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词语及句式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与句式(人教版)完美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这个人;今义:多指男性配偶的 礼貌称呼。
腹犹果然
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事实与想的 一样,不出意料。
2.注意对偏义复词的理解与积累。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突然、意外的事变;今义:副词, 很。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古义:特指婆婆;今义:公婆。
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古义:特指哥哥;今义:父亲和哥哥。
cháo上朝
朝见,朝拜 朝廷 朝代 朝政
7坐南朝北
对、向
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2为汉家除残去秽 台阶 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6扶辇下除
清除,去掉
整修,修理 拜官, 授职 门屏之间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4我从去年辞帝京, 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6大礼不辞小让 7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8近者奉辞伐罪 言词,言语 文词,文学 推辞 告别,辞别 古代的一种文体 讲究,计较 辞谢, 婉言道歉 命令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4思而不学则殆 危险 近于,几乎 大概,恐怕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当
1木兰当户织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3有大石当中流 4北邀当国者相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7犯法当死 8一夫当关,万人莫开 9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10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对着,面对 抵,相抵 阻挡,抵挡 执掌,主持 承担 应当,应该 判处,判罪 占据、把守 值,在,正在 必然,必定、一定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兵器,军械 士兵,军队
文言词语和句式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B.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宾语,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执肃手曰: 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不然,籍何以至此?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 随着语言的演变, 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 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现 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古今异义现象。 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词的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的 ④词的感情色彩的变化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倒装句的常见类型:
C . 用 “之 ” 或 “ 是 ” 把宾语提到动 词前。 词前。
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之不知, ⑵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何厌之有? ⑶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
· ·
·
·
通假字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 通假,基本是同音通假。 主要有三种情况: 主要有三种情况: 1、同音通假 例:终老不复取 终老不复取 2、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双声通假(声母相同) 春者, 例:莫春者,春服既成 3、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叠韵通假(韵母相同) 举酒属 例:举酒属客
一词多义
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 本义、 (一)掌握什么是词的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 引申义、比喻义。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 实词和文言虚词, 和文言虚词 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 类积累下来, 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 要途径。 要途径。
文言词语和句式

实词(120个)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眄:看 2、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鸿门宴》
据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进行词义辨别。 汉字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意。
汉字虽经历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
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宾语+介词
在陈述句中用“之”或“是”提宾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惟利是图
格式:主语+宾语+之(是)+ 动词
课堂练习:请找出下列前置的宾语
1、惟命是从 惟从命(是字提宾)宾语是命 恃何而往(何是宾语) 2、子何恃而往 3、夫晋,何罪之有? “之”字提宾语“何 安 罪” 4、沛公安在? 5、乐夫天命复奚疑? 疑 6、吾谁与归? 谁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 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典型例句 1.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 廉颇蔺项如列传 》
2.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弯:使……弯曲
《李将军列传》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 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1.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
王:使……称王
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 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 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 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 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 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 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 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 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 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 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 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
虚词(15个) 而 乎 其 且 所 为 焉 也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眄:看 2、拔剑切而啖之 啖:吃 《鸿门宴》
据例句,总结规律:根据字形进行词义辨别。 汉字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意。
汉字虽经历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
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
疑问句中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宾语+介词
在陈述句中用“之”或“是”提宾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惟利是图
格式:主语+宾语+之(是)+ 动词
课堂练习:请找出下列前置的宾语
1、惟命是从 惟从命(是字提宾)宾语是命 恃何而往(何是宾语) 2、子何恃而往 3、夫晋,何罪之有? “之”字提宾语“何 安 罪” 4、沛公安在? 5、乐夫天命复奚疑? 疑 6、吾谁与归? 谁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在文言文中,动词的使动用法是 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的典型例句 1.臣请完璧归赵
完:使……完整
《 廉颇蔺项如列传 》
2.士不敢弯弓而抱怨
弯:使……弯曲
《李将军列传》
在文言文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主语使 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
1.先破秦入咸阳者 ,王之
王:使……称王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 言 词 语 和 句 式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和 代词; 文言虚词: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
一、一词多义
实 词 一 词 多 义
(一)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 “属”
一 词 多 读zhŭ: 义
二、古今异义 实 词 古 今 异 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 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而东下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情态不同-寝、卧、睡…
寐
睡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⑥此小大之辩也 ⑦宾主尽东南之美 ⑧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四、词类活用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A、名词用作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 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3、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 关系,则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1、之二虫又何知? 12、奚以知其然也 13、彼且恶乎待哉 14、翱翔蓬蒿之间 1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文言实词:名词、动词 、形容词、数词、量词和 代词; 文言虚词: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
