,掩藏自己的 不善而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其实,人家 看我们,就像是洞察我们的五脏六腑一样, 掩饰的做法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 心的真实,总是会在外表上表现出来,所 以君子必定要谨慎对待独处的情况。
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 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 知识,心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 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内心端 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 好了,家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 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得治理; 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 一律都要把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 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而要 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 可能的。他所重视的反而薄弱, 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没有 这样的事情。
本文论证特色:
总分式论证结构 层层推进,逻辑严密
3.《大学》的论述可谓“微言大 义”,精微的言辞中,蕴含着深刻 的道理,这些深刻的道理,对现代 人也是很有作用的。 请以“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 诸己而后非诸人”为例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 (1)在明明德(使动用法,使显明、彰明)
• (2)所谓诚其意者(使动用法,使……诚实)
• (3)上老老而民兴孝(前一个“老”是形容词作 动词,尊敬;后一个“老”是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 (4)上长长而民兴弟(前一个“长”是形容词作 动词,敬重;后一个“长”是形容词作名词,长者)
内圣外王
——儒家的理想人格修为之道
“大学”是对“小学”而 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 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 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 是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 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 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 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 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 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 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 它与《论语》、《孟子》、 《中庸》合称为“四书”。
慎独是指一个人在独处的 时候,也能严格的要求自己, 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辞 源》中解释到:在独处时能谨 慎不苟。《辞海》中作这样的 解释:“在独处无人注意时, 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品悟探究
依据第二段 谈谈你对“君子慎独”的理解。
暗室不欺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 的事。
春秋时期,卫国贤臣蘧(qú)伯玉一贯 遵守朝中礼制,夜间乘车经过卫灵公的宫殿 前,按照朝中礼制得下马车步行。他从来就 不因夜晚没人看见而不遵守宫廷礼节,卫灵 公因此十分器重他,并经常在朝会上夸他 “暗室不欺”。
•第二段
•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 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 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 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 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第二段:通过“慎独” 来谈“诚意”。
课文选本章,意在强 调“慎独”,而且是从内 自我反省的角度谈“慎 独”。
彼恶知之(怎么)
(1)恶 则思正身以黜恶(奸邪之徒)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罪恶)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怎么样,如何)
欲修其身者(修养)
(2)修 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长)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施行)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
•合作探究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古人有关“修身”的名句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 )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 (论语·述而)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 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欧阳修
八目关系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目的
修身
目的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一个国王因为没有继承人,就发 了一大堆种子给国内的所有的孩子们, 说谁种的花漂亮就选谁做继承人,结果 到了秋天,全国的孩子的花盆里种满各 式各样的鲜花,只有一个小孩的花盆里 什么都没有,并不是他不热爱劳动,他 也每天向花盆洒水,浇肥,可就是没看 到种子发芽。最后国王选了他做继承人, 原来啊,这些种子都是炒过的,都不能 发芽的。
•知识梳理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来自• 1.注字音• 如恶恶臭(wùè)
忿懥(zhì)
• 敖惰(áo) 桀纣(jiézhòu)
• 偾事(fèn) 絜矩(xié)
• 2.识通假
• (1)此之谓自谦(“谦”通“慊”,满足)
• (2)上恤孤而民不倍(“倍”通“背”,违背)
•首 页
•自主预习
3.解多义 如恶恶臭(厌恶)
• (5)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形容词作动词, 重视,轻视)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 6.明句式
• (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
• (2)毋自欺也(宾语前置句)
•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介词结构后置句)
• (4)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判断句)
• (5)尧、舜帅天下以仁(介词结构后置句)
一国兴仁(崇尚)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产生) (3)兴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起) 大楚兴,陈胜王(兴盛)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使……兴盛)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发动)
• 4.分古今
• (1)大学之道
•首 页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 古义:古代天子设立的学校,与小学相对而言,教以穷理、正心、修 身、治人之道。
个人解读
文章开宗明义“大学之道” 在什么?
明明德 彰显美德
亲民
使天下人去旧更新
止于至善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内修
内圣
• 大学之道
外治
外王
格物 探究事物原理 致知 获得知识 诚意 使心意诚实 正心 端正内心 修身 修养自身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太平
个人解读
• 试表述八条目“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之间的关系
• (6)桀、纣帅天下以暴(介词结构后置句)
•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判断句)
第一段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 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 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 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 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是人生追求的目标
三纲领
•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八条目
•平天下 •治国 •齐家 •修身 •致知 •格物 •诚意 •正心
•
•大 学 语
•知先后近乎道文 为 什 •止、定、静 么 •安、虑、得
•齐治平是人的社会理 •想,实现的根本在修
•修身就需致知,致知 •需格物,需诚意正心
•本末倒置,则南辕北辙
•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 院。
• (2)此之谓自谦
• 古义:自我满足。今义:自己表示谦虚。
• (3)小人闲居为不善
• 古义:独处。今义:在家里住着没有工作做。
• (4)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 古义:越出自己的家族。今义:离开家庭到庙宇里去做僧尼或道士。
• 5.析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