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MRI质量控制与性能检测PPT课件

最新MRI质量控制与性能检测PPT课件

四、扫描图像及参数测量
(一)信噪比
对Magphan体模正方体第二层面扫描。体模正方体的第二 层面内部充满均匀CuSO2溶液,配液为CuSO4溶液,浓度为
; 1g/l 四周各有一条斜边(可用于测量层厚)。
在正方体图像的中心和圆柱形容器图像的外侧分别测量ROI (感兴趣区)像素平均值和标准偏差。信号强度等于正方形中 心像素平均值(S)减去圆柱形容器外侧像素平均值(Sˊ即背景 值)。
磁共振的应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我国对MRI的QA/QC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上世纪80年 代起,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包尚联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的林 意群教授和康立丽教授、全军大型医疗设备检测中心的任 国荃教授等和他们的学术团队对磁共振常用成像参数和系 统性能的测试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多篇文章和专著。
磁共振的质量保证
《磁共振成像(MRI)质量控制手册(ACR) 》
质量保证计划包括很多方面,如功效研究、继续教育、 质量控制、预防性维护和设备检测。QA程序的首要 部门是质量保证委会(Qualit Assurance Committee,QAC),此组织负责QA程序的整体规 划、设定目标和方向、制定规章、以及评估质量保证 活动的效用。
MRI质量控制与性能检测
磁共振的应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医学影像成像技术与成像系统的质量保证 (Quality Assurance,QA)、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QC)是确保医学影像符合诊断标准,提 高影像质量的重要工作。
磁共振的QA/QC是确保每一个磁共振检查者的生 命安全以及疾病得到及时诊断的根本保障。 。
至少每三个月回顾一次质控技术人员的检测结果,如果 还未获得稳定的结果,则应更加频繁
磁共振的应用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教材课件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教材课件
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操作流程,确保每次扫描的一致性 和准确性。
03
磁共振成像质量影响因素
硬件设备因素
1 2 3
磁场强度
磁场强度是影响磁共振成像质量的重要因素,高 磁场强度可以提供更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
线圈
线圈的品质和配置对图像的采集和信号强度有直 接影响,高品质的线圈能够提供更好的图像质量 。
梯处 理,形成图像。
磁共振成像系统构成
磁体
射频系统
梯度系统
计算机系统
产生强磁场,通常为 1.5T或3.0T。
发射射频脉冲,激发氢 原子核。
产生磁场梯度,实现空 间定位。
处理共振信号,重建图 像。
磁共振成像序列
自旋回波序列(Spin Echo): 最常用的序列,用于获取T1和 T2加权图像。
制定磁共振成像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操作流程,确 保不同操作者之间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校准射频系统
确保射频发射和接收的准确性。
校准梯度系统
确保梯度系统的线性度和准确性。
参数优化与标准化
优化扫描参数
根据不同的检查部位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和参数。
标准化成像参数
制定标准操作流程,确保不同批次和时间点的成像质量一致性。
参数验证与测试
对新参数进行验证和测试,确保其可行性和可靠性。
操作规范与培训
信号稳定性
信号稳定性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需要定期检查和校准。
硬件设备性能
确保硬件设备性能正常,包括射频线圈、梯度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等 。
质量控制的方法
校准与验证
定期对磁共振成像设备进行校准和验证,确保设备性 能正常。
数据监测与评估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引言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

然而,MRI图像的质量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设备性能、操作技术和患者条件等。

为了确保获得高质量的MRI图像,需要进行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本文将介绍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和常用的控制方法。

1.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的重要性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是确保获得可靠和准确诊断的关键步骤。

低质量的MRI图像可能导致图像模糊、噪音增加以及解剖结构无法清晰显示,从而影响医生的判断和诊断结果。

因此,进行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避免误诊和减少重复检查非常重要。

2.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方法2.1 设备性能校准磁共振成像设备需要定期进行性能校准,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输出的图像质量达到标准要求。