一、一词多义
实 词 一 词 多 义
(一)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词 “属”
一 词 多 读zhŭ: 义
二、古今异义 实 词 古 今 异 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大的 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而东下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情态不同-寝、卧、睡…
寐
睡着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⑥此小大之辩也 ⑦宾主尽东南之美 ⑧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一、判断句 ①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判 断 句 ②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④非谢家之宝树 ⑤今臣亡国贱俘
四、词类活用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A、名词用作动词
1、能愿动词“能、可、足、欲”等后面的名 词用作动词 左右欲刃相如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2、“所”字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
实 词 词 类 活 用
3、两个名词连用,组成动宾关系或主谓 关系,则前或后一名词用作动词。 刑人如恐不胜 我师道也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9、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10、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11、之二虫又何知? 12、奚以知其然也 13、彼且恶乎待哉 14、翱翔蓬蒿之间 15、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文言词语和句式(汇总)

(强调“常见”和“用法”)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译为“互 相、相互”,读“Xiāng”
❖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⑤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⑾誓不相隔卿 ❖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
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练习:请指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未雨绸缪 持之以恒 兵不血刃 龙腾虎跃 鳞次栉比 厉兵秣马 街谈巷议 善刀而藏 密云不雨 幕天席地 不远万里 吞舟是漏 师心自用 土崩瓦解 管窥蠡测 声名鹊起 不胫而走 曲突徙薪 汗牛充栋 时不我待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 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一、作副词,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 译为“互 相、相互”,读“Xiāng”
❖ ①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 ❖ ②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 ❖ ③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④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 ⑤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孔雀东南飞》“相”字的整理
❖ 二、指代性副词,表示动作所涉及的一方 ❖ (一)指代第一人称,可译为“我”。 ❖ ⑥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 ⑦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 ⑧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 (二)指代第二人称,译为“你”。 ❖ ⑨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 ⑩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 ⑾誓不相隔卿 ❖ ⑿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 ⒀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议论。指民间的舆论。 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
比喻彻底垮台。 管窥蠡(lí)测——管:竹管;蠡:贝壳做的瓢。从竹管里看天,
用瓢测量海水。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 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练习:请指出下列成语的文言现象
未雨绸缪 持之以恒 兵不血刃 龙腾虎跃 鳞次栉比 厉兵秣马 街谈巷议 善刀而藏 密云不雨 幕天席地 不远万里 吞舟是漏 师心自用 土崩瓦解 管窥蠡测 声名鹊起 不胫而走 曲突徙薪 汗牛充栋 时不我待
成语中的文言现象
❖ 名词作状语: 鳞次栉比——鳞:鱼鳞;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 “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使动 用法主要要动词使动、形容词使动、 名词使动。
四、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文言词语及句式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中心词具有“使宾 语怎么样” 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名字的使动用法。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意动用法
所谓意动用法,就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 宾语当成什么。一般可以译为“以……为……为”或 “认为……是……”或“把……当作……”
倒装句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1、用“于”表被动 ①不拘于时,学于余 2、用“见”“见……于”“受……于”表被动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用“为”“为……所……”“……为所……”表被动 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4、无标志的被动句 ①而刘夙婴疾病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省略兼语
文言文
一:一词多义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四:通假字 五:偏义复词 六: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作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名词作状语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翻译时译为 “在……” “每……”。 如:则刘病日笃 2.表示方位、地点。翻译时为“向……” “在……”“从……” 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表示状态、方式、工具等。 翻译时为:“像……一样”“在……”“用……” 如:常以身翼蔽沛公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如:当其欣于所遇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侣鱼虾而友麋鹿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被动句 3.倒装句 4.省略句 5.固定句式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夫战,勇气也。 2、用副词“乃、则、皆、素”表判断。 ①环滁皆山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且相如素贱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①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问今是何世 4.无标志句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文言词语和句式

梳理探究
文言词语和句式
一、一词多义
①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 如“属”读shŭ,意思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属于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类
读zhŭ,意思有: 衡少善属文 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②词性不同,词义不同。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叫做“斗帐”。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意: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 的正确义项。
二、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 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感情变化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1、不要把单音词误以为双音词。
(1)表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D、如……何?奈……何?(拿……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文言词语和句式
一、一词多义
①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 如“属”读shŭ,意思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属于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类
读zhŭ,意思有: 衡少善属文 写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②词性不同,词义不同。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
斗帐,帐子像倒置的斗的样子,所以叫做“斗帐”。红罗,红色的轻软丝织品。
1.“于”表被动
⑴而君幸于赵王
·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
·
2 . 用 “ 见 ” “ 见 … 于 …”“ 受 … 于…”表被动。 ⑴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⑶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
3.用“为”“为……所……”、 “为所”表被动。
⑸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意: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 的正确义项。
二、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 很大的变化。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③由词义转移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④词感情变化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1、不要把单音词误以为双音词。
(1)表疑问:
A、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 王曰:“何以知之?”
