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惩罚教育_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

合集下载

教育教学中心理惩罚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教育教学中心理惩罚的危害及对策研究

教育教学中心理惩罚的危害及对策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心理惩罚是指一种对学生不良行为进行强制性惩罚的手段,它包括对学生进行责骂、威胁、杀伤、歧视或恐吓等诸多行为,这些行为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惩罚可能会产生的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心理惩罚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心理惩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大声责骂、严厉打击、威胁利诱等等,它们都会迫使学生在思维和行为上做出改变,但这种改变通常是由于恐惧或必要的适应性行为所导致的,而非出于自愿。

这种创伤性的惩罚,以及由此产生的长期的恐惧感,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对学生的智力或人际沟通造成影响,这也会给学生将来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第二,心理惩罚会降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评价。

接受心理惩罚的学生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好的、叛逆的、无能力的或不配合的人,这种负面评价可能使学生失去自信以及自我认同感,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出现偏差,进而影响他们在学校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这种惩罚也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张,因为学生们可能会为了避免自己受到类似的惩罚而不愿与受到惩罚的同学交往,这也会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心理惩罚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

长期遭受惩罚的学生可能会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种情况可能会引发学习逃避或无所事事的行为,使得这些学生最终落得学业差、能力弱和心理不健康的后果。

针对心理惩罚可能产生的危害,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掌握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心理弹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心理健康。

其次,我们需要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采取正确的惩戒方式。

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惩戒方式,如口头警告、体罚、时间限制等,但这些方式必须适度,不能伤害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选择。

远离心理惩罚回归教育理性

远离心理惩罚回归教育理性

远离心理惩罚回归教育理性摘要:班主任工作中,心理惩罚的例子比比皆是,与体罚相比,心理惩罚因行为的欺骗性与隐蔽性,以及虐待后果的内隐性和滞后性而容易被人们忽视。

可怕的是,班主任的这种行为大多是无意识的,具有很强的惯性。

许多班主任根本没有意识到,“没出息”、“笨死了”、“再这样就回家去”、“你的想法怎么怪”、“跟你说话就是对牛弹琴”等等这样的话给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的心灵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无法在短期内消失,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一位美国学者说,社会暴力的根源源于孩子幼年时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

【Abstract】The teacher in charge works,psychological punishment example meet the eye everywhere,and corporal punishment,mental punishment for act deceitful and concealment,and abuse consequences implicit and lag sex and are easy to be neglected. Terrible is,teacher this behavior is mostly unconscious,with strong inertia. Many teachers don’t realize,” useless”,” stupid”,” and then go home”,” you think how strange”,” talking to you is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 and so on so to developing students’ hearts will cause negative effect,and this effect is often unable to fade away in a short time,even it will affect the student’s life. An American scholar,social violence causes originated from early childhood by the unfair treatment.【Key words】Teacher;psychological punishment punishment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组织者,惩罚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一种常见的方法。

体罚―种禁而不止的教育病理现象

体罚―种禁而不止的教育病理现象

体罚―种禁而不止的教育病理现象体罚,作为一种具有严重病理的教育与管理方法,长期存在于中小学教育之中,就是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我国中小学还存在。

常有因教师体罚学生造成学生身心伤害的事件见诸报端,社会舆论纷纷予以指责。

在我国,教育中的体罚很早就存在。

《学记》曾将体罚作为一种教育方法记载其中:“夏楚二物,收其威也。

”王充在《论衡》中也描述过体罚在当时学校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情况:“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

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

”民间俗语也有“板子本姓竹,不打书不熟”、“放下鞭子,宠坏孩子”等说法。

体罚在国外学校也存在。

在英国,2001 年前,法律是禁止体罚学生的,但2006 年4月,英国颁布了《2006 年教育与督学法》,使英国教师有了惩戒不规矩学生的法定权力;韩国通过了《教育处罚法》,准许教师使用长度不超过100 厘米、厚度不超过1 厘米的戒尺,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适度体罚;体罚在美国21 个州属于合法;新加坡关于体罚学生的《指导原则》规定,在辅导、留校的惩戒方式不能奏效后,校长、副校长和纪律事务长有权用藤条对违规学生进行体罚,但对象限于男生,部位限于手心和屁股,必须有见证人在场,体罚后写成书面报告,并立刻通知家长。

