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对联不讲平仄的原因及对策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赏读】整副对联气势磅礴、催人奋进。
用典无痕,画龙点睛。
古人对联本多不讲究平仄,此联不但对仗工整,平仄交替完符当代人的口味。
堪称中华对联的经典之作。
【译文】此联并无难解字句:上联: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就像项羽破釜沉舟,最终使百二秦关都归楚所有;下联:苦励心志的人,天也不会辜负他,就像勾践卧薪尝胆,仅用三千兵马,就灭亡了吴国。
【注解】作者:据吴恭亨(清)《对联话》记载,此联为金声(字正希)所作。
金声(1589-1645年),字正希,号赤壁,徽州休宁瓯山人。
明末抗清义军首领。
也有传说这是蒲松龄(聊斋志异的作者)励志自勉联。
有志者事竟成:成语,指有志向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
出自南朝《后汉书·耿弇传》。
耿弇是汉光武帝刘秀手下的一员名将,在一次战斗中取胜,刘秀表扬了耿弇:“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破釜沉舟:成语,意思是把饭锅(釜)打破,把渡船(舟)凿沉;形容做事的决心很大,为取得胜利准备牺牲一切。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百二秦关:“百二秦关”或“百二雄关”古代通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的秦国领地。
后人作为形容地势险要的典故来引用。
卧薪尝胆:睡觉睡在柴草(薪)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三千越甲可吞吴:越国本已被吴国所亡,但勾践等君臣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率领越军(越甲)击败吴国,成就春秋霸主。
此处“三千越甲”为虚数,并不一定是指3000名越国士兵。
为什么很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也会不按平仄出联?

为什么很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也会不按平仄出联?古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二四两句必须押韵;而且两句的韵脚是平声都是平声,是仄声就都是仄声。
3.绝句也可以用仄声韵,汉语分为平上去入四声,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
其将四声进行二元简化,使其基本能满足诗词的声律要求平仄的划分非常简单,就四个字,非平则仄。
也就是说除了平声字外,其余上声、去声、入声字都属仄声。
而现代汉语中,入声字已分派各声。
所以依《中华新韵》规则,第一,第二声(上、下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庂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这称为格律,这也不难,律句句式正格的也就四句(五律句去掉头两字)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国古诗,有不讲格律的,如诗经的诗,楚辞,汉魏间的五言诗,都不讲格律,那样的诗今天也还可以写的。
格律诗是唐朝以来形成并且蔚为风气。
讲到格律诗,那就又有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当然还有排律,如《琵琶行》,就是用律诗手法写很长的诗。
平仄,其实就是讲的声韵,属于一句话中间的声韵,平仄相间,错落有致,读来就有抑扬顿挫的韵律感,当然也涉及到与下一句的配合,即律诗或绝句的上一句与下一句的相同位置,平仄声调应该刚好相反,上句此一二字是仄声,下句此一二字就用平声字。
绝句(含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古人把平声韵分得较细,一共三十韵,上平声以十五个字代表,它们是:东,冬,江,支,微,鱼,虞,齐,隹,灰,真,文,元,寒,删。
下平声也有十五个字,即: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
每个字下还有若干同韵字。
绝句的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二四两句必须押韵;而且两句的韵脚是平声都是平声,是仄声就都是仄声,绝句也可以用仄声韵。
平仄关系不是对联的重要因素

平仄关系不是对联的重要因素头条里,喜欢对对联的朋友很多,其中不乏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对联高手,也有初涉“联艺”的对联爱好者,很对人对对联的规则模糊不清,《悟空问答》里也常常有人在询问,于是,有很多朋友做了普及性讲解,讲的都很好,读后很有收获,但很多人重视的都是对联的格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平仄关系,把平仄关系看成是对联的重中之重,似乎谁对的对联平仄关系最工整,谁才是真正的对联行家,若是“出律”了,就是严重犯规。
其实,平仄关系并不是对联的重要因素。
所谓对联,又称楹联,由于各地的方言习惯不同,对联的别名很多:对子、春联、春贴、门对等等,对联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对联的一字一音,注定了她是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写对联都是从中国学去的。
对联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顶针对、回文对等等。
对联发展到今天,已经将近有两千年历史了,古人总结出很多经验,有着许多理论研究,尤其在禁忌方面,有详细的规定,总结出八大禁忌:一忌合掌二忌重,三忌失对欠平衡,第四失替应留意,五为乱脚六孤平,第七切忌三平尾,八忌上重下边轻。
将平仄关系视对联最大禁忌是对为对联规则的误解。
对联的平仄关系与律诗绝句不同,她的平仄关系很简单,分“工对”和“宽对”两种。
所谓工对,就是上下联平仄关系完全相对,上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必须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每个字平仄关系都要相对,此称为工对。
