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臧克家《三代》与顾城《一代人》
一看就知道怎样写新诗

还有一种刻意追求排列形式创新的新诗。如周振 中《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 尊 巨 大 的 磨 刀 石 砥砺着 民族的意志
第二步:运用修辞手法→追求绘画美
新诗如果同一般说话一样,就太淡而无味了。因此,要学会用形象 说话,尽量运用修辞手法。
1、 可先学会运用比喻、通感、拟人直至象征。 比喻,可先学用明喻(如宗白华:天边的月,/犹似我昨夜的残 梦。),再学用暗喻 (如朱自清:星呀星的雨,/是春天的绒毛呢。),后学用借喻 (如赵恺:雪人推着雪岭, /在暴风雨中奋力前行。注:雪人,其实是“像雪一般的女工”; 雪岭 , 其实是“像雪岭一般的婴儿车”。)。
我们,肩靠在一起,(提示:哪个 词不仅同韵而且和“温暖的”搭配 更恰当?) 脸靠在一起。 我们是一个永远歌唱着的 温暖的(班级、集体、家庭、团 队)。
走好了以上三步,新诗也算会写了。但若 要写得更好,还得注意做到以下四点: 1、要构思新颖,想像奇特。如:写课堂 和老师的诗篇很多,一般就写讲台、黑板; 就比春蚕、蜡烛。但王前锋《课堂里的树》 一诗,却构思新颖,叫人眼睛为之一亮:Leabharlann 第三步:讲究节奏→追求音乐美
能注意适当押韵——隔句押韵甚至句句押韵,则使新诗更富有 音乐美。如汪国真《如果》: 如果你一定要走 我又怎能把你挽留 即使把你留住 你的心 也在远方浮游 如果你注定一去不回头 我为什么还要独自烦忧 即便终日以泪洗面 也洗不尽 心头的清愁 要走 你就潇洒地走 人生本来有春也有秋 不回头 你也无须再反顾 失去了你,我也并非一无所有
这首诗告诉我们:写诗时,构思要有自己的东 西,不要与别人雷同。 创作的构思与想像分不开。我们写诗,一定要 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自己真实的感情。如梁 哓明《读鲁迅书》一诗中,就有丰富的想像:
朦胧诗派

朦胧诗派的背景朦胧派是在文革结束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我觉得倘若没有文革,便不会出现朦胧诗。
朦胧诗的在特定的环境下主题则变成了反思,抒情,控诉。
五.六十年代时,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与共和国文学范式决定了这时期诗歌的基本范式是:颂歌与战歌.时代对于诗人,以及诗人对于自身,都是这样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强烈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感情,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物质和精神的伟大变革,向人民进行共产主义的教育"."诗也就是时代真实而嘹亮的音调,也就是人民意志的代表".在主情的诗歌创作中,强烈的个人情感被社会,集体的本质取代;诗歌独特的含蓄,暗示,暧昧等美学因素被怱略,被消极.在"颂歌""战歌"的匡制下,诗歌创作的主流到了文革十年,已走上了"假,大,空"的绝路,而一些地下的诗歌创作中心在形成,他们写与颂歌不同的"朦胧诗",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洋淀诗群",由一批北京赴白洋淀下乡插队的知青构成,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等,同时在福建,四川等也有这样的创作群体.后来成为"朦胧诗"主将的北岛,舒婷等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创作的.这些年轻人的写作既不是为了发表,更不是为了名利,完全是出自内心的一种真诚与激情,所以他们的诗显现出与当时的主流意识完全不同的思想空间.朦胧诗的名字的由来朦胧诗的命名来自于历史的误会,也可以说是特定时代赋予这一群诗人的一个有意义的称谓。
1980年第8期的《诗刊》上登载了章明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在这篇文章里,章明指出,当前有些诗歌“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这些诗歌被章明命名为“朦胧体”,文章中引述的诗歌例子尽管是“九叶诗人”杜运燮的《秋》和李小雨的《海南情思?夜》,但谈及的现象主要是针对“新诗潮”探索者的,“朦胧诗”的名称就此确立下来,并随着以后对有关诗歌朦胧、晦涩等问题的争论而被广泛使用。
写作与修辞ContrastandComparison的用法与比较

01
Contrast和Comparison虽然都是修辞手法,但它们的用法和目 的不同。Contrast用于强调两个或多个相反或不同的方面之间的 差异,而Comparison则用于强调两个或多个相似或可比的方面 之间的相似之处。
02
在写作中,要避免将Contrast和Comparison混淆使用。 如果需要使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来表达相似的意思,可以尝 试将它们结合起来使用,例如在对比两个不同的事物时, 可以同时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来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理解。
输标02入题
01
示例
03
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 着。"(臧克家《有的人》)通过生与死的对比,揭示
了不同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差异。
04
