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雅到苍野——吴子复隶书创作的分期及成就(翁泽文)

合集下载

居高声自远,德艺写春秋

居高声自远,德艺写春秋

居高声自远,德艺写春秋打开文本图片集“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品的力量。

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多年来注重艺品与人品双修的我国著名画家吴进良,始终如一地热衷于公益和慈善事业,用他手中的画笔和一个优秀艺术家的满腔挚诚和爱心,挥洒出了一幕幕感人至深的乐章。

很久以来,中国画坛就盛行着因“人”而“品”画的风气。

高德之人作品必获好评,而修养极差之人即使所作全是佳作,也难得好评。

古人云“书画以人重,信不诬也。

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就、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意思即为,书画以“人品”为重,宋朝的蔡就、秦桧,明之严嵩都是奸佞之人,他们都官位颇高,书法和文学素养也很高,却被后人厌恶、唾弃。

这就表明了一个人的“德”意味着他的绘画艺术的品位,这反映了中国绘画艺术独特的价值取向——重“品”。

而这一文化对艺术的浸染,使艺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的道德追求、人格完善的工具,被当做人的品格的符号。

艺术是“品”的载体,画以载道,载的是品德之道。

第一流的人品方能有第一流的艺术,绘画犹如一种“心印”,有什么样的“心”就会“印”出什么样的内容。

崇尚自然、和谐、唯美画风的吴进良,信奉至善、至真、至美的人生理念。

他的画来自生活、感悟生活和平和热忱的观察力,以至美、至善、至真的心态描绘着他眼中自然、和谐的诸种美丽,并用他独有的人格魅力、艺术功力及心智,将他的笔墨“印”在世人面前,震撼着、冲击着世人的视觉和心扉。

吴进良先生对生活、人生和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一幅好画不仅能让人体会到美,而且能通过画向人们传达一种意念。

因为技法谁都可以练出来,但能诠释深刻道理的画却不是练出来的。

他需要的是经年累月的积累和磨砺,只有对生活充满深情、满腔热爱的人,才能把艺术当成生命中最美、最动人的过程而感染别人”。

正因为他拥有如此至真至善至爱的胸襟,所以他收徒从不看家世背景,并热衷于中国的公益和慈善事业。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

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吴子深国画作品欣赏作者:风行者吴子深(1893~1972)原名华源,初字渔邨,后字子琛,号桃坞居士,江苏苏州人。

家为吴中望族,收藏宋元古画甚富。

早年从舅父学医,1917年后从李醉石、周乔年学画,并向顾鹤逸请益。

1927年斥巨资在苏州“沧浪亭”创设苏州美术专科学校。

1928年任苏州美专校董会主席。

1929年赴日本考察美术。

1930年发起组织桃坞画社。

1948年被聘为上海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的美术评奖委员。

三四十年代在上海与吴湖帆、吴待秋、冯超然被称为“三吴一冯”。

1949年赴香港。

1966年应张大千之请赴台北,任教于台湾艺术学院国画系。

1972年迁居印度尼西亚。

吴氏擅画山水竹石,亦能书法。

山水远宗董源,近师董其昌,布局规矩,笔墨清秀,气格纯正。

竹石师文同,偃仰疏密合乎法度,无明清文人习气。

书法先习董其昌,后转攻米芾,韵致儒雅不俗。

建国后,居香港,卒于印度尼西亚。

作品多数流散海外。

著有《客窗残影》、《吴子深山水竹石集册》等。

林阴日夕佳1942年作《林阴日夕佳》是一幅人物山水画,画中人物线条简练流畅,敷色淡雅,尽显古人风流意表;而山峦用披麻大笔皴出,四面峻厚,流露着被自然风吹雨打的痕迹。

