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书法:态肆张扬—何绍基行书的新范式

合集下载

何绍基书法集

何绍基书法集
本书精选了何绍基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 作品不仅包括了传统的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还有他的一些创新性的书法作品,如将篆、隶、 楷、行、草五种书体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何体”。
何绍基的书法以厚重、雄浑、奇肆、恣肆著称,他的书法作品中充满了力量和动感,每一笔都充 满了生命力。他的书法风格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在 本书中,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书法从稚嫩到成熟的过程,以及他在书法艺术上的不断探索和 追求。
“书法之传承,需靠后学者不断努力。我们要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 扬光大,使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何绍基对于书法的传 承和创新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书法的传承需要后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 努力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 后人留下更多的艺术瑰宝。
我也明白了苏东坡所说的“无意于佳,乃佳耳”的真谛。学习书法,我们不 能急于求成,而应该享受其中的过程,享受每一次提笔、每一次书写的快乐。只 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略到书法的艺术魅力,才能真正地写出自己的风格。
《何绍基书法集》不仅让我欣赏到了何绍基精湛的书法艺术,更让我对书法 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热爱书法,更加努 力地学习,希望能够写出自己的风格,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一 份力量。
在目录的内容上,本书充分展现了何绍基书法艺术的多样性和独特性。目录 中不仅包括了何绍基的行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的作品,还展示了其不同时 期的书法风格变化。这种全面的展示不仅让我们能够欣赏到何绍基书法艺术的精 湛技艺,也能够感受到他书法风格的演变和发展。
目录中还对每一幅作品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评价,为读者提供了更加深入的 了解和欣赏的角度。这些介绍和评价不仅包括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等方 面的内容,还对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这些文字信息为 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也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何绍基书法艺术 的内涵和魅力。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

清朝晚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四十五幅经典书法名帖何绍基(1799年—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何绍基通经史,精通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证《礼经》。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着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何绍基的书法成就很高。

各体书熔铸古人,自成一家。

草书尤为擅长。

何绍基的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济南大明湖历下亭楹联杜甫名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即为他所书。

历下亭东壁仍存其《重修历下亭记》石刻。

主要书法作品有:《行书题画梅》《行书自书诗》《隶书七言联》《楷书八言联》《行书七言联》《楷书题跋李邕代表作品李思训碑》《行书跋墨皇本圣教序》《行楷临兰亭序》《楷书重修历下亭记》《隶书长卷》《草书金陵杂述四十绝句》《行书黄庭坚题伯时画揩痒虎》《识跋旧拓监本定武禊帖》《行书节录宗炳画山水序扇面》《行书论书扇》《楷书陶渊明诗扇面》《行书诗稿横披》《行书手札》《行书手札字子贞道州人道光丙甲翰林有东洲草堂集》《行书一无舍短七言联》《行书小海层楼七言联》《篆书论书轴》《隶书以俟知奥四字横幅》《节录韩愈进学解语横披》《隶书大字卷》《楷书格言卷》《楷书杜甫诗三首横披》《楷书赤壁赋四屏》《小楷黄庭内景玉经》《楷书临鲁峻碑》《节录庾信镜赋四条屏》《隶书蕴真赏心五言联》《篆书稻凉柳老五言联》《楷书张受之传略》《行书苏轼东皋子传》《行书七言联》《行书苏轼文》《隶书种蕉亭》《四体书屏》《隶书临华山庙碑》《楷书读书延年横幅》《行楷僵梅卧柳之庐》等。

何绍基行书极精之作《四赋》(高清详解)

何绍基行书极精之作《四赋》(高清详解)

何绍基行书极精之作《四赋》(高清详解)清何绍基行书四赋全卷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道光十六年进士。

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

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

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

据《大戴记》考证《礼经》。

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著。

何氏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

誉为清代第一。

初习颜,中年博习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

后致力分隶,汉魏名刻,无不深研熟密闭,临摹多至百本。

偶为小篆,不顾及俗敷形,必以顿挫出之,宁拙毋巧。

暮年眼疾,作书以意为之,笔轻墨燥,不若中年之沉着俊爽,每有笔未至而意到之妙。

年尊望重,求书反多,故史年作品传世较多。

尤以篆隶法写兰蕙竹石,寥寥数笔,金石书卷之气盎然。

何氏博学多才,尤工于诗。

清何绍基行书四赋之苦笋赋释文:苦笋赋僰道苦笋,冠冕两川。

甘脆惬当,小苦而不成味。

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

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

多而不害,如举士而得贤。

是其钟江山之秀气。

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

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

彼桂斑之梦汞,又安得与之同年。

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

余亦未尝与之言。

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若眩焉。

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

李太白曰: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龙眠操三章赠李元中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骖弱,石岩岩兮川横。

日月兮在上,风吹雨兮昼冥。

吾其止兮,曲者如几,直者如矢。

我为直兮棘余趾,我为曲兮不如其已。

吾耕石田兮为芝,乃三岁兮报我饥。

嗣兹穑兮则以稼,从子于耜兮龙眠之下。

螳臂美兮当车,蟹螯强兮斗虎。

我观兮上下四方,或锡予兮以大武。

金石兮水波,松柏兮雨霜。

有时女兮怀春,我欲筮兮同床。

筮告余以不好,予与居兮甚斌。

秦人同炙兮徒欺余,余和羹兮众吐之。

南山雾兮楚氛,其在兹兮斗日月。

书坛艺苑两奇葩

书坛艺苑两奇葩

书坛艺苑两奇葩打开文本图片集恣肆秀逸独创一格——何绍基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晚号媛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

