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 第二章 藏象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 主要有如下三种: 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 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 《内经》谓之“神机”—— 自然之神 2、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 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 —— 生理之神
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 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 心理之神
※ 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 核心之核心。 ※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 体观: 人体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 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 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
(三)藏象学说的形成
1、基于古代的解剖知识。
2、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3、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 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 盈亏。 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
(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
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
结构上 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 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功能失常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舌謇或 失语 功能上
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 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
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
表里。
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肺主气 ●含义 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肺主气

中医基础理论_藏象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_藏象课件
心气充沛——“动力足”
主脉
血脉流畅
血液充盈——“物质够”
脉道通利——“道路畅”
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可反映心主血脉的功能是否正 常
(2)主藏神(主神志、主神明)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 ——主宰人生命活动: 君主 外在表现 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狭义:精神、意识、思维——主司精神意识思维: 任物
秋季气候干燥,肺阴易伤致“肺燥”
三、脾——五行属土,“阴中之至阴”,与长夏 之气相应,为 “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 血生化之源”。 √功能: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外在联系: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 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
1、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消化、吸收、转输水谷(固体及液体食物) 包含了胃、小肠 等的功能 脾化 水、谷 水谷精微 液态(津液)
一、心 (一)心——五行属火,“阳中之阳”,与夏气相应, 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功能:主血脉、主藏神。
√外在联系: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 为喜,在液为汗。
1、生理功能 (1)主血脉 行血——心气推动心脏搏动使血液运 心阳化赤 行 生血—— 营气+津液 血 主血

脉统属于心,脉搏反映心气强弱
1、主气
主一身之气
调节全身气机 肺吸入自然界 的清气 脾胃运化产生 的水谷精气 走息道司呼吸, 贯心脉行气血 下行至下丹田(关 元)资助先天之气
宗气积于膻中 (中丹田)
通过肺朝百脉输送 至全身
2、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清肃通降。
呼出浊气
胸闷、咳嗽 皮肤干燥、 皮毛焦枯
4、肺朝百脉——周身的血脉都汇聚于肺,肺生成 的宗气能助心运行血液(相傅之官)并将宗气输送至 全身。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血液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 心气充沛----心脏提供充足的推动力。 血液充盈----血液量充足。 脉道通利----脉道通畅与完整。
医学课件
11
心主血脉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面色、舌 色、脉象及胸部感觉四个方面反应出来。
心主血脉功 心血亏虚 能正常 面色 红润有光泽 淡白无华 舌色 脉象
胸部 感觉
喉亦为肺之门户,肺之经脉 上通于喉,是清浊之气出入 之要道,又是发音的主要器 官。 医学课件
第一节
五 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 为六脏。 本节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 等的关系。
医学课件 1
一、心 Heart
心的解剖位置:
位于胸腔之左, 居横膈之上,两肺之 间,脊柱之前,略偏 于左,外应虚里。 虚里— 左乳下心 尖搏动处,又名胃之 大络。
医学课件 4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医学课件
5
说明
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 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 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 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 的外 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 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 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 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 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 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 及内分泌(心钠素)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 6 医学课件
功能失常
肺主呼气 呼吸的调节 肾主纳气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② 心—脉—— 心脉相连,心气使脉通畅 ③ 血—脉—— “脉为血之府”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脉象
胸部的感觉
1.面色红润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2)心藏神
(1)概念:又称心主神志,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人体
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命活动和人体精
4.功能系统
肺-大肠-皮-毛-鼻-涕-魄-悲忧
5.特 点
1)相傅之官 ,治节出焉,气之本,水之上源。 2)喜润恶燥,为娇脏,贮痰之器。
(一)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主气
主呼吸之气 宗气的生成
主一身之气 调节气机
(1)主呼吸之气 ——指肺是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浊吸清,保证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 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 女子胞。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 腑
名称
结构特点
生理功能
功能特点
阴阳 表里
经络 络属
五 脏
肝、心、脾、肺、 肾
实体性器官 (中满)
化生贮藏精气
藏而不泻, 满而不实


