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作用
西湖凹陷西部斜坡带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关键词 : 西湖 凹陷; 西部斜坡 带 ; 成岩作用 ; 成岩 阶段 ; 孔隙演化
中图 分 类 号 :E 2 . T l2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D I1 .9 9ji n 10 2 3 .0 10 .6 O :0 36 /.s .0 8— 36 2 1.4 0 3 s
n n a s si n ee t n mir s o e a d p y ia rp r n lss i i ra i d ta ig n ssa d p r v l t n h v x r d ge t i g t n miso l cr co c p n h s l o e t a ay i , t s e l e h t a e e i n oe e ou i a e e e e r a r o c p y z d o t efc so h r p r e frs r o r t d e u t s o e a er s r orh se p r n e o lx da e ei v n s n l dn o f t n te p o e t so e i.Su y r s l h w d t t h e e i a x e i c d c mp e ig n t e e t ,i cu ig c m— e i e v s h t v e c p cin,c me tt n,d so ui n a d r pa e n .Th ig n t tg a e dv d d i t a l ig n t a d B s g n aey at o e nai o is l t n e lc me t o e d a e ei s e c n b ii e no e r d a e ei A n t e a d l tl s a y c a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写一篇胶莱盆地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的报
告,600字
报告题目: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报告内容:
莱阳凹陷位于胶莱盆地的莱阳组储层是一个典型的烃源层,由多种地层断层所改造,并形成了许多有利的成熟度、存储性能及采气性能的储层。
同时,储层成岩作用也是开发莱阳油气田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
从地质学角度来看,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成岩作用主要受到断层控制,包括断裂构造、含油层构造、岩石质量及次生结构特征等因素。
大量构造活动形成了复杂的破坏构造,促使了断裂破碎和岩石质量的改变,以及孔隙的开拓和充填,构成了储层的主要构成部分。
同时,储层温度、压力及液态含水的变化,也是影响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
由于构造活动的不断改变,储层内的温度、压力及液态含水会发生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含水量和压力会降低,从而导致岩心凝固、溶液流动等孔隙演化过程,对储层常规测井参数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此外,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也受到水文沉积环境控制,包括上、下层岩性性质、沉积环境及沉积能力等,都是孔隙演化的重要因素。
综合上述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出莱阳凹陷莱阳组储层的孔隙演化模型,用以对储层的开发有效预测。
综上所述,莱。
储层成岩作用_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滞流型
无动力来源和 流体流动,为正常
压力平衡状态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无水循环 无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慢
温度、pH、Eh 及离子浓度
二、主要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可能发生的各种成岩作用。 流体性质与矿物成分决定矿物是溶解还是沉淀。可以说, 成岩过程是孔隙的形成与消亡的交替过程。因此,依据成 岩作用对孔隙影响,可将其分为两大类:
系统与外界只存在 周期性的流体交换, 异常高压形成幕式
交换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选择性反应
压力、温度及 有机质丰度
物质流为主, 伴随着能量流
开启性水循环 大气水为主 选择性反应
pH、Eh及 离子浓度
能量流为主, 伴随着物质流
半封闭性水循环 有机酸为主, 成岩反应活跃