体罚种类繁多,五花八门。

归结起来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以直接伤害学生身体为主。

诸如脚踢手殴、扯耳掌嘴、鞭抽棍打、罚爬、罚走、罚站、罚跪、罚晒、罚冻、罚淋雨、罚在碎石子上跑步、留堂饿饭等;第二类是变相体罚,如罚抄作业、罚劳动、放学不准回家等。

体罚的对象以学业不良、违反纪律的学生居多。

在这两种情况下,尤以违反纪律而遭体罚的居多。

由于男生比女生好动顽皮,学习的自觉性差,因此男生被体罚的比女生要多得多。

体罚者以青年教师居多。

这与一些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管理经验、教学方法简单、工作压力大、情绪急躁等因素有关。

他们体罚学生随意性大,对有过错的学生,或动粗,或罚作业、罚劳动,凭当时的情境和自己的心态行事。

学生隐性心理问题隐性心理问题解决

学生隐性心理问题隐性心理问题解决

学生隐性心理问题_隐性心理问题解决*导读:校方一定要重视学生隐性心理问题。

隐性心理问题是可能造成血案发生的。

学校针对学生隐性心理问题需要做出完善的引导措施。

*砍人事件近日,中国政法大学学生付某砍死教授事件震惊全国,这起校园悲剧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的热议。

议论焦点是,一个平时看上去极为正常普通的学生为何会突然犯罪?对于这样的学生,一般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案为何难起作用?在中国政法大学贴吧,一个自称是付成励同学的网友证实:他平时性格开朗,还在学校社团担任干部,能力很强,一点不像杀人犯。

上海某高校BBS上有学生认为:现在学校里有些这样的同学,平日里没什么知心朋友,很孤独。

我想,付成励可能一样吧。

长期的忧郁积压在心里,总有一天爆发,最终导致的结果有两种,一是自杀,另一种是玉石俱焚学校、老师又该做些什么呢?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三学生小谢告诉记者:那些曾经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从平时的神情举止就能看出来,我们只要躲远点就能避免危险的发生;可是现在不同了,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学生,也可能属于心理问题人群。

要是他们做出伤人举动,当真是无法防范。

对于表面上看不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应该如何发现并进行干预?这起事件表明,对于大学生的隐性心理问题应引起重视。

所谓隐性心理问题,就是指表面正常,实际却存在一定心理障碍,长期积累后有可能爆发的现象。

严宏承认,因为这些人平时与普通人无异,想要发现他们并非易事。

为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对他们进行前期干预更为重要。

实际上,很多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魔鬼,关键是它如何释放出来。

也就是说,不管是谁,只要心里有什么不快,我们都应该鼓励与他人交流。

而要做到这一点,社会应营造出一种人文关怀氛围,让每个人感觉被重视;同时,对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学生予以鼓励和尊重。

人们需要意识到:有心理问题并不可耻,应该及早发现,尽快解决。

对于有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尤其是有伤人或自伤意图的学生,需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努力,争取尽早发现。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2023年4月历年真题及答案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2023年4月历年真题及答案

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2023年4月历年真题及答案答题时间:150 分钟总题数:33 题总分:1001【单选】(总分1分)被辅导者的任何一种心理状态或行为都不是孤立的,这是心理辅导的()A系统性原则B整体性原则C发展性原则D自愿原则[结果]正确答案是:B[解析]整体性原则要求心理辅导工作者在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具备如下的意识:即被辅导者的任何一种心理状态或行为都不是孤立的,是个体人格因素与环境,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猫哥方面与其他方面、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

2【单选】(总分1分)由日常生活出现的变化和冲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导致的危机属于()A成长性危机B病理性危机C境遇性危机D灾难性危机[结果]正确答案是:A[解析]成长性危机,由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变化和冲突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如由升学、转学、应试等变化而带来的厌学、人际冲突、出走甚至自杀等现象。

3【单选】(总分1分)周末小林想去游乐场,但是又想去听一场音乐会,可是两者的时间是冲突的,这种心理冲突属于()A双避冲突B趋避冲突C双趋冲突D双重趋避冲突[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双趋冲突,当两个目标都具有吸引力,但无法二者兼得时,个体会因为难以抉择陷入困境。

4【单选】(总分1分)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是()A需要B能力C动机D兴趣[结果]正确答案是:B[解析]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单选】(总分1分)下列不属于个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是()A进行评估B收集资料C建立关系D制定目标[结果]正确答案是:D[解析]个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①建议辅导关系;②收集被辅导者的资料;③进行评估。