B、何所……?(……的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C、奈何……?(……怎么办?……为什么?)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D、如……何?奈……何?(拿……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呢?) 如太行王屋何?
E、孰与……?(与……相比,哪个……?)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文言词语和句式 ppt课件

从“深”的基本义发展出来以下
关 于
的这些引申义: 1、深奥、深刻,深入。如:道理很
词深
的 2、深厚。如:友谊很深
引 申 义
3、时间久。如:夜深人静 4、浓,重。如:颜色太浓 “深”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
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二、一词多义
词的比喻义也是一种引申义。但因为
关 于 词 的 比 喻 义
1、用“者”、“也” 表判 断。 “者”表停顿,“也”表判 断。
· · 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⑵夫战,勇气也。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 ⑶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 ·· ·· ⑷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 ·· ⑸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类型:
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知识梳理)
(一)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包括文 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将学过的文言词语分 类积累下来,是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 要途径。
实 词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 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 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通假字有“约定俗成”的规律,不能认 为凡是同音字都可以通假。 由于历史音变, 有些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相差甚远。
二、一词多义
(三)音不同,义不同
此类多为多音多义词。如“属” 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二、一词多义
(四)掌握一词多义演变的联想方法
1、类似联想 2、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 懂得一词多义的演变时不同的联想方法 可以从看似孤立的一词多义之间找到一定的 联系,以便根据上下文意,选出正确义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如: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声字“材” 代替声旁字 “才”)
或师焉,或不(通“否”)焉
(3)同声旁的形声字的替代。
例如: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 ,声旁“巨”相同,“把守”
的意思。) 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云销雨霁(“销”通“消”) 涂(通“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 輮使之然也(輮通“煣”)
二、被动句
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动词后用介词“于” 、“受......于......”表被动:
例:而君幸于赵王。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②用 “见”、“于”,“见......于......。”表
被动。
注意:见放在动词前,
例:遂见用于小邑
还可以表示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根据上下文去选择多义词在句中的正确义 项。其次要养成平时多积累的习惯,只有储存 的词汇丰富了,才能在运用中熟能生巧。
4、练习
志: 有志者事竟成
数: 识盈虚之有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亭以雨名,志喜也
数罟不入洿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曲红绡不知数
《齐谐》者,志怪者也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博闻强志 范增数目项王
(3)省宾语 之
竖子不足与谋! 之
必以分人
(4)省介词 以
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于
今以钟磬置水中
五、固定结构 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
第一种:表陈述语气: 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 的)、无所(没有……的); 比及(等到……的时候)。以……为(把……当作……)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 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大 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 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 不亦……乎(不是……吗)、无乃……乎(恐怕、只怕)、得 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
盘根错节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清明时节雨纷纷 单于壮其节 钿头银蓖击节碎
又如“负”,本义是背载物,载。引申为 承受、承担,支撑;再引申为抱有、享有,又 引申为依仗、凭借,进而引申为辜负、对不起 等。
1、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载
2、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支撑
3、久负盛名
享有
4、负势而上
凭借
5、誓天不相负
你能很快找出故事中的判断句吗?
