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29页PPT
鳜鱼优良品种培育与健康生态养殖技术

技术名称:鳜鱼优良品种培育与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技术优势:配合优质苗种推广应用,建立池塘底质与水质评估与改进技术、鳜鱼苗培育期的病害防控技术和鳜鱼成鱼养殖过程的生态调控技术。
适养时间和区域: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技术要点:通过引进消化国外鱼类选育种新技术,采用家系选育、群体选育及鱼类亲子鉴定技术,经连续4代的选育,培育出快长、成活率高且均匀度好的翘嘴鳜“广清1号”优良品系,建立了配套的鳜鱼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并研发了生态调控产品。
通过优质苗种与配套的科学养殖方法的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鳜鱼养殖经济效益,减少饵料消耗量以及苗期和养成期病害的发生,生态效益显著。
“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鱼肥。
”鳜鱼以其鲜美的肉质广受食客赞誉。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鳜鱼人工繁殖的研究,逐步形成了鳜鱼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池塘养殖技术。
养殖过程中鳜鱼全程以活体幼杂鱼为饵料。
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主导研发的“鳜鱼优良品种培育与健康生态养殖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极大促进了广东鳜鱼养殖的良种化和鳜鱼产业升级,对于鳜鱼养殖业以及其它淡水鱼养殖业的绿色发展均具有重要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近年来,配合饲料替代幼杂鱼养殖“广清1号”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广清1号”新品种性状优势明显广东是鳜鱼主养区,年产量近1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4成。
同时广东也是鳜鱼苗种的主产地,有70%的鳜鱼苗来自广东。
2012年,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鳜鲈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叶星表示,她的团队调研发现,鳜鱼在养殖过程中普遍存在生长速度慢、个体均匀度不高、成活率比较低的问题,往往在一个养殖周期结束时,还有20%-25%的个体达不到上市规格,需要继续养殖。
2013年,团队从安徽秋浦河、洞庭湖收集的翘嘴鳜野生群体和清远市清新区宇顺农牧渔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保种的翘嘴鳜“华康1号”选育群体中挑选出600尾个体,作为基础群体进行翘嘴鳜新品系选育,选育以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4代的选择育种,最终培育出了翘嘴鳜新品种“广清1号”。
鳜鱼的养殖方法PPT(共76页)

22.03.202
4
但目前的关键问题是鳜鱼的病害日趋严重。主 要有纤毛类和单殖吸虫引起的寄生虫病,柱状纤维 粘细菌引起的烂鳃病,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败血病; 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由病毒引起的暴发性传染病(主 要症状为脾脏、肾脏坏死)。从1994年起,珠江三 角洲因鳜鱼暴发性疾病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 过2亿元,严重影响特种水产养殖的发展。这是各养 殖单位在鳜鱼人工鳘殖成功后,忽视了亲鱼的选育 和种质的提纯复壮,造成种质退化,繁殖后代的免 疫力极差,极易感染鳜鱼病毒而引起暴发性死亡。
22.03.2Biblioteka 216(三)食 性
鳜鱼上下颌骨有尖锐的牙齿,肠道很短, 胃壁较厚且有较强的伸缩性,肠胃交界处有 300条左右形幽门垂。这些都说明,鳜鱼胃典 型的食肉性鱼类。而且较其他肉食性鱼类更突 出:鳜鱼苗出膜4d~5d后,当卵黄囊消失时, 鳜鱼苗内源性营养转为外源性营养,一开始就 必须摄食其他鱼类的鱼苗,即便是饿死也拒食 浮游生物或其它商品饲料。
22.03.202
7
22.03.202
8
22.03.202
9
22.03.202
10
22.03.202
11
22.03.202
12
22.03.202
13
22.03.202
14
一、鳜鱼的生物学特征
(一)形态特征
鳜鱼体高而侧扁,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3倍。 鳞为细小圆鳞,侧线沿背弧向上弯曲,颈部、鳃盖 及腹面在鳍之前均被鳞。眼较大,侧上位。口大端 位,口裂略斜,下颌突出、上颌骨延伸至眼后缘。 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鳃盖骨后缘有两个扁平得棘。 上下前颌前部有厅犬齿状小齿,背鳍发达,有12根 坚硬的棘;胸鳍圆形;腹鳍近胸部,尾鳍呈扁圆形。 体金黄色,腹部灰白色。体侧具有不规则的暗棕色 斑点及斑块。自吻端穿过眼眶至背鳍前下方有1条黑 色的带纹,在背鳍下方,有1条较宽的暗棕色的垂直 带纹。奇鳍上均有暗棕色的斑点连成带纹。
鳜鱼养殖现状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分析

