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6-藏象-六腑

合集下载

藏象-六腑

藏象-六腑

① 呼吸运动 ② 水液代谢
肺主气,肾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肺主通调水道,肾主水
肺为水之上源,肾为主水之脏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8.肝与脾
① 消化功能 ② 血液运行
① 肝主藏血 ② 脾生血,脾统血
① 肝主疏泄 ② 脾主运化
① 肝:调节脾胃运化 ② 脾胃健运→肝的濡养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9.肝与肾
① 精血同源 ② 阴阳协调 ③ 藏泄互用
1.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


2.肝主疏泄,肾藏精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0.脾与肾
① 先天与后天 ② 水液代谢
肾为先天之本
脾为后天之本
滋养

充养
气血
(二)六腑之间的关系
水谷及水液代谢过程病理:
① 胃经实热→大便燥结,口臭
饮食 胃(受纳、腐熟)② 大肠传导不利→恶全心身、呕吐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气与血运行
气虚→血瘀肺主气
心短悸,,自心刺汗痛,主、乏血拒 力按 ,, 面胸 暗闷 ,气 舌
气为血暗之苔帅白,脉结代
血不载气 气
→气无所依→气脱
晕厥,冷汗血淋漓,四肢厥冷
血为气之母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2.心与脾
血液生化与运行
心主血 脾统血
1. 生血 2. 行血
1. 生血 2. 统血
1.肺主气,脾胃气血生化之源: 清气+水谷精微→宗气
2.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 肺、脾气虚→水失健运→痰饮水湿
(一)五脏之间的关系
6.肺与肝
气机调节
肺主降 肝主升
① 肺气不降,肝升发太过 ② 肝火犯肺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医学课件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在继承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不断发展壮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和有效的指导。
现代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历程
02
中医藏象理论
1
藏象理论的基本概念
2
3
藏象是人体内在脏腑机能和外在生理表现的统一。
藏象理论总结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性、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整体观念
中医基础理论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辨证论治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组织和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表现,并通过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
藏象学说
03
病因病机
中医病因病机包括外邪、内伤、病理产物等多种因素,对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中医六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促进中西医结合
中医六腑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进程,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六腑理论在现代医学中广泛应用于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医六腑研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中医六腑理论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现代医学的理论体系,为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
使用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鳖甲、穿山甲、丹参等。
肝硬化
中药治疗
针灸肝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缓解肝硬化引起的症状。
针灸治疗
限制蛋白质摄入,避免硬食和刺激性食物,多吃软食和清淡食物。
饮食调理
针灸治疗
针灸中脘、足三里、脾俞等穴位,改善胃癌引起的症状。
中药治疗
使用具有益气养血、健脾和胃作用的中药,如党参、白术、茯苓等。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六腑(思维导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脏器的总称。

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六腑以通为用。

学习过程中要结合脏腑的功能和特性展开思考。

比如:胃阴亏虚,抑制作用不能制约推动作用时,会加快消化速度吗?不会!因为当胃阴亏虚时,凉润作用也减退,这对于喜润恶燥的胃来说确实有点杀人诛心了。

虽有推力,但太干燥,下不去!所以嘈杂!隐隐灼痛…甚至因腑气不通,气不得下而反上,呃逆!…学习重点1.胆汁的来源、作用,肝气的疏泄对于胆汁排泄的重要性。

2.胃气下降的特性。

胃津,胃气,胃阴,胃阳的作用。

3.小肠主液、小肠化而下降。

4.大肠燥化作用。

5.肾气和膀胱之气的蒸化,膀胱开合失权。

6.三焦的分类,作用。

图中灰色框内为相对重点内容。

文章中如有错字错句请通过下面(发消息)提醒更改!。

中医基础6藏象概论

中医基础6藏象概论





心精

肺精

肝精

脾精

肾精
2020/2/16
气分


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中医基础理论
阴气

心阴 肺阴 肝阴 脾阴 肾阴
阳气

心阳 肺阳 肝阳 脾阳 肾阳
人体各脏的生理功能,虽部分可从观察其 形态结构来获得,但主要的是以各脏精气 阴阳的运动变化来认识的。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 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五脏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
心精、肝精可以与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 于心、肝之内。
一身之气分布于五脏,则为五脏之气。故 脏气,既可以说是由五脏之精所化生的比 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也可以说是 由一身之气按其不同的成分构成分布到五 脏而形成不同结构和功能的气。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先天 之精
元气
后天

之精

宗气自Biblioteka 界清气一身 之气心气 肺气 肝气 脾气 肾气
2020/2/16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 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 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 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2020/2/16
中医基础理论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藏象—六腑(中医理论)

藏象—六腑(中医理论)

胃的生理功能 胃的生理特性
受纳 腐熟 水谷 水谷
胃气 喜润 通降 恶燥
“太仓”、“水谷之海”
胃五行属土,脾胃燥湿相济。
气机升降之枢纽

《灵枢・本输》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是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运化
水谷的生理作用。

