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测验重点大题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伤寒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 肾脏功能障碍b) 肝脏功能障碍c) 脾脏功能障碍d) 肺脏功能障碍答案:c) 脾脏功能障碍2. 伤寒是由以下哪种病原体引起的?a) 病毒b) 细菌c) 寄生虫d) 真菌答案:b) 细菌3. 伤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a) 空气飞沫传播b) 接触传播c) 食物污染传播d) 垃圾污染传播答案:c) 食物污染传播4. 伤寒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高热b) 腹泻c) 咳嗽d) 头痛答案:a) 高热、b) 腹泻、d) 头痛二、简答题1. 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哪些方面?答:伤寒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
典型的症状包括高热、全身不适、乏力、食欲不振等,体征方面可能出现黏膜瘀点、腹部压痛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常规、白细胞计数、肝功能检查等,并可以通过培养分离病原菌来确诊。
2. 请简要概述一下伤寒的治疗原则。
答:伤寒的治疗原则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抗菌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抗生素包括氯霉素、头孢菌素等;其次,对症治疗是必要的,例如控制发热、补充营养、补液等;此外,必要时可以进行辅助治疗,如使用解热药物、止泻药物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三、论述题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患者及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负担。
因此,对于伤寒的认识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了解伤寒的病理变化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伤寒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脾脏功能障碍,这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其他并发症。
掌握这一点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在临床上更准确地判断和处理疾病。
其次,对于伤寒的传播途径进行有效的防控也是必要的。
伤寒主要通过食物污染传播,因此加强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避免食用污染的食物,对于减少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及时发现和隔离病患也是控制疫情蔓延的关键措施。
最后,在治疗伤寒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抗菌治疗、对症治疗和辅助治疗等。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孙思邈C. 李时珍D. 扁鹊答案:A2. “伤寒”一词在《伤寒论》中指的是什么?A. 外感风寒B. 内伤情绪C. 食物中毒D. 虫兽所伤答案:A3. 《伤寒论》中提到的“太阳病”主要是指:A. 头痛发热B. 胸闷咳嗽C. 腹痛泄泻D. 四肢无力答案:A4. “阳明病”在《伤寒论》中通常表现为:A. 高热不退B. 口干舌燥C. 胸闷气短D. 腹泻不止答案:B5. 《伤寒论》中提到的“少阳病”主要症状不包括以下哪项?A. 寒热往来B. 胸胁苦满C. 口苦咽干D. 四肢厥冷答案:D二、填空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主要论述了________病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
答案:伤寒2.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强调了根据病人的具体________来进行治疗。
答案:症状3. “白虎加人参汤”是《伤寒论》中治疗________病的有效方剂。
答案:阳明4. 《伤寒论》中提到的“桂枝汤”主要用于治疗________病。
答案:太阳5.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其中“少阴病”主要表现为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心神不安,四肢厥冷三、简答题1. 请简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
答:《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指根据疾病侵犯人体的不同经络,将伤寒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一理论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基础,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 阐述《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组成及其主治。
答:“桂枝汤”是《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之一,主要由桂枝、白芍、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
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太阳病,即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症状。
桂枝汤通过调和营卫、解表散寒的作用,达到治疗目的。
3. 描述《伤寒论》中“阳明病”的典型症状及治疗原则。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谁所著?A. 李时中B. 张仲景C. 华佗D. 孙思邈答案:B. 张仲景2.伤寒病的发病特点是什么?A. 以高热为主要表现B. 以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C. 以呕吐腹泻为主要表现D. 以皮疹为主要表现答案:B. 以恶寒发热为主要表现3.下列哪种证候属于阳明病?A. 汗出恶风证B. 十四种急病证C. 寒害经络证D. 大热证答案:D. 大热证4.下列哪种病证属于太阳病?A. 汗出恶风证B. 大热证C. 寒害经络证D. 精神恍惚证答案:A. 汗出恶风证5.伤寒感染后,一般经过几个阶段?A. 2个阶段B. 3个阶段C. 4个阶段D. 5个阶段答案:C. 4个阶段二、简答题1.请简述伤寒的发病机理。