6【单选】(总分1分)学校心理辅导常用的教学方法不包括()A讨论分析法B讲授法C问题解决法D游戏活动法[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学校心理辅导课常用教学方法包括:①角色扮演法;②讨论分析法;③游戏活动法;④讲授法;⑤辩论法。

7【单选】(总分1分)“在儿童游戏过程中,如果儿童破坏了规则,就让他在旁边等待,不再让他参加游戏”,这属于()A负强化B正惩罚C负惩罚D消退[结果]正确答案是:C[解析]负惩罚是指,在行为反应之后立刻除去积极剌激,可以降低该反应的发生概率,主要有隔离和反应代价两种形式。

心罚——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

心罚——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

心罚——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现象关键词:心罚实质及根源类型及危害对策及措施摘要:“心罚”,它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言行对受教育者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

在学校实际教育中,它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支配、冷淡、贬低、抹杀。

“心罚”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缓性,但其对学生心灵伤害的强烈程度和持久性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真正的“看不见的灾难”。

本文作者认为采取措施:1.进一步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3.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树立尊重学生人格的法律意识.一、心罚案例2000年11月13日,浙江省绍兴市某中学初三年级女生金某上课时玩圆珠笔发出声音,遭到骆老师大声训斥,还扬言要把她送到派出所。

当天中午,金某出现不正常现象,晚上开始语无伦次,手舞足蹈,发高烧,小便失禁。

经绍兴市第一医院诊断,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

2001年10月31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14岁的中学生凯钦自缢身亡。

他在遗书里说,“我在学校淘气,把钢笔水甩在了语文老师的身上。

我其实只甩了一次。

但老师不信我,非说以前有人甩的也要我承认。

还说如果我不承认,就和我没完没了。

还说我是人渣,是没人性。

我实在受不了了……”2005年4月12日,重庆渝中区实验中学初三年级学生丁婷(化名),从学校教学楼跳楼坠地死亡。

其老师在丁婷自杀前说的“你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这句话,导致丁婷跳楼自杀。

在体罚现象受到人们口诛笔伐而越来越少的今天,心罚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心。

二、类型及危害“心罚”又称“心理虐待”、“心灵施暴”,它是指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不适当言行对受教育者心理加以惩罚的一种方式。

广义上讲,“心罚”包括一切对学生心理施加负面刺激的言行,在学校实际教育中,它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支配、冷淡、贬低、抹杀。

相对于体罚来说,“心罚”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缓性,但其对学生心灵伤害的强烈程度和持久性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是真正的“看不见的灾难”。

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成因分析

教育中的心理惩罚成因分析

第 一 , 望 太 高 。 家 长 对 孩 子 的 期 望 都 特 别 期
高 , 种 高 期 望 的 直 接 体 现 有 两 个 方 面 , 方 面 是 这 一
“ 好 ” 期 望 。从 宏 观上讲 , 考 一 个 好 高 中 、 考 的 要 考
[ 收稿 日期 ]0 1 2 2 20 —1 —1 [ 作者简 介 】 守 臣(93一) 男 , 张 16 , 黑龙 江克 东人 , 教育 学硕 士 , 尔滨师范 大学教 务处 副教授 主要从 事学 校心理教 哈
教 育 中 的 心理 惩 罚成 因分 析
张 守 臣
( 尔滨 师范大 学 教 务 处 , 哈 黑龙 江 哈 尔 滨 10 8 ) 50 0
[ 摘 要] 心理惩 罚作为教 育中的一种普遍存 在的现 象 , 产生 了极其 不 良的后果 , 影响 了教 育教 学工作
的顺利开展 。要 解决心理 惩罚 问题 , 必须 分析 清楚心理 惩罚的成 因。心理 惩罚 的形成原 因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 面: 重视教 育的社会 功能 而轻视 教 育的个体功能 ; 社会 、 家庭期望过 高 , 支持 不足 ; 育 内部 的不平衡 、 教 不平等 ;
教 育 真 的 条 件 的 保 障 不 够 , 然 给 教 育 带 来 难 以 必
承 受 的 压 力 , 里 , 们 可 以 把 教 育 的 这 种 受 到 的 这 我
1 重 教育 的 社会 功 能 。 教育 的 个体 功 能 . 轻
教 育 的社 会 功 能 主要 是指 教 育传 播 生产 经 验 和 生 活 经 验 的 功 能 。 教 育 的 社 会 功 能 是 教 育 存 在 的 基 本 前 提 。 为 了 实 现 教 育 的 社 会 功 能 , 师 的 教 职 责 就 是 传 道 、 业 、 惑 。 “ 师 代 表 着 成 人 的 授 解 教 世 界 , 表 着 拘 泥 于 形 式 的 课 程 , 表 着 学 校 中 既 代 代

