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理论术语)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
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
指的是不用习见的“称谓”,作者或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描写它,结果消解了“套板反应”,进而使读者产生新奇感。
具体如陌生化的语言及叙述的跳动。
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思考与探究三”提出了“语言的陌生化”现象,第四单元诗歌《河床》后的导读也提出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
无论是“语言的陌生化”还是“诗的外在形式的陌生感”,实际上都意味着一个文学概念一“陌生化”。
所调“陌生化”,就是把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一种异于常规的手法表现出来,让读者感到独特、新奇。
笔者以《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陌生化”的典型例子予以浅析。
一结构的陌生化《你的名字》中的"于是,轻轻轻轻轻轻轻地呼唤你的名字”:我们见过”叠字”现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虽然用了七组叠字,但并没带来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而本句-连用七个“轻”字,就有些出人意料了。
但实际上,“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是暨字“轻轻地”延伸与发展,按照“轻轻/轻轻/轻轻轻地”断句, -连用七个“轻”字就强化表现了恋爱中的人内心的继缮之情和对爱人的一往深情。
《妈妈》中的“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这句话本应分解为“梦露也是个女人”“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两句话,两句并作一句,读起来确实“陌生”。
同时“她一生很少穿裤子"也让人费解女人怎么很少穿裤子呢?但结合全诗,我们发现,原来作者取都市女性的衣服多为裙装的特点,写出了现代文明中年轻女性的优裕生活,暗示出妈妈生活的窘迫。
由此可见,通过打破语法常规,可以使文章不平庸呆板,从而充满了活动。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一、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在《警察与赞美诗》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描写:““每当雁群在高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和她的丈夫亲热起来,苏比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在这里,欧•亨利想交代的其实就是“冬天将至”这个时间背景,但他却通过对“雁群”、“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等意象的描写将读者早已熟知的事物进行说明,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描写。
二、余华《往事如烟》《往事如烟》中余华对于声音的圆润是这样形容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没有直接说“她们”的声音圆润光滑,而是用“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这种读者并不熟悉的感觉来形容,重构了“声音光滑”的感觉,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
三、余华《第七天》《第七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思绪借助身体的行走穿越了很多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的情景之后,终于来到了这一天。
”余华在这里想要说明的其实就是“我”终于回想起了这一天发生的事,但他却花费了许多笔墨描写。
思维是借助身体行走的、情景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纷繁复杂,余华在这里借助了这些“陌生化”的描写加大了读者对熟知的事物的认知难度。
四、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这样描写黑孩灵敏的听觉:“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同感的手法,对听觉不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描写,而是将听觉视觉化、形态化,这是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五、雨果《巴黎圣母院》如果说上面的四个举例都是集中于描写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上的“陌生化”,那么《巴黎圣母院》中对“陌生化”手法使用最突出的一点应该是文学形象的“陌生化”。
具有美好心地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不在像读者熟悉的那样具有英俊的样貌,而是有着十分丑陋令人恐怖的面容。
作者将内在的美丽与面貌的丑陋矛盾而又十分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让笔下的文学形象“陌生化”。
文学“陌生化”手法(一)

它就可以留在地膜中,就用不着走进土地,长成红 苕,最后又回到地洞里。就像跟我一起上学的海昌, 如果他永远长不大,就永远是我上学的同伴,就不 会成为南下打工者,就不会穿我丢弃的破棉衣。
我和他之间的距离,就仅仅是,一棵红苕秧和一 株海椒苗之间的距离。
多年以后,我在远离高坪村的一个集镇上再次与 一群红苕秧相遇。它们与一群海椒苗相偎在一起, 脚上尽是泥土,身上沾满露水,一束稻草捆缚着腰 身。出卖它们的农人,也是一模一样的打扮,仿佛 它们的老父亲,或者亲兄弟,两手抄拢,蹲在街边, 沉浸在自己的玄想中。那一刻,我竟有些买下它们 的冲动,竟有些回到土地栽种庄稼的冲动。然而,
熟练的写作,可以制造不坏的商品,但不会有很好 的文学。
通过“陌生化”的视角,我们可以把熟悉的变 为“新颖的”,自己有话可写,也就更能吸引 读者注意。
覆
盖
大
地
的 耳 朵
杨 犁 民
一滴雨落下来,打在耳朵上;又一滴雨落下来, 打在耳朵上。
我不知道,睡下就如同死人的我,为什么会听得 如此清晰。
如果我在半夜醒转,一定是雨水落在了屋外的红 苕叶上。一滴,又一滴。仿佛就从我耳边滴下去的, 蓬的一声,随即便滑入了地底。屋外千万只绿色的 耳朵都竖起来了。此刻,村庄都已入睡,只有我一 个人醒着。听见了它们交头接耳的话语,偷窥了它 们与土地的联系。我感觉雨水透过窗户滴进了我的 耳朵里,自己也变成了一株红苕秧,加入到它们中 去了,弟兄铺天盖地。
• [尾声]少我的钱差发内旋拨还,欠我的粟税粮 中私准除。只通刘三谁肯把你揪扯住,白甚么 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
少着我的钱你在官差内赶紧偿还,欠我的粮 食你要从粮税里暗地里给我扣出来。我琢磨着 刘三:谁上来把你揪撮住,好好问一下为什么 改了姓、换了名,要叫那汉高祖?
文学陌生化

