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有感

合集下载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ppt1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ppt1

2.课文回忆作者当时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教,体 现了作者怎样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还体现 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提示】 体现了蔡元培一生追求进步革新的人 格魅力。他1917年把既没有在高等学府教过书, 又没有教授博士头衔的陈独秀引入北大任文科学 长,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蔡元培针锋相对 地说:“当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
青春是一种令人艳羡的资本。凭着健壮的体魄, 你可以支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着旺盛的精力, 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凭着巨大的潜力, 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 朋友啊!青春是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但时间老 人却把它作了最精确的均分,给每个人的仅有一 份,不论贵贱尊卑,智愚富贫,你一生只能拥有 一次,因而才有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 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
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北京大学位于京城西郊,占地2661581平方米( 3992.277亩)。学校现教职工16073人,29617名各类在 校学生。现有199个博士点、221个硕士点、100个本科专 业,以及覆盖139 个专业的35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大学 拥有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及国家重点学科和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均居全国高校之首。现任校党委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⑤言爱论人都以有德道:理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言之成理,持之有
五、文学常识 1.走近作者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__民___, 浙江绍兴人,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 家.他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 阶级民主制度作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 人世楷模”.

刘仁静人生经历以及带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by葛慧敏

刘仁静人生经历以及带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by葛慧敏

刘仁静人生经历以及带给我们大学生的启示——by葛慧敏一、人生经历A、家庭背景与所受教育1902年3月4日,刘仁静出生于湖北省应城城关。

他的祖上是开杂货店的。

他的父亲刘世芳考中秀才后,在家里开办私塾谋生。

他的母亲是个文盲,一个温顺的家庭主妇。

因为刘仁静在家里是长子,父亲就把自己没有完成的科举志愿寄托给了儿子。

科举考试废除后,父亲再三考虑,决定让刘仁静学好洋文,以求能出国深造。

1914年春,刘仁静考入武昌博文书院,这是英国教会办的一所远近闻名的语言学校,在校学生只会死读书。

因为家庭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两年后他转入武昌中华大学附中就读三年级。

武昌中华大学在当时是比较开放的学校,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程之外,允许学生有自由研究的空间和接触社会的机会。

该校涌现了一批后来十分有名的政治家,如恽代英、林育南。

刘仁静利用自由时间,阅读了一些当时比较进步的刊物,很快便成了《新青年》刊物最忠实的读者。

1918年7月,刘仁静中学毕业,考入了北京大学物理系。

他先在北大理科读了两年预科,其间家庭无力支付高额的学费。

为了能继续学业,北大的教授胡适、李大钊都给他写过拖欠学费的保单。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内就保存着李大钊亲笔写的一张字条:“刘仁静同学学费先由我垫。

李大钊”。

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两年预科毕业后,刘仁静又转入和李大钊接近的哲学系学习,但没有多久刘仁静又转入英语系学习。

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日子,是刘仁静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

B、年少热血—五四时期的刘仁静就在刘仁静进入北大的第二年,中国爆发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五四”运动。

北大的一次学生集会中,学生领袖罗家伦正在发表后来被称作“五四宣言”的演讲,刘仁静悄悄地挤进会场,怀里揣着一柄尖刀,他打算用这一柄尖刀结束自己的生命,来唤醒这个危亡民族的生机。

当刘仁静拔出尖刀,向自己腹中刺去时,被身边的同学发现,刀被夺下。

1919年5月4日,数千名北京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的口号。

【经验贴】谈谈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就读的感受

【经验贴】谈谈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就读的感受

【经验贴】谈谈在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就读的感受我只想借这个机会,从我自己的角度朴素地谈谈我对学院的一点认识,希望为正在犹豫要不要选择STL深造的年轻人提供一点参考信息。

我的情况是:985院校本科毕业,因为兴趣和职业方向考虑想要保送法硕,那年本部招生简章出的特别晚,因缘巧合之下我先收到了STL的录取,由于懒得再申请本部,就顺水推舟地去了STL。

彼时,网络上有关STL的评论非常少,也少接触insiders,去之前的心情是惶恐多过好奇的。

事实上,在STL的四年里,我也经历了以下种种负面的心情:1L:功课压力大,每日看书到半夜,脑中带着各种issues与reasonings 回寝,大脑皮层因为兴奋犹在长期失眠。