何绍基出身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其父何凌汉曾任户部尚书,是当时知名的藏书家。

何绍基道光十一年(1831年)取优贡生。

道光十五年(1835)中举人,次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

历任文渊阁校理、国史馆提调等职,曾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

咸丰二年(1852年)任四川学政。

因其秉性耿直,不懂官场的潜规则。

据实直陈得罪权贵,被斥为“肆意妄言”,受到权贵排挤,屡遭降贬,致使他看透官场,慨然指出:“试看古代王与侯,一梦醒余皆腐朽”,转而在学问上、书法上苦下功夫。

何绍基辞去官职后,创立草堂书院,讲学授徒。

咸丰十年(1860),受长沙城南书院之邀离开济南赴长沙。

前后在山东和长沙城南书院教书达十余年。

晚年主持苏州、扬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主讲浙江孝廉堂,往来吴越,教授生徒。

光绪四年(1873),病逝于苏州寓所,葬于长沙南郊。

何绍基精通金石书画,以书法著称于世。

正如其墓志所述“金石、图画、篆刻、律算博综……篆分融会率更父子、鲁公北海、东坡自成一体”(《清同治十三年何绍基墓志》)。

早年研习颜真卿书体,对颜体的研究有极深的造诣;中年多行南北朝书,笔法刚健,此期作品传世甚少;后期则多为篆书和隶书;晚年的书法雄浑厚重,独创一格。

何绍基是清末碑学大家,上自周秦两汉古篆,下至六朝南北碑,皆心摹手追,无所不习。

无论家居宦游,寒冬酷暑,每天坚持字课,数十年从不间断。

他自己说:“余学书四十佘年,溯源篆分。

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

”他临写汉碑极为专精,对《张迁碑》、《礼器碑》致力尤深,竟临写了一百多遍,不求形似,全出己意。

何绍基精篆、隶、行、楷四体,尤善楷书。

他作书坚持以中锋运笔。

其线条拙朴有力,奇崛生动,回转自然,极具特色,这和他独特的执笔方法是分不开的。

他在跋《张黑女墓志》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

何绍基 五言诗帖

何绍基 五言诗帖

何绍基五言诗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何绍基(1892-1973),字伯斯,号西岳,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原籍广东省新会县,出生于澳门,后移居香港,因受教育于澳门及香港,所以精通中、英、法三语。

他为首届中华诗社创办人之一。

何绍基一生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历史等多种类型的作品,以其文学造诣和人生境遇,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

而关于何绍基的五言诗帖则是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精品之一。

五言诗,是中国汉语诗歌中的一种形式,每句五个字。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自然流畅、优美平实,洗练而不失深刻,选材广泛,涉及人生百态,感情细腻入微,给人以深远的思考与感悟。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以其现代感与传统情并融的风格而著称。

他对自然、人物、历史等各种题材都能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揭示出深刻的内涵与情感。

他的诗多以婉约之笔,创造出许多动人的意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从题材上主要分为自然景观、人情世事、历史人物、哲理讽喻等几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展现出其深沉的思想、宏大的胸怀和艺术的才情。

例如其描绘自然景观的诗篇,常常动人心弦,仿佛可以看到眼前的山水风景;而在描绘人情世事的诗篇中,又常常露出一丝丝对人性的洞悉与感叹;而在写历史人物的诗作中,则展现了其对历史的理解与敬仰;哲理讽喻的诗篇中,则透露出其对世界的反思与拷问。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对中国百年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推崇为“诗圣”、“民族诗人”。

何绍基的五言诗帖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刻的内涵和博大的胸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人文情怀与思想深度,是中国文学中的瑰宝,仍然为人们所珍视与传颂。

