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件 12理气剂

合集下载

《方剂学》之理气剂 课件

《方剂学》之理气剂 课件

第十一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越鞠丸(芎术丸)《丹溪心法》[组成]香附川芎苍术栀子神曲各等分(各6-l0g)[用法]上为末,水丸如绿豆大(原书未著用法用量。

现代用法:水丸,每服6-9g,温开水送服。

亦可按参考用量比例作汤剂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六郁证。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饮食不消。

[方解]本方证乃因喜怒无常、忧思过度,或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所致气、血、痰、火、湿、食六郁之证。

六郁之中以气郁为主。

气郁而肝失条达,则见胸膈痞闷;气郁又使血行不畅而成血郁,故见胸胁胀痛;气血郁久化火,则见嗳腐吞酸吐苦之火郁;气郁即肝气不舒,肝病及脾,脾胃气滞,运化失司,升降失常,则聚湿生痰,或食滞不化而见恶心呕吐。

反之,气郁又可因血、痰、火、湿、食诸郁导致或加重,故宜行气解郁为主,使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方中香附辛香入肝,行气解郁为君药,以治气郁;川芎辛温入肝胆,为血中气药,既可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可助香附行气解郁;栀子苦寒清热泻火,以治火郁;苍术辛苦性温,燥湿运脾,以治湿郁;神曲味甘性温入脾胃,消食导滞,以治食郁,四药共为臣佐。

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故方中不另用治痰之晶,此亦治病求本之意。

丹溪立方原义:“凡郁皆在中焦”,其治重在调理中焦而升降气机。

然临证难得六郁并见,宜“得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应视何郁为主而调整其君药并加味运用,使方证相符,切中病机。

本方的配伍特点:以五药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运用]1.辨证要点本方是主治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表方。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若气郁偏重者,可重用香附,酌加木香、枳壳、厚朴等以助行气解郁;血郁偏重者,重用川芎,酌加桃仁、赤芍、红花等以助活血祛瘀;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酌加茯苓、泽泻以助利湿;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酌加山楂、麦芽以助消食;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栀,酌加黄芩、黄连以助清热泻火;痰郁偏重者,酌加半夏、瓜蒌以助祛痰。

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寒重:加干姜、附子。 气滞重:加重枳朴用量。 痰浊重:加半夏、陈皮。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汤--病机与症候分析
痰气郁结于咽喉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 吞咽不下
胸膈满闷,咳嗽喘急,恶 心呕吐
苔白滑,脉弦或弦滑
功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方解:
苏叶 生姜 茯苓 厚朴 半夏
君臣

1.辨证要点:
胸痹
胸满而痛,甚则胸痛彻背。 喘息咳唾、短气。 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 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功用:通阳散结,祛痰下气 方解:
桂枝 厚朴 枳实 薤白 瓜蒌

臣佐
配伍特点
寓降逆平冲于行气之中,以恢复升降。 寓散寒化痰于理气之内,以宣通痹阻。
运用
1.辨证要点: 胸中痞瞒,气从胁下冲逆,上攻心胸,
舌苔白腻,脉沉弦或紧。 2.随证加减:
2.随证加减: 偏坠肿胀,加荔枝核,橘核。 寒甚,加肉桂,吴茱萸。
3.使用注意: 湿热下注之疝痛,不宜使用本方。
暖肝煎
《景岳全书》
寒凝气滞 肝肾不足
主证分析:肝肾不足,寒滞肝脉证。
睾丸冷痛 小腹疼痛 疝气疼痛 畏寒喜暖 舌淡苔白,脉沉弦
功用:温补脾肾,行气止痛 方解:
生姜 茯苓 沉香 乌药 枸杞 当归 小茴 肉桂

臣1
臣2

运用
1.辨证要点: 少腹疼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2.随证加减: 寒甚加吴茱萸、干姜、附子。 痛甚加香附、青皮、橘核。
第二节 降气
苏子降气汤
《和剂局方》
祛痰止咳 降气平喘
主治证病机分析 :
上实
(痰涎壅肺)
下虚
(肾阳不足)

