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
抗日战争英雄故事-老兵徐治安曾护送朱德元帅过黄河

抗日战争英雄故事-老兵徐治安曾护送朱德元帅过黄河徐治安,1920年出生于四川潼南县,是一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兵。
下面小编给大家讲一讲抗日战争英雄故事-老兵徐治安曾护送朱德元帅过黄河。
老兵徐治安曾护送朱德元帅过黄河走进徐治安老人的家,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抗战老兵、民族脊梁”的牌匾。
除了牌匾以外,徐治安老人最宝贝的还有这两块抗战纪念勋章。
徐治安一生经历了多次战役,还曾作为队长护送朱德元帅渡黄河,这些都是他最珍贵的回忆。
“参军抗战是因为被抓壮丁,没人愿意被抓壮丁,但是我不一样,只要能抗日打鬼子,被抓壮丁我也乐意。
”“我参加抗战时的身份是国军的兵,但是在我心底,我不是国民党的兵,我是人民的兵,我护送过红军总司令朱德元帅过黄河!”“人人都怕死,可如果我们不冲上去抗日怎么办?死的人会更多!”“我们当时一起参军的人有几千个,抗战完了,最后活着回来的,连上家属也才10多个人。
”……6月4日,我们在四川彭州市天彭镇天府中路社区西七巷见到抗战老兵徐治安时,他正在读报。
今年已经95岁高龄的徐老眼不花、耳不聋,回忆起70年前那段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滔滔不绝。
18岁被“抓壮丁”参加抗战保家卫国圆心愿1920年,徐治安出生于四川省潼南县花岩乡的一个农村家庭。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
战争死了很多人,为了充实军队,当时的国军在全国各地抓壮丁。
1938年,年仅18岁的徐治安在安岳县长河乡探望姐姐时,被抓壮丁入伍当兵。
“参军抗战是因为被国军抓壮丁,没人愿意被抓壮丁,但是我不一样,只要能抗日打鬼子,被抓壮丁我也乐意。
”徐治安说,因为战争的缘故,大家惶惶不可终日,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当时我们的日子就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不晓得过了今天还有没有明天。
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日本人的侵略,就算生活条件差点,也不至于过得那么恼火。
”“被抓壮丁的时候,我只有18岁,也是个热血青年。
当时觉得只要是去参军,能打鬼子不论是不是被抓壮丁都好。
敬礼——抗日战争的老兵初三作文600字

他,就是抗战时期的老兵,就是我们全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敬礼!
但是他却永远也忘不了。忘不了战场上累叠成山的同胞的尸骨,忘不了阴霾天幕下被担架抬着默默撤离的伤员,忘不了战火里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同志们,屈辱的岁月已经过去了,抗日战火牺牲的同胞们,你们,安息吧!
七十年了。
如今的中国,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华夏民族壮大了,富强了,我们的祖国正以朝气蓬勃的步伐稳健地昂首阔步,我们的祖国正努力建设成让全世界人民瞩目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阳光真灿烂,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真舒服。他在和煦的阳光中微笑着,笑得那么坦荡,那么轻松,那么自由。他年迈的身子弯曲着,手脚似乎有点不利索,但他的眼睛却是炯炯有神,眼神中全是满满的幸福和欣慰。
老兵专车行驶在天安门前。他坐在车上,道路两边全是手捧鲜花和挥舞国旗的人们。他向他们挥着手,昂着头。
七十年了。
这是一个伤疤,一个屈辱的伤疤,一个惨痛的过往,一段痛苦的回忆。但是,我们永远都不能忘却这段历史!中国人民不可辱,中华民族不可欺!
他明显激动起来了,清澈的眼眸中开始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微风拂过他的脸庞,和暖的阳光照射在他黝黑的皮肤上,明显地突兀着写满了岁月的故事的脸上如刀刻一样的皱纹。耳边传来振奋人心的嘹亮歌声,他的眼前模糊了,脸颊满是泪水。他面对五星红旗,庄严地敬了一个军礼!他的手明显地在颤抖,可是这个军礼却那般坚定,他的精神分外抖擞!