比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当然,工对不仅是在平仄关系上要求工整,而在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在这里我们先不做探讨。
宽对是相对工对来讲的,就是宽泛的意思,宽对又分两种,一种是从格律诗中移植来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一三五字不用考虑平仄关系,二四六字必须平仄相对,上联是中仄中平中仄仄,下联可以是中平中仄中平平。
比如:杭州西湖岳墓,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上下联第一个字,同为平声。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

对联平仄有什么要求_对联平仄的常识(3)“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忌孤仄/孤平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
以上联为例: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
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
例: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忌三仄尾/三平尾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
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
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
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复字格)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回文格)管他三七二十一醉我三百六十五(谐趣、数字格。
对联可以不讲平仄吗

对联可以不讲平仄吗对联可以不讲平仄吗一、传统楹联的要求从文学角度来看,对联是我国民间文化遗产中讲究较多、要求较严的一种特殊文体。
从格式上看,它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间有两个门框和一个门楣道特点相应地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有和璧之妙,缺一不可。
另外,对联在实际运用中,上、下联文字不管多长,一般都没有标点,这也是格式上的一种特殊讲究(但也有例外)。
传统的楹联与格律诗一样,都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律。
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在《怎样作对联》一文中,作了系统的归纳。
现摘录如下:(一)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字。
(二)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三)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四)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
(五)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可以只说一事,也不妨分说两事。
对联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例如:云带钟声穿树去(平仄平平平仄仄),月移塔影过江来(仄平仄仄仄平平)。
另外,古诗的音节主要有两种,一是两字一顿,叫“双音步”,一是一字一顿,叫“单音步”。
双音步的平仄以第二字为主,第一字可不严格要求,对联也可如此。
例如:窗含西岭千秋雪(-平-仄-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平-仄平)。
上联中的“窗”和下联中的“门”是平对平,“西”与“东”是仄对仄。
对联和律诗中间的对仗有继承演进的关系:(1)律诗的平仄格律适用于对联:如果是五字或七字式,那就与五言、七言律诗中的颔联(三、四句)或腹联(五、六句)完全相同。
(2)律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也适用于对联:五、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三、五字,不拘平仄,当用平声字的用了仄声字,或当用仄声字的用了平声字,皆无不可;而每句的第二、四、六字,则须平仄分明,不容更换。
对联的平则要求

对联的平则要求
以下是 8 条关于对联平仄要求的内容:
1. 平仄要协调呀,就像走路得左右脚配合好一样!比如“春回大地千山秀,日暖神州万木荣”,平仄相间,读起来多顺口!
2. 上联和下联的平仄得相对呀,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像“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平仄对仗多工整!
3. 对联最后一个字的平仄可重要了嘞,上联末字一般是仄声,下联末字一般得是平声,想想“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不就是这样吗?
4. 平仄安排得恰当,对联才更有韵味呢!就好比“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那平仄多美呀!
5. 平平仄仄要记清呀,不能乱了套!看看“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多么有节奏感!
6. 平仄不对可就别扭啦,这可不是开玩笑的哟!就像“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平仄完美配合!
7. 注意平仄的变化,对联才生动有趣呀!好比“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平仄多巧妙!
