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作用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22)

地球岩石及其形成作用(22)胡经国第六节沉积岩的成岩作用一、成岩作用的概念成岩作用(Diagenesis)是指在一定压力、温度影响下,由原岩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而形成的松散(软)沉积物固结成为坚硬沉积岩的作用过程。
成岩作用大多发生在地下几千米以内的地质环境中。
成岩作用一词最早由德国学者 C.W.冈贝尔(1868 )提出。
各国学者对这一名词所赋予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积岩的形成作用。
它与岩浆岩和变质岩的形成作用是有区别的。
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包括沉积物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结晶作用、淋滤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以及新矿物的产生等。
这些作用通常是在压力、温度不高的地壳表层发生的。
在作为成岩物质的沉积物被上覆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厌氧细菌的作用,有机质腐烂分解,产生H2S、CH4、NH3和CO2等气体,促使碳酸基矿物溶解成为重碳酸盐,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
此时,沉积物发生重新分配、组合,胶体矿物脱水陈化、压缩胶结,最终固结成为岩石。
二、成岩作用机理松散(软)沉积物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变化以及其他变化和改造(如水分挤出、孔隙度减小、密度加大、胶结、重结晶、化学成分变化形成新矿物等),固结成为沉积岩的作用过程,称为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是沉积岩形成的最后阶段。
沉积物的成岩作用机理是很复杂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作用。
㈠、压实作用1、压实作用与附着水排出由于上覆沉积物逐渐增厚,上覆沉积物压力也不断增大,因而沉积物中的附着水逐渐被排出,颗粒间的孔隙减少,体积缩小,颗粒之间的联系力增强,从而使沉积物固结变硬的作用过程,称为沉积物的压实作用(Compaction)。
压实作用是粘土沉积物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
例如,新鲜的粘土沉积物孔隙度可达80%;在压实固结成为页岩以后,其孔隙度可减少至20%,甚至更小。
2、压实作用与失水作用随着压力的增大,温度也有所升高。
储层成岩作用_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滞流型
无动力来源和 流体流动,为正常
压力平衡状态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无水循环 无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慢
温度、pH、Eh 及离子浓度
二、主要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 流体性质与矿物成分决定矿物是溶解还是沉淀。可以说, 成岩过程是孔隙的形成与消亡的交替过程。因此,依据成 岩作用对孔隙影响,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系统与外界只存在 周期性的流体交换, 异常高压形成幕式
交换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选择性反应
压力、温度及 有机质丰度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开启性水循环 大气水为主 选择性反应
pH、Eh及 离子浓度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半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活跃
超压力带 与有机质丰度
③影响孔隙流体和岩石的反应方向:因为化学反应的平 衡常数受温度控制,温度的变化势必引起反应的变化。在 一种温度下,一定的成岩反应可以形成次生孔隙,在另一 种温度下可能形成自生矿物而堵塞孔隙。
④古地温控制下有机质成岩演化序列:有机酸对矿物颗 粒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重要途径之一。有机质随温度的 变化衍生出不同的化学成分,而不同化学成分的有机酸对 矿物的溶解则明显不同。
压力关系示意图
(四)流体
储层中所见到的自生矿物的沉淀与溶解作用是沉积盆地 内大量溶解物质所造成。成岩期间储层中存在着不同成分 的孔隙流体,这种流体是重新分配矿物的动力学条件。因 此,其化学成分和活动程度对成岩作用起着很重要的控制 作用。具体来说,孔隙流体一般包括孔隙水、油和气,孔 隙水的影响最突出。