1.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这里通过“黑夜”与“光明”的对 比,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的执着追求。
Comparison
将两个或多个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 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共同点,以 加深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02
Contrast和Comparison的定义与区别
Contrast的定义及示例
定义:Contrast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突出两个或多 个相反或截然不同的概念、事物或观点之间的差异,
种事物、概念或观点。
区别
Contrast强调差异和对比,通过突出相反或截然不同的特点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而 Comparison则强调相似和关联,通过找出共同点或相似之处来建立联系和理解。在实 际应用中,Contrast和Comparison往往相互补充,共同构建文本的丰富性和深度。
现代诗歌创作作_讲座_______(精华版)

32
“世界上多少晶莹皎洁的珠宝, 埋在幽暗而深不可测的海底; 世界上多少花吐艳而无人知晓, 把芳香白白地散发给荒凉地空气。” ——(英)托马斯· 格雷《墓园挽歌》
33
(二)诗歌的生命——真情感
诗,重于抒情言志。诗要表达一定的 思想或感情,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础。与 其他文体相比,诗能更为充分的显示诗人 的品格和情怀,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 界,净化人们的心灵。无病呻吟和空虚的 唠叨都与诗无关。
34
生活现象的粗糙罗列和辞藻的简单堆 砌不是诗
• 2006年9月中旬“赵丽华风波” : “诗坛芙蓉” “梨花教主” “梨花体”
35
我坚决不能容忍
我坚决不能容忍 那些 在公共场所 的卫生间 大便后 不冲刷 便池 的人
赵丽华 《一个人来到田纳西》
毫无疑问
我做的馅饼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赵丽华
36
14
乡 愁 余光中 小时侯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5
2. 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但押 韵的不一定是诗。
断 章
卞之琳
49
象征---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 芽 (日) 壶井繁治
一粒种子埋在迎接过几度春秋, 未见发芽。 埋在墙壁里, 变成比墙壁还坚硬的石头, 时时迸发火花, 眼看着就要燃烧起来了。 一天, 强烈的地震爆发。 大地激烈震动, 墙壁崩塌。 从崩塌的墙壁中生长出一株嫩芽, 比火焰还要炽热的嫩芽。
戏仿:
我明白诗歌就分段而已 从此我欢呼 诗歌没死 丽华用华丽的诗教育了我 原来我也能写诗。 你啊 是迄今 为止最有 影响力的女 诗人 因为你让我也成了一回诗人
远逝的童话_评顾城诗的特点

波动中触发灵感。他用极其敏锐的眼光,捕捉刹那间的林动, 着一个理想主义时代的终结和当代中国诗歌的整体崩塌。
创造出种种意象。这种意象的组合是一种动态、立体、三维式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蓦然回首才发现,在没有诗歌的
的组合,内容丰富生动,充满童真童趣。从创造的背景讲,顾 年代我们的心灵其实是多么地落寞和孤寂。这也是我们今天
四、顾城的诗呈主观、内向之梦幻色彩
(《应世》)“,你的手是一个很小的房屋你说过:我要去那居住”
阅读顾城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几乎完全是用 (《季节·保存黄昏和早晨》“,红贝壳是她住所的屋顶她关上了
“我”来作为诗的主体,是真“我”与幻“我”的统一。“我是一个 木门”(《叠影》),“我说,还有那个海湾那个尖帽子小屋那个
的、使人难以接受的本质。再如在《十二岁的广场》中,诗人以 一个十二岁孩子的视角,写出对周围世界的感受:我 只 有 十
逝
展进程中,能对诗歌的构建起重要作 用者,亦是凤毛麟角。在这其中除了
二岁/我垂下目光/早起的几个大人/不会注意/一个穿旧衣服 孩子。 这首诗表面写的是文革,看副标题甚至可以理解成对
的
童︵ 陕
话
西 师 范
︱︱ 大 学
︱音
程
乐 学
院
评 烽陕
西
顾西
安
城
胡适、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 琳、冯至、臧克家、艾青、田间、何其 芳、余光中等老一辈诗人外,当数顾 城、海子、舒婷、江河、杨炼、北岛、席 慕容等新生代诗人建树最大。而顾城 的诗更是别具一格。在诗体构建上, 顾城的诗是反传统的,没有固定的模 式可寻,看不出任何“建筑的美”(闻 一多);在诗歌语话的运用上,顾城的 诗不讲逻辑(形式的或语言的),常常 是信手拈来,不作矫饰,体现出纯真 和质朴;在诗歌的内涵上,顾城的诗 常注重的是对人类的终极关切,直面 人生、自然与社会,没有消极厌世的 宣泄和讳避;在诗歌意象的挖掘上, 顾城的诗想象奇特,善于调动人的味 觉、视觉和嗅觉;在诗歌美学上,顾城
[小学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必读书目