常见的设备性能校准包括磁场均匀性校准、梯度线性性校准和接收线圈效果校准等。

这些校准过程可以通过专业的仪器和软件完成,以调整设备的参数和状态,保证输出的图像质量稳定和一致。

2.2 操作技术优化操作技术是影响MRI图像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操作人员需要熟悉MRI设备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以确保正确选择适当的扫描参数和序列。

此外,操作人员还需要确保患者的体位和呼吸状态等条件符合要求,以避免运动伪影和呼吸伪影的产生。

对于特殊病例和检查要求,操作人员还需要灵活应对,采用定制的扫描方案和技术路径,以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准确性。

2.3 患者准备与合作患者准备和合作对于获得高质量的MRI图像也是至关重要的。

患者需要根据医生或技师的要求,如排空膀胱、持续憋气或保持特定的呼吸模式等。

对于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或有失去意识风险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特别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2.4 图像后处理与优化获得原始的MRI图像之后,通常还需要进行图像后处理与优化。

第六讲 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质量控制与实施保证

第六讲  核磁共振成像装置(MRI)质量控制与实施保证

影像 对 比度是两 种组织 问信号 差别 的反映 。图像信号
的影 响 因素 主要有 T R、T E、T 、T 、 翻 转 角 , 以 及 组 织 1 2
MR 通过不 同组织 的不 同驰豫 时间 T 和 T I 1 2来识 别组
织 差 异 ,并 且 通 过 在 主 磁 场 上 叠 加 三个 彼 此 正 交 的梯 度 场
1采集体素与空间分辨力mbi通过不同组织的不同驰豫时间t1和亿来识别组织差异并且通过在主磁场上叠加三个彼此正交的梯度场来区分源于不同成像体素中的mri信号即在每个坐标轴方向都增加一个梯度磁场这三个梯度场分别用于实现选层频率编码和相位编码功能通过这些功能采集到具有空间特性的频域信号然后经过二维傅立叶变换后重建出mri图像
编 者 按 :M I T R与c 在成像原理上有着根本性的区 别,因 此评价M I 像质量的一些基本参数, R图 如高对比分辨力、图 像
均 匀性 等 反 映 的 意 义 也 发 生 了根 本 性 的 变化 。本 文 主 要 介 绍M RI 像 的影 像 特 点 以及 质 量 控 制 与 实施 保 证 的 基 本 理 论 和 方 成
MR 图像 的成 像层 面可 以任 意选取 ,其 中包 括层 面 的 I 方 向 、位 置和厚 度 ,这 主要通过 磁场梯 度脉 冲和射频 脉 冲 结合起来 实现 。首先在 z轴方 向施 加线性梯度磁 场 C ,使 z 不 同 z值坐标 的 x Y平 面上 的氢 原子有不 同 的进 动频率 ; — 接下来 施加一 定频率 的与进动 频率相 吻合 的射 频脉 冲对 目 标层产生 核磁共振 ,即选层 ; 然后分 别在 Y轴方 向和 x轴 方 向施 加 G x和 G v梯度场 ,从而在 一个三维 空间 中将 各体
放 的时域信号变换成频域信号进行处理 与重建。

磁共振图象质量参数及其控制课件

磁共振图象质量参数及其控制课件
总结词
图像重建算法是影响磁共振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
详细描述
重建算法用于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最终的图像。为了获得高质量的磁共振图像,需 要采用先进的重建算法,如反投影算法、傅里叶重建算法和迭代重建算法等。此 外,还可以通过优化算法参数和提高计算效率来提高图像质量。
•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介 • 磁共振图像质量参数
• 磁共振图像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
CHAPTER
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
磁共振成像基于原子核的磁性 性质,通过外加磁场影响原子 核的排列和旋转,进而产生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转化为图像,显 示出人体内部结构和功能。
磁共振成像技术利用了磁场和 射频脉冲的组合,对人体无创 伤、无辐射。
非线性动态范围
图像中信号强度变化的范围,通常用于描述灰度级的显示范围。
CHAPTER
硬件控制方法
磁场均匀性
通过调整磁场线圈的电流, 确保磁场在扫描过程中保 持均匀,从而提高图像质量。
射频线圈性能
选用高性能的射频线圈, 确保信号采集的准确性和 稳定性。
梯度磁场性能
优化梯度磁场的性能,提 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对 比度。
信噪比
信号强度
图像中感兴趣组织的信号强度。
背景噪声
图像背景中的随机噪声。
动态范围
图像中能够表示的最大和最小信号强度的比值。
伪影
01
02
03
运动伪影
由于患者移动造成的图像 失真。
化学位移伪影
由于不同组织化学环境差 异造成的图像失真。
截断伪影
由于信号饱和造成的图像 失真。
动态范围
线性动态范围
图像中能够表示的最大和最小信号强度的比值。
综合评价标准

