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

合集下载

血栓弹力图原理

血栓弹力图原理

血栓弹力图原理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是一种通过测定凝血全过程中凝血血栓的形成、稳定性以及溶解能力来评估血液凝血功能的方法。

它是近年来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全面评价血液凝固功能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血栓弹力图原理基于一个简单的原理:通过利用血液在旋转圆盘上形成的凝固血块的弹力特性。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凝血因子会逐步激活,最终形成纤维蛋白聚合物,这一过程导致血液从液态转变为凝固态。

血栓弹力图利用一个特殊的旋转圆盘来模拟这一过程。

血栓弹力图实验中,将一小块特殊处理的圆盘浸入含有抗凝剂的采血管中,然后开始旋转圆盘。

当血液开始凝固时,液态血液会渗透到圆盘孔洞中,形成类似网状结构的血凝块。

同时,圆盘不断旋转,通过变频振荡器检测旋转阻尼变化,得出弹力和阻尼的变化曲线,并计算出弹力学参数。

根据血栓弹力图的原理,我们可以得到几个重要的参数,包括:1. R值(凝血起始时间):反映血液开始凝固的速度。

它是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合物形成之间的时间间隔。

2. K值(凝血时间):指纤维蛋白聚合物生成的时间,反映了凝血过程的速度。

3. α角(形成血栓的速度):反映血栓形成的速度和强度。

4. MA值(最大弹力):表示血凝块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MA值越高,说明血凝块越稳定。

5. G值(凝血整体功能):通过计算得出,是凝血过程的综合表现,反映了凝血功能的整体状态。

通过分析这些参数,可以评估血液凝固功能的异常情况,如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

血栓弹力图作为一种全面评估凝血功能的方法,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创伤、产科等领域,有助于指导临床决策和治疗方案制定。

血栓弹力图-TEG-

血栓弹力图-TEG-

且R>10min
肝素残留/过量/反跳 凝血因子功能不足
鱼精蛋白中和(具体略) 补充凝血因子(FFP)
AA抑制率<50%或ADP%抑制率<30%,提示抗血小板药效不足,可加量抗血小板药物或调
整药物类型

血小板图检 AA ADP 抑制率

11
Copyright © 2012 Haemonetics Corporation
4
Copyright © 2012 Haemonetics Corporation
96%
播散
TEG® 的图形能综合反映凝血和纤溶2方面功 能(以普通检测为例)
TEG参数
▪ 凝血参数: R时间 ▪ 纤溶参数: LY30
K时间
Angle MA
血栓形成的动力学原理
LY30
反应时间,形成首个明显血栓
血栓达到特定硬度
TEG临床应用介绍
病例总结/最新进展
临床技术 冯齐
血栓弹力图功能介绍
▪ 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凝血和血小板功 能检测工具。
▪ 血栓弹力图(TEG)比传统凝血检测(PT、 aPTT、PLT数量)能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 患者体内凝血情况(高凝、低凝、血小板 抑制情况)
2
Copyright © 2012 Haemonetics Corporation
ly30ly302012haemoneticscorporationteg每个参数都有明确的临床意义凝血时间iia生成纤维蛋白形成凝血旁路参数凝血状况凝血成分缩短mink延长mina变小degk缩短mina增大degma降低ma增大血块稳定性血块强度的减弱纤维溶解血块速率纤维蛋白血小板凝血旁路血小板最大血块强度血小板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血小板80纤维蛋白原20ma30minly30eplly3075epl功能紊乱凝血因子抗凝药物纤维蛋白原基础血小板功能血凝块最大强度纤维蛋白溶解2012haemoneticscorporationteg图形更为直观能反应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和纤溶异常凝血因子功能不足血小板功能不足纤维蛋白原功能不足原发性纤溶亢进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功能不足血小板功能亢进凝血因子功能亢进凝血因子血小板功能亢进继发性纤溶亢进出血风险血栓风险2012haemoneticscorporationteg有4种检测试类型具备最全的检测功能高岭土tf激活高岭土激活1