![[小学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必读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28ea574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b.png)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必读篇目一、作品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陈独秀:论文《文学革命论》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倪焕之》冰心:小说《超人》,诗歌集《春水》、《繁星》,散文集《寄小读者》许地山:小说《命命鸟》、《缀网劳蛛》、《春桃》王统照:小说《沉思》、《山雨》胡适:论文《文学改良刍议》,诗歌集《尝试集》,独幕剧《终生大事》闻一多:诗歌集《死水》、《红烛》徐志摩:诗歌《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翡冷翠的一夜》郭沫若:诗歌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田汉:戏剧《咖啡店之一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周作人: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论文《人的文学》朱自清:散文集《背影》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天翼:小说《包氏父子》、《华威先生》叶紫:小说《丰收》、《星》茅盾:小说《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腐蚀》老舍: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骆驼祥子》、《月牙儿》巴金:小说《灭亡》、《激流三部曲》、《寒夜》沈从文:小说《萧萧》、《月下小景》、《边城》、《八骏图》戴望舒:诗歌《雨巷》、《寻梦者》、《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卞之林:诗歌《断章》、《圆宝盒》、《归》臧克家:诗歌集《烙印》,《三代》、《有的人》洪深:戏剧《五奎桥》曹禺:戏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林语堂:散文《秋天的况味》李广田:散文《山之子》何其芳:散文《雨前》丰子恺:散文集《缘缘堂随笔》夏衍:报告文学《包身工》,话剧《上海屋檐下》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淘金记》钱钟书:《围城》张爱玲:《传奇》(短篇集)、《倾城之恋》、《金锁记》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陈白尘《升官图》袁水拍:诗歌集《马凡陀的山歌》阿垅:诗歌《纤夫》鲁藜:诗歌《泥土》陈敬容:诗歌《力的前奏》穆旦:诗歌集《探险队》李季:诗歌《王贵与李香香》贺敬之等:话剧《白毛女》赵树理: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周立波:小说《暴风骤雨》孙犁:小说《荷花淀》梁斌:小说《红旗谱》吴强:小说《红日》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曲波:小说《林海雪原》柳青:小说《创业史》杨沫:小说《青春之歌》萧也牧:小说《我们夫妇之间》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春之声》、《活动变人形》茹志鹃:小说《百合花》、《剪辑错了的故事》郭小川:诗歌《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贺敬之:诗歌《回延安》闻捷:诗歌《天山牧歌》老舍:戏剧《茶馆》田汉:戏剧《关汉卿》杨朔:散文《荔枝蜜》、《茶花赋》秦牧:散文《古战场春晓》、《土地》浩然:小说《金光大道》刘心武:小说《班主任》、《钟鼓楼》陆文夫:小说《小巷深处》、《美食家》高晓声:小说《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蒋子龙: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张洁: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谌容:小说《人到中年》汪曾淇:小说《受戒》、《大淖记事》邓友梅:小说《那五》、《烟壶》冯骥才: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张贤亮:小说《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贾平凹:小说《腊月·正月》、《浮躁》、《废都》、《高老庄》王安忆:小说《小鲍庄》、《小城之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阿城:小说《棋王》张承志: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韩少功:小说《西望茅草地》、《爸爸爸》、《马桥词典》莫言: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马原:小说《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小说《瀚海》苏童:小说《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河岸》余华:小说《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舒婷:诗歌《致橡树》《会唱歌的鸢尾花》北岛:诗歌《回答》顾