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开始,对于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北伐战争的背景、发起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讲述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期间,具体而言,是中国自主抵抗外国侵略,推翻北洋政府统治的一场伟大斗争。

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内外压力日益增强,革命力量得到了新生,各阶层民众都表达了推翻北洋政府的愿望。

二、发起1.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发起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密不可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与国民党合作,才能在国内外形势的催化下推动中国的独立与解放。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最终赢得革命胜利。

2. 社会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北伐战争的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这一思想层面的变革为战争的发起提供了理论支撑。

3. 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北伐战争发生前,中国国共两党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纲领,包括打倒北洋政府、推翻军阀割据统治、恢复民主制度、实现土地革命等。

三、影响1. 军事影响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军事斗争,其胜利对中国人民军队的成立非常重要。

共产党利用战争锻炼了大量的军事干部,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干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骨干。

2. 政治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南京国民政府,掀起了国共两党的合作高潮。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为中国革命铺平了道路。

3. 社会影响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国共合作时期,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逐步得到解决。

战争的胜利为落后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于中国近代史北伐战争的诗句

关于中国近代史北伐战争的诗句

关于中国近代史北伐战争的诗句「中国近代史北伐战争的诗句」烽烟起,血战场,英勇奋起民族襄阳。

青天高,朱日红,挺身抗敌歌声咏。

一九二四,策马登楼。

国共合作,北伐浩浩。

四行仗,大胜齐头戈。

江山锦绣,民族自豪。

进击中原,岂容虎狼。

舍生取义,信念不忘。

毛泽东振臂一呼,壮哉万众共心忙。

「脱去旧日之樊笼,崛起南京之中央」,朱,白——胡瑛曾举重,宛若黔中卧虎藏龙。

白,更白——孙、陈联手,心心相印,湖南湖北开启新时代。

赞美那一位,冲锋陷阵,带领大军创奇迹。

谁启航,亦谁指南,北雄南故北伐进程。

「革命无罪,造反有理」,毛泽东驾临血与火的淞沪!人民子弟兵,壮丽的胜利!苏北苏中,战争尘埃中,舍生忘死,无上荣誉。

北伐风声又起,谁可阻挡!刘伯承,邓小平阔步前行。

烽火燃北平,不屈不挠之魂烈烈。

周恩来、朱德,进击济南,显威仪。

海拔三千,照无忧——陈毅带兵剿匪。

「滚滚长江东逝水」,杨子荣航标岳阳。

歌声当空久,江南梦想航行。

斩蛟龙,进长江,中国人民万众同新章。

革命烈士无数,硝烟故事千章。

往事不堪回首,开启新纪元。

北伐战争百年后,复兴中国再展宏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全民为誓言, 史书中流淌的汗血和辛酸。

胜利来自动员,民族的血脉,决胜的力量。

「宛若黄河冰封,胡人再次进犯」,博古挺身,海内存知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何谓北伐,何谓战争,积重难返,民族复兴魂心间。

一诗尽史书,江山代代传。

北伐战争页页展,诗词流传人心间。

此生翻越战争洪流,我辈革命脊梁。

近代史,重璀璨,中国待曙光华脊犹存。

中国近代史北伐战争的诗句,咏史人心间。

震撼文采,祈祷明天,共同编织民族华章。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变化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国内政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

从胜利到变革,北伐战争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试图探究这个转折点所带来的十年变化。

本文将探讨北伐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社会的变化。

一、北伐战争的胜利北伐战争,是中国国民革命军抵抗国内外反动势力,推翻满清的军阀政权,完成中国和平统一和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

1927年夏季至1928年春季,中国国民革命军在南京先后推翻了蒋介石等人所代表的军阀集团和汪精卫等人的旧政府,实现了北伐的胜利。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成功发动广泛的群众运动。

国共合作,推广三民主义,人民群众投入革命,为国家的稳定提供力量。

2.师承西方科学文化,并进行社会改革。

中国早在北伐战争时期就以爱国为宗旨,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推行社会改革,包括废除传统习俗和注重教育。

北伐胜利后,中国进一步学习西方文化,推行西方思想,支持现代化发展。

3.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中国国民革命军打败了许多外国势力和国内反革命势力,为寻求更好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这种保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理念,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