血栓弹力图解读

血栓弹力图解读
气泡破裂,影响检测结果;
感谢聆听!
缓慢加样,避免气泡产生;
浓度不符合,影响检测试剂对钙离子的补充,影 响R时间结果; 枸橼酸钠抗凝影响,量多时K值可能存在显著性差 异; 加速凝血反应,可能造成:R时间缩短,K时间缩 短,α角减小,MA值减低;
凝血因子、血小板激活,可能影响R时间、MA值结 果; 凝血因子激活消耗,血小板假性聚集率升高;
检验报告示例
第一部分:患者信息
检验报告示例
第二部分:检测结果
检验报告示例
第三部分:结果解读
血栓弹力图标本要求
注意事项
影响
采血时无空腹要求,不要从留置针、留置管采血; 封管液影响,肝素残留可能,R时间延长;
使用PT管采血,枸橼酸钠浓度为3.2%/0.109 M
请严格按照采血管的刻度抽血,误差不可超过 ±10%; 抽血后轻轻颠倒混匀,尽量避免在采血或运输的 过程中剧烈晃动血样,如果有溶血标本,需要重 新采集; 标本采集后建议及时送检(0.5小时内),2小时 内完成检测,最迟不超过4小时上机; 检测前室温保存,不可冷藏;
血栓弹力图检测介绍
血栓弹力图-直观判断血凝情况工具
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 于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其工作原理 是在模拟人体内环境下凝血-纤溶整个过程的同时,通过物理方法将血块弹性强度转换成图形 表示,直观判断血凝情况并分析成因。
评估凝血功能、指导个性化输血、监控药物疗效。
R时间延长,凝血因子功能不足
K时间延长,α角度偏小,纤维蛋白原功 能不足 MA值偏低,血小板功能不足
K时间延长,MA值偏低,纤维蛋白原、
血栓弹力图结果解读
▪ R = 3.8 min
(4-8)