敬礼——抗日战争的老兵初三作文600字
敬礼——抗日战争的老兵初三作文600字
C1308姓名:姚芊芊
成千上万的白鸽飞向蓝天,驻的和平,不朽的精神!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

抗战老兵段锦先口述访谈1. 引言1.1 段锦先老兵介绍段锦先老兵,现年96岁,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名老兵。
他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家境贫寒,自小就在艰苦的环境中长大。
在抗战期间,段锦先奋勇参加了抗日战争,为保卫祖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争结束后,段锦先立志继续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在各个领域都有不俗的成就。
段锦先老兵是一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他为祖国的和平稳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铭记的抗战老兵之一。
【段锦先老兵介绍】完。
1.2 访谈目的访谈目的:通过记录抗战老兵段锦先的口述访谈,了解他在抗战时期和战后的生活经历,感受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借助他的故事,向读者传递抗战老兵的精神力量和奉献精神,让更多人了解抗战历史,珍惜和平,珍爱生活。
希望通过这次访谈,让抗战老兵的经历得以传承,让人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铭记那段艰难的岁月,向抗战老兵致敬。
2. 正文2.1 家庭背景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背景十分朴实。
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是家中的长子。
由于家境贫困,他从小就懂得艰苦奋斗的道理。
父母都是勤劳的农民,养家糊口不易。
段锦先老兵从小就帮忙劳作,磨练出了坚毅的性格和勤劳的习惯。
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虽然贫困,但家庭教育却十分严格。
父母教导他要诚实守信,要有爱国心和家国情怀。
这些家庭教育对段锦先老兵日后的抗战经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战争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忘初心,牢记家乡和家人的期待。
段锦先老兵的家庭虽然简朴,但充满了温暖和爱。
他和家人之间互相扶持,共同奋斗,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
家庭是段锦先老兵坚强的后盾,也是他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家庭背景的影响使得段锦先老兵在战争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抗战英雄。
2.2 战争经历段锦先老兵在访谈中回忆起了当年的战争经历。
他描述说,自己参加抗战的那段时间是一生中最艰难的时期。
他曾经参与过多次激烈的战斗,亲眼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和伤亡。
他说,每一次的战斗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战争的残酷。
我的爷爷是抗战老兵作文伤感

我的爷爷是抗战老兵作文伤感
我的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
每次想起他,我的心里总是五味杂陈。
记得小时候,我总是喜欢缠着爷爷,让他给我讲过去打仗的故事。
爷爷总是坐在那张老旧的藤椅上,眯着眼睛,仿佛思绪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有一次,爷爷给我讲起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那时候,他们的部队接到了坚守一个重要阵地的任务。
敌人的炮火猛烈得像暴雨一样,不停地轰炸着他们的阵地。
“娃呀,那炮弹就在身边炸开,耳朵里全是‘轰隆隆’的声音。
”爷爷皱着眉头,声音有些颤抖。
“爷爷,那你们害怕吗?”我瞪大眼睛问道。
爷爷摇摇头,坚定地说:“怕啥!咱们是为了保卫国家,保卫老百姓!”
他们在阵地上坚守了几天几夜,没吃的,没喝的。
爷爷说,有个小战士饿得实在受不了,偷偷啃了一口旁边的树皮。
