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湾J25—1油田古近系成岩作用研究

合集下载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砂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No .2 0 v 07
V0. 2No 6 12 .
文章编 号 :6 30 4 2 0 )60 1 —6 1 7 —6 X(0 7 0 —0 40
辽 东湾地 区古 近 系砂岩 成 岩作 用 与孑 隙演 化 L
Dig nssa d p r s yeouin o h aeg n a d tn eev i nLio o g a ae e i n o oi v lt ftep lo e esn so ersror t o si a d n w nAra e
辽东湾 地 区系指 渤海 东北 部 海域 , 界大 致 为 南 辽 东半 岛南 端 ( 老铁 山 ) 河北 省 秦皇 岛市 连 线 , 与 面
积 2 6 0 k 2其中古近系矿 区总面积约 14 . ×1 m , .×
1 k 0 m2 在 构 造 区划 上 , 区为渤 海 湾盆 地 的一个 该
时期 . 隙类型 包括原 生孔 隙和 次生孔 隙 , 孔 次生孔 隙主要 由碳 酸盐胶 结物 、 石及部 分岩 屑溶 蚀 形 长
成 . 生孔 隙在现今 埋深 200 25 0I 的砂岩 中最发 育 , 次 0 - 0 I T 其形 成主要 受成岩 演化阶段控 制. 关键词 : 东湾 ; 辽 古近 系; 岩 ; 砂 成岩作 用 ; 隙演化 ; 孔 次生孔 隙 中图分 类号 :582 23 P 8 .1 . 文献 标识码 : A 丰富 , 包括 砾 岩 、 岩 、 砂 岩 、 岩 以及 火 山碎 屑 砂 粉 泥 岩. 该地 区砂岩 的显 著特征是成分成 熟度较低 , 长石 和岩 屑的含量较 高 , 以长石 砂 岩和 岩屑 质长 石砂 岩
姜向强, 大康, 琼 钟 张
( 中国石油大学 资源 与信息学院 , 北京 124 ) 029

渤海湾盆地辽东南洼陷优质烃源岩定量评价

渤海湾盆地辽东南洼陷优质烃源岩定量评价

渤海湾盆地辽东南洼陷优质烃源岩定量评价赵弟江;韦阿娟;郭永华;付立;吴庆勋;曾金昌【摘要】辽东南洼陷埋藏较浅,构造演化复杂,勘探程度低,资源潜力认识不清,对其开展烃源岩评价极为必要.运用地球化学、古生物等分析手段,确定了辽东南洼陷主要生烃层系,认为渐新统沙河街组沙一—沙二段与沙三段有机质丰度高,类型较好,成熟度较高,是研究区主力烃源岩;沙四段—孔店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稍差,但成熟度较高,且发育规模较大,是辽东南洼陷非常有潜力的烃源岩;渐新统东营组东三段烃源岩成熟度较低,生烃贡献较小.根据测井资料与地震多属性反演技术,对各套烃源岩发育规模进行定量评价后发现,辽东南洼陷烃源岩发育层系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生烃潜力较大,极具油气勘探潜力.辽东南洼陷北部优质烃源岩厚度明显比南部大,是研究区生烃中心,南部烃源岩主要沿走滑断层呈串珠状分布,明显受到走滑断层控制.【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6(037)004【总页数】7页(P436-441,498)【关键词】渤海湾盆地;辽东南洼陷;优质烃源岩;古生物;测井响应;多属性反演;定量评价【作者】赵弟江;韦阿娟;郭永华;付立;吴庆勋;曾金昌【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2;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渤海石油研究院,天津3004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115处于勘探早期的地区,因钻井资料较少,很难利用探井岩心和岩屑等资料识别优质烃源岩并探讨其平面分布规律,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完善,许多学者开始探索烃源岩的地球化学参数和测井信息之间的关系,尝试运用不同测井参数计算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1-4],有效地弥补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的不足,但受限于钻井数量,无法对烃源岩的平面展布范围进行评价。