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产生的原因及对策曾灿(韶关学院教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摘要: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是指由于教师的有意或无意的非暴力行为导致学生的心理、情感方面受到伤害。

相对显性伤害,它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不确定性、伤害的延迟表现性等特征。

伤害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以教师的原因为主。

关键词:学生;师源性;隐性心理伤害师源性心理伤害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等问题,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的消极影响。

教师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在教书育人的工作过程中,难免由于自身存在的弱点而做出某些挫伤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情绪紧张,心理健康指数下降,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危机的行为,这些行为统称为师源性心理伤害行为。

近年来,师生关系紧张,侮辱、责打学生致其受伤,强迫学生相互扇耳光等恶劣事件屡见报端,更有一些中小学生因遭到教师的误解、责骂、体罚等而离家出走、精神失常甚至自杀等恶性事件,2012年媒体曝光的浙江温岭女教师虐童事件更是让全社会对教师伤害学生的讨论趋于白热化。

师源性伤害中外在易见的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我们称为显性伤害。

随着社会的进步,显性伤害饱受各界的极大质疑,人们越来越多认识到,体罚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产生心理伤害,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保护,2011年修订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1条即规定: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从而,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对学生的伤害行为。

由于体罚行为的外在可见性,孩子可以诉诸监护人,或被他人察觉,相对来说更容易得到外界的监督。

还有一类伤害,我们称之为隐性伤害,相对于显性伤害,这类伤害具有更大的隐蔽性、不确定性、伤害的延迟表现性等特征。

因此,外界对这种伤害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一、隐性伤害的定义及分类目前,对隐性伤害的概念,教育界尚未定论,不同学者意见不一致,如李向辉认为,师源性隐性伤害是指由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受到身体、精神、心理方面的打击和伤害(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总第49期)心理惩罚教育——一种隐性的学校教育病理现象田汉族 当理想的教育价值受到不理想的教育效应的无情批判时,国外有的学者开始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理性反思,他们认为:“因为几乎没有人认为现代教育及其结果是‘健康’的、‘正常’的,所以,可以说整个教育都带有病理性质。

”“如果教育忘记了理性的、批判的态度的话,则反而会成为社会病理的保护者。

”[1]国内有的学者从教育不可能是健康的事实出发,运用病理学的方法对教育患病性进行研究。

[2]教育的病症有哪些?这是教育病理学首先应回答的问题。

有的学者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提出了教育浪费、教育冲突、教育滞后、教育差异四个教育病理范畴。

[3]有的学者从教育制度病理、学校组织病理、学校成员病理三个层次进行了教育病理归类。

[4]有的根据教育病症状态把教育病症分为教育经费短缺、教育效率低下、教育增长失调等。

[5]我们认为,这些分类对教育病理的研究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但这些分类基本上是从教育患病及其结果的外部表征来划分的。

事实上,象人患病一样,教育病症既有显形的、也有隐性的。

心理惩罚教育就是这种隐形教育病症中最显著的一种。

心理惩罚教育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不仅影响面大,而且形式隐蔽、危害大。

对这种病症进行科学的研究,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心理惩罚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心理惩罚教育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提出超过受教育者心理承受度的强制要求,学生被动、消极执行、从而导致学生心理障碍或学习障碍的教育活动。

心理惩罚教育是一种反理性教育,反素质教育,它与技能教育、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等相伴而生。

心理惩罚教育过程就是对学生提出不合理的技能、知识、道德等要求,并强迫学生执行的过程。

其结果就是学生心理负担过重,心理紧张、不适应,进而产生心理障碍,如兴趣单一、情绪低落、自信心降低、机械记忆、思维呆板、反应迟纯、注意力不集中等。

还可能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产生学习障碍,如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过度焦虑等。

