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拉康

合集下载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

拉康的镜像名词解释在心理学领域,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提出的镜像名词概念给我们研究人的自我形成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

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涉及人的自我认同和他人的反映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镜子中看到自己形象的方式来解释自我和他人的关系。

本文将探讨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以及它对于理解人类自我意识的影响。

拉康认为,人的自我形成始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

在此期间,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与外界的环境有所不同,并通过视觉上的反射来认识自己。

他们通过镜子中的形象来认识自己的身体,并能够将这个形象与自身的感觉和运动相联系。

这种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内在的反射。

拉康将这个反射现象称之为“镜像名词”。

在镜像名词的过程中,婴儿认识到自己和镜子中的形象是一致的。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自己和他人互动的方式来建立对自我的认同感。

这种自我认同感是通过他人的反馈和镜子中的形象来塑造的。

当婴儿意识到自己是他人关注的对象,并且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具有反映性时,他们开始形成自我认同感。

拉康认为,通过镜像名词的过程,婴儿逐渐形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形象。

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方式。

这种自我形象的建构过程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适应至关重要。

然而,拉康也指出,镜像名词并非完全正面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也可能由于无法达到理想的形象而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意,并试图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来获得他人的认同和喜爱。

这样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和自尊心的障碍,从而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拉康的镜像名词理论不仅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有重要意义,也可以用来解释成年人的自我认同和他人的影响。

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他人的观察和评价,这些观察和评价塑造了我们对自己的认同感。

通过理解镜像名词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他人的反馈对于我们的自我形象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拉康的著作

拉康的著作

拉康的著作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是20世纪的法国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他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拉康的一些重要著作:
1. 《精神分析与心理疾病》(Écrits,1966年):这是拉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其中包括了他的一些重要演讲和论文,阐述了他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和治疗的突破性观点。

2. 《精神分析的倒错》(Le Séminaire,书号XX),是拉康最具代表性的著作系列,记录了他在巴黎精神分析研讨会上的一系列演讲。

在这些演讲中,拉康通过解读弗洛伊德的理论,提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引入了一系列概念,如“真实界”、“象征界”和“想象界”。

3. 《精神疾病与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 1965年):这本书是拉康对于精神疾病和精神分析的探讨,他在书中提出了“象征秩序”和“想象秩序”的概念,并解释了它们与精神疾病的关系。

4. 《关于爱情》(Le Séminaire, 书号VII):这本书是拉康在1970年代关于爱情的一系列演讲的记录,他在其中探讨了爱情的本质、欲望的起源以及精神分析对于爱情的研究。

这些都只是拉康众多著作中的一部分,他的思想和理论涉及广泛,对于精神分析学和哲学都有重要影响。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

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
生 活 ,相 反 .该 主 体 要 受 制 于 主 体 无 法 控 制 的 外 部 力 量 。 【关 键 词 】拉 康 ;镜 像 阶 段 ;主 体
拉 康 (JacquesLacan,190l一 1981)发 表 于 1949年 苏 黎 世 第 16届 国 际精 神 分 析 学 会 上 的 著名 论 文 “镜 像 阶段 ”历来 受 到批 评 家 的 重 视 。很 多 人认 为 ,这 篇 论 文 是拉 康 整 个 理 论 建 构 的 逻 辑 起 点 ;如 果 没 有 拉 康 的 镜 像理 论 ,就 不 会 有 拉 康 后 来 完 整 的 学 说 。 拉 康 自己 在文 中也 表 明 ,人 们 在 镜 像 阶 段 所 形 成 的认 知 过 程 ,“将 会 是 人 们 所 有 派 生 认 同 的根 源 ”。
雅 克 ·拉 康 的 镜 像 理 论
肖校 存
(四 川 大 学公 共 管理 学 院 61006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摘 要 ]20世 纪 束 期 西 方 思 想理 论 界 颇 有 震 撼 力 的 一 位 思 想 家 ,是 法 国 著 名精 神 分析 学 家 和 结 构 主 义 学 家 雅 克 ·拉 康 ,他 倡 导 重 新 探 究 弗 洛 伊 德 ,弗 洛 伊 德 的 精 神 分 析 因 此 成 为 拉 康 的 语 言 分 析 。 拉 康 认 为 ,自 我的建构 离不开 自身也 离不 开 自我 的 对应 物 ,即 来 自于镜 中 自我 的 影 像 ;自我 通 过 与 这 个 影 像 的 认 同 而 实 现 。镜 像 阶 段 是 一 个 自欺 的 瞬 间 . 是 一 个 由 虚 幻 影 像 引起 的 迷 恋 过 程 ,是 想 像 性 思 维 方 式 的 起 点 。 自 我 并 不 是 自 己的 主 宰 ,人 们 苦 苦 寻 找 自我 ,而 当找 到 它 时 ,它 却 外 在 于我 们 ,总是 作为一 个他者 而存在 ,被 自身无 法掌控 的外 部 力量 所 决定 ,永 久 地 被 限 定 在 与 自己 异 化 的境 地 。镜 像 阶 段 的 想像 性 认 同 与 人 类 知 识 同 构 ,具 有 相 似 性 最 后 ,笛 卡 几 式 的 主 体 不 再 能 够 自 由地 决 定 自 己 的

