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五年规划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计划】“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短期规划,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既然叫“五年计划”,当然是每五年规划一次。
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2006—2010年的“五年规划”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叫“十一五”。
从“十一五”起,国家将“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即“一五”计划,是指从1953—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要求,“一五”计划所确定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第二个五年计划,即“二五”计划,是指从1958—1962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建议》明确规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一)继续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推进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巩固和扩大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三)在发展基本建设和继续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相应发展运输业和商业;(四)努力培养建设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五)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国防力量,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2025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讲解: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第一部分中国史纲要专题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考点2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知识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国家性质)②意义: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4)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知识点2人民政权的巩固1.剿匪镇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知识点3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识点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经济基础(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2)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3)第一个五年计划: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2.政治制度(1)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
(2)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013年底,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对部分地区和部门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了督查。总体来看,鼓励民间投资发 展工作取得阶段性进展。
2012年,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2.4万亿元,同比增长24.8%,所占比重达到61.4%。
中国从1953年起至1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5年共制订和执行了八个五年计划。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2014年3月7日,发展改革委政研室主任施子海接解读《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3年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施子海表示,已出台的部分实施细则与民营企业的期望仍然存有一定差 距。将下决心真正破除民间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对于已经全部出台的42条民间投资实施 细则能不能落到实处,施子海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
谢谢观看
施子海表示,我们注意到,已出台的部分实施细则与民营企业的期望仍然存有一定差距。下一步,要结合细 则实施效果及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完善、细化、实化配套措施,下决心真正破除民间投资的 “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在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卫生、教育等领域方面 取得新突破,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 会发展所作的规划和安排
01 政策解读
03 内容目录
目录
02 具体内容 04 执行情况
基本信息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是指国家对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的主要活动、科学技术、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所作 的规划和安排。
中国现代史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025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材梳理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成就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1956 年,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 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两者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建设成就。
人 物
邓稼先、 钱学森
为中国国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时代精神 热爱祖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忘我劳动、奉献为 民、勇于创新的精神
①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设起来。
工业 ②工业布局有了明显改善。 ③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建 交通 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划
① 四领域: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
快速发展。
第
工业 ② 四大厂: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
一
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主 个
建成投产
要
五 成
① 三公: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密切了祖
年 就
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
计
交通 ②二铁: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
资本主
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内 义工商 概况 ②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
容 业的
私合营的高潮
改造
①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②赎买政策: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即 形式
三、五年计划

三、五年计划
1.五年规划(The Five-Year Plan,原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
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
(除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
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发布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
“五年计划”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五年计划”与中国经济发展历程2011年是第十二个国民经济与社会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中国已实施了十一个五年计划,十一个五年计划伴随着共和国的经济发展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岁月。
从建国之初的一穷二白、经济凋敝到如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共和国的经济发展不仅走过了喜悦与成功,也体验了艰辛与曲折。
回顾这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的十一个五年计划,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每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都是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重要缩影,是观察中国经济变迁的重要切入点。
一、五年计划的起源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领导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是按计划进行的”,其后在1929年4月举行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制定并通过了1928-1932年国民经济计划,标志着五年计划在苏联的诞生。
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到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已经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迅速跃升至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2010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一个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与六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现在中国五年计划

现在中国五年计划【最新版】目录1.中国五年计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中国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3.中国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成果4.中国五年计划的未来展望正文【中国五年计划的历史背景和意义】中国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手段。
自 1953 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至今已经完成了十个五年计划,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正在进行中。
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旨在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中国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国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经济稳定增长: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整体科技创新水平。
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5.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五年计划的实施情况和成果】在过去的十年里,我国成功实施了第十个五年计划(2006-2010)和第十一个五年计划(2011-2015),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从 2006 年的 26.9 万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68.9 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
同时,我国在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中国五年计划的未来展望】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五年计划,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到 2021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 2049 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简介

“一五”计划,是指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
它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
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正式通过由周恩来主持编制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但是,由于“八大”后冒进思想的影响,“二五”计划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了严重的冒进倾向,许多计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
1958年8月北戴河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并批准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提高了奋斗目标,提出可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据此,《意见》提出农业总产值五年增长2.7倍以上,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15000亿斤,棉花15000万担,钢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
由于1958年以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连年出现财政赤字,人民生活遇到很大困难。
我国经济建设己不能按照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继续发展,国家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在批转国家计委《关于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控制数字的报告》中提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1961年1月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正式批准。
1966年到1970年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
“三五”计划是从1964年初开始研究和编制的。
其中内容比较详尽的计划方案有两个:一个是国家计委会提出的经1964年5月中央工作会议讨论并原则同意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的初步设想》(汇报提纲),另一个是1965年9月国家计委拟定的并经中央讨论基本同意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来源:人民网
1986---1990(摘要)注: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原则批准国务院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
本文是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五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摘要。
目录
绪论
一、主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
第一章主要任务
第二章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生产和分配
第四章财政、金融和外汇
第五章科技、教育和社会发展目标
二、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
第六章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和原则
第七章农业
第八章消费品工业
第九章能源
第十章原材料工业
第十一章地质勘探
第十二章机械电子工业
第十三章建筑业和建筑材料工业
第十四章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
第十五章商品流通
三、地区布局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
第十六章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
第十七章中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第十八章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
第十九章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二十章地区协作和经济区网络
第二十一章城乡建设
第二十二章国土开发和整治
四、科学技术发展和政策
第二十三章科技发展战略
第二十四章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第二十五章科技攻关
第二十六章基础研究
第二十七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教育发展及其政策
第二十八章基础教育
第二十九章职业技术教育
第三十章
普通高等教育
第三十一章成人教育
第三十二章发展教育事业的主要政策措施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交流第三十三章进出口贸易
第三十四章利用外资和引进技术
第三十五章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
第三十六章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援助
第三十七章旅游
第三十八章国家外汇收支七、投资结构和投资政策
第三十九章投资结构的调整
第四十章
基建投资的部门结构
第四十一章技术改造的部署
第四十二章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八、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第四十三章体制改革的任务和步骤
第四十四章增强企业活力
第四十五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第四十六章加强和改善宏观控制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第四十七章人口
第四十八章劳动
第四十九章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
第五十章
卫生和体育
第五十一章社会保障事业
第五十二章环境保护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五十三章文化事业
第五十四章思想政治工作
第五十五章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第五十六章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