第二节 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一、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
沉积成岩作用

沉积成岩作用沉积成岩作用是探讨地球科学中关于岩石构造形成的一种演化过程,它涉及到许多科学知识,如沉积学、矿物学、地质学、岩石学等。
那么沉积成岩作用是怎样进行的?沉积成岩有哪些作用呢?一、沉积成岩作用沉积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地壳内极深的深层环境下,源于沉积物(海砂、河砂、湖砂、火成岩碎屑)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的综合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构造过程。
它是由于沉积物在不断堆积、压实和混合,导致沉积物中夹杂物(如细菌、泥沙、沉积岩碎片、海盐甲烷等)发生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而产生的构造过程。
岩石由此演化形成。
沉积成岩作用发生在极其深层,遭受着大量来自地幔层的压力。
地壳层中的沉积物首先表现为浊流、晶格、泥屑或积累物。
这些物质沉积在一起,并且因为极端的压力和温度条件,发生化学作用,形成岩石。
二、沉积成岩作用的效果沉积成岩作用的主要效果有:(1)形成岩浆:积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可以形成岩浆。
岩浆有利于岩石形成,这是沉积成岩作用的最基本效果。
(2)促成物质迁移:积物在受到足够的压力和温度的条件下,会蒸发,这将促使部分物质迁移到更深的地壳层,从而改变了形成岩石的构成。
(3)影响岩石的组成: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产生的结果是改变了岩石的化学组成,使岩石变得更加结实。
(4)影响岩石的结构:积物在受到足够的压力和温度,会结合和缩短,这将直接影响到岩石的结构,使岩石变得更加坚实。
三、沉积成岩作用的意义沉积成岩作用是地质演化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和地壳结构的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岩石的形成利于沉积物的堆积,因此沉积成岩作用有利于丰富沉积物质,形成更多的地下岩石以及地下水资源。
此外,沉积成岩作用的发生,也有助于改变地质构造,从而形成新的地质成果。
因此,沉积成岩作用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对地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是理解地质系统演化过程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二章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而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与沉积物的根本区别就是是否经过固
结。
一、沉积岩中的矿物
沉积岩中已知的矿物达160种以上,而组成岩石的90%以上的矿物只
有20余种,最常见的是氧化物、硅酸盐、碳酸岩以及盐类矿物等。主
要矿物包括有石英、斜长石、钾长石和白云母、方解石、白云石和粘 土矿物。
二、沉积岩的颜色
沉积岩的颜色:沉积岩的形成时受到当时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控制, 具有各种颜色。其颜色主要决定于它的矿物成分和沉积时的古地理 环境,这是沉积岩命名的依据之一。例如,岩石中含有少量的Fe203,
第十二章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主要内容
1、成岩作用 2、沉积岩的特征 3、沉积岩的分类及常见沉积岩
4、外生矿床
5、外力地质作用小结
第一节 成岩作用
在外动力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沉积物,一般处于表生条件下(常
温、常压、富氧等),此条件下沉积物疏松、多孔、富水。经过成岩
作用,松散的沉积物多转变成为坚硬的岩石,与当初的物理性质已有 很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就是成岩作用造成的。因此,成岩作用是由松 散状态的沉积物转变成坚硬岩石的过程,可以分为:压固脱水、胶结、 重结晶作用、微生物及有机质作用等四种基本方式。
的表面常发育有刀砍纹构造。原生白云岩是干热气候条件下的咸水湖
或海相环境下的产物。
第四节 外生矿床
一、矿石与矿床 1.矿石:在当前生产技术条件下能够开采利用的、含有有用矿物 的岩石称为矿石。 2.矿床:在一定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质量和数量上满足当前开 采利用要求的有用矿物的富集地段。
第四节 外生矿床
者称为水平岩层;纹层倾
斜者称为斜层理;相互交 错者称为交错层理;在一 个层内碎屑颗粒粒径由下 向上逐渐变细称为递变层 理。 层理的基本术语和主要类型
