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合集下载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的北 京 地铁首 开 我 国开发 利用 城 市地 下空 间建设 的城 市 之一 , 2 自 O世 纪 6 0年代 修建 第 一 条 打 浦
程、 大型建 筑 物 向地 下 自然 的延 伸 发 展 , 复合 型 交通 的先 河 。上 海市 也是 我 国地 下空 间开 发较早 到 地下 综合体 , 到 地 下 城 , 成 了地 下 交 通 、 下 再 形 地
生; 章梦影(99 , , 随州人 , 18 一)女 湖北 武汉科技 大学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 20 级学生 。 08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李艳楠 , 彭贤博 , 琦 隆 , 谈 章梦 影 : 市地 下空 间 的开 发 与利 用 问题研 究 城 大连 路过 江 隧 道 和 外 滩 观 光 等 隧 道 。 进 入 2 世 1 纪 , 国面 临大 规模 开发 利 用地 下 空 间资源 、 速 我 加
城 市 地 下 空 间 的 开 发 与 利 用 问题 研 究
— —
以武 汉 市 为例
李艳 楠 , 贤博 , 琦 隆 , 梦影 彭 谈 章
( 武汉 科技 大学 管 理学 院 , 北 武汉 4 0 8 ) 湖 3 0 1

要 : 着人类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 市化 水平的提 高 , 市人 口迅速增 长 , 面和地上空 间开 随 城 城 地
由于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 的不断 发展 , 合 。美 国基本 上是 实行 道路 交 通 的地 下化 。加拿
人 口的不 断增 长 , 上 空 间 日益 减 少 , 发利 用 地 大国土辽阔, 地 开 它突 出的做法就是重点建设地下步
下空间成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节省耕地 、 改善城 行 系统 。 日本 国土狭 小 , 城市用 地 紧张 , 地下 空 间 市环境的有效 途径 。因此 ,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逐 的综 合 利用 虽 比北欧 等 国起步 晚 , 但是 地下 街道 、

从空间组织角度说明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从空间组织角度说明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从空间组织角度说明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引言武汉位于中国中部,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作为湖北省省会和中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武汉在中国的地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空间组织的角度探讨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并分析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交通枢纽地位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上。

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武汉,享有交通四通八达的便利。

武汉距离中国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均在数小时之内的飞行时间,因此也成为了重要的空中交通枢纽。

此外,武汉还是中国铁路网的重要节点,通过高速铁路、普速铁路等交通方式,与全国各地紧密相连。

这种交通便利性使得武汉成为了企业和人才流动的重要节点,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区位优势武汉地处华中地区,被誉为“九省通衢”,其区位优势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武汉处于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华北地区之间,连接了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因此可以说是连接全国各地的枢纽城市之一。

其次,武汉地处内陆,与沿海港口相比,武汉在海上运输的成本和时间上都更加优势明显。

加之武汉距离中国内陆重要的发展区域如成渝地区、长江中游经济带等都相对较近,这使得武汉对于区域经济整合具有重要意义。

3. 产业布局武汉地理位置重要性在于其对于产业布局的影响。

作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武汉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钢铁、化学制品等领域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

武汉地处湖北省,该省密集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交通条件为武汉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此外,武汉还拥有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和创新源泉。

这种优势使得武汉的产业布局更加多元化和具有竞争力。

4. 文化交流武汉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还表现在文化交流方面。

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文化中心,武汉吸引了众多的文化资源和活动。

武汉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如黄鹤楼、东湖等历史文化名胜,以及湖北武剧等地方特色文化表演。

武汉还设有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平台。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

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的研究武汉作为中国内地重要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地理风水格局。

它的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武汉城市布局与风水格局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武汉位于中国中部,有长江和汉江两大主要河流贯穿而过。

武汉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也给城市布局和风水格局带来了独特的影响。

从历史上看,武汉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塞和商业重镇,城市布局充分体现了其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特点。

而在风水理论上,武汉的水、山、地势等因素也对城市风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来分析一下武汉的城市布局。

