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部编版五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课内阅读训练一、阅读《古诗三首》选段,回答问题。

(一)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诗的后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A.夸张B.比喻C.拟人2.想象一下,写出诗中孩子们的情感变化过程:()→()3.这首诗后两句的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陂:________ (2)寒漪:_______(3)腔:________ (4)信口:_______2.“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字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牧童归去横牛背”中的“横”字写出了牧童的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4.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5.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说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祖父的园子》选段,回答问题。

祖父整天都在园子里,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

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

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一个地溜平。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至四单元课内阅读理解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至四单元课内阅读理解知识点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一至四单元课内阅读理解知识点五年级语文下册一——四单元课内阅读复习第一单元一、《草原》(一)文学常识。

《草原》的作者是老舍,他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有“人民文学家”的殊荣,代表作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二)字词1.字词解释。

(1)“一”在字典中的解释为○1量词。

○2表示整个、全部。

○3表示同一。

○4表示初始。

“一碧千里”中的“一”要选○2;“高歌一曲”中的“一”要选○1;“一见钟情”中的“一”要选○4;“一路、一家”中的“一”要选○3。

(2)“欲”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将要;○2欲望;○3需要;○4想要;希望。

“翠色欲流”中的“欲”要选○1;“随心所欲”中的“欲”要选○4;“食欲”中的“欲”要选○2;2.多音字。

měng蒙古lě勾勒蒙勒měng蒙上lěi勒紧3.近义词、反义词。

礼貌——礼节拘束——羞涩拘束——大方4.照样子写四字词语。

翠色欲.流摇摇欲.坠振翅欲.飞苍翠欲.滴飘飘欲仙……忽飞.忽落.忽上.忽下.忽明.忽暗.承前.启后.柳暗.花明.……襟飘.带舞.手舞.足蹈.眉飞.色舞.眉开.眼笑.义正.辞严.……(三)句子1.比喻句(1)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分别用绿毯和大花来比喻草原和羊群。

(2)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将河比作带子。

(3)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把欢迎我们的男女老少比作彩虹。

2.拟人句。

(1)在这境界里,就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2)仿写拟人句。

(四)标点符号破折号有以下作用:○1表示声音的延续;○2表示话题的转移;○3表示解释说明。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3。

(五)段落1.用一个词语概括草原的特点:一碧千里。

人教版小学五年语文下册课内阅读1

人教版小学五年语文下册课内阅读1

《草原》语段一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用文中带点的词说话。

(2分)那么……那么……既……又……2、这段话作者是按从到顺序写的。

(1分)3、找一找,作者用了哪些不同的词来描写草原的色彩?(2分)4、这段话写出了草原的什么特点?文中的哪句话突出表现了这些特点?(2分)5、用“——”画出文中联想的句子,并指了它是由什么具体事物引起的。

(2分)6、“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2分)语段二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天空是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就像,的中国画那样,到处,。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这段话选自一课,作者是。

(1分)2、按课文内容填空。

(2分)3、文中“无边的地毯”指;“白色的大花”指。

4、“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都是描写绿的,其中“一碧千里”描写绿的,“翠色欲流”描写绿的。

(1分)5、仔细读画“”的句子,用带点的词造句。

(1分)6、根据你的理解,在括号里填入不同的词语。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课内外阅读理解培优提升(附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课内外阅读理解培优提升(附答案)

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第1课《古诗二首》【课内阅读】(一)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村(cūn chūn )居(jū jǜ)醉(zuì zhuì )散(sàn shàn2.《村居》的作者是( )朝诗人高鼎,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 )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 )的情景。

3.诗歌用一个“_______”字,一个“______”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

4.给词语选择正确的注释,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村居( )①在乡村里居住。

②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2)拂堤杨柳( )①柳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②春风吹拂着堤岸上的杨柳。

(3)春烟( )①春天的烟雾②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出的雾气(4)醉( )①喝醉②迷醉,陶醉。