此必苦李。(语意直接表判断)
下列句式中哪些是判断句?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3、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故木受绳则直。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人骑。 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7、是可忍,孰不可忍? 8、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E、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四、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 文言文中是很多的。 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 4.省略介词。 5. 省略量词。
(1)省主语
村人 见渔人,乃大惊。
渔人
便舍船,从口入。
(2)省谓语
鼓
鼓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跃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五、虚 词
【而】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 难》)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5、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7、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8、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 于国也》
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数量词作定语也常置后:项羽兵四十万,沛公 兵十万;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1、( A )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 A )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古人使用文字,有时没有用该用的某个 字,而用另一个读音和它相同或相近的字 来替代。这种现象叫通假。
被替代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替代的 那个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凡通假字 都要按本字来解释,也应读本字的音。
1、形声辨义法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如:北冥(声旁“冥”代替形声“溟” )有鱼,其名 为鲲
2、同音不同形 乃瞻衡(通“横”)宇 汤之问棘也是已(通“矣”);御六气之辩(通
“变”) 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倍,通“背”)德也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通“无”) 被(被,通“披”)坚执锐 (被发文身 皮褐怀玉)
3、不同音不同形 而(而,通“能”)征一国者
9、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 而已矣(《逍遥游》)
10、你的补充……
【以】
①农人告余以春及
②奚以知其然也?
③引(之)以(之)为流觞曲水
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⑤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⑥自以为关中之固
⑦猥以微贱
⑧云无心以出岫
⑨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⑩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
汉王数羽十罪
策: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振长策而御宇内
策扶老以流憩
蒙故业,因遗策
三、古今异义
随着语言的演变,有些词语的古今意义发生很 大的变化,有的古代词语今天词义扩大了,有的缩 小了,有的失去了古代词语的意义,即意义转移了。 这种现象叫做古今异义现象。
①因词义扩大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江、河 ②因词义缩小而形成的古今异义, 例:臭、谷
小知(通“智”)不及大知 夙遭闵(通“悯”)凶; 零丁(通“伶仃”)孤苦;常在床蓐(通“褥”) 举酒属(属,通“嘱”)客 人生如梦,一尊(“樽”)还酹江月 赢粮而景(通“影”)从 传道受(通“授”)业解惑也 召有司案(通“按”)图 拜送书于庭(通 “廷”) “从”代替“纵”,“取”代替“娶”,“当” 通“挡”。
“对自己怎么样”,如: “府吏见丁宁”,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慈父见背” ,“见
谅”,“诚请见教”等。
③用“为”、“为……所……” 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若属皆且为。
例: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忠而被谤,信而见疑 2、无标志的被动句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由谷类的总名到现在专指小米或稻子)
作业1:整理本单元的古今异义字
四、词类活用
1、名词、形容词、动词、数词的活 用; 2、使动用法; 3、意动用法。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并加以解释。
1.襟三江而带五湖 2.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3.宾主尽东南之美 4.而耻学于师 5.小学而大遗 6.六王毕,四海一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8.项伯杀人,臣活之。 9.籍吏民,封府库 10.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1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以道正己。故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怨。目失镜
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西门豹之性急,
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韩非子﹒观行》)
•焉 •之 •其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注意:并非所有用
①……者,……也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了“者、也”的都 表判断。有时它们 表句中停顿或舒缓
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表示判断。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是岁,元和四年也。 是乃仁术也。
汝是大家子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人非草木 富贵非吾愿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5、无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王戎七岁,尝与诸 小儿游。看道边李树 多子折枝,诸儿竞走 取之。唯戎不动。人 问之,答曰:"树在道 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世 说新语》)
二、一词多义
1、掌握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1)连锁式。
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开来。如 “寒”本义是冷, 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 衣或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2)辐射式。
即词的引申义环绕一个中心, 而从不同的方面 展开,如“节”的本义,由其辐射产生的引申义有木 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
辜负
2、多音多义词。
如“属”: 读shŭ,意思可以有: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读zhŭ,意思可以有: 衡少善属文 属予我作文以记之
3、语境不同,词性不同,词义不同。
例如: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山穷水复疑无路
君窃符救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