认识拉康

认识拉康

认识拉康以潜意识为基本核心概念的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现在已不再只是一般的关于心理学的理论,而是渗透到了文学、哲学、艺术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当中。

而精神分析学说,也正不断地从其他学科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理论。

虽然现在的精神分析已和弗洛依德创建时大相径庭,但核心内容一直没有变化。

将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它的切入点。

雅克·拉康的后现代精神分析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工具,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语言学的解读和重构,使之从医学实践领域转到了社会话语的层面。

他提出,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符号的任意性说明从能指(signifier)到所指(signified)、从语言到意义、从人类行为到其心理含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自主的或自明的转换。

人的每一项行为或动作,并没有一种与之相呼应的、明显的意义。

换言之,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能指的部分,而所指已经躲到潜意识的复杂结构中了。

(能指指的是字和发音,所指指的是含义。

)拉康还指出,显梦(梦的思想)代替隐梦(梦境)的形式,正如语言学中的隐喻和换喻的方式。

语言的隐喻特性使得话语后面存在无穷层次的意思,这和潜意识的特点有共通之处。

而由“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这一命题,拉康推论,是潜意识操纵着主体的语言表现,人并非表达的主体而是说话的主体。

由此,他进一步推论出“人是潜意识的主体”这一惊世骇俗的结论。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901.04.13-1981.09.09],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有着天主教传统的商人家庭,因肠癌逝于法国巴黎。

他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

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

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 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

拉康五十法郎的故事

拉康五十法郎的故事

拉康五十法郎的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拉康五十法郎,这是一则关于心理学大师雅克·拉康的故事。

据说,有一天,一位病人来到拉康的诊所,他手持五十法郎,请求拉康帮助他解决心理问题。

这位病人患有严重的焦虑症,他每天都感到无法安宁,甚至无法入睡。

在寻遍医生和治疗师后,最终他来到了拉康的门下。

拉康接待了这位病人,他冷漠地接过病人手中的五十法郎,然后转身坐下来。

他没有开口说话,只是静静地等待着病人开口。

病人感到有些失望,他本以为拉康会给他一些神奇的治疗或者安慰的话语,但是对方却只是静静地坐在那里。

病人开始讲述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他描述了自己整天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放松心情,甚至连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拉康听着他的叙述,没有说话,只是时不时地点头示意,表示自己在倾听。

病人讲了很长时间,讲着他的痛苦和困惑,讲着他过去的种种经历和抑郁。

他停下来,感到有些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办。

他看向拉康,只见对方依然是一副冷漠的表情,仿佛对他的痛苦毫不在乎。

拉康突然开口了,他问道:“你能拿回你的五十法郎吗?”这句话让病人大吃一惊,他原本以为拉康会为自己提供一些治疗方案或者建议,却没想到对方只是为了问他要回钱。

他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把五十法郎交还给了拉康。

“那么,你走吧。

” 拉康简单地说了这么一句,然后闭上了眼睛。

病人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他来到这里本是希望找到帮助的,却没想到这位心理学家竟然如此不近人情。