二、中国社会的变化北伐战争的胜利,也带来了中国社会深刻的变化。

这些变化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机构等。

1.政治变化北伐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迅速进行政治改革。

1928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恢复中华民国政府,拥有完全的权利和管辖权,从而实现了“地方割据”的统一。

1931年1月,蒋介石公布《建国方略》,向全国人民明确宣示了实行“四个自由、五大统一”的方案,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国家体制和国家机构体系。

2.经济变化北伐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

中国国民政府大力开展“扫盲、教育、训练、治理、策划”的五个方面的工作,提高了国民素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北京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高等学府相继建立,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人才涌现,加速了现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史大事表

中国近代史大事表

中国近代史大事表
1. 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2. 五四运动:1919年,北京学生反对巴黎和约和列强对中国
的压迫,爆发了五四运动,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思潮在中国的兴起。

3. 北伐战争:1926年至1928年,国共两党联合发起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权,统一了中国大陆。

4. 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蒋介石任主席,开始对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

5. 九一八事变: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
占领了东北三省,导致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

6. 卢沟桥事变:1937年,日军在北京郊区卢沟桥附近制造事变,引发了全面的抗日战争。

7. 重庆国民政府:1937年至1945年,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成
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临时政府。

8. 中共抗日根据地:1937年至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建
立了广大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游击战争和土地改革等革命斗争。

9. 二战胜利:1945年,二战胜利后,中国重新获得了东北三
省和台湾的主权。

10. 国共内战:1946年至1949年,国共两党在解放战争中展
开激烈的军事斗争,最终中共取得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些重要大事,请注意该列表并不详尽,仅包括了一些关键事件,还有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未在此列出。

中国近代史的镜头——北伐战争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的镜头——北伐战争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的镜头——北伐战争的胜利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充满了苦难和挣扎,其中最令人铭记的就是北伐战争的胜利。

此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的作用、革命军民队伍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伐战争的胜利及其影响。

一、时间背景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7月,以蒋介石为领袖的国民革命军发起,旨在消灭北洋军阀统治,完成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二、经过与胜利北伐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从广东出发,经过长征,于1926年11月占领了武汉,并于翌年的3月23日宣布成立国民政府。

北伐军在长征路上进行了数次战役,包括渡江战役、太湖战役和嘉兴战役等,最终于1927年4月攻占了南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使国民政府得以在南京建立。

第二阶段:1927年4月至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开始面对来自自己政治同盟共产党的威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所谓的“四一二”事件,对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

共产党在此次事件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事业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展。

而北伐军也开始面对日本和中央政府的挑战,但是,蒋介石通过以围歼武装割据为主、武装清剿为辅的“两线作战”策略,很快消除了军阀割据现象,统一了国家。

三、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为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摆脱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国家,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分田制、劳动法、小学教育等,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为国共合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北伐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共产党积极在国民党内部开展活动,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国共合作的建立又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无论是革命理论的发展还是组织体系的建立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伐战争的历史积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事件

北伐战争的历史积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事件

北伐战争的历史积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事件北伐战争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中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

一、北伐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北洋政府的妥协让步和军阀混战的局面被打破,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的轨道。

北伐战争后,中国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政治机制,实行了普选制度,行政、立法、司法等三权分立,使政治体制逐渐民主化。

二、北伐战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前,中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国家的财政经常赤字,经济困难。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积极进行经济改革,制定了―标准货币制度,推广了外贸、内贸,改革税收体制,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工业化进程。

这些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北伐战争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前,中国的文化在社会和政治发展中处于脆弱的状态,中华传统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痛苦,文化制度和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在文化事业上进行了积极的促进,着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广现代文化,改革教育,提倡普及全民教育,加强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北伐战争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前,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地位低下,被列强所欺压、迫害和割让。

北伐战争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成为了有力量的一方,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国际上的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也为中国掌握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北伐战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它清除了旧民主主义系统,奠定了新民主主义基础,使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

显然,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是伟大的,无私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节点。

忆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忆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忆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从碧沙岗忆北伐战争碧沙岗历史渊源郑州碧沙岗,为1928年冯玉祥将军为纪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阵亡将士而在此建立的陵园,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叫白沙岗的乱坟岗,陵园建成后由冯玉祥亲笔提名“碧沙岗”,并以石雕刻、嵌在北门之上。