8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资工、地信、地质)

斜层理是砂粒在介质流速较高时产生波动的情况下形成 的,流动方向稳定时形成板状斜层理或单斜层理,流动方向 交替变化时形成楔状交错层理等。
(1)水平层理:由水平的纹层组成。(2)波状层理:纹层 呈波状起伏。是在水介质呈波浪运动条件下形成的。(3) 斜层理:由一系列斜交或交切的层系组成。板状斜层理(层 系界面大致平行);楔状斜层理(层系界面不平行);槽状 斜层理(层系界面成弧状交切)。
第八章 成岩作用与沉积岩 第一节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由松散的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的过程称 为成岩作用(diagenesis)。
成岩过程的特征:水分逐渐排出;孔隙度减少;密 度加大;松散颗粒被胶结或发生重结晶作用,形成固 结的岩石。 成岩作用的主要方式: 压实作用、胶结作用和重结 晶作用。
一、压实作用
按颗粒大小可分为巨晶(﹥4mm)、粗晶(4~0.5mm)、
中 晶 ( 0.5 ~ 0.25mm ) 、 细 晶 ( 0.25 ~ 0.05mm ) 、 粉 晶 ( 0.05 ~ 0.01mm ) 、 微 晶 ( 0.01 ~ 0.001mm ) 和 隐 晶
(﹤0.001mm)结构。
4 生物结构:是由生物遗体或生物碎屑形成的岩石所具有的 结构。如生物碎屑灰岩、介壳灰岩等。
压实作用(compaction):是指沉积物在上 覆水体和沉积物的负荷压力下,水分排出、孔 隙度降低及体积缩小并转变为固结的岩石过程。
任何沉积物转变为沉积岩都经受了压实作用, 但单纯的压实作用不一定能固结,还必须有其 他成岩方式相配合。
二、胶结作用
(一)胶结作用(cementation): 是指从沉积物孔隙溶液中沉淀出的矿物质(即胶结 物)将松散的沉积物粘结成为沉积岩的过程。 对于砾、砂和粉砂等碎屑沉积物,必须通过胶结作 用,才能固结成岩。 (二)胶结物的种类:
成岩作用

温度的重要作用在于它可以影响矿物结晶的地球化学性质、综合剂的电离化OH(的活度、矿物的溶解度以及溶液的流动性。压力可影响矿物的溶解度,埋藏较浅时,一般只发生机械的压实,而埋藏较深时,则可能出现化学的压实作用。在压力的作用下,矿物的转化趋势是趋向分子体积较小的变种。
生物的生机活动(如细菌的活动)可改变介质的Eh值、pH值,促使沉积物发生变化。还可提供某些物质,如脱硫细菌的作用可分解出H2S,参与形成硫化物。腐殖质在溶解不溶性盐类释出金属离子、溶解矿物和硅酸盐、延迟金属的沉淀、对金属的螯合作用、阳离子的交换、表面吸收等方面,起很大作用。
成岩作用和后生作用的方式 包括下列各种:①压实作用,指在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而使负荷压力增加的情况下,松散沉积物变得比较致密,体积减小,其中水含量减小。机械的压实不伴有化学反应,化学的压实作用伴有颗粒间或颗粒与水之间的化学反应及新
生矿物的形成。沉积物经压实后,孔隙度减小,结构与构造发生变化。如出现颗粒的定向性、压溶结构和次生加大结构等②水化作用,指矿物与水结合成为含水的矿物的作用,反之即脱水作用(CaSO4?2H2O)与(CaSO4)间的转化是这一作用的典型例子。沉积盆地的沉积大都是在水介质中进行的,因此最初阶段发生的水化作用,是普遍的现象。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沉积物(岩)固结程度的增强,逐渐会发生脱水的作用。③水解作用,指矿物在水的作用下发生分解的作用。水起着盐基的作用,并提供氢氧离子。大多数均可发生水解,这与水介质的pH值有关,矿物水解过程中可有金属阳离子的游离。随着pH值的变化,矿物可以朝着水解方向进行,也可朝着去水解方向进行。④氧化与还原作用,这一作用与沉积环境和沉积演化的阶段有关。大陆环境及广海环境的沉积物表层常发生氧化,而停滞的闭流盆地沉积物常处于还原环境。在同生阶段,正常的沉积常处于氧化或弱氧化环境(海解阶段、陆解阶段),在成岩期和后生期变为还原及弱还原环境。⑤离子交换和吸附作用,水中呈离解状态的H(和OH(与遭受变化的矿物中的离子可以发生交换反应。水电离而产生的H(,能置换矿物中的碱金属离子。在成岩、后生阶段,和类矿物等,都可进行离子交换或离子吸附作用。最容易被吸附的首先是H(和OH(,以后就是阳离子Cu(、Al(、Zn(、Mg(、Ca(、K(、Na(和阴离子S(、Cl(、SO当H(或OH(离子被吸附后,吸附剂就带有自由电荷。例如,粘土矿物常与盐基离子结合而带负电荷,因此,粘土矿物能从海水中或溶液中吸附许多稀有金属。某些矿物吸附一些离子或进行离子交换之后,即转变为另一矿物。⑥胶体陈化作用,是指胶体脱水、过渡为偏胶体,最后形成稳定的自生矿物的过程,-玉髓-的变化即是其例。重结晶是后生作用中极常见的现象,在压力增大(或伴有温度的升高)的情况下,变化的趋势是缩小体积,及矿物变为分子体积较小的变种。⑦交代作用,是发生在已固化的沉积岩内对已有矿物的一种化学的替代作用,在化学上它是保持晶形不变的情况下的沉淀转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后生期和表生成岩期。经交代后常造成某些矿物的假象。⑧结核,是在矿物岩石学特征上(成分、结构等)与周围沉积物(岩)不同的、规模不大的包体,它可以产生在成岩的各个阶段,通常是化学的或生物化学的产物。⑨自生矿物的形成,在成岩期和后生期,会形成与各时期的介质条件相平衡的自生矿物,有一些是阶段的标志矿物。如成岩期的莓状、、、鳞绿泥石等;后生期的赤铁矿、、次生沸石、次生碳酸盐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以前或者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作用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