血栓弹力图简介及各科室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简介及各科室的应用

TEG简介及应用血栓弹力图仪Thrombelastography, TEG是一种从整个动态过程来监测凝血过程的分析仪;血栓弹力图仪于1948年由德国人Harter发明,80年代开始广泛用于临床指导术中输血,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已成为当今围术期监测凝血功能的最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世界上先进国家进行血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在输血指南里使用该设备;其节约20%-50%的血制品使用功能被国内、外临床文献大量证明;该设备在95-96年开始在心脏外科开始使用;目前以TEG为主要监测手段的体外循环术中凝血监测方案已经在世界上40多个国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的方法—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从而为临床带来了快速、准确的监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技术;国内外近4000份临床文献从各个角度就TEG对临床诊疗效果进行了论证;TEG在国内的使用情况我国许多三甲医院的麻醉科、ICU、体外循环、器官移植科等在2000年左右率先使用TEG指导术中成分血和凝血相关药物的使用,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并有大量文献报道;2006年,检验科开始使用TEG作为凝血检测的筛选和补充;同年,一些输血科开始将TEG正式纳入临床选择血制品的客观依据,并开始用TEG进行血制品使用的管理的主要设备;使临床医生真正做到了在合适的时间,选择和使用正确种类和剂量的成分血制品,从根本上杜绝了我国临床用血的盲目和浪费;2006年初,TEG的PlateletMapping,即血小板图试验开始在中国上市,从而开创我国心脑血管病抗血小板药物检测的新方法;填补了我国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缺乏药物疗效监测的空白;为实现个性化的抗血小板治疗和解决PCI冠脉搭桥等手术的疑难病例,开创了新的起点;同时它为预防血栓和进行血栓分层等领域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国家认可的检测方法TEG血栓弹力图试验列入2007年6月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临床检验项目目录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试行2001年版新增和修订的项目目录中;TEG与传统凝血试验的主要区别TEG能从一份血样完整地监测从凝血开始,至血凝块形成及纤维蛋白溶解的全过程;对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以及纤维蛋白溶解等方面进行凝血全貌的检测和评估;结果不受肝素类物质的影响;15-20分钟出结果,带有自动诊断功能;常规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或D-Dimer等只是检查离体血浆和凝血级联反应中一个部分;即内或外源性凝血旁路这部分,或纤维蛋白溶解部分的情况,是凝血全过程片段地、部分地描记;结果常常受肝素类物质的影响;一监测凝血功能目前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如:PT,APTT只能检测血浆中凝血因子活性,反映凝血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种凝血产物;凝血过程中血小板与凝血因子相互作用,无血小板参与的凝血检测不能反应凝血全貌;TEG检测能够全面展现血凝块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凝血因子的激活到牢固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形成再到纤维蛋白溶解,展示患者凝血状况的全貌和血凝块形成的速率、血凝块的强度,血凝块的纤溶水平;二指导成分输血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能判断导致出血的具体原因,检出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血小板的原因还是肝素残留导致的出血,这样就能够指导输注正确的血液成分进行止血治疗;通过对术后出血原因进行鉴别,还能够减少二次手术风险;欧美的许多国家将TEG作为进行血液制品管理的重要工具,文献表明TEG指导输血有助于节约用血、降低因过度输血引起的副作用及死亡率;三评估抗血小板治疗效果血小板活化在动脉粥样硬化硬化发展及血栓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抗血小板药物地位愈发显得重要;目前,临床上逐渐重视到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性;TEG血小板图可PlateletMapping可以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疗效,预测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从而可以减少血栓和出血性风险;TEG 在此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大有前景;我们通过TEG检测发现,中国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个体间则存在明显差异,呈现正态分布四判断肝素的效果血栓弹力图的肝素酶对比检测常用于围手术期判断肝素抵抗情况、监测肝素化情况和评价鱼精蛋白对肝素的中和效果;五诊断纤溶亢进血栓弹力图不仅能够诊断纤溶亢进,还能够对纤溶亢进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此外,TEG能够准确判断抢救中DIC的高凝、低凝和纤溶亢进期,从而指导临床治疗TEG各科使用情况一、麻醉科TEG在麻醉科的用途:判断患者出血原因,鉴别是由于凝血系统异常引起,还是外科原因引起;准确诊断患者的凝血异常的类型,鉴别凝血因子缺乏、血小板功能不良、纤溶亢进等;指导成分血使用,明确成分血给予的时间、种类、剂量;判断患者高凝状态,指导抗凝治疗,预防术中血栓;鉴别原发纤溶亢进和继发纤溶亢进;检测和评估成分血和/或与凝血相关药物的治疗效果;监测手术中其他治疗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如输液、药物使用等;判断肝素的效果和鱼精蛋白中和肝素的效果;二、输血科以TEG血栓弹力图仪检测为主导,结合临床其他试验室检测结果,从而指导医师选择和使用血制品,甚至制定的输血指南,已经在欧、美的许多国家使用很普遍,临床证明用TEG进行凝血的检测和指导成分输血,能节约血制品20%-50%;该设备的在指导输血方面的特点如下:在15-20分钟内快速诊断病人的凝血状况,有自动诊断功能;能判断出血原因,分析是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或是血小板的原因;快速鉴别诊断原发纤溶亢进和继发纤溶亢进;判断出血是否肝素残留原因;判断血制品治疗效果;总之,TEG的结果可以在短时间判断病人的凝血全貌,指导医师合理选择血制品和药品,同时它有经过验证的血制品管理方案;三、器官移植科1.