山顶置以矾石,显出南派山水遗韵,这与画家从小生活在南方,多年体悟南方景致有极大的关系。

图中几株松树挺生笔下,几丛翠竹掩映环生,山谷间云烟弥漫动荡,使深山幽谷之中充溢一片活力。

这幅画在笔法、墨法上承元人余绪,浑厚高旷,明秀雅逸,寓意深远,弥足珍贵。

水邨图镜片设色纸本1941年作识:拟赵沤波水邨图。

辛巳冬仲为牧轩仁兄姻大人雅属,华源。

印鉴:吴华源印(白文)、子深书画(朱文)寒岩雪霁立轴设色纸本戊子(1948年)作款识:寒岩雪霁。

拟盛子昭笔,要在笔意挺而不犷,设色淡而能厚,寒山寂寞之景不减春江花月也。

戊子夏至后五日,子深吴华源。

印鉴:吴华源印、子深、古木函春吴子深与吴待秋、吴湖帆、吴观岱有“江南四吴”之称,与冯超然等有“三吴一冯”之誉。

历代书法论文选-魏晋南北朝

历代书法论文选-魏晋南北朝

成公绥《隶书体》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

灿矣成章,阅之后嗣,存在道德,纪纲万事。

俗所传述,实由书纪;时变巧易,古今各异。

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

规矩有则,用之简易。

随便适宜,亦有弛张。

操笔假墨,抵押毫芒。

彪焕*硌,形体抑扬。

芬葩连属,分间罗行。

烂若天文布曜,蔚若锦绣之有章。

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

挽横引纵,左牵右绕。

长波郁拂,微势缥缈。

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

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

彤管电流,雨下雹散。

点*折拨,掣挫安按。

缤纷络绎,纷华灿烂。

絪緼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郁郁,表唐虞之耀焕。

若乃八分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

翘首举尾,直刺邪制;缱绻结体,劖衫夺节。

或若虬龙盘游,蜿蜒轩翥;鸾凤翱翔,矫翼欲去。

或若鸷鸟将击,并体抑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

仰而望之,郁若宵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漂若清风厉水,漪澜成文。

重象表式,有模有概;形功难详,粗举大体。

后魏江式《论书表》臣闻疱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

古史仓颉,览二象之文,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纪事。

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体颇异。

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

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谐声,三曰象形,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盖仓颉之遗法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之或同异,时人即谓之籀书。

孔子修《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

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趋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繇此息矣。

隶书者,始皇时衙吏下邽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

世人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

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笔蘸鉴湖水腕挟“二王”风——记著名书法家“兰亭七子”梁文斌

笔蘸鉴湖水腕挟“二王”风——记著名书法家“兰亭七子”梁文斌

THE WORLD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2011年9月号 总第147期50文/郑休白梁文斌梁文斌,1971年出生于浙江新昌。

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书法)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书法)在读博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书坛“兰亭七子”之一、浙江省第二届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兰亭书会副秘书长。

多次参加中国文联和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中国兰亭书法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览、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五百家书法精品展、中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扇面书法作品展、全国册页书法大展等重大全国性专业展览。

并获第二届中国书法百家精品展最高奖,中国书法家协会教学成果展一等奖,全国首届扇面书法作品展二等奖,“书法百强榜”十佳,第四、七届全浙书法大展金奖,第五届全浙中青年书法大展金奖,西泠印社首届手卷、扇面、楹联展最高奖等数十次。

《书法》杂志(2011年6月期)曾作专题报道。

曾获中国美术学院首届林风眠奖学金、 E·LAND优秀创作奖学金等。

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中国优秀中青年书法篆刻家—梁文斌作品集》。

披肩长发,满腮胡子,刚刚获得“兰亭七子”称号的梁文斌,看上去很“艺术”。

但他的个性却不像他的胡子那样张扬,内敛得像一个大家闺秀。

一对小而有神的眼睛很纯,就像刚刚出校门的大学生。

其实他就是一个学生—刚毕业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9月份又即将赴京读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书法博士生。

