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王芗斋-解析大成拳

合集下载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

站桩高级阶段: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得“力”法三种解析王芗斋的大成拳传人很多,弟子们著作也很多,但大部分弟子多谈养生站桩法入门法,多讲姿势,最多再加上意念引导、试力法,很少讲真功夫。

我之前介绍过王选杰的学生于鸿坤老师透露了一些站桩的秘密,但也仅限于站桩姿势和境界的把握,并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

今天,介绍王芗斋的弟子何镜平老师透露的王芗斋大成拳真功夫“力”的练习方法。

何镜平是王芗斋最亲近的弟子,特别是在王晚年的时候,几乎天天见面。

因此,也掌握了不少方便法门。

大成拳无论是站桩、试力、技击各方面都存在如何把握力的运行问题。

一、王芗斋大成拳“力”的运行整体原则何镜平曾多次请教老师,并总结力的运营整体原则是:力量在下为根基,下实上虚,以下带上为基本原则,并保持身体的整体平衡。

练习初步力量时,身如水草,双脚插于泥土十分稳固,头顶如有绳子吊起,身体如在水中完全放松,并随水轻松移动,体会力从下自上的运行。

何镜平站桩图二、站桩“力”的练习和运行步骤站桩时练习力并不是身体完全不动,特别是双脚力量的分配和微动十分重要。

站桩练习力的具体步骤为:1. 双重心:平步桩,两脚间隔一横脚距离,保持站桩姿势,头如绳子吊;力量下沉到双脚,双脚力量比例为5:5.2. 脚掌与脚跟力的三次变化:全身放松状态下,力量支撑点在脚跟和脚掌部位,感受前后力量的均衡。

第一次力量变化:向前移动力量,脚掌力量为8,脚跟为2;然后向后移动力量,变,后8前2。

第二次力量变化:再向前移动力量,变前7后3;再向后移动力量,变后7前3。

第三次力量变化:再向前移动力量,变前6后4;再向后移动变后6前4。

3. 下而上的微动:当前后力量在4和6的变化中时,脚前后形成了微动,从而达到“神动、意动、力量动”。

但外形上几乎看不出移动。

这个时候,用脚的微动带动上肢前胸后背前腹后臀的微微移动。

上下移动节奏一致,双脚力运行时,上身保持姿势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尽量放松。

这样才能做到,以下带上。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芗斋先生的传奇一生(附最齐全:芗老珍贵影像和书画作品)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芗斋先生的传奇一生(附最齐全:芗老珍贵影像和书画作品)

大成拳一代宗师王芗斋先生的传奇一生(附最齐全:芗老珍贵影像和书画作品)大成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1885~1963年)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县魏家林村。

自1894年从郭云深大师学习形意拳。

因其终年苦修苦练,寒暑不辍,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睐,故尽得郭老毕生拳学之精髓。

弱冠之年,已成为一代名师。

大成拳又称意拳,是中国传统拳术之一,属于内家拳,源于心意拳。

包括站桩、试力、步法、发力、试声、推手、单操手、断手、健舞,是清末民初河北深县(现深州)魏家林村人王芗斋先生在形意拳基础上吸取众家之长创立。

无固定招法和拳套,强调以意念引导动作,故名大成拳(意拳)。

王芗斋先生练功照发展历史岳飞画像据传心意拳为宋代名将民族英雄岳飞所创,明未清初,山西姬际可访名师于陕西终南山,遇异人指教,授予《岳武穆拳谱》,朝夕研练,尽得其妙,中年时期,因参加抗清复明,隐居少林寺十余年,后传艺于河南马学礼、安徽曹继武。