方剂学第十二章理气剂精品课件

方剂学第十二章理气剂精品课件

导痰汤
• 组成:半夏、橘红、茯苓、枳实、南星。 • 功用: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 主治:痰厥证。头目眩晕或痰饮壅盛,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粘,坐卧不安,饮
食少思。舌苔白腻,脉滑。 • 方解:导痰汤为燥湿祛痰基础方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而成。方中南星燥湿化痰祛风;枳实下气行痰;半夏燥
清热安胃以止呕,皆属和胃降逆之常用之品。君以 人参之甘温,益气补虚;臣以甘草之甘平,益气和 中;两者相须为用,则益气之功更著。佐以大枣、 生姜之甘温,补脾和胃而调药性。
丁香柿蒂汤
• 组成:丁香、柿蒂、人参、生姜。 • 功效:温中益气,降逆止呃。 • 主治:胃气虚寒证。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 • 方解:丁香辛温芳香,暖脾胃而行气滞,尤善降逆,故有温
功效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方解
四逆散以柴胡为君药透邪升阳以疏郁;枳实为臣药 行气散结而畅脾;芍药为佐药合甘草缓急止痛;甘 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透邪解郁、疏肝 理脾之功。
PART 03
和胃降逆剂
REPORTING
旋覆代赭汤
1 2
组成 旋覆花、半夏、甘草、人参、代赭石、生姜、大 枣。
功效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之功,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柿蒂 苦平偏温,专入胃经,善降胃气而止呃逆。二药合用,既温 中散寒,又降逆止呃,共为君药。生姜辛温散寒,为呕家圣 药;人参甘温益气补虚。二者合用为臣药。诸药合用共奏温 中散寒、降逆止呃之功。
PART 04
理气止痛剂
REPORTING
良附丸
01
02
03
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降气剂两类。
功效与主治
功效
行气剂具有行气疏肝、和胃止痛、消 积化滞等功效;降气剂具有降气平喘、 和胃止呕等功效。

方剂学理气PPT精品课件

方剂学理气PPT精品课件
方剂学理气PPT精品 课件
目录
• 方剂学理气概述 • 常用理气中药及配伍 • 肝郁气滞证治与方剂应用 • 脾胃气滞证治与方剂应用
目录
• 肺气郁闭证治与方剂应用 • 现代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
01
方剂学理气概述
方剂学定义与特点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专门研究药物配伍与提 高临床疗效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
常用理气中药介绍
陈皮
辛苦温,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 化痰。
木香
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胆经。行气止痛 。
枳实
苦辛微寒,归脾胃大肠经。破气化痰 ,消积除痞。
常用理气中药介绍
香附
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 三焦经,疏肝理气,调
经止痛。
沉香
辛苦温,归脾胃肾经。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
纳气平喘。
川楝子
苦寒,归肝胃小肠膀胱 经。有小毒。行气止痛
理气方剂是指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 用,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
理气方剂的作用:调理气机,行气解郁;降逆止呕, 和胃止痛;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历代医家对理气方剂的贡献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立了 许多理气方剂,如四逆散、半夏厚朴汤
等,为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收载了大量 行之有效的理气方剂,如越鞠丸、枳实 薤白桂枝汤等,丰富了中医方剂学的内
治法
02
药物治疗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外治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代表方剂
03
麻杏石甘汤、柴胡疏肝散等。
案例分析:麻杏石甘汤治疗肺气郁闭证
案例介绍
患者,男性,45岁,因胸闷、咳 嗽、气喘等症状就诊。经辨证为 肺气郁闭证,给予麻杏石甘汤治 疗。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

方剂学理气剂课件一、方剂学概述二、理气剂的定义与作用理气剂,顾名思义,是指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作用的方剂。

理气剂在临床应用广泛,主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病证。

根据病证的不同,理气剂可分为行气剂、降气剂、补气剂、温气剂、清热剂等类型。

三、理气剂的制法与特点1.制法理气剂的制法主要有两种:煎剂和丸剂。

煎剂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分次服用。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粉末,加蜜或水制成丸状,每次服用一定数量。

2.特点(1)药物配伍:理气剂在药物配伍上,注重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实现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2)药效缓和:理气剂药效缓和,适用于慢性病、虚弱病患者。

(3)药力持久:理气剂药力持久,作用范围广泛,可同时治疗多种病证。

四、临床常用理气剂1.行气剂行气剂具有疏肝解郁、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

2.降气剂降气剂具有降逆止呕、疏肝解郁、调和气血等作用,适用于胃气上逆、肝气犯胃等病证。

如半夏厚朴汤、四逆散等。

3.补气剂补气剂具有补益气血、调理气机、强壮身体等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气虚等病证。