超压力带 与有机质丰度
③影响孔隙流体和岩石的反应方向:因为化学反应的平 衡常数受温度控制,温度的变化势必引起反应的变化。在 一种温度下,一定的成岩反应可以形成次生孔隙,在另一 种温度下可能形成自生矿物而堵塞孔隙。
④古地温控制下有机质成岩演化序列:有机酸对矿物颗 粒的溶解是形成次生孔隙重要途径之一。有机质随温度的 变化衍生出不同的化学成分,而不同化学成分的有机酸对 矿物的溶解则明显不同。
压力关系示意图
(四)流体
储层中所见到的自生矿物的沉淀与溶解作用是沉积盆地 内大量溶解物质所造成。成岩期间储层中存在着不同成分 的孔隙流体,这种流体是重新分配矿物的动力学条件。因 此,其化学成分和活动程度对成岩作用起着很重要的控制 作用。具体来说,孔隙流体一般包括孔隙水、油和气,孔 隙水的影响最突出。
第二节 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
一、成岩作用的基本要素
陕北赵台区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1 成 岩 作 用 类 型 与特 点
本 区长 6 、长 4 5储 层 岩性 主要 为 灰色 细 粒长 +
收 稿 日期 : 0 9 1 — 0 2 0 — 2 1
长 6 长 4 5储 层压 实压 溶作 用 强烈 , 实作 用 、 + 压 使碎 屑 颗粒 转 动 , 向排 列 , 碎 屑变 形 , 定 软 刚性 颗 粒
本 区储 层具 有典 型 的低 成分成 熟度 、高 结构 成熟度
陕北赵 台 区位于 陕西 省延安 地 区子长 县 的东北
部 。 造 位置 处 于鄂 尔 多斯 盆 地 的一 级 构 造单 元 陕 构 北 斜 坡 东部 。 区域 构造 为 一平 缓 的西倾 单 斜 , 层 地 倾 角 小 于 l, 。 内部 构 造 简 单 , 部 具 有 差 异 压 实 形 局
鄂 尔 多斯 盆 地 上 三 叠 统 延 长 组 储 集 层 具 有 低
为 5 .% ( 中 钾 长 石 占 1 .%一 7O ,平 均 为 49 其 2 0 5 .%
4. ; 21 斜长 石 占 1 %~ 00 , % . 3 . 平均 为 1 . ; 0 % 31 %) 其次
为 石英 , 1 .%ຫໍສະໝຸດ 1 %, 均 为 2 . ; 屑 含 量 占 3O 3 . 平 0 37 岩 % 为 40 1 .%,平均 为 9 %。三大 岩类 岩 屑均 可 .%~ 8 0 . 9
石 砂岩 , 其次 为 中粒 及 中一 粒 , 一 细 细 中粒 长 石砂 岩 。 砂 岩 的主要矿 物 成分 为长 石 . 3 .%~ 60 , 占 4O 6 . 平均 %
了成 岩作 用 的研 究 热潮 。有关 成岩 作用 与储 层孔 隙
特 征 的研 究 成果 大 量 出现 。 电子显 微 镜 、 X射 线 衍 射、 阴极 发 光 、 电子 探 针 等 分 析 测试 技 术 的不 断 提 高 , 大地 促进 了成 岩作用 研究 的进 展 _。 极 1 ]
延安地区上三叠统长6期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般 为 8 1 ~1 . % , 层 渗 透 率 为 0 2×1 .% 35 储 . 0
~
1 1 0 m , 层 孔 隙结 构复 杂 , . ×1 ~ 储 主要 以残 余
粒 间孔 为 主 , 同时 次 生 孔 隙发 育 较 普 遍 ¨ 。研 究 J
碎 屑颗 粒呈 次 圆一次 菱 角 状 , 选 中等一 好 , 分
一
04 ~1.% , 均 为 63 ; 隙 物 含 量 平 均 为 .% 56 平 .% 填 9 , 中杂基 为 25 , 物 为 65 , % 其 .% 胶结 .% 主要 为各类
碳酸岩 、 浊沸石 、 黏土岩 、 长英质 等胶结 物 ; 重矿 物成 分较少 , 主要为锆石 、 石榴子石。
摘要 : 延安地 区为湖 泊三 角洲前缘沉积 , 沉积作 用和成岩作 用控制着储层孔隙。储层 中原 生粒
问孔和 次生孔 隙所 占比例相 当, 中, 泥石膜对研 究区储层孔 隙的保存起 重要作 用 , 其 绿 为后 期
次 生孔 隙 的 生成 提 供 了先 决 条 件 。 同时 , 浊沸 石 大量 溶 解 是研 究 区储 层 的 一 大特 点 , 绿 泥 石 而
引 青
延 安地 区位 于鄂 尔多斯 盆地 中偏东 部 , 造上 构
1% ~ 0 , 均为 2% , 5 5% 平 8 从北 向南 石英 含量逐 渐增
多; 岩屑组分 为 2 ~ 6 , % 2 % 平均 为 1% , 2 主要 以变质
岩( 如板 岩、 千枚 岩 、 质岩等 ) 硅 和火 山岩屑 ( 如灰 岩 、
,
, 连通 性 差 ,
为 典型特 低渗 透储层 。 孔 隙类 型 主要 有 原 生粒 间孔 、 蚀 粒 问孔 、 溶 溶 蚀 粒 内孔 、 晶问孔 及 裂 隙孔 等 。其 中 , 原生 残 余 粒
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深部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关键词 :惠州 凹陷 ; 古近系 ; 储层 ; 成岩作用 ; 生孔 隙 次
中图分类号 : 68 10 2 P 1 .3 .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0— 5 4 2 1 )4 0 6 —0 10 6 2 (0 1 0 — 6 5 9
