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研究组织内部个体行为、组织结构、组织文化
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关注组织中个体如何与
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相一致,并通过协作和协调来达到组织的目标。

在组织行为学中,研究的重点包括个体行为、个体和团队决策、
组织结构、领导、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组织行为学旨在揭示和理解组织中的行为规
律和模式,以便为组织管理者提供指导和战略。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实际的组织管理中,帮助组织更
好地了解员工的行为和需求,提高组织绩效和效率。

例如,组织行为
学可以提供有效的领导和团队管理策略,通过帮助领导者了解员工的
动机和行为,提高团队协作和效能。

此外,组织行为学还可以指导组
织进行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变革,推动组织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旨在提供对组织行为规律的理解和指导,以实现组织的绩效和效能优化。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简称OB)是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本身行为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组织的运作方式、员工的行为以及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组织行为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1. 组织(Organization):指由一群人在一起为达成共同目标而协调和合作的社会单位。

组织可以是企业、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等。

2. 个体(Individual):组织中的每个独立成员。

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本构成单元。

3. 行为(Behavior):是指个体或群体在组织中展示出的动作、态度、意图和结果。

行为可以是个体的行为、群体的行为以及组织的行为。

4. 动机(Motivation):是促使个体产生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个体的动机可以影响其行为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性。

5. 激励(Incentive):是一种外部给予个体的奖励或惩罚,用来增强或抑制个体的行为。

激励可以通过物质奖励、社会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6. 满意度(Satisfaction):指个体对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

满意度是个体是否对工作和组织产生积极态度的一个反映。

7. 领导(Leadership):是个体对其他成员施加影响力并指导他们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领导包括指导、激励、支持和塑造组织文化等行为。

8. 沟通(Communication):是个体或群体之间交流信息、思想和感情的过程。

良好的沟通有助于减少误解、解决问题,提升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

9. 决策(Decision-making):是个体或群体在面对选择时进行思考和选择行动的过程。

决策包括问题分析、信息收集、选项评估和选择执行等环节。

10. 文化(Culture):是组织中成员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组织文化对个体行为、工作态度和组织氛围产生深远影响。

以上是一些组织行为学中的重要名词解释,这些名词准确理解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组织行为,并通过管理和激励等手段提升组织绩效和员工幸福感。

(完整word版)名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名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组织(organization)是由一定的人群构成,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来实现组织目标的开放性社会技术系统。

组织行为(organizational behavior)组织内部的个人和群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和自身的运行状态。

组织环境(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环境和现象就构成了组织环境。

利益相关者(party interested)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环境中的各种要素、其他组织与个人的相互作用,这些与组织直接作用的其他组织和各人称为利益相关者。

是组织外部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相关者。

技术技能(technical skill)技术技能包括专门知识和技能水平。

是指管理者对业务领域相关专业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人际技能(interpersonal skill)是指与人共事、理解别人、激励别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conception skill)管理者必须具备心智能力去分析和诊断复杂的情况。

是指管理者面对纷繁复杂的环境,通过分析、判断、抽象和概括,洞察事物,分辨各种因素的作用,认清主要矛盾,抓住问题实质,形成正确的概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 behavior)是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需要(need)是个体对生理和社会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

它是指客观刺激作用于人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动机(motivation)是一种驱使人们进行活动,从而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

对个体而言,动机往往是一以愿望、兴趣、意图、信念、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要因素,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78. 激励:首先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使人兴奋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79. 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80. 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归纳为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并由低到高形成阶梯。
40.凝聚力:知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41.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42.群体促进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现象。
43.社会情化效应:
44.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76. 方案选择:就是要在既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几种方案中进行利弊,优劣比较,然后选取其一或是综合成一。
77. 动机结构和优势动机:是在多数的情况下,一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多个动机综合的效果,这些同时并存的动机就称为一个人的动机结构。而优势动机是指整个动机结构中,总只有某一动机最为强烈,成为决定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最强烈的动机就成为优势动机。
61. 权力:是一种支配行为,自从人类社会有了等级观念和意识,权力就作为社会生活或组织运转的核心而普遍存在着。
62. 授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分配形式,是指将权力和责任授予下级,使下级在一定的监督下,有相当的行动自主权。
63. 威信:是领导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与信誉。
64. 满意度:是指员工期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50人际反应特征: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自己独特的反应趋向。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它使用系统观念介绍和影响在各种组织里的人的行为。

