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读者解读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读者解读的现实意义

文本解读是文本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有文学作品就会有对作品

的阅读、欣赏和评价。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认为,作家的写作仅

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具有能指功能、可供解释的客体,而作品的意义

存有于文本特殊的语言组合形式及文本结构之中,意义的最终实现依

赖于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即读者的文本解读过程。同时,随着文本理

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文本观上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和社会因素的参与,由关注文学文本的自律性,转变为关注文本的外部因素,即与现实世界的联系。”[1]社会

观念作为特定时代、阶级民族的精神反映,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对读者的文本解读产生影响,读者持

有的社会观念不同,对文本解读就会产生千姿百态的影响。因此,了

解文本解读与社会观念的关系问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文本解读与社会观念内涵阐释

(一)文本解读的内涵阐释

所谓的文本解读,顾名思义,就是读者能够通过话语构成的文本中介

来达到鉴赏或理解作品意义、作家创作意图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

认识和心理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也称作文学鉴赏或文学接受

活动。广义的文本解读包括一般性阅读、细读和解读三个过程。“一

般性阅读是由一个通晓文字(字、词),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2]4。这一过程中,读者可以由作者创作的“第

一文本”到经过自己接受的文本,即“第二文本”。它只需要读者的

积极参与,并了解作品的原意即可。如果读者通过文本所获得的理解

与作家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解”,这会由此

产生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解读者与作家的创

作动机相吻合的情况是很难达到的,这需要考虑背景、时代、地域环

境等综合因素。“细读则是强调解读者对具体的字句等语言形式细细

的玩味,这一过程把文本看成了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客体,”[2]5

强调其自律性。而文本解读的最后一个阶段——解读,“即批评性阅读,则要求解读者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

的阅读,”[2]5要求解读者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等做

出分析和评价。这里,我们侧重于研究文本解读与社会观念的关系,

因此,本文更侧重于解读即批评性阅读。

(二)社会观念的内涵阐释

既然,考察社会观念对文本解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社会观念呢?

所谓社会观念,简言之,就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观念化、模式化。具体

说来,它是自发产生的,基本没有经过理论的定性而形成的一定社会

心理或观念体系,能够在一个特定民族、时代、阶级和社会群体中广

为流传的精神状态,不仅表现为一定社会群体意志、愿望、情绪等,

还表现为一定的风尚、习俗等等因素,较之高度概括的意识形态,能

够比较敏锐的反映社会现实,某种意义上可看成是一种时代精神、时

代风尚。

就其实质而言,社会观念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德

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提出了两个看法即:“一、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质的概念,它包括很多具体的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宗教等;二、意识形态是物质条件和社

会关系基础上的反映。”①这一观点明确说明了意识形态并非仅仅指

其阶级性,即具有一定的精神意向性。伊格尔顿也认为马克思的意识

形态包括两个彼此对应的意义:“一方面,意识形态是有目的的,有

功能的、也是有时间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似乎仅仅是一对幻象,

过着与现实隔绝的明显的自律生活”[3]。他也指出了意识形态含义

中既有政治的一面,又有精神思想的一面,有其自律性。西方马克思

主义文学理论家也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存有于特定社会历史中“具有

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等)体系”[4],等等。这些都说明社会观念作为社会群体的精神总和是意识形态的内容

之一。不过,较之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它又是意识形态的低层次的反

映形式,是社会存有和社会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直接反映的产物,能够

比较容易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一个人的意识思想被某种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化后,他就会不再以对对象的具体认知来理解事物,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以积淀下来的这种意识观念来看待事物。同样的,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社会观念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渗入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影响文本内容、意义的揭示等,对文本解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跟我们所说的文学批评中的“前见”批评相似,这也是文本误读造成的一个原因。在文学文本理论发展到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观念在文本解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二、社会观念对文本解读的渗入原因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部文本学作品,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毫无疑问,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而社会观念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如对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的解读,有人认为它是一部“金瓶梅”;有人认为它纯粹是一部“淫书”,毫无文学价值;而有人则认为这本书深刻反映了古都西安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和无所适从的颓废精神状态。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把它看成是当下的“金瓶梅”,这是与当下的部分精神风尚相适应的,但却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将其归为“淫书”,我认为就有保守之嫌,既不符合时代风尚,也不合作品的本意。但这并不排除这与地域范围内,人们的社会观念对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导致此结论的产生。而第三种说法则可能是对陕西古都地区的风俗人情、精神风貌有深刻的了解,从其地域社会观念出发,对其做出的结论。我认为,这是比较符合作品意蕴的。这说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观念不同期待视域就不同,就会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在文学史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每一次文学改革的发生都可能与社会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说,社会观念对文本解读的渗入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为什么社会观念能够影响并渗入到文本解读中呢?我认为,需要从社会观念的特性、文学文本的特性和读者三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一)社会观念特性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