龙 更 生 施 和 生 郑 荣才2 杜 家元 刘 军 张 晓 宇 , , , , ,
( .中海油深圳 分公 司 , 1 广东 广州 摘 5 0 4 ; . 都理 工大学 ,I l成都 12 0 2 成  ̄J l 605 ) 10 9
要 :惠州 凹陷是珠 江 口盆地 重要 的油气 富集区 , 但深层古 近系 的勘 探 尚未突破 , 主要 是束缚勘 探的储 层 问题 没
s eeo o o e t n ti o o n n so h a d tn r ai u sa csp riiaig i ig n ss k ltn c mp n n sa d marx c mp e t ft e s n so e aeb sc sb tn e a t p t n da e ei. c n F ls a a d tn ,fls ah cq at n so ea dl hca k s r i o k tp si h h i n pn o — ed p rs n so e ed p t i u rzs d tn n t i r o a emanr c e Z u a dEn igF r a i e y n a
main ,whc e c aa tr e y c as r is o rg a ig s b g l i , lw o o i o a t rt t s o ih a h rcei d b o r g an ,p o r dn , u a ua t r z e n r y o c mp st n lmau i i y, a dmo e aet a e t rl t rt .Th trg a a it sc n iea l a tdb ig n ssa dp r i n d rt ob d tx u a ma u i y eso a ec p bl yi o sd r byi i mp ce y da e e i n o — o s t v lt n.B sdo l e b e aina dc rsa ay i a du ig s c a sa c n igee to i o c p y e ou i o a e nsi so sr t n o e n ls n s u h me n ssa nn lcr nm cs o e c v o s n r
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总结 文档

第三题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总结碳酸盐岩在成岩演化过程中易受多类型、多期次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的改造和叠加, 这些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形成的孔、洞、缝系统在油气储集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区碳酸盐岩岩溶储集层经历了多期多类复杂的成岩作用, 主要包括: 胶结及充填作用、溶蚀(或岩溶) 作用、硅化作用、压溶作用、破裂作用和热液作用等。
2.1胶结及充填作用胶结与充填作用常常相互伴生。
胶结作用是一种碳酸盐岩孔隙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沉淀作用, 其结果导致孔隙空间减小, 对储集性而言, 是一种破坏性成岩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构造运动对岩石的胶结有不同的影响。
有时可形成世代胶结,2.1溶蚀(或岩溶) 作用溶蚀(或岩溶) 作用是提高储集层孔渗性能的重要建设性成岩作用, 是研究区优质储集层形成的根本原因。
溶蚀孔、缝的存在是溶蚀作用的直接证据。
岩溶作用是溶蚀作用在碳酸盐岩地区的继续, 是在特殊地质条件下的一种大规模溶蚀作用,根据沉积环境等因素分为同生岩溶作用、层间岩溶作用、顺层岩溶作用、潜山岩溶作用及埋藏岩溶作用。
2.3 破裂作用破裂作用的主要产物为构造裂缝, 与构造运动相关,构造裂缝的形态,大小受地质历史时期的构造运动控制,后期可能遭受其他作用,而使裂隙发生各种变化。
例如矿物充填,构造裂缝可控制和促进岩溶作用发育, 又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还可以与溶蚀孔洞配置, 形成各类缝洞型储集层, 成为油气储集的主要空间, 因此是增加碳酸盐岩储集层孔隙度的主要成岩作用之一2.4 机械压实与压溶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可以贯穿整个成岩过程, 但在早成岩期对储层所造成的影响远比其他时期大。
薄片鉴定表明, 研究区碎屑储集层机械压实作用由弱到强, 大部分颗粒以点- 线接触为主, 局部凹凸接触, 随深度增加, 压实作用增强出现缝合接触。
压溶作用随埋深增大也逐渐显现, 实际上压溶作用是发生在碎屑颗粒接触点上的溶解作用, 这些溶解物会在附近沉淀, 使另一部分碎屑次生加大。
缅甸睡宝盆地A井区古近系碎屑岩储层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对 睡 宝盆 地 下 一 步勘 探 具 有 重 要 指 导 意 义 。 关 键 词 : 宅 盆地 ; 岩 作用 ;L 演 化 ; 造 压 实 效 应 ; 睡 成 孑隙 构 次生 孔 隙
中图分类号 : l2 2 TE 2 .