答: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感染后,伤寒杆菌经口腔进入人体,首先进入肠道,通过肠道黏膜侵入淋巴系统和血液循环,进而侵入全身各组织器官,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
伤寒的发病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和恢复期。
2.什么是三阴和三阳?答:三阴指的是太阳、少阳、厥阴三个经络;三阳指的是阳明、太阳、阳跷三个经络。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经络系统包括阴经和阳经,三阴和三阳则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阴与三阳相互对应、相互影响,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伤寒论中提到了许多药物方剂,请列举出其中的三味药物和一剂方剂。
答:三味药物:黄芩、知母、黄连。
一剂方剂:黄连阿胶汤。
4.伤寒论中的"中风"与现代医学中的哪个疾病相对应?答:伤寒论中的"中风"与现代医学中的"中风"相对应。
"中风"是指中医学中的一种病证,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偏瘫、言语不清、眩晕等,与中风相关的疾病有脑中风(中风病)、心脑血管病等。
三、论述题请以你所学习的知识,结合伤寒论,谈谈你对传统中医治疗伤寒病的看法和认识。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华佗C. 扁鹊D. 孙思邈答案:A2. 《伤寒论》主要论述了哪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A. 感冒B. 伤寒C. 疟疾D. 肺结核答案:B3.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辨证”是指哪六经?A.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B. 手太阴心经、手阳明小肠经、足太阴肾经、足阳明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C.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阴肝经、足太阳胆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D. 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脾经答案:A4. 《伤寒论》中“太阳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B. 头痛C. 咳嗽D. 腹痛答案:A5. 《伤寒论》中“阳明病”的主要表现是?A. 汗出恶风B. 口渴欲饮C. 腹痛便秘D. 呕吐答案:B6. 《伤寒论》中“少阳病”的症状特点是什么?A. 口苦咽干B. 恶寒发热C. 头痛身痛D. 腹痛腹泻答案:A7. 《伤寒论》中“太阴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A. 腹痛腹泻B. 口干舌燥C. 四肢厥冷D. 头痛发热答案:A8. 《伤寒论》中“少阴病”的典型症状是什么?A. 手足心热B. 口干舌燥C. 四肢厥冷答案:C9. 《伤寒论》中“厥阴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A. 口苦咽干B. 四肢厥冷C. 腹痛腹泻D. 头痛发热答案:B10. 《伤寒论》中“和解法”主要针对哪种类型的疾病?A. 太阳病B. 阳明病C. 少阳病D. 少阴病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伤寒论》中提到的“三阳合病”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发热恶寒B. 口渴欲饮C. 腹痛便秘D. 口苦咽干答案:ABC2. 《伤寒论》中提到的“三阴合病”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腹痛腹泻B. 四肢厥冷C. 口干舌燥D. 头痛发热答案:ABD3. 《伤寒论》中“汗法”适用于以下哪些情况?A. 太阳病B. 阳明病C. 少阳病D. 少阴病答案:AC4. 《伤寒论》中“下法”适用于以下哪些情况?A. 阳明病B. 少阳病C. 太阴病D. 少阴病答案:AC5. 《伤寒论》中“和法”适用于以下哪些情况?A. 太阳病B. 阳明病C. 少阳病D. 少阴病答案: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伤寒论考试重点大题

伤寒论考试重点大题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4,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内容。
其服药与护理方法归纳如下a,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力以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B,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覆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
因汗多则伤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
C,如一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
意即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d,不效继进——如一副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办日内把三幅服完。
若病重服一剂汗不出者,需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