“爷爷,那后来呢?”我紧张地抓着爷爷的衣角。
爷爷叹了口气,“后来啊,咱们的增援部队终于来了,把敌人打跑了。
可好多战友,都再也回不来了……”说到这里,爷爷的眼睛里闪烁着泪花。
如今,爷爷已经离开了我。
但我永远记得他讲述那些故事时的神情,记得他身上的伤疤,那是他为国家付出的见证。
爷爷,我会永远铭记您的英勇和奉献。
您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前行。
一位抗战老兵的白求恩情怀

25文史月刊·2023年第12期2022年冬,刚过完百岁生日的抗战老兵张业胜,被病毒夺走了生命。
张业胜,出生于河北阜平,1937年9月参加八路军,是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生白求恩的学生,也是和白求恩一起工作过的战友。
获悉张业胜不幸病故的消息,在震惊与惋惜之中,他和蔼微笑,精神矍铄的音容笑貌,不时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他和我一起编辑《跨越七十年》一书,期间他送我一张他在白求恩学校毕业时的照片。
每每看到这张照片,他与白求恩的那些往事,就一股脑地涌了出来。
其中他与白求恩相识的故事和难以割舍的情感,真挚感人,令人思慕。
那是1938年,张业胜还是一个16岁的小八路,在晋察冀边区司令部卫生所任司药兼内科护士,他负责管理白求恩带来的医用器械、药品和国际社会援助的医疗物资,负责每天给伤病员打针和送药。
有一天,白求恩来到药房,验收由西安经晋南解放区运来的医药物资。
张业胜把一件件铁制的器械箱、木质的药箱全部打开,白求恩仔细地查看并询问情况,当看到箱子里有许多器械和药品的位置是空的,显然是在运输途中丢失了,白求恩生气地摇摇头。
看到白求恩无可奈何的表情,张业胜心里有点不知所措。
白求恩环顾了一下简单的药房,细心一位抗战老兵的白求恩情怀◇ 卢 东26文史月刊·2023年第12期地询问情况:“就这些东西吗?”张业胜回答:“是的,这是我们全部药品,负责保障司令部、政治部等十几个单位的医疗任务。
”白求恩看到药房里设备落后,药品匮乏,完全没有正规医院的样子,不由得皱起眉头。
白求恩思索片刻后,转身亲切地问张业胜有什么困难和需要,张业胜一下轻松了许多,脱口而出:“需要一个用来消毒的煤油炉和两支注射器。
”白求恩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援助物资里拿出煤油炉和注射器,放到张业胜手里。
由于语言沟通有一定困难,白求恩比划着和张业胜交流,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微笑着一面细心询问用途,一面耐心教他如何使用。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讲述抗战老兵的感人故事
在二战期间,日军入侵中国,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
在这场战争中,有无数的中国军人英勇抗敌,其中许多老兵至今仍在世,他们的故事让人感动。
有一位老兵叫李大爷,他当年是中国军队中的一名士兵。
当日军进攻他的家乡时,他毅然加入了抗日队伍并参加了几年的战斗。
在战争中,他曾被炮弹炸伤,但他没有放弃,一直坚持战斗。
最终,他幸存了下来,但他的许多战友都牺牲了。
另一位老兵王大爷,他是抗战时期的一名狙击手。
他在战争中一度被日军围攻,但凭借着他的勇气和技能,他成功逃脱了。
他说:“在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拼命战斗。
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我们必须放下一切,即使面对死亡也不能退缩。
”
还有一位老兵张大爷,他是在战争中受了伤的。
他在医院里度过了长达数月的康复期,但他从未放弃过战斗。
他说:“我是为了祖国而战,如果我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会觉得非常遗憾。
我必须坚持下去,直到战争结束。
”
这些老兵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他们的勇气和坚韧。
他们在战争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但他们从未放弃,一直坚持战斗。
他们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 1 -。
讲身边老兵的故事

讲身边老兵的故事
好的,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个身边老兵的故事。
我的爷爷是一位抗战老兵,他今年已经88岁了。
他年轻时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抗日战争队伍。