六 腑
胆、胃、小肠、大 肠、膀胱、三焦
中空性器官
受盛传化水谷
胸闷 心悸 唇舌青紫 心血瘀阻
3.肺主宣肃 :主宣发和主肃降的合称。
排出浊气
向上升宣
(1)肺主宣发 向外布散 输布精微和津液
宣发卫气
肺失宣发 呼吸不利 胸闷 咳嗽 鼻塞 无汗
气、血、水
吸入清气
肺气清肃
(2)肺主肃降 向下通降 输布精微和津液 清肃异物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液,故又称“小肠主液”。
膀胱
膀胱位于小腹的中央,为贮 尿器官。
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贮尿 二、排尿 (膀胱病变,主要为尿频、尿急、尿痛;或
是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 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三焦
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主持诸气,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 二、为水液运行之道路。
上焦、中焦、下焦的部位划分及其各自的生 理功能特点: 上焦主气的升发和宣散,“上焦如雾”。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 “泌糟粕,蒸津液”,升降之枢,气血 化生之源,“中焦如沤”。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和在窍
在志为忧
在液为涕
在体合皮 其华在毛
在窍为鼻

脾为“后天之本”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脾主运化
运化水谷: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化水液: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
二、主升清: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上输于心、 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三、主统血: 脾有统摄血液在血脉中流行,防止逸出脉 外。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
XXXXXXXX
XXXXX XX年XX月
藏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 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 古代的解剖知识。二是长期来对人体生理、 病理现象的观察。三是反复的医疗实践,从 病理现象和治疗效应来分析和反证机体的某 些生理功能。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 的整体观。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
一、藏精,主生殖发育:(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1.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
2.后天之精:出生后,来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 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精气以及脏腑生理功能 中化生的精气通过代谢平衡后的剩余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学说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生活医疗实践 中,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认识了内脏 的某些功能,在此基础上,运用察外知内 、取象比类、整体观察等方法,观察到内 在脏腑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经过概括、 抽象、推理,逐步归纳出来的。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脏腑
形态结构
五 脏 实体性脏器
六 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奇恒之腑 中空有腔性脏器
功能特点
藏精气而不泻 满而不能实 传化物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藏精气而不泻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 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 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 “六腑宜泻”。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 象和比象,其涵义有二:
一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二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 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 获得的比象。
“藏象”把形与象有机地结合起来,较确 切地反映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活动的认识 方法。
┌ 五藏
┌ 藏──具有不同活动规律的内脏─┤ 六府
中医藏象理论研究正在向以下方面发展:
1 在宏观基础上的微观研究(如每一功能 的微观机制的研究);
2 在整体思想指导下的个体差异研究(如 体质研究,精理论的构建);
3 据功能以推测其结构的研究(如肺气宣 降有行呼吸和水液作用,推测肺气与肺、 气管的某些神经递质、受体、细胞因子等 相关,肝气的疏泄功能与平滑肌相关)。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参见“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中医基础理论》之藏象学说学习笔记一

今日学习藏象学说概念、形成条件、特点以及生理特点。

首先,我们学习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气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内脏包括:1、五脏:心、肝、脾、肺、肾 2、六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3、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恒的意思是“异常”,奇恒之腑是象脏又象腑的意思)。

其次我们看看藏象学说的形成的条件:1、古代的解剖学认识:我们要记住,中国古代是有解剖的,也要记住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就是中国。

我们古人在古代解剖学的基础上认识了一部分人体。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这个内容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司外揣内”,意思就是根据外治现象,推测体内处于什么状态。

3、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这句话是说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反证之后通过”去伪存真“的方法让我们的中医学大部分理论都是有理有据、正确的。