8. 对联的平仄要求真得重视起来哇,这样才能写出好对联!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平仄多出色!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对联平仄要求很关键,只有掌握好平仄,才能创作出优美且令人赞赏的对联。
楹联的平仄很多人弄不清,原因是古四声,改为普通话四声就方便了

楹联的平仄很多人弄不清,原因是古四声,改为普通话四声就方便了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以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深受社会各阶层的喜爱。
但是,很多象我这样的文化爱好者,却对楹联的平仄弄不清楚,这主要是现代人的发音和古人的发音不同造成的。
【方圆居文化】---01——楹联的平仄——楹联用字声调的平仄,是指利用汉字读音中四个声调的高低、升降、长短交替变化的特点,通过韵律上的错落有致,达到和谐共鸣的目的,产生吟诵和听觉上的韵律美。
作对联不讲究平仄,即使词性、句式和意义上的对仗再工整,也只有骨肉,但没有神韵,对联就会显得平板单调,甚至读起来不顺口,听起来不悦耳,也就不能称其为好联。
而用不同的声调的字组成对联,使其具有高低、升降、长短不同的声调的字间隔出现、交替使用,才能使联句的读音抑扬顿挫,富于美感。
例如:花香鸟语无边乐;水色山光取次回。
上联用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对的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十分讲究,富有韵律美。
而下边这副对联是一文化名人收藏的书房联,意境极好、词语甚美,却因平仄不工,使其失色不少:牡丹吐艳国富;松柏滴翠人寿。
这副对联中,上联用的是“仄平仄仄平仄”,下联是“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关系很乱,读起来就有些拗口。
我觉得,将下联的“人寿”改为“人康”是否合适?【方圆居文化】---02——我的观点是:用普通话的四声作为诗词对联平仄的确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却常常遇到一个困惑,那就是怎样确定用字的平仄呢?在当下文化界,对于诗词用字的平仄现有两种主张。
一是主张以古汉语读音的四声,即“平、上、去、入”为标准;另一种是主张用普通话的四声,即“一、二、三、四”声为标准。
知识拓展:古四声四声是古汉语声调的四种分类以表示音节的高低变化,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平声、上声、去声统称舒声,入声则为促声。
舒声韵尾以元音或者鼻音结尾,促声韵尾以塞音结尾。
入声除了是一个声调,还是一系列以塞音收尾的韵母的统称。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最常出现的对联平仄问题
一、对联句子不注意平仄。
有的网友可能还不知道什么是平声字、仄声字,随意写去;有的抢着作对句,不顾平仄;有的不深思熟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字,先写了再说;
二、四、七字的联句,不知道如何安排平仄。
一般说来,前四字应安排成“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后七字应用律句。
即,四、七字的联句一般有以下四种形式:
上联:
1、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下联:
3、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若按这四种句式写,在平仄方面是不会出问题的。
三、不知道如何运用马蹄韵,这方面常出问题。
关于马蹄韵,在本擂台的《楹联知识》中说得较详细,请各位新手仔细看一下,并不
难的!!这里我简略说一点。
马蹄韵主要是要掌握好各句句脚即最后一各字的平仄:
每边一句者--
上联:****仄;
下联:****平。
每边两句者--
上联:****平,****仄;
下联:****仄,****平。
每边三句者--
上联:****平,****平,****仄;
下联:****仄,****仄,****平。
每边四句者--
上联:****仄,****平,****平,****仄;
下联:****平,****仄,****仄,****平。
每边五句者--
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励志对联不讲平仄的原因及对策古人说:“见不尽者,天下之事; 读不尽者,天下之书;参不尽者,天下之理。
”近几期一报一刊谈到对联讲不讲平仄问题,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确实是参不尽天下之理。
对此,笔者不揣冒昧地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纰漏之处,祈求联友及方家不吝教正!一、受历史对联的影响纵观历史,对联发展大体经历了五次飞跃。
①从晋到唐,可称为对联初级阶段。