尽管他已经40岁了,尽管他已经在书法的道路上前行了30多年,他都没法改变这种“纯”。

我想也正是因为这种“纯”才成就了他的书法艺术走向另一种“纯”—不掺一点浮躁的典雅,幅幅洋溢书卷气和儒雅味。

打开梁文斌的博客,扑面而来的也是典雅,扬帆乌篷,远山淡影,写意民居,绍兴几个经典文化元素被他组合成一幅无字的诗,有韵的画。

看了很舒服,就如看他的字,很有一种“意蕴”。

真草篆隶:民国四大书家的墨迹

真草篆隶:民国四大书家的墨迹

真草篆隶:民国四大书家的墨迹作者:朱浩云来源:《检察风云》2014年第06期在清末民初,一批仁人志士跟随孙中山推翻了腐朽的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在这批仁人志士中有四位知识渊博,德高望重,并以精湛的书法享誉书坛,这四位书法家就是吴稚晖、胡汉民、于右任、谭延闿。

其中吴稚晖精于篆书,胡汉民工于隶书,于右任长于草书,谭延闿善于楷书,他们四位在当时可谓各领风骚,并被誉为“民国四大书家”。

精于篆书的吴稚晖吴稚晖(1865-1953年),民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

名敬恒,字稚晖,江苏武进人。

吴稚晖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颇具特色而有过较大影响的人物。

22岁(1887年)考中秀才,24岁(1889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后三次参加会试皆未中进士。

曾在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任教。

以后,他留学日本,去过英、法、德诸国,眼界大开。

曾创办里昂中法大学并发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呼吁中国青年到海外以半工半读方式留学。

“勤工俭学”运动造就了很多青年才俊,譬如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

他学贯中西,爱国坚定,生活淡泊,臻力教育,赢得了当时人们的崇敬并受到其深刻的影响。

蒋梦麟称赞他是中国学术界一颗光芒四照的彗星;胡适誉之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四大反理学思想家之一;196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十三届大会上举荐他为“世纪伟人”。

有趣的是,吴稚晖一生追随国民党革命却一生不入官门,1943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陪都重庆,蒋介石曾力邀吴稚晖为新主席,但被其推辞。

他一生十分简朴,敝衣败絮,安之若素,外出总是以步当车,经常罢车。

他视金如身外之物,通通用来接济别人。

他身边唯一珍贵的东西,就是他2万多册的藏书,还有从21岁开始日积月累而成的二三十箱文稿、信件、剪报。

其中重要著作有《上下古今谈》、《荒古原人史》、《二百兆平民大问题》、《注音符号作用之辨证》、《稚晖文存》等,在台湾出版的有《吴稚晖先生选集》、《吴敬恒选集》等。

陶博吾

陶博吾

现代书法的鉴赏美教:刘方伟作者:陶博吾(1900--1996)江西彭泽人。

名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散人、栗里后人。

自幼喜习书画诗文。

1926年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从沈溪桥、梁公约、谢公展诸先生学习书画。

1929年考入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贺天健等先生学习书画,从曹拙巢先生学习诗文。

生性谈泊名利,不求闻达。

艺术上极为推崇吴昌硕,一生受其影响至深。

诗、书、画造诣皆深,书法绘画沉雄厚重、古傲拙朴、奇异生动,诗文情感真挚、意境超远。

著述颇丰,主要有《习篆一径》、《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集联》、《博吾诗存》、《博吾词存》、《博吾联存》、《题画诗抄》、《博吾随笔》等。

陶博吾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

他的出名较晚,且一旦出名,又名重于山,因此,一般人都以为陶博吾是大器晚成。

其实,陶博吾...当然,如果不是天假以年,陶博吾长寿,或许先生的英名真的会被埋没很久。

陶博吾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书皆精,然以大篆见长...陶博吾(二)百年孤独一鸣惊人——陶博吾的艺术人生陶博吾乳名卯生,谱名国顺,字博吾,学名陶文,别署白湖散人,江西彭泽人,生于1900年,1996年仙逝,走完了孤寂不凡、大器晚成的艺术人生。