姬际可开宗创派以来,历经数百年、十余代人传承,已形成了庞大的体系。

发展传承王芗斋先生于1885年(光绪十二年丙戌年)11月24日(农历十月二十九日)生於河北省深县魏家林村(质疑:上文资料写的是1985年)。

原名尼宝,又名宇僧,後启用芗斋名。

祖父在本县一商肆中管账。

李洛能先生深县民风强悍,民多习武,名家辈出。

如河北省形意拳鼻祖李洛能先生,八卦掌名家程延华兄弟。

李洛能先生的弟子刘奇兰、郭云深都是深县人。

中坐郭云深先生(右一),车毅斋先生(左一)郭云深以半步崩拳驰名於世。

郭云深马庄人,与魏家林村为邻。

王郭两家原有戚谊,芗斋先生封翁亦曾随郭氏学形意拳,因王氏幼年瘦弱,又患喘病,家人恐其不寿,拟送其到郭处学拳。

郭氏因年迈,又患足疾,原不拟收王芗斋为弟子,适郭云深独子郭深堕马死,经另一戚谊赵乐亭先生极力说项,郭方破格允准,并留王芗斋居於家中。

时王芗斋年方14岁,聪敏过人,锻炼刻苦,郭云深爱如己出,倾囊相授。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大成拳] 意拳正轨——王芗斋 著

意拳正轨——王芗斋著自序技击一道,甚矣哉之难言也。

诗言拳勇,礼言角力,皆技击之起源:降至汉代,华佗氏作五禽之戏,亦技击本质。

良以当时习者甚少,以至湮没无闻。

迨至梁天监中,达摩东来,以讲经授徒之余,兼习锻炼筋骨之术,采禽兽性灵之特长,参以洗髓易筋之法,而创“意拳”,又曰“心意拳”。

徒众精是技者甚多,少林之名亦因之而噪起。

岳武穆王复集各家精华,编为五技连拳、散手、撩手诸法,称为“形意拳”。

逮及后世,国家宴安,重文轻武之风日盛,又精拳技者复多以好勇斗狠贾祸,于是士大夫相率走避,致将此含有深奥学理之拳术,不能见重于历世。

相沿既久,无可更易。

即后世之有道,怀瑾握瑜者,率多埋没于乡村闾里间,不敢以技术著称。

此固使后之学者深资悼惜者也。

清代晋之太原郡戴氏昆仲精于是技,而独得详传于直隶深县李洛能先生。

先生授徒甚众,复获得李老先生之绝技者,厥为同县之郭云深先生,郭先生之教人习形意也,首以站桩为入学初步,从学者多矣,能克承其教者殆不多沟。

郭先生亦有非其人不能学,非其人不能传之叹。

吾与郭先生同里,有戚谊为长幼行,爱吾聪敏而教之,且于易箦之时犹以绝艺示之,谆谆以重视相嘱。

晚近世风不古,学者多好奇异,殊不知真法大道,只在日用平常之间,世人每因其近而忽之,“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之说益徵。

芗不顾以此而求闻达,无如晚近世欲趋于卑下,不求实际,徒务虚名,于是牟利之徒,不自学问抄袭腐败之陈文,强作谋生之利器,满纸荒唐,故入玄虚;忽而海市蜃楼,迹近想像,忽而高山远水,各不相干,使学者手不释卷,如入五里雾中,难误用半点真假。

一般无知之士,犹以圣人之道,不可赞仰。

呜呼!利人当途,大道何昌,午夜深思,曷胜浩叹。

芗虽赋性不敏,而于技击一道,窃焉心喜,既获得亲炙真法大道之指导,每日承其教诲之语言多具有记载之价值者,连缀成册,本利已利人之训,不敢自私,以期同嗜者均沾斯益,非徒以此问世也。

是为序。

中华民国十八年菊月深县王宇僧桩法换劲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也。

大成拳——精选推荐

大成拳——精选推荐

套,独将真功传与芗斋,绝⾮偶然。

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其⼀、萝⽼⾃幼为⼈质朴,⼼地淳正;其⼆、尊师重道,肯下苦功,追求学业,⾮常执着;其三、悟性极⾼。