他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也亲眼目睹了许多战友的牺牲。
爷爷曾经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子弹从他的前胸穿过,幸运的是没有伤到要害。
他在战地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又回到了战场。
他说,当时年轻,一心只想为国家尽一份力,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
战争结束后,爷爷回到家乡,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他很少提起自己的战场经历,也很少向人展示自己的伤疤。
但是,每当我问起他当年的战斗故事时,他总是会深情地回忆起那些过去的日子。
爷爷告诉我,他在战场上的最大收获是学会了珍惜生命和感恩生活。
他说:“战争是残酷的,它可以让人们瞬间失去生命。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感恩身边的人和事。
”
虽然爷爷已经年迈,但他仍然保持着军人的严谨和自律。
他每天早起锻炼,保持整洁的仪表,并且非常注重自己的饮食健康。
他说:“年轻时保家卫国,老了要保重身体,不给国家添麻烦。
”
作为老兵,爷爷也经常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他说:“自己有责任为这个社会尽一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
爷爷的故事让我感到非常感动和敬佩。
他是一位勇敢的战士,也是一位有责任心的公民。
他的经历和故事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也让我更加敬佩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的老兵们。
我的爷爷的抗战经历:历史的见证作文

我的爷爷的抗战经历:历史的见证作文我爷爷是一位抗战老兵,讲起他的经历,我总是听得入迷。
他年轻的时候,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生活在那样动荡的环境中,他的故事让我感到无比震撼。
爷爷常常跟我说,那个时候每一天都像是在走钢丝,稍不留神就会跌入深渊。
有一次,他告诉我,他和战友们在一片被炮火轰炸得面目全非的土地上,偷偷地埋伏敌人。
那些日子,他们每天都要提心吊胆,晚上听着远处的枪声入睡,醒来又继续和敌人斗智斗勇。
爷爷总是用一种轻松的语气讲述那些严峻的时刻,似乎把所有的苦难都化作了笑声。
他说,战友们互相鼓励,甚至会在严肃的时刻讲笑话,努力让紧张的氛围缓和一些。
我特别记得他讲的一个故事。
那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战士们的衣服都湿透了,饥饿和寒冷逼得人心惶惶。
爷爷的一个战友突发高烧,大家心急如焚,四处寻找药物。
最终,他们找到了一点草药,爷爷和另一个战友冒着敌人的炮火,拼命把药送到病床前。
那一刻,爷爷的眼中流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
他说,生死关头,友谊就是一剂良药,让人感到无比温暖。
抗战的日子里,爷爷也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
他的脸上总挂着一抹淡淡的微笑,仿佛那些恐惧与痛苦都没有留在他的心里。
他经常跟我说,面对困难,不能退缩,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光明的未来。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会有希望的曙光在前方等着我们。
当我看到现在的和平生活,心中感激涌动。
爷爷的抗战经历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铭记的教训。
他用生命捍卫了我们的未来,让我们能够享受现在的美好。
我希望能将他的故事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历史。
每当我听爷爷讲述这些经历,我就感到无比自豪,因为他是那段历史中真正的英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位抗战老兵的回忆邵舍福口述汪岚整理班级:国复142班学号:14837217人物资料:姓名及出生年月:邵舍福(邵德富),男,1921年10月14日。
浙江金华武义县白杨街道下邵村人,1939年腊月他代替已经结婚生子的哥哥邵李福被国民党抽壮丁走上抗日前线,时年18岁。
邵舍福“高小”(小学)毕业,在国民革命军第28军62师184团3营9连当过上士文书,当时陶柳任师长,张选铭任连长。