他的经历和陈子庄、黄秋园和徐生翁一样,不为当时所知而为后世推崇。

陶博吾已是当代所公认的诗书画全面发展的艺术大师,尤其他的书法,位列20世纪最伟大的书法家之一。

一生勤黾,著有《博吾诗存》和《小篆研究》,《小篆研究》共分三卷,一、二卷毁于" 文革" ,第三卷更名为《习篆一径》,虽不问世事,但天灾人祸,世事纷纭,却残遭不幸,天太何忍?!除此之外,还有《石鼓文集联》和《散氏盘集联》等。

陶博吾6 岁从乡贤周载西先生启蒙习书,8 岁开始临习颜柳之书,9 岁对唐诗宋词过目成诵。

1918年入沙河农业学校读书。

26岁考入南京美专,从沈溪桥、梁公约学习书画,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之旅。

但因为军阀混战,只学了一个学期就辍学。

妙手偶得——吴子复集《好大王碑》联

妙手偶得——吴子复集《好大王碑》联

◆薛元明(南京)妙手偶得——吴子复集《好大王碑》联吴子复是当代隶书大家,亦是广东书法重镇。

南粤一地的隶书大家有很多,从李文田、梁启超到林直勉、胡汉民,代有人才,各有所宗。

吴子复亦位在其列,主攻《好大王碑》,且藏有精美拓本,朝夕相对,刻苦临池。

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吴子复老先生因为书法,变得非常乐观,在非常年代,家人被下放之后,因为有《好大王碑》相伴而得到慰藉,戏称自己拥有了“‘好大王’年”,可见其钟情此碑之甚。

当书家沉醉于某碑某帖,便能乐以忘忧、乐此不疲,才能够做出成就。

书法史中的经典不胜枚举。

书家找到个人的“立足点”尤为重要,比如《石鼓文》之于吴昌硕,《天发神谶碑》之于徐三庚,《祀三山公碑》之于齐白石,《校官碑》之于林直勉,《好大王碑》之于吴子复。

碑帖和书家之间既相互选择,也相互成就。

不能不说,自好大王碑被发现以来,喜爱和推崇者不计其数,其稚拙、天真之魅力,迷死了很多人,但其天真烂漫的特点也易于变得浮夸,尤其是结字夸张,成了“大头娃娃”,过犹不及。

前贤有言:“学书贵在法,而其妙在人”,法本无法,贵在深造求其通。

吴子复无疑示范了一种成功方式。

吴子复身处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巨变的时代。

在吴子复身上,体现了剧烈的社会转型中,古与今、中和西的对撞和交融。

在他的身上,可以找出“东西南北”四个关键字。

书法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此言应该不差,人生经历中,初沐西风,生逢“西学东渐”的开端,本身就是岭南人,恰恰又非常喜欢北碑。

所以,像他这样的一代人,艺术风格的影响因素是多头的。

但在吴子复身上所呈现出的,最重要的特征仍然是“旧”是“中”,而不是新潮,更不是西洋。

这就需要反思一个问题:今时的书法研究,充斥了大量的西方名词,好好的理论变成了“夹生饭”,喜欢用西方思维来诠释几乎关于书法的一切,实际上主要还是炫耀,却恰恰见证了浅薄之所在。