综合诊断患者围手术期的凝血变化;2.指导围手术期的成分输血和凝血相关药物的使用;3.及时发现和诊断纤溶亢进的情况;4.预测高凝状态,预防手术后的血栓发生;5.判断肝素在手术中的影响;6.术后监测引流出血,判断出血原因,减少二次手术风险;四、心内科TEG的用途:1.判断病人的基础凝血情况,判断患者凝血系统异常在整个缺血事件中的地位;2.监测PCI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的效果;3.诊断各个抗血小板药物对病人血小板抑制的百分比,从而指导PCI中个性化的使用GPIIb/IIIa抑制剂,进一步保证手术安全;4.判断PCI中、后的低分子肝素的作用和代谢情况;5.确定PCI后患者的个性化血小板治疗方案,减少再次缺血事件的发生;6.在定期随访中诊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效果,防止出血;7. 判断纤维蛋白原的活性;8. 监测华法林、比伐卢定等凝血相关药物的效果;五、心外科体外循环手术是人为干扰血凝情况十分明显的过程;1使用了肝素;2转机对血小板功能抑制作用;3一些血制品的液体的影响;4手术创伤;围手术期用肝素的目的是防止在循环中形成血栓、高凝危险;术后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医生转为关心低凝倾向,术后出血等问题;二尖瓣换瓣术后的病人需用低浓度肝素,预防血栓形成和出血;心室辅助和膜肺的患者更是需要对患者进行控制性低凝的监测,不仅需要检测凝血发生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明确凝血发生后的凝血状态,并且需要频繁监测,指导低分子肝素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等;TEG的用途:1.监测肝素化情况,尤其是低分子肝素;2.能把病人围手术期的真正凝血功能提供医院参考;3.其对血小板的特异功能评价,能对转机时间长的受术者,准确反应其血小板功能;4.评估液体和血制品的使用对血凝影响,探讨出更合理的使用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费用;5. 准确判断患者的术后出血是手术造成还是凝血异常所致;6.其对高凝状态的诊断,判断患者出现缺血时间的风险,是目前其它检测方法所不能代替的;7.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指导个性化抗血小板治疗;8.特有的温度调节功能可将检测温度调节到病人的实际环境温度,更正确更科学地判断病人凝血状况;六、重症监护室TEG用途:1.对患者发生血栓的风险准确评估;2.对术后血性引流的性质进行诊断,鉴别渗血和出血;3.指导成分输血,合理的减少血制品使用;4.判断肝素、低分子肝素的效果;5.判断重组VII、比伐卢丁、华法林、戊糖等凝血相关药物的效果;6.准确诊断继发和原发纤溶亢进;7.判断是否需要二次手术;七、神经外科TEG的用途:1.术中检测患者的凝血变化,防止出现大出血,指导血制品使用;2.监测术中血栓发生的风险,指导治疗;3.判断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4.诊断术后血栓发生的风险;5.监测溶栓治疗的效果,防止出血;6.判断肝素、低分子肝素、重组VII、比伐卢丁、华法林、戊糖等凝血相关药物的效果;7.特有的温度调节功能可将检测温度调节到病人的实际环境温度,更正确更科学地判断病人凝血状况;八、神经内科TEG用途:1.对血凝进行诊断,判断患者再次血栓的风险;2.判断溶栓治疗前后患者凝血的变化;3.判别溶栓治疗及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治疗效果;4.对治疗方案进行前后对照,医生能争取更科学、有说服力的治疗措施;5.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的效果;九、产科产科大出血;孕妇在孕30周—40周,有约15%出现孕高症,其表现可为高凝或低凝,不加处理会导致DIC;同时在产科中还有如宫外孕、羊水栓塞等情况可以引起凝血的异常;TEG用途:1.对凝血功能进行判断,以便医生对症处理;2.对孕妇是否会在术中大出血进行评估;3.判断羊水栓塞对患者的凝血系统的影响,防止发生血栓;4.判断宫外孕病人的出血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指导成分输血,抢救患者生命;5.鉴别原发或继发纤溶亢进;十、创伤和急症医学在急症医学中,特别是在普外和骨科相关的患者中,创伤占有相当的比例;无论是患者本身的表现是大量失血、DIC、休克,还是患者本身有出血性疾病,在术前快速的了解患者的凝血情况至关重要,争取时间往往关系到抢救和手术的成功与否; TEG用途:1.对于创伤出血患者快速判断凝血情况,准确进行输血抢救,为手术治疗作好准备;2.对于急症患者快速了解患者凝血情况,以免造成手术治疗中不必要的损失;3.对于急性血栓溶栓治疗的患者,随时检测凝血的变化;4.准确判断抢救中的DIC、高凝和纤溶亢进;5. 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对凝血的影响;十一、检验科凝血异常患者的筛查,确定详细检测方向;弥补现有检测的不足,提供患者凝血全貌的数据,尤其是普查和术前检查;可作为手术前凝血情况全面筛查包括了血小板聚集功能的良好设备,优于传统的凝血四项;判断抗血小板药物疗效,可同时检测AA和ADP通路,不受肝素使用与否的影响;弥补现有实验室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不足;提供检测肝素、低分子肝素疗效的快速方法;鉴别原发或继发纤溶亢进的诊断;提供临床检测华法林、戊糖、重组VII因子、比伐卢定等凝血相关药物的效果;血栓性疾病的筛查,判断高凝的原因;十二、儿科儿童的输液量是受限制的,如果不能准确的判断出血原因,选择正确的血制品或药物,决定正确的剂量,就易造成液体过量,加重心脏负担;同时由于儿童的凝血系统发育成熟度不同,所以疾病状态凝血的变化复杂,尤其是使用肝素类药物后;TEG的作用:判断出血原因,帮助选择血制品和药物;判断肝素和低分子肝素的效果;鉴别原发和继发纤溶亢进;预测血栓的风险;特有的温度调节功能可将检测温度调节到病人的实际环境温度,更正确更科学地判断病人凝血状况;医院使用TEG的意义对医院及科室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医疗方面:TEG能在短时间帮助医生判断病人的凝血状态,直接给出诊断,让医生第一时间做出准确判断,迅速做出治疗方案;通过TEG 再次检测,可立即得知输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否合理;方便医师的工作,不需要再看复杂的报告,对病人的凝血状态胸有成竹,提高了医院医疗技术和声誉;2.科研方面:进一步完善医院现有凝血监测手段,增强诊疗水平,同时对医院申请承担更多科研项目,如教育部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3.患者利益方面:使用TEG能降低一定的输血费用临床大量的报道和文献证明血制品方面能节约20%-50%以上,费用方面能节约50%以上,不但降低了病人费用,还减少了由于输注血制品带来的风险;同时还保证了病人的愈后,加速床位周转,缩短住院费用,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对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或肝素药物的病人,可以保障其服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缩短其治疗时间,也可尽可能减少病人进行大型手术的次数或安放支架的数量;。

