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1.1认识生物教学设计七年级生物上册(人教版)

-设计意图:通过多元化评价,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反馈和调整提供依据。
7.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教师能够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4.小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成果,通过交流互相学习,提高合作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促进知识的共享。
5.情感教育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设计意图: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
4.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提高。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讨论的成果。
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强调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方法和生物学研究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4.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生物,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3.各小组将讨论结果进行整理,准备进行课堂汇报。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发放课堂练习题,内容涵盖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类、生物学研究方法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分析解题思路,指出易错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
初中初一生物上册《认识生物》教案、教学设计

-结合生物伦理问题,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颗种子,引发学生思考:“这颗种子能生长成什么植物?为什么它能生长?”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了解生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5.阅读拓展:推荐学生阅读一本与生物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生命的奇迹》、《自然界的奥秘》等,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通过本次作业的布置,使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生物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物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尝试进行分类和描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为后续生物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通过PPT展示,讲解生物的基本概念、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2.教师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的迁徙等。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物分类,介绍常见的动植物分类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一章第一节《认识生物》。
内容包括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生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认识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
难点:理解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生物标本,挂图。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标本,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物的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 新课内容:② 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③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身边的生物及其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3.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身边的生物,对其进行分类。
(2)简述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2. 答案:(1)略。
(2)生物与人类关系紧密,生物为人类提供了生活所需的各种资源,同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生物社团、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生物的奥秘,提高生物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需要学生熟练掌握。
2024年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认识生物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认识生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
2.教学难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素材。
3.生物特征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什么是生物?生物与非生物有什么区别?2.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想法。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生物的特征。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物的七大特征,包括: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
2.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生物的七大特征。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第二课时一、课堂复习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物的七大特征,谁能概括一下?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生物与非生物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并判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学生分享分析结果,教师点评。
三、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生物特征的角色扮演,每组选择一个生物特征,通过表演展示该特征。
2.其他组学生观看表演,猜测所展示的生物特征。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五、课后作业1.学生绘制生物与非生物的对比图,标注生物的七大特征。
2.家长签字确认,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1.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了解生物的特征,掌握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为后续生物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对话设计:Teacher:"So,whatmakessomethingalivingthing?"Student:"Itgrowsandreproduces."Teacher:"Correct!Anythingelse?"Student:"Itneedsfoodandwater."Teacher:"Yes,anditalso"(继续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特征)1.通过实例讲解每个特征,例如:营养:展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动物摄食的图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篇】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3篇】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篇一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观察。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体的基本特征,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生物,从而在观察的过程中理解实事求是的科学意义。
6、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的分析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两点:(1)区别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本节教材内容的教学,不是从现代生物学发展水平的角度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让学生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在教学中不能直接讲述,而是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由学生自主获得关于生物特征的基本知识,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教学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的目标。
