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的兰花 阅读及答案
课文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

课文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陈之藩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风格极为突出。
课文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土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土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土土地之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课文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

课文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陈之藩他的散文作品带有透彻的理性,取材常由生活体验出发,融入丰富的人生阅历,风格极为突出。
课文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我们来看看。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土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土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土土地之芬芳与故土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失根的兰花陈之藩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

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失根的兰花阅读理解2015烟台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篇一:失根的兰花阅读答案2015年烟台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题一、书写与卷面(5分)1.书写。
(3分)2.卷面。
(2分)二、积累与运用(34分)3.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娴(xián)熟玲珑剔(tì)透休憩险象迭生B.呵(ké)责苦心孤诣(y ì)摒息博闻强识C.告罄(qìng)迥(jiǒng)乎不同遵劲巧妙绝伦D.拂(fó)晓戛(jiá)然而止恻隐相得益章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一带一路”是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战略构想,它使沿线各国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同舟共济。
....B.5月9日于莫斯科举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年庆典活动,展示了中俄两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决心坚不..可摧。
..C.说起燕赵大地,很多人会把那里的人同慷慨悲歌之士联系起来;讲到齐鲁之邦,大家常会把那里的人同风度翩翩的儒雅之士联系起来。
....D.我国大江南北分布着众多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雄伟的泰山、险峻的华山、奇绝的黄山、秀丽的庐山……....无不让人叹为观止。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未来5年,我国出境游客数量将达到5亿人次左右,周边国家将率先受益。
B.好的经验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落实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和引导,防止不被用歪了。
C.今年春季的降雨量与往年相比减少了一倍多,抗旱保苗成为农业生产的当务之急。
D.一代一代传承的好门风,能让我们在这个迅速变化的时代里找到真正的人生价值。
6.默写。
(12分)⑪结庐在人境,。
(《饮酒》)⑫有约不来过夜半,。
(《约客》)⑬,朝露待日晞。
(《长歌行》)⑭,尚思为国戍轮台。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⑮,村南村北响缲车。
(《浣溪沙》)⑯湖上影子,、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019年《失根的兰花》阅读附答案word版本 (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失根的兰花》阅读附答案失根的兰花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于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固,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
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歪,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苹的艳丽。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失根的兰花陈之藩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现代文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及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小题失根的兰花陈之藩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笑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如在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未,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失根的兰花阅读原文

失根的兰花阅读原文摘要:1.引言:介绍失根的兰花2.兰花的特性:描述兰花的生长环境和特点3.失根的兰花:解释失根的兰花的概念和形成原因4.失根兰花的保存方法:介绍失根兰花的保存方法5.失根兰花的价值:探讨失根兰花的价值和意义6.结论:总结全文,强调失根兰花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正文:失根的兰花,这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植物。
兰花,作为一种高雅的植物,其生长环境和特性都与其他植物大不相同。
兰花生长在潮湿的热带雨林中,其细长的叶片和优雅的花朵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观赏植物。
然而,失根的兰花却与其他兰花不同,它失去了生长的根基,变得无依无靠,但却依然能够生存和繁衍。
失根的兰花是一种特殊的兰花,它的形成是由于特殊的环境和遗传因素。
在热带雨林中,有些兰花生长在树干上,它们通过吸收树干的水分和营养来生存。
然而,当这些兰花被移植到地面上时,由于环境的改变,它们失去了生长的根基,成为了失根的兰花。
尽管失去了根基,失根的兰花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它们通过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和营养,以及利用自身的贮藏器官来生存。
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使得失根的兰花具有了特殊的价值。
失根的兰花的保存方法与其他兰花不同。
由于它们失去了生长的根基,因此需要特殊的保存方法和环境。
一般来说,失根的兰花需要保存在温暖、潮湿、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并且需要定期浇水和施肥。
失根兰花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还在于其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失根的兰花形态优美,花朵色彩鲜艳,是一种珍贵的观赏植物。
同时,失根的兰花也有着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用来治疗一些疾病。
总的来说,失根的兰花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植物,它失去了生长的根基,但却依然能够生存和繁衍。
失根兰花的保存方法需要特殊的环境和技巧,而其价值则在于其独特的生存方式、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根的兰花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的一个大学里看花。
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
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
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
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
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景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
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③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
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
到渭水滨,那水,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我只感到新奇,并不感觉陌生;到咸阳城,那城,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只感觉到它古老,并不感觉伤感。
我曾在秦岭捡过与香山上同样红的枫叶,在蜀中我也曾看到与大庙中同样的古松,我也并未因而想起过家。
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④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
我这时才恍然悟出,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⑤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
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⑥在沁凉如水的夏夜中,有牛郎织女的故事,才显得星光晶亮;在群山万壑中,有竹篱茅舍,才显得诗意盎然;在晨曦的原野中,有拙重的老牛,才显得纯朴可爱。
祖国的山河,不仅是花木,还有可感可泣的故事,可吟可咏的诗歌,是儿童的喧哗笑语与祖宗的静肃墓庐,把它点缀得美丽了。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
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自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
以后,祖国已破,觉出个中滋味了。
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作者陈之藩选自《读者》有删改
【注】①陈之藩,科学家,散文家。
河北霸县人。
1924年生,国立北洋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科学硕士、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
②郑思肖(1238-1317),宋朝末年著名的诗人、画家,福建省连江县人。
1.写出与第⑨段中“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意思相同的一个成语士可杀不可辱。
2.第⑤段中加点的“彩色版画”是指(B)。
A.回忆中的童年生活B.回忆中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C.童年时绘制的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D.成年后绘制的
8岁时跟叔叔割麦的情景的彩色版画3.第④段画线句“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种说法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不矛盾。
作者虽身处异国,渴望见到故乡的种种,所以“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但真的见到又会勾起对祖国无限的思念,感情难以承受,所以又说“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这样的说法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深爱着的祖国刻骨铭心而又无法排遣的思念之情。
4.本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联系上下文,品味第⑤段“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一句中“搬”字的表达效果。
“搬”指物的移动,这里强调了作者虽身处海外却难以释怀的思乡爱国之情。
5.从全文看,文章的开头为什么要描绘美国校园的景色?⑴作者由眼前美国校园里来自中国的花联想到自己漂泊海外的境遇,引出下文。
⑵美国校园里的美景无法安慰作者的思乡之情,从而突出他炽热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