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

4.温气剂温气剂具有温中散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寒凝气滞、脾胃虚寒等病证。

如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等。

5.清热剂清热剂具有清热解毒、调和气血、止痛等作用,适用于热毒内蕴、气滞血瘀等病证。

如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

五、理气剂的临床应用1.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选用相应的理气剂进行治疗。

2.灵活加减:在原有方剂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加减,以增强疗效。

3.联合用药:理气剂可与其他类型的方剂联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4.注意事项:理气剂不宜过量服用,孕妇、年老体弱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六、理气剂作为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剂,具有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

掌握理气剂的制法、特点和临床应用,对于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中医方剂学课件:理气剂

寒湿气滞证。脘腹胀满疼痛,不思 饮食,舌苔白腻,脉沉弦
【组成】 高良姜 香附子
良附丸
《良方集腋》
各等分
良附丸
《良方集腋》
【方解】 高良姜 辛散温通,散寒止痛 香附子 疏肝气,解郁结,止疼痛
两药等分相配,行气疏肝与温中散寒并重
【功用】行气疏肝,祛寒止痛
【主治】 气滞寒凝证
胃脘疼痛,胁肋胀闷,畏寒喜热,以及 妇女痛经等
川楝子十个(15g) 佐使 理气止痛
与辛热之巴豆同炒,去巴豆而用川楝子, 既能增强川楝子行气散结之力,又可制 其苦寒之性
功用
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橘核丸
《济生方》
【主治】 颓疝 睾丸肿胀偏坠,或坚硬如石,或痛引脐腹,甚
则阴囊肿大,轻者时出黄水,甚则成痈溃烂 【病机】 寒邪客于肝脉,肝经气血郁滞
【方解】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暖肝煎《景岳全书》
主治
肝肾虚寒证。睾丸冷痛,或小腹疼 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沉迟
方 肉桂一二钱(10g)
第一节 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方解 香附10g 君 行气解郁(治气郁)
川芎10g
活血祛瘀(治血瘀)

苍术10g
燥湿运脾(治湿郁)
栀子10g
清热泻火(治火郁)

神曲10g
消食导滞(治食郁)
功用
行气解郁
主治 郁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嗳腐
吞酸,饮食不消等。
越鞠丸《丹溪心法》 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瓜蒌薤白白酒汤《金匮要略》
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 枳实消痞丸《兰室秘藏》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
主治 小肠疝气。小腹引控睾丸而痛,偏

方剂学理气剂ppt课件

方剂学理气剂ppt课件

理气药物临床应用研究
03
总结了理气药物在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领域的临床应用成果,证实了其确切的疗效和安全性。
新型理气药物研发动态关注
01
基于传统理气药物的二次开发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理气药物进行改良和优化,提高疗效和降低副
作用,如新型复方制剂、纳米制剂等。
02
新型理气药物的发现与筛选
其他常用药物
沉香
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主 治胸腹胀闷疼痛,胃寒呕吐呃逆,肾 虚气逆喘急。煎服,1.5~4.5g,宜后 下。
檀香
乌药
行气止痛,温肾散寒。主治寒凝气滞 之胸腹胁肋诸痛证、尿频、遗尿等。 煎服,3~10g。
行气止痛,散寒调中。主治寒凝气滞 之胸腹疼痛、胃寒疼痛、呕吐清水等 。煎服,2~5g;宜后下。
组成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 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功效
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
肝郁血虚脾弱证,症见两胁 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 ,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 乳房胀痛,脉弦而虚等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 、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 苓健脾去湿,共为臣药;甘 草益气补中,生姜温胃和中 ,薄荷疏散郁遏之气,共为 佐使。全方合用,共奏疏肝 解郁,养血健脾之功。
临床应用价值
01
02
03
04
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痛、胃胀、消化不良等。
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如胸闷、气喘、咳嗽等。
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如头痛、失眠、抑郁等。
治疗其他疾病
如痛经、乳腺增生、更年期综 合征等。
02
常用理气药物介绍
Chapter
陈皮
性味归经