愿后人能够继续传承、弘扬何绍基的作品,让其诗歌永远铭刻在中华文化的史册中,为后人提供永恒的文学启迪与精神追寻。

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

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

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文件类型:DOC/Microsoft Word 文件大小:字节更多搜索: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语四乙882073 赖宜茵前言--------------------------------------------------------------------------1何绍基的生平介绍--------------------------------------------------------3生平事谊书香门第书法理论与艺术潮流时代何绍基的书艺成就之各体书赏析--------------------------------------6(一)楷书-主要得力於颜真卿书体,魏碑《黑女志》,欧阳通《道因碑》(二)隶书-源於《张迁》,具有汉隶的神韵,以隶书为第一(三)篆书-出入周秦籀篆,古拙而奇趣(四)行草-取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以颜鲁公《争座位帖》为基础;得颜真卿的笔法何绍基的书学理论-------------------------------------------------------11执笔与运笔-回腕法力道学书「五难」衡平竖直墨气何绍基的书学成就及影响----------------------------------------------15体现北碑精神,意兼南北融合篆隶,融合书体风格趋向后代重要书家多受其陶然影响结论-------------------------------------------------------------------------18参考书目-------------------------------------------------------------------21附图-------------------------------------------------------------------------22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班级:语四乙姓名:赖宜茵学号:882073指导教授:苏友泉老师一,前言清代书法的发展,划分为两个时期,即清初之际为帖学时期,咸,同以后为碑学时期.帖学盛极而衰,康熙,乾隆之际,屡兴文字狱.一般学者为明哲保身之际,转而研究考古,自此金石学大兴,加以金石出土日多,拓本亦广,不少人由考据进而学书,至使碑学大兴.此时期,鼓吹求变思想最力的是包世臣(一七七五--一八五五年),其后是康有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年),他们继承了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年)最先倡导的「尊碑」之说,并发扬光大.包世臣所著的《艺舟双辑》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都力倡碑学,尊碑抑帖,在晚清书坛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何绍基,赵之迁(一八二九-一八八四年),吴大澄(一八三五-一九0二年)等人,则是崇尚碑学,实践书法艺术求变的书法大家,其中尤以何绍基为突出,他最终能力宗开派,独立於晚清书坛.而且何绍基既在理论上推崇碑学,又仍法唐学颜,还能身体力行新书法之开创,从而成为一代碑学大师.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成就,在当时就得到同时代人的赞誉,而对后世的影响更为广泛.吾参照学者何孟侯注1观点:何绍基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究其成因可归纳出四点(1)家庭出身,书香门第,书法世家(2)人生阅历与师友之间密切的交往,(3)所处书法理论与艺术潮流时代,(4)个人天份学力和勤奋态度.前三点,是吾对何绍基生平的探讨与介绍的主要方向,望如此而能够更了解何绍基书法艺术之成就的渊源与背景;其次,第四点何绍基的个人的天份学力和勤奋态度,是吾人探讨何绍基书法艺术成就的基础.由於何绍基的天份与勤奋,造就了何绍基的书法地位,也发展出吾人所关心的焦点:何绍基各书体的书艺成就,书学理论,书学成就及影响.近人马宗霍在《霋玉楼笔谈》中评介何绍基:「道州早岁楷法宗楼兰《道因碑》,行书宗鲁公《争座位帖》,《裴将军帖》,骏发雄强,微少涵渟.中年极意北碑,尤得力《黑女志》,遂臻沉著之境.晚喜分篆,周金汉石无不临摹,融入行楷,乃自成家.」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此语道尽何绍基的书学历程,极为中肯.而在书体赏析部分,吾主要是著重在其篆,隶,楷,行,草之成就与特色,学书历程,自身评价,学者评价和作品介绍等来赏析,而较不偏重於其学书时期与阶段,望能对其各书体能有精辟透彻的深入探讨.另外,因其勤学苦练所致,何绍基对其自身作书之理论有其独到的见解.最为人所知即为他强调写字必须用中锋,进一步发明执笔与运笔-回腕法的特殊执注1:引自何孟侯,《何绍基论书—道州的书学观点与书论成就》,美育月刊,第103期,36页. 笔法;以「衡平竖直」为衡量笔法优劣的标准.最后,何绍基的书学成就及影响中,其真正实现了清代碑学家的理想,书风体现了北派碑体的精神与实质;不同於阮元二分南北两派,意兼南北,正如其所谓「篆分真草只一事」,南北两派的书法是相容且相通的,且帖学可和篆隶融通,融合书体,对后来书法史上有正面的影响;风格趋向於「朴」的境界,强调「古劲厚远之气」,「参差超迈之趣」,能贯之气力圆活自如运用,化出极丰富的变化.