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层序特征分析

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层序特征分析

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层序特征分析在充分的利用沉积学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物理标志、地球化学标志等,对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地层层序界面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前人资料针对其界面特征将辽东湾古近系东营组的三级层序划分为三个三级层序,叙述了各层序发育阶段的构造活动类型及其强弱、沉积体展布类型及其控制因素等,并详细讨论各层序在不同相带内的特征和变化。

分析认为辽东湾地区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地层发育特征主要受构造活动影响。

为进一步研究辽东湾古近系东营组地层的层序充填过程提供一定的帮助。

标签:辽西凹陷;古近系;东营组;层序特征陆相断陷盆地是世界上极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类型之一。

我国东部的陆相含油气盆地基本都属于这种类型。

其丰富的含油气资源,复杂又典型的构造地质背景备受石油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辽东湾地区陆续发现了古近系一系列大的油田,截止至2010年,渤海海域已发现各级石油地质储量47.4亿立方米;其中探明储量26.5亿立方米,天然气地质储量2967亿立方米,其中探明储量1845亿立方米,年产油气3005万吨,为中国的石油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

1 区域地质背景辽西凹陷位于辽东湾地区西部,构造位置上属于辽东湾坳陷的次一级构造单元,呈南北向分布,西为西部缓坡带,东为辽西凸起。

其形成演化主要受到东亚大陆与西太平洋板块相对运动引起的NNE-NE向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位移影响。

整个辽西凹陷为典型的走滑断裂背景下的东断西超的单断箕状盆地。

该地区钻遇地层按沉积先后由下至上依次为古近系孔店组、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地层。

文章仅针对东营组地层层序进行研究。

东营组地层由老至新又分为东营组三段、东营组二段下亚段、东营组二段上亚段、东营组一段四套地层。

2 层序划分标志我们在研究层序地层学时,首先需要确定层序界面,再根据其对层序进行划分。

层序划分的标志概括起来可分为四大类。

利用孢粉信息反演辽东湾古近纪气候变化

利用孢粉信息反演辽东湾古近纪气候变化

利用孢粉信息反演辽东湾古近纪气候变化吴伟【摘要】在利用孢粉、地震等资料划分辽东湾古近纪等时地层格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孢粉气候信息函数的方法反演辽东湾古近纪温度和湿度变化曲线,将其划分为1个一级气候旋回,4个二级气候旋回和10个三级气候旋回,结合湖平面变化曲线分析气候旋回的作用,得出气候与湖平面变化相关性高、控制部分层序和沉积发育以及对烃源岩分布的绝对控制作用.【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32)006【总页数】5页(P11-15)【关键词】孢粉;古气候;层序地层;信息函数;古近纪;辽东湾【作者】吴伟【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2;P618.13古气候是古湖泊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湖盆湖平面变化、沉积充填及烃源岩发育等存在一定的关系,对其分析是解剖、认识含油气盆地的必要手段,对油气勘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由于古气候只能从有气候标识的地质化石和遗迹来进行间接研究,目前常用的主要有孢粉化石、生物壳体及浅水轮藻泥灰岩、原生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组分分析等方法。

辽东湾地区存在大量的孢粉数据[1-4],笔者利用孢粉数据反演了古近纪古气候变化并结合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