方剂课件理气剂.ppt

方剂课件理气剂.ppt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草枣
一、组成:
1、小柴胡汤变方—旋代姜夏参
2、代赭石生姜的用量 3、旋复花包煎
气,
二、作用特点:
功专胃脘,降气力强,且化痰益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降胃—代赭石,旋复花、半夏、生姜 化痰—旋复花、半夏 益气—人参、大枣、炙草
三、主治—胃虚痰阻气逆证
1、病机:胃虚痰阻,胃失和降 2、主症:呕、呃、噫气、反胃 、哕、
理气剂概述
一、定义(理气药、理气、气分实证)
二、立法:《内经》:“结者散之”;“高者抑之
”。
三、作用*理气 行气—疏肝解郁,行脾和中。
降气—降肺平喘,降胃止逆。
四、适应证—气分实证 气滞证
气逆证
五、分类: 1、行气剂:气机郁滞 脾胃气滞 、肝气郁滞 胀痛。
作用:行气疏肝、理脾和胃。 配伍:疏肝药配调血药,理脾药配健运药; 代表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 2、降气剂:气机上逆 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呕吐、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除痰 生姜:辛温、和胃助降逆止呕 ------------ 佐
苏叶:辛温、疏肝宣肺、宣通散结-----------使
四、运用: 1、原则 2、加减
暧肝煎 天台乌药散
《景岳全书》
《医学发明》
二方均为治疝之代表方。
一、病 因:发病多与肝经有关,病变在肝,寒伤厥阴
肝经,气滞血脉凝涩,寒凝气血湿痰凝
寒凝气滞之小肠疝 气
少腹牵引睾丸疼痛
讨论:天台乌药散中为什么川楝子与巴豆 同炒?再去巴豆
苏子降气汤 定喘汤
《局方》
《摄生众妙方》
一、共性:
1、组方—苏子、半夏 2、作用—降肺、化痰、平喘 3、主治—痰气壅肺之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君药: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 臣药:草豆蔻—行气燥湿,温中散寒 佐药:陈皮、木香—行气宽中
干姜、生姜—温脾暖胃以散寒 茯苓—渗湿健脾以和中。 使药:甘草—益气健脾,调和诸药
运用
辨证要点: 以脘腹胀痛,舌苔白腻,脉沉弦为辨证要点。
天台乌药散
《圣济总录》(C类)
寒凝肝脉,气机阻滞
少腹痛引睾丸,偏坠肿胀 或少腹疼痛,苔白,脉弦
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素有痰浊蕴肺,郁而
定 化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所致。故以宣肺降 喘 气,祛痰定喘兼清肺热,散风寒立法。临证以 汤 哮喘咳嗽,痰多色黄,伴微有恶寒发热,舌苔
腻而黄,脉滑等证为征。
本方所致之喘咳证,乃因寒痰水饮壅肺,外感
小 风寒,外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肺失宣降而
青 致,属外寒内饮之证。故以解表散寒,温肺化
甘草 ─ 和中益气,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降气以平上实,温肾以助下虚; 肺肾兼顾,主以治肺
运用
1. 辨证要点: 喘咳气急,痰多色白,胸膈满闷,苔白滑或腻。 2. 临证加减: 喘咳甚者,加沉香、紫苑、冬花 兼表证,加麻黄、杏仁、荆芥
名医方论
“苏子、前胡、厚朴、橘红、半夏皆能降 上逆之气,兼能除痰,气行则痰行也。数药 亦能发表,既以疏内壅,兼以散外寒也。当 归润以和血,甘草甘以缓中,下虚上盛,故 又用肉桂引火归元也。”
相同点: 三方均有降逆平喘,祛痰止咳之功。用治
痰涎壅肺,肺失宣降之喘咳证。
不同点: 本方所治之喘咳证,乃因寒痰壅肺,肺失宣

降(上实)为主,且有肾虚不纳气(下虚)

