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9明清小说及相关人物简介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政治经济思想
代表作
思想体系 继承“民本” 《明夷 “ 工、商、 激烈批判封建 皆民生之 思想,批判 待访录》 黄宗羲 专制制度 “君为臣纲” 本” 保天下者, 《天下 反对不切实 匹夫之贱, 经世致用 际的学风,提 郡国利 顾炎武 与有责焉 倡实践,求真 病书》
共同 反对君主专制 重视手工业 批判继承儒 和商业,提 学,构筑具时 独裁、提倡 思想 “人民为主” 倡“经世致 代特色的新
区分“亡国”、“亡天下”的内涵
• 亡国:改朝换代,统治者政权的变更。 • 亡天下:民族、文化的沦亡,关系到整个 民族的命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 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 “离经叛道”的李贽
李贽(1527-1602),明朝思想家、 文学家。泉州晋江(今属福建) 人,回族。 李贽26岁时中举人,但官运不 佳,深感受人管束之苦,处处 与上司抵触,自称“一生坎坷, 将大地为墨,难尽写也”。54 岁时辞官,过着独居讲学的生 活。
探究思考: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批判思想 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 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 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 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儒家思想的发展: 春秋 兴起 战国 秦朝 西汉初 汉武帝 正统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复苏
宋明 高潮 新的儒学体系
明清 批判 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制作者:南师大附中 张倩
2006、9
何谓“经世致 用”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许多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 种学说。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 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它把学术研究和当前 现实紧密结合起来,而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 发挥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 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后来,龚自珍、魏源等人再次提倡 “经世致用”。 凡是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他们都去做,使“经 世致用”之学在各个领域中都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 成就。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异端”思想:“理”应该用于关注民生,人 必有私,个性自由和个人幸福是人的自然权利。
男女应该平等。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3、评价: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推动了人
们的思想解放。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D
6、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 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
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摧残人性 B.破坏传统文化
C.反对任何意义上社会进步
D.不适合社会的发展
7、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 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 色彩④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要求
(1)生平:弃科举,探救国 (2)主张:a.倡导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作品:《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4)评价: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3、王夫之——唯物思想
(1)生平:抗清、著书 (2)主张:
a.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b.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c.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 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3)作品:《读通鉴论》等汇编为《船山遗书》 (4)评价: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
课程标准: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背景:
1、政治: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社会矛盾空前尖 锐(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2、经济:商品经济活跃,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_诗歌与小说(最终) (1)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9课_诗歌与小说(最终) (1)

《离骚》—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 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 余而文治不足。“风”是 指《诗经》中的《国风》, “骚”即《楚辞》中的 《离骚》。《诗经》《楚 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 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 “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 的代名词。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3、汉赋
吸收了《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 的带韵散文;
1、时代背景:
汉政治统一,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
2、赋的特点: 以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 法描写诸侯、天子游猎盛 况,和宫苑的豪华壮丽, 歌颂大汉帝国的权势、大 汉天子的威严。
3、汉赋
3、主要代表:司马相如、班固等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
1、商品经济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 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2、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 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明朝“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四大奇书”之称与明 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 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 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 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 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 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 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 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向的社 会现实相关联。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 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 (1)楚辞的主要特点 吾 将 上 下 而 求 索 。 路 漫 漫 其 修 远 兮 , 哀 民 生 之 多 艰 。 长 太 息 以 掩 涕 兮 ,
楚辞特点:不是 整齐的四言体, 采用自由灵活的 句式。
(2)屈原和《离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9课文注释: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9课文注释: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课文注释: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今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儒林外史》由多个单独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

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这部小说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客观上否定、鞭挞了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

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

《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

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

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

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

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高考语文知识总复习元明清时期作家及作品元明清时期主要是元曲明清小说,相对于唐宋来说距离我们现在比较近,所以也写个作品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更容易学习。