陵园内还修三民主义纪念亭,并立有碧血丹心纪念碑。

陵园中部设祠堂,名“昭忠祠”,后殿堂的内壁镶嵌方形碑铭近百块,系冯玉祥部师长以上将领为阵亡将士题写的挽词,祠堂前分列五座六角凉亭。

站在雄壮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看着壁画上将士们英勇的冲锋姿态,不禁让人忆起那段宏伟的历史。

北伐战争摘要从调查结果中显而易见,没个人都多多少少的了解碧沙岗的历史背景——北伐战争。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由此逐步兴起。

五卅运动代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工农运动推动下,广东实现了统一,成为北伐根据地。

北伐军胜利进军,革命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当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矛盾即将解决之时,新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统一战线内国民党右翼分子与帝国主义买办和大资产阶级相勾结,分裂、背叛革命。

蒋介石率先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中国社会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了。

北伐战争历史背景当时北洋政府昏庸腐败,卖国借款,大举外债,摧残国民独立自由活动,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了中国关税的大权,结果使中国经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使老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第⼀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命的开始(1919年5⽉——1923年12⽉)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第⼀,在第⼀次世界⼤战期间,由于西⽅列强忙于战争⽽⽆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以来深受列强排挤的中国获得了⼀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外国商品减少或停⽌输⼊中国,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商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亥⾰命打击了封建势⼒,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民族⼯业的发展。

第四,由于各地⼈民掀起的抵制⽇货、美货运动等⽃争,⼜为近代民族⼯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中国的民族⼯业仍然没有形成⾃⼰独⽴的⼯业体系。

第⼆,在主要的⼯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第三,重⼯业仍然控制在外国⼈⼿中。

第四,就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新社会⼒量的成长(1)民族资产阶级⼒量的发展(2)城市⼩资产阶级数量的增加(3)中国⼯⼈阶级队伍的迅速发展①⾃⾝优点:第⼀,中国⼯⼈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其严重性和残酷性世所罕见,这使得他们在⾰命⽃争中最坚决、最彻底。

第⼆是中国⼯⼈阶级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和⼤的企业中,便于团结起来,形成强⼤的政治⼒量。

第三是中国⼯⼈阶级绝⼤多数来⾃农民,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②弱点:⼈数少、年龄轻、⽂化⽔平较低、易受农民意识和封建思想影响等。

六、新⽂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阵地:北京,北京⼤学,《新青年》4、早期内容:1915—1919年为早期(1)宣扬民主与科学——德先⽣、赛先⽣(2)提倡⽂学⾰命5、基本评价(1)贡献:批判了封建主义;传播了各种思潮;造就了时代巨⼈。

(2)局限性:主要局限在知识界;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化运动类似⽂艺复兴运动,⼀败⼀成。

a、⽂艺复兴⾃然天成,新⽂化运动动⼒不⾜;b、⽂艺复兴⾃说⾃练,新⽂化运动外压极⼤,救亡压倒启蒙;c、⽂艺复兴整合传统,新⽂化运动抛弃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碧沙岗忆北伐战争
碧沙岗历史渊源
郑州碧沙岗,为1928年冯玉祥将军为纪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阵亡将士而在此建立的陵园,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叫白沙岗的乱坟岗,陵园建成后由冯玉祥亲笔提名“碧沙岗”,并以石雕刻、嵌在北门之上。

陵园内还修三民主义纪念亭,并立有碧血丹心纪念碑。

陵园中部设祠堂,名“昭忠祠”,后殿堂的内壁镶嵌方形碑铭近百块,系冯玉祥部师长以上将领为阵亡将士题写的挽词,祠堂前分列五座六角凉亭。

站在雄壮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看着壁画上将士们英勇的冲锋姿态,不禁让人忆起那段宏伟的历史。

北伐战争摘要
从调查结果中显而易见,没个人都多多少少的了解碧沙岗的历史背景——北伐战争。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由此逐步兴起。

五卅运动代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工农运动推动下,广东实现了统一,成为北伐根据地。

北伐军胜利进军,革命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当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矛盾即将解决之时,新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统一战线内国民党右翼分子与帝国主义买办和大资产阶级相勾结,分裂、背叛革命。

蒋介石率先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中国社会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了。