心理惩罚教育是一种病理性教育行为,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教育相对。

具体表现为:惩罚教育、压制教育、恐吓教育、责难教育、训斥教育、无情教育等。

如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盲目赶进度,布置大量的习题,频繁考试。

教学的难度和速度都超过学生的接受可能性。

于是学生只有苦学、苦思、苦记、苦练。

这是一种没有情感的压制性教育。

又如有的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学生、批评学生,甚至恐吓学生。

不如此,就会不及格、不能毕业、不能评优……以为非得苦其心志,方能引起学生内心的震动,达到改过迁善的目的。

这是一种责难教育、恐吓教育。

有的教师用罚抄、罚读、罚站等方法,把听话当成理想的品德培养,把聪明看做是知识的・62・量的积累。

这种教育可以叫做惩罚教育、强迫教育。

应该说,采用这些方法和手段其直接目的是进行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技教育、提高教育效果,而不是心理惩罚。

然而,由于教师们忽视了学生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来接受影响的事实,把心理惩罚教育当成了发展其他教育的手段。

所以,教育的结果却走向了他们主观愿望的反面。

心理惩罚教育作为病理性教育现象必然会引发教育性病理,使教育结果异常或变态。

这种教育对学生不是促进、而是促退,成为学生发展的障碍。

如学生厌学、惧考、逃学等逃逸行为,学校恐怖症、学习恐怖症、上课恐怖症、作业恐怖症、考试恐怖症、记忆减退症、神经衰弱症、神经性头痛、胃痛等病症,虽然心理惩罚教育不是唯一原因,但却是主要原因之一。

可见,心理惩罚教育是一种严重的教育病症。

心理惩罚教育有如下基本特征:1.非明确目的性。

心理惩罚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是教师主观上想对学生进行心理伤害,而是一种客观效果上的伤害。

如许多教师对不能顺利完成作业的学生“罚抄”,其主观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多次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

但事实上,抄写一百遍不一定有认真抄写三遍的效果好。

因为学生在受罚的戒备心理状态下,抄写一百遍,积累的往往不是成功体验,而是消极的情绪体验。

2.隐蔽性、广泛性。

心理惩罚教育的形式比较隐蔽,大多是“好心办坏事,自己却不知道”。

其内容也非常广泛,隐含在各项教育活动和人际交往中,几乎和所有正常的教育具有同时性。

如,为了提高升学率,[6]采用标准试题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希望学生尽快达到或超过标准水平。

然而,大多数中下等学生,由于每次考分不高,失败的经验也会与之俱增。

长此以往,心理能力差的学生难免会得恐考症、怯场症。

又如,学校往往利用学生好胜的特点,采用排名次的做法来剌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学校对评分定等的偏好是教育制度中最具破坏力的一面,它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并公开地有系统地摧毁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和自我,也带来了师生之间的敌意。

”[7]有时,甚至是教师不公正的情态,也可能给某些学生沉重的心理打击,产生罗森塔尔负效应。

而大多数教师对心理惩罚教育的客观存在及其危害熟视无睹,反应迟纯,或者用教育的正效应来掩盖,否认教育的负效应。

3.破坏性。

心理惩罚教育既可能损害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又可以导致学生的身心障碍和疾病,如兴趣丧失、情绪低落、性格孤僻、胆小怕事、神经衰弱等,严重时,还可能产生轻生或他伤行为。

它还可能导致品德不良,如说假话、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

4.长期性。

由于心理惩罚教育比较隐蔽,其病因复杂、病根不能迅速消除,而且后果主要以精神、心理的形式存在,直到现在还没有发现有效的根治办法。

因此,心理惩罚教育一旦产生,将会长时间地困扰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心理惩罚教育的病因心理惩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有多种复杂的致病因子。

既有组织、制度病因,也有教育人员病因;既有内部病因,也有外部病因;既有主观病因,也有客观病因。

我们根据病因学和分类方法,将心理惩罚教育的致病因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遗传病因:重教育的社会功能、轻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指教育传播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实现是教育存在的基本前提。

为了实现教育的社会功能,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

“教师代表着成人世界,代表着拘泥于形式的课程,代表着学校中既定的社会秩序。

教师的兴趣就在于用做作业的方式把课程强加・63・在学生身上”。

[8]但重视这种基本功能,即教育主要是“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必然“倾向于时间上和空间上密封的体系”,“执行着公民训练和意识训练的职责”,从家庭教育开始,所有的教育基本上是把儿童和青年社会化作为主要的任务。