那时的对联只是以口头应对为主,由于律诗受到皇上及文人的宠爱,对联则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故而发展缓慢。
② 五代到宋元,对联以其自身的艺术魅力,进入了推广发展阶段,不仅有春联,还有挽联、赠联、匾联、堂联、门联、行业联等。
③明清时代,对联进入昌盛时期,它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可与唐诗、宋词、元曲相媲美。
梁章钜说:“楹联之制,殆无有美富于此时者。
”(《楹联丛话•自序》)④清末民初,革命党人、知识分子把对联当成战斗武器,文人志士作对子蔚然成风。
⑤中国楹联学会成立。
近二十年来,在中楹会的领导下,各级楹联组织层出不穷,对联活动开展得更普遍,更丰富多采,比其他文学样式更活跃,更为人喜爱。
这是一次最大的飞跃,也是联界的大喜事。
这五次飞跃,对联到底共有多少副,无法统计,但从联质方面来看,可谓精品不多,瑕疵不少。
我认为个中讲平仄的劣作要占一部分,不讲平仄的也要占一部分。
那么,如今说对联不讲平仄同历史有什么关系呢?一是对联像诗一样,出现了流派和各种体裁,诸如诗歌体、词曲体、骈文体、散文体、古文体、白话体、俗语体等等。
据史料,汉初的赋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演变为骈文(也称骈赋或律赋),并沿袭到唐以后的五代。
由于骈文不讲平仄相谐,也就没有节奏相称,只是上联仄收,下联平收,而被后人视为正格对联。
例如,众所周知五代时蜀主孟昶的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联坛高手王钟璘“认为它是影响最深远的劣联,那个‘余'字既失替又失对,怎能算好! ”(见《对联》新二卷五号)。
实际上,这是骈文体而被捧为最早的春联。
二是以偏概全,滥竽充数。
历代对联爱好者在挖掘联史时,不论平仄是否交替,声律是否抑扬顿挫,音韵是否铿锵有力,只要字句相等,对仗工整,就统统视为对联,立即投稿、编书,以讹传讹,流传于世。
例如:《爱国重教作楷模》•哈尔滨(一八三一一八四页),作者这样写道:“在陶行知先生自撰的一副对联面前,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
在这副对联上,陶行知先生这样写道:‘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这也算对联,我想,如果陶行知九泉有灵,肯定不得安宁。
”三是谐趣联的影响。
谐趣联一般不讲平仄或平仄可以放宽。
例如:“屋笃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 (谐音对)“不正歪风上下卡; 女子好乐白水泉。
” (拆字对)。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当然,造成不讲平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此可见一斑。
二、为“多、快、好、省”而不讲平仄对联不讲平仄,当然会“多快好省”。
何谓“多”,那就是想从数量上来增强对联的发表权、应征权,以争得联界一席之地。
这也是正确的,但一旦付梓的话,《对联》杂志扉页的《袖珍实用对联》可能还要增加一倍的版面,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
何谓“快”,创作对联,通常要经过殚精竭虑,冥思苦想,“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如今不讲平仄,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如笔者去年腊月下旬设摊书写春联,根据市民喜欢的内容(要求写繁体字),一挥而就:“福旺财旺运气旺; 人兴家兴事业兴。
”不仅快,而且成了抢手货。
何谓“好”,就是使那些有点文化且不谙联律的任何人都能步入创作行列。
到那时形成板板六十四,千简一律,真是“一花独放”了,难道不好么! 何谓“省”,那就是创作对联不必费脑费时,随时都可以作出“好”联,《对联》杂志也不需要“病联医院” 栏目了。
评联也没有了“平仄协调”头道关卡; 什么集句联、马蹄韵将通通“寿终正寝”,岂不省哉!三、古四声和新四声的矛盾汉语的声调即古四声,它产生于我国最早的《诗经》(西周新年公元前十六世纪),并且后来被运用在诗词楹联、戏剧、小说、成语和其它文体中。
虽然受近代如“五四”运动的冲击和极“左”年代被判为封、资、修,但还是沿用至今不衰。
可是我们现在读古诗,就发觉它有许多地方读音不准。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物到极时终必变”。
诚然,语言是发展的,上古语音到中古,已经有了变化; 中古语音到近代、现代,又有了变比。
比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诗的“原”、“昏”两个字,在平水韵里同属“十三元”韵部,也是押韵的。
可是,用普通话来读,“原”是yu d n, “昏”上h u n,就不押韵了。
再如本本刊新二卷六号《袖珍实用对联•新春联》,其中“积极进取; 勇敢拼搏。
”用新四声读是合律的,而用平水韵读就不合律了。
因为“积极”“搏”三个字是读入声,上联变成四连仄, 下联变成仄收,且读起来也不和谐动听。