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的质量控制

磁共振成像检查中的质量控制
31 A 0 H K C N II N S T I G :①原 因分析 : .2 0 4C E O D TO E YN S . 备
323 白细胞 5 , 细胞 4 0 ①分析 原因 : .. O红 5: 检测孔里 面和周 围的电解质阻抗超过规定极 限。 ②解决办法 : 检查稀释液温度
血红蛋 白电压 ( 电位器位 置在右下侧 , 此 白细胞计数池旁边 , 电位器序列号为 V 0 1 感器 电压大约为 3V左右 ) R5 传 。血红 蛋 白传感器坏损 , 可更换血红蛋 白 A P电路板或血红蛋 白传 M
感器 ; 白细胞检测池 中的废液不能排空 。处理 : 检修更换计数
3 . 白细胞 9 C; .6 2 0 血小板 49 : .C ①分析原 因: 白细胞 和血小
31 A 2 C P I R O A 4 CE R R: 原 .. 4 0 9WB R MEE R R; 0 9WB R O ① 因分析 : 定量杯 中稀释液不足或管子脱落。②解决办法 : 加入
稀 释液或检查管子是否正确连接 , 仪器充液和清洁后再计数 1 次 , 问题未解决 , 如果 按清洗键清洗压力计 3 5 , 次 然后调节上 下 液体传感器 电压 , 将其调到最佳状态( 1 , < . V)重新计数。 5 32 计数 中出现的故 障信息 .
32 1 C 0G L VEL .. L E 3 DUBB , L1 DUB 2, UBB 3, BL D L DUBB 4: L
塞 医 采盍 21 8 第 l 卷第 8 01 8 期 Ju f r taMei J ehi e, u t 01 V 11, o8 omM 0Pa i 1 d Tcn us A s21 , 0 8 N . cc c a q .
.7 8 3.

《MR图像常规质量控》课件

《MR图像常规质量控》课件
《MR图像常规质量控》 PPT课件
本课程将介绍MR图像的常规质量控制。掌握这些技能对于保证病人安全和确 保诊断准确性至关重要。
MR图像介绍
通过介绍MR(磁共振)图像的原理和应用,为学员提供对MR图像常规质量控制的基础了解。
为何需要MR图像常规质量控
探讨为什么需要对MR图像进行常规质量控制,以及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对于病 人治疗和医学诊断的必要性。
MR图像常规质量控的一般原理
解释MR图像常规质量控的基本原则和背后的原理,为后续介绍的具体方法提供背景知识。
MR图像常规质量控的方法
详细描述标准的MR图像检查流程、患者准备程序以及设备测试等常规质量控 制的具体方法。
MR图像质量控制的结果
探讨影响MR图像质量控制结果的因素、如何评估MR图像质量以及处理图像 质量问题的最佳实践。
总结
总结MR图像常规质量控的重要性和内容,并鼓励学员掌握这些技能考文献,供学员深入了解MR图像常规质量控的研究和实践。
附录
提供MR图像检查操作指南和MR图像质量控制记录表作为学员的参考资料。

