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漫谈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之望、闻、问、切

( 1 )研究 教 材 ,设 置问 题 。语 文教 师要 想 在课 堂 上 提 出高 质量 的 问题 ,课下 就 要认 真研 读 教材 ,精心 设计
发 学生 的 积极 思考 ,促 进学 生 思维 的 发展 ,但 有 些教 师
设 计 的 问 题 过 于 浅 显 ,根 本 达 不 到 启 发 学 生 思 维 的 目 的 .例 如 有 些 教 师 在 提 问 时 会 用 “ 对 不 对 ”、 “ 是 什 么” 、 “ 什 么啊 ” 、 “ 是 不 是 ”之 类 的语 言 ,尽管 学 生 回 答 得 很整 齐 、很完 美 ,但 其提 问 效果 是 否理 想 ,是 不言
N e wC u r r i c u l u mR e s e a r c h > >8 2 I 课 题 全 时 空
[ 1 ] 学 语 文 课 室 提 问 艺 术 之 望 ,闻 ,向 t 刀
◇西 华 师 范大 学文 学 院 金 大 宝 余 庆 华
摘 要 :提 问是 语 文课 堂教 学的 重 要 组 成部 分 。教 师科 学合 理 的 提 问不仅 能促 进 学生 的 积极 思 维 .开
提 问是 课 堂教 学 中的重 要 环节 .然而 有 一些 教 师在 提 问 的过 程 中存在 着极 大 的盲 目性 和 随 意性 ,严 重 地影 响 了教学 的质 量 。具体 来说 ,其提 问 误 区至 少有 以下 几
个方面:
1 . 重 难 点 不 分 ,且 过 繁 过 碎 。 有 的 教 师 提 问 过 繁 过
提 问是课 堂 教学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它贯 穿 于语 文 教 学 的各 个 环 节 。笔 者 借 鉴 中 医 “ 望 、闻 、问 、切 ” 之 术 .谈谈 语 文教 师课 堂提 问应 注意 的 问题 .以求教 于 大
管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的技 巧 , 提高课堂 提“ 问” 的水平 , 精心 设计各种类 型的课堂 提 次 出现 “ 蜀道 之 难 , 难 于上 青天 ” 一句 , 而此 句 正好 是全 诗 的
问, 形 成 自己特色 , 以达到更佳 的教学效 果 。为 了更好地 运用 “ 文眼” , 整 篇诗歌 都是在突显 “ 蜀道之难 ” , 老师就应 该抓住 这
课堂 提 问这 种教 学方法 , 笔 者根据 自己的教学 经验 , 同时经常 个“ 文眼” 提 问。 学生 只要能够 正确理解 “ 文 眼” , 对全 文的理解
拜 读其他老 师的提 问教 学心得 ,总结 出一 些语文 课堂提 问 的 也就容 易多了 。
方 法和技巧 , 与广大语文教 师分享 。
理 解透 了 : “ 不宁 静” 方求“ 排遣” , 方 有荷 塘 , 方有 此 篇文 章 。 以达到 提高教学 的 目的 。 一般而言 , 突 出知识与能 力训练 的重
难 点是教 师设 问 的核 心任 务 , 因为教 材的重 点 、 难 点是 学 可见, 在适 当的时机提 问 , 能 够把原本枯燥 的课堂 变得 生动有 点 、 趣, 达到教学 目的 。 生学 习 、 理解 、 掌握新知 识的关键 , 抓 住了重 点 、 难 点就犹 如拿
【 关键词】 语文 教学课堂 提问艺术
爱 因斯 坦 曾说 “ 提 出一个 问题往 往比解 决一个 问题更 重 有 重要 作用 的 内容 , 学生 不易理 解 的字词 句和 段落 , 有计划、
要” 。著名教育界陶行知先生也说过 : “ 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 有 步骤 、 有 目的地提 出一个或 几个使学 生有收 获有 兴趣而 且
二、 何处提 问—— 选在点 子上 。 问在关键 处
一
巧妙运用提问艺术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巧妙运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场所。
而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教学方法,通过巧妙运用提问艺术可以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如何巧妙运用提问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开动脑筋,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阅读课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作文课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写作话题、构思文章结构和深化作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学习的效果。
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课上的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语法课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语法成分和词语用法,加深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文学课上,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情感描写和主题内涵,加深学生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回顾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果。
提问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在语文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和思想交流。
在课堂讨论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
在小组合作中,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学习互助。
通过提问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和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相互交流,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语文教学中“导课”艺术漫谈