(二)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这首诗的作者是()。

A.贺知章B.高鼎2.《咏柳》中“咏”的意思是()。

A.唱B.用诗词等来叙述3.“丝绦”在诗中指()。

A.用丝织成的带子B.细长而柔嫩的柳枝4.裁出细叶的是()。

A.剪刀B.燕子C.春风5.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春风比作______。

在我眼中,春风还像__________。

【类文阅读】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诗中描写的动物有________、________。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 )(2)第三句写的是静景,第四句写的是动景。

这两句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 )3.请再写出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找春天》【课内阅读】(一)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短文阅读及答案(完整版)一、课内阅读。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杈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

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足够宽敞足够坚实这样,它们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

窝口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下雨时雨水向四周流去,不会落在窝里。

松鼠通常一胎生三四个。

小松鼠的毛是灰褐色的,过了冬就换毛,新换的毛比脱落的毛颜色深些。

它们用爪子和牙齿梳理全身的毛,身上总是光光溜溜、干干净净的。

1.从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再写出一对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给文中第一段中的句子加上标点,并用加点字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4.比较下面的句子与选文中的最后一段,分析两者在表达上的不同。

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

年产仔2-3次,一般在4/6月产仔较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海力布知道着急也没有用,不把为什么要搬家说清楚,大家是不会相信的。

再一迟延,灾难就要夺去乡亲们的生命。

要救乡亲们,只有牺牲自己。

他想到这里,就镇定()地对大家说:“今天晚上,这里的大山要崩塌,洪水要淹没大地。

你们看,鸟都飞走了。

”接着,他就把怎么得到宝石,怎么听见一群鸟商量避难,以及为什么不能把听来的消息告诉别人,都原原本本照实说了。

海力布刚说完,就变成了一块石头。

大家看见海力布变成了石头,都非常后悔,非常悲痛()。

他们含着眼泪,念着海力布的名字,扶着老人,领着孩子,赶着牛羊,往很远的地方走去。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练习_五年级试卷.doc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练习_五年级试卷.doc

人教新课标小学语文五年级下: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练习_五年级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1.草原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草原的特点是: ,草原上的景美 更美。

五 品味探究。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个句子运用了两个比喻,一个是把 比作绿毯,另一个是把 比作大花。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里的渲染是指: ;勾勒的意思是: ;这句话说明了: 。

4.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1.大 绿 美;人。

*2 丝绸之路 一 按课文内容填空。

1.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矗立在________省________市玉祥门外,这里原是汉代古都________,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终点往西一直到________。

2.汉朝与西域各国的商贸往来,中国将________带向中亚 西亚和欧洲,如养蚕 缫丝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灌溉等;将西域的食品带到中国,如葡萄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芝麻 无花果等,还将犀牛 ________ 良马等动物也带回中国;中国的________ ________ 绘画 雕刻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二品味探究。

1.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试卷(附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试卷(附答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内阅读、类文阅读试卷(附答案)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 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古诗三首》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1)“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这句话出自()代诗人()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的场景。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①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掉在地上的声音比作_______________。

这样的写作手法在古诗中很常见,请从你积累的古诗中选两句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a.这两句诗选自《稚子弄冰》,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

( )b.这两句诗描写的是:(孩子们)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的声音像玉磬声一般穿林而过,忽然听到了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 )c.诗句中的“玻璃”指的是我们现代的玻璃。

( )d.这两句诗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磬、自得其乐的盎然意味。

( )【参考答案】(1)这句话出自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

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①答案“玻璃”落在地上破碎的声音示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②答案 a.√ b.√ c.× d.√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xīng xìng)(其三十一)[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把诗句补充完整。

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1--4单元课内阅读

人教新课标小学五年级下册1--4单元课内阅读

1、《草原》1、这是一篇散文。

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并通过这些(),赞美了草原的()和()。

2、本文有三个写作特点:一是层次井然,作者按照()叙述,先描写();再描写草原()和()的情形。

作者(),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结束。

二是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和()的写法,不但()而且(),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

三是(),无论是描写()还是主客(),处处流露出作者的()。

3、第一段的中心句是()。

句中,“碧”是形容()。

“千里”是指草原的范围()。

“一”是()的意思。

3、《白杨》1、本文的写作方法是()()。

2、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是()。

作者以()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

一方面描述了它的外在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了它的精神:()()()()。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精神,听从(),()地扎根边疆,()地建设边疆。