后被编入第88军,军长为方先觉。
有“抗日英雄”的徽章。
1947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邵舍福所在的军队被人民解放军收编,思家心切的邵舍福选择了回家。
时代背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杭州、富阳相继失守,部队急需人员补充新鲜血液。
一、邵舍福听力不好,先今交流需要用纸笔。
据邵舍福说,他当兵是在国民党28军,具体职务是28军62师184团3营9连上士文书,连长是张选铭,师长是陶柳。
后来,是在88军,军长是方先觉,抗战胜利后,从安徽安庆回家。
据资料介绍,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进行编制调整时,国民革命军28军隶属第10集团军,陶广任军长。
下辖:第16师,章亮基任师长;第62师,陶柳任师长。
该军整编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奉命在罗店以南、蕴藻浜、大场镇、广陈镇等地阻击日军。
在此次会战中,该军伤亡惨重,后撤至嘉兴地区休整补充。
在此期间,该军新增编第192师,胡达任师长。
1939年冬至1941年,该军先后参加了1939年的冬季攻势作战和1941年的第2次长沙会战。
1942年初,该军隶属第23集团军时,第25军第52师改隶该军。
同年5月至9月底,该军参加了浙赣路会战,奉命在浙赣路以北新登、建德、寿昌一带打击日军。
此次会战后,该军驻守在安徽歙县整训。
1945年9月,该军第62师改隶第88军,第70军第80师改隶该军。
邵舍福一家原本是本分的务农家庭,他能写会算,在上世纪30年代的武义已经算是个知识分子了。
家庭的平静在1939年的一天被打破。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杭州、富阳相继失守,部队急需人员补充新鲜血液。
当时,在武义一带,第一批、第二批年轻人去部队的时候,都像现在参军一样,戴红花去的。
到了第三批的时候,就改成了抓壮丁形式。
邵舍福的哥哥被部队抽了壮丁,要去抗击日军,邵舍福的哥哥已经结婚了,大嫂为此终日痛哭。
这个时候身材消瘦的邵舍福站了出来:“让我代替大哥吧!我能行!”邵舍福就这样加入了28军62师184团3营9连,奔赴了抗日战场。
在经历了浙赣会战的种种惨烈战役,作为文书的邵舍福活了下来。
“有一次在南昌打仗,我们的军队只有破烂的步枪,连炮火支援都没有。
日军炮火漫山遍野地炸,当时我们只能用血肉之躯迎着炮火冲上去。
有一颗炮弹就落在我的身边,可是却没有爆炸,我真是运气太好了。
”“我去的时候,只有18岁,个子小,部队还嫌我太小。
”邵舍福老人说,“在江西南昌,我们经历了一次大仗。
我是步兵,打大仗的时候,没有炮,部队真的是没办法打仗的。
”“别人最怕的就是炮弹袭来,我不怕。
有一次,一个这么大的炮弹就落在我身边,还好没有爆炸。
“现在时代好啊,像我们那时候天上到处是飞机嗡嗡的声音,老百姓都缩着头不敢出门,一枚炮弹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过今天……”“那时候当兵条件十分艰苦,每月7块钱的生活费,其中2.5元是草鞋费。
大冬天的雪已经快厚到膝盖,我们上身穿着棉袄,下身却是短裤、草鞋,脚冻得发黑,很多士兵都冻死了。
”“每次部队出任务前,老兵都会对新兵说‘不用怕,子弹长眼睛的’,这是当兵的‘土话’,用来鼓舞士气。
听了这句话,我们就好像真的不怕了。
”不然,我也回不来了。
”老人用手比画着,说得很激动,“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武义旱情严重,水稻没法种,出去当兵的比较多。
我们抽壮丁去的是比较少的,20多个人。
我们一起去当兵的人,诸暨失守的时候,死了很多,后来在江西南昌、上饶两次战斗中,基本都被炸死了,到现在,和我这样的人可能就没有了。
”在部队里,邵舍福老人说,日本鬼子投降后,国民党部队克扣军饷越加厉害,下面的人非常可怜。
由于部队保障不好,吃饭时,第一碗饭要盛浅一点,吃完就去盛第二碗饭,第二碗饭要盛得满满的,这样一来,就能比别人多吃一碗饭。
冬天里,穿的还是自己打的草鞋。
团里的另外两个文书都冻死了,我还好调去安徽,逃过一劫。
”老人说:“那些年的人和事,以前我还记在脑子里,可是后来我就特意忘却了,因为记着让人徒增烦恼。
再说,70多年了,很多事情也都淡忘了。
那些事情应该和后人多说说,让大家都明白。
”二、邵舍福当过文书,那时候,一个团有三个文书。
“日本鬼子投降那年,我负责登记,看到那场景真的可怕,日本鬼子尸体堆积的血水都超过了我的膝部。
”他说,当时南京街头并没有什么人,在一个仓库里集中了很多投降的日本兵,收缴的武器堆成一堆,敌人们没有了之前的飞扬跋扈都老老实实呆着,非常“听话”。
邵舍福在收缴敌人武器的时候,还悄悄塞了张纸条给日本兵,上面写着:你们为什么要来中国杀死我的同胞?不久后他得到回复:我们是奉天皇命令,没有办法。
回忆起这件事,老人总有点遗憾,“早知道那时候把纸条留下来,如今也好做个纪念。
