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
心理异常

第一章心理异常概述

第一节:心理异常及其病理学模式

什么是心理异常

(一)

心理异常就是某一时期或长期的、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的、没有能力按照社会所认为适宜的方式行动,以致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心理状态。

心理异常的三个特征:

a)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与客观环境失去了同一性。

b)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之间失去了协调性。

c)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失去了稳定性。

心理咨询分为“调适性”和“发展性”两种。

调适性心理咨询的目的:

1.渲泄。

2.改变,即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和思考方向。

3.激发,即激发来访者的潜能,让他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4.提供,即提供调适的方法和技巧。

发展性心理咨询的目的:

1.启发来访者正确地认识自我。

2.防止和处理各种发展性问题。

3.促进来访者更好地发展自我。

(二)心理异常的类型

心理异常分为:

1.非病理性心理异常(即一般心理问题,mental block)。

2.病理性心理异常(即心理障碍,mental disorder)。

是否具有情景性为这两类心理异常的区别标准,即特定的情景才能引起的心理异常,为非病理性心理异常。

病理性心理异常(心理障碍),又分为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精神失常,amentia),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心理紊乱,psycho-disturblance),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边缘状态(bordering state)。

心理疾病是各种心理障碍的症状群的集中综合体现。

心理疾病分为轻性心理疾病(主要是心理紊乱的集中的突出的体现)和重性心理疾病(主要是精神失常、边缘状态的集中的突出的体现)。

心理障碍的特殊类型分为心身障碍(psychosmatic disorders)和心身疾病(psychosmatic disease)。

(三)心理异常的病理学模式

1.生物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也与躯体疾病一样,都有生物学方面的原因,各种精神症状都可以定位于大脑的某一特定部位。如麻痹性痴呆,儿童多动综合征。

2.动力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意识与潜意识,即意识与欲望、本能矛盾冲突的结果。此由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倡导。

3.行为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不良学习”的结果。所有体现心理异常的不良行为,除了由生理原因所决定的以外,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即“学习”的过程而固定下来的。此由华生倡导。

4.社会学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由生活变动等社会因素影响的结果。此由美国梅耶Mayer A 倡导。

5.整体论模式。

认为心理异常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二节心理健康及其判别标准

(一)心理健康运动的由来与发展

心理健康运动通常以1793年法国医生皮内尔Pinel P.提倡“道德治疗”为起点,而把1908年比尔斯Beers C.W.写的《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的出版和同年成立的“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作为正式开始的标志。

(二)心理健康与躯体健康的关系

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

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躯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明显的是大脑损伤和内分泌失调。

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基本条件。心理健康对躯体健康的影响,最突出的是消极情绪。

(三)判别心理健康的标准

1.心理学史上对心理健康判别标准的观点

生存标准,也称为社会适应标准:

(1)主观经验标准:根据被判别者的主观感受和和判别者的主观经验进行判别。(2)统计分析标准:根据被判别者的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进行判别。

(3)心理测验标准:根据规范化的心理测验结果进行判别。

(4)生活适应标准:根据是否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并与之保持协调进行判别。

医学标准:

(5)病因症状标准:根据是否有致病因素和症状表现进行判别。

2.当今社会对心理健康判别标准的观点

“生存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标准”是当今社会判别心理是否健康以及健康水平的两大基础标准。

用“生存标准”来判别心理健康/异常与否。

用“诊断标准”来判别心理异常的性质。

用“发展标准”来判别心理健康的水平。

“发展标准”的提出,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心理咨询的内涵,也有利于人们理解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咨询师以心理咨询为主,辅以治疗药物治疗;精神科医生以药物治疗为主,辅以心理治疗)

发展标准:

(1)认识清醒健康:认知功能优异。

不仅要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他人,而且要清醒地全面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对他人的优点不抹杀,对自己的缺点不否定。感知敏锐,注意稳定,记忆良好,想象丰富,思维灵活,语言流畅。

(2)情绪积极饱满:精神状态稳定振作。

(3)意志品质良好: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明显。

(4)个性完善统一:为人诚实,富于同情心,而非虚伪、冷漠;勤劳、富有首创精神,而非懒惰、默守陈规;自尊、自信,而非自卑、自负。

(5)人际关系和谐:乐于与人交往,与人相容。待人热情忠厚。容易接纳别人,也容易被别人接纳。

(6)潜能充分发挥: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潜能的特点:丰富性;隐蔽性;可开发性。)

第二章造成心理异常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生理因素

(一)遗传性

分析方法:(1)家系法;(2)双生儿法;(3)寄养法

分析内容:同病率,聚集性

经研究,精神分裂症、抑郁症、人格障碍这些重性心理疾病容易遗传。

遗传对心理异常的作用是通过“易患性”(潜在性)表现出来的。

(二)脑功能失调分为脑器质性病变和非脑器质性病变。

(三)神经代谢异常

环境因素

(一)人际关系不良

52%表现在垂直面上的人际关系,如上下辈、上下级等。

33%表现在水平面上的人际关系,如夫妻、同事、朋友等。

人际关系不良,尤其是全面的人际关系不良,不但能引起心理异常,而且还会影响心理异常的矫正与预后。

(二)社会生活事件

事件刺激由大到小(单位LCU):

配偶死亡100

夫妻离婚73

夫妻分居65

家庭成员死亡(配偶除外)63

结婚50

如果一年内所受刺激

合计〉300LCU,则必然导致心理异常。

合计〉200LCU,则50%可能导致心理异常。

合计〈30LCU,则安全。

(三)丧失

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丧失。精神上的丧失比物质上的丧失更容易导致心理异常。丧失是否会导致心理异常,取决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能否及时找到代偿办法。

第二节心理因素

(一)应激

应激是指一种能引起心理生理变化的刺激的、长期的高度紧张反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能使思维、行为等紊乱而导致心理异常。

应激,分生理性应激和心理性应激。

生理性应激击溃生物化学保护装置的三个阶段:惊觉阶段,阴抗阶段和衰竭阶段。

植物性神经紊乱是惊觉阶段的特征。

紊乱消失,内分泌失调是阻抗阶段的特征。

免疫功能下降,患重病是衰竭阶段的特征。

心理性应激,原因在于自己的愿望或某种情境对自己的要求超越自己的能力。其引起的心理异常包括恶劣心境。

(二)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是指能影响心理过程的负面情绪。长期的消极的内心体验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紊乱而导致心理异常。

(三)挫折

挫折是指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因不能克服或未能克服障碍和阻力,致使目标不能达到的一种心理打击。

挫折感是由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消极内心体验的情绪状态。

并非挫折本身,而是强烈的挫折感以及对挫折情境的消极反应是导致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挫折感与消极情绪的区别:

(1)挫折感只能是由挫折引起,没有挫折就没有挫折感。而消极情绪不仅可以由挫折引起,还可以由直接刺激或想象引起。

(2)挫折感虽然主要表现为消极情绪,但不全部是消极情绪,还可能包括一些难以定性的内心体验,如尴嘎、无奈、苦涩、难言等。同样也并非所有的消极情绪都可以归纳为归入挫折感,如无聊。

抗挫折能力与挫折没有直接关系。抗挫折能力与挫折感的强烈程度成反比关系。挫折产生的原因包括:

(1)客观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灾害、时空限制等)和社会因素(如人际关系不良、风俗习惯不同等)。

(2)主观因素:

①近期的、现实的期望值(并非指远期的、理想的期望值)过高,超出自己的能力。

②途径或方法选择不当。

③生理和心理条件的限制。

④动机冲突,包括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三种最基本形式。

(四)对挫折情境的消极反应

对抗,攻击,冷漠,退化,妥协,幻想。

①攻击:主要为胆汁质的人,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间接)攻击两种。

②冷漠:对挫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通常是由于经常长期遭到挫折而麻木,或因为不再抱希望,或因为如果采用攻击会招致更大挫折。

③退化、倒退、退行:表现出与年龄不相称的,童年时期的儿童行为方式。如蒙头大睡,装病不起,偷偷哭泣,满地打滚。

④固着、固执:反复进行无效的动作,带有自我强制的特点。

⑤妥协、忧虑、幻想、归于天命等。

第三章心理异常各论

第一节一般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都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中局部的心理问题。

(一)一般心理问题的特征,即诊断标准

1.情景性。

指由特定的情景诱发,在特定的情景中发生。

2.暂时性。

指不会持续出现,具有偶发性,但不是指短暂性。或者自行缓解,或者演变成心理障碍。

3.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指不存在病理性的精神症状,精神活动完全正常。

(二)常见的一般心理问题

1.自卑

自卑是指自我评价偏低、自愧无能而丧失信心,并伴有自怨自艾、悲观失望等情绪体验的消极心理倾向。

自卑常见于下列情景:

①多次体验失败挫折之后。

②多次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消极评价之后。

自卑与自我排斥的不同:

①自我排斥是一种不能接受自身(自我)的观念,而自卑则是对自己的偏低评价;

②自我排斥是对自己全方位的否定,而自卑仅限于对自己某些方面(如能力、容貌等)有否定倾向;

③自我排斥没有明显的情景性,而自卑有明显的情景性。

自卑和自责的不同:

自责可以是正常的心理现象,也可以是病理性改变的严重异常心理现象,而自卑只是在某种情景下心理失衡的表现。

矫正措施:

①要努力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②要不断体验成功。

③通过补偿作用“以勤补拙”和“扬长补短”。

2.多疑

多疑是指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消极心态(不良人格表现)。

多由于可以理解的误会而搬弄口舌,或对人有偏见。

过敏性多疑是过于自我保护,对刺激过于敏感。

多疑与猜疑的不同:

①猜疑只是一般的怀疑,多疑是猜疑的极端状态。

②猜疑可能有一定道理并符合客观事实,而多疑都是无端生疑,毫无根据。

矫正措施:

①消除成见。

②主动交心。

③胸怀宽阔。

3.无端烦恼

是指无缘无故烦躁苦恼的消极情绪。

矫正措施:

①淡化个人得失。

②要辩证地看待生活。

③要看到人总是有局限的。

4.消沉

指心灰意冷、沮丧颓唐的消极心态。

消沉常见于下列情景:

①梦想脱离现实而破灭。

②遇到挫折打击而变绝望。

③受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影响而认为人生不过如此。

矫正措施:

①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抱负。

②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

5.孤僻

指孤寡怪僻而不合群的人格表现缺陷。

孤僻常见于下列情景:

①自身不受别人理睬而不得不独处时,常会有失落感和自尊心受伤感。

②当与别人交往当众受到讥讽、嘲笑、侮弄和指责时,常会产生神经过敏,以为别人都瞧不起自己。

③当遇到各种挫折时,常会产生虚弱感和自卑感而心灰意冷。

孤僻与孤独的不同:

①孤独是指孤单寂寞的心态,而孤僻是一种人格表现缺陷。

②孤独通常渴望与人交往,也不厌烦、戒备他人,而孤僻往往不愿与人交往,在不得不与人交往时,也显得行为怪僻、奇特和做作,常会给人一种神经质的感觉。矫正措施:

①主动与人交往。这是矫正孤僻最重要的措施。

②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多关心、体贴、帮助、信任别人。

6.攻击性

指具有对他人有意挑衅、侵犯或对事物有意毁坏等心理倾向或行为表现的人格表现缺陷。

攻击性常见于下列情景:

①受到挫折时,需要缓和自身的内心心理紧张状态时。

②出现莫明的烦恼或内分泌失调等引起的情绪不安时。

③无聊空虚时,为了寻求刺激而到处寻衅滋事。

攻击性与敌对的不同:

敌对是敌视、对抗的心态,一般不直接表现为攻击行为,是攻击行为的一种潜在状态;攻击性通常表现为攻击行为,具有明显的进攻性和侵犯性。

矫正措施:

①要增强挫折容忍力。

②要提高自控能力。

7.狂热

指对某一事物表现出盲目的、过度的、不合情理的热衷的情绪缺陷。

具体表现为狂热爱好,狂热盲信,狂热爱慕和狂热行为四种形式。

狂热与热情的不同:

①热情比较稳定持久,而狂热相对短暂易变。

②热情比较广泛、深厚,而狂热较为狭窄、浅显。

③热情虽炽热但合乎情理,狂热则把热情推向极端,已很少有理智成分而违背常理。

④热情通常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而狂热往往会给个人或社会造成损失。

狂热与冲动的不同:

①冲动的发生常极为短暂,狂热则要维持更长时间。

②冲动过后会有后悔感和内疚感,而狂热过后一般只感到幼稚无聊而已。

矫正措施:

①要把自己的热情指向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对象。

②风度事想思考是否有价值,是否有意义,是否合理。

③要适当控制自己过热的情绪。

8.怯懦

指胆怯和懦弱的人格表现缺陷。表现为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性格软弱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怯懦与害羞的不同:

①害羞是难为情,仅是过分注重自我形象的表现,而怯懦是软弱无能、害怕困难的表现。

②害羞是正常心理范畴,而怯懦属于人格表现缺陷方面的心理问题。

矫正措施:

①要看到自己的力量。

②要敢于言行。

9.心理疲劳

指由心理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而导致无精打采、精力不济等精神疲乏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

心理疲劳常见于下列情景:

①活动中紧张程度过高,致使心理活动异常、心理机能降低而显得不堪重负,难以承受精神压力而疲惫不堪。

②长期从事单调、乏味而令人的活动,致使兴致索然、情绪低落、活力下降、举步维艰而烦躁懒散。

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疲劳、病理性疲劳的不同:

心理疲劳表现为精神疲乏,生理疲劳表现为肌肉疲劳,病理疲劳表现为体虚乏力。矫正措施:

①活动要有节制,不能使自己无休止地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②要使活动丰富多彩。

③要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竞技状态。

第二节心理障碍

产生心理障碍的两个渠道:

1.由一般心理问题不断地累积、迁延、催化而来。

2.脑部有病理性变化或因重大刺激而导致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一)心理障碍的特征

1.与特定的情景没有必然的联系。引起心理障碍的情景已充分泛化。

2.具有持久性和特异性。

持久性指心理障碍一旦发生,常常是经久不消、长期存在、持续发生,不经过专门的心理治疗甚至精神药物治疗,很难自行消失。

特异性指心理障碍的表现明显、突出、异样、特殊,即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表现自有特定的、能互相区别的显著的征象或标志,彼此之间不易混淆和融合,常有明显的自我感觉。

3.有心理状态的病理性变化。

包括心理状态的变异和心理能量的衰退或丧失,以及心理能力的下降。

(二)常见的心理障碍

1.感知障碍,即感知觉的紊乱和异常。包括:

(1)感觉障碍

①感觉异常

指没有外界刺激,或者虽有外界刺激但很微弱的情况下,自觉身体某个部位或者模糊区域有明显甚至强烈的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

这种异样感觉如果发生在躯体内部且不能确切地指明不适的具体部位,则称之为内感性不适;如果发生在体表且有具体部位,则称之为感觉过敏。

感觉异常可见于疑病观念、抑郁状态、精神分裂症以及颅脑外伤后精神障碍等。

感觉缺失

指感觉器官完好,却不能识别物体的性质和名称,不能识别物体的整体而只能识别物体的部分。

感觉缺失并不意味着思维过程有严重缺损,故与思维障碍不同。

感觉缺失多见于脑器官疾患。

(2)知觉障碍

①病理性错觉

指在意识异常的情况下出现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感知(主观反映),即把客观事物顽固地感知为性质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事物,自己不能深究不能认识,更不能加以纠正。

病理性错觉多见于精神病患者或意识障碍者,也可见于癔症患者。

②幻觉

指没有现实刺激物作用于相应的感觉器官而出现的一种虚幻的感知体验。

正常人在疲劳、期待等状态下也会出现片断的、短暂的幻觉。作为心理障碍的幻觉,则不仅反复出现,而且持续时间也很长。

主要包括幻听和幻视。

(3)感知综合障碍

指能够认知客观事物,但对其大小比例、形状结构功时间空间关系产生了歪曲的感知。

主要包括视物变形(视物显大症和显小症)和视物错位。

2.思维障碍

(1)思维形式障碍

①思维奔逸

又称意念飘忽。是指思维活动量的异常增多、思维速度的异常回忆和思维活动内容的异常变换,意念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持续性。

思维奔逸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思维挤压、随境转移、音联、意联。

思维奔逸主要见于躁狂症,是躁狂症的典型症状

②思维散漫

又称联想散漫。是指思维松弛、内容散漫、叙述难以切题,使人不易理解其含义。

思维破裂是思维散漫的严重表现。

思维散漫/思维破裂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

③思维贫乏

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极度贫乏,思维内容空洞,言语十分简单甚至久久沉默不语,显得茫然不知所措。思维贫乏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症状,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或各种原因引起的痴呆。

④思维迟缓

思维迟缓是指思流十分缓慢,联想显著困难,反应迟钝,思路阻滞。

思维迟缓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状,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思维中断

思维中断也称思维被夺。

思维中断是指谈话时思路突然中断,不能再接下去谈原来的问题,或者接下去谈的是另一个问题,感到自己的思想突然消失,为外力所夺。思维中断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⑥象征性思维

象征性思维是把象征和现实混淆起来,把毫无逻辑关系的具体事物和抽象的概念生硬地联系起来,违反常人思维的习惯,不经病人自己解释别人也无法理解。

象征性思维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2)思维内容障碍

主要指各类妄想。妄想是指不以事实为依据但却坚信不移,不能以其所具有的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来解释,也不能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说明的病态信念。