武汉城市的布局可以说是“三镇合一”,即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合一,形成了今天的武汉大都市区。

在明清时期,这三镇分别是江南第一军事重镇、江南第一商业重镇和江南第一工业重镇,三镇的布局相互衔接,形成了商业、军事和工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而这种布局也体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和商业交通的需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武汉的城市布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更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里是武汉市中心,也是整个市区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

长江的水运资源为武汉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而汉江的汉口港更是成为了武汉的商业重镇。

整个城市布局在历史上都是以江为界、岛为市、江汉交汇的独特特点。

我们来看一下武汉的风水格局。

风水学认为,水是财富的象征,而山则是防御的象征。

在武汉的风水格局中,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是武汉的“聚宝盆”,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和财富。

而在城市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有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等自然水体存在,这在风水学上称为“四水归堂”,有收天下之财、聚四方之气的意义。

这些水体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运输便利,也使得城市的风水格局更加完善。

武汉市的山势起伏也为城市的风水格局增添了独特的韵味。

在武汉市区内,有着诸多的小山丘,如武昌黄鹤楼、汉口龟山、汉阳古德寺等地标建筑,山水交融、山明水秀,为城市增添了不少景观和气息。

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哪些

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有哪些武汉,这座历史悠久且充满活力的城市,其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元素,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以下为您介绍几种武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

首先要提到的是荆楚风格。

荆楚建筑风格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

在武汉的一些古老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身影。

其特点通常包括高耸的飞檐、精美的木雕和砖雕、鲜艳的色彩运用等。

例如,在黄鹤楼的建筑设计中,就融入了荆楚风格的元素。

黄鹤楼的飞檐形如黄鹤展翅,既富有动态美,又展现出庄重与大气。

屋檐下的木雕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多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题材,充满了文化韵味。

而建筑的整体色彩搭配以红、黄为主,彰显出荆楚文化中对热烈、繁荣的追求。

再者是民国风格。

武汉在近代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众多民国时期的建筑。

这些建筑多采用中西合璧的设计手法,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的比例和构图,同时加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元素。

像江汉路一带的老建筑,多为砖混结构,外观线条简洁流畅。

窗户多为长方形或拱形,窗框上常有精美的雕花。

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有平顶、坡顶等。

而在建筑的入口处,常常能看到中式的门廊和石柱,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然后是现代主义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汉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这种风格强调形式追随功能,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建筑外观多以简洁的几何形状为主,线条明快,少了繁琐的装饰。

材料上广泛使用玻璃、钢材和混凝土等现代材料。

武汉的许多高楼大厦,如武汉中心大厦,就是现代主义风格的典型代表。

其外观挺拔高耸,玻璃幕墙反射着城市的光影,展现出现代都市的繁华与活力。

还有后现代主义风格。

这一风格在武汉的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后现代主义建筑常常打破传统的建筑形式和规则,运用夸张、变形、隐喻等手法来表达建筑的个性和意义。

例如,武汉的一些文化场馆和艺术中心,其建筑造型独特,充满了创意和想象力。

通过不规则的几何形状、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材质组合,营造出一种充满艺术氛围的空间。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对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首先,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指城市不同区域的分布和组成。

一般而言,城市内部可以划分为中心城区、外围城区和郊区。

中心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包括市中心、商业区、政府区和文化教育区等,是城市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外围城区则是中心城区的延伸,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居民在此生活和工作。

郊区则是城市的边缘区域,通常是农业和休闲活动的地区。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也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大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大城市不仅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有丰富的文化、教育、医疗、娱乐等服务设施。

大城市的服务功能往往覆盖面更广,品质更高。

例如,大城市通常拥有好的医院和医疗机构,能够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资源。

此外,大城市还拥有更多的教育机构和高素质的教育资源,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同样,大城市的文化娱乐设施也更加丰富,包括博物馆、剧院、音乐厅、电影院等。

这些丰富的服务功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聚集于大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相比之下,小城市的服务功能相对较少。

小城市通常在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设施和资源比较有限。

由于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小城市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人才和资源。