文献标识码 : A
di1 .99 in 10 2 3 .0 00 .2 o:0 3 6  ̄. s .0 8 36 2 1 .4 0 6 s
隙 的 保 护 。研 究 区 古近 系储层 成 岩 演 化序 列 具 有 特 殊 性 : 一 期 胶 结 作 用 为硅 质 胶 结 , 于机 械 压 实作 用 或 者 同 时 进 第 早
行 , 烈 的 机械 压 实作 用使 得 孔 隙度 减 小 1 % , 后 第 二 期 碳 酸 盐 胶 结 作 用 占主 导 , 下 统 计 两 期胶 结 作 用 的减 孔 量 为 强 5 此 镜
( . 海 油研 究 总 院 , 京 10 2 ; . 里 木 油 田分 公 司勘 探 开 发 研究 院 , 据 库 尔 勒 8 10 ) I中 北 00 7 2 塔 新 4 0 0
摘
要 : 次分 析 睡 宝盆 地 A 井 区古 近 系成 岩 演化 序 列并 提 出其 储 层 处 于 中成 岩 A ~A 首 1 2期 , 成 岩 阶段 有 利 于 次 生孔 此
dige e i nd A2 s a e ,wh c sg od f rs c n a y p r iy.Pae ge e r s r o rdig n sse o u in a n tcA1 a tg s ih i o o e o d r o ost lo n e e v i a e e i v l to i pe ili e e r h blc ss ca n r s a c o k:t is e nt to sslc n c m e a p n d b f r rsmu t n o sy wih hefr tc me a i n wa i o e nth p e e eo e o i la e u l t i t o hec mpa t n.Th e o d c me a i n wa act e n n a e d a t r t i o a to nd ci o e s c n e nt to s c lie c me ta d h pp ne fe he man c mp c i n a p r st e r a e 1 o o iy d c e s d by . Thi s c in m ir s o y e e r h s o t t he t c m e t to e u e 5% n e to c o c p r s a c h ws ha t wo e n a in r d c d p r st o o iy by4彩 - 6彩 .Hy e g n ssa her lt d tc o i q e zn v m e ta et e c n r li a t r p r e e i nd t ea e e t n cs u e i g mo e n r h o to l ng f co 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作用
碳酸盐岩孔隙分类
Choquette和Pray(1970)的碳酸盐岩孔隙分类的主要特征见图。
组构选择性是该分类的主要参数。
组构指的是沉积物或岩石中牢固的沉积和成岩组分,这些坚固的组构由各种类型的原生颗粒(如鲕粒和生物碎屑)、后期形成的成岩组构(如方解石、白云石和硫酸盐胶结物)及重结晶和交代组构(如白云石和硫酸盐品体)构成。
如果孔隙和组构之间有明确的依赖关系,则称该孔隙为组构选择性的。
如果孔隙和组构之间没有明确的依赖关系,则称该孔隙为非组构选择性的。
孔隙基本类型
修饰词
每种孔隙类型用一个缩写符号(如MO)表示、修饰词包括成因修饰词、大小修饰词和丰度修饰词,每个修饰词也同样用一个缩写符号表示。