根据李铭宗注2的考证,同治光绪以后许多重要书法家多受其陶染,如湖南谭延闓,谭泽闓昆仲的颜底书,民初李瑞清,曾农髯的篆籀北碑.余如北京翁同龢也是藉何以学颜,一代篆刻大家吴昌硕也运用何道州溯源篆籀的法子,齐白石虽步武吴昌硕,以篆籀之笔入书画,亦实际导源何绍基.由上所述,道州何绍基实无愧开宗风为百世师.二,何绍基的生平介绍何绍基(一七九九-一八七三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绍基自幼慧静,濡染家学,但乡试数次未中,清宣宗道光十一年(1831年),始成优贡,时年三十三岁;至三十七岁乡试始获解元,次年(1836)恩科会试成贡士,旋得殿试二甲第八名,注2:见李铭宗,《纪念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书法特展简介》成进士.初任官翰林院编修,继供职於国史馆,任最久.清文宗咸丰二年(1852)八月简放四川学政,十一月至成都接篆视事;咸丰五年(1853)五月因条陈时务触忌降调,六月解学政印绶,九月启程离蜀,前后在四川任职三年.咸丰六年六月应山东巡抚崇恩之聘,主讲於济南泺源书院;次年三月至北京,期盼能再膺命复官,羁旅京师半载,没有结果,复任的希望破灭,九月返回济南.至咸丰五年六月解四川学政以后,何绍基就再也没有膺任何官职.咸丰十年九月,离开济南,第二年二月返回故乡湖南长沙,主讲於长沙城南书院.同治九年应曾国藩和丁日昌延请赴扬州书局,苏州书局主持《十三经注疏》校刊事宜,兼主孝廉堂讲席.同治十二年秋,寝疾遂不起.是年七月卒,享年七十五.何绍基娴经史,经律算,嗜金石碑刻,尤工书法,真草篆隶无不精妙,其中以行草及隶书最具面貌,是有清一代最重要书家之一.主要著述有:《东洲草堂文钞》,《东州草堂诗钞》,《说文段注驳正》,《惜道味斋经说》,《说文声订》,《水经注刊误》,《玄女室杂记》,《史汉地理合证》,《使闽草》等.何绍基书法艺术成就,与其仕宦生涯和心境转变,都有著极大的相关:主要是以六十岁为分野,由学政生涯转入学术生活,其思想观念书法创作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型期,也跳出了传统书法的钟王颜柳的帖派框框.除了上述成因和他自身勤奋努力之外,跟他所处的环境和时代背景亦是密不可分的.康熙,乾隆之际,屡兴文字狱.一般学者为明哲保身之际,转而研究考古,自此金石学大兴,加以金石出土日多,拓本亦广,不少人由考据进而学书,至使碑学大兴.此时期,鼓吹求变思想最力的是包世臣和康有为,他们继承了阮元最先倡导的「尊碑」之说,并发扬光大,在晚清书坛上造成巨大的影响.何绍基处於金石考据学勃兴,碑学兴起的书法变革时代,造就了他对碑学极力的提倡和独辟蹊径的创新.且超脱了当时极盛的阮元南北二分书派论点,不仅使其书学上穷究北派的渊源,研究篆隶,更发展出「意兼南北」的立场,认为南北两派是相容且相融的,对后来书法史有正面的影响.何绍基出生的家庭环境,对其影响也是很大,可说是家学渊源,书香世家.父亲何凌汉注3,字云门,本身即是一位学识渊博,书法精湛的朝廷要员.其教子有方,使其四个儿子(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何绍京)都成了才,特别是在书法方面,被时人誉为「何氏四杰」何绍业字子毅,以荫生官兵部员外郎.精绘画,亦喜书,尤精篆刻,杨翰称:「子毅笔墨超拔流俗,幼年即著名坛坫,善舒嗜琴.」注3:见刘刚《论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纪念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书法特展简介》,50页. 何绍祺,字子敬,绍基第.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官至浙江道员.书法颜真卿,能承家学.何绍京,字子惠,别号自娱山房主人,绍基第.道光十九年举人,湖北候选道员.以诗,书,画及鉴赏名於时,书宗颜真卿,晚兼董其昌.还有何绍基的孙辈何维朴,何维棣等,也都能书善画,尤其是何维朴,以画山水著称,书摹其祖绍基,亦得其神似.由此可见,何氏家族几代人,几乎个个都精擅书法,可谓书法世家,为晚清书坛上绝无仅有的.且端详何绍基之生平,我们可以非常认同学者何孟侯观点:何绍基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究其成因,除了其勤奋态度和人生阅历之外,所处之书家世家和书法理论与艺术潮流时代,亦对其有著深大的影响.三,何绍基的书艺成就之各体书赏析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其早期书法多为楷书;中期以后行书多於楷书,行书多参篆意,於纵横敧斜中见规矩,恣肆中透秀逸之气.后期则多为篆书和隶书;晚年的书法风貌独具,将草书,篆书,隶书,行草融为一体,浑厚雄重,独创一格,颇具成就,在晚清书坛上,光彩夺目.现在就其各体之一两件作品赏析其各书体的书艺表现.楷书—主要得力於颜真卿书体,魏碑《黑女志》,欧阳通《道因碑》从何绍基传世的楷书作品来看,其结体横平竖直,整齐凝练,力厚骨劲,气苍韵遒,金石味极浓,完全是得力於魏碑《黑女志》,欧阳通《道因碑》诸碑体.而他的楷书中那种藏锋行笔,笔道较圆的特点,则是吸取了颜体的精髓.这样,便形成了其独具风貌的楷书体势.近代书法家曾熙曾言:「蝯叟从三代两汉包举无遗,取其精意入楷,其腕之空取黑女,力之厚取平原,风之险劲取兰台,故能独有千古.」道光二十年何绍基三月书,「典册法书,众英聚集;紫芝朱草,太平机关」楷书八言联,时年四十一岁.另书楷书七言联「安得仙人九节杖,壮哉昆仑方丈图」,为贺长辈欧阳厚均寿联(见图一),两者约为同期作品.前联中之「芝,朱,太,平,法,英」等字的蚕头鼠尾笔划明显出现,结字丰伟纵逸,风稜射人.而后联望去,则有正人君子之概,充溢刚毅之气,点画圆整,墨酣意足,书作雄伟奇特,有如颜书自足笼罩一代.何绍基的楷书作品中,小楷(黄庭内景玉经册)(见图二)可谓精品,其结体中有较浓的颜体味,饱满圆润,每个字,每一笔划都一丝不苟,无不从横平竖直中来.同一时代的杨瀚於同治十一年在此册上跋文评道:「何真老书,专从颜清臣问津,数十年功力,溯源篆隶,入神化境.