辽东湾拗陷位于渤海湾盆地的东北部,东西分别为胶辽隆起和燕山隆起,南部与渤中拗陷相邻,北部与辽河断陷相邻,呈北东向条带状展布。

辽东湾古近系包括了始新统的孔店组、沙河街组下部等以及渐新统的东营组和沙河街组上部。

其中始新统分布比较局限,仅发育在始新世局部凹陷处,而巨厚的渐新统基本上覆盖了整个辽东湾拗陷,是古近系地层的主要组成部分。

划分等时地层格架是分析孢粉分布规律和古气候反演的基础,根据孢粉分布特点及其他地质资料(地震、测井、录井和古生物等)可将整个古近系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Sqd1、Sqd2、Sqd3、Sqs1、Sqs2、Sqs3s、Sqs3z、Sqs3x、Sqs4、Sqk)(图 1),并对层序厚度大、地质资料多且地震反射特征比较明显的三级层序Sqd2、Sqd3进行了精细地层划分,分别划分出了2个、3个四级层序。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王祥; 王应斌; 吕修祥; 范秋海【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1(032)003【总页数】10页(P342-351)【关键词】成藏条件; 油气分布; 辽东湾坳陷; 渤海海域【作者】王祥; 王应斌; 吕修祥; 范秋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海域,呈北东向长条形展布,其东西两侧分别与胶辽隆起、燕山褶皱带相邻,南北分别与渤中坳陷、下辽河断陷盆地相接,面积约11 000 km2。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勘探,辽东湾坳陷共发现了 14个大油气田和 29个含油气构造,获各级石油地质储量13×108t,天然气地质储量535×108m3。

虽然辽东湾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勘探开发程度较低,也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工作,涉及构造演化[1-4]、沉积成岩作用[5-11]、烃源岩[12-15]、输导体系及成藏模式[16-19]、油气分布主控因素[20-26]等。

但对于该区油气成藏条件的研究较少,尚未见有专门文献报道,李潍莲等通过与下辽河坳陷对比,阐明了辽东湾断陷与下辽河坳陷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主要差别[27]。

随着近几年勘探开发工作的深入,油气田发现数量不断增加,对该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的地震、钻井资料,从烃源岩、储集层、储盖组合、圈闭以及输导系统等多个方面对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阐述了油气的分布规律,对评价辽东湾坳陷油气勘探前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辽东湾坳陷为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发育辽东凹陷、辽中凹陷、辽西凹陷 3个负向构造单元和辽东凸起、辽西低凸起 2个正向构造单元,共同构成三凹两凸的构造格局,各构造单元均呈北东-南西向相互平行展布。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王祥; 王应斌; 吕修祥; 范秋海【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1(032)003【摘要】利用地震、钻井等资料,从烃源岩、储层、生储盖组合、圈闭及输导条件等方面对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研究表明,辽东湾坳陷烃源岩总体上呈北北东向展布,发育沙河街组三段、一段、东营组三段3套烃源岩,其中沙河街组三段是主力烃源岩层段;储集体分为基岩储集体和碎屑岩储集体,储集条件优越;生储盖层组合方式主要有自生自储式、下生上储式和新生古储式;输导系统以断层为主,同时断层把彼此不相接触、时空跨度较大的烃源岩与不整合面联系起来,构成断层-不整合输导系统;圈闭形成于古近纪沙河街组和东营组沉积时期,多为同沉积构造圈闭,单纯的岩性圈闭发现较少。

油气藏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点,低凸起构造带是油气主要富集带;纵向上具有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埋藏深度变浅的特点。

【总页数】10页(P342-351)【作者】王祥; 王应斌; 吕修祥; 范秋海【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 中海石油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1【相关文献】1.辽东湾坳陷辽西凹陷北部和中部洼陷油气成藏条件 [J], 杨宝林;叶加仁;刘一茗;单超;薛海琴2.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地层流体压力分布规律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J], 李胜利;于兴河;陈建阳;冯动军;王永诗3.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油气成藏条件与分布规律 [J], 王祥; 王应斌; 吕修祥; 范秋海4.稠油油藏油气运移路径刻画与成藏过程分析——以渤海海域辽东湾坳陷LD16含油气构造为例 [J], 赵弟江;江尚昆;乔柱;徐坤明;孔栓栓5.渤海辽东湾海域JZ25-1S转换带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J], 周心怀;余一欣;魏刚;汤良杰;王应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辽东湾坳陷古近系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徐长贵;朱秀香;史翠娥;王海军【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9(030)004【摘要】辽东湾坳陷位于渤海湾盆地东北部,油气聚集层位从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和中部大部分油气藏都分布于古近系东营组和沙河街组地层中,油气藏的这种分布特点与坳陷中"北厚南薄"的东营组泥岩有着密切的关系.结合辽东湾坳陷构造特征、沉积体系演化及地层发育特点,通过对东营组泥岩产生的超压,及泥岩和砂体、断层、不整合面等疏导体系的配置的研究,探讨了辽东湾坳陷东营组泥岩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东营组泥岩与断层、油源、砂体等多种因素联合通过5种作用控制了坳陷内油气藏的分布.其中巨厚泥岩产生的超压对北部和中部油气藏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东营组及下伏地层中.【总页数】7页(P431-437)【作者】徐长贵;朱秀香;史翠娥;王海军【作者单位】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300452;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2.3【相关文献】1.冀东南堡凹陷古近系东营组构造对扇三角洲的控制作用 [J], 刘延莉;邱春光;邓宏文;李茗2.陆相断陷湖盆断裂构造对沉积体系及砂体的控制作用研究——以济阳坳陷孤北~桩海地区沙河街组(Es4~Es1)和东营组(Ed)为例 [J], 田景春;林会喜;林小兵;周庭全;张小兵;孟万斌;谭先锋3.营口-潍坊断裂带对辽东湾坳陷东部凸起的形成及构造分段的控制作用--来自物理模拟实验和断层几何学特征的证据 [J], 曹忠祥;任凤楼;宋国奇;漆家福4.冀东老爷庙地区古近系东营组沉积相对储层质量的控制作用 [J], 王兆峰;金振奎;汪焰;杨智刚;韩俊伟;赵蕾;高阳5.济阳坳陷地温—地压系统特征及其对油气藏分布的控制作用 [J], 刘震;戴立昌;赵阳;许晓明;张善文;蔡进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辽东湾地区锦州25—1油田油气成藏特点和运聚模拟研究