病人徘徊了一下,最终还是转身离开了。

在走出门口的那一刻,他听到了拉康的声音:“你的治疗已经结束了。

” 病人停下脚步,忽然间感到一种释然和豁达,他仿佛明白了什么,然后挺直了腰杆,脚步显得轻快了许多。

这则关于拉康五十法郎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讨论和思考。

或许在这个故事里,拉康并没有提供任何治疗手段或者建议,但通过他独特的方式和态度,让病人最终找到了自己内心的答案。

这或许也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通过倾听和理解,让病人自行发现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

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各体文学论文文学论文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探究摘要:本篇论文通过对法国哲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探究,介绍了拉康作为精神分析学家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论文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拉康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通过对拉康理论的解读和实例分析,探讨了拉康的独特观点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的重要性,以及对于文学研究的深刻影响。

第一部分:拉康的理论基础雅克·拉康是20世纪精神分析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他与佛洛伊德的理论有着紧密的关联,但也提出了一些独特的观点。

拉康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在儿童期通过在语言和符号系统之间的转换中形成的。

他的理论基础包括“镜像阶段”和“象征阶段”等概念。

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中,他探讨了个体如何在幼儿期通过镜像自我投射来建立自我意识和身份认同。

他认为,幼儿在镜像过程中首次认识到自己的形象与外界的形象之间存在对应关系,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

这个过程对于个体的认知和自我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拉康的象征阶段理论中,他讨论了语言和符号对于个体心理结构的塑造作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与他人进行社会互动和言语交流来建立和理解现实世界。

拉康提出了“认同”和“欲望”这两个重要概念,认为个体的价值观念和欲望是通过言语和象征系统的互动来形成的。

第二部分:拉康精神分析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对于理解和解释人类心智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疾病是由于潜意识层面的冲突和欲望的不断转移引起的。

通过对个体的语言表述和无意识信息的解读,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意识到其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并逐渐解决这些问题。

拉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也被广泛应用。

他提出了“分析的四个阶段”概念,包括倾听、诠释、转译和让步等步骤。

这些步骤帮助精神分析师与患者建立稳定的治疗关系,并通过对患者言语表述的分析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隐含意义。

劳特里奇指针:拉康

劳特里奇指针:拉康

劳特里奇指针:雅克·拉康第一章想象(imaginary)一、背景与影响佛洛伊德:自我代表心里被认可的部分,它与不被认可的部分相反——ego:id。

佛洛伊德说:“自我是本我中受外部世界直接影响而被改造的部分。

”“自我可以被表示为理性或者普遍意义;本我则与之相反,他包含了激情(冲动)。

”在这种意义上自我似乎与意识相联系,但事实并非如此。

尽管自我与意识有关,但是,它同样与无意识的需求以及超我的命令密切相连。

I d→ego→superego ==== unconsciousnes s=id;superego=the demands of external reality 拉康一直在试图区别开主体与自我,并且丰富主体性分裂、外化、异化的概念。

为了解拉康对哲学、实验心理学的影响,我们就要从四种对“镜子阶段”的理解去简明扼要的讲解。

指针中第一章的脉络:●现象学的哲学传统●Henri Wallon关于“镜像”的心理学著作●Roger caillois的人性学、动物行为学的著作●Alexandre Kojeve关于“认可”与“欲望”的哲学著作1、现象学:1)胡塞尔(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纯现象。

客体并非是游离与我们的观念而独立存在与世界的事物。

客体与人类的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对现象学家而言,客体并不是就在那里等着人类意识去认识的物质现象,而是主动的构造和意向那些现象的过程。

要得到纯现象,我们就必须忽略那些经验和感受意识,即通过“悬搁”(现象学还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外部世界从而达到意识本身。

2)海德格尔(all understanding is historically situated):投射。

物理时空中的主体向未来的“投射”(project)人类主体性,或者我们所说的存在(existence)就是一个不间断的、向外部世界和未来自我投射(projecting oneself)的过程。