妄想是各类精神病的最重要、最常见的典型症状。其中以妄想占主导地位的精神病则称之为偏执型精神病,也称之为妄想型精神病。

妄想以其内容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迫害妄想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妄想。坚信有人跟踪、伤害、诋毁、诽谤和迫害自己,甚至想置之于死地。

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如伴有幻觉,则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如认为被迫害是罪有应得,则多见于抑郁症。

②关系妄想

把与已无关的事牵连到自己身上来,并坚信他人的一举一动都是为自己而发、都是在故意刺激自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自罪妄想(罪恶妄想)

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和不可饶恕的罪行,罪大恶极、死有余辜,理应受到他人鄙视、唾骂等惩罚。多见于抑郁症。

④疑病妄想

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的躯体疾病甚至是不治之症,如癌症、心脏病、爱滋病等,因而整天心急如焚、忧心忡忡,以致失去生活的信心。

多见于更年期精神障碍,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⑤嫉妒妄想

捕风捉影地认为配偶另有新欢,为证实常采用跟踪、盯梢或窥查配偶衣袋、提包、信件等,如不能证实仍坚信如故。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也可见于夫妻双方条件相差较大的正常人。

⑥控制妄想

感到自己的具体行为受神鬼或先进仪器等外界某种力量所控制而不能自主。

如果这种控制超出具体行为而感到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整个精神活动都受到外力干扰、支配和操纵,甚至连消化、呼吸、心跳、睡眠等内脏活动也受外力控制,则称为影响妄想。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3.言语障碍

分为非病理性的言语障碍和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1)非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主要是习惯性口吃。

(2)病理性的言语障碍

①持续言语

持续言语是指反复地用同样一句简单的答话回答各种不同的问题,重复多次后才转入另一句简单的答语,表现出严重的思维粘滞。

可见于癫痫性或脑器质性精神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②刻板言语

刻板言语是指机械单调地重复某一句毫无意义或难以理解的句子。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模仿言语

模仿言语是指模仿性地重复他人的话,他人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

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④缄默

缄默是指并无器质性病变的沉默不语状态。

常见于精神分裂症、木僵型抑郁症或癔症性木僵状态。

⑤脑损伤性失语

脑损伤性失语是指因脑部感染、梗塞、出血、肿瘤、变性和外伤等造成脑损伤而引起的言语功能的局部受损或全部丧失。失语的主要类型和症状有:

◆表达性失语

又称运动性失语。表现为说话困难,不能正确地表达所知道的事物,更不能表达思维的内容,常用错词,且发音也常有错误,使人难以理解,只能听懂一些词。

◆接受性失语又称感觉性失语。表现为对听觉语言符号理解能力的丧失。

◆传导性失语主要表现为复述性言语能力的丧失。

◆越皮质性失语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言语和言语理解发生障碍,但复述性言语正常。

◆完全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言语功能的全面受累,说话困难,只能发出几个单调的声音。

◆健忘性失语主要表现为对熟悉的人或物无法叫出其名称。

◆失读主要表现为阅读时不能唤起与字词形状相应的音或义,有形、音、义分离脱节现象,故而或者不会朗读,或者虽能朗读但不知字词的含义,或者既不会能朗读也不知其义。

◆失写主要表现为不能书写字词和语句,是脑损伤引言语的书面言语表达障碍。

⑥病理性说谎

病理性说谎是指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和博取别人的同情而虚构各种谎言。

常见于人格障碍,也见于伴有幻想性虚构的慢性精神分裂症。

4.注意障碍

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异常。

(1)主动注意障碍

①注意增强

注意增强是指持续地高度注意外界事物的细枝末节或自身躯体状态的细微变化而不易将注意力转移。多见于神经症、更年期精神障碍以及各种妄想症状。

②注意涣散

注意涣散也称注意减弱,是指主动注意明显减弱,注意力难以集中。

多见于各类神经症,尤其是神经衰弱,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

③注意固定

注意固定是指注意顽强地凝固在特定的对象上而难以主动地将注意转移到应该注意的新对象上,这是注意稳定性病理性增强的表现。多见于妄想状态和强迫症。

(2)被动注意障碍

主要是指注意转换,即随境转移。

注意转换是指主动注意因被动注意增强而不能持久,常随周围环境即情境的变化而不断转移,很难将主动注意稳定地保持在应该注意的对象上。

多见于躁狂症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躁狂状态。

(3)主动注意与被动注意双重障碍

①注意衰退

注意衰退是指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全面减退。

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器质性精神病以及意识障碍,也见于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

②注意狭窄

注意狭窄是指主动注意范围明显缩小,被动注意明显减弱,因而注意集中于某一对象时,就不能再注意与之有关的对象。

多见于知能或意识障碍的痴呆病人,也见于朦胧状态。

5.记忆障碍

(1)记忆“量”上的障碍

①记忆增强

记忆增强是指在病理状态下能清晰地回忆起大量过去已经遗忘了的、常人根本想不起来的经验,连细枝末节也历历在目。

多见于偏执型精神病、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

②病理性遗忘

◆界限性遗忘

界限性遗忘是指全部遗忘过去生活中某一明确的特定阶段的经历和事件,完全不能回忆。这些经历中通常是不利于自己和不原回忆、不原谈及的。

多见于癔症。

◆顺行性遗忘

顺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时及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但疾病发生前的经历则保持着良好的记忆。

多见于脑震荡、脑外伤以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意识障碍。

◆逆行性遗忘

逆行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疾病发生前一段时间所经历的事件。

多见于颅脑外伤伴有意识障碍患者,也见于老年性精神病和猝中发作等。

◆近事遗忘

近事遗忘是指不能回忆新近发生的事情,越是新近的事情遗忘得就越彻底,但对以往发生的甚至很早以前发生的事情却能回忆。

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早期和其他脑器质性疾病早期。

◆远事遗忘

远事遗忘是指不能回忆过去数月或数年前发生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疾病前是能够回忆的。脑器质情疾病一般先出现近事遗忘,十分严重时才出现远事遗忘。这是由于大脑弥散性损害进行性加重的结果。由近事遗忘逐渐发展加重到远事遗忘,并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种情感淡漠,则称之为进行性遗忘。多见于老年性痴呆等故乡年性精神障碍。

◆癔症性遗忘癔症性遗忘是指不能回忆局部经历或各种经历,但一般活动正常。

多见于癔症。

(2)记忆“质”上的障碍

①错构

②虚构③记忆错觉

④似曾相识感

⑤旧事如新感

⑥记忆歪曲

6.情感障碍情感障碍是指情感性质、波动性、协调性改变的异常。(1)情感性质改变障碍

①躁狂

②抑郁

③焦虑④恐惧

⑤情感高涨

⑥情感欣快

⑦情感低落

(2)情感波动性改变障碍

①情感不稳:毫无原因的喜怒转换,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

②情感淡漠:对于外界的任何刺激均无相应反应,没兴趣,

③易激惹:对于一般性的刺激做出十分强烈的反应

(3)情感协调性改变障碍

①情感倒错:情感反应与外界刺激完全相反

②表情倒错:表情与外界刺激不协调甚至相反

③情感幼稚:情感反应为低水平的欲望所控制,反应与年龄不符7.意志障碍

(1)意志强度上的障碍

①意志增强

②意志减弱

(2)意向活动上的障碍

①意向倒错:意向活动与常情相异,难以理解,吃泥土,自打耳光

②意向矛盾:同时进行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意向活动

8.动作行为障碍

(1)精神运动性障碍

①精神运动性兴奋

②精神运动性阻滞(木僵、亚木僵、僵住)

(2)动作异常

①刻板动作

②模仿动作③持续动作

④强迫动作

9.本能行为障碍

(1)生存障碍

①自伤

②自杀

(2)进(饮)食障碍

①食欲减退

②食欲亢进

③拒食

(3)睡眠障碍

①失眠

②发作性睡眠③睡眠麻痹

④睡行

(4)性功能障碍(略)10.意识障碍

(1)一般(环境)意识障碍

①单纯脑功能抑制性意识障碍

◆意识混浊◆嗜睡◆昏睡◆昏迷

②脑功能抑制伴有释放症状的意识障碍

◆谵妄

◆朦胧状态◆梦样状态◆精神错乱

(2)自我意识障碍

①人格解体: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认为自己不是自己,情感体验丧失

②人格转换:否认自己原有人格,认为是另外的人,自称是狐狸精

③交替人格: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交替表现两种以上人格,

④多重人格:同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表现出两种或多种人格身份

⑤自知力缺失:不认为自己的病态精神活动是病态,

11.智能障碍

(1)精神发育迟缓:是发育过程中智力水平低于平均水平的,(18岁前)