脾气宜升则健,胃气宜降则和,脾升降协
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火和除燥的同时,要注意保护阴和胃津。
小肠生理功能
受盛化物
泌清别浊
主液
利小便,实大便
升清 化物
降浊
升清降浊
大肠生理功能
传化糟粕 主津


现 腹
大 肠
胀以
、通


降 为
、 便


, 通
等降
。失


膀胱生理功能
贮尿

液 排

尿液
肾主膀胱司开阖
失阖肾开
禁失气则
,权化排
小,失尿
便则司,
不见,合


则则
,遗膀贮
癃尿胱尿
闭,开。
。尿
三焦生理功能
主持 运行 诸气 水液
““ 三三 焦焦 者者 ,, 中决 渎渎 之之 府官 也, ,水 水道 道出 出焉 焉。 。” ”
三焦的生理特性
上焦如雾
中焦如沤
下焦如渎
— —
----
下化中 上
分 焦生焦 焦
清 肾气脾 心
别 、血胃 肺

膀 胱
运输
,、
化布
排大 泄小
水气 谷血
• 在使用导赤散治疗时,一定嘱咐患者多喝水,以利心火的从尿排泄。

中医藏象—六腑(中医学课件)

中医藏象—六腑(中医学课件)

小肠
位置:位于腹中, 上端接胃, 下通大肠。 小肠与心相表里。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 2、泌别清浊。
小肠的病变:
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出现腹胀、腹痛等,还会影响到二便 的排泄,导致:
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小便短少,便溏泄泻。 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
大肠
位置:位于腹中, 上端接小肠, 下连魄门。 大肠与肺相表里。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病理
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肠鸣,腹痛,溏泄。 大肠实热,肠道失润——大便干结难解。 湿热蕴结大肠——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
膀胱
位置:位于小腹正中,居肾
之下,大肠之前,膀胱 与肾相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位置:位于膈下,上接食道, 下通小肠,胃与脾相表里
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水谷之海” 2、胃主通降,以降为和。
胃的病变: 食滞胃脘:纳呆厌食,胃脘胀闷。腐熟无能,食滞胃脘。胃脘疼痛,嗳腐食臭。 胃失通降: 纳呆脘闷、胃脘胀痛、不欲饮食。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
共同生理功能: 受盛和传化水谷
生理功能:将饮食物受纳、腐熟、消化、传化、传导、排泄。 功能特点:实而不满,泻而不藏,以降为和,以通为用

位置: 位于右胁下, 附于肝之短叶间, 胆与肝相表里。
胆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精之府”
生理功能:1. 储存排泄胆汁,受肝疏泄功能的控制和调节。 2. 主决断。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6

解剖结构:位于胸中,居横隔之上 心的外形呈尖圆形,似未开倒垂的 莲花;色红,中有孔窍。
7
心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1)含义: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的作用。 (2)心主血脉的生理作用
A 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 B 生血,使血液不断地得到补充。
(3)心主血脉的生理表现:
A 面色红润光泽 C 脉象和缓有力 B 舌质淡红而滋润光泽, D 胸部舒畅。
脾气下陷(中气下陷)——久泄脱肛,或胃、子宫等内脏下垂等。
20
3.脾主统血
① 含义:脾具有统摄血液,控制其在脉内 运行而防止逸于脉外的作用。 ② 作用机制:是通过气摄血而实现的。 脾不统血:以下部出血多见
4.主肌肉、四肢 与清阳之气有关 5.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
“思则伤脾”
21

• 解剖形态: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 胁下而稍偏左,右肾之前。肝为分叶脏 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34
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 之中,胃且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 食糜的作用。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 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 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
35
2.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 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
22
肝的生理功能
1.肝藏血
(1)含义: 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2)生理作用 ① 濡养自身,制约肝阳 维持肝的阴阳平衡,使肝气冲和条达,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② 防止出血 对于全身来讲,有助于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血溢脉外。属固摄力。 ③ 调节血量 肝藏血能根据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活动量变化而调节循环血量,保证正常 生理活动的需要。 “肝为血海” 肝藏血失常:肝血不足——血虚失养;肝不藏血——出血

中医藏象学说:六腑

中医藏象学说:六腑

中医藏象学说:六腑展开全文1、胆胆,巽卦,象风,数5,属阳木。

胆位于腹腔上部,附于肝,内藏精汁(胆汁)。

胆汁注入肠中,有促进食物的消化作用。

肝病可以影响胆,胆病也可以影响肝。

胆病多见胆汁上逆的口苦、胁痛、口吐黄水以及胆液外溢的一身面目发黄等症。

象数疗法中,多以利胆之法;其象数配方一般可为50·820。

其50可利本腑胆之气,820可振脾阳,益肺气,可强化利胆之效。

胆虽为六腑之一,但它贮藏胆汁,而不接受水谷或糟粕,与其它五腑有所不同,故又把它归于“奇恒之腑”。

2、胃胃,艮卦,象山,数7,属阳土。

胃位于腹腔上部,膈之下,上接食道,下接小肠,其上口为贲门,即上脘,下口为幽门,即下脘,上下脘之间名中脘,三个部位统称“胃脘”。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入口,经过食道,容纳于胃,故胃有“水谷之海”之称。

