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对照片的评价”写作指导与示例复习课程

合集下载

摄影作文及讲评(实例范本)

摄影作文及讲评(实例范本)

摄影作文请从下面三幅照片中任选一幅完成写作作业我选择幅(1)请用100-300字的篇幅描写这幅画面的内容。

(2)请用一句话概述你阅读这幅图片以后的认识, 这些画面引发你对哪一重大问题的思考?想到了哪些?(3)看完这幅画面,你想到了那些社会生活情景与事件?请分条列举。

(4)请整理你的思路,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摄影散文。

题目:摄影作文讲评一、题目的命名艺术当历史照进现代受伤的世界古今文明的冲突纷争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最后一具残骸逝去的风景人与自然生命的呼唤大地的悲哀二、存在问题1、内容与画面不符流浪,寻找精神家园他在看什么?远处的建筑还是书?他是怎样的?孤独的还是充实的?这两个问题我们无从解答。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我看来他既看了建筑又看了书,心灵是既孤独又充实的。

不难看出他是一个流浪者,让人流浪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

有人只是享受流浪的漂泊感,这种无依无靠的感觉能让人们放开自己,真正的体会无拘无束,但是这样的自由仿佛又缺失了什么,所以最终人们总会回到自己的一个地方安定下来,就像一颗蒲公英,乘着风的羽翼在空中飘飘荡荡,它会一直飘着,也许是累了,也许它厌倦了自由过头的生活,它就会如我们一样安定下来安安静静的生根发芽。

也有的人是想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所以选择了离开,可是看着看着大多人都忘记了自己的初心,被外面花花绿绿的大千世界所吸引,再也回不去原来的自己,它们大都是没有目的的。

也有一小部分的人流浪有很强的目的性,他们大都是不会失去方向的,他们都走在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上,所以他们从不迷路。

图上这个人也是这样吧。

这样的流浪可能会使人身体困苦贫瘠,但是他的心灵永远是满溢出来的。

在这个信息高速发展的世道,人们已经对于精神的渴求越来越小了。

但我并不是说信息发展不是好事,但在人类进步的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丢弃的——一个人的精神家园。

在杂乱的大马路上,亦或是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人们总有一样东西不离手,手机。

这些人一定有一处自己的住处,也就是他们口中的家,可是这样的家是真正的家吗?你的身体可以在那里休息放松,但你的心灵真的有歇脚之处吗?那么那位靠在树旁仿佛无依无靠的人呢,他没有容身之所,但是他的精神一定在某条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而在我看来他才是真正有家的人。

高考作文写作:“无声的照片”作文指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无声的照片”作文指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写作:“无声的照片”作文指导(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无声的证言,无穷的力量——我与时代”照片对比展,要求征集的照片中至少有一张中有同学本人或同学直系亲人。

A同学交来两张照片,一张是A同学在古朴的赵州桥上,另一张是A同学在现代化的港珠澳大桥前;B同学交来两张照片,一张是B同学在地摊上买到一件喜爱的饰品并快乐地比着剪刀手,另一张是B同学在一座高档商场中试穿漂亮的裙子;C同学交来张两照片,一张是C同学在某革命烈士纪念馆内部神情凝重的留影,另一张是馆外一位母亲在教孩子认碑文上的烈士的名字;D同学交来两张照片,一张是D同学的爷爷珍藏的一张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的报纸,照片中还可以分辨出年轻的郎平;另一张是D同学在电视机前观看2019年中国女排夺得第十个世界冠军。

E同学交来两张照片,一张是E同学的父亲年轻时,在塞罕坝的茫茫风沙中的留影;另一张是E同学一家在2019年暑假去塞罕坝旅游时在青山绿水间的合影。

F同学交来三张照片,一张是理论上推翻“中国贫油论”的科学家李四光,一张是F同学参观某大学时在“铁人王进喜”雕像前的留影,第三张是F同学已上大学的的哥哥参加“新时代的铁人”王启民专场报告会时拍的照片。

面对着这些无声的照片,同学们一个个陷入了沉思,仿佛在感受着这些无声的证言中蕴藏的无穷力量。

1.请你从上面六位同学提供的照片任选一组,谈谈你的感受与看法,写一篇文章。

2.假如你是其中一个同学,被选出发言,请就你所提供的照片写一篇发言稿,谈谈提供的理由与感受。

3.参观完这个照片展,你有什么感想,请以“兴华”的名义写一封信给你的好友“鹏飞”,谈谈你参观后的感想。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近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材料中照片展的主题是“无声的证言,无穷的力量——我与时代”,同学们在分析材料时要注意“证言”“力量”“我与时代”这些关键词。