此册书(黄庭),圆劲清浑,仍从琅琊上掩山阴,数千年书法於斯一振.如此小字,人间不能有第二本.」道尽了此册的艺术书坛上的历史地位.隶书—源於(张迁),具有汉隶的神韵,以隶书为第一隶书是何绍基晚年才涉猎的的书体,主要是源於(张迁),而於汉隶无所不习,如(衡方碑),(乙瑛碑),(礼器碑)及(石门颂)等有代表性的名品,反覆临摹,挹其精髓,书体是自己的笔法,所具有的是汉隶的神韵,重风神韵致,在把握住用笔的凝重饱厚和字型的方整端庄以后,则全以已意为之,运笔加入顿挫颤抖动作,用笔选择润湿风腴特点,放笔直书,大气雍容.所临汉碑既能不失其精神而又能自成面目,充分体现了其在书法上的融会贯通本领,继邓石如,伊秉绶之后,又为清代碑派书家取法汉隶开辟了一种崭新气象.学者刘刚评其隶书五言联:「驾言登五狱,游好在六经」(见图三),寓流动於平正,藏精巧於古雅,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落笔洒脱,皆随意而自然,有清雅之气.其隶书轴(见图四),婉和韵雅,古茂朴厚,运笔浑圆,笔道洒脱空灵,峻逸.其「颤笔」拙厚有趣,点画之间笔断意连,无做作之气.章法上,虚实相间,字与字虽无牵连之笔,却使人感到气势紧密,生动耐观.注4当代书家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一文中,对蝯叟隶书评价注4:见刘刚《论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纪念何绍基诞辰二百周年书法特展简介》,54页.道:「其隶书的好处,在有一缕真气,用笔极灵空,极洒脱,看过处很潦草,其实他不肯丝毫苟且的.至於他的大气盘旋处,更非常人所能望其项背.他生平遍写各体隶碑,对於(张迁)的功夫最深.他的境界虽没有像伊秉绶的高,但比桂馥来得生动,比金农来得实在,在隶家中,不能不让他站一席位次」可见其隶书在书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篆书-出入周秦籀篆,古拙而奇趣其篆书出自周秦籀篆,极重气韵,不以分布为工,而以挺拔隽逸见长,以圆润婉遒见性.晚年所临(蔡殷),(楚公钟),(毛公鼎)等皆自出机杼,用笔上非一概,中锋圆笔,而是方圆尖扁间施并用,以垂露法收锋,故神融笔畅,遒劲古拙而有奇趣.正如杨守敬所指出的「纯以神行,不以分布为工」体现了其「溯源篆分」的追求和努力.《霋岳楼笔谈》称何绍基的篆书:「所临三代鼎彝款识,接自出机杼,兴至时遇纸则书,神融笔畅,妙绪环生,以其法以写小篆,遂尔天机洋溢,独得仙证.」何绍基临习三代,秦汉,六朝篆籀,不是一味地全盘照临,而是如同其学写隶临碑一般,采取「欲先分之以究其极,然后合之以汇其归」的方法,所写出的篆书,看不出是出自何体,但又觉得大有来历,展现出其与众不同的书法风格.何绍基对篆书的书法创作上,作品数量不多,但品味高.如篆书屏(见图五),书於同治丁卯,其严谨的书风无不令人钦佩.该书屏是在吸取古人书艺养分的基础上,将行书的气,隶书的势有机地揉入.笔道上,方笔圆笔,粗笔细笔浑然一体,呈现出独具一格的篆书风貌.而在凡能体现其风格的楷书,行书,草书及隶书作品中,均参有篆意,形成各种书体都呈现出古拙朴茂之趣,也是他书法最具有特色的一环.行草-取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得颜真卿的笔法何绍基行书根底颜真卿《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三四十岁就已确立了自己的风格,显得既温柔敦厚,而又和雅内敛.晚岁之笔,则变得生辣奇岖;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之作,因揉合了兰台及北海笔意,故表现得挺拔矫健.他将圆浑饱满的颜楷行书和俊爽锋稜的欧书,自然地融合於自己的笔底,乃能出奇生妙.何氏於碑,无论汉,魏,隋,唐,於临诸如《痊鹤铭》,定武本《兰亭序》,《圣教序》,《怀素小草千文》以及苏,黄,米,蔡等历代书家法帖,均广泛涉猎.尊古创新,别开生面,形成古朴自然的独特行书风格.在行草方面,独创一格.其用笔飞动腾跃,起伏跌宕,造成点画方圆交错,线条精细相间,尤注重整体的章法布白,讲究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疏密错综有序,天然质朴,体现其在艺术上的造诣之深.子贞与方山子论用兵帖(见图六),恣肆遒劲,观其笔势纵逸,法度不失,字体或大或小,笔画粗细不一,运笔复方圆兼用,融篆隶於行草,是以风格古秀遒劲,有争座位与裴将军诗之骏发雄强,更兼纵放之逸趣,是故马宗霍评此作「恣肆中见逸气」晚年所书《题李伯时画》,行草书七行,共九十六字.行书或直或斜,似直非直,似斜非斜.通篇字体大小连贯而又相称.无论其笔亦重抑轻,但皆遒劲古拙,婉转流利.且篆分笔法参染,落笔跳跃飞动,圆劲秀挺,变化多姿,令人莫测.幅中字体,随处可见方正,奇肆,恣纵,虚实,肥瘦等风格.如所书「为,人,文,会」等字的撇,「锋,伯,神,耳」等字,任意挥洒,更具飘逸奇纵.四,何绍基的书学理论何绍基各体的书艺成就,有其独特的风格,不外乎出自於自己本身作字之主要方法及理念.吾根据学者杜裕明《何绍基书论探析—从其对晋以后之书法评论谈起(下)》注5及搜集其它相关的资料,整理出主要有五大点何绍基作书的书学阐述,包括:(1)执笔与运笔-回腕法;(2)力道;(3)学书「五难」;(4)衡平竖直;(5)墨气.现吾分述如下:执笔与运笔-回腕法注5:见杜裕明《何绍基书论探析—从其对晋以后之书法评论谈起(下)》,美育月刊103,页50-51. 何绍基独到的书风与其特别的执笔方法有很重要的关联.他在跋《张玄墓志》时曾说:「每一临写,必回腕高悬,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约不及半,汗浃衣襦也.」此乃其在实践中体悟「书律本与射理同,贵能悬臂能圆空」,自比汉代名将李广,认为书法如同射箭一般,能圆活自如,势若张弓之气力而能四方运用灵活,因而创执笔--「回腕法」,腕肘并用,手掌反转,指背向左,虎口向上,拇指与四指对擫握管,写字时以立姿为主,通身力到,腕平锋正.