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的起源

合集下载

文学艺术的起源讲义

文学艺术的起源讲义

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

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

原始人在其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驰和工具运用的配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

这种呼声具有一定的高低和间歇,在一定时间内,或者重复而无变化,或者变化而有规律,这样就产生了节奏。

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从文献来看,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的。

例如《淮南子?道应训》说:“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这几句话是根据《吕氏春秋?淫辞篇》来的,“邪许”本作“舆謼”。

所谓“举重劝力之歌”,就是指人们集体劳动时,一倡一和,借以调整动作、减轻疲劳、加强工作效率的呼声。

举重时是这样,舂碓时也是这样。

《礼记》的《曲礼》和《檀弓》二篇都说:“邻有丧,舂不相。

”“相”是送杵声,其作用与举大木者的呼“邪许”正复相同。

再从现实生活来看,水手的摇橹和拉纤,建筑工人的打夯,码头工人的搬运,都可以听到集体的、个人的或彼此互相唱和的歌声,音调和谐而有节奏。

从这些地方我们极其明显地看到劳动和文学艺术的密切关系,而且那种节奏是在劳动时的特殊条件下产生的、规定的。

这就再一次有力地证明了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定论断的正确性。

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的有节奏的呼声,虽然只是一种声音,没有任何歌词,但那种自然而健康的韵律实际上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开始。

关于这,鲁迅更说得很明白:人类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创作的,可惜没有人记下,也没有法子记下。

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的练出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就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但虽然如此,那种有声无义的韵律究竟不是诗歌。

真正有意义的诗歌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原来原始人在长期的劳动中,由于大脑和发音器官的发达,逐渐产生了思维和语言。

文艺起源说——精选推荐

文艺起源说——精选推荐

二、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诸种学说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问题,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见解和学说,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摹仿说。

这是一种古老的学说,源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一学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外在事物进行摹仿的本能。

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是这一理论的首倡者。

德谟克利特说:“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的鸟学会了唱歌。

”(《古希腊罗马哲学》第112页。

三联书店1957年版。

)亚里斯多德更明确指出,摹仿是人从儿童时期起就表现出来的天性,他说:“一般说来,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

人从孩提的时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摹仿得来的),人对于摹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

”(亚里斯多德:《诗学》,《诗学·诗艺》第11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摹仿说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为西方文论中一个很有影响的学说,文艺复兴运动中提出的“镜子说”以及晚近以来流行的“反映论”,都与摹仿说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我国古代典籍中的许多资料也可以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如《周易·系辞上》曰:“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又如《吕氏春秋·古乐》记载了远古时代黄帝、颛顼、尧帝等制乐作舞的情况,其中有不少诸如“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效八风之音”,“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的文字,凡此种种,都透露了远古艺术中包含造像、摹拟因素的消息。

在目前残存的史前艺术遗迹如洞穴壁画、雕塑和彩陶纹样中,确实可以发现许多摹仿外部事物的形象,不管史前人出于何种动机来描绘和塑造这些形象,这些形象本身却毫无疑问都是来自摹仿,否则就无法辨认这些形象的原型是什么了。

这就说明这一学说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尽管如此,摹仿本身却并不构成艺术产生的原因,史前人不会是“为摹仿而摹仿”的,史前艺术总是联系着实用目的,如果将摹仿归结为人的天性和本能,则忽视了他们的实际需要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从事的实践活动在史前艺术中的主导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起源以及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起源以及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起源以及代表作品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古代文学艺术方面更是卓绝。

从最早的甲骨文到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华文化瑰宝数不胜数。

下面将简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起源以及代表作品。

一、古代文学艺术的起源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那是人类文字的创造时期之一。

商周时期的书写文字以甲骨文为主,主要用于祭祀、财政等方面。

《诗经》也是当时的代表性文学作品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全书共三百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它是商周时期的文学珍品,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学瑰宝。