①边缘:IQ=84-70 可教育

②轻度:IQ=69-55 可教育

③中度:IQ=54-40 可训练④重度:IQ=39-25 可训练

⑤极重度:IQ=25- 必监护

(2)痴呆:

①全面性痴呆:

②局限性痴呆:人格没有改变,情感活动存在

12.定向障碍

(1)环境定向障碍:对现实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的识别与判断错误

(2)自我定向障碍: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和身份识别与判断错误

第三节心理疾病

一、神经症共同特点:(记忆)

1、发病原因:通常是由社会刺激和心理素质的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心理在社会应激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能力或社会支持所能保护的水平。

2、表现症状:精神症状如焦虑、强迫、恐惧、神衰、抑郁等;躯体症状如胸闷、心悸、尿频、耳鸣、头昏等但无组织器官的相应病理形态学变化。

3、患者意识一般清楚(除癔病外),无严重行为紊乱,且有自知力,有求治要求

4、病程一般较长,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可痊愈。

二、症状标准:

必须具备以下神经症状之一:

1、癔症性精神障碍或躯体障碍;

2、抑郁性症状;

3、恐怖症状;

4、强迫症状;

5、惊恐发作;

6、广泛性焦虑症状;

7、人格解体症状;

8、疑病症状;

9、神经衰弱症状。

三严重程度标准

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上述症状对工作、学习或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2、力图摆脱病理体验的纠缠,但又无能为力,因而感到痛苦;3、承认是病理状态,主动要求治疗。

四、“自我强迫”的含义:(记忆)

●强迫症状出现不是出自内心而非外部力量所致;

●明知不合情理,仍然反复呈现。

●不能自我控制,无力摆脱。

●强迫症状的出现会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随着强烈的痛苦和焦虑情绪。

五、恐怖症、强迫症、疑病症、癔症、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性变态)、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理解)

●焦虑症:

是指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的,同时伴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种神经症他,它的起因并非是由焦虑刺激引起,也不能以焦虑应激合理解释。

精神焦虑:既无确定的对象,又无具体内容的不安和害怕,反复出现不详预感。

单有一种性质的焦虑,无论严重与否均不属于焦虑症。

●恐怖症:

是一种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的不合情理而又异乎寻常的、强烈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不必要的回避反应的神经症。

●强迫症:

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又无力摆脱的神经症。

“自我强迫”的含义:(记忆)

●强迫症状出现不是出自内心而非外部力量所致;

●明知不合情理,仍然反复呈现。

●不能自我控制,无力摆脱。

●强迫症状的出现会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随着强烈的痛苦和焦虑情绪。

i.强迫观念

ii.强迫情绪

iii.强迫意向

iv.强迫行为

●疑病症:

疑病症是一种以疑病症状为主要表现,反复求医,症状持续,因而感到痛苦和影响正常社会活动,但又无法产生这种疑病症状的相应疾病存在的神经症

疑病关注

疑病苦恼

疑病观念

疑病症状

●癔症:是一种因神经功能失调而出现无病理性基础的癔症症状、且可因暗示发生、加重或减轻、消失的心理疾病。

●人格障碍:

持久的行为不良的模式。人格障碍的行为则持久少变。人格各成分之间的失衡或人格性质上的失常,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常使集体和社会蒙受损失,并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人格障碍的矫治关键在于支持性心理治疗。

与精神病的区别:

精神病以往是正常的,而后发病;人格障碍是一向如此。

人格障碍包括:

偏执型人格障碍:固执己见,易记恨;

暴发型人格障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易激惹;

强迫型人格障碍:过分疑虑,追求完美;

分裂型人格障碍:个性孤僻,情感冷漠,富于幻想;

癔症型人格障碍:过分情感性,追求他人关注;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冷漠无情,无视社会道德,行动冲动,缺乏罪恶感;

●性心理障碍:凡是与生殖没有直接关系,在寻求性满足的对象或满足性欲的方法上与常人不同,并且违反当时的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而获得性满足的行为,都可称为性变异。

包括同性恋、恋物癖、异性装扮癖、露阴癖、窥阴癖、性施虐狂与性受虐狂、易性别癖。

●精神分裂症:

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个性特征等各方面互不协调、相互分裂的精神病。

●抑郁症:

抑郁是一种心境状态,是以显著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对平时感到愉快的活动丧失兴趣或愉快感。抑郁心境是一种常见的正常体验,但严重的抑郁发作与正常的情绪抑郁不同,其抑郁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另外还有一些非典型症状。(如睡眠障碍)抑郁症发作的最常见的症状:显著的抑郁心境,丧失兴趣或愉快感,自信心下降或自卑,无价值感或内疚感。感到前途暗淡,有自伤和自杀的观念和行为,睡眠障碍,进食障碍,性欲减退,精力下降,容易感到疲劳,活动减少,注意力集中困难或下降。

第四节:儿童青少年常见心理异常

1、多动症、青春挫折综合症(理解)

●儿童多动综合症简称为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综合症的临床表现为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注意涣散是核心症状。其表现是做事往往有始无终,上课常常不听讲,注意易分散且常常随境转移,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离的事情,很难坚持做完某一种游戏。

一是必须具有注意涣散症状;

二是通常7岁前起病,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

●青春挫折综合症是一种在青春期因对待挫折的适应能力和心理防卫机制尚不成熟或尚不完善而导致的在挫折面前无所适从而出现的具有多种心理失调特征的心理异常。

第五节:心理调适

1、什么是心理防御机制:(记忆)

是指人在遭受挫折后,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

2主要心理防御方法(掌握)

合理化:合理化是指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或为自己的行为不被社会所接受时,寻找某种理由加以解释,为自己开脱,以减少内疚和痛苦。

压抑:压抑是指不被人所接受的或令人痛苦的欲念和经历加以抑制与压制,以减轻心理压力。

投射:投射是指把自己所不喜欢、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观念、欲望等转移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也有此恶念私欲甚至比自己更为严重,以此来保持心理安宁。

升华:是指把不能实现的欲望或痛苦的体验导向积极的、能够实现的行为表现,以使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

否认:否认指否定已经发生的但又难以接受的事实以逃避心理打击,减轻痛苦。

补偿:指选择其他能获得成功的活动来弥补因目标受挫而产生的沮丧感和痛苦感,在体验成功的满足中获得心理平衡。

反向:指用与真实的内在动机相反的外在行为来掩盖不为社会相容的或有损于自尊和安全的真实内在动机,以减轻焦虑和不安。

表同:在幻想中把自己比拟成成功的人物或在现实中到处宣扬自己与成功人物的直接、间接关系,以获得象征性成功的满足感,减轻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幽默:指以诙谐、含蓄、给人以启迪的言语和动作来化解尴尬、摆脱困境,以缓解由此而引起的紧张、焦虑、难堪和不安。

抵消:是指用象征性的语言或动作来消除不愉快事情引起的不安、自卑、焦虑和痛苦,以使心理获得平衡。

精神病学案例分析

精神病学案例分析 病案(一) 病人男性,20岁,因坚信有人要迫害自己,三次自杀未遂,而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患者一年前因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为此受到同事议论,生闷气少语,后来又因为和女朋友闹意见,以后逐渐出现精神异常。怀疑别人说他坏话,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路人故意冲他吐唾沫、吐痰等。有自言自语,自笑,追逐异性等行为,才引起家人注意。入院前有自言自语、自笑,思维内容离奇,病人自 语:“我要死了,同志们再见,拜上帝,微波控制我”,“XX,咱们结婚吧。”对异 性不礼貌。 病人病前性格敏感多疑,胆小害羞怕事。追溯其家族史中,外祖母曾患精神病多年,后在发病时意外死亡。 病人入院后检查躯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发现。 精神检查:接触被动,自言自语、自笑,问他笑什么,他说:我才没傻笑呢,神经病~在医生提问下谈出以下体验:近半年来常听到不熟悉的人的语声,有男有女,有时命令他:“去跳楼~”或者:“快去死吧。”入院后,声音仍然命令 他:“躺在床上~”有时议论他,说他“无能。”偶尔感到脑内有声音,声音与他的思想一致,在家中曾多次闻到到死尸气味,有时感到自己的身体一会儿变大,一会儿变小。病人坚信外界有某种“微波”在控制他的思维和行为。喊女朋友的名字,自笑,认为我笑是仪器控制的结果。交谈时,情感与外界环境不配合,常闭眼无声的发笑。病人生活自理差,洗漱、更衣需督促,对今后无打算。记忆、智能未见明显缺陷。否认有病。 1、患者存在哪些精神症状,