城:诗歌《一代人》杨炼:诗歌《大雁塔》、《诺日朗》沙叶新:戏剧《陈毅市长》、《假如我是真的》高行健:戏剧《绝对信号》、《车站》巴金:散文《随想录》池莉:小说《烦恼人生》方方:小说《桃花灿烂》刘震云:小说《一地鸡毛》谈歌:小说《大厂》陈染:小说《私人生活》林白:小说《一个人的战争》陈忠实:小说《白鹿原》张炜:小说《古船》毕飞宇:小说《青衣》、《玉米》、《推拿》二、史料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鲁迅:《摩罗诗力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美文》、《<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郭沫若:《革命与文学》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鲁迅:《革命文学》、《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文艺的大众化》、《<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郁达夫:《<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郑伯奇:《关于文学大众化的问题》鲁迅:《论“第三种人”》胡秋原:《阿狗文艺论》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丁玲:《三八节有感》王实味:《野百合花》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三、文学史参考书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俞元桂等著:《中国现代散文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2年朱光灿等著:《中国现代诗歌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年陈白尘、董健:《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年范伯群:《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贾植芳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上、下,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孟繁华、程光炜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李运抟著:《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张振金著:《中国当代散文史》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董健等主编:《中国当代戏剧史稿:1949-2000》,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文学写作的基础

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吃讲究的饭事实上只是吃菜,正如讨阔佬的小姐, 宗旨倒并不在女人。这种主权旁移,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朴素 的人生观。辩味而不是充饥,变成了我们吃饭的目的。” ★徐自摩 《自剖》……我未动身前,又何尝不自喜此去又可以有机会饱 餐西湖的风色,邓尉的梅香——单提一两件最合我脾胃的事。有好多 朋友也曾期望我在这闲暇的假期中采集一点江南风趣,归来时,至少 也该带回一两篇爽口的诗文,给在北京泥土的空气中活命的朋友们一 些清醒的消遣……看似客观描述,词语的精致。 3、散: 大至社会宇宙小至花鸟琐事“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 选材的生活化与广泛性: ★ 情境的个性化与主观性: 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散文中常有第一人称“我”不管“我“是散文的 主角《荷塘月色》;还是配角《藤野先生》这个“我”基本上等于作 者。 ★ 表达的自由化和灵活性:
文学基础写作
第一 散 文
散文界说: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比诗歌、小说显赫得多的地位,这一点 和欧美文学史是不同的,英国的兰姆远不及莎士比亚、狄更斯那样闻名;法 国的蒙田也不及巴尔扎克、司汤达够分量。西方,早期的散文(prose)是 与韵文相对的概念。范围包括小说、话剧、论文等所有用散体文写成的作品。 西方相当于现代文艺散文的是essay,五四时期传入我国。译为小品文或随 笔。我国古代散文虽也与韵文(诗、骈文)相对但不包括后起的小说、戏剧 文本,且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称谓。如文笔相对时称为“笔”,有韵为文, 无韵为笔;诗文相对时称为“文”。中国的散文首先是哲学、历史的经典, 直至五四新文学运动后,散文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得以发展。我们这 里说的专指现代文学散文。
★范例:[反] 死 境 2003年级 陈尹 这是一个充满腐尸味的树林。 古罗马皇帝的灵魂四处游荡, 死神在树梢锭出诡异的微笑。 遥远的地面上, 太阳孤独的低垂, 像被上帝吹灭的火炬, 暗红冰冷。 树林间, 找不到耶酥最初的净土。 伊甸园成了恶魔的狂欢地, 堆满了爬满蛆虫的骷髅。 一个个被放逐的灵魂, 一双双伸向天空的干枯萎的手, 是在期待着救赎, 还是期待着沦落?