古代文学艺术不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在音乐、戏曲等方面。

春秋时期的闻名遐迩的“钟鼓丝竹”就是将音乐和诗歌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极为出色的艺术效果。

二、代表作品1.《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305首诗,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和宗庙祭祀用的诗篇。

其文章笔力纤细、篇幅简洁、歌谣悦耳、动人心魄。

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2.《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它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全书共一百二十回,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经过三代人的爱情、官场、家族生活等方面的种种悲欢离合和文化冲突。

3.《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典籍,共计46卷,古代的文化精随。

它是中国礼制文化的杰出代表,蕴含了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精华和智慧。

作为中国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尊为"礼学之源"。

同时,它也被尊为是中国文化的基石,具有极高的重要价值。

4.《西厢记》《西厢记》是元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该剧取材自唐代张氏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子与男子之间爱情的曲折波折,不仅体现了文人爱情的奇妙,也凝聚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华。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起源以及代表作品,这些文化瑰宝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在自身的文化内涵中包含着深厚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而且也为世界文化贡献出一份独特而珍贵的财富。

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一

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一

北语12春《中国古代文学史(一)》阶段导学一本阶段导学是第一编的知识点重要知识点:1、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2、中国最早的文字现在可以上推到商代盘庚时期(公元前十五世纪),其中最可信的就是卜辞。

3、神话产生的原因是:初民对于自然界有一种敬畏,同时又想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达到征服的目的。

4、今天保存下来的许多神话都在《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和《淮南子》等书籍中,其中以《山海经》保留的神话资料最为丰富。

5、《尚书》:所谓“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又称“书”,到汉代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之后称为《书经》,为记言的古史。

据说原有一百篇,孔子纂集并为之序。

汉以后《尚书》有今古文之分。

今文是秦焚书之后汉初经师所保存、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的;古文是武帝时陆续发现的古本,是用古文字写的。

今存《尚书》共58篇,其中33篇为今古文所共有,其余都是东晋时期伪造的《古文尚书》,不可信。

《尚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其中《虞书》、《夏书》为后人根据传说追记,不能视为虞、夏时的史籍。

《尚书》总的说来,比较古奥,不太好懂。

6、《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国的《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它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以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记事,简洁严谨、凝练含蓄,“以一字为褒贬”,深受后世史家和小说家的推崇,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之说。

7、《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春秋末年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内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作者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8、《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周王朝及诸侯各国之事,而主要在记言,故名为《国语》。

c第一章原始文学中国文学之发端

c第一章原始文学中国文学之发端

第一章原始文学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活,包括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婚丧风俗等。

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大约创作于原始社会晚期至夏代。

原始歌谣与音乐、舞蹈紧密结合,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特征。

原始神话传说是现实生活在头脑中幻想式的反映,初步展示出人类的文学创造力。

自殷商时代开始出现早期书面文学,甲骨卜辞和钟鼎铭文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被儒家奉为原始经典的《尚书》、《周易》和《春秋》本身并非文学著作,却不同程度地创造了一些文学的表现手法,为书面文学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文学的起源与原始歌谣关于文学艺术的起源,有人从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人类本身的学说出发,得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结论,并写进多部文学史教科书,成为相当流行的说法。

这种说法就宏观而论完全可以成立: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也就创造了人类的一切,当然包括文学艺术在内;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当然也就没有文学艺术。

然而人类的活动却不仅仅是劳动。

人类的生息繁衍由群婚到对偶婚,再到单偶婚,与劳动并行发展;原始的宗教信仰是人类的存在在人脑中幻想的反应,也与生产劳动并行发展;原始的婚姻和宗教祭祀同样能够产生文学艺术。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中用贝壳堆成的龙虎图,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龙的形象,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龙形、凤形、勾云形的玉佩,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塑孕妇像,都是充满想象的原始艺术,源于图腾崇拜或生育崇拜,与具体的生产劳动没有必然的联系。

文学艺术起源于包括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婚丧风俗等在内的原始社会生活,是原始社会的生活融合情感的产物。