评语大全之一张照片作文评语

评语大全之一张照片作文评语

一张照片作文评语【篇一:一张旧照片(四年级作文)】一张旧照片作者海怡公主发布于 2011-08-13 有12683人读过我今天在书里看到这样一张旧照片,这里房子都塌了,到处都是废墟,空中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在一堆废墟旁边坐着一个二.三岁的孩子,孩子身上穿着即破又脏的衣服。

这张照片是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被记者拍下的真是情景,我想那个孩子一定在哭喊着自己的爸爸妈妈。

我听过爸爸给我讲过美国打伊拉克时,只要一颗炸弹掉下来,就会把伊拉克的房子炸毁,让成千上万的伊拉克人死于战火中,小孩失去自己幸福的家庭。

后来就出现恐怖分子,绑架无辜人质死于非命。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中,但是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为了让孩子不再失去温暖的家园,为了孩子可以在教室里读书,为了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全世界应该一致行动起来,要和平不要战争要让“和平之花”开放的更美丽!老师评语:作文很认真。

能从一张旧照片引发合理想象,有联系了现在。

结尾表达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美好愿望。

一张旧照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张旧照片。

它印证着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时的真实情景。

照片上,只见一片本来繁华的景象在一阵狂轰滥炸中化作废墟。

只留下断裂的天桥,扭曲的铁路,残破的房屋,满地的砖瓦碎片……还有一个孤独的小男孩。

这个仅有两三岁大的小男孩儿为什么独自坐在废墟里号啕大哭呢?他的爸爸妈妈呢?一个个问题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也许,爸爸妈妈正要带他乘火车外出逃难,正要去寻找一个安全地带。

没想到,还没登上火车,日本侵略者的战机就已经狰狞着投下了罪恶的炸弹。

幼小的他从此失去了爸爸妈妈,只能坐在地上无助地,撕心裂肺地痛哭…… 我想,那个记者一定会在拍完照后帮助他的。

他一定会在好心人的怜爱中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长大后的他也一定会对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伸出援助之手。

可是,我又想到,在那个年代,日本侵略者对我们中国的践踏远远不止一个火车站。

材料作文“评价照片”导写

材料作文“评价照片”导写

材料作文“评价照片”导写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看到一张好的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拍的真不错!你用的是什幺相机?”而看到一张不好的照片时,人们则常常嘲笑拍照者的水平太差。

这是一道现实针对性很强的作文题。

材料展示了人们面对“好照片”“不好的照片”时的不同反应。

看到“好照片”会把拍的好的原因归结为照相机的质量,看到“不好的照片”人们会嘲笑拍照者自身的水平,这反应了时下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失败归因于其主观因素。

审题时应注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面对他人的成败不能从同一的角度,用同一标准进行分析评判,这种外在评判标准的差异源自人们内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不愿肯定别人、乐于否定别人的劣根性。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1)要使用同一角度和标准评判事物;(2)要客观公正地评判事物;(3)要乐于肯定他人的优点和长处;(4)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不足;(5)要摆正心态,去除嫉妒心理。

明确了材料的指向性,即谈谈对“差异标准”评价他人的看法。

写作时可以从“差异标准”出现的原因、背景、弊端、危害等方面考虑,进而思考评价他人的正确方法,如此,作文的思路就比较容易打开了。

有意无意之中用差异眼光去打量别人,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之一。

这种思维当然也是源于人们对于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的不同标准,对待别人时,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苛责许多,而面对自身的错误却宽容大度。

所以,这道作文题,明面上让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正确评价他人的成功与失败,其实也暗含着对自我评价的反思。

我们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存在着“差异标准”——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写作时,如果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思社会中的这一现象,也是可以的。

疗妒汤将他人的成就归功于幸运或外力,又将他人的失意添油加醋地落井下石,是当今人们心理的常态。

善妒,好似是古往今来国人安身立命的哲学,当然,我所指的“妒”,并非是男女间情感上的纷争,而是伴随社会高速发展产生的弊病:人们的心态病了。

摄影作品欣赏与评价

摄影作品欣赏与评价

摄影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镜头捕捉到的画面可以让观者感受到摄影师的情感和观点。