教你如何看血栓弹力图

教你如何看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详细指标意义及正常值范围
详细 指标
意义
正常值范围
R
K
Angle
MA
LY30
EPL
CI
凝血因 子功能 (min)
5-10
纤维蛋白原 功能(min)
1-3
血 纤维蛋白原
功能(deg)






(m m)
53-72
50-70
纤维蛋白 溶解功能 (%)
纤维蛋白 综合凝血指 溶解功能 数(min)
R值升高 凝血因子功能不足促凝剂 R值降低凝血因子功能亢进抗凝药物 MA值升高血小板汇集功能亢进抗血小板药物 MA值降低血小板汇集功能亢进升血小板药物/成份
输血
Angle减小、K值增大纤维蛋白原功能不足 Angle增大、K值减小纤维蛋白原功能过分
药物对血栓弹力图旳影响
组别 抗凝药物
11
继发性纤溶亢进
LY30↑(EPL)→CI值↑→R值↓→MA值↑→Angle↑(K)值
20
血小板图---血小板功能评估旳可靠工具,可监测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药物疗效
TEG小板图检测原理
1. ADP (Adenosine diphosphate) – 检测ADP克制 剂
§ 氯吡格雷 (波立维) § 普拉格雷 (Effient®) § 噻氯吡啶 (Ticlid®)
高血小板活性高凝
LY30(EPL)→CI值→R值↑→MA值↑→Angle↑(K)值
高凝血因子活性高凝
LY30(EPL)→CI值→R值↓→MA值→Angle↑(K)值
高凝血因子和高血小板活性高凝
LY30(EPL)→CI值→R值↓→MA值↑→Angle↑(K↓)值