”面对这个质问,战俘里有人显然能看懂汉字,他们相互交头接耳商量了一下,一名干瘦的战俘鞠躬后回答:“我们是奉天皇的命令来的,我们也没办法。
”这个回答,让邵舍福久久无法释怀。
他也在问自己,人和人之间为什么不能和平相处呢?死了这么多人,流了这么多血,战争实在是太让人绝望了。
战后邵舍福回到了武义老家,这个问题却一直在他心里,直到他遇到了妻子徐秀桂。
三、徐秀桂今年88岁,14岁时外出放牛割草,意外受到了日军细菌战的侵害,17岁时右脚烂了起来。
为了给徐秀桂看病,她的亲人也是想尽办法。
老人回忆,有一次,长辈背着她武义县城看病,还没轮到就诊,日军的飞机就开始了轰炸,长辈是背着她逃出县城的。
在长辈的撮合下,徐秀桂与邵舍福缔结了姻缘。
邵舍福在婚后,对徐秀桂的右脚格外上心。
他非常想治好妻子的烂脚病。
上世纪90年代,听说医学有了很大进步,已经能缓解这种病了,邵舍福就骑着三轮车带着妻子四处求医,一直到最近,妻子的烂脚病总算有所缓解了。
对于当年的疑问,邵舍福在和妻子的美满生活中也渐渐有了自己的心得。
邵舍福说,“为什么要打这样残酷的战争,为什么日本人要跑到中国的土地上来杀我们老百姓?”这些疑问在邵舍福的脑海里翻滚。
70年后的今天,在武义县下邵村一户农舍里,95岁的邵舍福躺在床上,看着身旁同样躺着的妻子徐秀桂。
徐秀桂那被细菌战腐蚀的右脚让他忍不住要流泪。
“我那时候觉得打仗很苦很残酷,但看到妻子的右腿我就明白了,那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我们的老百姓当时受了那么多的苦,我上战场就是为了保护这些亲人啊!我们虽然衣衫褴褛,武器简陋,但保家卫国义不容辞,我站出来是为了保护亲人们再也别受这种苦!”四、老人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生活得都挺不错,儿子、女儿对老人很好,孙子辈的也很孝顺,特别是大孙子邵国琪,一直在代父母照顾爷爷奶奶。
“爷爷平时最喜欢的就是有人来家里玩,他可以和人家一直聊下去。
小时候,我们就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
”邵国琪说,“爷爷跟我们说得最多的是,他从来没有对不起共产党,在回家前,国共内战的时候,战斗中,他总是朝天放枪,没有把枪口对准过同胞。
”退伍后,选择回家的邵舍福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回家就好。
回家之前,在徐州火车站,解放军发过一张证件,证明是抗日战士,证件就笔记本大小。
可惜,在“文化大革命”时,为了逃过批斗,他把所有能证明自己是国民党兵的物件都毁掉了,最后只留下了一个装子弹的行李箱。
如今,邵舍福还保存着这箱子,里面放着书。
子弹箱,是邵舍福退伍至今保存下来的唯一物件。
看着箱子,他有些激动,“打战打到最后日本人投降,我们的枪支已经不多了,枪的背带是用稻杆绑的,枪栓因为生锈拉都拉不开。
现在国家变强大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国耻。
”“我能够活到现在,真的很幸运,很多人连名字都没有保留下来,更不知道尸骨落在何方。
”老人一再提到,一起抽壮丁去的有20多个人,他们牺牲后,很多人在族谱上都没有名字,骨灰也没有拿回来。
原因是前些年在做族谱时,有人认为,这些人是被国民党抽壮丁去的,不应该进族谱。
为此,在做谱时,邵舍福就提出异议,认为这是极不公平的,这是时代造成的悲剧。
所幸的是,如今,这种思想早已成为过去。
五、晚年生活邵舍福肯吃苦,喜欢帮助别人,从不与人发生争吵。
早些年,只要村里人家有红事白事,老人都很乐意为大家写对联,并且分文不收。
他还经常义务清扫村子道路,不求任何回报。
邵舍福有一块县政府颁发的“健康老人”奖牌,他一直引以为豪并将它珍藏起来。
现在,邵舍福已是95岁高龄,头发花白,形体枯瘦,满脸的老年斑,生活根本无法自理。
老人家耳朵听不见,好在视力还不错,家人们一般通过用粉笔写字与他进行交流。
“90岁时父亲都还能下地劳作种油菜,之后由于年老体弱一直卧床,前不久还因为肺炎住院了。
”邵长法说。
邵舍福的妻子徐秀桂今年8岁,前年她不小心摔进沟里导致手脚骨折。
一个不大的房间,两位老人各躺在一张床上,由儿女轮流照顾。
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日前,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为邵舍福送来400元慰问金及冬衣、围巾、挂历等物品。
如今社会上关注抗战老兵的人越来越多,这让邵舍福和他的家人们感到欣慰。
[口述者简介]邵舍福,1921年生,原抗战老兵,现居武义下邵村[整理者简介]汪岚,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商学分院国复142班学生另附照片五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