上腹部MRI扫描与质量控制培训课件

上腹部MRI扫描与质量控制培训课件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是利用人体内的氢原子核 在外部磁场作用下产生磁共振信号,通过计 算机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重建,形成图像。
磁共振成像的应用范围包括神经系统、肌肉 骨骼系统、心血管系统等。
扫描技术
01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磁共振 现象产生图像的技术
02
磁共振信号: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 产生的信号
03
01
12日 02 培训地点:北京
培训内容:上腹部MRI扫描技术、 03 质量控制方法、案例分析等 04 培训费用:免费
培训方式
01
理论讲解:介 绍上腹部MRI 扫描的基本原 理、技术要点 和注意事项
02
实践操作:现 场演示上腹部 MRI扫描的操 作流程和技巧
03
案例分析:通 过实际病例分 析,讲解上腹 部MRI扫描的 诊断要点和难 点
梯度磁场:产生不同方向的磁场, 用于定位和成像
04
射频脉冲:激发人体组织中的氢质 子产生磁共振信号
接收线圈:接收磁共振信号,并将 0 5 其转换为电信号
计算机处理:将接收到的电信号转 0 6 换为图像,并进行后处理和显示
成像参数
01
场强:影响图像对比 度和分辨率
03
相位编码方向:影响 图像的伪影和分辨率
扫描参数设置
扫描序列:T1WI、 T2WI、DWI
扫描层厚:5mm
扫描间隔:1mm
扫描时间:根据患 者情况而定
扫描范围:上腹部, 包括肝、胆、胰、
脾、肾等器官
扫描角度:横断面、 冠状面、矢状面
扫描层数:根据患 者情况而定
扫描技巧
扫描序列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检查 0 1 目的选择合适的扫描序列
扫描参数设置:根据患者体量控制计划:明确质量 控制目标、方法和步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有些参数受设备性能的限制(例如最小TE、最 小层厚)
成像参数的选择
序列可控制的参数
-TR -TE -翻转角 -采集次数(NEX) -FOV -相位编码数 -频率编码数 -矩阵
-层方向
-层数
-层厚
-层位置
-层间隔 -接收带宽 -回波数 -线圈类型
成像参数的选择
1. TR的影响
(从SNR、对比、分辨率、时间等考虑)
• 对比噪声比(CNR): CNR =(S1–S2)/噪声值=SNR(A)- SNR(B)
MR图像质量
影响对比度的因素: -选用的序列 -TR -TE -TI -翻转角 -对比剂的使用
对比度
MR图像质量
MR图像质量
空间分辨率:能够分辨的邻接物体的空间最小距离 -空间分辨率为体素的大小
Z方向上的分辨率=层厚 X方向上的分辨率FOVx/Nf(频率编码数); Y方向上的分辨率FOVy/Np(相位编码数) -分辨力越高,物体的细节越清楚
TR延长造成: (1)信噪比增加 (2) T1加权成分减少(对于
T1WI是缺点,对于PDWI 和T2WI是优点) (3)可扫描层数增加 (4)扫描时间延长 (5)特异吸收率(SAR)降低
TR缩短造成: (1)信噪比降低 (2) T1成分增加 (3)可扫描层数减少 (4)扫描时间缩短 (5) SAR增加
成像参数的选择
体素大小决定于
视野 矩阵 层厚
成像参数的选择
7. 采集次数的影响
增加采集次数造成: (1) 信噪比增加 (2) 扫描时间延长
减少采集次数造成: (1) 信噪比下降 (2) 扫描时间缩短
成像参数的选择
8.接收频带(bandwidth)的影响
接收频带加宽造成: (1)信噪比降低 (2)最小TE缩短 (3)最小视野变小 (4)最薄层厚变小 (5)化学位移伪影减轻
MR伪影及补偿技术
MR伪影及补偿技术
MR伪影及补偿技术
自主运动 n 相位错位:相位编码与数据读出之间
有一段延迟时间