血栓弹力图简介分析

血栓弹力图简介分析

血栓弹力图的优缺
05
点及前景展望
血栓弹力图的优点
全面评估凝血状态
操作简便、快速
血栓弹力图可以全面评估血液的凝血状态 ,包括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血小板聚集 功能、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原的交联等。
血栓弹力图的操作相对简单,并且可以在 短时间内获得结果,这使得它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快速诊断。
样本用量少
预测血栓风险
TEG能够反映共同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纤 维蛋白溶解等各个环节对血液凝固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全 面的凝血信息。
血栓弹力图的作用
评估凝血系统功能
TEG可以评估共同凝血因子、纤 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纤维蛋 白溶解等各个环节对血液凝固的 影响,从而了解患者的凝血系统
功能。
指导成分输血
TEG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患者的 凝血状况,指导医生根据患者需 要输注何种成分血,如血小板、 凝血因子等,以改善患者的凝血
2. 数据整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计 算出各项指标的平均值或中位 数。
3. 与参考值对比
将整理后的数据与正常参考值 进行对比,观察各项指标是否 在正常范围内。
4. 结果解读
根据对比结果,解读患者的血 栓弹力图数据,分析血小板和
纤维蛋白原功能是否正常。
结果分析注意事项
01
结果分析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和 其他检查结果综合考虑,不能仅 凭血栓弹力图数据做出诊断。
02
在进行结果分析时应注意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避免因数据错 误导致误诊或漏诊。
血栓弹力图在临床
04
的应用
血栓弹力图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评估共同凝血因子水平
血栓弹力图可以有效地评估患者的共同凝血因子水平,对判断心 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血栓弹力图 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 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

血栓弹力图结果解读及临床意义血栓弹力图(TEG)是一种用于评估血液凝固特性的诊断工具,对于了解血液凝固过程、预测血栓形成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血栓弹力图的结果,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正常TEG曲线呈光滑的弧形,起始部分代表纤维蛋白的形成,中间部分代表凝血因子的消耗,最后部分代表纤维蛋白在纤溶酶的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在纤溶酶及纤溶酶原激活物作用下可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最后降解为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包括D-二聚体、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

正常TEG曲线的参数包括K时间(反应时间)、Angle角度(凝固角)、MA值(最大振幅)及LY30(30分钟内样本中血栓振幅衰减的百分比)。

异常TEG曲线可表现为K时间延长、Angle角度减小、MA值降低及LY30增大。

这些参数的异常提示血液凝固过程出现异常。

例如,K时间延长表示血液凝固过程减缓,可能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纤溶系统障碍;Angle角度减小意味着纤维蛋白形成速度减慢,可能存在纤维蛋白原缺乏或血小板功能异常;MA值降低提示血液凝固过程中出现血栓的可能性增加;LY30增大则表示血栓振幅衰减速度加快,可能与纤溶系统异常有关。

TEG能够全面评估凝血功能,包括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内源性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以及纤溶系统功能。

通过分析TEG结果,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状况,为治疗提供指导。

例如,对于肝衰竭患者,TEG可以评估其凝血功能,为输血及血浆置换等治疗提供依据。

TEG结果异常往往提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例如,在急性胰腺炎患者中,TEG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处于高凝状态,从而采取相应的抗凝治疗措施,预防血栓形成。

TEG还可以用于指导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的使用。

在外科手术或创伤治疗中,TEG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输血以及输注何种成分的血制品。

例如,对于手术中大量失血的患者,TEG 可以指导医生输注浓缩红细胞、血小板或血浆等血制品,以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