于是,有些联作者就针对新旧四声不能合二为一的矛盾,要求在理论上对楹联提出新的标准和规范,——干脆不讲平仄。
基于上述问题和原因,我觉得有几点期待同仁认可:一、正确对待历史对联唐•刘禹锡《杨柳枝词》:“塞北梅花羌笛吹,淮南桂树小山词。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因为不讲平厌的对联古来就有,所以,彼一时,此一时,老调重弹没有必要,因而争论平仄问题也该偃旗息鼓了。
但是,不讲平仄的对偶句(包括近现代),其中也不乏难得的佳句,具有一定的可读性。
对此,我们应当像不合格律的诗只能算古风一样给予它们一席之地,让其繁衍下去。
其次, 对联在创作中不能人为地降低标准而搞“大跃进”。
历史证明,任何事物不能冒进,只能逐渐走向成熟。
对联也一样,只能在历次发展的基础上逐渐走向繁荣。
赵如才先生在《强化精品意识——关于当前对联创作的思考》一文中说得好:“我们需要的是保证质量前提下的繁荣,而不是滥竽充数的假繁荣。
”二、重视平仄的实际作用对联讲平仄,目的在于读起来声律抑扬顿挫,音韵铿锵有力,具有和谐动听的艺术魅力。
我们经常称楹联为“艺术奇葩”,不讲平仄,何来“艺术” ?何来“奇葩” ?又何来音韵铿锵?哲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比如饮誉天下的云南大观楼长联,上下联一纵一横,气势磅礴,波澜壮阔,形如山峰此起彼伏。
假如孙髯不讲平仄,不可能成为千古绝唱。
历来的诗词不讲平仄,中国不可能被称为泱泱诗国。
换言之,我们写文章不讲平仄,就不可能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效果。
其实,汉语平仄四声,应用广泛,不单是用在诗词楹联方面,还用在各种文体中,诸如小说、戏剧、婴儿取名……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打进匪窟” 与座山雕对话。
座山雕突然地:“天王盖地虎! ”杨子荣则士气昂扬地:“宝塔镇河妖! ”这就是一副口头对联,平仄用得恰到好处,如出句尾三连仄表示愤怒,把座山雕阴险毒辣的面孔刻画得入木三分; 对句首三连仄形容针锋相对,正气禀赋。
如果不讲平仄,肯定没有这样的效果。
不可思议的是,编剧者在极“左”年代竟敢写出带典故(李靖为托塔天王)的对联,确实难能可贵。
三、红花绿叶两相扶①两条腿走路的措施。
我赞成龚祯熊先生在《平仄的实际作用与地位变迁》一文中所说的:“新四声是否取代古四声,是一个时间迟早的问题,而不是看法问题。
”倒不同意他说的“再过二十年,这种流派就会自然消失。
” (同上文)。
理由是:以伟人毛泽东为例,他在北京从政几十年,你敢说他不会普通话么(国务院在一九五六年初就发出了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他却说湘潭方言一直到临终,以致后来扮演他的角色不得不跑到湘潭“实习”。
同时,他所创作的诗词、楹联,仍采用平水韵,连书法也是繁体字。
所以说,再过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新四声都不会取代古四声,这种流派也不会自然消失。
对此,我赞成杨金亭在《革死韵换新声是诗词形式生存发展的自然法则》一文中所说的:“……暂时采取平水韵、普通话韵两条腿走路的措施,在好诗面前,两韵平等(但是在一首具体作品中,却不能新、旧韵混用)。
”当然,对联也可采取这种措施,两条腿走路,并无不妥。
②格物致知,不信东风唤不回。
有人说,古四声难学,尤其是入声字更难学,因为在现代以北京音系为标准的普通话中没有入声字了。
其实,入声字并不多,依平水韵不过七百二十余字。
其中还有至少一半是冷僻少用的字,常用字不过二百个左右。
这二百多个字,何况还有工具书可找,就是没有工具书像小学生背书一样都能把它背熟。
我学联十多年来,还未见过不会用入声的。
以九九国庆礼赞“沱牌杯”征联为例:十万余副对联作品中,评选出二千零九十八副(含入围作品),北京市就占一百零一副,其中二等奖五副,三等奖一副,入围奖九十五副。
上说北京音系没有入声字,难道这些获奖者都是异地在北京工作的吗?绝对不是。
原因就是他们都掌握了入声字。
请看北京陈容先生获二等奖的作品:酒沁千秋,家兴业顺名声远;旗辉五秩,国泰民安幸福多。
这副对联有两个入声字“国”、“福”,下联末句,国泰民安幸福多,其节奏是二二二一,“国”字不论它,就“福”字来说,他能把“福”字用在第三个节奏点上,使其“幸福”对“名声”平仄相协,又使本句第一、第二音步相替。
如此看来,入声字并不难学,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自古以来,汉语文字、诗词创作都有一个共同遵从的权威性工具书。
比如字典有《辞海》、《辞源》; 词有《词林正韵》; 诗有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以及六十年代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一本《诗韵新编》。
却唯独没有第一部权威性、系统性、统一性的楹联理论工具书。
与其说对联早已脱胎于格律诗,不如说对联与格律诗仍是孪生兄弟,今后创作对联仍要遵从诗韵,特别是平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