辽东湾地区锦州25—1油田油气成藏特点和运聚模拟研究

油田的油气运聚模 拟研 究, 分析 了形成锦州 2 5—1油 田的成藏主控 因素 , 建立 了其成藏模式 , 出了该地 区有 利勘探 方向。模 指 拟分析 结果表 明 , 州 2 —1构造是 辽西凹陷沙三段 烃源岩生成油 气运聚 的有利指 向区 , 锦 5 而优 良成藏要 素的优势 时空配置 则 是形成锦 州 2 —1油田的关键 因素 。其成藏模 式为: 5 辽西 凹陷沙三段烃 源岩在 东下段 时期进入 了大量生排 烃期 , 生成 的油 气 为一期 充注 , 注时间发 生在 东营组末期 , 充 沿东下段 时期 强烈构造运动伴生的 断裂 系统 、 沙二段 广泛发育 的砂 体、 沙二段 与 沙 三段之 间大型不整合面 以及 古构造脊 所构 成的疏导体 系运 移至 沙二段 圈闭成藏 , 而沙三段砂 体 则可 以近 源优势成 藏。辽 西 凹陷西斜坡 、 凹中隆以及 古构 造脊是今 后较为有利的勘探 区域 。
关键词 : 辽东湾 ; 锦州 2 5—1油 田; 油气成藏 ; 运聚模拟 ; 成藏模 式 中图分 类号 : E 2 . T 121 文献标识码 : A I I1 .9 9 i n 1 0 —2 3 .0 10 . 1 X):0 3 6  ̄.s .0 8 3 6 2 1 .30 7 s
Po ln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 r c e i tc nd hy r c r n m i r to n c u ul to o i ha a t r s i sa d o a bo g a i n a d a c m a i n
c n i u a in o e e v i l e t . Du ig lt n y n e i , ol g n r t d fo s u c o k o s n g a e h o g o f r t f r r or ee n s g o s m rn a e Do g i p ro g d i e e a e r m r e r fE2 3 a d mi r td t r u h o c a s ca e a l s s e o t n i et c o i mo e n ,wie p e d s n o y a g n o f r t u fc ewe n E s n 2 3, so i td f u t y t m fi e s e t n c n v v me t d ra a d b d ,lr e u c n o miy s ra e b t e 3 2 a d E s 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东湾J25—1油田古近系成岩作用研究
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和重矿物鉴定等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储层地质学、沉积地球化学等理论方法,对辽东湾J25-1油田古近系进行成岩作用研究。

辽东湾J25-1油田储集层的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其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