e,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中医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中医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李时中C. 王叔和D. 孙思邈答案:A2. 伤寒论中提到的“三阳合病”是指哪三种病症?A. 太阳、阳明、少阳B. 太阳、阳明、厥阴C. 太阳、少阳、厥阴D. 阳明、少阳、厥阴答案:A3.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中的“六经”指的是什么?A. 六种不同的疾病B. 六种不同的治疗原则C. 六种不同的经络D. 六种不同的病症类型答案:D4. 以下哪项不是伤寒论中提到的“温病”的治疗原则?A. 清热解毒B. 养阴润燥C. 温阳散寒D. 活血化瘀答案:C5. 伤寒论中提到的“汗法”主要适用于哪种病症?A. 寒邪在表B. 寒邪在里C. 热邪在表D. 热邪在里答案:A二、多选题6. 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哪些?A. 先治太阳B. 先治阳明C. 先治少阳D. 根据病情轻重决定治疗顺序答案:A, D7.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包括哪些?A. 辨证施治B. 同病异治C. 异病同治D. 先治其标答案:A, B, C8. 伤寒论中提到的“温病”的治疗方法包括哪些?A. 清热解毒B. 养阴润燥C. 温阳散寒D. 活血化瘀答案:A, B9. 伤寒论中“汗法”的适应症包括哪些?A. 寒邪在表B. 寒邪在里C. 热邪在表D. 热邪在里答案:A10. 伤寒论中提到的“温病”的临床表现可能包括哪些?A. 发热B. 口渴C. 汗出D. 脉浮答案:A, B, C, D三、判断题11. 伤寒论是中医治疗外感疾病的第一部专著。
()答案:√12. 伤寒论中的“三阳合病”指的是三种阳经同时受邪。
()答案:×(应为三种阳病同时出现)13. 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按照经络来分病的。
()答案:×(应为按照病症类型)14. 伤寒论中提到的“汗法”是治疗寒邪在表的主要方法。
()答案:√15. 伤寒论中提到的“温病”的治疗原则是温阳散寒。
()答案:×(应为清热解毒、养阴润燥等)四、简答题16. 简述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谁?A. 张仲景B. 华佗C. 李时珍D. 孙思邈答案:A2. 下列哪项不是伤寒的主要症状?A. 发热B. 恶寒C. 咳嗽D. 头痛答案:C3. 伤寒论中的“太阳病”主要指的是什么?A. 外感风寒B. 内脏疾病C. 暑湿感冒D. 湿热病答案:A4. 伤寒论中提到的“白虎汤”主要用于治疗哪种症状?A. 气虚体弱B. 阴虚发热C. 阳虚寒冷D. 痰湿内阻答案:B5. 伤寒论中提到的“桂枝汤”主治的是什么?A. 风寒感冒B. 风热感冒C. 暑湿感冒D. 湿热感冒答案:A二、填空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主要内容是研究________的治疗方法。
答案:伤寒2.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治疗应根据不同的________来制定。
答案:病证3.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伤寒分为________、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
答案:太阳4. “伤寒三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为________病。
”答案:少阳5. “伤寒,身热不甚,脉数,无汗,自衄者,此为________病。
”答案:阳明三、简答题1. 请简述《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
答:《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法是张仲景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对伤寒病的辨证方法。
六经指的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每个阶段对应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这种方法强调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差异,来确定治疗方案,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原则之一。
2. 阐述《伤寒论》中“桂枝汤”的组成及其主治症状。
答:《伤寒论》中的“桂枝汤”是一种经典的方剂,主要由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和大枣五味药物组成。
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特别是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症状的太阳病初期。
桂枝汤具有发汗解表、调和营卫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感冒症状。
3. 描述《伤寒论》中“白虎汤”的适应症和治疗原理。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汇总一、单项选择题1. 《伤寒论》的作者是:A. 张仲景B. 华佗C. 孙思邈D. 李时中答案:A2. 《伤寒论》主要论述的是:A. 温病B. 伤寒C. 疟疾D. 痢疾答案:B3. 下列哪项不属于《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内容?A. 太阳经B. 少阳经C. 阳明经D. 厥阴经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1. 《伤寒论》中提到的“三阳合病”包括以下哪些症状?A. 发热B. 汗出C. 头痛D. 脉浮答案:A, B, C2. 根据《伤寒论》的论述,以下哪些是治疗伤寒的常用方法?A. 汗法B. 下法C. 和法D. 清法答案:A, B, C三、判断题1.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主要论述了伤寒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答案:√2. 《伤寒论》中提到的“六经辨证”包括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
()答案:×3. 根据《伤寒论》的观点,治疗伤寒病时,应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
()答案:√四、简答题1. 请简述《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
答案:《伤寒论》中“三阳合病”的治疗原则是根据病情的轻重和患者的体质,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汗法、下法等,以达到调和阴阳、恢复机体平衡的目的。
2. 请简述《伤寒论》中对伤寒病的预防措施。
答案:《伤寒论》中对伤寒病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病源,增强体质,以及在流行季节采取适当的预防药物等。
五、论述题1. 论述《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应用。
答案:《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是张仲景根据伤寒病的发病特点和病程变化,将伤寒病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在临床上,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判断其处于哪个阶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伤寒病的目的。