3、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4、课时安排:一课时三、教学准备: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四、教学策略1、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建议本节课的导入可这样设计:可让学生观察有山、水、虫、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出画面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关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这一问题,可与学生一起对照教科书上的描述,进行比较归纳。
但是,这些例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与学生讨论时,应让学生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加以补充,如生物对外界的不同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动物的不同繁殖方式等,以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
本节教学,以观察讨论为主,辅以阅读、讲授等法。
2、设计思路首先让学生回忆在小学自然课里已学过的一些关于生物的知识,举例说明什么是生物,区分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优质教案

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一章《走进生物》中,深入学习第一节《认识生物》。
我们将详细探讨生物基本概念、生物特征、生物分类以及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生物基本概念,掌握生物主要特征。
2. 使学生能够对生物进行简单分类,解生物与人类生活紧密联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特征及生物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基本概念、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2. 学具:生物观察记录表、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各种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与自然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详细讲解生物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生物主要特征。
a. 生物特征:生物需要营养、能进行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b. 生物分类:根据生物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分组讨论生物特征和分类。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生物特征和分类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基本概念2. 生物主要特征3. 生物分类4. 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生物基本概念。
b. 列举生物主要特征。
c. 简述生物分类方法。
d. 谈谈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答案:a. 生物是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现象有机体。
b. 生物特征有:需要营养、能进行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和变异特性、由细胞构成等。
c. 生物分类方法有:根据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等。
d. 生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如食物、药物、环境保护等方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生物基本概念和特征有深入解,但在生物分类方面仍有不足,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1章第1节《认识生物》。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的定义、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定义,知道生物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能够正确地对生物进行分类。
3. 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生物标本、分类卡片。
学具:笔记本、分类卡片、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些生物标本,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字。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生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基本特征。
2. 生物的定义与基本特征: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生物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由细胞构成等基本特征。
3. 生物的分类:教师讲解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分类。
并通过分类卡片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生物分类方法的理解。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5.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些生物分类的例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苹果树属于哪一类植物?6. 随堂练习:教师发放随堂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练习题包括生物分类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生物的定义与基本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由细胞构成生物的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物,并说明它们属于哪一类。
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1)

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第一章《走进生物世界》的第一节“认识生物”。
详细内容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教学重点: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基本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笔记本、教材、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的区别,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生物。
2. 基本概念: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
4. 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如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
5.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讲解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实验、比较、分类等,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7.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8. 随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2. 生物的基本特征3. 生物的分类4. 生物学的研究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身边的生物,并按照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答案:例如,植物(如树木、花草)、动物(如猫、狗)、微生物(如细菌、真菌)等。
2. 作业题目:简述生物的基本特征。
答案: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更多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认识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 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假如你乘坐宇宙飞船从太空中遥望地球,映入你眼帘的将是一幅由蓝色、绿色和白色等编织而成的美丽图案。
蓝色是浩瀚的海洋,绿色是广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飘动在海洋和陆地上空的云彩。
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各样的生物都在这里生活和繁衍。
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合作探究智慧碰撞探究一:什么是生物?探究二:如何区分生物和非生物?观察(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2)观察可借助哪些工具和仪器?(3)科学观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观察的要求:1、要有明确的目的;2、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3、要及时作好记录。
探究三: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呢?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鸟捕食鱼牛在草地上吃草大熊猫吃竹叶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利用水、无机盐、二氧碳制造有机物葡萄糖、淀粉等) 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呼吸时产生的雾状水柱野牛在晨光中呼吸小鸟在呼吸.com鱼用鳃呼吸3、生物能排除生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除植物通过落叶将一部分废物带走落叶是植物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向日葵总是向着有阳光的一方含羞草警觉的兔子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菜豆的生长红狐的生长6.传和变异的特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