在当今社会,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艺术形式,经常被用于展览、出版和网络传播。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欣赏和评价几幅优秀的摄影作品,并分享我对这些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首先,我要欣赏并评价一幅黑白摄影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于一个废弃的工厂里,画面中有一位工人疲惫地坐在一旁的椅子上,周围是一片破旧的设备和工具。

这幅作品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通过黑白的色调和细节的表现,展现了工业时代的残酷和工人的辛劳。

摄影师通过这幅作品传达了对工人阶级的关怀和呼吁。

接下来,我想欣赏并评价一幅风光摄影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于一个壮丽的山脉之中,画面中的阳光穿过云层,照耀在山峰上,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

摄影师通过这幅作品捕捉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展现了山脉的雄伟和壮丽。

我对这幅作品的评价是,它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力量,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神秘。

最后,我想欣赏并评价一幅人像摄影作品。

这幅作品拍摄于一个城市街头,画面中是一位年轻女性,她的眼睛里充满了坚定和勇气,周围是繁忙的人群和高楼大厦。

这幅作品通过人物的表情和环境的对比,展现了现代都市女性的坚强和自信。

摄影师通过这幅作品传达了对现代女性的赞美和鼓励,让观者感受到了女性的力量和魅力。

总的来说,摄影作品通过不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展现了摄影师对世界的观点和情感。

通过欣赏和评价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摄影艺术的魅力和力量,感受到摄影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

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欣赏摄影作品,感受摄影艺术的魅力。

摄影图评范文

摄影图评范文

摄影图评范文
摄影作品评价范文
这张摄影作品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摄影师运用了深沉的色彩和柔和的光线,营造出一个十分柔和温暖的氛围。

画面中的主体是一片开满鲜花的草地,红色、粉色、黄色等各种颜色的花朵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美丽的花海。

花海的背后是一座山峦,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种壮丽的感觉。

摄影师将相机的焦点聚焦在花朵上,并使用了浅景深的技法来突出花朵的细节。

每一朵花朵都清晰可见,展现出它们独特的形状和色彩。

花朵的质感也很逼真,仿佛可以触摸到它们的花瓣。

整个画面中的光线很柔和,没有明显的阴影和反差。

这使得人们感觉到一种温暖和放松的氛围。

可以想象,站在这片花海中,能够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和花香的芳香。

整个画面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受,让人心情愉悦。

从构图上来看,整个画面以花海为主体,山峦为背景,形成了清晰的层次感。

画面中的元素没有过于拥挤,而是呈现出一种平衡和谐的感觉。

这种构图方式使得画面更加具有视觉上的冲击力,吸引了观者的目光。

总的来说,这张摄影作品在光线、色彩、构图等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它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让人感受到宁静和平和的美好。

这是一幅非常成功的摄影作品。

2015.5.21)作文讲评(一个人的照片)论证严谨,结构清晰

2015.5.21)作文讲评(一个人的照片)论证严谨,结构清晰
• 论证的内容要严谨 • 论证的结题一致 观点与材料一致 观点与分析一致 分析与材料一致
• 中心论点 • 中心论点是灵魂,是统帅。
• 也就是说,一切都要围绕中心论点来展开 论证。 • “议”的任何角度都要围绕中心论点来展 开论证。 • 论证的内容是一致的,严谨的。
议论文论证的过程要有层次感,这种 层次要按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这样 才会结构清晰。
议论文“论证严谨”包含了哪些方 面?
考场时评结构模式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一)述:引述材料 “议”的角度? 开 (二)评:分析评价材料 头 (三)提:提出观点 析价值、作用、意义; 主 (四)议:对形成的 议实质、原因、根源、 体 观点进行论证 危害、影响;解决办法 (五)联:联系实际说道理 (六)结:总结全文 思考:这些写作流程通过什么东西使它们连接 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呢?