然而,小城市通常在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小城市的人口相对较少,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相对较少,居住环境更加宜居。

此外,小城市通常拥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吸引了一定的旅游资源和人气。

小城市可以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和加强旅游开发,提升自身的服务功能。

总之,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发展潜力。

大城市的服务功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具有更好的医疗、教育和文化娱乐资源,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资源。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与规划城市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活动的中心,也是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城市的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探讨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以及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一、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1. 多中心结构城市往往具有多个中心,这些中心在不同的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商业中心是城市的商业活动聚集地,政府中心是行政决策的重要场所,文化中心则是艺术、娱乐和教育的中心。

这些中心相互交织,形成了城市的多中心结构。

2. 功能区划分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区划划分。

例如,住宅区是居民居住的地方,工业区是工厂和企业的集中地,交通枢纽则是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

这种功能区划分使得城市的各个部分都能发挥其最佳的功能,提高了城市的效率和便利性。

3. 空间分异城市的空间结构往往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

高密度的商业区域往往位于市中心,而低密度的住宅区则分布在市中心周边。

这种空间分异既反映了不同功能的需求,也反映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的发展进行有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1.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城市规划可以合理利用城市内部的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和重复建设。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商业区域与住宅区域相互配合,减少人们的通勤时间和交通拥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促进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减少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平衡现象。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将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均匀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使得每个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服务和便利。

3. 保护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可以保护自然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通过合理规划,可以保留城市的绿地和自然景观,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

4. 增强城市竞争力城市规划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优势。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三大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三⼤模式
三种城市空间结构类型:同⼼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模式。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的经济活动占领城市内不同的空间,在城市地区内部呈现不同的组合格局,形成不同的城市形状。

扩展资料
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同⼼圆模式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以不同⽤途的⼟地环绕单⼀核⼼,有规则地从内岛外扩展,形成圈层式结构,当城市⼈⼝的增长导致城市区域扩展时,每⼀个内环地带必然延伸并向外挪动,⼊侵相邻外环地带,诞⽣⼟地使⽤的演替,但并不改变圈层分布的顺序。

城市空间结构的这⼀顺序以中⼼区为核⼼,⾃内向外,由五个同⼼圆组成,五个环带依次为中⼼商业区、过渡地带、⼯⼈住宅区、良好住宅带和通勤带。

扇形模式
扇形理论是霍姆·霍伊特通过对美国64个中⼩城市及纽约、芝加哥等闻名城市的住宅区分析后于1939年创⽴的。

霍伊特⽤经济学家的眼光,关注住房市场是怎样根据美国政府的抵押政策的建议⽽运⾏的。

他利⽤租⾦的⾼低作为住房质量的.象征,证明各类城市居民住宅⽤地趋向于沿着主要交通线路和⾃然障碍物最少的⽅向由市中⼼向市郊呈扇形发展。

多核⼼模式
多核⼼理论最先是由麦肯齐于1933年提出,后由哈⾥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加以发展的。

该理论强调,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中会呈现多个商业中⼼,其中⼀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主要核⼼,其余为次核⼼。

这些中⼼不断地发挥成长中⼼的作⽤,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

⽽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新的中⼼⼜会诞⽣。

438米武汉中心塔楼结构计算分析

438米武汉中心塔楼结构计算分析

国内原创最高建筑——438m武汉中心塔楼结构设计1工程概况武汉中心(图1)位于武汉市汉口城区,是在王家墩机场搬迁原址上规划建造的武汉市“新心脏”——王家墩中央商务区内第一座地标性建筑。

该建筑仿佛迎风张满风帆的航船载满希望与力量,在经济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寓意着武汉中心作为黄金水道的旗舰,引领新时代武汉经济的发展繁荣。

华东建筑设计院承担了武汉中心的全部专业的全过程设计,是目前在建的且由国内设计院原创的最高超高层项目,预计2015年竣工。

图1 效果图武汉中心含总高度为438m的88层塔楼和高22.5m的4层裙楼,地上建筑面积约26万m2,地下室3~4层,建筑面积约8万m2。

塔楼功能包括办公、公寓、酒店、观光,裙房为商业和酒店配套设施,办公层层高4.4m,公寓、酒店层层高4.2m,设备/避难层层高6.3m和6.6m,功能分区剖面见图2。