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血栓弹力图的临床应用一、引言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简称TEG)是一种全面了解血液凝固功能的检测方法,它通过观察凝血过程的各个阶段和特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评估凝血功能和预测出血和血栓风险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栓弹力图在临床中的应用。

二、血栓弹力图原理和参数1、血栓弹力图的原理血栓弹力图通过将血液样本放置于陀螺仪检测器中,通过旋转和振动来模拟血液凝固的过程。

检测器记录下血液凝固的各个阶段的变化,并将其显示为弹力图。

2、血栓弹力图的参数(1)R值:凝血反应时间,表示凝血开始至形成弹力的时间。

(2)K值:凝血时间,表示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速率。

(3)α角:表示纤维蛋白形成的速度和强度。

(4)MA值:最大凝血弹性,表示血栓的强度和稳定性。

(5)G值:凝血弹性模量,表示凝血强度。

三、血栓弹力图在出血评估中的应用1、肝脏疾病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1)肝脏疾病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弹力图可评估肝脏患者的凝血功能。

(2)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评估肝脏手术前的凝血功能,为手术方案和出血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2、创伤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1)创伤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弹力图可评估创伤患者的凝血功能。

(2)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评估创伤患者的出血风险,并指导输血和凝血治疗。

3、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1)器官移植术后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异常,血栓弹力图可评估术后患者的凝血功能。

(2)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评估器官移植术后患者的出血风险,并指导输血和凝血治疗。

四、血栓弹力图在血栓评估中的应用1、血栓形成风险评估(1)血栓弹力图可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帮助预测血栓事件的发生。

(2)血栓弹力图可用于评估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效果。

2、血栓监测和预防(1)血栓弹力图可监测患者在手术或长期卧床的情况下的血栓风险。

(2)血栓弹力图可指导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和溶栓治疗的选择和调整。

五、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血栓弹力图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指导手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为:低凝血因子活性和低纤维蛋白原
临床实例
又输入血浆400ml 诊断低血小板功能
临床实例
输入1单位血小板后
临床实例3-PLT抑制率
临床实例3-PLT抑制率
临床实例3-PLT抑制率
临床实例3-PLT抑制率
如抗磷脂综合征时,APTT和PT明显延长,但并非低凝 纤维蛋白原测定和血小板计数仅反映数量,未对功能进
行测定 检测过程为分段式检测,不能对凝血过程进行整体评估
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TEG Analysis
内容提要
1
凝血系统与常规检测
22
血栓弹力图
32
临床实例分析
4
443
血栓力图
80年代用 于肝移植
-3.0 – 3.0
K 1-3 min
50-70 mm
K (min)
a(deg)
K (min)
a(deg)
MA MA
0-15% EPL
LY30 > 7.5% EPL > 15%
N/A
内容提要
1
凝血系统与常规检测
22
血栓弹力图
32
临床实例分析
4
443
临床实例
75岁女性,冠心病,房颤;服用华法林5mg,Qd
成稳定血凝块所需用的时间
血栓弹力图
EPL(Estimate Percent Lysis ) ➢ 预测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血
凝块将要溶解的百分比 ➢ EPL= (MA-A30)/MA×100%
血栓弹力图
CL30=100×(A30/MA) 测量在MA值确定后30分钟内
血凝块溶解剩余的百分比 CL30<85%意示处于高纤溶状
王美堂 长海医院急诊科
内容提要
1
凝血系统与常规检测
22
血栓弹力图
32
临床实例分析
4
443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XII
XIIa