语文教学中的“导课”艺术漫谈摘要导课是艺术,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智慧。
开课导得好能引人入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果一节课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也枯燥至极。
由此看来,导课很重要。
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完成。
尤其是对于集知识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身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课艺术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其实课堂教学和创作一样,导课是第一个环节。
开课导得好能引人入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果一节课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讲得索然无味,学生听得也枯燥至极,课堂教学的其它环节进行就不会顺利。
很多老师有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的习惯,“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学习……”这是最令人厌恶的导课方式,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导课丝毫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上课就不会专心,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对教师而言,这样既不费脑子,又不费时间的省事办法只会让自己的教学水平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由此看来,导课很重要。
它是一种“艺术”,需要我们创造性的去完成。
尤其是对于集知识性、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身的语文教学更是如此。
在教学过程中,导课常用以下方式:1、提问导课。
开篇提出问题,通过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时,先提出问题: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只会读书不会动手,这是不是一个事实?如果是,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在学生思考回答之后,紧接着说“让我们来看看丁肇中教授的文章给我们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自然引入到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通过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导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我在开课时先介绍了当时的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盛起,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初中古诗词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浅析

初中古诗词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提问艺术应科学合理地考虑教学场景、目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并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一般有问答式和探究式两种,灵活地使用变化形式,使提问让学生不断有新的体验和思索,开拓思路,拓展思维,让学生能在提问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深刻理解诗词的内涵,进而形成深入的感悟。
一、问答式:1、形象提问法:利用寓言、对偶等形象比喻,吸引学生想象,理解诗歌的内涵。
例如:《宋长歌行》中:“翻山越岭梦回何处”,我们可以提问:如果你翻过山、越过岭,梦会回到哪里?2、引导性提问法:利用学生对诗歌背景知识所掌握的常识,向学生提出一定幅度知识点的提问,引导学生思维,避免出现一概性描述,以及把学生拉进课堂内容之中,把学生与课堂活动联系起来。
如《清明》中“接受冰雪千万重”,我们可以提出:冰雪可能代表什么意义?3、反驳式提问法:通过对学生的抗辩式提问来引起学生思考,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例如《绝句》中:“黄河远上白云间”,我们可以提问:黄河并不高,为什么表达远在白云间?二、探究式:1、生成式提问法:一般在教学中给出完整的局面,向学生,尤其是初中的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使学生根据提问开展思考,加深对诗词的理解、认识,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思考问题的发散性和深入性更强。
如:《清明》中的“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们可以提问:这首诗所描写的清明何时在宋代?2、联想式提问法:指导学生以具有思索性、灵活性的联想答案回答提出的问题,以使学生能够联想和分析诗词背景,进而发现其表达的诗歌主旨,并能推断出新的结论。
如《清明》中,“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联想到什么自然景观以及诗人的品味。
语文课堂提问要技术更要艺术

语文课堂提问要技术更要艺术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提问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是了解学生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有效方式。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
”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语文教学中,掌握提问艺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问题设计要讲究技术性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的落实、学生兴趣的培养、思维的启迪,因此要优化设计提问,使提问达到高效。
1.逐层深入,讲究梯度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方式,学生一定乐于接受。
例如,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文章内容庞杂,有些还不易理解,直接让学生分析“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给“我”有什么不同的感受,恐怕难以做到,可以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分别提出一些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百草园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②你听了美女蛇的故事后的什么感受?③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冬天雪后捕鸟情境的?④写三味书屋后面的小园有什么作用?⑤写我画画的目的是什么?在认识以上问题的基础之上,再让学生比较二者的不同,进而达到理解主题的目的,这样的提问把统领全文的大问题分解开来,便于学生逐步认识,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2.结合实际,体验感悟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脱离实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例如《背影》一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了解了背影出现时的背景才能理解文章的主题。
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背影前的家境描写,然后笔者再提问:你的父亲的衣着和你的衣着有何不同?由于学生已经进入情境,所以讨论的时候学生都很投入,教学效果很好。
3.提问简单,效果显著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学生一听就知道问的是什么,以及期待何种回答。
千呼万唤始出来

千呼万唤始出来——浅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始终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境,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来谈谈本人的拙见。
一、设疑新颖,激发情趣好奇知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到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
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园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
”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
《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读后感:启思,善思,寻思,导思

