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实践探析--以学习成果获得为目标

作为一 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课 ,除 了让学 生坚定 趣 的 目的。 除此之外 , 可利用 多媒体 的 P O WE R P O I N T以及影
的发挥对 于国家利益的重要性。 “ 当代世界经济 与政治 ” 既是 一 门马克 思主义理论课 , 又
是一 门马克思 主义 思想 政治教育课 。作为一 门马克思 主义理
课程教授是 以对 当今世界政治 经济的基本状况 、 运行规 通过对学生课前 以及课后 的调查 研究发现 ,从 全书 内容 论课 ,
教 学 研 究
“ 当代 世界 经济 与政 治" 教 学实践探 析
以学 习成果获得 为 目标
■ 叶小利
【 广东嘉应学院政法学院 )
“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是教育部 规定高等学 校的公共政 修课 。 经过多个学期 的教学实践 , 结合“ 当代世 界经济与政治 ”
学生学习成果获得为 目标 l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解决学什 么、
如何 、 如何认识发达 国家 的经济繁荣 和政治体制 、 如何看待发
主义道路 问题 和如何 理解邓 小平 国际战略思想对 于中国外交
治理论课之一 , 也 是师范类 院校 思想 政治教育专业 的专业必 展 中国家发挥 的作 用以及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国家 的社 会
课 程知识丰富 、 内容新颖 , 时代性 、 时效性 和政策 性的特点 , 以 理念 的指导意义等 ,这些都 是学生对该课程关 注的焦点 以及 学 习过程 中出现疑点 问题较 多的 内容 ,因此在这些 问题 的讲 论、 发言等 内容 的篇幅与扩展相关的理论知识 。 指导学生 自主研 习过程 中 , 应该 相应增加授课 、 讨 学到何种程度 、 培养何种能力 的问题 , 从 以下三个方 面去进一 授 与讨论 、 步摸 索 , 将有助于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 达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 。
锤炼理工科大学生的国际观——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为例

作者: 阎静 陈永梅 房旬旬
作者机构: 江苏大学人文学院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年卷期: 2010年 第35期
主题词: 理工科大学生 国际观 “当代”课
摘要:"""当代""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选修课程。
锤炼理工科学生的国际观是""当代""课教学大纲的题中之意。
在认清国际观培育的紧迫性的前提下,重新整合一套以锤炼国际观为目标的新方案,优化各种培育方法和手段,针对理工科学生之特点,有的放矢地培育学生的国际意识,以达到提升学生总体世界观、国际观和整体素质的功效,促使大学生包容开放的国际观的初步形成。
"。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结构一览表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国际关系理论:包括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主要国际关系理论。
2. 全球政治格局:包括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政策,国际组织的作用,国际冲突与合作等。
3. 国际经济关系:包括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国际贸易与投资、国际金融等。
4. 国际安全问题:包括军备控制、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环境安全等。
5. 发展问题:包括贫困、不平等、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6. 国际法和国际组织: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运作及其在国际政治与经济中的角色。
以上就是《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结构一览表。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方法改革研究随着教育部针对课程的调整,很多教师与学生降低了对本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但这门课自身却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学习“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有利于大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问题;有助于我们借鉴外国的经验,加速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从而能够正确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理性地分析中国问题与国际问题。
此外,本门课也是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政治理论的必考内容,与时事政治共占16分,占全部分值的16%。
教学内容被列入硕士入学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教学实用价值较大。
因而,在教学中通过整合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应用现代技术等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研究世界现实和历史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内容庞杂,结构混乱,理论性与现实性联系较强。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
首先,应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国际社会风云变幻,事件频发,我们应当及时地将国际上的重大事件作为教学热点问题讲授,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形势。
如欧洲的债务危机、利比亚战争等等。
其次,应突出实用的教学内容。
一方面,教学内容应倾向硕士入学政治理论考试大纲所涉及的知识点,详细讲解考研大纲中的14个重点。
另一方面,结合我国实际,重点讲解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困境、资本主义发达的原因,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1]二、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立足中国,观察世界,课程内容本身丰富有趣,但为了提高学生认知世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必须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不断改进,才能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一)课堂讲授与提问相结合毋庸置疑,针对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知识体系构架的内容,只能采用最基本的课堂讲授法。
如对重大事件的国际背景、重要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及重要的政治理论等问题只能由教师主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政治经济学是研究政治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践。
本教学大纲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导框架,促进深入学习和讨论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二、课程目标1. 使学生了解政治和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他们能够评估和解释不同政治经济模式的优缺点;3. 强调政治经济学对现实世界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参与到当代政治经济问题的讨论中。
三、教学方法1. 课堂讲授:教师通过演讲、讲解和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和辩论不同的政治经济观点。
3. 个人研究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政治经济学领域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篇学术论文。