这个学科主要研究单个或群体在组织内的行为模式,以便利用这些知识提高组织效能。

组织行为学探索了涉及人类行为的各种因素,如员工行为、领导方式、团队决策等。

这门学科的主旨是理解和预测人在组织中的行为。

通过研究个体、组群在职业环境中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学者们力求发现改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率的方法。

在中国,组织行为学通常视作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和其他类型的组织管理中。

总的来说,组织行为学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个体和群体在组织中的行为模式进行研究,目标是提升组织的整体运行效率和员工的满意度。

总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宗旨就是要深入理解有关人在工作场所行为的变量、过程、结果和环境等四大要素,并报告和说明这些要素如何影响组织的有效性。

所以说,组织行为学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关注每一个员工,尊重员工的个性,并从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推动组织的壮大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组织:在一定环境中,人们为达成共同目标,按一定结构形式、活动规律所结合起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性系统。

2、行为:人的内在心理需求的外部表现,也是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

3、组织行为:人们在作为组织成员时表现出的行为,是组织内部群体和个体所产生的行为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自身的运行状态。

4、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发生的人类行为特征以提高组织运行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的一门科学。

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6、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大脑的加工(选择、组织和解释),对客观对象整体属性的反映7、社会知觉:在社会环境中,人们对某一个人(包括自己)或某一群体的知觉,是对他人(包括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8、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9、情绪与情感: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10、情商:人对自己的情感、情绪的控制管理能力和社会人际关系中的交往、调节能力11、个性: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殊品质12、人的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其生理素质基础上,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识倾向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13、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14、管理胜任力:管理者诸项素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能力,它表现为管理者凭借自己的道德品格素质、个性心理素质、身体与年龄素质,把知识和经验有机集合起来具体运用于工作与经营管理过程的能力15、胜任特征(素质):与参照效标(有效的绩效或优秀的绩效)有因果关联的个体的潜在特征16、兴趣: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和态度倾向,它与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有密切联系。

17、理想: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与追求18、价值观: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19、气质:一个人出生时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于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等动力方面的特点20、性格:一个人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21、态度: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对某种对象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反应倾向22、工作满意度:个体对于其工作或职务的积极或消极的感情的程度和心理倾向23、组织承诺:个体对组织的投入与认同程度(一种与某一特定在组织的目标与价值观相认同的心理状态)24、心理契约:交往双方彼此间对于对方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期望25、需要:人在生存与发展过程中,感到欠缺某种条件而有力求满足时的心理状态26、动机:人主观上有某种强烈的需要,当客观环境具备了一定满足需要的条件(诱因)时,就会产生追求实现某一目标的念头,这种念头就是动机27、行为:人在社会生活中一切动作的统称28、激励: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管理者通过采取各种能满足需要的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挖掘其潜力,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高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9、群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和组织结构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运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2、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知觉是指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实的整体反映)3、社会知觉:个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个人、他人以及团体性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自我知觉。

4、归因:就是指人们对于别人或者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其原因或者冬季的过程。

5、个人决策:是指在面临某种问题的情况下,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在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6、个性:是指个体的,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个体的行为并使个体和其他个体有所区别的心理特点的总和。

7、个性的特质理论:当一个人在各种情景下都表现出害羞、进取、顺从、懒惰、雄心、忠诚以及萎缩等特点时,称其为人格特质。

人格特质代表着组织中某些最基本的个体差异。

8、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看法。

9、态度:指主体对特定对象做出价值判断后的反应倾向-----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

态度包括认知、行为、情感三个部分。

10、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

11、组织承诺:通常指员工对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感,以及对组织的归属感12、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感情的两个货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13、从众: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意见分歧时,会感到群体压力。