六、案例分析题1. 某患者出现发热、头痛、身痛、无汗等症状,根据《伤寒论》的理论,请分析其可能的病状,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测验重点大题1 / 11————————————————————————————————作者:————————————————————————————————日期:2 / 111,伤寒论本来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字机,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200年-219年)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病理特点是腠理疏松,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太阳伤寒证:证见恶寒,无汗,身体骨节疼痛,脉浮紧,病理特点是,腠理致密,卫阳被遏,营阴瘀滞。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中风证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以汗出脉浮缓为特点;伤寒证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无汗脉浮紧为特点。
3,桂枝汤证的兼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4,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桂枝汤方后的煎服方法是保证疗效的重要内容。
其服药与护理方法归纳如下a,药后啜粥-服药须臾,啜热稀粥一碗,一则借谷气以充汗源,一则借热力以鼓舞卫气,使汗出表和,祛邪而不伤正。
B,温覆微汗——服药啜粥之后,覆被保温,取遍身微似有汗为佳,切记大汗淋漓。
因汗多则伤正,邪反不去,病必不除。
C,如一副汗出病愈,即应停服。
意即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d,不效继进——如一副无汗,继进后服,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办日内把三幅服完。
若病重服一剂汗不出者,需昼夜给药,可连服二至三剂。
e,药后禁忌——服药期间忌食生冷,粘滑,肉面等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防恋邪伤正。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7,葛根汤与葛根加加半夏汤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风寒束表,內迫阳明为病。
所异者:前者是证见太阳病兼太阳经输不利的项背强几几,及风寒內迫大肠,传导太过,证见下利,后者是是内犯胃腑,胃气上逆,证见呕逆。
“不下利,但呕者”即风寒邪气内犯于胃的病理机转,此时用葛根加半夏汤,以葛根汤发散风寒,加半夏和胃降逆。
若胃与大肠具受其累则呕利具发,临床亦为常见,也可用葛根加半夏汤,8,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两者皆为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的是: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
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
9,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③恶风寒—邪扰卫阳,卫阳失其温煦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③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
治法: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要麻黄汤)伤寒、中风:太阳中风证有汗、脉浮弱,而太阳伤寒证为无汗、脉浮紧。
中风证的病机为风寒袭表,营弱卫强(营卫不和),唯其汗出脉弱,为表虚证;伤寒证得基本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以其无汗脉紧称之表实证。
10,痞证的成因与症候特点3 / 11脉浮而紧,脉浮主表,脉紧主寒,是太阳伤寒的脉象。
太阳伤寒本应辛温发汗,使寒邪从汗解。
若误用下法,则正气受挫,表邪趁机内犯,导致气机痞塞,则“紧反入里”而形成痞证。
误下先虚其里,使脾胃之气受伤,而邪气由表入里,影响脾胃升降功能,使心下气机无力斡旋,而滞塞不通遂成痞证。
痞证的特点是,患者自觉心下堵闷不舒,然,按之却柔软无物,说明此属无形之邪气雍滞心下,故云“但气痞耳”11,太阴病“宜服四逆辈“的原因及区别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太阴脾脏虚寒,即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
主证:自利不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治法:温中补虚止利,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剂:轻:理中汤、理中丸;重:理中汤加附子;极重:四逆汤太阴病总的病机为脾胃虚寒,故称”藏有寒“。
治疗上张仲景提出,当温之的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文中说宜服四逆辈即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临证可视病情的的虚寒程度,单纯脾胃虚寒用理中汤(丸),重者由脾及肾,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
12,阴黄与阳黄发黄有阴黄与阳黄之别。
阳黄多由湿热内浴,熏蒸肝胆所致,其证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或头汗出,身热心烦,口渴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阴黄多由寒湿中阻或脾虚内生寒湿,以致寒湿内停,进而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所致,其证黄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脉沉迟等。
治疗上阳黄用清热利湿退黄,方用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等;阴黄用温中散寒,除湿退黄,方用茵陈术附汤等。
13、何谓坏病?其治疗原则是什么?坏病即变证,指因误治使原发病出现反常变化,无六经病临床特征的病证。
由于坏病证候复杂,变化多端,其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所以变证难以预料,所用何方,亦无成法可遵。