而致,属上实下虚之喘咳证,故以降气祛痰


平喘,温肾纳气立法,临证以喘咳痰涎壅盛,

痰多清稀,胸闷,呼多吸少,腰酸脚软,苔
白滑,尺脉偏弱等证为特征。
名医方论
“夫治疝之法,皆不外暖下祛寒,逐湿行气。然阴寒 之气,若与厥阴之或血或痰凝结为积者,又非前药所能 卒除,则必以推荡之品,从其性而温下之,方能有效。 方中乌药、木香辛温香烈,善行善散,能上能下,以宣 气中之滞。茴香暖下而祛寒,良姜温中而止痛,青皮入 肝破气,槟榔导积下行。其妙在用巴豆与川楝二味同炒, 去巴豆不用,但取其荡涤攻坚刚猛直前之性味,同川楝 入肝,导之下行,又不欲其直下之意。”
柴胡疏肝散
《证治准绳》(B类)
肝 肝气不舒:胁肋疼痛,善太息,脉弦 气 郁 滞 肝气横逆犯胃:脘腹胀满,或嗳气
君:柴胡─疏肝解郁 臣:香附─理气疏肝
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佐:陈皮─理气行滞和胃
枳壳─行气止痛以疏理肝脾 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 使:甘草─调和诸药
运用
1.辨证要点:胁肋胀痛,脉弦。 2.临证加减: ·气滞兼血瘀,疼痛较甚者,加郁金、当归; ·肝郁化火,口苦舌红者,加山栀子、川楝 子
君: 乌药─行气疏肝,散寒止痛
木香─行气止痛 小茴香─暖肝散寒 臣: 青皮─疏肝行气 高良姜─散寒止痛
槟榔─行气化滞而破坚积 佐使:
川楝子、巴豆─两药同炒,去巴豆
而用川楝子,既可减川楝子之寒,
又能增强其行气散结之力
运用
1.辨证要点: 少腹痛引睾丸,舌淡苔白,脉沉弦。 2.临证加减: 阴囊偏坠肿胀,加荔枝核、橘核 寒甚者,加肉桂、吴茱萸 3. 注意事项: 因巴豆峻烈有毒,故用量不宜过大。
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
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然
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
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
势。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
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故此方无论虚实之痞,皆可治
之。”
《成方便读》
《医方集解》
定喘汤
《摄生众妙方》(A类)
风寒束表
痰热内壅 肺失宣降
微恶风寒
哮喘咳嗽,痰多气急 痰稠色黄,苔黄腻, 脉滑数
麻黄 ─ 宣肺平喘,兼散风寒 君: 白果 ─ 敛肺定喘
* 两者相配,一散一收,宣肺不耗气, 敛肺不留邪, 加强平喘之功
桑白皮 ─ 泻肺平喘 臣:黄芩 ─ 清热化痰
佐: 杏仁、苏子
降气平喘
款冬花、法夏 止咳化痰
使:甘草 ─ 调和诸药
运用
1. 辨证要点: 喘咳气急,痰多黄稠,苔黄腻,脉滑数。 2. 临证加减: ➢ 无表证者,麻黄减量; ➢ 痰稠难出者,加瓜蒌、胆南星; ➢ 肺热重者,加石膏。
名医方论
“夫肺为娇脏,畏热畏寒,其间毫发不容,其性亦以下行
为顺,上行为逆。若为风寒外束,则肺气壅闭,失其下行
运用
1.辨证要点: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 2.临证加减: 血郁而瘀者,重用川芎,加红花、赤芍 湿郁偏重者,重用苍术,加茯苓、泽泻 食郁偏重者,重用神曲,加山楂、麦芽 火郁偏重者,重用山栀子,加黄芩、黄连 痰郁偏重者,加半夏、陈皮、瓜蒌
名医论方
“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 其机,病从何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 常,忧思无度,使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 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 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 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故用香附以开气郁,苍 术以除湿郁,抚芎以行血郁,山栀以清火郁,神曲 以消食郁。”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
龙 汤
饮立法,临证以发热恶寒而无汗,喘咳痰多清
稀,胸闷,苔白滑等证为特征。
四磨汤
《济生方》(C类)
横逆胸膈— 胸膈胀闷
七肝 情郁 所气 伤逆
上犯于肺— 上气喘急 横逆犯胃— 心下痞满,不思饮食
苔白 脉弦
君:乌药—辛温香窜,疏通气机
1、行气剂 — 气滞证 (脾胃气滞、肝气郁结) — 代表方:越鞠丸,半夏厚朴汤
2、降气剂 — 气逆证(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 代表方:定喘汤,苏子降气汤 旋覆代赭汤
使用注意
1、辨清虚实,理气剂宜于实证。 2、气滞而兼气逆者,宜行气与降气并用。 3、理气药多芳香辛燥,易伤津耗气,阴虚火
旺者以及孕妇等慎用。
第十二章 理气剂
概念
组成:以理气药为主; 作用: 行气或降气; 主治: 气滞或气逆病证。
气 的
气虚 补气:四君子汤