四、课程内容1.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1.1 政治与经济的概念和定义1.2 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1.3 政治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 经济理论2.1 供给与需求理论2.2 边际效用理论2.3 成本与效益分析2.4 市场失灵理论3. 政治经济体制3.1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2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3.3 混合经济体制3.4 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一体化4.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4.1 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4.2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4.3 公共政策与社会公正4.4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五、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个人研究论文:对学生完成的个人研究论文进行评估,考察他们对政治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设立中期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政治经济学内容的整体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参考教材1. A. C. Pigou,《政治经济学原理》2. Joseph E. Stiglitz,《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学》3. Robert Cooter,《经济学与公共政策》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政治经济学概述与课程介绍2. 第二周:政治与经济的关系3. 第三周:经济理论4. 第四周:政治经济体制5. 第五周: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社会问题6. 第六周:复习与总结以上为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旨在提供一个系统的教学框架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
(完整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代码 B11090021(二)课程名称(含英文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三)修读对象:全校本科生(四)总学时与学分:18学时 1学分(五)考核方式:考试(六)相关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七)内容提要(不超过200字)通过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当前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我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和外交政策的目标、原则以及对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基本主张等,使学生了解战后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二、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今世界经济与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发展演变及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我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我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和基本原则,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在教学中有较多的课堂提问。
适当布置课外阅读和作业,使课堂学习与自学结合起来三、理论与实践教学学时分配理论教学:18学时四、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选用教材:冯特君.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三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主要教学参考书:1.李景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程毅等主编.国际经济与政治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马宽,苏杭等编著.“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案例式专题教学教师用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五、理论教学内容(分章节编写,包括主要讲授内容、学时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练习等)(一)第一章当代世界经济主要讲授内容第—节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一、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二、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转变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第二节当今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大纲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英文名称: Contemporary World Economy and Politics课程号:课程属性:专业选修课开课学期:秋总学时:32学时(课堂授课学时:32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学分:2先修课程:无(本科新生第一学期课程)面向对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开课院/部(室/所):马克思主义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系统讲授世界经济与政治体系形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进程及其主要规律,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重大理论问题进行分析;2、对影响世界格局走向的重要力量,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层面的分析与比较研究;3、多角度探讨当代中国外交所处国际关系的领域与层次,全方位分析我国周边安全环境,理性评价中国外交的历史与现实。
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世界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分析和认识复杂的国际问题,全面了解中国迅速上升的国际地位与面临的严峻挑战,深刻领会和理解我国新时期的外交战略选择,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等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与知识背景。
二、课程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一)理论教学:33学时知识单元1:世界经济与政治体系形成、发展、变化的基本进程及规律参考学时:9学时学习内容:1.冷战时期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
2.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3.世界政治多级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学习目标:1.了解冷战时期世界经济与政治发展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其发展的深层动因与主要特点。
2.掌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发展进程和主要特征,理性认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矛盾与问题,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于世界政治的深刻影响。