其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蚀变作用,重结晶作用。

其中,碳酸盐的胶结作用对J25-1油田的影响最大,胶结形式主要是孔隙式胶结和基底式胶结。

标签:辽东湾;古近系;J25-1;成岩作用
J25-1地区处于渤海湾盆地辽东湾海域西部的辽西低凸起中部,辽东湾盆地的5个次级构造单元中,辽西低凸起的分布范围以及纵向连续性方面规模较大(图1)。

文章对该井的诸多岩石薄片、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以及古生物资料进行了鉴定观察以及综合分析,明确研究区主要成岩作用及其特征。

不同类型的成岩作用在储层的孔隙演化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成岩环境的研究是目前的研究重点与热点,同时在储层预测中更起到关键作用。

1 研究区域地质概况
J25-1油田地处辽西低凸起北部倾末端,西临辽西凹陷中北洼,东挨辽西一号断层和辽西低凸起。

位于辽西中洼和辽西北洼之间的反转构造带上,东北方向向辽西凹陷下倾,西南方向和25-1S油田以鞍部连接。

据研究区的钻探结果可知,研究区岩性以大套厚层泥岩为主,泥岩中部集中发育一套厚度达100余米的砂层,单砂层厚度不均。

沙三段上亚段缺失,沙三段下亚段为泥岩与灰质粉砂岩不等厚互层(图2)。

有多套烃源岩,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其最主要的生烃层系为沙三段烃源岩,沙三段以及沙二段位主力油层段。

2 岩石组构特征分段统计
根据16口井诸多岩石薄片鉴定报告,并根据砂岩成因分类进行三角图投点(图3)。

辽东湾J25-1地区油气藏储集层的长石和岩屑含量较高,其储层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砂岩,岩屑成分以火山岩岩屑和变质岩屑为主。

该地区的胶结作用主要包括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偶见石英次生加大胶结,最常见的是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其次。

胶结类型多见孔隙式胶结,偶见基底式胶结。

胶结物主要表现为方解石、菱铁矿及白云石,偶见少量高岭石和重结晶的泥质胶结物。

矿物颗粒分选中-差,次棱角状为主,结构成熟度中等,成分成熟度低。

从物性特征来看(图4),J25-1油田储层孔隙度较高,平均在15~25%,渗透率较高,属于高孔高渗储层。

3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J25-1井的碎屑岩在埋藏过程中主要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交代蚀
变作用等。

胶结作用是影响本区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其中碳酸盐胶结对该区储层影响最大。

3.1 压实作用
J25-1井压实作用中等,为机械压实。

压实作用是在一个沉积物体中,由于上覆负荷所引起的正常剪切-压实力作用,使其孔隙流体排出和孔隙体积缩小的过程。

其表现在颗粒接触紧密程度和矿物的定向排列性上。

压实作用在沉积物埋藏的早期阶段表现的比较明显。

3.2 胶结作用
辽东湾地区胶结作用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碳酸盐胶结、粘土矿物胶结和石英次生加大胶结。

其中碳酸盐胶结物是J25-1油田碎屑岩中最主要的胶结物。

包括方解石、白云石、泥质胶结物、菱铁矿和高岭石等.以及粘土及泥晶碳酸盐包壳、石英次生加大、亮晶方解石胶结。

根据薄片鉴定统计,25-1井的沙三段中亚段钙质砂岩胶结物为碳酸盐矿物、自生粘土矿物和氧化硅。

J25-1油田碎屑岩胶结类型包括孔隙式胶结、基底式胶结、偶见接触式胶结。

其中J25-1-13井2121m处呈孔隙式胶结交代碎屑颗粒,白云母交代方解石边缘;高岭石和碳酸盐充填粒间孔隙,高岭石晶出好,集合体重结晶呈小米粒状产出;J25-1-15井2073m处的粉砂质泥岩显示出大量红褐色泥质均匀分布粒间,形成基底式胶结,泥质重结晶呈星点状、纤维状及丝絮状。