气 的
不 足 气
气脱 固脱:独参汤 气陷 升陷:补中益气汤
益 剂
病 变
机 运 行
肺--咳、喘 气逆 胃--呕吐呃逆
降 气
失 调
肝-胁、乳房、少腹 行
气滞 脾胃-脘腹

分类与适应证
使:炙甘草─调和诸药
运用
1. 辨证要点: 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
2. 临证加减: ·偏于寒者,减黄连量,重用干姜,加高良 姜、肉桂; ·脾虚甚而见泄泻者,加白术、人参; ·气滞见腹胀甚者,加大腹皮、木香。
名医方论
“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
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
第一节 行气剂
越鞠丸
《丹溪心法》(A类)
肝气不舒 血行不畅(血郁) (气郁) 郁久化火(火郁)
胸膈痞闷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脘腹胀痛 脾气郁滞 (痰郁,湿郁) 吞酸呕吐
食不消化(食郁) 饮食不消
君: 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 臣佐:川芎─行气活血(治血郁)
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 苍术─燥湿健脾(治湿郁) 神曲─消食和胃(治食郁)
之令,久则郁热内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为痰,哮嗽
等痰所有来也。然寒不去则郁不开,郁不开则热不解,热
不解则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黄、
杏仁、生姜开肺疏邪,半夏、白果、苏子化痰降浊,黄芩、
桑白皮之苦寒Βιβλιοθήκη 除郁热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润,养肺
燥而益金。”
——《成方便读》
苏子降气汤、定喘汤、小青龙汤的异同?
本方重在调和寒热,和胃降逆止呕。 用治脾胃虚弱,寒热互结,肠胃不和升 降失司之心下痞满不痛,呕吐肠鸣利, 舌苔腻微黄,脉滑数之证。
厚朴温中汤
《内外伤辨惑论》(C类)
病机:本方证因脾胃伤于寒湿所致。 寒性凝滞,湿性粘腻,易阻气机,若寒湿着 而不行,困于脾胃,则致脾胃气机阻滞,升 降失常,遂成脘腹胀满或疼痛、不思饮食、 四肢倦怠、苔白腻、脉沉弦等症。
——《医宗金鉴》
枳实消痞丸
《兰室秘藏》(C类)
脾寒 虚热 气互 滞结
脾虚失运 胃纳不振
不欲饮食
气血生化不足
倦怠乏力
气机阻滞 寒热互结
食积生湿化热
心下痞满,脉弦
大便失调 苔腻微黄。
君:枳实─行气消痞 增强行气消痞之力
臣:厚朴─下气除满 黄连─清热燥湿
佐:半夏曲─和胃散结 辛开苦降以除痞 干姜─温中散寒 麦芽曲─消食和胃 人参、茯苓、白术─补中健脾
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
附方
瓜蒌薤白半夏汤 组成:瓜蒌实、薤白、半夏、白酒 功效:通阳散结,祛痰宽胸 主治:胸痹(痰浊较盛者)。胸中满痛彻背, 背痛彻胸,不能安卧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 组成:枳实、厚朴、薤白、桂枝、瓜蒌实 功效:通阳散结,下气祛痰 主治:胸痹(气结较盛者)。气结在胸胸满 而痛,心中痞气,气从胁下上逆抢心,舌苔白腻, 脉沉弦或紧。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A类)
情肝 志气 不郁 遂结
肺聚 胃而 宣成 降痰 失津 常液
痰气互结于咽喉
咽中如有物阻 吞咽不下 咯吐不出 肺胃气机不畅
苔白腻 脉弦滑
胸膈满闷,或咳或呕
君:半夏 ─ 化痰散结,降逆和胃 臣:厚朴 ─ 行气开郁,下气除满
* 厚朴配半夏,一行气滞,一化痰结, 以达行气化痰散结之功。
肾阳不足 肾虚
气化不利
痰涎壅盛 喘咳短气 胸膈满闷 苔白腻 脉弦滑
腰痛脚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