会迫使成员违背自己意愿产生完全相反行为。

14、群体士气:群体工作精神或者服务精神。

士气不仅表示个人需要的满足状态,还包含了确认这种满足的获得群体,因而愿意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含义。

15、跨文化人际沟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相互传递的过程16、群体决策:是由群体中多数人共同进行决策,它一般是由群体中个人提出的方案,而后从若干个方案中进行优选17、领导:领导是指领导者对下属施加影响以完成他们的目标和任务的过程,其本质是影响力影响力这个词是选择题18、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之间的共同价值观体系,为组织所有的成员所接纳,成为组织的一种群体意识,表现为组织共同的信仰、追求和行为准则19、组织变革:是组织实现动态平衡的发展阶段。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简称OB)是研究个体、团队和组织在工作环境中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它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如何管理这些行为以达成组织的目标。

以下针对组织行为学的一些关键概念进行详细解释。

1. 个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指在组织中个人展示出的行动和决策。

个体行为的研究关注员工的情绪、动机、个性、态度以及他们与工作的认同度等因素。

这种研究有助于了解员工在组织中的表现和如何激励他们提高绩效。

2. 团队效能团队效能是团队成员有效地协同合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程度。

团队效能的高低与团队沟通、决策过程、信任、共享目标和角色明确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效的团队效能有助于解决问题、增加创新和提高绩效。

3.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在组织中共享的信念、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工作方式。

组织文化对员工的行为和态度产生影响,它可以塑造组织的身份认同、激励员工的工作态度,并影响组织的绩效和适应性。

4. 领导力领导力是指影响和指导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力研究着重于领导者的特质、行为和影响力,以及如何培养和提高领导力。

有效的领导力可以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建立高绩效的团队和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

5. 组织变革组织变革是组织在追求适应环境和实现目标时的重大改变。

组织变革包括战略转变、结构重组、文化改变等。

研究组织变革可以帮助管理者理解变革过程中员工的情感反应、应对挑战并确保变革成功。

6. 动机理论动机理论研究个体为何会产生行为并如何维持行为的动力。

经典的动机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期望理论等。

了解员工的动机可以帮助管理者设计适当的激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7.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是指个体或团队在做出选择时的思考和行动过程。

决策过程可以通过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和政治决策模型来解释。

了解决策过程有助于优化组织中的决策效果,提高组织的绩效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

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行为的概念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

所谓狭义的行为是指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

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3.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4.多学科相互叉性就是在多种原有学科的相互交叉重叠的边缘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5.多层次相交切性主要表现为它是一门综合研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规律,以及它们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知识系统。

第二章。

1.案例研究法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一般来说,在这种研究中,研究人员是一个独立的观察员。

他利用组织正式的或非正式的访问谈话,发调查表和实地观察所收集的资料,以及从组织结构内的各种记录与档案中去搜集有关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各种情况,用文字、录音、录像等方式如实地记录下来,可提供给学生和有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研究、讨论和分析。

2.观察者以自己的眼、耳、鼻、舌和皮肤等感觉器官为工具,直接观察人们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去推测人们的内在的心理状态。

这种方法就叫观察法。

3.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表或精密的测验仪器以及各种图表,来测量被试者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

4.调查法是与系统观察法密切联系的方法。

它主要是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5.实验法必须先假设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另一个或多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设计一个实验,有系统地改变自变量,然后测量这些改变对因变量的影响。

6.心理测验的信度既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7.心理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既测验得到的是不是所要测定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也就是测验结果是否体现测验所预期效果的程度。

第三章。

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它也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过程中最简单的最初的反映形式,是构成知觉和思维等复杂的高级的反映形式的基础。

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

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

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性的知觉。

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物、事)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7.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它包括三个部分:(1)对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信任和接受;(2)愿意为组织的利益出力;(3)渴望保持组织成员的资格。

8.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9.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10.气质是与个人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1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12.性格是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四章。