陌生化手段在《透明的胡萝卜》中被发 挥到极致,新奇怪诞的语言形成的各种 情境魔幻让读者应接不暇,不仅带来强 烈的视觉、感官冲击,营造了全新的审 美效果,也使小说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主题得到更好凸显。这些具体表现在语 言、修辞、情境和审美等方面的陌生化。
“秋天的一个早晨,潮气很重,杂草上、瓦片上都凝结着一 层透明的露水。槐树上已经有了浅黄色的叶片,挂在槐树上 的红锈斑斑的铁钟也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 透明的露水、浅黄色、红锈斑斑,简单的三个色彩词尽显秋 天早晨的萧瑟、凉意,工地附近的破败也可见一斑.
没有了光和亮、黑与白构成主色调,暗含的是寂寥、萧瑟和压抑。冷暖色调的 相互映衬,光与影的结合,使色彩之间形成强大的张力,由这种张力形成的突 兀感给人不同寻常的艺术感受,同时构成了极其滑稽的反讽。黑孩的外在形体 是瘦小的,看似经不起世俗的摧残,内心却是透亮、温暖,于是他能看到透明 的红萝卜和金色的黄麻地,能看到大自然绚丽多姿。文字上鲜活色彩与冷色调 的对比,内容上对应的正是黑孩外在沉默、渺小和他内心对光明、自由和美好 的敏感及向往。语言不只是技巧和形式。小说中语言的丰富色彩在给读者带来
视觉冲击的同时,更加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菜园的北边是一望无际的黄麻。菜园的西边又是一望 无际的黄麻。” 此句若改作:“菜园的北边和西边都是黄麻地”,意思 表达依然明确,作者却不厌其烦地对黄麻地进行“赘 述”,这一看似繁冗的重复实加大了审美难度,延长了 审美时间。黄麻这一再呈现的意象被赋予了神秘而深刻 的意蕴———它是他寻找红萝卜时的掩护者,所以它还 是黑孩梦想的捍卫者。
“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上传来一种 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 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 藏在气体里”。 “他望着上方,看到一缕一缕细的蓝色光线从黄麻叶缝中透下来,黄 麻叶片好像成群的金麻雀在飞舞。成群的金麻雀有时又像一簇簇的葫 芦蛾,蛾翅上的斑点像小铁匠眼中那个棕色的萝卜花一样愉快地跳 动。”
《红楼梦》中比比皆是的陌生化手法

《红楼梦》中比比皆是的陌生化手法赵玉(临沂师范学院)擒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关于艺术创作手法的重要思想。
对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竞栋,砷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
分析其叙事视角和言语策略,揭示其创作手法。
关键词:陌生化理论:俄国形式主义:叙事视角一、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俄国形式主义的发起者和代言人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认为,由于经常使用日常语言,我们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自动化或习惯化的状态,再也感觉不到事物.处于一种麻木状态。
而艺术的过程,正是使事物“陌生化”的过程。
作家越自觉地运用这种手法,作品的艺术性越高。
这里的“陌生化”正是俄国形式主义理论的精髓。
什克洛夫斯基于1917年发表论文<艺术作为手法)。
在此文中他指出:“艺术之所以存在。
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使人感受事物。
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
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什克洛夫斯基1989:6)这种文学主张,为我们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于<红楼梦》创作手法的评述如汗牛充栋.却未有中国学者从陌生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以前八十回为例.分析曹雪芹如何通过陌生化手法的应用,使<红楼梦》成为一本旷世奇书。
<红楼梦>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与曹雪芹成功地运用陌生化手法是分不开的。
中国小说到清朝时候已经趋向于成熟,而读者对于故事的感觉也已趋向于麻木沉睡。
文学造诣极高的曹雪芹深深了解世人的阅读感受.这一点可以从贾母对戏曲中才子佳人故事的评论看出来。
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中。
作者借贾母之口对古今小说作了一个评价: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做不过是些佳人才子。
唐诗三百首陌生化的语言例子

唐诗三百首陌生化的语言例子
唐诗三百首中陌生化的语言例子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2.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画》
4.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之涣《泊船瓜洲》
5.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其一》
这些诗句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到新鲜、惊奇和美妙,这种陌生化的语言效果能够更好地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语言陌生化经典例子

语言陌生化经典例子
语言陌生化的经典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鲁迅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通过重复的表述,强调了枣树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2. 莫言的《红高粱》中“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这句话通过运用形容词来描述高粱,增加了语言的诗意和音乐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高粱的美和价值。
3. 老舍的《茶馆》中“硬煤面子多,白大嫂子要得多,老裕泰要得不那么多那么硬,少烧点煤好。
”这句话通过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老北京人的生活和情感。
总之,语言陌生化的经典例子可以通过重复、形容词、口语化、描绘等方式来创造,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诗意、音乐性、形象等。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例子