关于文学艺术起源于具体劳动的说法,问题还在于对文献材料断章取义,牵强附会,削弱了说服力,令人难以置信。

其说无一例外的都要引用鲁迅先生《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中的一段话作为依据: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

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

上古文学

上古文学
中国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 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 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看重人的智慧及 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 英雄当数鲧禹父子。
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 之息壤以堙洪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 融杀鲧于羽郊。鲧 复(腹)生禹,帝 乃命禹卒布土以定 九州。(《山海 经·海内经》)
(二)强烈的功利性。
包含着功利的目的,表示热烈的愿望。
例如《吴越春秋》的《勾践阴谋外传》中所载 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它回忆了几乎全部的狩猎过程,反映了渔猎时 代的社会生活。
(三)咒语式的命令祈祷。
例如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 记·郊特牲》)
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了一个英雄的 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 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 然、社会障碍的克服,都加在一个 个神话英雄身上,幷把他们看作是 本部族的理想的象征。
自然神从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 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 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 量有关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 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 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 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 颉、后稷等等。
黄帝正是在对内兼幷和对外抗御的两场 战争之中,大显神威,确立了他作为中 华民族始祖的形象。
出于对中华民族始祖的爱戴,后世又把 许多文化史上的发明创造,如车、陶器、 井、鼎、音乐、铜镜、鼓等,归功于黄 帝,或是黄帝的臣子。
黄帝在神话中又成了一个善于发明创造 的文化英雄。
5、发明创造神话
4、战争神话
黄帝与炎帝之间的“阪泉之战”、炎黄 汇合后的“黄帝擒蚩尤”。

中国文学史大纲梳理

中国文学史大纲梳理

中国文学史大纲梳理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一、文学起源与神话1.文学艺术的起源:生产劳动2.神话概念:P223.著名神话:《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夸父逐日》。

4.保存神话最多最有价值的著作是《山海经》,其他文献如《诗经》、《楚辞》、《左传》、《淮南子》……二、诗经1.《诗经》有关常识:①《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②《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③诗经的编集:④「三家诗」与「毛诗」:⑤风雅颂的内容:⑥六义:风雅颂与赋比兴。

⑦赋比兴的含义:P472.熟读诗经中的一些名篇:3.《国风》:思想内容①②③④⑤⑥;艺术特点①②③④⑤⑥4.《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三、先秦历史散文1.著作:甲骨卜辞;铭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2.《左传》思想:①②③④⑤3.《左传》的叙事特点:ABC4.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①②③(P67-68)四、先秦诸子散文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①②③2.看看所列书籍及作者常识3.《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①②③④4.《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①②③5.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①②③(可参看袁版P102)五、屈原与楚辞1.屈原的其他作品篇名:《九歌》、《天问》、《九章》……2.《离骚》的艺术特色:①②③④3.《离骚》与《诗经》比兴手法比较:①②4.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第二编:秦汉文学一、文章西汉两司马1.贾谊的散文内容:①②③2.汉赋(司马相如)的艺术特点:①②③3.司马迁《史记》的思想内容①②③④4.司马迁《史记》人物描写的特点①②abc③5.司马迁《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①②③④二、两汉乐府民歌1.「乐府」的含义:①②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①②③④⑤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①②③④⑤4.《孔雀东南飞》人物塑造艺术①②③④5.汉乐府民歌的影响ABC6.乐府诗的传承情况:①②③④三、《古诗十九首》与「五言诗」《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①②③④⑤(1)《古诗十九首》在我国古诗词中的地位(2)再读《古诗十九首》四、文学常识①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谏逐客书》②了解《吕氏春秋》相关常识(第一册P132)③枚乘《七发》是标志着新体赋——汉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④名家名篇:桓宽《盐铁论》;王充《论衡》;政论散文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⑤秦刻石文是我国最古的碑文,对后世碑志文有影响⑥淮南王刘安的《离骚传》最早给屈原和《离骚》以很高的评价⑦了解《淮南子》相关常识⑧《史记》常识(第一册P150)⑨了解抒情小赋三篇: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⑩了解三大赋家:司马相如、扬雄、张衡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1.文学常识①了解「三曹」、「建安七子」及「蔡琰」。