石英次生加大是成岩过程中,孔隙水中饱和SiO2,SiO2在石英颗粒表面沉淀,颗粒表面溶蚀,形成石英自生加大胶结物。

石英自生加大的方式有同轴自生加大和异轴自生加大,在自生加大的自生石英和碎屑颗粒石英之间,常见粘土衬边(图5-1、图5-2)。

图5-1胶结致密;颗粒边缘溶蚀,粒间孔隙较连通,见石英加大现象;图5-2胶结致密,颗粒表面溶蚀强烈;长石溶蚀,次生石英加大和高岭石充填粒间孔隙。

亮晶方解石胶结是成岩作用中后期,孔隙水中饱和碳酸钙,碳酸钙在颗粒间缓慢沉淀,形成胶结物。

亮晶方解石胶结物有2种产出形式,一种是连生胶结,也称嵌晶胶结,即多个孔隙的亮晶方解石为同一晶体,就像碎屑颗粒镶嵌在晶体中。

另一种是亮晶方解石局限于单个孔隙。

高岭土晶出差,与水云母胶结物混杂,不易区分。

3.3 交代蚀变作用
交代作用是在一定物理、化学条件下发生置换反应的结果。

研究区研究层段常见碳酸盐矿物胶结较致密,交代碎屑颗粒边缘。

其中白云石交代颗粒的现象较普遍,同时还有白云石交代方解石以及方解石交代部分颗粒。

白云石交代方解石是白云石置换了方解石的成分,在方解石解理纹,特别是解理纹交点处交代作用容易发生。

J25-1-11样品9可见高岭石晶出较好,孔隙式充填粒间孔隙,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交代碎屑颗粒,部分颗粒边缘被交代呈港湾状,见白云石交代方
解石现象。

蚀变作用是在水介质作用下,原始矿物的部分相对易溶组分流失,造成矿物种类发生转变。

常见的蚀变作用有白云母的水云母化和长石的绢云母化。

其中J25-1-16部分颗粒见泥化及绢云母化现象
3.4 重结晶作用
重结晶现象和矿物的多形转变主要发生在碎屑岩的胶结物中。

碳酸盐胶结物的重结晶作用,可使砂岩的胶结物形成特征的连晶或嵌晶结构。

J25-1油田存在许多重结晶的泥质胶结物,泥质重结晶呈纤维状及鳞片状,有的甚至强烈重结晶成鳞片状,定向分布的水云母黏土。

4 结束语
通过对J25-1油田岩石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和重矿物鉴定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现代沉积学,储层地质学以及地球化学理论,取得以下一些认识:(1)辽东湾J25-1亿吨级油田断块虽然复杂,但是砂体分布很稳定,储层物性良好。

优良的岩性组合形成了J25-1油田优秀的储盖组合。

(2)沙二段,沙三段为J25-1油田的主力油层段,含油段集中且都为构造油气藏,同时埋藏浅厚度大。

是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

(3)本油田成岩事件众多、标志显著。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以及重结晶作用影响较大,最为多见的是胶结作用。

碳酸盐胶结物是J25-1油田碎屑岩中最主要的胶结物。

参考文献
[1]尚锁贵.辽西低凸起古近系沉积体系研究与有利相带选择[D].2007.
[2]于开平.辽东湾旅大地区古近系成岩作用与储集层孔隙关系研究[J].地质与资源,2011(6).
[3]徐长贵,于水,林畅松,等.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及其对沉积层序的控制作用[J].古地理学报,2008(06):627-635.
[4]付兆辉,张在振,李德纯,等.渤海湾盆地埕北凹陷古近系沉积体系分析与油气成藏[J].沉积学报,2009(01):26-31.
[5]徐长贵,周心怀,邓津辉.渤海锦州25-1大型轻质油气田的发现与启示[J].石油地质,2010.
[6]韩雪芳,朱筱敏,董艳蕾.辽东湾锦州25-1南潜山变质岩储层四性特征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3).
[7]曾允孚,夏文杰.沉积岩石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8]朱筱敏.沉积岩石学[Z].
[9]刘宝,张锦泉.沉积成岩作用[Z].
[10]A·帕克B·W·赛尔伍德,沉积物的成岩作用[Z].
[11]宋洪亮,黄保纲,张迎春,等.渤海海域辽东湾地区古近系钙质砂岩成因及分布[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3(9).
作者简介:孙容艳(1988-),女,2012级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构造地质学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