因此《伤寒论》原文第十六条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
这一原则的内涵就是辨证论治。
14、真武汤证的证候、病机及方药是什么?真武汤证症候是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其病机是少阴阳虚,水气泛滥。
方药组成是: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
15,大陷胸汤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证型:大陷胸汤证;大柴胡汤证病因病机:前者是外邪入里化热,热与水饮互结于胸胁;后者是外邪入里,兼犯少阳阳明二经,枢机不利,阳明燥实,腹气不通。
症状表现:前者,隔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头汗出舌燥而渴,日脯所小有潮热;后者,往来寒热,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
治法:前者,泄热逐水破结;后者,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陷胸汤证;打柴胡汤证16,大小结胸汤证的鉴别大小结胸汤证成因相似多为寒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痰互结而成。
两者皆为热实结胸,但是两者的邪结程度有深浅之别,病变部位有广狭之,症状有轻重之不同,病势有缓急之分,治疗有峻下和缓消之分。
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病位以心下为主,可以旁及两肋,下至少腹,上涉胸肺颈项;其临床表现可见,心下硬满疼痛,不可接触近,,其脉沉紧,;证重势急,所以治当泄热逐水,用大陷胸汤。
小结胸汤为痰热互结,病位较局限,在心下,其症为按之则痛,不按不痛,其脉浮滑,证轻势缓,所以治之,当清热化痰开结,用小陷胸汤大结胸汤证与大结胸丸区别在于病位,病位居中者为典型打结胸汤证,证见心下,范围较局限,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的大结胸兼阳明府实之重证也用大结胸;病位在上,可兼见项强等症状是大陷胸丸证a病因病机:前者的是热与水结后者的是热与痰结;b病位:前者是以心下为中心,可从胸至少腹。
后者则在心下;c病证:前者是硬痛拒按。
后者是按之则痛;脉象:沉紧。
浮滑;病情:前者较重。
后者较轻;治则:前者泻热逐水后者清热化痰;方药:前者--大黄,甘遂,芒硝。
后者--黄连,半夏,瓜蒌4 / 1117,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结胸证与痞证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均因太阳病误下,邪陷于里而成,且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
两者的区别在于:两者相较结胸证的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下破结,病机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
痞证主证以心下痞,按之濡(痞证的特点),不硬不痛为证候特点。
治以和胃理气消痞为主。
为无形之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
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
18,“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渍“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不取煎煮而以麻沸汤浸渍少顷,去滓,温服,以取其气之清扬,薄其味之重浊,使之利于清心下热结而消痞。
而不在于泻下燥结以荡实。
19,试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
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
异:半夏泻心汤——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误下后脾胃伤,邪热内陷,寒热错杂于中焦。
生姜泻心汤——心下痞满、干意食臭,肋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为特点,内有水饮,兼食滞,重用生姜温阳化饮。
甘草泻心汤----多次误下,痞利俱甚,中阳受损,水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得安,用甘草温补中阳20、寒热错杂痞三证如何鉴别?寒热错杂痞包括半夏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
三者病机、主证、治法、方药大致相同。
病机均为寒热错杂,脾胃不和,升降失常,气机壅滞;主证皆可见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治疗均以辛开苦降,寒温并用,攻补兼施,升降并调之法,在药物的使用上均用半夏、干姜辛温宣开,温中焦之寒;黄芩、黄连苦寒泄降,清中焦之热;人参、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补益脾胃。
三方皆去滓再煎,使药性和合,共奏和解之功。
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半夏泻心汤以胃气上逆为特点,其主证为呕吐,故方中以半夏为君化痰降逆止呕。
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食停滞,其主证以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为特点,治以生姜泻心汤,消食和胃,散水消痞,方药用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用量,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
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重,主证见下利日数十行,古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增加炙甘草至四两为宜,重在补中和胃。
21、如何区分结胸证与痞证?结胸证与痞证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病变部位相近,均以心下为主。
但两者病机、主证、治法等却大不相同。
结胸证的病机为寒邪或热邪与有形痰水结于心下胸胁,病性属实。
其主证以心下胸胁硬满疼痛为特点,治宜攻逐破结。
痞证为无形之邪气壅塞于心下,使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壅塞而成。
病性或热或寒或寒热错杂,或实或虚实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