故芗⽼深受郭师信赖,并有“⾮其⼏不可鞭”之慨叹。

此三点不仅使王芗斋得列郭⽒墙,也为他后来成为武林巨⼦奠定了基础。

四⼗年代初,是⼤成拳的辉煌时期。

芗⽼在答记者问对,批评了各派武术的种种弊端,指出“我国拳术,杂乱⽆章”,“遗弃精髓,仅守糟粕”,⽽“东洋之拳道,西欧之拳击,虽有独到之处,但亦⾮整体之⼒”。

同时公开设擂。

向武林发出挑战,希望能在与各界的交流中寻觅贤达之⼠,共同担起光⼤中华武术的重任。

⼤成拳从此驰名武林。

在⼆⼗年代以后的数⼗年间,芗⽼⼴收门徒,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杰出者竞有数⼗位之多,如周⼦岩、赵道新、尤彭熙、韩星樵、韩星垣、⼘恩富、⾼振东、张长信、姚宗勋、李永宗、杨德茂、王斌奎、泽井健⼀、王选杰等⼈,皆为芗⽼之⾼徒,为⼤成拳的发展,他们都做出了⾃⼰的贡献。

像赵道新先⽣将⼤成拳与⼋卦掌结台,创⽴“⼼会掌”;泽井健⼀创⽴“太⽓拳”;姚宗勋先⽣创办”意拳研究会”。

更值得称誉的应该说是王选杰先⽣,“⽂⾰”结束之后,百废待兴,他率先举旗,宣传介绍⼤成拳法,在全国重要武术刊物上发表⽂章,倡导实战拳术,使⼤成拳迅速发展起来。

作为⼀个年轻的拳种,⼤成拳能够在众多武术门派中脱颖⽽出,受到习武者的青睐,⾃有其不同凡响之处。

⾸先,它有新颖独到、极具科学性的拳学理论作指导,举要者:⼀、认为所谓拳,并不是⼀拳⼀脚谓之拳,⽽是“拳拳服膺”谓之拳(拳拳服庸乃牢握不舍、切记在⼼之意)。

指出拳,应该是⼀种与⽣活⾼度结合、时刻不忘的特殊运动⽅式。

这⼀理论突破了数百年来传统理论的认识界限,赋予“拳术”这⼀概念以更深的内涵和更⼴的外延,为习练者指明了⼀条最为便捷、可以⽤最快速度提⾼拳术⽔平的途径。

⼆、认为拳术的第⼀⽬标是养⽣,⽽技击乃“拳道微末技”,养⽣与技击之间是既⽭盾⼜统⼀的关系。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浅谈王芗斋创立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发展理路周多胤《意拳正轨》和《大成拳论》是王芗斋拳学体系中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

从两部著作产生的时间来看,《意拳正轨》著于1928年,《大成拳论》问世于1944年,时间相距16年。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

从《意拳正轨》到《大成拳论》,长达16年,拳学家王芗斋先生实现了怎样的拳学跨越呢?换句话说,从意拳到大成拳,王芗斋先生实现了哪些突破,取得了什么样的拳学成果?《大成拳论》的问世和大成拳的创立,对中国拳学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从表面上看,这些问题似乎是大成拳(意拳)的内部问题,实际上,它关涉到中国武术:继承什么,发展方向是什么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一、《意拳正轨》的拳学基点(一)、《意拳正轨》产生的背景1、教学传习。

中国拳术的传承方式,历来重视身手相传、口传心授。

老师对学生的传授,大都是私相授受。

这种传统传授方式可以上溯到先秦诸子。

孔子聚众讲学,采取的是随到随教,有问有答,解惑释疑,明理致知,方式灵活,因材施教。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论语》,不难想见,孔圣人当年与学生之间那种平等、随和、自由的教学氛围。

拳术的教学与文教自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他不仅有文教的功能,而且,它的入手处在于通过肢体的运动和锻炼来体认拳术所要表达的教化目的。

当一种学问成为学术,就注定了它的传承方式要适应它所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方式。

据《北史·景穆十二王传》载:“乃置学馆于私第,集群从子弟,昼夜耕读。

并给衣食,与诸子同”。

这是小规模教学的教学模式,一个先生,带几个、数十个学生。

即所谓的私塾。

战国时齐国齐宣王在都城临淄设稷下学馆,招揽游学之士数千人,其中有淳于髡、驺衍、田骈、慎到、宋钘、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和荀况等著名人物,汇集了道、法、儒、名、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