2020年第5期 吉林畜牧兽医129·产业分析·ChanYe FenXi鳜鱼养殖现状及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分析李长秀1,梁前才2,韦明肯1*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2.茂名市海洋与渔业推广技术中心,广东茂名 525000摘 要:鳜鱼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淡水鱼品种之一,在江浙及湖广等地区形成了较大的产业规模。
而作为名贵鱼类,鳜鱼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全国水产市场中必不可少的热门商品,许多大型超市的活鱼柜台也在大量引进鳜鱼。
本文分析总结了鳜鱼高产养殖需要注意的问题,总结高产高效的技术要点,不断转换养殖思路探索先进技术,让鳜鱼成为渔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品种,提升商品属性的同时增大产量,帮助养殖户获得更大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鲑鱼养殖现状;高效养殖;关键技术鳜鱼的肉质鲜美,做法多样,深受人们喜爱,其丰富的营养价值有助于人们调养身体。
同时鳜鱼具有体质健壮、肉质肥厚、头大嘴尖的特点,并且以捕食鱼虾为食物,是性情较为凶猛的食肉性鱼类。
它喜欢吃鲜活的鱼饵,喜欢栖息在净水或在微微流水的环境中,因此,作为淡水性鱼类比较适合在水草茂盛的池塘中饲养。
它能够适应正常的水温,温度繁殖季节较长,一年中5~10月份是迅速生长的繁殖最佳期。
近年来,鳜鱼养殖规模和销售渠道不断扩大,使许多养殖户实现了发家致富的愿望。
本文总结目前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帮助鳜鱼高产养殖技术推广以提高鳜鱼养殖业的产量[1]。
1 目前我国鳜鱼养殖的现实状况分析首先,目前我国鳜鱼养殖技术还不完善,各种各样的疾病为鳜鱼养殖户带来了很大困扰。
20世纪90年代在广东省鳜鱼主要产区爆发过大规模流行病,使鳜鱼产量大幅度下降[2]。
当时对于流行病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这不仅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进一步导致新的疾病发生。
鳜鱼在进入最佳繁殖期时也是疾病暴发最高的时期,尤其夏季出血病和车轮虫病的爆发率很高,它们导致鳜鱼的死亡率急剧上升。
鳜鱼的高效养殖技术

鳜鱼的高效养殖技术鳜鱼又名桂花鱼、季花鱼等,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含量高,是淡水鱼类中的名贵品种。
目前市场上的商品鳜鱼主要从江河湖泊及水库等自然水体中获得。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野生鳜鱼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因而进行鳜鱼健康养殖,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将其健康养殖技术介绍如下:1.苗种培育。
鱼苗池要彻底清整,面积2~3亩为宜,每亩用生石灰150千克消灭敌害生物及病原体。
清塘后放入1米深的新水,每平方米水面放鳜鱼苗200尾。
根据鳜鱼苗不同的生长阶段投喂适口的饲料,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关键。
刚孵化出膜3~5天的鳜鱼苗,适宜吃同日龄的鳊、鲂鱼苗。
6~8天的鳜鱼苗还可吃3~5日龄的四大家鱼苗。
9~15日龄的鳜鱼苗可吃1厘米长的饵料鱼。
据生产经验,培育1尾3厘米长的鳜鱼苗(夏花鱼种),前10天平均每天摄食各种鱼苗40尾,后10天平均摄食略小于自身规格的鱼苗15尾。
如饵料鱼数量不足,则会导致鳜鱼苗自相残杀。
因此在培育鳜鱼苗的同时,也要开展饵料鱼苗的培育工作。
在实际生产中,可灵活掌握投喂数量和种类,以满足鳜鱼苗的摄食为标准。
2.成鱼养殖。
①池塘条件。
鳜鱼适宜用小池塘养殖,鱼池面积一般为2~3亩,池水深1.5米左右。
鳜鱼苗种入池前,要彻底清塘,常用药物为生石灰,每亩施150千克。
漂白粉用量为池水呈20毫克/升的浓度即可。
一般在清塘10天后药性消失。
在桶中盛池水后放进几尾鱼,如24小时无异常,则可进行放养。
②放养密度。
依据养殖条件的优劣和技术水平高低,一般每亩放养3.3厘米的鳜鱼夏花鱼种1000~1500尾。
③饵料鱼来源。
鳜鱼的天然食性是摄食活鱼,饵料鱼的来源一般有三种途径:一是购买家鱼水花密养,随时投喂。
二是培育和收集野杂鱼苗,每亩养鳜池应搭配饵料鱼培育池3亩左右,可放入鲤鱼、鲫鱼或一些繁殖时间较早、繁殖量较大的野杂鱼类,繁殖大批鱼苗供鳜鱼摄食。
三是为了节省鱼池,可直接在鳜鱼池中投放一些麦穗鱼、餐条鱼等小型鱼类,繁殖次数较多,可满足鳜鱼的部分需求。
鳜鱼养殖技术