4、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意思是古代哲学思想让我们的中医学理论化、系统化。

再来我们学习藏象学说的特点:1、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包括①五脏与六腑有关:即一脏带一腑,五脏配五腑,脏与腑的关系还是以脏为主;②五脏与形体官窍有关:形体包括:五体:皮、肉、筋、骨、脉,官窍包括:眼、耳、口、鼻舌,五体、五官均分属五脏,哪个体、哪个官窍出问题就能对于到相关的脏腑上。

③五脏与精神情志有关:④五脏与自然环境具有统一性最后我们了解一下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特点:第一、首先是脏的特点:1、脏的功能特点:化生和贮藏精气;2、脏的形态特点:多为实体性器官;3、脏的阴阳:阴;4、脏的表里:里。

第二、再次我们看看腑的特点:1、功能特点:受盛与传化水谷;2、腑的形态特点:多为空腔器官;3、腑的阴阳:阳;4、腑的表里:表这些功能均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十三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十三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

十三五中医基础理论-藏象1. 藏象概述藏象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体外部形态、言语、脉搏、舌象等进行疾病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各个部位的形态、色泽、机能变化等都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内在病理变化,从而为中医师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2. 藏象的包括内容藏象主要包括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四个方面。

2.1 外观形态外观形态指的是通过观察人体的面色、体型、肤色、脸色等来判断人体健康状况。

中医认为面色、体型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功能的变化,肤色的变化则与气血运行状况有关,脸色的变化则与情志、学业、饮食等有关。

2.2 言语言语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语言表达、声音、语气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问题。

中医相信语言中的声音、语气、方式等都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例如,声音低沉、语气呆板可能与气虚有关,声音短促、语气焦虑可能与气滞有关。

2.3 脉搏脉搏是中医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师可以判断患者的脏腑状况、气血运行状态以及病变程度。

中医根据脉搏的细部特征,如脉速、脉象、脉力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

2.4 舌像舌像是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来判断人体的健康问题。

中医认为,舌苔的变化与脏腑功能有关,舌质的变化与气血状况有关,舌形的变化与体质有关。

通过观察舌像,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并指导治疗。

3. 藏象的临床应用藏象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师在诊断疾病时,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等,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进而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藏象的应用也为中医师提供了更全面、准确、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4. 结语藏象作为中医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独特的诊疗模式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患者的外观形态、言语、脉搏、舌像等,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并进行个体化的辨证施治。

藏象的临床应用,为中医在诊断和治疗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有助于提高诊疗准确性和个体化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五体)
皮、肉、筋、骨、脉
形体官窍 官(五官) 官窍 窍 九窍 七窍 目、舌、口、鼻、耳 头面之窍有七,即眼二、 鼻孔二、耳二、口舌合一。 七窍,再加上前阴和后阴。

膀胱



(二)五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气 风 暑 湿 燥 寒 五方 东 南 中 西 北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四、脏腑分类与各自的生理特点
五脏 心、肝、脾、 肺、肾之合称 生理 功能 功能 特点 “藏精气” 即化生和贮藏精微物质, 主持复杂生命活动。
第三章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的含义
藏 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藏—指隐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 ①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 ②脏腑与外界事物或现象的比象
藏象是人体内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 反映于外的征象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一)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将六腑、五体、五官、九 窍(七窍)、四肢百骸等沟通联系成有机整体。 五脏 • 心系统 心 六腑 小肠 五体 官窍 脉 舌 五华 面
• 肺系统
• 脾系统 • 肝系统

脾 肝
大肠
胃 胆

肉 筋

口 目

唇 爪
• 肾系统
“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属实体性器官) “传化物 ” 即受纳和腐熟水谷, 传化和排泄糟粕。
六腑
胆、胃、小肠、 大肠、膀胱和 三焦之合称
生理 属中空的管腔器官 ) 形态结构多为中空,与腑相似; 功能多主藏精气,与腑有别而 类于脏。
奇恒之腑
脑、髓、骨、 脉、胆、女子 胞之合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