风化作用:牛顿流体:重力流: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非牛顿流体:急流:障碍物处激起浪花,一涌而过,只在障碍物附近的水面有所升高,而对稍远的上游水不发生任何影响缓流:在障碍物处发生水面跌落,而障碍物上游水面发生壅高,并延伸到上游相当远处层流:一种平缓的流动,水质点做直线运动,流体上下层之间无质量交换紊流:一种急湍的流动,水质点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流体上下层之间经常有质量交换碎屑流:一种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泥和水相混合组成的依靠杂基支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搬运,沿着斜坡运动。
颗粒流:由松散的颗粒(砾、砂)所构成的重力流。
由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支撑应力,保持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液化沉积物流:沉积物孔隙中富含水,当孔隙水的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即可产生超孔隙压力,使流体向上流动来支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即沉积物发生“液化”。
浊流:主要由砂、泥和水充分混合的高密度流体、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并使之呈悬浮状态。
30-40%泥+砂;极少的砾。
密度高者达1.5-2g/cm3。
机械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沉积的过程中,按粒度、密度、形状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
胶体溶液:介于粗分散系(悬浮液)和离子分散系(真溶液)间,粒子直径介于1~100nm间,多呈分子状态。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的影响,按一定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沉积岩的构造: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流动成因构造: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构造,属流动成因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岩石性质沿垂向上的变化或差异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形状、排列或填集方式的突变或渐变显现出来。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
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主要是指碳酸盐岩的沉积、变质和熔融等物理化学过程,以及地壳演化过程中碳酸盐岩的改造作用。
1、沉积作用:碳酸盐岩是由海水中悬浮的碳酸盐物质,以及海底火山活动等途径沉积而成的。
2、变质作用:碳酸盐岩受到地壳构造变形,温度和压力的影响,可以发生变质作用,形成不同种类的碳酸盐岩。
3、熔融作用:碳酸盐岩在受到高温和高压的作用下,可以发生熔融作用,形成新的碳酸盐岩。
4、改造作用:地壳演化过程中,碳酸盐岩可以受到构造变形、渗透变质、熔融变质等作用,形成不同种类的碳酸盐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压溶作用
压溶构造主要表现为缝合线构 造。
二、成岩作用的环境
溶解-充填-再溶解
2、碳酸钙矿物的转化作用
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矿物的同质多象转化,这种转化仅 发生晶格和晶形的变化,并不发生化学成分的 变化,如文石转变为低镁方解石即属于这种类 型;
另一种变化有离子的带出,即有化学成分 的变化,如高镁方解石转化为低镁方解石时有 镁离子的带出,但无晶格和晶形的变化。
6、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
(1).压实作用
颗粒碳酸盐岩中常见的压实现 象有:颗粒点接触频率高、颗 粒定向和变形、颗粒间线状接 触或曲面接触、颗粒压平、颗 粒断裂或破裂、颗粒错断或分 离、颗粒表皮撕裂、颗粒表部 揉皱、颗粒内部构造形变、颗 粒在应力作用下发生粉碎性碎 裂和有机质破碎变形为不规则 细脉。