常常是看到1点,醒到8点,9点上课,中午补觉30分钟。

有一次在失眠整夜后,去参加了4个小时的civil procedure的考试,状态之惨烈让我严肃地考虑起来是不是要退学了。

我的学习能力不算差,但想要切实完成教学任务,压力是客观存在的,这是我对STL的第一点认识。

2L:第一年总算挨过去了,暑假完成了司考,疲惫不堪。

这个时候学院的种种弊端就被放大了,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学院小,圈子小,除了读书考试,其他是极无聊的;最重要的是,到了找实习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校友资源,除了单枪匹马外,真是手无寸铁,慌乱。

3L:因为创院院长走了,走了。

新院长又还没有上任。

此时,大家又讨论起了JD学位在中国的地位问题,讨论陷入僵局,感觉学院前景不明,心灰意冷,一边上课一边继续找实习,偶尔冒出退学的念头,但又觉得为时已晚,心中有几分后悔的心情。

4L:第三年就完成了所有的课程,终于可以出来找工作了。

这时候遇到的情形是,雇主们好像不太知道我们学院呀(请注意,我找的全部是律所的工作,如果圈内人如此,圈外人更是可想而知),于是每次面试,我都不得已要花费数分钟介绍学院的情况,它从哪里来,要去往何方,诸如此类,所以我再次清醒认识到学院虽然创院几年了,但是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

读《大学》有感读《大学》有感1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

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

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

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

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我总是这样觉得。

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

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

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

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

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

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

一个人大本科女生大学四年的故事

一个人大本科女生大学四年的故事

侯瑀,人大07级本科生,总平均学分绩3.83,专业学分绩3.91,曾获国家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剑桥大学夏季奖学金,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北京一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等。

本科期间通过两门北美精算师考试,发表论文2篇,并于2010年被耶鲁大学邀请成为public health school访问学者。

热爱音乐,哲学,旅行。

曾任院学术部部长,辩论队队长。

2011年同时被耶鲁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录取,将赴美攻读金融数学专业。

2011年6月5日晚,22岁生日,16个朋友陪在我身边,经历了整整12个小时的徒步跋涉,翻山越岭,登顶香山最高处,看完日出后下山,回到熟悉的学校。

虽然辛苦的程度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虽然回想起来也会讶异自己的疯狂,但看透山下的灯火阑珊,山间的云起云落,把最荒诞不经的愿望变成现实,也算是给我无怨无悔的大学四年,画上了一个感动长存的句点。

山峰总有更高的一座,太阳明天还会照常升起,但正是那一段段“在路上”的心情与志气,才拼接成一条旖旎而不可复制的记忆之河,任凭岁月翻滚,依然静水流深。

2007年夏天,抱着对“精算师”的冲动好奇选择了现在的院系和专业。

此外早早坚定了毕业后出国深造的打算,所以在不遗余力地上好每一门课的同时每天背单词,听写新闻,也清楚地知道GPA是出国申请的最重要依据。

由于一进大学就担任学院各种晚会的主持人,合唱比赛领唱,辩论队辩手等,对学习的时间格外珍惜。

常常2,3点钟结束辩论赛讨论,早上6点多又匆匆奔赴自习室念书,竟然很难跟寝室的同学见面。

也曾经因为学习压力想过退出辩论队,但经过师兄师姐的挽留,发现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也就学会了把时间利用到极致。

大二伊始,总平均GPA位列全院第一,但我却不再满足于课程和考试,而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

但由于年级低,又没有任何科研经历,所以只能自己争取机会。

也许是倔强好强,也许是不知天高地厚,我闯到前系主任易丹辉教授办公室,自我介绍后提出想跟她做科研的愿望,百般恳求下获得了机会,并每周参加易老师的博士生讨论班,先从编程和数据处理开始,后来逐渐拥有了自己的课题和科研项目,自己建立统计模型。