原生孔隙指的是沉积作用结束后留在沉积物和岩石中的所有孔隙。
原生孔隙主要形成于两个阶段,分别为沉积前阶段和沉积阶段。
沉积前阶段以单体沉积颗粒的形成为起始,包括了在有孔虫、球粒、鲕粒和其他非骨骼颗粒中所见到的粒内孔。
沉积阶段指的是沉积物在埋藏地点或者生物格架生长地点最终被沉积下来的时间段。
该阶段形成的孔隙称沉积孔隙,它对碳酸盐岩及沉积物中所见到的总孔隙体积有重要的贡献。
次生孔隙可以形成于沉积之后的任何时问。
相对于原生孔隙而言,次生孔隙形成的时间是相对漫长的。
根据发生在表生浅成岩环境及埋藏深成岩环境中孔隙改造作用的差异,次生孔隙的发育时间又可细分为三个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和晚成岩阶段。
早成岩阶段指的是从沉积物初始沉积到沉积物被埋藏到表生成岩作用不能影响到的深度之前的这段时间。
早成岩阶段的上限一般是沉积分界面,该分界面可以位于地表,也可以位于水下。
在本书中,早成岩阶段的下限是表层补给的大气淡水、正常(或蒸发)海水通过重力和对流作用也无法活跃或循环的临界深度。
孔隙改造通过溶解作用、胶结作用和白云化作用得以快速完成。
就其孔隙改造的体积而言,该阶段是非常重要的。
早成岩阶段活跃的成岩环境包括大气淡水潜流带、大气淡水渗流带及浅海、深海和蒸发海水成岩环境。
中成岩阶段指沉积物被埋藏到表生成岩作用影响深度以下的时间段。
总的来说,中成岩阶段以孔隙改造十分缓慢的成岩作用为特征,压实及与压实相关的成岩作用是主要的。
尽管成岩改造的速率缓慢,但其所经历的成岩改造的时间却是十分漫长的。
晚成岩阶段指的是经历过中成岩阶段的碳酸盐岩地层暴露于地表再次受到表生成岩作用影响的时间段,往往与不整合面相关。
晚成岩阶段特指古老岩石的侵蚀,而不是沉积旋回中较小的沉积间断(层序界面)而导致的新沉积物遭受侵蚀。
正因如此,晚成岩阶段受影响的碳酸盐岩地层是不易受表生成岩作用影响的矿物相稳定的石灰岩和白云岩。
很多表生成岩环境均可出现在晚成岩阶段,大气淡水渗流带和大气淡水潜流带成岩环境最为常见。
一、有利孔隙形成和演化的成岩作用
(1)白云石化作用
准同生白云石化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沉积物尚未完全脱离沉积水体时,即被富镁水体交代而形成的,常伴生膏盐化。
此类白云岩多具晶间孔,孔径5—10μm,通道多为晶间缝隙。
准同生后白云石化是沉积物脱离沉积水体或经历早期成岩作用之后所发生的一种交代作用。
在白云化地层序列中,旋回顶部过量方解石和文石在暴露期受大气淡水作用而发生溶解可能是与成岩环境相关的白云化作用中最为重要的使孔隙度增加的作用。
(2)溶解作用和次生孔隙的形成
溶解事件的发生(随之增加了孔隙体积)通常是由于孔隙中流体的化学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如盐度、湿度、CO2分压的改变。
溶解作用可以发生在埋藏历史的任何时间。
早期(早成岩阶段)组构选择性次生孔隙是最为常见的,次生孔隙的形态受单个颗粒的矿物相所控制。
而晚期(中成岩阶段和晚成岩阶段)次生孔隙一般为非组构选择性的,其分布通常受溶解事件发生时已经存在的孔隙的分布所控制。
非组构选择性的角砾岩和裂缝孔隙是地下极其重要的孔隙类型。
角砾岩化可明显增加储层总孔隙度,而裂隙总体是增加储层渗透率,而不是总孔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