虽然元明清时期的作品没有唐宋时期的作品丰富多彩,作家也没有唐宋时期多。

但元曲四大家,四大名著,江南四大才子等。

东方的莎士比亚,关汉卿的窦娥冤,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还有金瓶梅等也是这时期的作品。

经常在电视作品中看到的唐伯虎点秋香就是明朝江南四大才子的故事。

元明清时期作家作品列表作者简介代表作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最著名的戏剧家,也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散曲主要有[南吕·一枝花]《不伏老》。

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最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著名的戏曲,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续一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

元曲四大家之一小令代表作为《天净沙·秋思》。

杂剧代表作《汉宫秋》王实甫,一名德信,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

在元代杂剧中具有“天下夺魁”的艺术成就代表作《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

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君瑞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其中《送别》选入了课本白朴,字仁甫,后改太素,号兰谷先元朝时,几次有人荐他做官,他坚持不就。

放浪形骸,寄情他的杂剧剧作有16种,代表作现存的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生山水,与朋友以诗酒相娱。

元曲四大家之一张养浩,字希文元代散曲家曲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睢景臣元代作家有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续二郑光祖,字德辉元戏曲作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

为人正直,病卒,火葬于西湖之灵隐寺。

他的风格近王实甫。

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倩女离魂》,作者集中全力,描写倩女的形象与性格,在她身上,显示出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意志和积极精神高明,字则诚元末南戏的代表作家代表作为《琵琶记》施耐庵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3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对王夫之的思想的评价: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 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黄宗羲
明清三大思想家
政治上,都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顾炎武
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思想上,都批判继承传统儒学
学术上,都提倡经世致用思想
王夫之
思维升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 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 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 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 产阶级民主思想。
2、对顾炎武的思想的评价: 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
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王夫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⑴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 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 循; ⑵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 都是可知的; ⑶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归纳综合
李贽


顾炎武
之 际
黄宗羲
王夫之
“异端”思想

经世致用思想

抨击君主专制
启 蒙
唯物思想
明君主专制,倡导求实精神,是在当时政治 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巨大冲 击,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黄宗羲的思想观点:
⑴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⑵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提倡法治,限制君权; ⑶认为农工商皆本。
2、对黄宗羲的思想的评价: 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
起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顾炎武的思想观点: (1)倡导知识分子经世致用 (2)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人教版必修三 辉煌灿烂的文学之明清小说

人教版必修三 辉煌灿烂的文学之明清小说

代 表 作
3、宋
话本
说话之事,虽在说话人各运匠心,随时生发, 而仍有底本以作凭依,是为“话本”。
说话者,谓口说古今惊听之事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白话小说成熟 4、明清时期,进入小说蓬勃发展阶段
一、中国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魏晋南北朝——兴起 志怪小说 《搜神记》 《柳毅传》
唐代——文言小说成熟
传奇
《莺莺传》 《南柯太守传》
宋代——白话小说成熟
新阶段、 奠基
话本
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空前繁荣
二、明清小说的繁荣
表现: 数量繁多,创立了长篇体裁,体裁多样。
表现手法丰富,在反映社会的深度和广
度、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
言的运用等各个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前
代。
代表作: 四大名著
文言短篇小说集
人教版 必修三
第三单元
第二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一、中国小说的兴起和发展
1、魏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
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王梦鸥《唐人小说概述》
传奇是唐人小说的通称,是文人创作的虚构故 事,以言情为特色
文言小说成熟
《聊斋志异》
讽刺小说
三、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了强化阶段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3、文化: 小说体例的成熟
4、科技: 印刷术不断进步完善
本课总结
列“我国古代辉煌灿烂的文学成就一览表” (历史时期、文学体裁及流派、代表人物、代表 作品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9课文注释:陆游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3.9课文注释:陆游