而在当时,像吴子复这样的人,却能坚定地恪守传统,极度热爱传统。

说到本质,他们这一代人,虽然沐浴西风,却最终看到了本质差异,而且对于传统文化是耳濡目染,纵然心游万仞,仍是矢志不移。

文心雕龙版本目录

文心雕龙版本目录
梁通事舍人刘勰撰明 Nhomakorabea汪一元校
原道第一
5、明覆刻汪本四川省图书馆藏
曾见此本五部。字多俗体,如变、辞、来、学、宝、国、乱、体、观、献、会、万之类是亦有臆补中《哀〓》篇“而霍暴亡”句之墨钉补刻为“光”是误刻如《才路》篇“二班两刘句之“二”误刻为“三”是者。逊私淑轩原刻多矣。
6、明佘诲本北京图书馆藏
卷首有佘氏序,知刻於嘉靖二十二年。钱允治跋谓“癸卯又刻於新安”者,即此本。板心下栏尚留有原私淑轩本刻工姓名,其出於汪氏原刻可知。亦问有不同者惟精细不如耳。白文。每半页十行,行二十字。五篇相接,分卷则另起。其款式:
文心雕龙卷—
梁刘勰撰
原道第—
【附注】提要“无一完刻”“完”字未误,“受胪於牧之野亦误“牧”为“物”。
4、又文津阁本北京图书馆藏
提要题内府藏本,虽未言明何刻,实即汪一元本也。书中既多剜改,其中固有因誊录笔误剜改者;然多数则为底本字误校改则已非所据底之本来面目矣。卷首为提要,次即《文心》全书,白文。每半页八行,行二十一字。有剜增、剜减时则否五篇相接,分卷则另想。其款式:文心雕龙卷—
【附注】曹学quan序,当以战此本者为首见,又按:徐〓崇祯己卯(十二年)跋:“此本(即汪一元本)吾辛丑(万历二十九年)年较〓极详,梅庚刻於金陵,列吾姓名於前,不忘所自也。……前序八篇,半由吾钞录,半乃汝父(指延寿)手书,又金陵刻之末收者。”然则新增诸序如冯允中、方元祯、程宽、叶联芳、乐应奎、佘诲六家之作,盖由与公写寄而补梓者也。明凌云五色套印本余藏此本有梅度生《注》,盖刻於万历四十年后卷首有曹学quan序可证天启二年前,非以梅氏万历三十七年所刻者为底本也。如《铭箴》篇“罕施于代”句,万历梅本作“罕施代”,天启梅本作“罕施于代”,而此本作“罕施於代”;又如《诸子》篇赞“大夫处世”句子“大”字,万历梅本作“大”,天启梅本作“丈”,而此本作“丈”。并其明证。徐〓校本附页有“梅度生重梓有朱之蕃序一篇“识语(天启梅本无此序),是梅氏於万历三十七年后,就原板重校改刻由天启本推之,当系剜换,非另开雕非一次矣。冯舒校本《通变》篇“乘机无怯”句子“怯”字有校语云:“梅本作怯”。今考万历梅本作“法”,天启梅本作“jia”,而此本与冯己苍所见者同,当属一刻。然则此本其出於万历四十年,则非也。卷首有曹学〓序、杨慎与张含书、闵绳初引、凌氏凡例、共六条《梁书·刘勰传》及校诸家姓氏。分批评、参评、音注、校正四类。五色套板:正文黑字,杨慎、曹学〓及各家评、校、音读,区以四色,分列眉端。校者问著其字全书分为上之上、上之下、下之上、下之下四子卷注亦别出为四子卷,殿全书后,每半页九行,行十九字。篇各为起讫。其款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儒雅到苍野——吴子复隶书创作的分期及成就翁泽文自清代中期以来,广东就逐渐形成了深厚的碑学基础。

清代碑学最重要的思想家阮元曾任两广总督等职九年,其倡导碑学的宣言书《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正是发表于此时,从而使广东成为碑学的主要发源地。

碑派代表人物伊秉绶曾两次到广东任职,其隶书在广东影响深远,主宰广东书坛近百年。

另外三位碑派代表人物何绍基曾在广东主持乡试,吴大澂曾任广东巡抚,黄牧甫曾客居广州十八年,均为碑学在广东的传播和发展推波助澜。

更重要的是,广东本土也涌现出大批碑派书家,先有李文田、潘存,后有康有为、梁启超、易孺、林直勉、胡汉民等,均对广东碑学的兴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显而易见,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吴子复(1899—1979)都是现代广东书坛最主要的碑学传承者,其碑派书风正是在广东深厚的碑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早在童年时代,吴子复即已从何绍基字帖入手正式学习隶书。