大学语文·现当代诗歌

当代诗歌的发展 及代表性作家作品
• 随着新中国的成 立,新诗开始了 新纪元。
大学语文· 现当代诗歌 queen_young@
• 建国初期的颂歌潮。郭沫若的《新华颂》、 艾青的《国旗》、何其芳的《我们最伟大 的节日》、臧克家的《有的人》、冯至的 《我的感谢》。
大学语文· 现当代诗歌 queen_young@
4、选文艺术风格
• (1)构思方式大胆奇特。 • (2)诗体形式以‚我‛领句。 • (3)在艺术上,想象新奇,磅礴高亢。
大学语文· 现当代诗歌 queen_young@
5、课后思考
• (1)郭沫若 生平及其诗 歌特色 • (2)天狗‛ 的象征含义
大学语文· 现当代诗歌 queen_young@
大学语文· 现当代诗歌 queen_young@
2、选文题解
• 郭沫若的《天狗》一诗最初发表于1920年2 月7日上海《时事新报· 学灯》上。 • 天狗,本是民间传说中的事物,古人常常 将月蚀现象称作‚天狗吃月亮‛。诗人在 他的一篇小说《月蚀》中,就曾经写到过 他的家乡四川乡下在月蚀时击钟鸣鼓赶走 天狗救出日月的风俗 。
• 1976年 ‚天安门诗歌运动‛。 • 1978年12月出版的《天安门诗抄》收集了1500 多篇包括新诗和旧体诗形式在内的优秀诗作。
大学语文· 现当代诗歌 queen_young@
• 1976年开始的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潮流。李瑛 《一月的哀思》、艾青的《光的赞歌》、雷抒雁 的《小草在歌唱》、张志民的《祖国,我对你 说》、张学梦的《现代化和我们》、白桦《阳光, 谁也不能垄断》等。
大学语文· 现当代诗歌 queen_young@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意义的喻指符号的‚天 狗‛,不再是立于我们想象尽头、象征着大自 然神秘魔力的‚自在‛之物,而是化为一种现 实的‚自为‛之物,是诗人自我觉醒与青春勃 发的生命情态的形象写照。诗人借无所不能的 ‚天狗‛形象来比喻自我生命的蓬勃绽放,写 出了面对风云际会的新的历史时代,一个生命 个体对于现代性的高峰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臧克家的《三代》与顾城的《一代人》
(冯淑楠中文1302 学号130101204)
臧克家与顾城,一个是我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奠基人之一,另一个是中国朦胧诗的代表作家,两个人生长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艺术追求与文学风格:臧克家善于描摹中国大地上的农民,着重铸造作品的民族风格,诗中运用含蓄蕴藉的抒情方式重筑现实场景;而素有“童话诗人”桂冠的顾城,其诗则显得纯真无瑕、扑朔迷离,在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洋溢着一股淡淡的成年人的感伤,他往往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营造“朦胧空灵”的艺术氛围。
两种不同的创作手法和相异的风格,主题却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达到某种情感上或思想上的契合,寻求跨越时空的相似。
我们就从《三代》、《一代人》中,分析其中的异同。
首先,从主题上来分析:《三代》是臧克家在1942年完成的一首著名的诗,“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全诗三句话21个字,是一首篇幅短小但言近旨远的佳作。
诗人在《十年选集·序》中写道:“暴露封建乡村的罪恶,写出封建农民的悲惨命运。
这使命也很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然而,我们说,追溯农民与土地的情结之根而又表现这“土地情结”,也是其意义之一,也是其使命之一。
作者通过描绘农民一家三代的生存与生活状态,揭露出农民千百年来无法翻身的悲惨命运,注入了作者对农民辛勤生活的同情与怜悯。
诗中那一辈子傍土而生,与土为伴的艰辛和那死后被埋葬在土地里的悲哀,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为之动容。
另一方面,作者对于农民热爱劳动的淳朴本性予以赞扬,并发出了要求土改,解放农民,改善农村生活的呼声。
在那个年代,此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才得以广泛地传颂。
而顾城《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这是诗人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写的。