这是()的神似处,也是()的连接点。

3、“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句。

表白的意思是()。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在()。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不(),也不()。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精神。

4、“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这是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又一次通过父亲()的变化,来()()。

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爸爸自己已经(),(),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成为建设边疆的()。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的博大胸怀。

5、白杨树三个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

白杨树的精神: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爸爸可能在深思:孩子们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们长大后会不会像他们的父亲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呢?6、“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也不动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草原》
《语段一》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种境界,( )使人惊叹,( )叫人舒服,( )愿久立四望,( )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关联词。

再用这个关联造句。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惊叹——()柔美——()奇丽——
()
3、解词:翠色欲流:。

4、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无边的绿毯”指的是;白色的大花”指的是;“绣上了”指的是;“中国画”指的
是。

这个比喻具体、恰当地描绘出了
的情景。

5、“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

”这句话是把绿色草
原上的小丘比作。

“”指的是小丘和平地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

6、简要说说文中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翠色欲流”的“欲”字在字典里有四个解释:①欲望;②想要;③需要;④将要。

在这里应该是第( )
种解释。

8、找出文中写绿色的两个成语。

(2分)()()
9、用““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10、依照原句,用“那么……那么……”写一句话。

11、“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中的“一碧千里”说明,“茫茫”的意思是,“而并不茫茫”是因为。

12、本选段最后一句话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突出了。

13作者在写景物的同时,不忘写自己的感受。

请用“”把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出来。

14、这段话主要写。

15、“惊叹”是因为:;“久立四望”是因为:
;“低吟”小诗是因为:。

16、短文写出了草原的哪些特点?
17、“一”有一下解释:A、相同B、数量词C、专一D、满,全
“一碧千里”的“一”应取解释;
“一模一样”的“一”应取解释;
“高歌一曲”的“一”应取解释。

18、“这种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19、请你尽情想象:假如和大牛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着草原上的什么呢?
《语段二》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

快了,快到了。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坐蒙古包。

1、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用“”画出来。

“洒脱”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词?
2、“疾”的意思有:①疾病:②痛苦;③痛恨;④急速,猛烈。

“群马疾驰”中的“疾”的意思是;“疾风知劲草”中“疾”的意思是。

3、文中画“”的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4、文中画“”的句子把比作。

5、解词:
襟飘带舞:
6、“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不是草原。

”这两句话说明草原。

7、“像一阵风吹来似的”说明了什么?
8、“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9、从这一段的描写中,除了感受到美丽的草原风光之外,你还能感受到什么?
10、请发挥想象,我们到了蒙古包后,主人会跟我们说什么?做什么呢?
三、《白杨》
《语段一》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1、《白杨》这篇课文的作者是()。

课文表面是在写白杨,实为写人,这种方法叫()或().,代表着所有自然灾害、无所畏惧、茁壮成长;面对自然灾害,白杨树的表现是:。

2、造句。

(1)哪儿……哪儿……
(2)不管……不管……总是
(3)那么……那么……
3、请给文中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4、“”划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

5、从“哪儿……哪儿……”这组关联词语中体会到:;从“不管……不管……总是……”这个句式中体会到。

这些句子,看是在介绍,实际上是在赞美。

6、从爸爸对白杨树的介绍中,“我”知道了白杨树有这样的特点:
8、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9、根据爸爸的表情,写一写他的内心。

微笑时,心里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严肃时,心里在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表白”的意思是。

“也”说明。

这句话的意思是
11、爸爸在表白自己什么样的心?
《语段二》
爸爸搂着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xiàn xuàn)了沉思。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fūfù)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zhèng zhēng)迎着风沙成长(zhǎng cháng)起来,
1、选择正确的读音。

2、找出描写爸爸面部表情的词语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zhèng zhēng)迎着风沙成长(zhǎng cháng)起来。

”这句话
中的“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暗指;“几棵小树”暗指;“小树迎着风沙成长”暗示着。

这句话的意思的:。

4、爸爸为什么变得严肃起来,为什么又陷入深思?
5、爸爸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仅仅是因为看见几棵小树在成长吗?其中还包含着什么意思?
6、读了上面的这段话,你觉得《白杨》这篇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