一张照片作文加评语_作文500字_作文评语_

一张照片作文加评语_作文500字_作文评语_

一张照片作文加评语没人的照片是风景,有人的照片是回忆。

每一张照片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即一张照片代表着一个故事。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一张照片的和,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张照片作文一这是一张照片。

这是一张战争年代时的照片。

这是一张1931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照片。

照片中的背景有一座千疮百孔的桥,桥下一大堆瓦片堆在一起,而铁轨也被炸出了一个大洞,只有远处的几栋建筑还没有倒下。

瓦片旁,有一个小男孩盘腿坐在地上,正在号啕大哭,满面灰尘掩盖了他的模样,脸都看不清了,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溅满了鲜血,眼睛里透露出无助。

他正在撕心裂肺地喊叫:“爸爸……妈妈……我要回家!”我能够想象得到,在此之前,男孩的父母还和他一起玩游戏,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景象呀!可是在场的所有人并没有发现,几架日本飞机扔下了几枚炸弹。

“快跑啊!”人们都四处逃散。

就这样,从天而降的炸弹把繁华的火车站变成了废墟。

就这样,繁华的火车站成了人们的死亡之地。

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来就是天壤之别了。

虽然我们现在没有战争,每一天都过得很平静,并且很快乐,但是世界并不和平,有些地区战争还在进行,这样悲惨的场面还有,人们的哭声还有。

和平之花并没有永远开放。

我想象这个孩子的未来。

也许他受了重伤,也许牺牲了。

也许他活着,长大后当了一名战士。

也许他被人收养,活了下来,向人们宣传和平……为了我们能快乐地生活,为了让明天更加美好,为了让世界永远和平。

人们,醒悟吧!让战争停止,让和平之花永远开放!简单评语:这是一篇看图作文,小作者根据所给照片描述出照片内容。

原来这照片是关于抗战的事!小作者描述得很到位,将图中内容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结尾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一张照片作文二从很小的时侯到现在,我照的相不计其数,但有一张是我最喜欢的,那就是和妈妈在游乐园玩空中单车拍下的照片。

你瞧!那个胆怯的小女孩就是我。

头戴太阳帽正踩着空中单车的就是我妈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对照片的评价”写作指导与示

材料作文“对照片的评价”写作指导与示例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看到一张好的照片时,人们通常的反应是“拍的真不错!你用的是什么相机?”而看到一张不好的照片时,人们则常常嘲笑拍照者的水平太差。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现实针对性很强的作文题。

材料展示了人们面对“好照片”“不好的照片”时的不同反应。

看到“好照片”会把拍的好的原因归结为照相机的质量,看到“不好的照片”人们会嘲笑拍照者自身的水平,这反应了时下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失败归因于其主观因素。

审题时应注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面对他人的成败不能从同一的角度,用同一标准进行分析评判,这种外在评判标准的差异源自人们内在思维中普遍存在的不愿肯定别人、乐于否定别人的劣根性。

由此我们可以立意为:(1)要使用同一角度和标准评判事物;(2)要客观公正地评判事物;(3)要乐于肯定他人的优点和长处;(4)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不足;(5)要摆正心态,去除嫉妒心
理。

明确了材料的指向性,即谈谈对“差异标准”评价他人的看法。

写作时可以从“差异标准”出现的原因、背景、弊端、危害等方面考虑,进而思考评价他人的正确方法,如此,作文的思路就比较容易打开了。

有意无意之中用差异眼光去打量别人,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之一。

这种思维当然也是源于人们对于自我与他者之间存在的不同标准,对待别人时,人们总是有意无意的苛责许多,而面对自身的错误却宽容大度。

所以,这道作文题,明面上让我们思考的是如何正确评价他人的成功与失败,其实也暗含着对自我评价的反思。

我们面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存在着“差异标准”——人们习惯于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自身,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

写作时,如果从自我的角度来反思社会中的这一现象,也是可以的。

优秀作文
疗妒汤
将他人的成就归功于幸运或外力,又将他人的失意添油加醋地落井下石,是当今人们心理的常态。

善妒,好似是古往今来国人安身立命的哲学,当然,我所指的“妒”,并非是男女间情感上的纷争,而是伴随社会高速发展产生的弊病:人们的心态病了。

见不得别人青云直上,于是将好的照片归功于天价的高级相机;于是将他人辛苦取得的成就归功于“他有个好爸爸”……早已取缔的封建门第之见,竟又因国人病态的心理死灰复燃甚至于愈演愈烈。

因为善妒,所以我们将他人的头悬梁、锥刺股假装视而不见,以安慰不愿努力而又渴望成功的自己。

善妒,不过是碌碌无为的小人的懦夫心态。

想要天下掉馅饼,就不会想要努力;想要安慰每日浑噩度日的自己,就必然编排起成功者的家世背景。

想起宗璞开始小说创作时虽四处碰壁却也从未借过父亲冯友兰的名声以便投稿,她完全依凭自己的努力博得自己在文坛的一席之地。

获茅盾文学奖后,没有媒体说“你写的不错是因为你的父亲”,更没有人介绍她为冯友兰的女儿,她的存在就是“宗璞”。

为什么国人不愿承认努力的重要性而是满脸讥讽地叫嚷着“拼爹”,又埋怨父母未曾给自己一个大富大贵的出身呢?
我認为,完全是由于“见不得别人比我好”,这种市侩又卑劣的嫉妒作祟。