2、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 3、治疗原则是什么, 4、诊断是什么,与哪些疾病鉴别, 1、感知觉障碍:命令性幻听、评论性幻听、幻嗅、感知综合障碍思维障碍:思维散漫、被害妄想、关系妄想、被控制感、思维化声情感障碍:情感不协调意志和行为障碍:意志减退、行为异常(有自杀行为,对异性不礼貌) 2、精神分裂症(偏执型)。 1) 与心境障碍鉴别患者有三次自杀,但不是因为情绪低落,而是在幻听 和妄想的支配下自杀,整个病史中没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因此可以排除 心境障碍。 2) 与心因性精神障碍鉴别患者发病前有因被单位评为“先进个人”,为此 受到同事议论,生闷气少语,后来又因为和女朋友闹意见等诱因,但发 病的症状与这些事相关性不大,症状荒谬离奇,因此可以排除心因性精 神障碍。 3、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2分) 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用药。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1分)原则上单一用药,对于出现抑郁情绪、躁狂状态、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酌情选用抗抑郁剂、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有锥外系反应可合用安坦。(1分) 病案(二) 张某,中年女性。自述两年前她进入股市,是偷偷地动用了家里的一些积蓄,背着丈夫在炒股。开始也赢了一些,觉得很容易。所有就一下子投入了家庭的全部积蓄5万元。6个月前股市很差,输了2万多。她觉得对不起丈夫。逐渐出现心境不好,情绪很低落,开心不起来。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不想看电视,也很少看报。以前很喜欢听音乐,但现在也没兴趣了。怕与人交往,基本上很少和亲朋好友

如何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

一、心理异常鉴别诊断 1.心理正常、异常三原则 郭念锋教授认为:为了区分心理的正常和异常,就应该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以心理学对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性定义为依据:,才能使该问题明确化,根据心理学对心理活动的定义:即"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应,是脑的机能",我们有理由提出以下三条原则: 1)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统一性原则(有无幻觉、妄想、自知力) 因为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所以任何正常心理活动或行为,必须就形式和内容上与客观环境保持一致性,不管是谁也不管是在怎样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中,如果一个人说他看到或听到了什么,而客观世界中,当时并不存在引起他这样感觉的刺激,物,那么我们必须肯定,这个人的精神活动不正常了,他产生了幻觉,另外,一个人的思维内部脱离现实,或思维逻辑背离客观事物的规定性,这时我们便说,他产生了妄想,这些便是我们观察和评价人的精神和行为的关键,我们称它为统一性(或同一性)标准,人的精神或行为只要与外界环境失去统一性,必然不能被人理解。在精神科临床上,常把 有无"自知力"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其实这一指标已涵盖在上述标准之中,"自知力"或"自知力不完整"是患者对自身状态的反映错误,或者说"自我认知"与"自我现实"的丧失。在精神临床上,还把"有无现实检验能力"作为鉴别心理正常与异常的指标,其实.这一点也包含在上述标准之中,因为若要以客观事实来检验自己的感知和观念,必须 以认知与客观现实一致性为前提。上述标准对鉴别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很有效。 2)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知情意协调一致) 人类的精神活动虽然可以被分成认知,情绪情感,意志,行为等部分但 它自身确乎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各种心理过程之间具有协调一致的关系,这种协调一致性 保证人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高度准确和有效,比如一个人遇到一件令人愉快的事,会产生愉快的情绪,手舞足蹈,欢快地向别人述说自己内心体验,这样我们就可以

高中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高中生问题行为产生的 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 姓名:魏彩兰 单位:武汉市东西湖吴家山第四中学 摘要“问题行为”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它有别于违法犯罪行为,又有别于偶尔的错误行为,它是指孩子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涌动的生命,他们都需要人关心他,需要人尊重他的人格,把他当人看,每个孩子都希望有正义感和上进心,然而,这些合理的要求未能得到満足时,有些孩子便在默默承受痛苦折磨的同时,为了寻求他应当得到的东西,走错了路,这样就形成了问题行为。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各种传媒不断撞击孩子们的心灵,正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面对绚丽多彩的环境既兴奋又烦闷,想摆脱依赖,要求在家庭中获得平等独立的地位,但这一些正常合理的要求往往与现实的环境不融洽从而产生心理失衡,再加上某些特殊的外部因素影响,于是就形成了中学生的问题行为。 关键字:中学生问题行为心理成因矫正策略 我们所说的问题行为,是指学生由于情绪困扰、学业困难、人际关系矛盾等原因而产生的种种异常行为。这些行为使他们自己不快乐,也使他们周围的人不能满意,从而进一步造成学业上、生活上和人际关系上的困难。主要的问题行为有:顶撞老师;严重扰乱纪律;经常性迟到;打架斗殴;厌学和逃学;青春期朦胧情感;偷拿钱物;迷恋网络;离家出走等等。而且我们发现,不少学生有其中一项甚至多项问题行为,有的学生某阶段有这样的问题,某阶段又有那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造成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紧张,严重影响高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吴家山地区的高中教育质量出现滑坡,大大阻碍了普通高中学校的发展,同时,因为造成了较大危害而被学校开除的问题行为生,或者是未经矫治的问题行为生走入社会后,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近年来,我校为扭转这一局面,在政教处、教科室组织下多次开展

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常见异常心理的主要表现 (一)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病性障碍,在全世界范围人群中至少1%的人有可能在其一生中发生此心理障碍。在我国90年代北京地区的统计患病率为0.97%。精神分裂症大多起病于青壮年,所以中学生和大学生正是在此病的高发年龄阶段,尤其是生活在大城市或是贫困地区的学生发病率较高。在青年教师中也不可忽视此病的发生。不少人以为非精神病性精神障碍,如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人格障碍等在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会转向精神分裂症,或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可以引发精神分裂症,其实这些都是被误解的习惯性错误看法。 对于精神分裂症的识别和诊断需要全面的观察及多种方法的确诊,了解患病前后的整体详细过程是帮助诊断的重要依据。由于此心理障碍的病因尚不清楚,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症状。尽管如此,大量的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现象学的研究资料表明这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是一种精神疾病。所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是一种“临床”性的诊断,识别和判断都是依靠“临床过程”。 1.精神分裂症的主要表现 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表现出典型症状之前其实都已经处于多年的“隐性”状态。在此期间可能表现为退缩、孤僻或与众不同。通常称作为有点“怪兮兮”。他们的思维和语言令人费解,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减少或反应怪异,要么觉得对于周围一切都没有感觉,要么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别人驱使的结果。有些患者认为自己非同于一般常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和才华,有“神秘”和“超感”的体验。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冷漠、平淡或不适切,但由于意识清晰,智力正常,在学习的效率和成绩都一时显示不出存在问题。上述“怪兮兮”的状态可以持续数年,隐含地在逐步恶化,直到精神障碍首次发作前异常的思维和行为这才较为明显地表现出来。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 (1)思维障碍。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是精神分裂症常见的思维障碍的两大类型。 思维形式障碍表现为思维的令人费解和逻辑紊乱。常见的特征性的表现形式有:

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在当今的中学生活中,中学生们常面对考试低分、同学矛盾、他人议论、老师批评、家长斥责以及其他种种不利情况,往往使得情绪激动:有的大哭大闹,有的发尽脾气,有的离气出走甚至自杀。这都是心理障碍的表现。 一、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特征 1 、缺乏内动力。 初中生一般还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目的,大多学生一般都把学习成绩与个人荣誉和教师评价态度相联系,与升重点高中相联系,很少有人把学习与发展和社会需要相联系,因此他们的学习一般都是被动的。再加上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结果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压力影响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便会出现不爱学习,频繁违纪的现象。 2 、缺乏自制力。 青年初期阶段的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缺少自制能力,在家长、社会及学校的压力下,他们紧张的学习,心理上的压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目标几乎都是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发展要求不那么重视,所以学生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对去体验各类社会生活,这就与家长、学校的教育要求发生了冲突。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家长和学校的要求,但却有许多学生对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约束产生了抗拒心理。这种心理上的逆反情绪会使个人的自我调解能力严重失控制,使一些学生放弃学习而贪玩、把主要精力用于交友、寻求新的文化生活刺激等等。其中很多学生不仅是高考和中考的落榜,同时还有一些人被社会和历史淘汰。 3 、缺乏自信心。 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另外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压抑状态,长此以往,使这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他们严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会自暴自弃,放松学习,任其落后。这种自信不足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严重时可以使一部分学生完全放弃努力。 4 、缺乏学习方法。 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多,科目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与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应试教育有直接关系。这种学习方法不能使学生产生内动力,也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由于频繁考试,尽管一些学生很努力,有时成绩并不理想,这其实是学习方法不佳的必然结果。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优劣,寻找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改进自己的学习。 5 、缺乏考试经验。 考试焦虑是许多学生在考试前出现的一种心神不安、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心理表现。这种心理的出现一般与考试中的紧张气氛和学生自我适应能力较差有关。同时也与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平时学习水平有关。所以解决考试焦虑也是心理调节的重要方面。 二、解决中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策略 1、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先导 课堂心理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活动状态,是课堂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所依赖的群体情绪状态。积极、主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中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积极和谐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要靠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造,教师是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创造者和维护者。一方面教师应以自己的积极情感感染学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因素分析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摘要:探讨家庭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为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提供依据。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的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分析出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可能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充分体现了家庭因素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家庭措施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现在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1 ]。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降低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而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诸多因素中,家庭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环境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家庭因素及其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一)家庭因素 家庭环境在个体心理发生、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及给子女所提供的教养、教育条件,父母亲的教育思想,教育,教育方式,家庭成员之间心理气氛等等均会影响个体,特别是心理方面的发展方向级水平。发展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在家庭中实施的早期教育及个体获得的早期经验队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家庭因素在人生发展中的作用