启思,善思,寻思,导思-----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读书者,贵在善思,由思及问,由问悟理,方能真正融入学习之道,达到“书人合一”之忘我境界。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曾言及:“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可谓之长进。
”教育者,承“传道授业解惑”之任,首要者,当启学生内心之惑,善以导之,方可教会学生领略学习之奥妙精髓。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学始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惑。
课堂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交互沟通的纽带,是双向信息的流通,是晓理通义之必需,是学授过程之核心。
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与技巧有益于渲染教师的个人教学魅力,突显其教学才干,优化课堂结构,开启学生灵动思维!学问有道,贵以引导。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
”于教师而言,把握好教学第一关“导入关”即是课堂成败与否的关键。
有幸聆听过林莉老师的一堂小学英语绘本课,导入环节,林莉老师通过和蔼可亲的问候语与丰富的肢体语言启发学生们“头脑风暴”:Do you like me? What am I like? Do you like my hair? Why? What’s it like?...透过各种形式的小问题,自然导入课堂,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拉近了师生距离,成功达到了“玉琴未启先有情”的意境。
学生们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听众,而是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化身为积极、主动的探究者、参与者。
巧思善问,启迪心智。
我国古代教育学著作《学记》言明: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议,开而弗达。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内心之惑,引领学生走向智慧殿堂。
好的教学提问譬如一片碎石,只消轻轻投入思维的湖泊,便可激起波纹涟漪,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林莉老师的绘本课堂上,林老师首先呈现给孩子们两幅迥然不同的图片:毛毛虫和蹁跹舞动的蝴蝶,然后启发孩子们进行提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漫谈
课堂提问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上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能否使提出的问题达到预期的目的,是衡量一个教师驾驭课堂能力、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多方引导,尽量使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回答成功,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热情鼓励,提供线索,激发学生的思维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
这就是说,作为一名教师,课上必须注意营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时刻处在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中,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思维,都会得到最好的发挥。
有位老师讲授杜甫的七言律诗《蜀相》,当讲到“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时,提问道:“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中心句,表达了杜甫当时怎样的感情?”结果一连叫起了几个学生都没能回答上来,老师着急,学生也着急,整个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沉寂了,无可奈何之中,老师自己说出了答案,但课堂气氛直到下课也没能活跃起来。
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不应轻易放过任何一次提问,要尽量帮助每一个被提问的学生圆满完成任务,这既是对被提问同学的鼓励,也是对全班同学的鞭策,时间长了,必然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二、捕捉信息,延伸疏导,拓展学生的思维
苏联教育学家达尼洛夫提出建立某种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主张把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积极思维结合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设计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积极独立活动——教师把学生引入下一个新问题”的教学模式。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生回答提问时,一定要明察秋毫,善于从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中捕捉有效信息,并及时延伸引导,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教授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当讲到洞天美景时,老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仙人盛会图,可作者为什么不让自己也融入这幅美景中呢?”第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道:“诗歌贵在含蓄,所以作者不愿把所有的内容都写尽了,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就像……就像……”“就像维纳斯的断臂,给人带来的不是遗憾,而是美好的想象,这也就是所谓的‘残缺美’吧,是吗?”学生显得很兴奋:“对,对!我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作者自己太喜欢这幅画了,他怕自己入画惊动了神仙,破坏了美丽。
”虽然老师明知学生的答案与自己心中的“标准答案”不一致,但对学生带有创意性的思维,必须给予热情的鼓励,及时捕捉学生答话中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延伸疏导,说出学生想说不敢说、不知如何说的话,帮助学生完善认识,顺利完成回答。
这样,不但回答者特别高兴,而且其他同学也会备受感染而活跃起来,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反,老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说:“不错,有新意。
”“好,也可以。
”类似这样不痛不痒的话,学生不会受到更
大的鼓舞,自然也不会出现更好的课堂气氛。
三、积极评价,明确观点,提高学生思维
合理引导,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踊跃回答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做法。
但是,老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好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不使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
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
回答正确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回答错误或不全面的,也能及时调整、改变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
例如,教授《孔雀东南飞》一课,当全诗的内容分析完之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刘兰芝既是在各方面都无可挑剔的好媳妇,那婆婆为什么还要赶她走呢?”对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很高:“刘兰芝没生孩子,古代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焦母看上了比刘兰芝更好的东家之女,她喜新厌旧。
”“兰芝太能干,显得婆婆太无能了,面子上过不去。
”“焦母与兰芝志趣不合,脾气不相投。
”“焦母与儿子多年相依为命,不愿让兰芝夺走儿子对自己的感情。
”“焦母心理变态,见他们俩感情那么好就生气。
”“焦母见儿子太恋家室,怕影响了前途。
”……学生积极思考的火花一旦被引爆,就会表现得异常活跃,他们能对同一个问题做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不同的答案,这时,如果老师不能合理地加以引导,就会表现出任其发展,漫无边际,学生抓不到根本;或大杀大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陷入僵局。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必须明确地
告诉学生:“同学们说的有一定的道理,已经抓住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但都是就某一侧面而谈,没有注意作品的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记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歌颂了他们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而焦母的所作所为正处处体现着一个封建家长的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
”这样既保护了同学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使同学们对作品的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作者单位河北省赵县大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