北伐战争历史背景
当时北洋政府昏庸腐败,卖国借款,大举外债,摧残国民独立自由活动,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了中国关税的大权,结果使中国经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使老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4年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贿选”的大总统曹锟,然后邀请孙中山北上。

等孙中山北上抵达时,冯玉祥已经与张作霖商定,接受段祺瑞进京任“临时执政”摄行大总统,并废除了曹锟宪法,终止《临时约法》和取消国会。

孙中山主张召开民选的国民会议,段祺瑞主张召开军政商学实力派组成的善后会议。

1925年2月1日善后会议召开。

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1925年7月1日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同年10月爆发反奉战争,1926年4月反奉战争失败。

张作霖奉军占领北京,并与吴佩孚修好联合,段祺瑞下台。

这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其中创办了黄埔军校,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恢复和发展了工农运动。

所有这些,都为北伐战争作了准备。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

1926年7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颁北伐动员命令,9日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组织约5万人(后发展到20万)响应北伐,共产党员李富春、朱克靖、廖乾吾、林伯渠分别担任二、三、四、六军的党代表。

参加北伐军各级负责工作的共产党员还有陈毅、陈赓、蒋先云、张际春、包惠僧、叶挺、周士第等。

北伐战争进程
北伐战争打击的对象是占据中国广大地区、受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
孚、张作霖和孙传芳。

在西路主攻方向上,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七军主力同第八军会合后,在7月11日胜利进入长沙;8月22日,占领岳州;随后又攻克汀泗桥、贺胜桥,击溃吴佩孚的主力,直指武汉;9月6日、7日第八军主力占领了汉阳、汉口;10月10日,第四军主力和第八军一部攻克已被围困月余的武昌。

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叶挺独立团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一些关键性的战役,如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英勇搏杀,建立了重大功勋,因此,独立团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被誉为“铁军”。

北伐军中路部队进展缓慢,蒋介石的嫡系一军一师在南昌附近屡遭挫折,溃不成军,不得不向武汉求援。

第四军、第七军先后转入江西,于11月初在南浔铁路一带发动猛烈进攻,终于歼灭孙传芳部主力,占领九江、南昌。

在东路福建战场,原来留驻粤闽边境的第一军两个师也乘势向福建发动进攻,于12月中旬进占福州。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仅半年,就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控制了南方大部分省区。

在北伐军攻占汉阳、汉口的同时,冯玉祥领导的国民军也在苏联顾问团和共产党员刘伯坚、邓小平等的帮助下,于1926年9月17日在五原誓师,绕道甘肃东进,参加北伐。

北伐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

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亦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还得到苏联政府的援助,苏联政府不仅以大批武器弹药、军需物资装备北伐军,还派遣了大批军事干部担任顾问,参加作战指挥。

当然,其也带来了悲痛结果,革命势力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

1927年3月,帝国主义命令它们在下关的军舰对南京市内的北伐军和市民开炮轰击,制造了中国军民死伤2000余人的南京惨案。

孙中山的北伐观:
(1)高举护法大旗。

孙中山历来视《临时约法》和国会为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证。

他曾指出,“约法与国会,共和国之命脉也,命脉不存在国体将安托?须知国内纷争,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国家之总枢全在国会,国会为民国中心,宪法为立国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国之法,惟有恢复国会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一途。

”可见约法和国会在孙中山北伐观中的地位。

(2)重视军事斗争。

孙中山为恢复约法和国会,先后进行过多次护法战争。

如辛亥革命时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护法战争;1922后第二次护法战争和1924年江浙战争爆发时孙中山领导的北伐等等。

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孙中山对军事北伐的重视程度。

(3)联合其他力量。

早期的孙中山没有自己的军事武装,进行军事北伐只能依赖地方军阀。

采取利用或联合一派军阀反对另一派军阀的做法,致使他领导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军阀的反对和破坏而失败。

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原因以及教训
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为打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在战争开始的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北伐军就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地攻占了近半个中国,以辉煌的战果为中国民主革命战争史写下了光的篇章。

北伐战争的发动和胜利进军,都离不了国共的精诚合作,所以说主要失败原因还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并且共产党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权。

从中,我们可以吸取到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就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参考文献
《北伐战争》潘强恩,远方出版社,1998-07-01 《北伐战争史》曾宪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4月《北伐战争风云录》刘明,大众文艺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