在其一生的艺术历程中,书风发生过几次转变,线索大致如下:最初源自清代隶书名家何绍基、邓石如、伊秉绶等,接着取法民国时期广东隶书名家林直勉,然后上溯至汉隶《张迁碑》、《曹全碑》①、《礼器碑》等,而以《礼器碑》为主导,最后改弦易辙落足于东晋名刻《好太王碑》。

在这一过程中,他一直以隶书为专攻,创作方法始终不离碑学轨范。

虽然他学书从临摹何绍基入手,但由于他的早期作品传世极少,从其现存早期作品中未能发现何绍基的痕迹,反而可以明显看出邓石如和伊秉绶的踪影。

在上溯汉隶之后,他大量临习,有“写遍人间两汉碑”之誉,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毕竟反映出他涉猎的广泛。

不妨对吴子复的隶书风格作一个大致的分期:以1971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作品以《礼器碑》风格为主流,意在表现碑版完好无损的面貌,不妨称之为吴氏的“《礼器碑》时期”;后期作品以《好太王碑》风格为基调,意在追踵碑版残泐剥蚀的状态,不妨称之为吴氏的“《好太王碑》时期”。

必须指出的是,这样的命名只是表明《礼器碑》或《好太王碑》分别是这两个时期吴子复隶书笔法模式的源头与书风的代表,而并不意味着他的所有作品都直接源自《礼器碑》或《好太王碑》。

吴子复评《礼器碑》云:“此碑风华俊逸,结体平正中而多变化,用笔有迹象可寻。

石存曲阜孔庙中,剥蚀较少,椎柘(拓)清晰,点画的起止往复都历历可见。

”②该碑石面平整光洁,刻工精良,点画有如墨迹,既有金石气息,也不乏笔墨韵味,堪称汉碑之极品。

不过,即便刻工再精良,也不如汉简的墨迹来得真实。

但作为一位碑派书家,吴子复并没有选择汉简去直截了当地再现汉人的笔法,而是选择《礼器碑》作为主攻对象去曲折地探求汉人的笔法。

必须强调的是,《礼器碑》这类汉碑的笔法与同时代汉简的笔法并不相同。

东汉时期的隶书有两种类型,一种无波挑,一种有波挑。

后人将这种有波挑的隶书称为“八分”,“八”可作“背”解,意即其字势左右相背分散。

其时在庄重正规的场合如碑刻中使用的是有波挑的八分隶书,又称为“铭石书”;而在日常应用如简牍中出现的则多为无波挑的隶书,属于一种通俗简率的手写体。

因此,汉碑文字与汉简文字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犹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

八分隶书不是日常使用的书体,书家必须有意专攻才能掌握。

所以,吴子复从《礼器碑》中探求总结出来的涩笔徐行、一波三折的八分笔法,自然也就不同于那种挺括流畅、平易简捷的汉简笔法。

如此一来,既可避免单纯模拟汉简容易造成的浮滑之弊,又不致于误入因过度追求金石气而导致的雕琢造作的歧途。

这一时期吴子复的隶书作品,大都具备《礼器碑》的风格特征,并深得《礼器碑》之神韵,但也不乏自己的主观发挥。

从他的几件《礼器碑》临作来看,字形规范,结体严谨端庄,秀丽典雅,用笔一丝不苟,刻意求工,在平正中蕴含奇气。

笔画多见方折,挺拔瘦劲,细而不弱,如铁画银钩,圆劲而内敛。

字势左右开张,长画一波三折,蚕头雁尾的特征非常明显。

雁尾凝重朴厚,出锋尖锐,呈三角形,有如刀削斧劈,棱角分明,丰满而不臃肿,与其他笔画的瘦劲形成强烈的对比;除雁尾外,其他笔画的粗细变化不大,但由于有雁尾在其中起调剂作用,故不显单调。