《红楼梦》里,王道士戏谑地开出了疗妒汤,并言“妒”是治不好的,至死方休。

诚然,也许男女之情里,妒确难消。

可是在社会生活里,如果人们不再过分关注他人成功的结果,而多关注他人努力的过程,那么或许能改变一些病态的心理。

为此,我倒不妨开一方疗妒汤,以静己心,已静众人心。

他人的成功,并非一夜间突如其来的好运,而是日日夜夜的磨砺与积淀。

他人失意时,也不必冷眼嘲讽他个人的能力。

有时,万事俱备后,东风若是不愿相助,亦难免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遗憾。

这方疗妒汤,以客观公正为药引,以平心静气为药材,以宽厚和包容为药底,辅之以自身的努力。

必然绝痴心妄想,使妒无所遁形。

的确,“妒”是人性固有的恶劣心理,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医好这先天的沉疴。

不说了,朋友们,我先饮为敬!
寻找阿波罗
当余秋雨担心魏晋风流,士人精神不复存在时,便将它们形容成一种在时空上离我们遥远的绝响。

而我则担心在“利己主义”“排他主义”盛行的今天,在理性的实事求是与感性的欣赏中达到统一的日神精神成为遥远的绝响。

“古之圣人,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而当今的人们,将优美的图片归功于相机,却对拍摄成果不佳的拍摄者肆意嘲笑,着实令我汗颜。

尼采曾提出阿波罗原则和狄俄尼索斯原则,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

前者奉理性,客观实事求是为神祗,后者则沉迷于对个人欲望和感情的无限发泄。

我想,当今的人们早已沉浸在变质酒神精神演化的自私自利、丧失欣赏他人的排他主义中无法自拔了,而将日神精神彻底抛弃在地下的酒窖之中。

究其原因,工具理性的无际蔓延与心理学所说的“暴露焦虑症”难辞其咎。

从客观角度看,工具理性的狂飙与人道主义的式微,将当代人推上自高自大的顶点。

成功驾驭大机器与高科技的现代人,将一切好处加之“相机”,即工具的象征,并间接褒扬了发明相机的人类自身,为“自己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助威。

而从个体而言,“暴露焦虑症”的隐疾使人群惧怕在公共面前暴露缺点示弱。

反言之,即惧怕他人展现优点而使自身处于弱势。

其外化表现就是自私自利,利己排他,拒绝承认别人的优势。

对此,北野武将之总结为“嫉妒”。

他在《红锵鱼》中说“他们本可以利用这个时间将自己变得更好,却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嫉妒,因为嫉妒比较轻松”。

其实,拒绝赞扬他人与优化自我,正是鲁迅先生笔下“捧”与“挖”的关系,“劳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人们却总以为是前者省力。


既然“排他”性,利己可以满足人们变态的心理达到良好自慰效果,那么这是否就是人之于世界的正确打开方式了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当肆意嘲讽拍摄者而将佳作归功于相机的个体越来越多,从而汇合成庸众,世界的优化趋向将停止,甚至蜕化为“世界性退化”,人际关系亦会随之疏远乃至生出荆棘。

智慧的人们早已深谙此道,他们以身实践。

宫羽田看出后起之辈叶问的闪耀遂将成功与之成全,张继科真诚祝贺马龙大满贯,而非将之归因于“球拍”;绿山墙的安妮积极发现一切美好并为自己有幸处于这般优秀的人事中而陶醉不已……我在这些勇于、善于、乐于发现他人的美好的美好的人身上,望见了久违的阿波罗。

以理性客观的良知捕捉他人的闪光点,以真诚温和的笑语赞美这些闪光点,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身的人格魅力亦得到升华。

我想,这就是木心所说的“爱自己就是爱他人,爱他人也就是爱自己”的真正含义吧!
时代的荒原上浅草初生,庸人仍沉溺在批驳嘲笑他人的欢娱中自得其乐,而我惟愿寻得阿波罗,乘太阳车与之并驾,以欣赏赞美的姿态迎向人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