容纳胃中的食物,经过胃气腐食消磨,下传于小肠,其精微物质则由脾运化至全身,以营养各器官组织。

由于人体后天营养的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的共同作用,所以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为此临床诊断治疗,都十分重视脾胃之气的盛衰。

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以此作为判断疾病的重要方面。

胃喜润恶燥。

胃病易产生胃火而伤津。

伤津则口干,喜饮、舌苔黄厚等。

象数疗法中,常可配方为007·04,以和胃疏肝生津。

4为震木,主肝,7为艮土.主胃,4与7配用可疏肝和胃,又,0位于象数之前,偏阴,有滋阴之效,又,艮土7前有两个0,为偶数,为阴,故007·04不仅和胃疏肝,兼有偏阴之力。

小肠,离卦,象火,数3,属火。

小肠位于腹腔,上接胃,下通大肠。

小肠的功能是分别清浊。

小肠上接于胃,接受胃中传化来的水谷,作进一步消化,并把它分成清浊两部分。

清者为水谷精微,浊者为糟粕。

清者由脾转输到周身,浊者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无用的水液渗入膀胱。

小肠的这种功能,《素问》称为“受盛化物”。

由于小肠能分别清浊,所以小肠有病,除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外,还会出现小便的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肾先、后天之本关系图
肾阴 肾阳
滋养 资助
脾阴 脾阳
协调
脾气
化生
水谷之精
化 生
融合
充养
肾精
先天之精
二、 腑 与 腑 之 间 的 关 系
饮食物
食糜

受纳腐熟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胆 汁

食物 残渣
小肠
水液
水道出焉
大肠 三焦
水液
膀胱
传化糟粕
贮尿 排尿
粪便
尿液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 阴阳表里 配合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 主要有三: ① 经 脉 络 属。 ② 生 理 配 合。 ③ 病 理 相 关。
肺 肾 关 系 示 意 图
维持呼吸:肺主呼吸,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肺通调水道,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八)肝与脾
表现在消化吸收的协同、对血液的调控上。 1. 饮食物消化:肝主疏泄,促进脾胃对饮食 物的消化及对精微的吸收和转输功能;脾气健旺, 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 得以濡养而使肝气冲和条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 发挥。 病理状态下,可见“肝脾不调”、 “土壅木 郁”,或湿热郁蒸肝胆而见黄疸。 2. 血液运行:肝主藏血,调节血量;脾主生 血,统摄血液。脾气虚弱,则血液生化无源而血 虚;或统摄无权而出血,均可导致肝血不足。
一、 胆
1.生理功能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贮藏
肝之疏泄
肝之余气汇聚 胆汁 胆腑 入肠中 促进食物(油腻)的消化。
排泄
胆为“中精之府” (2)主勇怯(决断) 指胆在精神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并 可消除某些不良精神刺激影响的作用。 “胆者,中正 之官,决断出焉。” 胆气通于心(胆经之经别 通于心); 胆可影响肝之疏泄、调畅情志的功能。
(三) 脾与胃
1、纳运相宜: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 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 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 2、升降相因:脾主升而胃主降,相反相成, 保持气机升降有序,故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同 时也保证精微与糟粕升降有度。 3、燥湿相济: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 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 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则能 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
脾升胃降协调共同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 吸收,并调节全身 气机,故其为“气 机升降之枢纽”
胃失和 降,不 仅影响 六腑的 通降, 而且影 响全身 气机的 升降
2.胃的生理特性
胃喜润恶燥, 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
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为阳土,喜润而 恶燥,易成燥热,津液受损。 3.胃气:⑴ 脾胃的运化功能;⑵ 脾胃运化产 生的气血;⑶ 胃的功能;⑷ 正气。 胃气主要反映于:脉象(从容、流利、和 缓),舌苔(有根),面色(红润光泽),抗 病能力。可判断疾病的预后。 保胃气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之一。
(一)心与小肠
手少阴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经属小肠络心,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表里关系。 心与小肠生理上相互为用。心阳之温煦,心 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功能;小肠主化 物,泌别清浊,吸收水谷精微和水液,其中浓 厚部分经脾气转输于心,化血以养其心脉。 心与小肠病理上相互影响。心经实火,可移 热于小肠;小肠有热,亦可循经脉上熏于心。
肝脾关系示意图
肝气疏泄
促进 发挥 产生
脾气运化
肝气畅达
涵养
充实
水谷精微
化生
肝血充足
血 液
(九) 肝与肾
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阴阳互滋互制。 1、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 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 源互化。病理上可见肝肾精血两亏。 2、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气 疏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 疏泄太过。 3、阴阳互滋互制: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 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可温煦肝脉,以 防肝脉寒滞。
2、 三 焦 部 位 划 分 及 其 功 能 特 点
部 位 划 分
生 理 特 点
生 理功能
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宣发卫 气,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 营养滋润全身。包括心 肺 输 布气 血的功能。 消化并输布水谷精微以化生 血液。包括脾胃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等脏腑 消化饮食物的功能。
上 焦
中 焦
膈以上的胸部,包 括心、肺两脏,以 及头面部、上肢
五、
膀 胱
贮存、排泄尿液—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 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膀胱为“水腑”。
六、 三 焦
1、主要生理功能 “孤腑”
(1)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通行三气,经历 于五脏。” 三焦亦为气化之场所。 (2)通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 道出焉。”—三焦气化:对三焦在水液代谢中 的协调平衡作用的概括;包括肺、脾、肾、肝 等脏调节水液的作用。 三焦的主持诸气与通行水液的功能密切相关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容纳饮食水谷,并对其进行初 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 称胃为“太仓”、 “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既是胃主通降的前提, 也是脾主运化的前提和依据。故将脾胃并称为 “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主通降、以降为和
①将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②食物残渣下移大肠形成粪便; ③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胃气通降, 胃宜降则和 脾气升举, 脾宜升则健
心 肾 相 交 示 意 图
水火既济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五)肺与脾 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1.气的生成: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脾主运化,化生水谷之精并进而化为谷气。清 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与元气再合为 一身之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气的盛衰。 有“肺为主气之枢,脾为生气之源”之说。病 理上常见肺脾两虚。 2.水液代谢: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 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 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第三节
六腑
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 胱、 三焦六个脏器。
共同的生理功能为—“受盛传化水谷”; 共同的生理特性为“泻而不藏”、“实而 不满”,“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通”、“降”理论在六腑疾病的治疗 中,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难经》之“七冲门”