不难发现,吴子复临习过的汉碑虽多,但临得最精当的莫过于《礼器碑》。

综观吴子复一生,其隶书作品虽然面貌各异,但最为扣人心弦者也是倾向于《礼器碑》一路的。

甚至在其进入“《好太王碑》时期”,认为自己已达到“通会之际”的时候,其《好太王碑》风格的作品也依然无法超越其《礼器碑》风格的作品。

显而易见,在无数的隶书碑刻当中,《礼器碑》与吴子复的“缘份”最深——吴子复对《礼器碑》的理解最为透彻,对《礼器碑》的临习最能得其精髓,对《礼器碑》的再创造也最受书法界的推崇,以致人们一谈到吴子复就会联想起《礼器碑》,甚至一谈到《礼器碑》也会联想起吴子复。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吴子复与《礼器碑》穿越了一千多年的时光隧道而实现对话,进而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复合体,可谓有缘千年来相会,心有灵犀一点通。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吴子复对《礼器碑》的评价并不是太高:“《礼器》秀丽,人所同好,宜于初学,但绝非汉碑之神品,比之《张迁》、《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校官碑》,则不可同日而语矣。

”这个问题应该客观看待。

《礼器碑》作为汉隶的杰出代表,受到历代书家学者的一致推崇,学术界早有公论。

即便确如吴子复所言,也不影响人们对吴子复书法的评价,毕竟《礼器碑》书法的高低与吴子复书法的高低是两回事。

20世纪50年代,吴子复先后应邀为广州一些重要的名胜古迹留下了墨迹,其中最著名的有广州博物馆“镇海楼”题名、镇海楼长联、“广州博物馆”题名等。

为古建筑物题写牌匾,如果一味追求精致奇巧,则无雍容大度之气,与古建筑物雄伟壮观的风格及历史沧桑感无法协调;如果过分强调拙朴率意,而没有奇思妙想与之互为表里,则失之粗野,经不起深入品味。

因此,对这个“度”的把握极为重要。

吴子复这三件作品在《礼器碑》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其他汉碑的风格特点,以追求儒雅为目标,既有汉隶雍容大度的古雅之气,又将奇思妙想外露为一种稚拙之意,并将两者很好地融为一体,形成自己含蓄秀丽、清迈典雅的艺术风格。

其中,“镇海楼”题名是拙朴与精巧相互融合的典范之作,字形在严整之中又有跌宕起伏,毫无呆滞之感;镇海楼长联以《礼器碑》为基调,又融汇了《张迁碑》等众碑之美,修短合度,气韵流注,浑然一体,用笔以方折为主,奋笔轻举,势险节短,转折处则映带呼应,离而不绝,再加上纤波浓点错落其间,可谓曲尽其妙;“广州博物馆”题名字形虽然总体呈宽扁的隶书特征,但又不是机械地强求统一,而是大小高低参差错落,一字一奇,绝无雷同之感。

20世纪60年代前期,吴子复继续在隶书的道路上努力探索,在进一步加深对《礼器碑》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广泛地吸取其他各种汉碑的特点。

从他此时临习《礼器碑》的作品以及创作的大量的各种隶书集字作品中即可看出,作品中的主观因素基本超越了客观因素,体现的已经是吴子复自己的隶书面貌。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阅历的不断丰富,吴子复的审美观念也逐渐“返老还童”,对稚拙意味和金石气的偏爱也越来越深。

《礼器碑》字形不属于稚拙的类型,笔画的金石气也不够浓郁,已无法满足吴子复因审美观念的转变而带来的新的要求。

因此,他矫首远望,将目光转向了更加稚拙、更加苍野、更加具备金石气的另一座丰碑——《好太王碑》。

《好太王碑》字迹不事雕琢,天真烂漫,浑朴天成,与出自书家之手的《礼器碑》大异其趣,正如吴子复所言:“此碑书道艺术朴质高韵,稚拙纯真,新意异态,穷极其变,堪称魏晋碑刻之优者。