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例子文学作品陌生化是指通过使用陌生、非常见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创造出与现实世界不同于常规的文学体验。
这种风格常常被作家用来突破常规故事叙述方式,引起读者对作品的关注。
《尤利塞斯》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学作品陌生化的典范之一。
这部小说以流金般的语言,娴熟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如字谜、文学引用和内心独白等。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勒奥波德·布鲁姆的一天展开,广泛探讨了生命、欲望和人类存在的主题。
乔伊斯通过多样化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需要耐心地去解读和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另一个例子是俄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
这部小说以中心人物亨伯特·亨伯特的视角,讲述了与青少女洛丽塔之间的禁忌恋情。
纳博科夫以独特而复杂的叙述方式,运用黑色幽默和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危险而迷人的世界。
小说中的陌生化体现在对道德观念的冲击和争议性主题的探索,使读者不得不思考自己的道德与伦理观。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文学作品陌生化的经典之一。
这部小说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在一个名为马孔多的神秘小镇上展开。
马尔克斯以富有想象力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充满神秘和超自然元素的世界。
通过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传说交织在一起,他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体验。
这些例子展示了文学作品陌生化的不同方式和表达形式。
通过使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作家们创造出了令人兴奋和令人困惑的世界,挑战着读者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这些作品让我们重新思考文学的边界和可能性,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在阅读实践中,我们经常遇到语言似乎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原则但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这些语言不受语法规范的制约和制约,给人一种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称之为这种语言为"陌生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小说、散文中,常见于。
由于其独特的酯功能,值得我们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
1.名词并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
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
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
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
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
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
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
(吴伯箫《山屋》)
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
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
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
(莫言《红高粱》)
“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
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
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
(姜丰《痴人说梦》)
例①“纺”与“疲惫的歌”动宾反常搭配,例②“透支”(动)与“快乐”(宾)反常搭配,都显得新颖别致。
4.附加成分与中心语反常搭配
①窗外/被秋风吹得很瘦很瘦的虫鸣/戚戚地咬着我的心(王一飞)
②黄昏/绕过风景中的池畔/荷塘里浮动的/是朵朵鲜绿的诗词(王媺《等待》)
③根须扎进《诗经》/伸出一枝枝唐诗/一叶叶宋词/柔风的唇轻吟/押声声柳韵依依(伊德超《折柳》)
例①用“很瘦很瘦”修饰“虫鸣”,富有质感。
例②用“朵朵”和“鲜绿”修饰“诗词”,与前面的“池畔”“荷塘”协调一致,扩大了诗词的容量,开拓了诗的意境。
例③不以常见的“首”、“阙”而以“枝枝”“叶叶”来量化“唐诗”“宋词”,使之与“柳”浑然一体,自然推出后面的“柳韵依依”。
5.词语交互错位
①云飘在水中/帆飞在天上(冰夫《莲塘月》)
②文人放下锄头/农人放下眼镜(陈黎《在一个被地震所惊吓的城市》)
例①本应为“帆飘在水中/云飞在天上”,“云”与“帆”交互错位,逼真地表现了水天一色的壮阔意境。
例②“文人”与“农人”交互错位,形象地表达了“被连续地震所惊吓”后的人们手忙脚乱的情状。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言“陌生化”,有利于破除所思维定势,增强语言领悟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有一则阅读训练题,要求从括号中选出一个恰当的词语,举例说明如下:
有名的峨眉山,所谓风景奇特,五步一小变,十步一大变的,我欣赏过一个星期。
虽然多变化,可是气势{磅礴非凡急促局促},岩石峰峦,近近地迫在眼前,往往看得透不过气来的样子。
(《鉴湖风景如画》)
在段落中的"动量" 之后,您应该从括号中选择哪个单词最匹配它?测试结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考虑选择"磅",因为"强"是人们的做法的谚语。
人参的回答是"急",而作家许勤文则用"赶"二字。
不难发现你是对还是错。
"冲"和"冲"这两个词的意思相似,而且两者的时间意义都很短,通常与"冲"不相配。
然而,"快速"从主观感受的角度渲染了眉山景观的特点,与湖景的特点相比。
下一句是"岩峰,近地逼在我们面前,往往看不到透气的样子",这是"快"的进一步诠释。
可以看到,"快速动量"这种"奇怪"方式的搭配,确实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
心态,"动量"说难听一下,回答阅读训练题难免会犯错误。
例如,当谈到"时间似乎已经入睡,水是沉默的","小松鼠自由啃太阳"这样的句子,如果你用语法规范的实践来判断,得出的结论,主
要含义是误区匹配,没有美。
总之,缺乏"语言陌生"意识,不利于阅读欣赏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