三种结晶形态,即泥晶、纤维晶和较粗 的粒状晶体。任何一种碳酸盐矿物都可以 构成泥晶胶结物;纤维状及针状是文石特 有的形态;镁方解石有时也呈纤维状;粒 状是白云石和方解石胶结物的特征形态, 可呈自形与半自形菱面体、叶片状或他形。
2.碳酸盐胶结物的世代
在古代石灰岩中,早期胶结物一般在颗 粒周围组成薄边胶结,常见为纤维状或马牙 状无铁方解石;后期胶结物多为粒状含铁方 解石,有时按含铁量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还可 组成多期胶结。早期方解石胶结物多为海水 成因的文石或高镁方解石经成岩变化而成, 后期的可能为淡水成因或从深埋的地下孔隙 水或原生水沉淀形成。
克称其为
“微泥晶”。这可能
就是罕见的一种“晶
体缩小”的重结晶现
象,即“退变新生变
形”作用。
4、胶结作用
研究胶结物的意义在于胶结物反 映了沉积作用以后的变化和特征。 组成碳酸盐岩胶结物的矿物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碳酸盐类矿物。
1.碳酸盐胶结物的矿物成分和结晶形态 胶结物矿物成分:方解石(即低镁
方解石)、文石、镁方解石(即高镁方解 石)和白云石。
1.微亮晶的形成作用
由文石或高镁方解石组成的海相碳酸盐泥,
在埋藏条件下发生渐进成岩作用时,通过矿物的
转化和重结晶作用,都要转变为低镁方解石,使
晶体增长至5-10μ大小的微亮晶。
2.微泥晶的形成作用
观察古代石灰岩时,常见某些有孔虫、珊瑚
藻类和粪球粒,它们都是由粒径仅1μ左右的泥晶
方解石组成,不透明,在反射光下略带白色,福
的现象称为石膏化和硬石膏化。这是硫酸 盐化作用中最常见的类型。其发生可能与 含硫酸盐的孔隙水活动有关。在地下石膏 将被硬石膏交代。交代成因的石膏和硬石 膏,一般都具有被交代矿物或颗粒的假象。 交代不完全时,晶体中保留有残余颗粒的 包体,这种包体在反射光下常呈混浊状到 褐色。
(3).去石膏化作用
去石膏化常与地表淡水和细菌的作用有关。在地 下,还原硫细菌与硫酸盐产生下列反应:
成岩作用晚期阶段,由于不稳定组分已经转 变为低镁方解石,其溶解作用多不具选择性,称 为非选择性溶解。这时水溶液沿节理、裂缝和原 生孔隙流动并将它们扩大的一种溶解作用,常形 成溶孔、溶缝、溶沟和溶洞。
溶解作用可以在碳酸 盐岩成岩过程中多次 发生,各个世代的溶 解作用对成藏的影响 不尽相同。因此,研 究和区别不同时代的 溶解作用及其孔隙特 征是有很大实际意义 的。
一、 主要类型
碳酸盐沉积物沉积后作用中的狭 义成岩作用类型很多,主要有溶解作 用、碳酸钙矿物的转化作用和重结晶 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压实作 用以及压溶作用等。
1、溶解作用
易溶性是碳酸盐沉积物(岩)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在碳酸盐岩的各个成岩阶段都可以发生溶解作 用,同生期和成岩早期的溶解作用常具选择性的特 点。这是由于海洋沉积物内的不稳定组分,如文石 和高镁方解石的生物骨骼以及文石质的鲕粒和晶体 比方解石易受溶解而造成的。
6CaSO4+4H2O+6CO2→6CaCO3+4H2S+11O2+2S
上式表示硫酸盐被细菌还原,产生硫化氢和硫, 同时还伴生有方解石交代石膏的作用,硫或被水带 走,或留下富集成自然硫矿床。
自生石膏和硬石膏常为板状晶体,或为纤维状、 长柱状或粒状,分散或放射状分布于碳酸盐岩中, 也常成层分布或呈结核状或“鸡雏”状结构产出。 后者溶蚀后常使围岩显现为特征的“鸡笼铁丝”状 格架的构造。
具充填组构,其长轴常垂直孔 隙壁生长,向孔隙中心晶体增 大,个数减少 不破坏颗粒边界,常具两个以 上世代,不同世代晶体的成分 和组构可以不同
干净透明,不含原岩残Leabharlann 物第三世代胶结 第二世代胶结
结构不整合 第一世代胶结
0.1mm
5、交代作用
在碳酸盐沉积物或碳酸盐岩中,原 来的矿物和组分被新矿物取代的作用称 为交代作用。碳酸盐岩中常见的交代作 用有白云石化、去白云石化、石膏化和 硬石膏化、去石膏化、菱铁矿化和黄铁 矿化等。
0.2mm
(1).去白云石化作用
方解石交代白云石的作用称为去白云石化作用,交代完全 时可形成交代石灰岩。去白云石化过程主要是在富含硫酸盐的 地下水作用下进行的。
CaMg(CO3)2+CaS04·2H2O→2CaCO3+MgSO4+2H2O 去白云石化作用比较局限,分布范围不广。
(2).石膏化和硬石膏化作用 石膏和硬石膏交代碳酸盐矿物或组分
文石、高镁方解石---低镁方解石也叫“方解石 化”作用。
文石质生物骨骼经方解石化后, 其原始壳层构造一般尚能残存。
3、重结晶作用
单纯的重结晶作用是指在成岩 过程中,矿物的晶体形状和大小 发生变化而主要矿物成分不改变 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趋向于出现晶体
长大的现象,福克称之为“进变新生 变形”作用。特殊情况下也可能发生 晶体的缩小,或称为“退变新生变形” 作用。
第三世代胶结 第二世代胶结
结构不整合 第一世代胶结
0.1mm
3.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与新生变形方解石的区别
新生变形晶体
亮晶方解石胶结物
大小不均,常呈斑块状或不规 则状分布
充填孔隙或呈皮壳状形式出现
似球状斑块,中心为微亮晶, 外部为放射状排列的较大的长 形晶体
可破坏颗粒边界,但常保存其 残余组构
含杂质而显得较浑浊,当有机 质多时,还会使晶体显淡褐色 或略具多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