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先秦文学发展轨迹

6、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 音初篇》中《候人歌》:候人兮猗。 传说大禹治水,娶涂山氏女为妻,大禹巡省南 土,久不归,女乃唱了这首歌,渴望大禹归来。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比较稳定的夫妻关系和 夫妻感情,只有在一夫一妻制出现以后才有可 能,而这时已属私有制萌芽后的氏族社会晚期。 二字为句,语气词拖长尾音,取得了独特的抒 情效果。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情诗,开抒情诗传 统之先河。
神话是歌谣之外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 种口头文学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神 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 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这应从两方面理解: 1、神话产生的基础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 界和当时的社会形态; 2、神话是以幻想的形式来反映自然和社 会生活的。
三、我国古代神话的特色
五、神话的内容 上古神话从内容上说大致可分为三类: 1. 解释和说明自然现象的神话 如《艺文类聚》卷一《三五历纪》: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 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 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 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 古极长。后乃有三皇(天皇、地皇、人 皇)。”这个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用形 象手法去解释天地产生的过程。
三、文学概况

最早的原始歌谣为二言。二言相连为四言。《诗经》时代的诗 歌大部分为四言,同时也有三言句产生。以后诗的句式越来越丰富。 诗,也经历了与乐舞结合的阶段,又产生了充分发挥语言表现功 能的诵诗。 古代神话在长期流传中影响到叙事文学,也影响及诸子散文和诗 歌创作。 在上古典籍的汇编《尚书》和各国史书的基础上,产生了《左氏 春秋》和讲述以嘉言善语为主的《国语》。 文由语录体、记言体向专题论文发展,并表现出各自的风格。孟文 犀利,庄文恣肆,荀文深厚,韩文峻峭,各有千秋。 《战国策》是以纵横家为主的士人的说辞、书信的汇编;《吕氏 春秋》是集列国各家学说而成,都同样反映着百家争鸣的思想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认为艺术来源 于生活,生活中影 响艺术的最大因素 之一是:劳动!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观点,实际上始于 19世纪晚期的一批民族学家、艺术史 学家。德国的毕歇尔在《劳动与节奏》 中指出,劳动、音乐和诗歌最初是三 位一体地联系着的,它们的基础是劳 动。梅森认为最原始的诗歌是劳动诗 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劳动的效果。 索德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也谈到 了诗歌与劳动的关系,但他认为劳动 诗歌的目的不是为了加强劳动,而是 为了使劳动变得更轻松。
在中国古籍中,也有不少艺术起源或原始艺术的 记述。远古时代遗存的作品大都描写了当时人们 劳动生活的内容。 比如我国最早的诗歌《诗经》:
《魏风·十亩之间》,这是一首采桑的歌:在茂 密的桑圆里,采桑女辛勤地采摘,桑叶采得满筐 满篓,该回家了,于是背起筐篓,结伴同行,一 路笑语喧哗,表现了桑园里的和乐气氛和劳动后 的欢快心情。《小雅·无羊》写的则是一首牧歌: 蓝天白云下,山野里撒满了牛羊,有的吃草,有 的走下山坡,有的在池塘饮水,有的调皮地撒欢, 悠闲的牧人或许也会亮一嗓子那时的“花儿”或 “信天游”? 再如《伐檀》,《伐檀》是魏国的民歌,是一首 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 时劳动人民对统治者的怨恨,是《诗经》中反剥 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击壤歌》中写道:“日出而作,日落 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 何有哉?”它写出了早期农耕生活中人 们自给自足随遇而安的历史情况。 《吴越春秋》记载《弹歌》仅八个字: “断竹,地写出了制作武器去 狩猎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