图2 功能分区剖面武汉中心也是华中地区最“绿”的超高层建筑,这个“绿”体现在其先天的设计优势、高效的运营策略,让武汉中心可以实现单位建筑面积极低的能耗、水资源消耗、材料资源消耗以及碳排放。

2基础与地下室设计塔楼地下室埋深约22m,采用桩筏基础(图3)。

桩型为直径1 000mm的旋挖成孔灌注桩,有效桩长约46m。

桩端以微风化泥岩为持力层,入岩深度按桩顶计算反力需求区分为核心筒区域的3.0m(桩A)和其他区域的1.5m(桩B)。

图3 基础平面示意由于群桩在筏板下已基本满布,在核心筒周边区域的弯矩和剪力均已超过筏板承载能力,通过设置“井”状翼墙提高筏板刚度,从而调整桩反力的均匀度和力传递途径。

翼墙的高度为整个地下室高度。

基础桩顶最大沉降计算值为58mm,设计时按最大变形60mm 的不利情况计算筏板弯曲内力。

3上部结构体系武汉中心塔楼大屋面标高为393.9m,其抗侧力体系为巨柱框架-核心筒-伸臂桁架体系(图4)。

该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部分楼层内置钢板或型钢的钢筋混凝土核心筒、设置6道环带桁架加强层的由钢管混凝土柱和钢梁形成的巨柱框架、连接核心筒和巨柱框架的3道伸臂桁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武汉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作者:汪小婷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
摘要:武汉,中国中西部地区第一大城市,华中地区最繁华都市及中心城市,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

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分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

作为中国内陆特大城市,近代武汉的空间结构还是比较有特点的。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从“起始阶段”向“加速阶段”转化的过渡期,某些发达地区则已率先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武汉市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空间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且呈出自身的特点。

关键字:
一、武汉市历史上城市空间的演化
与中国其他城市一样,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它是在受传统制度、经济发展、社会变化、文化观念及地理环境等主要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历史上武汉是由三个完全不同的城镇链接而成的,三镇之间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差异很大。

武昌、汉阳相对发展较早,历史较为悠久,武昌、汉阳两镇的空间布局主要是遵循中国封建后期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城内道路剁成直角相交的方格网状,居民住宅多位于街道两侧。

早在1861年以前,武汉实际上只有武昌、汉阳两个相对独立完整的市镇,汉口此前所谓的老城区是自发形成的,主要是零散布置的一些民房。

汉口的发展相对较迟,在明朝时期发展较快,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

到明末清初,汉口镇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随后汉口被开辟为商埠,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由于租借的开辟,租界区的建设引人了西方当时先进的规划理念和建设技术,使得汉口的城市空间结构带有西方城市的特色。

在汉口迅速发展的同时,受张之洞的影响,武昌、汉阳相继建立起一批近代工业,修建陆汉铁路及其它市政设施。

且在青山、滨江一带开通商口岸,使武昌城市空间沿长江向北扩展。

汉口租界与武昌商埠的建设,使武汉的城市空间格局由原来的“沿河”(汉水)发展转变为“沿江”发展,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镇构成的近代都会初步成型。

三镇不断发展壮大,最终三镇相互连接,随着武汉市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解放前
汉口、武昌、汉阳三镇鼎立的组团式分散型城市空间结构正逐步向三镇一体的集中式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发展。

特别是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和汉水桥建成通车,为这种集中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
城市空间在地理学上的概念是指城市所占有的空间地域,而其内涵则表现为城市地域范围内,一切城市要素(包括物质的和非物质的)的分布及其相互作用,并随时间动态发展的系统。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0年武汉市主城区城市建设总用地将达到281.2 km2, 2010年达到361.1 km2, 2020年达到427.5 km2,平均每10年城市用地扩展达60km2以上,由此可见大规模的外延扩展仍是未来20年内武汉市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