我的北大考博经历

我的北大考博经历

学, 研究生院确定复试资格线为: 英 语, %( 分。 *’ 分; 业务课 %’ 分。 根据这个分数线, 我均通过。 并 且是法社会学方向惟一具有复试资格者。 总分 在法理学考生中列第一。
三、 复试过程 当知道初试成绩以后, 我很高兴, 就 悉心 准 备复试并等待复试通知。 &’’$ 年 北 京 大 学 博 士 但我 迟 生招生简章上标明复试时间为 $ 月上旬, 迟等不到通知。 于是, 我 就 于 $ 月 !* 日 直 接 打 电 话询问北京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办公室,对 方告 当 时我 很 诧异—— — 诉我复试时间定在 $ 月 !" 日, 为什么名单不在网上公布并通知? ( 事后想想要 不是及时打电话,很可能我连复试的机会 都将 丧失了, 因为!% 日, 即周五, 我有一天的课要上) 复 试 于 $ 月 !" 日 上 午 在 北 大 法 学 院 小 会 议 室进行。 参 加 复 试 的 共 有%人 , 复试组包括朱苏 力、 周旺生、 强世功 (强 是 在 我 回 答 完 问 题 后 才 进来的, 后来也参加了评议) 三人; 参加复试的 另外两位考生分别是艾佳慧、 何远琼 (根据我的 了解, 其中艾佳慧是北京大学的法律硕士, 其成 法 理 学 )( 分 , 法 社 会 学 %’ 分 ; 何 绩 为 英 语 $% 分 ,
・%%
社会科学论坛 !""#・ $
学术评论
怎么和教科书差不多? ) ( 何在回答了第一个问题 后周曾不要她回答第二个问题,但朱苏力老师说 还是回答一下。 何后来还是回答了这个问题, 内容 我记不得了。周旺生老师后来谈起中关村的一个 。 规定和!"#"年外资经营企业法的矛盾问题) 朱苏力老师没有给何远琼提问。 整个复试约持续! 个小时 $% 分左右 (" 点多到 。复试过程中朱苏力老师接听电话两 !!点结束) 次。 在我回答完毕后艾佳慧回答进行过程中进来 一位男青年, 对他没有做任何介绍, 后来我才知 道他叫强世功。

今年考取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的同学的分享

今年考取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的同学的分享

今年考取北京大学心理学研究生的同学的分享(希望对跨专业的同学有些帮助)考研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一直没有时间让自己沉淀下来,好好做个总结。

现在结果已定,毕业的琐事也弄的差不多,是时候来完成这道工序了。

在考研期间,我得到了许多人的无私帮助,因此现在对考研的经历做个小总结,一来履行对南师余诚学长的承诺(我曾在他那购买了许多心理学资料,并且获得了许多有用的信息,给我的复习带来了莫大帮助),二来也希望我的经历能够给学弟妹们提供一点点帮助。

考研的盆友们时间宝贵,那我就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我的复习经历和自认为比较好的学习方法。

当然每个人适合的学习方法不同,我的方法仅仅是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我考研的成绩是政治71,英语74,心理学综合210,总分355。

英语因为很喜欢英语,我大学四年中英语一直没有丢,几乎每个学期都有给自己安排一个英语考试作为学习目标,因此英语的感觉一直不错。

下面讲一下我专为考研英语做的功课。

1、大三寒假期间,我报了新东方的考研英语强化班,整个课程上下来,我对考研英语有了大致的了解,记了许多有用的笔记,对英语复习有了大致的想法。

个人觉得这个课程对我最有用的是翻译和阅读。

2、单词我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背的单词,用的是星火分三册的那种单词书。

背单词一定要多重复,且滚动快,多见才能记得住,那本单词书一共有15个list,我给自己制定的计划是一个月过一遍,因此每天半个list(没记错的话是13面),第一天背一遍,第二天重复前一天的内容,周末再把这个星期的内容重复一遍,刚开始比较吃力,习惯了就会好。

我背单词都是利用早自习的时间,我一般早上6点~6点半起床,7点左右开始早自习,8:20上课前基本能将一天的单词背完。

有人问:一天背那么多能记得住吗?关键就是要多重复!过完一遍马上过下一遍,并且,根据记忆的首因原则和近因原则,单词书要正着过,倒着过,从中间开始过。

到了中期单词比较熟练的时候,就改为每天过一个list,后期就开始把单词放到一遍,一个月过一次,用阅读来巩固单词,把省下来的早晨的时间用来背专业和政治。

赴北京学习心得

赴北京学习心得

赴北京学习心得一、背景介绍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先进的教育资源,吸引着众多学子前往学习。