虽有些学者主张此种执笔运腕方法不合乎人体生理,十分吃力,每写一次字都要出一次汗.然而根据何绍基他自己的解释,此方法才能令气力灌注於臂腕之间,使落笔之迹蕴含某种力道与韵律,形成个人特色,具有沉厚而不飘弱的美感.现代学者刘刚注6更明确指出其优点是能使气力灌注於腕臂之间,可使精神处於高度集中,无私利杂念,毛笔完全垂直於纸面,是一种心到,眼到,手到的绝对中锋态势,保持了中锋入纸,又略带战掣,从而避免了一味平质光润的现象.由於他这种独特而艰难的书写姿势,手臂运动的方向,角度,压力特殊的方式和挥运幅度,使书法结构也体现出一种特定趣味.力道由於悬臂,何氏之书无疑是著重力道的,且主张书法贵乎「有气注6:见刘刚《论何绍基之书法艺术成就》,《纪念何绍基二百周年诞辰书法特展简介》,页56-57. 有血」,字字力道送及,「锋宜方锐精紧稳,邪入怯出皆所憎」,一股气力,纯用笔心,下笔稳健不怯,使笔若剑而「杀纸有声锋有稜」,足见何绍基追求一种气力具足的笔下效果且在速度上亦倾向於豪快.观其书,即使是以软毫作书,於行笔力道和速度上,仍有明显的变化与发挥.学书「五难」何绍基曾就习书之困难具体归纳出五个方面,为一兼具理论与实务性的论书结晶:为六艺之一,而学者所从事未有限於此者也.一心运臂,臂运腕,腕使笔,笔使墨,墨使指,纸肖心,杆格太多,得於心,不能应於手,一难也.纵习古人碑碣简牍而沿袭肖似,不克自成门径,与此事终不相涉,二难也.师友指示,不能攒吾腕底,不比文章学问可以破昧为明,改懦成勇,又一难也.落纸如铸,无可修饰,又一难也.非砥行言读书多,风骨不能峻,气韵不得深,又一难也.指出作书运笔的方法,自本身的心境和意志为出发点,由稳当沉静的心思驱动而使臂运腕,腕使笔,笔使墨,墨使指,最后将意志集中至使墨之指,书家之真性情自能跃然纸上.其次强调个人的融会体悟,且个人的才情资赋,学养品行之充实与修持,都与学书息息相关.由上所述,何氏不但指出习书当留心的五个层面,并且也具体说明了学书过程中身,心,与周遭外在互动的因果关连,可视为何氏论书中的导论基础.衡平竖直所谓的衡平竖直强调的是笔笔正锋,而贬抑侧笔,偏锋之欹侧态貌.何绍基幼承家学,父何凌汉书宗赵,董,早已能书名世,子贞志学之年就以「横平竖直」四字为学书庭训,且为毕生深信不疑的作书铁律,初由颜真卿入手,颜书无论楷书或争座位帖,祭侄,祭伯父三稿都具衡平竖直,或起止无痕的「屋漏痕」,「折钗股」古法遗意,莫不以此为主.何氏认为写字必须用正锋,此从其反对包氏臣扁笔侧锋,赞赏伊秉绶能平能直的书法可见一斑.其论诗说:「气贯其中则圆,如写字用中锋然.一笔到底;四面都有.安得不厚,安得不韵,安得不浑厚,安得不淡远.此事切要握笔时提起丹田,高著眼光,盘曲纵送,自运神明,方得此气真圆.」用笔正锋不使欹侧外,何氏论书著重篆,隶古法,篆,隶二体皆为主轴正直之势,而非字势屈左伸右或斜迤,以取姿态为先.故何氏主张「学书重骨不重姿」,「舍骨尚姿,此后世书律所以不振乎」细观何氏之书,纵或有字势斜迤,仍是於平直为主之基础上变化;其作行草书亦少斜侧连笔,不同於宋元或晚明连绵草一路,以发挥若篆,隶,章草及唐人碑版字字分离之章法特色.墨气笔与纸,墨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用笔的效果,可以由纸,墨反映出来.何绍基平生多用羊毫写字,它弹性不及其他毛笔,吸墨量多,而不易调停,但驾驶得法,写出来的字苍劲有力,无流滑之态,最能体现汉碑那种古朴浑厚,铿锵有力的风貌.清代的羊毫笔书法,到他时可谓集大成.而他平生书法另一大喜好,则用比较粗糙的纸写字,赞同纸张应有一定厚度,并且不很光滑,如此可使笔锋坚入而墨气腾骤,用笔之力道同时亦使墨气腾出,表现某种乾,湿的效果.其书时见飞白与涨墨并存,笔划轻重亦显出多样的粗细墨笔效果,能成气候.从他大量的传世作品中,其字明显地流露出此种涩味,且字越大涩味越浓,程度多取决於纸,纸涩则墨涩,墨涩则字涩,这种涩味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汉碑的气息.五,何绍基的书学成就及影响综观何绍基的书法艺术,可见其风格是独特的,成就是卓越的,在晚清书坛上力尊碑学,身体力行,以渊博的学识,聪颖的性灵和一生锲而不舍的刻苦努力,在书法艺术上独树一帜,确立了其在中国书法史上无可取代的地位.诚如晚清书家向燊所说:「蝯叟博洽多闻,精於小学,书由平原兰台以追六朝秦汉三代古篆籀.回腕高悬,每碑临摹至百通或数十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至老尤勤.其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如屈铁枯藤,惊雷坠石,真足以凌百代矣.世称邓石如集碑学之大成,而於三代篆籀或未之逮.蝯叟通篆籀於各体,遂开光宣以来书派.」注7以下分别论述其在书学上之成就及影响:(一)融合书体—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意合篆分,派兼南北」可说是何氏的主要书论立场.其曾自述「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化篆分入楷,岁尔无种不妙」,且其晚年书作益发融合书体之外,再加以变化,自是更佳.颜真卿,李,欧阳通和南朝的《痊鹤铭》均将篆体或隶体之特色运揉入楷,行,即为典范,趋向更古,更具风骨的唐人,汉隶及其以上.后人曾农髯曾赞扬说:「道州以不世之才,出入周,秦,但取神骨,驰骋两汉,和以天倪,当客历下,所临礼器乙瑛曹全诸碑,腕和韵雅,庸庸乎东汉之风度,及居长沙临张迁百余通,衡方,礼器,史晨又数十通,皆以篆隶入分.极晚之岁,草,篆,分,行,治於一炉,神龙变化,不可测已.」何氏耳顺之年更加留意习学注7:《书林藻鉴》卷第十二.汉碑,篆,隶体作品更多,其行草体属於楷书一般笔法之方笔,提按,顿挫和右捺越趋不明显,而代之以起笔藏锋圆笔,行笔提转,收笔不特别回锋,若无起止之痕之「屋漏痕」之古意.体势亦不尽方正而带圆,整体有向篆,隶靠近的趋势.能将行草一类书体如此自在地融入篆,隶特质,而能维持其行草书体,可说是何绍基的一大成就,真正实现了「篆分真草只一事」之理想.何氏此风格使晚清帖学之弊可除,碑版得以发扬,南北二派共治,反得以发挥清代碑学思潮与书学新径. (二)风格趋向。