拉康

拉康

主体心理结构
弗洛伊德讲幼儿的多种变态可能的三个阶段:口腔的、肛门的和性 器的(力比多),是俄底浦斯情结和阉割情结终结了多种变态的可 能性并造就了一个个“成年的”人。拉康提出新的分类概念来解释 上述的从幼儿到“成年人”的发展轨迹。他讲三个概念——需求、请 求和欲求——它们大致上对应到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说人类发展的三 个领域——现实界、想象界和象征界。
本我是人的本能,包括种种欲望,如爱欲,性力等,受“享受原则”支配,追求快 感,渴望表现,超越一切外界的干扰,具有原始性,自发性、混沌无序性。
自我是从本我发展来的,他控制本我,保护整个生物体,是人的精神的较高功能。
超我指的是那种超出自我、高于自我与不脱离自我的心理结构、超我主要由良知和 自我理想组成,受“道德原则”支配,他与外界保持密切联系。 ——摘自《走向当代形式的文艺学》
发展阶段I 需求与现实界
现实域绝非客观现实界,而是一个语言之外的主观存在, 是一种主体支配不了的动力,是欲望之源。婴儿处在此种 需求状态中识别不了在它自己与满足它需求的客体之间存 在什么区分,认识不到一个客体(比如乳房)是另一个作 为一个整体的人的一部分(因为它还不具有关于“整体的 人”的概念)在它与另外的人或者物之间完全不存在区分, 唯一存在的只是需求和满足需求的物。
镜像理论
镜像阶段大约发生在婴儿的6个月至18个月这段时间,它的功能在于 “建 立起机体与它的实在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建立的标志就是主体自我” 的形成。在镜像阶段之前, 婴儿处于一种缺乏任何确定的、以自身为中心 的生存状态。婴儿认为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存在 ,包括母亲的身体、玩具 等都是他存在的一部分。这时,主体的 “自我”是不存在的。 因为对于主体的自我意识而言,在对象上观照到自己, 是其形成并独立发 展的唯一前提。 在镜像阶段,婴儿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并在与周 围事物的比较中辨认出了自己。 拉康把这一过程称为婴儿与镜中映像合一 的 “自我”认同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体通过认同某个完整的对象而 产生了 “自我”功能。 “自我”的形成, 意味着婴儿对主体与客体、内 在世界与外在世界有了初步的区分界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克·拉康
【生平】
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 [1] 1901.04.13-1981.09.09],法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医生和精神分析学家,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

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有着天主教传统的商人家庭,因肠癌逝于法国巴黎。

他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弟弟马克后来成为神父。

早年,拉康曾求学于耶稣教会管理的斯坦尼斯拉斯中学古典班,在那里熟习了希腊文、拉丁文和数学。

15 岁时,他开始用古典手法写诗,并向杂志投稿,17 岁时,拉康结识了乔伊斯等一批重要的现代文学大师。

与此同时,年青的拉康亦在很早的时候就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斯宾诺莎的思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目睹了人与人之间残忍的杀戮,因此而对上帝产生怀疑,未满20 岁就背叛了家庭的宗教信仰。

1919 年秋,拉康进入巴黎大学医学院学习精神分析学,在7 年的医科学习的同时,他也学习文学和哲学。

1927 年,拉康成为圣安娜医院精神病所的住院医生,1928 年,他来到警察局附属的特殊医院担任专职医生。

在这里,他的兴趣逐渐转移到精神病理学和犯罪学领域。

同年,他发表了《战争后遗症:一个女人不能前行的病症》一文,探讨特定时期出现的社会心理疾病。

1929 年,拉康正式成为鲁赛尔医院的一名法医,后于1931 年回到圣安娜医院,着手用语言学方法分析精神病人的手记,并逐渐将妄想型病症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达利已经明确提出所谓的“妄想狂的批判方法”。

也是在这一研究中,拉康开始关注病人的“心理自动”现象,即主体心理对某种外部力量的无意识臣属惯性。

这项“心理自动”的研究受益于其见习指导老师克莱朗布尔(Clérambault),在立意上正好与超现实主义者推崇的“自动写作”处于截然不同的语境中。

也是在这里,拉康“导向弗洛伊德”。

1932 年,拉康在克劳德(Henri Claude)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题为《论经验的妄想型精神病概念与人格问题》的论文,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此后主要从事于精神分析学的教学与医疗工作。