”③“《好大王碑》憨态可掬,不拘平直,拙处倍有生机,庄者视之庄,谐者视之谐。

”④可谓推崇备至。

该碑虽然颇受艺林推重,但取法该碑而卓有成就者并不多,吴子复可算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目前所见吴子复取法《好太王碑》的作品多为集字联。

其中最早的一件是1971年所作的《隶书集好太王碑七言联》,书文字形似直接从《好太王碑》中移植过来,参差错落,稚拙而有奇趣。

用笔艰涩,点画斑驳,充满苍郁凝重之气,着力再现原碑字形线条的残泐质感。

而款识既是他对《好太王碑》最早的评价,也可视为对此联的自我评价。

试看吴子复这一时期的另外几件《好太王碑》集字作品,可见其字形已不再局限于八分隶书常见的宽扁之势,而以楷书式的方正居多,时或如篆书之纵长。

点画线条排列组合紧密有序而不乏变化,带有楷书的笔势,类似于印文缪篆的结构方式,但不取缪篆的屈曲回叠之法。

在字形结构大小、疏密的处理上打破常规乃至反其道而行之,小处反大,密处反疏。

原碑中的种种奇特现象——篆、隶、楷诸体杂陈的字体、由草书隶定的字形和偏旁、与汉简帛书等日常手写体相同的简便写法等,均被其成功地转化为一种别开生面的奇趣,并被统一在相同的风格当中。

在这些作品中,原本常规的一波三折的撇捺和长横已变得劲直短促,并被限定在字形主体轮廓之内,不再向左右两边伸展。

笔画粗细变化不大,露锋大为减少,将原先着意追求的蚕头雁尾棱角分明的典型隶书笔画,置换成一种没有轻重缓急和提按顿挫的直线,类似于篆书笔画,含蓄内敛,锋芒不露,但不作小篆的“篆引”⑤样式。

在某些转折处,又以曲线圆笔出之,在谨严中寓简率,在刻板中见灵动。

这就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谓的“以篆写隶”的笔法,不过篆书线条婀娜多姿的委婉风致则全然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质直率真、朴实无华的线条风格,通篇也无一字具备篆书的典型特征。

尽管这种所谓“以篆写隶”的笔法在原碑中只不过是一种无意的巧合,但在吴子复的作品当中,却变成了一种有意的追求。

实际上,这一时期吴子复的大部分作品并非《好太王碑》集字,但由于此时他已沉浸在《好太王碑》的氛围当中,因此这类作品也有不少呈现出《好太王碑》的面貌,或带有《好太王碑》的某些特点,用笔艰涩苍老,锋芒不露,笔画的蚕头雁尾仅具大意,超长的笔画也不再出现,字形虽然不同于《好太王碑》,但却同样不作左右开张的八分之势。

吴子复此时的隶书,犹如人类在生理上进入垂暮之年进而返老还童一样,由纯熟转向生涩,呈现出一种返朴归真的意味,也即吴子复在作品款识中多次提到的“稚拙纯真”,这正是他从《好太王碑》中得到的启示。

追求稚拙纯真,犹如崇尚原始艺术和儿童艺术。

在技法上,原始艺术、儿童艺术与后世艺术、成人艺术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但在艺术品格上,原始艺术和儿童艺术却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科技是越新、越成熟越好,艺术却不尽然。

当然,艺术上的稚拙纯真所代表的是不落蹊径和不随世俗,看似童稚涂鸦,实则与初学时学力未到、心手相违有着本质的区别。

对此,吴子复是这样说的:“经过相当的修养,把技巧熟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是意识底地由熟而返生,这‘返生’和先前的‘生’就大异其趣了。

这‘返生’即所谓‘稚拙化’。

‘稚拙’就是先前的生罢了。

”⑥当吴子复进入“《好太王碑》时期”之后,他就开始践行这一艺术主张,有意识地“由熟返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