课文注释:陆游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词人。

字务观, 别号放翁。

南宋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从小经历战乱,少年时期就树立了抗金救国的坚定志向。

1163年,他积极赞助北伐,后来不幸失败,被免去官职。

但前线生活提高了他的抗金意志和胜利信心,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作品内容。

1178年,他回到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做了几任地方官。

由于朝廷不信任,终于失掉了官职,晚年长期住在故乡。

报国的信念到死都没有衰退过。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诗人之一。

一生写有近万首诗,内容极为丰富,作品风格豪迈。

词作不多,同样表现了他忧国伤时的胸怀。

有《放翁词》(一称《渭南词》),今存三十余首。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小说及相关人物简介
古典小说的起源和发展
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

魏晋时代,有一些文人或佛教徒,用古代的神话传说作材料,进行加工,创作了许多神仙鬼怪小说。

到了唐朝,小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相当完整的短篇小说的形式。

唐朝的传奇小说,不仅篇幅比以前扩大了,而且注意到结构的安排和人物的性格描写、形象塑造,内容也由志怪述异扩展到人情社会的广阔生活领域。

从魏晋南北朝直到唐代,小说都是用文言写的。

宋代开始出现白话小说──“话本”。

白话文体的运用,在唐代的民间文学里已经萌芽。

到了宋代,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需要,民间艺人的说书活动──“说话”日益活跃。

由于听众大多是平民,说话人就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白话来讲述故事。

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的话本,就是白话小说。

到了元末明初,一些文人也开始用白话创作小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短篇小说和章回体的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我国的白话小说进入了成熟阶段。

明清小说
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是中国古代小说最为繁盛的时期。

从汉末以来延绵不绝的笔记小说(包括志怪小说与轶事小说),从唐代以来日新月异的传奇小说,从宋代以来流传广泛的话本小说,从元末以来蔚为大观的章回小说,在明清时期无不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在明清时期终于大踏步地闯入文坛,展示了矫健挺拔的雄姿和叱咤风云的气魄。

明清小说凝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要真切地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明清小说是不可多得的通俗读本。

在艺术结构上,明清小说借鉴并发展了古代史传编纂体制的传统,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小说结构。

如历史演义小说基本借鉴了编年体史书的结构体制,按照时间发展顺序,依次记述一段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讽刺小说主要取资于记传体史书的结构体制,以某一英雄人物或某一英雄群像的经历事迹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在语言风格上,明清小说把文言、白话等传统书面语言和社会上流行的生活语言熔为一炉,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语言风格。

在表现方法上,明清小说具有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特点。

在强调写实的同时,明清小说家也毫不讳言艺术虚构,甚至以虚构作为小说艺术创作的准则。

在形象塑造上,
明清小说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包括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典型人物,在形象塑造方法上表现出与西方古典小说不同的民族特色。

明清小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对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也表现在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历程的生动象征。

还表现在它是中国传统艺术风格的鲜明展示。

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字贯中,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关于他的生平和创作,留传下来的资料很少。

只知道他是一位很不得志的江湖流浪者。

写过戏曲,但主要精力则从事于小说创作,相传著有《十七史演义》。

不过他的作品,多经后人增损,原作反被湮没。

较能保存他原作的面目的,还只有他编撰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根据民间长期流传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编成的。

早在唐末,三国故事已在民间流传。

李义山《骄儿诗》即云:“或谑张飞胡(大胡子),或笑邓艾吃(口吃)。

”到了北宋,出现了专讲三国分立故事的说话人。

元朝又出现了许多搬演三国故事的杂剧,并且出现了一部《三国志平话》,这部平话从黄巾起义开始讲到西晋的统一,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

元末明初,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历史资料,编撰出《三国志通俗演义》。

这部通俗演义一问世,便出现许多刊本。

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毛本一出现,罗本反而湮没无闻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

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了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具有惊人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品格的诸葛亮,刚烈勇敢的关羽,奸邪诈伪、阴险凶残的曹操,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部小说由于“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长期以来深受群众的喜爱。

它的出现,对后来长篇历史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