何绍基晚年书法作品赏析

何绍基晚年书法作品赏析

SHUIMODANQING水星丹青何绍基晚年书法作品赏析■艾斌四川省泸州市诗书画院〔摘要〕何绍基是晚清时代比较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

何绍基晚年书法作品的风格发生了一些改变,其艺术造谓日臻完美,值得进一步探究。

〔关键词〕何绍基;书法;晚期何绍基,东州居士,字子贞,他是晚清时代著名的一位学者;除了精通历史以及文字以外,书法也非常出名;另外他还会金石,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位奇才。

有书记载说,何绍基的书法是清代第一人;而黄俊也在自己的研究中阐述了清朝200多年间何绍基的书法堪称第一。

何绍基的书法气味非常深厚,而且有各种各样的书体,他的创作水平以及成就都到达了人生的高度,占据着晚清书法的首席。

在清朝的书法家里面,何绍基的作品非常多,而且后人也津津乐道,总是会谈论他。

他的作品很多都是在晚年创作的。

梅墨生先生在自己的论述中阐述了何绍基的书法有三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他的临摹阶段,可以说这是早期阶段。

到了第二个阶段,他就钟情于颜书以及小欧。

到了第三个阶段,他开始学习汉碑;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奇特的阶段,也就是说他的晚期阶段。

在分析他的作品时,我们可以看出来他的书法在咸丰七八年间就到达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个阶段并不仅仅是他的书法体制发生了改变,而且包括他的风格以及他的行书都发生了改变。

一、何绍基晚年书体的改变何绍基有很多作品,他在书法上面的实践,用溯源篆分来概括。

我们在研究中还发现,他的金文就有20多种。

1.篆书清代的篆书非常光滑,也非常秀美。

比如说清代有很多篆书非常优秀的人才,从吴让之、邓如先到后来的萧退庵等。

他们的作品各不相同,而且有各自的风格和契约;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们也有相同点,比如说,线条点画都是浑圆的。

何绍基的篆书和以往人员有些不同。

他的篆书别具风格,而且他的篆书有自己的个性。

他创造性地把点画牵引了出来,使用得微妙起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在他的作品中,线条都非常有表现力,也非常有质感,而且让人看起来意味深远。

当代最具影响力100名书法家

当代最具影响力100名书法家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100名书法家1.天津孙伯翔:乃当代碑书第一高手。