性 TF

VIIa

X

统 Prothrombin
XI
XIa

IX

IXa PLT VIIIa
VIIIa 性

PLT Xa Va
Thrombin


V

Fibrinogen
血栓弹力图
血栓弹力图 检测血块形成的时间,速率和强度
血栓弹力图R 时间:
血样放在TEG分析仪内到第一块纤维 蛋白凝块形成之间的一段潜伏期
正常5~10min 使用抗凝剂或凝血因子缺乏而延长 因血液呈高凝状态而缩短
血栓弹力图 K 时间:(正常为1~3min)
➢ 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图幅度达20mm 所需的时间
IIa 生成的纤维 蛋白形成
凝血旁路
纤维蛋白X-联结
纤维蛋白血小板
(血小板 – 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
凝血旁路 血小板
血小板 (~80%) 纤维蛋白原(~20%)
血块稳定性
血块强度的减弱 纤维溶解
功能紊乱 低凝 高凝
53°72°
a
30 min LY30
MA
CI
0-8%
R
5-10 min
R (min) R (min)
临床实例
中年女性,重症脓毒症入院第二天
临床实例
56岁男性,关节炎;提示术后预防DVT
临床实例
56岁女性,药物性肝炎、肝硬化; 合并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
临床实例
APTT显著延长,狼疮抗凝物阳性,有无出血风险? TEG提示凝血状态正常
临床实例
31岁女性,160cm,70kg;葡萄球菌心内膜炎
Fibrin
抗凝系统
凝血 酶原
凝血酶 血栓调节蛋白(TM) 内皮细胞表面
PC
PS APC
灭活Ⅴa、Ⅷa
限制Ⅹa与血 小板结合
肝素
ATⅢ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纤溶系统
纤溶酶原激活物
_
(tPA、uPA)
纤溶酶原激 活物抑制物 PAI
+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纤溶酶
_ 抗纤溶酶
+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90年代用 于心外科
最近开始在创伤外科, ICU,妇科,大的内脏 手术,骨科都开始应用
60年代 发明
90年代计算机 技术的引入
2007 中国麻 醉分会指南
2007年 进入中国
2013年进入 诊断学教材
2006年美国 麻醉输血指南
2010英国大出 血管理指南
2011美国心外 科手术指南
2013年 ESA指南
临床实例
高凝继发性纤溶亢进 给予肝素500U/h,一天
临床实例
单纯高凝,无纤溶亢进 给予肝素1000U/h,一天
临床实例
临床实例
乙肝肝硬化病人术前检查
凝血因子功能低下
临床实例
凝血酶原复合物400U 纤维蛋白原0.5克 400ML血浆后 诊断病人存在原发性纤溶亢进
临床实例
氨甲环酸1g 纤维蛋白原0.5克后
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BPC) 血浆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 4,PF4) 纤维蛋白原定量(fibrinogen,Fg)
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血试验
D-二聚体
传统凝血检测的局限性
APTT和PT检测过程中无血细胞参与 未考虑血小板对凝血因子的作用
最大幅度MA(正常50~70mm) ➢ MA反映了正在形成的血凝块的最大强
度或硬度及血凝块形成的稳定性 ➢ 主要受Fg及PLT(质量、数量)影响,
PLT的作用要比纤维蛋白原大
血栓弹力图
TMA时间(time to MA) ➢ 从凝血开始至MA值确定所需用的时间 ➢ TMA包含血凝块的形成速率,评估形
➢ 评估血凝块强度达到某一水平的速 率
➢ 影响血小板功能及纤维蛋白原的抗 凝剂能延长
血栓弹力图
α角度:(正常为53-72 °)
➢ 从血凝块形成点至描记图最大曲线弧 度作切线与水平线的夹角
➢ α角度与K时间密切相关,影响因素 均为Fg和PLT
➢ α角度不受极其低凝状态的影响,较 K时间更全面
血栓弹力图
态,即纤溶亢进;应使用抗纤 溶药来纠正
血栓弹力图
LY30 MA值后30分钟血凝块幅度减
少速率; LY30>7.5% 意示处于高纤溶状

血栓弹力图
TTL = Time to lysis 溶解时间 指从MA确定后,曲线幅宽收窄至2mm时所经过的时间
参数r
凝血状况 凝血成分
凝血时间 血块速率 最大血块强度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凝血系统及其功能
凝血
抗凝
纤溶
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capillary fragility,CFT)
凝血功能的检测指标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