1933 年,拉康与达利等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交往日益密切。

他连续在巴塔耶命名的超现实主义杂志《米诺托》上发表文章,讨论精神病与艺术风格的关系,其中一篇讨论帕品姐妹命案的文章尤其引人瞩目[2]。

同年,拉康受巴塔耶(Ceorges Bataille, 1897-1962)的邀请,参加了考杰夫(A. kojéve)关于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研讨。

考杰夫和伊波利特关于黑格尔主奴辩证法思想的欲望关系的诠释极深远地影响了拉康。

同期,拉康还在法兰西学院旁听心理学家瓦隆(Henri Wallon)的课程,瓦隆儿童心理学研究中的“镜像实验”成为他不久后提出的镜像理论的直接科学基础。

1934 年,拉康成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的候补会员,开始精神分析工作,同年和一位主治医生的女儿布朗婷(Marie-Louis Blondin)结婚,婚后共育有 3 个孩子。

1936 年7 月31 日下午,在捷克马里安巴(Marienbad)召开的第14 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年会上,拉康发表了关于镜子阶段论的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镜像理论。

1938 年成为巴黎精神分析学会正式会员。

1939-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康先在军队医院服役,不久隐居于法国南部的小城奈斯(Nice)。

其间,拉康曾学习中文和日语,并与巴塔耶的妻子西维亚(Sylvia)保持密切的关系,1941 年,拉康与这位知名女星生下了女儿朱迪特(Ju dith)。

1946 年以后,拉康以精神分析学家的身份参加了巴黎精神分析协会的活动,并于1953 年 1 月就任该学会主席,但同年 6 月即辞去这一职务,转而加入法兰西精神分析学会,7 月,他和巴塔耶的前妻西维亚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婚姻。

1953 年7 月,拉康在《符号,实在和想象》一文中,首次提出“回到弗洛伊德”的口号。

同年9 月,拉康在第17 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作了《话语与语言在精神分析中的作用和范围》的报告。

年末,拉康开始了他长达27 年的公开研讨会。

他几乎每周或者隔周作一次报告,吸引了许多学者。

1963 年,法兰西精神分析学会宣告解散。

1964年,拉康与玛诺尼等人组建法国精神分析学派,不久即更名为巴黎弗洛伊德学派。

晚年拉康的学术思想渐入独具个性的深邃而神秘的状态。

在这个最后时期里,难解的“欲望结构”、“实在界”、“圣状”与“客体小a”成为他讨论的中心。

自1970 年始,他开始接受电视台采访,也不断被意大利,比利时和美国各一流大学邀请讲学,成为当时的名人。

1980 年1 月,拉康宣布解散巴黎弗洛伊德学派,同年 2 月,组建新的“弗洛伊德主义事业”学派。

拉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具独立见解而又是最有争议的欧洲精神分析学家,被称为“法国的弗洛伊德”。

他严厉批评偏离S.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而走向“自我心理学”的美国式精神分析学派。

在美国,精神分析治疗集中于自我意识,解释病理性心理防御,并促进无冲突矛盾的适应能力的成长。

拉康全盘否定这种做法。

根据他的观点,无冲突境界不存在的“自我”是敌视无意识与主要精神分析过程的。

他认为精神分析是一种咨询,而不是一种治疗。

对拉康来说,那种用动物进行的研究排除了心理的概念,因为心理必然与语言、意义和价值观念相关联。

拉康对流行的弗洛伊德学派的理论不满,主张作“重新解释”,并要求回到弗洛伊德。

当然,他所说的回到弗洛伊德不是说原字原样的回到弗洛伊德怎么说,而是从理论史和科学哲学的严格意义上考察弗洛伊德的整个贡献,由于多数精神分析家都没有这样的严格的理论考察,也没有进一步的理论发展的台阶,所以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释和发展是一种真正的发展。

拉康的著作神秘、隐晦、富于技巧而有诗意,读来艰涩难懂。

存在主义、新黑格尔理论、结构主义人类学和语言学理论都对拉康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其后期的著作更加令人难懂,因为他将拓扑学和数学,置于他的理论的中心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