魏碑书自清末至今名家可数: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于右任、李瑞清、曾熙、陶浚宣及徐生翁等。

成功者如康、赵、于、徐,毁誉参半者如张、李、曾,近于失败者如陶。

碑书不外方笔、圆笔、方圆结合、碑帖结合等几种路子,况大兴于清末,历史留下的开创空间足够大。

碑书大家问世时间间隔之短史上所无,百年之间名家辈出。

孙伯翔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书坛靠一手纯而又纯的魏碑书,孙氏之成功在于用笔——方笔。

其方笔的力度颇大,震撼人心。

在孙之前写碑书者“使笔如刀”能够自然切斩出见棱见角的碑质点线者无,多为描画做作或能力不及,故孙氏在魏碑风格史上是具开创之功的大家。

虽然孙氏仅以笔法之功即可立足于书坛千古,然目前称其为大师则稍差一步耳:孙氏于结字、书风开创远不及笔法高标,其书主要得法《始平公造像记》、《张猛龙碑》,或参赵之谦法,常合古人辙路,己意不多。

其书尝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有过一段激进的“变法”阶段,惜其未能继续开拓,因何?碑书开拓须有极高之学识、眼力与超常之胆气,开创之初不免有种种不足,遂批评声雀起,于是将孙氏开拓之念压住,乃大憾也。

后又皈依《始平公造像记》,结字之开合移位种种富于生气的意趣均让位于“复归平正”耳。

于欹侧变化未敢深入,其一生结字之种种变化仅在于一平面中之部首笔画左右上下之平移变化,而不敢将字倾侧——孙氏之字无论变形多大无一倾侧笔也。

细研孙氏近年作品,其结字取修长之唐楷意,少碑书之“宽扁”态,颇有疏古(汉隶、魏碑)亲今(唐楷)之意,其结字法冥冥之中唐法愈发占据上风,以较多唐法做入碑之基,取北碑方折之笔,合成书之清刚严整气貌,而古拙气渐亡矣,唐法入碑乃学碑大失、大忌也。

孙氏书法无处不在的理性占据了书之大半,深层的平行、等距等唐法意识在其内心深处打上了愈老愈深的烙印。

而奇拙之字则是在唐法规矩之内的种种变化,而非在上溯魏碑乃至汉隶秦篆这些朴逸造型气质基础上的变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儿书法:态肆张扬—何绍基行书的新范式少儿书法:态肆张扬—何绍基行书的新范式
一任外拓态肆张扬—何绍基行书的新范式
清代碑学萌芽,兴起,直到最后形成宏大的规模。

首先是一批书学理论家,如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对碑学极力鼓吹和摇旗呐喊;随后则是一大批身体力行的书法家,如邓石如、伊秉缓、何绍基、赵之谦等人现身说法,对魏碑书写实践活动实行倡导。

于是,轰轰烈烈的崇碑运动就声势浩大地席卷了整个书坛。

这是从宏观上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

如果具体到每一位书家,其成长过程和学书的经历却是复杂的。

在崇碑的每一位书家当中,几乎都不是从一开始就学习北碑的,何绍基也不例外。

他是不分门派、不分碑、帖,在广泛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在北碑的学习上有所专能,遂成为侧重北碑的大家。

[清]何绍基《行书条屏》:
何绍墓出入于阮元、程恩泽之门,通经史、律算,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

其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

何绍墓的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凉案问有一种清刚之气。

其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颇笔.融厚有味。

晚年则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地步。

这件行书屏条即其晚年之作,老辣外拓之书风已人化境。

何绍基(1799一1873年)是碑学理论大家阮元的门生,也是一位博览群书、淹通经史、学富五车、著述甚丰的大学者。

至于书法,他综合百碑,兼收并蓄,遂成五体皆能的书家。

他从颜真卿人手,循规蹈矩而又生动圆熟。

何绍基特别喜欢临颜真卿所书的大字《麻姑仙坛记》。

他认为颜书各碑不同,唯此碑“独以朴胜,正是变化狡绘之极耳”。

何绍基曾于苏州厂肆得一宋拓本《麻姑仙坛记》,欣喜若狂,跋称“历却流转,神光炳峙,璞逸厚远,实为颜书名碑之冠”。

何绍
基学颜并能从颜体中脱出,故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

他中年以后才改颜书而专攻六朝碑版,是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的
主要书家之一。

中国书法五千年。

何绍基对北碑体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对《张黑女墓志》用功
最勤。

《张黑女墓志》峻宕朴茂而结体扁方,虽为楷书,但存有隶书
遗意,字的造型极其生动可爱。

何绍基于1825年觅得此墓志旧拓本。

他自称得此拓本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人都,丁
亥游汁,复人都旋楚,戊子冬复人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
筐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

”何绍基跋《张黑女墓志》拓本又称:“余既性嗜北碑,故摹仿甚勤,而购藏亦富,化篆、分人楷,遂尔无种不妙,无妙不臻,然遒厚精古,未有可比肩《黑女》者。

”何绍基学北碑是步碑学大师包世臣后尘的。

他在跋文中还说:“包慎翁之写北碑,盖先于我二十年,功力既深,书名甚重于江南,
从学者相矜以包派。

余以‘横平竖直’四字绳之,知其于北碑未为得
髓也。

记问浩博,口如悬河,酒后高院大谈,令人神往,今不可复得矣。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