我有幸获得了赴北京学习的机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北京学习的心得体味。

二、学习环境北京作为中国的教育中心,拥有众多优秀的学校和研究机构。

我选择了一所位于北京市中心的知名大学进行学习。

校园环境优美,图书馆资源丰富,实验室设备先进,为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学习内容在北京学习期间,我主要参预了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研究项目。

专业课程涵盖了广泛的知识领域,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

老师们教学水平高,教学内容深入浅出,使我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我还参预了一个研究项目,与导师和团队成员一起进行深入的研究。

这个项目涉及到新技术的开辟和应用,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数据分析。

通过这个项目,我不仅提高了实践能力,还学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四、学习收获在北京学习期间,我获得了许多珍贵的学习收获。

首先,我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学到了许多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这些知识和技能将对我的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我提高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课堂上,我学会了批评性思维和独立思量,能够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研究项目中,我学会了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包括实验设计、数据采集和分析等。

此外,我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和导师。

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专业,我们相互交流和学习,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这些人际关系对我的学习和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文化体验除了学习,我还有机会体验了北京的文化。

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有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

我参观了故宫、天安门广场、颐和园等著名景点,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在北京,我还品尝了许多美食,如北京烤鸭、老北京炸酱面等,让我对北京的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此外,我还参加了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中国画等,体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总结与展望赴北京学习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有感
往者不可谏,来着犹可追这是我读完蔡元培先生的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后所发的第一感慨。

我第一联想到的是现在的教育,而非过去。

这往者是所谓的过去的大学教育,但我并不想去深究它的种种弊端,只希望从中借鉴些什么,受用于现在的教育。

上世纪四十年代末,张东荪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接受西方文化虽只有短短近五十年,然而却居然在思想文化界养成了一种所谓Liberal Mind(自由胸怀的素养)。

这种氛围在一些外国名校仍然存在,在今天的中国却已经是慢慢地消失了。

还记得央视做过一期名为以求是知名的节目,求是是浙大的校训,然而浙大的某一位教授居然假造论文以求取名誉,其中涉及很多潜规则,多是放之任之。

求是也就成了对现在大学最犀利的讽刺。

这些现实让我们更有感于蔡元培的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的格言。

我觉得,这也同样受用于高中教育。

学习应该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我总是这样觉得。

而这个感受也只限于某些短暂的没有压力地读书的时候,读自己想读的,没有重点考点,而现在的高中,总是片面追求几个率。

在拼命灌输知识点的同时要求想深、想透,在将学习等同于每一次划分三六九等的考试时要求我们热爱它,这不是很可笑
吗?看看那些所谓的名校吧!还有几个人会为了真理争个面红耳赤?考一所大学,是学习教育的终点,而读一所大学,只是找工作,满足物质需求的保障,有多少人在大学四年里毫无长进。

大学的意义何在?大学不该只是这样的浅薄,高中教育也不该只是这样急功近利。

面对分数,我们无力也没有能力去改变,只有匆匆适应,忙个晕头转向。

一圈下来,少了一颗孜孜不倦的心,不懂得欣赏,感知。

只知模式,只知公式,感觉什么都像被套上了枷锁,囫囵吞枣,味同嚼蜡。

那些整天钻进书海的人,多数是爱的分数而不是书。

我们没有时间,也早已没有兴趣去探究那些不在考纲之中的问题,早早地结束课程,日复一日地做着模拟试卷,除了应付高考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目标。

找每一个得分点,学会规矩呆板的答题步骤,我没有任何思维火花,我没有能力去创新。

我知道,生活并不需要这些,它要的是一个自由,理性争鸣的人。

我知道,这不是教育的初衷。

教育应该是为了培养人才。

人才不等于文凭,而是一个懂得学习,热爱学习的人。

这就是教育的良心,教育的归宿。

它应帮助我们开拓心胸,而不是囿于模式;它应帮助我们完善人格,而不是更加自私;它应帮助我们懂得热爱,而不是变得麻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