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人胚胎初期细胞群一些单细胞生物1.珊瑚是生物吗?请说明理由。
答:珊瑚不是生物,因为它是由死去的珊瑚虫分泌的外壳堆积而成的,不具有生物的特征;珊瑚虫才是生物。
2.珊瑚虫一般生活在温暖的浅水区,这是为什么?答:因为浅水区可获得较多的阳光,有适宜的温度,这些有利于藻类的生长,从而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氧气。
因此,珊瑚虫一般生长在温暖的浅水区。
课后小结生物的七大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课后习题1、下列各项属于生物的是( )A、海葵B、恐龙蛋化石C、电动狗D、珊瑚的骨骼2、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B、会弹钢琴的机器人C、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D、休眠的青蛙3、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什么的特征·······( )A 需要营养B 进行呼吸C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 生长和繁殖4、下列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母鸡下蛋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C、大汗淋漓D、馒头上长“白毛”5、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季节,长出蓬松的长饰羽。
决定这种性状出现是由于( )A:应激性 B:多样性C:变异性 D:遗传性6、(2009威海)下列属于生物基本特征的是( )A、生物都能自由运动B、生物都需要从外界摄取有机物C、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认识生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通过观察一些生物与非生物,会比较它们的区别。
2. 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师生一起欣赏图片中碧蓝的天空、流动的白云、遍地开放的鲜花、绿草如茵的草原、悠闲取食的牛羊和精巧别致的毡房。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学生观察后,小组内交流展示观察的结果,最后达成共识:花草、树、牛羊是生物,白云、毡房不是生物。
由所有生物的特征是否完全相同引入课题。
二、推进新课板书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学习目标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你一定认识不少的生物,如果你要了解这些生物的主要特征就必然对不同的生物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
那么在观察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尝试进行归纳和总结。
学生阅读后,归纳、总结,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达成共识:1、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能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音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2、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3、如果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要有计划、有耐心。
4、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同别人交流看法,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能让你迸发思想的火花。
学习目标二:生物的特征多媒体展示图片:(在尼日尔南部城镇马拉迪的一个治疗性给食中心,一位母亲背着她那因为营养不良而极度瘦弱的孩子。
)问:这2张图片说明了生物的生存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取什么?答: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讲: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肉食动物通过捕获草食动物获取食物,草食动物通过取食植物获得食物,民以食为天,人要每天从食物中获取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一旦食物匮乏,就可能出现图片中的状况。
总之,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多媒体出展示图片:(鲸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是什么动物?生活在哪里?你们看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它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呼气?(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讲:生活中的人每时每刻也都要进行呼吸,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2、生物能进行呼吸多媒体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该图片揭示了什么生命特征?(教师提示:注意季节气候、身体状态)讲:人在运动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汗液,是因为在运动中人体内产生了比平时更多的废物,这些废物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泄的途径除了排汗外,还可以通过排尿和呼气的形式排出。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花朵,一朵花受到昆虫的刺激作出什么反应?(花瓣收拢起来了)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叫应激性。
4、应激性问:同学们还能举出哪些实例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兔子发现天上的老鹰后向坡上猛窜;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含羞草的叶片受到触动时会自然下垂;一滴糖水会招来许多蚂蚁;我们吃饭时,会分泌许多唾液……)多媒体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上面图片,讨论交流生物具有什么特征?讲:一粒种子可以萌发生长形成幼苗,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大树;一头小象可以长成一头大象……这些都是生长。
当生物体长到一定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讲:生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如蜻蜓点水等。
启发学生思考生物还有哪些繁殖方式?想一想动物、植物、细菌怎样繁殖?学生思考后回答:——除了鸡、鸭可以产卵之外,猫、狗可以产仔。
——有的植物用种子繁殖,有的用根繁殖,有的用茎繁殖,还有用叶繁殖的。
——还有用细胞繁殖的。
讲:生物的繁殖方式有两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高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有性生殖,而低等的生物一般进行无性生殖。
补充说明细菌可以进行分裂生殖,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等。
讲:以上都是生物具有的特征,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生物现象,归纳出生物具有的其他特征。
问:蚯蚓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能不能生活在沙漠中?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会使土壤变得怎样?这说明了什么?答:生物只能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生物都能适应环境并影响环境。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孩子一般和他们的长辈相像,但又不完全相同,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了什么?答:这说明了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
问:生物都能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这些生理活动的完成,需要一定的结构基础,生物有没有共同的结构基础呢?答:虽然各种生物形形色色,但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除病毒外)。
三、巩固练习师:我们留意了这么多生命现象,相信你们一定会利用这些生物的特征去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生物了吧。
我们来练习一下。
多媒体展示图片: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的蘑菇、枯叶、钟乳石、机器狗,指出哪些属于生物?并说出理由。
学生讨论后回答:蘑菇属于生物,枯叶、钟乳石和机器狗不具有生长、繁殖、呼吸、排泄等生命活动,属于非生物。
课后小结学完这节课后,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凡是具有生命的物体都是生物。
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结构基础,都要进行一系列的生理活动:需要呼吸,需要营养,需要排泄废物,能够生长繁殖,具有应激性,可以适应环境,还可以影响环境……今天我们接触到这么多的生命,观察它们的生命现象,你还认为路旁的一棵树,道边的一朵花,都是那么微不足道吗?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那些具有生命的物体呢?(留给学生课后去思考)板书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二、生物的共同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体内会不断产生多种废物,并且能够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对来自环境的各种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由小长大。
当生物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