诗中的背景意象“黑夜”是文革十年浩劫的真实写照,一代人,是指经过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那一代人。
诗人取此题名之意,是为那一代人作代言,说明那代人虽处于中国的黑暗时期,也不放弃追求光明的理想。
顾城借此诗宣泄对摧残人性的文革的愤怒,表现青年一代用信念与执著寻找那象征人性与理性复活的光明。
《一代人》,也已成为整整一代青年人追寻理想的精神画像。
以上看来,两人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但都与社会现实相关联,表达了特定的时代精神和反思,并包含深刻的哲学内涵。
臧克家的《三代》中“土里”一词重叠出现浸透着辛勤劳作的农民对土地的执着追求。
从诗人笔下的这幅祖孙三代与泥土打交道的生活图画,我们可以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农民家庭的命运,而是一个长达数千年的农民命运的集中概括。
诗中那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那世世代代与土为伴的艰辛,那“寿终正寝”葬埋的悲凉,强烈的感染着每一位读者,深深的扣击着人们的心扉。
由此,这首诗歌就有了深刻的内涵,就具有了诗人哲理性的思考。
而《一代人》巧妙地拿黑夜和光明做对比:黑暗要摧毁一个人明亮的眼睛,但黑暗的扼杀并没有达到它的目的反而创造了黑色的眼睛与之对抗。
黑暗使一代人觉醒,使一代人产生更强烈的寻找光明的愿望与毅力。
正是坚持不懈地寻觅,才使他们看到掩盖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生存本质,这正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
再次,从表现手法上看,两首诗有同有异:相同的是:(一)、两篇诗作的题目相似。
一代人,宏大而深沉的题材,塑造了经历十年“黑夜”磨难的一代人。
三代人的形象,折射出的是旧中国世世代代生活在土地里的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两篇的博大的题目都概括庞大的主题,对社会问题有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具有深刻的内涵。
(二)、两首诗歌都贵在简约,以短小的篇幅,展开宏大的场景,通过简单的意象群隐喻、象征,表现深刻的哲理。
《一代人》中,“黑夜”“黑眼睛”“光明”几个意象分别象征着“十年文革”、“青年人的觉醒”和“真理永存的未来”。
《三代》里土地、孩子、爸爸、爷爷的那些角色代表的是农村艰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封建农民。
这两首诗,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手法,而是截取特有的侧影,于小处着笔,渗透深层的思考与情感,并含蓄抒情,为读者留有想像余地。
两首诗歌表现手法不同的方面有:(一)、文章结构相异。
《三代》语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分别罗列“孩子”、“爸爸”、“爷爷”的命运,在平静叙述中刻画农民的土地情节和悲惨的一生;而《一代人》之间的意义链接是承接,运用转折来突出主题。
一个“却”字表现出“一代人”不屈不挠,在黑暗中执着的追求,更加坚强与激昂的信心。
(二)、《一代人》中以第一人称来写,出现了抒情主人公形象“我”。
顾城从自己出发,刻画出更多与自己命运相似,也在执着追求的新一代。
通过自己的呼喊使感情阐发的愈加真挚和激烈。
而《三代》叙述与抒情结合,作者站在客观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大地上农民的生存境况,这种“故事性”使诗歌的现实性更强。
三、从总体特色上看:《一代人》是朦胧诗的典范。
顾城创造的诗歌意象更抽象,与臧克家笔下具体、质朴的意象有区别,显出一种朦胧梦幻的特点。
诗人没有繁复地渲染文革的残酷,而是借用了黑夜这个意味深长的意象来喻示文革的暗无天日。
整体看来,《一代人》营造出一种陌生而又熟悉,透明而又深邃的艺术氛围,极具“朦胧诗派”的特色。
《三代》的特点可概括成素朴、精炼、自然、深刻;而且全诗运用了排比句,音韵和谐,铿锵动人,诗人将自己对土地的爱和对农民的怜惜嵌于诗歌的字里行间,质朴粗拙中饱含款款深情,不能不说是现实主义诗歌中的典范。
总之,这两首诗影响既深又广,它们在思想情感、艺术风格上都凸显出独特的魅力,是现代诗坛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