这样,很容易导致“对个人的控制及独立思考和敏锐批判能力的”丧失。

[9]2.教育受创病因:社会期望值过高、支持不足。

教育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评价,而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往往受人们的主观愿望的影响,教育的社会地位就是随着社会期望值的实现而不断提高的。

然而,教育的“善”的大小取决教育“真”的程度,而教育“真”的程度又取决于教育能够“真”的条件。

社会对教育“善”的期望过高,而对教育为“真”的条件保证不够,必然给教育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我们姑且把这种教育受到的伤害称为教育创伤。

当前,学校教育模式基本上是“英才教育模式”、而非“人才教育模式”。

这种情况的出现和维持,我们认为,主要是社会期望大与社会支持有限的矛盾的结果。

譬如,家长们普遍存在“望子成龙”的心态,而能“成龙”的毕竟是少数。

因为大多数小孩都不具备“成龙”的必要条件,家长们也没有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发展的必备条件。

即使家长提供了发展的必备条件,但还会受到学校条件,社会环境条件等的制约。

这样,对于成不了龙的大多数小孩来说,永远也摆脱不了要求“成龙”而又成不了龙的艰难境地。

3.教育机能失调病因:教育内部的不平衡、不平等。

教育内部总是会存在不平衡、不平等的现象,如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富裕地区的学校和学生与贫困地区的学校和学生、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等等。

教育的地域差异、水平差异、条件差异往往是促进教育健康发展的动因之一。

但这种差异本身也会给某些学校带来自然的压力,这些压力最终通过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

当这种压力过大时,心理惩罚教育就有了存在的土壤。

尤其是教育内部的许多不平衡、不平等是人为造成的。

如人为划分的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快班与慢班、优生与差生等。

这种由于起点、条件不同带来的教育质量差异也是人为的。

但是,目前的教育评价大多只问结果,不问过程。

这种不公正给三流学校、慢班、差生带来的压力比自然压力危害更大。

4.教育营养不良病因:教师教育素养缺失。

教育系统健康运作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些教育营养成份中,尤以人力即教育者的良好的素质及其结构最为重要。

良好的人力条件是教育活力的源泉。

教师的教育素养缺失是教育营养不良的重要表现,它是导致心理惩罚教育的直接病因。

教师教育素养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偏差,不知道教育要干什么。

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在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能干什么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

许多教师忙于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无暇思考教育要干什么。

大多数教师对教育要干什么的认识是模糊的、肤浅的,仅仅停在“培养合格公民”和“一定的职业能力”上。

教师们致力于“人的社会化”的目标,以为现实社会需要什么就应教学生什么。

于是,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苦干加拼命成为大多数教师的行为模式,心理惩罚甚至当作一种教学艺术广泛地使用。

殊不知,这种社会化的教育模式使学校成为知识输入机、智力加速器、使教育对象物化。

结果,人是被加工成了,但人原先具有的资质及禀赋被扼杀了或者错过了发展的最佳阶段;一方面是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的提高,一方面却是心身不全的人的大量生产。

对于教育这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现象,社会在道义上是反对的,而在行为上却默默认可。

事实上,许多教师无意识地扮演着“损害个性”、・64・“扼杀创造性”的角色。

唯一受到伤害的就是学生。

他们在师长的“为了你好”的诚实的“欺骗”中,极不情愿地但又是无可奈何地按照学校的程式循规蹈矩地痛苦生活,默默地忍受着心理的煎熬。

(2)能力缺乏,不明确怎样干更科学。

教育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效率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处理教材的能力、组织教学的能力、班级管理能力等等。

进行心理惩罚教育事实上是一种教师缺乏能力的表现。

由于能力差就不能科学地有效地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只能用一些非科学的、斯巴达克式的教育手段,让学生极不情愿地被动地接受教育影响。

(3)心理素质不全,缺乏应有的教育敏感性、教育热情和耐心。

教育敏感性是指教师对学生的现实状态具有迅速反映的特点。

缺乏应有的教育敏感性就会对学生的兴趣、态度、情感等漠视。

随之而来的就是强调自己要求的合理性。

这样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要求就会发生严重冲突。

心理惩罚教育正是在这种严重冲突的背景下发生的教师坚持要求而学生又不愿接受要求或无法满足要求的教育病理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