判断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判断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 这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就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心理学家为正确地区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制定了不少测验工具与量表,并应用现代化的仪器去处理数据,使心理测量有了很大进步。但就是,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极其复杂,简单的量表测得的结果只能就是起参考作用,判断一个人心理就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主客观就是否相一致。主要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与冲突,她们的言谈与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里唱一支一般化的歌曲,可引起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我们说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为心理异常,因为与外界环境不协调。 2、知、情、意就是否相统一。就就是观察其心理活动与情感与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与行为就是一致的,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肠愁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都说明这种一致性。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她的不幸遭遇,我们说她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就是一种异常心理。

3、人格就是否相对稳定。即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环境影响,使她们对现实有个比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它相对稳定,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心理异常了。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症状 要点

---------------------------------------------------------------最新资料推荐------------------------------------------------------ 基础心理学第四章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症状要点第三节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概述: 一.本节内容来自于[精神病学]中的[精神障碍的症状学],所以这里所说的心理异常的症状就等同于精神障碍(精神疾病)的症状。 二.症状学的定义: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 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制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二.心理异常的症状与精神障碍的关系: 1.心理异常就是指心理不正常,是指有精神障碍(精神疾病)者的心理状态。 2.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是指精神障碍者异常精神活动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 学习症状学知识,有助于我们对有无精神障碍的鉴别以及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 3.心理异常的症状是有轻重之分的;几种症状在一起可以组合成症状群(又称综合征),对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才更加有意义。 三.学习常见心理异常症状的目的: 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精神障碍。 心理咨询师鉴别精神障碍、转诊。 1 / 17

四.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辅助性的有条件的 1. 经系统临床治疗,病理性症状缓解或基本消失以后。 2.主要目的是社会功能康复和预防复发。 3.必须密切配合精神科医生一起实施。 第一单元认知障碍一.感知觉及其障碍(一)感觉的定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知觉的定义: 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感觉到的事物的各种属性在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印象。 (三)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 感觉阈限降低感觉减退: 感觉阈限增高内感性不适: 躯体内部性质不明确、部位不具体的不舒适感;(四)知觉障碍: 1.错觉: 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错听、错视等。 精神疾病患者的错觉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2.幻觉: 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题整理

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辅导措施 1.学习问题和障碍:学习障碍、学业不良、厌学情绪、学业倦怠、学习习惯不良等。 2.情绪问题和障碍:考试焦虑、抑郁、暴躁情绪、孤独、 孤独症、儿童恐怖症。 3.交往问题: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 4.个性问题和障碍(人格缺陷、人格障碍):自我同一性混乱(自卑、自负等 )、压弹力差、依赖、逆反心理等。 5.行为问题和障碍:网络成瘾、儿童多动症等。 6 7 性心理方面 8、神经症(不是重要考点)(参考《心咨》三级):恐怖症、焦虑症、神经衰落、疑病性神经症、强迫症。 9、精神病: 一、学习问题和障碍 5%-10%) (1)什么是学习障碍 (定义) 儿童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的儿童,在获得或运用听、说、读、写、推理和计算能力的一个或多个方面未能达到其适当的年龄和能力水平,出现明显困难,从而导致学习落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状态。 即学习技能缺乏,如阅读困难、计算困难等。(能力问题,多与先天有关。无智商问题。)学习上非常努力和勤奋,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案例:爱说不爱写的张某 张某今年九岁6个月,上小学三年级,他的父亲为大学教师,母亲是会计, 家长说,张某幼儿园时表现正常,经常上台表演节目,老师都说他聪明漂亮,将来一定错不了。可谁知一上学就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第一天上学把数字都写反了,拼音记不住,写字特别吃力,计算则经常看错数字,加减号经常搞混。有时考试时也是全 青春期偏执型精神分裂症:(1)幻觉;(2)妄想

班最后写完的,更多的时候是写不完,每天晚上写作业都要磨蹭到半夜,第二天不能按时起床。起初家长以为是智力问题,可生活中孩子做什么都行,口算为班上前三名,课堂上有些难题,别人回答不上来,他偶尔能给人以惊喜。 测评时发现,该生视-动统合能力为七岁三个月;听觉记忆和听觉广度正常;感觉动作能力落后两岁左右,不会跳绳和拍球。他的智商为105,属于正常。他较为好动,但缺少运动技巧,手眼配合较差,老师让他接球,他接不到,直到球落在头上,才有伸手动作。眼睛的追踪能力落后,如果让他双眼盯住移动的物体,他的头必须一起移动,不会做眼睛的运动,眼睛肌肉调节能力低下。做手工和画画儿是他最差的项目,视-动统合测验中,画的线条不直,间距误差很大。特别简单的几何图形都画不好。 (2)儿童学习障碍常见类型(表现) 书写障碍 阅读障碍 读写障碍(最常见) 数学障碍 A、书写障碍 书写障碍是指在写字和书面表达方面出现困难。写字方面包括空间知觉、视动协调和肌肉控制的能力,书写的表达包括词汇,语句和文章的书写。 书写困难的主要表现 1、字反写,多一撇少一划,经常把字写错 2、写得很慢,很吃力 3、字不匀称 4、笔顺问题 B、阅读障碍 阅读障碍包括认字和理解方面的困难。 阅读障碍主要表现: 1.记不住字 2.朗读时增字减字 3 、阅读速度特别慢逐字逐句地读 4、无法理解文字符号 C、读写障碍 读写障碍是一种最常见的特殊学习困难,泛指在阅读、书写或拼字方面的障碍。 小学:语言发展的指针(表现) ·阅读和写字方面有显著的困难 ·未能顺序排列数字 ·辨认外形相似的字词时出现困难 ·写字经常写出方格以外

诱发安全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

诱发安全事故的心理因素分析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及企业对人的安全及健康空前重视。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企业,采取各种安全手段和安全技术保证生产安全。但近两年,国内仍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说明,约有70—80%的事故都跟人的思维和心理活动有直接关系。 人是机械设备的操作者。人在生产活动中是最最重要的主宰,人的一切语言、行动都要受心理活动的支配。所以,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者来说,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都直接影响到操作者本身的安全,甚至还关系到他人及设备的安全。而这些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的思想、行为相对于安全规程及安全状态发生了偏差而造成的,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现结合机械行业的生产特点,对容易诱发事故的10种心理状态进行分析: 1、疲劳:如年轻人沉迷网络或因感情婚姻问题,中老年人长期劳累、睡眠不足都会造成心理和体力的疲劳,以及因为患病造成的病态疲劳。这些疲劳都会造成人的记忆力降低、动作的控制协调能力下降、反应能力下降、精力不集中,从而引发安全细节的疏忽、身体动作不到位、反应不灵敏,继而诱发安全事故。 2、情绪失控:生产者如果因生活及工作的琐事,喜、怒、哀、乐而情绪失控,就会失去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诱发安全事故。 3、下意识动作:由于长期的工作行为、工作动作习惯,导致在特殊情况下发生危险动作。如钻工下意识的嘴吹铁屑、车工在铁屑缠绕时下意识的用手拉、安装模具倾斜时下意识的用手拽等,都可能造成事故。 4、侥幸心理:如车工、钻工因怕脏而带手套操作;女工怕弄坏发型而不带帽子;夏季热加工工种不按要求穿戴工作服、眼镜;遥控行车背对操作、斜拉斜吊……等违章现象都是生产者的侥幸心理在作祟,都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5、自信心理:生产者如果对于熟悉的工作过于自信,就会疏于对工作物的检查、作出不正确判断也可能诱发事故。 6、省能心理:生产者想花最少的力气、时间,做最多的事,获取最大的回报,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这样实际上是非常危险地。如机床没停稳就测量、擦拭就会发生人身伤害;磨床吃刀过猛过大就会造成工件飞出、砂轮崩碎;车床吃刀量过大、工件过重就会造成顶尖头脱落、工件飞出;铣床用快速进给对刀,就可能会撞刀崩刀;铝锭、工具不预热就放入铝液就可能发生爆炸;电炉工不断电就装、出炉就会触电;行车一次吊运工件过多就可能发生倾覆…… 7、逆反心理:由于批评、教育、处罚方式不当、粗暴,产生对抗心理,正好是一种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叛逆心理。存在这种心理就会诱发违章的出现、事故的发生。 8、配合不好:集体作业工种多人操作,如果配合不好、协调不当容易发生事故。 9、判断失误:如叉车工对通道空间的判断、行车工对重物重量的判断、冲压工对冲次的掌握,一旦导判断失误就会导致小事变大事; 10、心理素质不适合从事某项工作:如恐高者就不能从事中、高空作业等。 如果在生产活动中,出现了上述一种或数种心态,那就很危险,随之而来的很可能就是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安全事故就有可能发生了。 那么,针对这种极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的心态,有什么应对措施呢?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来杜绝或减少不利于安全的心理状态的产生:

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

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新课程改革拉开了帷幕,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很多学生羞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制定解决农村小学学生的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对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模式变革的要求。课堂为什么会如此沉寂?是什么造成不敢发言?寻找学生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激发学生课堂发言的热情是实现“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的有效保障。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在课堂上农村小学学生的发言不仅仅需要自由的空间和自信的心理,更加需要增加其自主性和自觉性。采用多种多样的灵活教学方法是激励学生自主发言的有效手段。多一些向课外延伸的实践案例,少一些呆板的题型讲解,立足课堂与知识,多方协作。 在成功教育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指导下,遵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确定三个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 2.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 3.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设想: 通过农村小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实践与研究,调查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基本现状。分析导致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的心理障碍的原因。提出解决农村地区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在调查研究(访谈以及现场观察)的基础上,构建出农村小学学生课堂发言心理障碍的对策。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与成效: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要农村小学学生在课堂上主动积极举手发言,就要针对造成学生课堂不发言的心理障碍采取相关的对策。 1.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 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上课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是因为存在心理障碍,缺乏自信,怕回答错了挨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因此我们要想办法帮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心理障碍。教师要帮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帮助引导学生克服心里顾虑,用笑容、尊重、鼓励、表扬来来激励学生,真正克服发言时的心理障碍。 (2)鼓励学生“错”,树立自信。我们要鼓励学生“错”,不要怕学生说错。这样学生慢慢地就消除了心里障碍,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2.学习发言技巧与方法,培养发言能力 (1)多听:多听别人发言,学习发言方法与技巧。在一个班中,多向发言能力较强的同学学习,多听他们是怎样发言的,慢慢地自己也会了。

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4】中科院官方题库-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 【单项选择题】 1. 变态心理学侧重说明异常心理的: A. 诊断 B. 咨询 C. 治疗 D. 特点【答案】D 2.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本我的活动原则是: A. 现实原则 B. 道德原则 C. 快乐原则 D. 社会原则【答案】C 3. 弗洛伊德认为,神经症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是: A. 防御机制 B. 动机冲突 C. 性的冲突 D. 克制能力【答案】C 4. 弗洛伊德将人们防止焦虑的能力叫做: A. 防御机制 B. 本能动力 C. 心理异常 D. 快乐原则【答案】A 5.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心理健康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A. 合理使用不同形式的“心理防御机制” B. 力比多的驱动 C. 顺利地度过“性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 D. 潜意识的结构【答案】C 6. 在人本主义看来,“存在焦虑”是: A. 存在与责任的冲突 B. 存在与潜能的冲突 C. 潜能与本能的矛盾 D. 本能与社会的矛盾【答案】A 7. 根据统计学标准,心理异常是: A. 由个体行为偏离平均值的程度决定的 B. 事件不确定性的函数 C. 由个体主观上的不适体验程度决定的 D. 心理不稳定性的函数【答案】A 8. 区分心理正常的心理学原则中,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认为: A. 无明显原因的人格改变提示异常 B. 心理过程通过人格表现出来 C. 人格在各种条件下都应是稳定的 D. 人格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答案】A 9. 病理性错觉的特点是: A. 能够进行自我校正 B. 属于感知综合障碍 C. 不能接受现实检验 D. 属于思维形式障碍【答案】C 10. 感觉减退多见于: A. 抑郁状态 B. 感染后虚弱状态 C. 睡眠障碍 D. 精神运动性抑制【答案】A 11. 无对象性的知觉是: A. 幻觉 B. 错觉 C. 妄想 D. 谵妄【答案】A 12. 体内有性质明确、部位具体的异常知觉,属于: A. 内感性不适 B. 非真实感 C. 内脏性幻觉 D. 被洞悉感【答案】C 13. 产生于主观空间内的幻觉是: A. 真性幻觉 B. 假性幻觉 C. 主观幻觉 D. 脑内幻觉【答案】B 14. 思维鸣响属于: A. 思维障碍 B. 注意障碍 C. 情感障碍 D. 感知障碍【答案】D 15. 兴奋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 思维奔逸 B. 思维散漫 C. 被洞悉感 D. 妄想心境【答案】A 16. 抑制性思维联想障碍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 思维迟缓 B. 思维云集 C. 被洞悉感 D. 妄想心境【答案】A 17. 违背本人意愿地在脑海中涌现出大量观念,这种症状可能是: A. 破裂性思维 B. 强迫观念 C. 强制性思维 D. 超价观念【答案】C 18. 把与自己本无关系的事情认为有关,这种临床表现最可能出现于: A. 被害妄想 B. 钟情妄想 C. 关系妄想 D. 夸大妄想【答案】C 19. 有嫉妒妄想的人可表现为: A. 坚信配偶不忠 B. 见到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 C. 痴迷某种观念 D. 想象他人强于自己而生气【答案】A 20. 如果出现注意范围缩小、主动注意减弱,这可能是: A. 注意减弱 B. 自知力不完整 C. 注意狭窄 D. 内心被披露感【答案】C

对连环变态杀手进行心理侧写的功能分析.

对连环变态杀手进行心理侧写的功能分析 —读约翰·道格拉斯系列犯罪心理著作有感 1 约翰·道格拉斯介绍 看过汤姆·哈里斯的小说《沉默的羔羊》或同名好莱坞大片的朋友无不对美国社会的凶杀案和警方的侦破技巧留有深刻印象。而近年来热映的美剧《犯罪心理》则更为详尽地展现了FBI探员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侦破各种连环凶杀案件的过程。实际上这些小说和影视剧均取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暴力案件全国分析中心调查支援科特工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办案经历。 约翰·道格拉斯是美国联邦调查局著名特工。从事犯罪学研究,侧写专家,前FBI组织BAU (行为调查支援科Behavioral Analysis Unit)主管,为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有“现代福尔摩斯”的美誉,在犯罪行为分析及现代刑侦技术领域具有较高的声誉,对抓捕美国连环杀手居功至伟。他善于从分析案情入手, 把握案犯的犯罪动机和个性心理, 进而促成案件侦破。 1977年,Douglas调入行为科学科,当时该科的主要精力还是教学,正是 Douglas深入研究罪犯心理,与在押的数十名重犯访谈,系统总结出了一套对罪犯侧写的方式,在他的努力下,1978年,FBI正式批准行为科学科为各地警方人员提供罪犯心理侧写的咨询,Douglas也成为了第一个专职侧写的FBI探员。作为首席侧写师,Douglas协助警方破获多起重大案件,为 FBI挑选并训练了其他侧写师。1990年,Douglas任行为科学科主管,正式将其更名为调查支援科(BAU)。 2 罪犯侧写的概述 2.1罪犯侧写的定义 “罪犯侧写”是美国司法实践领域新近出现的关于犯罪心理研究的一个新概念。所谓“罪犯侧写”(criminal profile)就是对罪犯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智商、爱好、心理健康等)和性别、种族、年龄、婚姻、职业、教育程度等个人情况的描述。侧写的重点是描述凶犯的独特心理即个性。描述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罪犯个性的原则如同道格拉斯所说“如果想了解毕

中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素质脆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去年十月份,我班级杨美琼同学因为中午不归宿,被我训了两句,结果中午用小刀划手,鲜血直流;某中学高一一位女生因班里学生怀疑她偷东西而离校出走;某市一中学生因家长和老师要求他把长发理短了而选择自杀。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仅媒体就报道了11例中学生自杀事件。中学生自杀事件的增多,引起了我对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强烈关注和对目前中学教育现状的深刻思考。中学生自杀事件为何屡屡发生?根源何在?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为何如此脆弱?症结在哪?应试教育如何向素质教育转变?有何良策?作为一名在职教育者对此能够做点什么?如何去做?这是我一段时期以来经常思考的一些问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脆弱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引起的: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意志力较薄弱。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目前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采取一些违反心理健康原则的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措施。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致使学生脑神经衰弱、失眠、记忆力减退、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精)