MR伪影及补偿技术
1. 运动伪影 (3)补偿技术: n 心电补偿和心电门控 n 呼吸补偿和呼吸门控 n 预饱和技术 n 抑制产生运动的组织信号 n 提高采集次数 n 对自主运动可用带子或垫子等固定 n 改变相位编码方向:只能改变伪影的方向
噪声来自整个成像对象;信号来自所选层面
MR图像质量
信噪比==k×质子密度×体素体积×磁化量×(激发次数)1/2
S / N = K ×Thk FOVx FOVy Nex N p
Nf
Np
Band
K为常数,取决于组织特性主磁场强度、线圈、TR、TE等 Thk为层厚; FOVx和FOVy为X和Y方向上的视野大小; Nf为频率编码数; Np为相位编码数; Nex为采集次数; Band为采集信号带宽
成像参数的选择
6. 层厚的影响
增加层厚造成:
(1)信噪比增加 (2)空间分辨率减小 (3)相同扫描层面时扫描范围加大
(4)部分容积效应增加 (5)相同扫描层面数时特异吸收率加大 减少层厚造成: (1)信噪比减小 (2)空间分辨率增加 (3)相同扫描层面时扫描范围加大减小 (4)部分容积效应增加 (5) 相同扫描层面数时特异吸收率减小
MR图像质量
影响空间分辨率的因素: -FOV -矩阵 -层厚
成像参数的选择
• 理想成像:高SNR、高CNR、高空间分辨率、 短扫描时间( SNR是最重要的因素)
• 一种序列参数的改善会伴有其它参数的损失: 空间分辨力与图像信噪比是互相矛盾的
(例如NEX对于SNR和扫描时间,层厚对于SNR和 空间分辨率)
MR图像质量
影响SNR的因素: -被检组织特性(质子密度高、短T1、长T2) -主磁场场强 -TR -TE -翻转角 -采集次数(NEX) -FOV -矩阵 -层厚 -接收带宽 -线圈类型
MR图像质量
MR图像质量
• 对比度(contrast): -对比度是指组织之间信号强度的相对差异 C=(S1–S2)/(S1+S2) -对比度越大,图像的层次感越好,病变越明显
成像参数的选择
3. 翻转角的影响 加大翻转角造成:
(1)信噪比增加 (2)在GRE序列中,主要成T1加权效应 (3)特异吸收率增加
减少翻转角造成: (1)信噪比降低 (2)在GRE序列中,主要成T2择
4. 视野的影响
增加视野造成: (1) 信噪比增加 (2)最小接收频带缩小 (3)最小TE缩短 (4)空间分辨率下降 (5)所观察的区域增大 (6)产生卷折伪影的机会减少
成像参数的选择
2. TE的影响
TE延长造成: (1)信噪比降低 (2)最小接收频带缩小 (3) T2成分增加 (4)最小层厚减少 (5)最小视野减少 (6)扫描层数减少
TE缩短造成: (1)信噪比增高 (2)最小接收频带加大 (3) T2成分减少 (4)最小层厚加大 (5)最小视野加大 (6) 扫描层数增加
减少视野造成: (1)信噪比下降 (2)最小接收频带加宽 (3)最小TE延长 (4)空间分辨率增加 (5) 所观察的区域减小 (6)产生卷折伪影的机会增加
成像参数的选择
5. 矩阵的影响
增加矩阵造成: (1)信噪比下降 (2)在固定的视野下,空间分辨率增加 (3)相位方向的矩阵增加,扫描时间延长
降低矩阵造成: (1) 信噪比增加 (2)在固定的视野下,空间分辨率降低 (3)相位方向的矩阵增加,扫描时间缩短
接收频带缩窄造成:
(1)信噪比增加 (2)最小TE延长 (3)最小视野加大 (4)最薄层厚变厚 (5) 化学位移伪影加重
成像参数的选择
9.层间距的影响
MR伪影及补偿技术
MR伪影及补偿技术
1. 运动伪影
(1)图像表现: 相位编码方向 上的鬼影、条 状影或模糊影
MR伪影及补偿技术
1. 运动伪影 (2)产生原因: n 生理运动
磁共振成像质量控制
MR图像质量
磁共振图像质量的评价指标 1.信噪比 2.分辨率 3.对比度
MR图像质量
信噪比(SNR): • 图像中的有用信号与背景噪声的强度之比
信噪比=信号值/噪声值 • 信噪比越大越好,图像会更清晰,没有颗粒噪声 • 提高信号值、降低噪声值可提高SNR • 噪声来源于磁体内的被检组织和系统的背景噪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