1.创造性行为是指人这个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后形成一定目标和控制或调节客体过程中产生出前所未有的并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一种行为。

2.所谓群体结构指的是群体成员的组成部分,从不同角度上加以划分,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专业结构、性格结构等。

3.所谓弹性的组织结构,也就是说组织结构的框架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跟随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有所改变的。

第五章。

1.所谓事业生涯就是指一个人一生所连续地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职位及岗位的发展道路。

2.所谓事业生涯的设计,就是对个人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业、要去的工作组织和单位、要担负的工作职务和工作职位的发展道路,作出设想和计划的过程。

3.事业生涯的开发是指为达到事业生涯设计所列出的各阶段的事业目标,而进行的知识、能力专业和技术的开发性(培训、教育)活动。

4.事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职工本人对事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实施和监控的过程。

5.事业生涯的纵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职工个人工作等级职位的升降。

6.事业生涯的横向变动,就是组织内部的个人的工作职业或职务沿着职能部门或技术部门的两侧发展变动。

第六章。

1.所谓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部分。

2.正式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

在正式群体中,一个人的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并且是指向组织目标的。

3.非正式群体是那些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4.所谓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它是维持群体行为有效性的一种合力。

5.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第七章。

1.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这种现象就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换言之,群体助长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2.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3.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4.所谓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5.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既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

6.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7.群体转移是指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在某些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向冒险转移。

第八章。

1.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之间的关系。

2.所谓竞争,是指与合作相对立的行为,人们为了各不相同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或为了同一个目的,但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损害或牺牲对方的利益的行为。

3.所谓合作,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进行的协同活动。

一般来说,合作有两种形式,多个人合作完成一件事,每个人承担一部分工作,这叫分工;几个人相互补充,共同完成一项活动,这叫互助。

分工和互助是合作的两种主要形式。

第九章。

1.所谓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2.我们把冲突定义为一种过程,这种过程起始于一方感觉到另一方把自己关系的事情产生消极影响或将要产生消极影响。

第十章。

1.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

2.领导者是发挥主导影响力作用的人,包括个人或集体。

3.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4.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5.权利是由上级根据领导者所担负的职务和职位而赋予的,具有决定性和强制性。

6.威信是领导者在被领导者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

7.满意度是指员工希望得到的报酬与他们实际得到的报酬之间的差距。

第十一章。

1.领导素质一般是指领导者自身的内在条件,既在领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气质、能力、品质等个人特征。

2.领导二元四分图模式是从关心工作和关心人两个维度,用四分图的形式把领导行为分成四个区域,以鉴别领导方式的模式。

3.权变理论又称应变理论或情景理论。

20实际4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领导是一种动态过程,领导的有效性除了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领导行为对职工的影响之外,还应随着被领导者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没有一种能适应任何情况的领导模式,只能提出在特定情况下相队来说最有效的领导模式,这就是权变的观点。

4.领导者的工作作风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与方法的总和。

领导者的工作作风表现出领导者的个性,而且说明,每一位领导者都有自己的固定了的领导方式。

5.所谓LPC量表是一种反映人行为类型的心理测量量表。

第十二章。

1.决策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从若干可行的备选方案中选取实际既定目标的最佳方案。

2.目标就是对决策结果的期望描述。

3.方案选择就是要既定的来自不同方面的集中方案中进行利弊、优劣比较,然后选取其一或综合成一。

第十三章。

1.按照心理学的解释,动机是引起某种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该行为导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所谓目标就是期望达到的成就和结果,也是行为的导向。

3.激励首先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心理上的驱动力,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某些内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奋发起来,驱使人去实现目标。

第十四章。

无。

第十五章。

无。

第十六章。

1.组织结构是在组织理论的知道下,经过组织设计,又组织要素相互联结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模式。

2.组织内部结构指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组织各部门各层次所建立的一种人与人及人与事的相互关系。

3.所谓管理幅度,就是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指挥和监督的下属数目。

4.所谓管理层次,是指因管理幅度的限制而形成的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

第十七章。

无。

第十八章。

1.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