判别心理异常的标准 1.社会适应标准 人能够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稳定状态,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 造环境。即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依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但该标准受到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2.内省经验标准 以当事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 如当事人自觉焦虑、抑郁、不能自控行为等。 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心理现象的主观判断 3.统计学标准 在普通人群中,心理特征在统计学上呈正态分布。心理正常与否由其偏离平均值 程度决定。 该法以统计数据为依据,多以心理测验为工具。 4.医学标准 精神障碍是躯体疾病。存在着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基础。 心理和行为表现的异常是疾病的症状。 病因为脑功能失调 心理异常的生物学基础 遗传学基础 大脑的解剖与生理基础 神经生化基础 变态心理学的生物医学观点 ①对于病因的解释:遗传、神经生化、内分泌、神经系统等 ②诊断系统:临床医学诊断标准 ③治疗方法:医学治疗方法、药物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一、心理异常的物质根源 1.生物学基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和存在 2.社会-文化因素一一决定心理异常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方向 社会-文化因素:指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产水平、阶级差别、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人际关系、家庭状况、伦理道德观念和教育方式等。 二、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从三个方面影响心理异常的发生: 1.不良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持续影响:如不良社会制度、宗教迷信、种族、性别歧视、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习俗等的持续影响。 2.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尤

其是强烈的社会文化冲击:如社会动乱、外敌入侵、战争、社会经济大衰退、文化性大迁徙、都市化过程中的农民涌入城市等。 3.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如人格欠健全、心理品质较差、适应能力低下等心理异常的心理学观点 精神动力学观点 --- 本能作祟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一一习得的 认知心理学观点一一认知歪曲 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一一自我选择的第五章神经症 神经症(neurosis):是一组心因性障碍,人格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致病主要因素,但非应激障碍,是一组机能障碍,障碍性质属功能性,非器质性;具有精神和躯体两方面症状。 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主要表现为焦虑、烦恼、抑郁、恐怖、强迫、疑病症状或各种躯体不适感,患者深感痛苦且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器质性病理基础。青年期与老年期发病者居多,女性更多见。 特征:1.通常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具有持久性,病程至少 3个月以上 2.强烈的心理冲突,感到不能控制自认为应该被控制的心理活动 3.一般能适应社会,但妨碍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 4.精神痛苦,迫切要求治疗,自知力完整 5.无器质性病变做基础 主要分类: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神经衰弱一、恐怖症 定义: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病人明知没有必要,但仍不能防止恐惧发作,恐惧发作时往往伴有显著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病人极力回避所害怕的客体或处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 (二)诊断标准 (1)符合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2)以恐惧为主,需符合以下4项: ①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②发作时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 ③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 ④知道恐惧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3)对恐惧情景和事物的回避必须是或曾经是突出症状; (4)排除焦虑症、分裂症、疑病症。 (三)临床表现

变态心理学——常见心理异常症状与对应病症

感觉过敏、内感性不适、感知综合障碍、情绪脆弱(神经衰弱)2、神经衰弱症候群: 注意减弱 3、应急相关的精神障碍: 心因性幻觉 4、癔症: 心因性幻觉、心因性遗忘 5、感染后虚弱状态患者: 感觉过敏 6、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感觉减退 7、抑郁状态: 感觉减退、内感性不适、内脏性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迟缓、抑郁性木僵 8、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窥镜症、思维云集、病理赘述、夸大妄想(麻痹性痴呆)、注意减弱、记忆减退、遗忘综合症、情绪迟钝、易激惹、强制性哭笑。 9、意识障碍: 感觉减退 10、脑器质性疾病: 幻视、错构、虚构

幻视 12、人格障碍: 超价观念 13、精神分裂 内感性不适、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功能性幻觉、思维障碍、感知综合障碍、窥镜症、思维贫乏、思维松弛(思维散漫)~早期、破裂性思维(思维联想障碍)、思维中断、思维插入、思维被夺、思维云集、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原发性妄想、强制性思维、情绪迟钝(早期)、情绪淡漠(衰退期)、情绪纠错、意志缺乏(衰退期)、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木僵。 14、颞叶癫痫、颞叶肿瘤: 幻嗅 15、偏执性精神障碍 被害妄想 16、癫痫 幻触 17、强迫症 强迫性思维 18、躁狂

思维奔逸、易激惹 19、心情障碍狂躁: 思维奔逸 20、心境障碍抑郁发作: 思维迟缓 21: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 思维贫乏 22、脑器质性与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有意识障碍思维不连贯 23、情绪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 夸大妄想、记忆增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24、情绪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 自罪妄想、记忆增强 25、更年期、老年期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更年期)、疑病妄想 26、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 嫉妒妄想、遗忘综合症。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心理障碍分析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心理障碍分析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电力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心理障碍分析根据近年来电网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不容乐观的实际工作情形,我们针对电网企业事故与事件的大致的共同特点:麻痹、大意、不负责任、安全意识淡薄、未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存在侥幸心理的共同特点,综观各起事故事件进行了如下三则材料的调查: 调查一:XX公司在执行倒闸操作中由于没有仔细检查工作票,致使带电合接地刀闸,造成了供电网络X小时的停电误操作事故。 调查二:XX公司因用户报XX线路有故障,需要进行故障抢修,经班组故障抢修人员检查后,找到了故障点,但未经任何许可,私自进行故障抢修,由于当时故障抢修的那条线路有另一班组正在工作中,所以线路处在停运状态。他们还有一点安全意识,在工作前装设了接地线,工作的班组工作完毕后告诉调度可以恢复供电,在调度命令恢复供电时,送电失败。由于装设了接地线,幸免未造成更大的伤害。 调查三:XX公司在进行每年度的线路清障当中,由于执行“两票三制”不到位,在心中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竹子清障时,未实际认真地考察工作现场,准确地进行危险点分析,从而使35kV线路被迫停运X小时的发生。 依据三则调查材料,我们就其安全生产工作中责任者的心理障碍进行如下分析:

由于人与人之间个体心理及能力的差异表现出了多种多样,导致了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生产工作者的素质有高低之分,而安全生产工作者要把“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理念达到预期效果,这就决定了生产工作者能否从实际的安全生产工作出发。针对各自所具有的心理想法和不同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我们只有把握好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生产工作者的心理障碍分析,采取安全的危险点分析防范措施,才能达到南网公司所要求的“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理念目的,这样才有利于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更好的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利用人才。我们只有应用生产工作者心理的个性差异(也就是心理鉴定和个性评价)的方法,对安全生产工作者的个性特点进行全面的考察和评价,才能进一步提出具体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防范措施及相关内容。 综上三则材料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总结了三种类型的心理障碍及防范措施。 一、知识结构偏低,对调度术语不理解型的心理特点及具体的防范措施。 1.心理特点:“反正这里山高黄帝远,上面的领导不会来到这里检查,没事,只要按程序写好工作票,操作完就行了”的心理,又加上安全意识与责任心不强,这些边远电站的工作人员主要的还是在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在心理消极的状况下学习,经验匮乏,训练不足,模拟操作的次数也比较少,学习的失败和生活中的困难,便使得他们回避困难,对自己缺乏了自信和学习的动力。应用调查分析法为主,观察法和谈心法为辅的方式,可以把知识结构偏低,对调度术语不理解型的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教学内容:介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介绍几种常见的异常心理。 教学重点:对异常心理的理解,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区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原则 教学目的:通过本讲能使服刑人员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异常心理的概念,特征及其外在表现形式,掌握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从而使服刑人员能在面临心理问题时及时调适,以及有效地提高服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学过程: 一,概念的阐述: 今天给大家讲的主要是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正常心理既我们平常所说的健康的心理,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体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状态。 异常心理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出现的不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其心理活动与其他人相比出现的一些反常的,特殊的,或过于兴奋,或过于消沉的行为反应。异常的心理既不是精神疾病,也不是人格异常,而是一种因外界不良刺激所引起的病态心理和病态行为,是正常人对客观现象的歪曲的反应。 二,介绍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判别标准: 首先我们要明确:如何判别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这是很难有统一的和简单的标准。 表现为: (1)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是相对的。两者在某些情况下有者本质的差别。 (2)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 常用的判别标准主要有: 1、心理测验的标准:运用各种心理测试,如记忆测验,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等来判断记忆是否有障碍,智力水平如何以及构成人格思维度或因素的变化情况。它所提供的数据较为准确,是一种规范化的测验。 2、社会常态测验,在这里的正常与异常是以社会常态来比较的,凡是符合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的行为,亦即为社会一般人所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即为正常,否为不正常,缺陷在与时间限制,地域限制,人的思想觉悟的限制。 3、社会适应的标准,它是以人的行为的社会意义和个体良好的顺应为出发点,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态度中和、习惯行为方式来观察正常与否,但是因为适应与无适应之间无客观标准,所以这一标准也不能完全适用。 4、主观经验,病人或心理障碍者本人的主观经验常常是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标准,即“自知之明”当也有病人已失去了正常的生活能力,却坚决否认自己“不正常”。这种主观经验也恰恰说明其心理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