2.掌握世界多级化的基本概念、政治政治格局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的力量对比态势,理解世界多极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正确认识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的曲折性。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orld Politics and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总学时:46 讲课学时:46 实验学时:0周学时:4学分:2.5授课对象:全日制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二、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当今国际问题的重要论述和我国外交政策的教育,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这些理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演变及其发展趋势、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了解和认识主要国际力量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们的对外战略;了解和认识苏联东欧国家兴衰存亡的经验教训;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战略、方针、政策与国际地位和作用,树立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与进步而奋斗的信念。
三、教学基本要求第1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及其演变1.1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1.2 战后初期至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基本要求:掌握政治格局分析的相关理论,了解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基本趋势、原因,把握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一般结构和特征。
第2章战后美国2.1 美国的历史和美利坚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2 战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特点2.3 美国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基本要求:了解美利坚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了解当代美国经济政治的新变化,掌握美国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内涵和演变轨迹。
第3章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3.1 日本简况3.2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及其原因3.3 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3.4 战后日本的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基本要求: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原因、特点,认识日本的政治大国战略。
第4章一体化的欧洲4.1 西欧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概况4.2 欧洲一体化4.3 战后西欧的外交政策与对外关系基本要求:认识欧洲由分裂走向整合的过程及原因,了解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大纲课程代码:D1112008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哲学教研室制2012年12月《中国哲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D1112008课程名称:《中国哲学史》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适用专业:思政(本科)开课学期:第五学期总学时:51学时(讲授48学时;实践3学时)学分:3先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西方哲学史》平行课程:《中国传统文化讲座》、《宗教概论》后续课程:《现代西方哲学评价》、《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简介:《中国哲学史》课程以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演进历程为中心,以对每一学派、每一哲学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为揭示的重点,以每一学派、每一哲学家围绕其基本问题所给出的理论回答为主要内容,讲授先秦至近代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情况。
推荐教材:《中国哲学史》,郭齐勇编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1.《中国哲学史新编》,劳思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 《中国哲学的历程》刘学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中国哲学史》(四册),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中国哲学大纲》(上、下册),罗光著,台北:商务印书馆,1967年版。
5.《简明中国哲学史》,杨荣国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6.《中国哲学史稿》(上、下册),孙叔平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中国哲学史》(新编四册),罗思光著,台北:三民书局,1981年版。
8.《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萧萐父、李锦全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中国哲学史新编》(修订本六册),冯友兰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0.《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中国哲学发展史》(七册),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12.《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中国哲学通史》(五卷),杨宪邦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4.《两汉思想史》(三卷),徐复观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两汉思想史》,祝瑞开著,上海:上海占籍出版社,1989年版。
1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著,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17.《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8.《魏晋玄学史》,许抗生、李中华等合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889年19.《隋唐佛教》,郭朋著,济南:齐鲁书社,1980年版。
20.《宋明理学研究》,张立文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
21.《宋明理学史》(上、下卷),侯外庐等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2.《宋明理学》,陈来著,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3.《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著,上海:民智书局,1929年版。
24.《中国近代哲学史》,侯外庐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25.《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历程》,冯契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6.《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徐复观著,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27.《中国哲学史上的人性问题》,傅云龙著,北京:求是出版社,1982年。