鳜鱼养殖技术鳜鱼养殖技术分类:水产养殖技术(一)、专养池塘专养鳜鱼分夏花当年直接养成商品鱼和1龄鱼种养成商品鱼。
1、(专养)鳜夏花当年养成商品鱼:利用鳜鱼夏花(或稍大规格)直接养成商品鱼,是目前普遍推广的一种养殖形式,这种养殖形式需投喂充足的饵料鱼,单位产量较高。
(1)鱼种放养:为保证养殖成活率,放养规格必须在3厘米以上,一般每公顷放养3-4厘米鳜鱼种1.5-2.5万尾。
(2)铒料鱼来源:池塘单养鳜鱼,密度较高,需饵量大,一般可以通过养成池培育、配养池饲养、自然水域捕捞和购买等途径加以解决。
A、养成池培育:前期饵料鱼培育,即在鳜鱼种放养前15-20天,利用这段空间在池塘中培育前期饵料鱼。
投施饵料鱼750万-1200万尾/公顷,以供鳜鱼前期摄食;为了降低饵料鱼成本,可考虑在鳜鱼池中混养一些繁殖快的饵料鱼亲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如每公顷适时放罗非鱼3000-6000对或2龄鲫鱼7500尾,使其繁殖的后代作为活饵料鱼供鳜鱼取食;也可用适度规格的稀网将池塘隔成两部分,一边养鳜鱼一边养饵料鱼亲本,使其繁殖的幼鱼穿过稀网成为鳜鱼的食饵,饵料鱼亲本培育最好采用强化培育方法,促进亲体的性腺发育,增加产卵量,提高孵化率,为鳜鱼源源不断地提供适口饵料,促进鳜鱼的生长。
B、配养池培育:规模养鳜,其饵料鱼的解决途径主要来源于专池培育。
1公顷鳜鱼单养需配备3-4.5公顷饵料鱼池,分批起捕,按需拉疏,保证饵料鱼与鳜鱼同步生长。
C、自然水域捕捞:如鳜鱼养殖场靠近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大水域,有丰富的饵料鱼资源,可加以充分利用。
D、购买:饵料鱼生产中,如遇发花率低、病害或灾害性天气等影响,应及时组织购买,确保饵料鱼供应的连续性。
(3)饵料投喂:在水温较高、鳜鱼快速生长期内,最好每天投喂1次,9月以后水温下降,鳜鱼生长速度减慢,摄食减少,此后可以5-7天或半个月投喂一次,投喂量以维持水体内有一定的饵料鱼密度,增加鳜鱼的捕食机会为原则。
鳜鱼池塘一年两茬生态养殖技术

鳜鱼池塘一年两茬生态养殖技术作者:暂无来源:《渔业致富指南》 2015年第19期劳顺健施财根我市鳜鱼养殖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但目前我市受鳜鱼苗种产业分布和饵料鱼供应的影响,形成了以依赖广东苗种和属暖水性的鲮鱼为饵料鱼的一年一茬养殖模式,该模式养成鳜鱼存在出鱼密集、鱼价波动大、影响养殖户经济效益等不足。
鳜鱼成鱼养殖需约3倍的饵料鱼养殖面积进行配套,存在饵料配套鱼塘有一定闲置期、土地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模式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鳜鱼一年两茬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现将这一技术小结如下。
1. 池塘条件鳜鱼主养池塘要求底质平坦,淤泥要少于15cm。
沙底塘和新挖塘养殖鳜鱼效果更佳。
池塘多以3-5亩为宜,由于鳜鱼喜欢清新且溶氧高的水质,故主养池塘水源要充足,进排水方便,正常蓄水水深不能小于1.5m。
2. 池塘清整消毒清塘消毒最宜用生石灰干法清塘,再曝晒池底,直至开花培育“适口饵料鱼”前2天左右才注水入塘。
通过消毒,可杀死池塘中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及底栖生物、水生昆虫等,为鳜养殖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 苗种放养第一茬,4月中旬从广东购进鳜鱼苗,经半个月培育,育成规格为5cm左右(220尾/500g),每亩放养1500尾,套养100g/尾的鲢鳙鱼(2∶1)120尾。
9月份在第一茬鳜鱼大规格商品鱼开始销售后,留下小规格鳜鱼并塘,并塘面积占总养殖面积30%左右,并塘后9月中下旬进行第二茬放养,鳜鱼种规格13-20尾/kg,亩放养量1200尾,套养150g/尾的鲢、鳙鱼(2∶1)100尾。
4. 饵料鱼培育及投喂第一茬鳜鱼放养衔接饵料鱼为自繁鲫鱼苗。
在鳜鱼苗放养前,采用晒背冲水刺激使鲫鱼形成批量产卵,再将附有鲫鱼卵的鱼巢转移至事先已肥水鳜鱼养殖池孵化出鱼苗,鱼苗密度一般每亩控制在50-100万。
鱼卵可分2-3批放入,每批间隔一天,如1-3-5,这样可兼顾规格不齐的鳜苗均有适口饵料。
第二茬鳜鱼放养用广东产鲮鱼鱼苗接口,采用常规肥水方法进行鱼苗培育,可直接在鳜鱼养殖池培育,也可专塘培育后再供应给鳜鱼池。
鳜鱼高效生态养殖技术PPT课件