食物 唇为飞(扉)门 齿为户门 会厌为吸门 胃(之上口)为贲(奔)门 太仓下口为幽门 大肠小肠 会为阑(拦)门 下极为 魄(粕)门
——《灵枢〃海论》
(二)脑与脏腑精气的关系
五脏精 气充盛 充 养 肾 精 充盈 化髓
脑为髓海



心藏脉,脉舍神, 在志为喜 肝藏血,血舍魂,在志为怒 肺藏气,气舍魄,在志为悲和忧 脾藏营,营舍意,在志为思 肾藏精,精舍志,在志为恐和惊
二、
肾精
肝藏血
化 生
女 子 胞
天癸
女子胞
心主行血
发生月经 孕育胎儿
2.胆既属六腑、又为奇恒之腑 胆属中空有腔的囊状器官, 内盛 胆汁, 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胆属 六腑
胆汁 是色黄味苦的清纯精汁 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相似 胆通过排泄胆汁入肠道,不与 饮食水谷直接接触
胆 为 奇恒 之腑
二、 胃
胃脘包括上脘(贲门)、中脘、下脘(幽门)
1、主要生理功能
(二)肺与大肠
体现在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功能之间的相 互为用关系。 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 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 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肺气壅塞, 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可引起腑气 不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 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上焦 如雾
焦 沤
指膈以下、脐以上 中 的上腹部,包括脾、 如 胃和肝、胆等
下 焦
脐以下的部位为下 焦,包括小肠、大 肠、肾、膀胱
下焦 如渎
排泄糟粕和尿液。包括肾、 膀胱、小肠、大肠等脏腑生 成和排泄二便的作用。
第四节
一、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功能类脏;无表里配合。
(一)主要生理功能 1、主宰生命活动——“脑为元神之府” 2、主精神、情志活动 ——“头者,精明之 府。” “人之记性,皆在脑中。”—汪昂 3、主感觉、语言活动 —“髓海不足,则脑 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心 肺 关 系 示 意 图
心主行血,以助肺的呼吸

贯心脉 以行气血
宗 气
走息道 以行呼吸

肺主气,推动心的行血
(二)心与脾
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 方面的相互协同。 1.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 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脾主运化而 为气血生化之源。 病理上,表现为心脾两虚之证。 2. 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 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 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 病理上,或气虚血瘀,或气虚失摄而出血。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同源



互化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肝气
疏 泄
肾气
闭 藏
精 血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十)脾与肾
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助及水液代谢方面。 1、先天后天相互资生:先天温养激发后 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2、水液代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 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温煦作用的支持。 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 即所谓“土能制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