二、课程总目标《中国哲学史》课程力求通过对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的讲解,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中国哲学史上各学派、各哲学家的理论,还要使学生掌握进行哲学思考得方式、方法,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陶冶他们的生活情趣和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一)绪论:哲学的根本问题和中国哲学的特点(2学时)通过对“爱智”一词的解析和对苏格拉底提出的根本问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哲学是什么,并进一步使学生明确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及其特点,为具体展开讨论中国哲学史上的各家思想打下基础。
1.“爱智”的含义2.哲学的根本问题2.1苏格拉底的问题2.2.人是什么?2.3. 宇宙论和形而上学问题2.4. 社会共同体的治理问题3. 中国哲学的根本问题及其特点(二)孔子与儒学的兴起(2学时)通过对周室宗法制度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孔子的“礼”及其所向往的秩序;通过对孔子所言“义”与“仁”的解析,使学生了解孔子为其所向往的秩序和生活建立了怎样的基础。
1.孔子其人及《论语》2.孔子之“礼”与周室封建宗法制度2.1. 孔子之“礼”2.2. 周室封建宗法制度2.3 “礼”与秩序3.孔子之“义”3.1.“义”的概念3.2.“义”与“礼”的关系4.孔子之“仁”4.1.“仁”的概念4.2.“仁”与“礼”5.“正名”观念与孔子的政治思想(三)孟子与儒学的发展(4学时)通过文本解读使学生理解孟子对“性”的认识及性善说的内涵,掌握儒家对人之为人的认识——人是人伦关系中的人,并进而掌握儒家理想的生活和社会秩序及儒家的王道政治理想。
1.孟子其人其书2.性善论2.1.孟子时期的几种人性论2.2.孟子之“性”的内涵2.3.“四端”之心3.人伦关系中的人——仁义礼智的内涵4.儒家的德治.王道政治理想4.1.儒家对“政”的理解4.2.儒家理想的秩序4.3.儒家的“教化”(四)老子与《道德经》中的思想(2学时)通过对老子之“道”、“无为”、“守柔”、“小国寡民”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老子道家的精神旨趣及道家对理想生活和政治的看法。
1.老子其人其书2. “道”——思想根基2.1.“道”的含义2.2. “道”与“反”2.3. “道”的特质3.“无为”与“无不为”4. 守柔不争——个人及国家行为准则5.对“德”与“智”的否定5.1. 对“德”的否定5.2. 对“智”的否定6.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五)庄子与《南华经》中的思想(2学时)通过对庄子齐物我、同生死、泯是非、无用之用及坐忘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庄子的精神旨趣和理想人格、理想生活。
1.庄子其人其书2.破生死3.齐物我4.泯是非5.无用之用6.静观逍遥7.对“德”的否定(六)墨子的功利思想(2学时)通过兼爱、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念的讲解,使学生了解墨家的主张和功利主义精神。
1.墨子其人其书2.兼爱3.天志4.尚同5.明鬼6.非命(七)荀子与儒学之歧途(3学时)通过对荀子性恶论、性伪之分、“礼”的性质和作用的讲解,使学生了解荀子之学的特点及与孟子之学的差异。
1.荀子其人其书2.性恶与师法2.1.“性”的含义2.2.性伪之分2.3.师法3.心与天4.礼5.学(讨论:“人皆可以为尧舜”与“途之人可以为禹”的异同。
)(八)韩非与法家思想(3学时)通过对韩非的法、术、势、去无用、二柄等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法家乃是一种以维护君主个人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学说,把握法家学说精神实质。
1.韩非其人其书2.人皆自利——理论出发点3.法、术、势——君主维护自身利益和统治的工具4.二柄5.富国强兵6.去无用7.严刑峻法8.法家的出发点和归宿(讨论:儒法之争。
)(九)董仲舒与汉代哲学(2学时)通过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汉代哲学的特色;通过讲解董仲舒对天与君权及君主责任的论述,使学生了解在绝对君权背景下“天人感应”学说的意义。
1.董仲舒其人与《春秋繁露》2.“人副天数”3.天人感应4.人性论5.“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董仲舒的政治思想6.天与君权(十)魏晋玄学(4学时)通过讲解魏晋玄学讨论的根本问题——有无、本末、言意、自然与明教,使学生了解魏晋玄学的特色及其与先秦道家和儒家的关系。
1.玄学的基本问题2.正始玄学2.1.何晏2.2. 王弼3.竹林玄学4.西晋玄学4.1.裴頠“崇有论”4.2.郭象“独化”(十一)中国佛教哲学(7学时)通过对佛教基本教义及佛教基本问题——如何脱离生命之苦的讲解,使学生对佛教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通过对汉传佛教各宗派教义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汉传佛教各宗派的教义及汉传佛教特色。
1.印度佛教教义2.早期中国佛教哲学2.1.六家七宗2.2. 慧远、僧肇、竺道生3.隋唐时期的佛教哲学3.1.唯识宗3.2.天台宗3.3.华严宗3.4.禅宗(讨论: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之异同。
)(十二)张载关学(2学时)通过对张载太虚即气、民胞物与、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知礼成性、成不独成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关学”的基本学说及其为“为万世开太平”的旨趣。
1.张载其人2.太虚即气3.知天与民胞物与4.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5.知礼成性与成不独成(十三)程朱理学(6学时)通过讲解二程、朱熹对理气、心性、修养功夫、王霸义利之辨等问题的论述,使学生掌握程朱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并进而掌握此道德形而上学背后的政治关切和重建秩序关怀。
1.二程“洛学”1.1.明道学说要旨1.1.1.性与理1.1.2.论“仁”1.2.伊川学说要旨1.2.1.性即理1.2.2.穷理、格物致知1.2.3.持敬2.朱熹“闽学”2.1.朱熹生平及著作2.2.朱熹学说要旨2.2.1.理气论2.2.2.心性论2.2.3.居敬穷理2.3.朱熹论敌之学说2.3.1.陈亮事功之学2.3.2.叶适功利之学3.程朱理学的政治旨趣及义利王霸之辨(十四)象山心学(2学时)通过对象山心即理、发明本心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象山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并进而掌握此道德形而上学背后的政治关切和重建秩序关怀。
1.本心与心即理2.发明本心3.象山心学的政治旨趣4.朱陆之争(十五)阳明心学(2学时)通过对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讲解,使学生掌握阳明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并进而掌握此道德形而上学背后的政治关切和重建秩序关怀。
1.心即理2.知行合一3.阳明心学的政治旨趣(十六)明清之际哲学(2学时)通过对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戴震等人思想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明清之际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进而掌握此段时间哲学思想的问题意识和特点。
1.黄宗羲2.王夫之3.颜元、戴震(十七)清末民初哲学(4学时)通过对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章太炎等人思想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清末民初思想家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进行的思考,进而掌握此段时间哲学思想的问题意识和特点。
1.康有为2.谭嗣同3.严复4.梁启超5.章太炎四、实践教学内容与目标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本课程有3学时的实践教学时间。
实践教学的方法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辩论等方式。
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为:(一)“人皆可以为尧舜”与“途之人可以为禹”的异同(1学时)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对孟子、荀子人性论有一更深的把握。
(二)儒法之争(1学时)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能够掌握如儒、法二家学说的出发点和归宿,进而了解历史上儒、法之争的性质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