补碳
50%是氨氮 养殖1公斤鱼排放38g氨氮
养殖过程中的碳氮平衡
第8页/共29页
桂花闭口
氮积累→氨氮高 →亚硝酸盐高→中毒 处理方案 如何提高水中生物量,把氮转化成饲料?
从微做起,还人类健康大世界!
专业专注 生物发酵事业
打造世界肠道功能性微生态第1品牌
第9页/共29页
碳源调控水体技术
13000/2064
12800/2032
15300/2429
8500/2024
11500/2738
12300/2929
33100/2207
36000/2400
41000/2733
21800/2180
20800/2080
25000/2500
19600/1633
24600/2050
32500/2708
第17页/共29页
池塘生物絮团组成
参数
生物絮团(g/100g)
粗蛋白
49.0±1.5
碳水化合物*
36.4±0.9
总灰分
13.4±0.6
粗脂肪
1.13±0.09
粗纤维
12.6±0.1
钙
1.28±0.07
磷
1.29±0.08
钠
1.27±0.03
钾
0.75±0.13
镁
0.41±0.05
[mg/kg]
锌
181±1
铜
92.5±3.0
鲮鱼使用方法
从微做起,还人类健康大世界!
• 1,开花:100万水花用200克每天,投鱼苗后,直接投喂 到出鱼(1500万水花共需4箱)
• 2.标粗:100万苗投3公斤每次,投苗后7天用一次直 接投喂(从2000口到100口需要2箱)
鳜鱼生态高效池塘精养技术

为提高养殖效益,2017-2019年微山县鱼种场利用自身繁育“四大家鱼”苗种的优势,积极开展了鳜鱼生态高效池塘精养模式试验研究,经过3年的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商品鳜在春节前起捕销售,亩均产优质商品鳜1000千克,实现亩均利润4000~6000元。
同时摸索出了从鳜鱼苗种培育、成鱼饲养及饵料鱼配套生产的鳜鱼生态高效池塘精养技术,总结出了一套成熟的、与本地环境相适宜的鳜鱼养殖关键环节和技术要点。
现将鳜鱼生态高效池塘精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池塘选择养殖池塘以东西长、南北宽(长宽比为5∶3)的长方形池塘为好,商品鱼精养池塘面积在3~5亩、水深以1.8~2.0米为宜,这样既能够维持稳定的养殖水体环境,又便于日常管理,同时有利于维持较高的饵料鱼密度,提高鳜鱼捕食概率以减少体能消耗,提高鳜鱼的生长速度。
鳜鱼苗种培育池选择环道池,饵料鱼池塘面积为精养池塘的4~5倍,以保证充足的饵料供给,宜选择多口池塘,以便培育不同规格的饵料鱼。
二、苗种培育5月初购买约3厘米的鳜鱼夏花放入环道池培育,放养密度2500~3000尾/米3,5月底将培育至5~6厘米的鳜鱼苗种放入成鱼养殖池塘,放养密度1800~2000尾/亩。
三、饵料鱼培育整个养殖过程坚持鲜活饵料饲养,以自身繁育的草鱼、鲢鱼为饵料。
总体上,鳜鱼养殖饵料系数为4~5,其中草鱼为饵料鱼的饵料系数低,白鲢为饵料鱼的饵料系数高。
在鳜鱼夏花放入环道池培育前1~2天,分批次投放1.5~1.8厘米的草鱼和鲢鳙鱼乌仔作为鳜鱼夏花的适口饵料,饵料鱼投放密度按照鳜鱼与饵料鱼1∶(250~300)的比例混养。
精养池初期采用混养供饵模式,即在鳜鱼苗种投放入精养池前20天左右,精养池中投放水花饵料鱼作为前期鳜鱼饵料,投放密度约50万尾/亩,经过20天培育长至3~5厘米,恰好满足鳜鱼苗种入池后的饵料需求。
在饵料鱼培育池分批次、不同密度投放草鱼和鲢鳙鱼水花进行饵料鱼的培育,放养密度在150万~200万尾/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