这时学馆内群英荟萃,百家争鸣,不同学派之间,各展所长,各抒己见。

这样的教学规模和教学环境与私塾不可同日而语,他的教学模式也不可能像私塾那样近乎耳提面命。

[大成拳] 习拳一得-----王芗斋 著

[大成拳] 习拳一得-----王芗斋 著

习拳一得-----王芗斋著普通常说,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

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得以延长,而后才能从事情一切事业;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而健康与否在于平时修养和运动的得当不得当;也就是运动合于卫生。

须要详加研究,并经实际的考验。

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常的运动呢?应于练习某种运动以前,根据医学的方法,检查心脏的能力,血压的高低,脉搏与呼吸的次数,赤白血球的数目。

至练习一个时期以后再行检查,自然就知道这种运动正常不正常。

所谓正常的运动,是指适应人体的自然发展的运动,惟有适合这种规律的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健康。

正当的运动,能使全身的细胞,及各种器官发生高度的新陈代谢的作用。

促进呼吸血液循环,增强体内燃烧作用;换言之,就是使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

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给与细胞以一定的刺激,对在成长期者可以促进其成长,增强体力,对已经成长者可以使之维持其效能,因而保持了体力与健康,若运动不当,则必然招致相反的结果。

运动过激或运动不适当,不但损伤健康,甚而戕害身体,也就是发生疾病的诱因。

现在一般的运动,筋肉疲劳以前,心脏已因呼吸困难而呈急性心脏扩张。

遂不得不停止其运动,以使心脏得以休息,减低呼吸的困难,恢复正常状态。

中国的拳学,是以完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锻炼身体,这种运动是筋肉气血的运动,更可说是具体细胞的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即使运动时全身之筋肉虽已呈疲劳不能忍受的状态,而心脏的膊动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觉到较运动以前的呼吸轻松舒畅。

是以其个人的筋肉心脏所能负担范围以内的能力,来求其个体平均,渐次发展生长,不限年龄,不限性别,而达保持健康增强体力的目的,更因没有任何招式,所以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使能得到恢复,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站桩方法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其内部筋肉细胞已在开始工作,完全在于求得身体内部细胞的发展与血液循环之适当,亦即所谓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而非探求其外表之变动与转移,以使身体各器官平均发展,减少心脏扩大后的不良现象。

大成拳站桩功-----王芗斋著

大成拳站桩功-----王芗斋著

站桩功(草稿) ----- 王芗斋着简介站桩是我国古代养生术的一种,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 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掌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的记载。

但千百年来,这类方法不过被人们当成习拳过程中的基本功。

依据站桩中刚柔、虚实、动静、松紧错综为用的原理和阴阳订交、水火既济的功用,联合自己几十年的练功体验,创造了一种动静相兼,内外温养,用于防病治病、健身延年的功法——站桩功。

经过北京医学院隶属医院、北京铁路医院、河北省中医研究院隶属医院及自己多年与人治病的实践证明,这类功法合用于肠胃病、肝脏病、肺病、精神病、关节炎、高血压、半身不遂和妇科、眼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

而站桩功之所以能够治病的基本作用就在于它既能养护心神,又能锻炼形骸;既能健强脑力,又能增加体力。

现代医学以为这类功法不但能够使血液循环通畅,新陈代谢旺盛,增强各脏器、器官以致细胞的功能,同时使浑身肌肉获得惰力性的体育锻炼,产生一种内向的激动,从而给大脑以良性刺激,再则未入静前,领会轻松舒坦之感,对大脑也是良性刺激,入静后,从而产生克制性保护作用。

我国医学以为这类功法既能疏导经络,调随和血,使阴阳订交,水火既济,又能滋长精神,锻炼形骸,增加力气。

可是站桩功又不同于一般的练功方法,它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练功时嘴微张,自然呼吸,不守窍,不讲周天循环,所以,绝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

二、实践证明,初学练功的患者,只需坚持锻炼,固然没有达到入静要求,也可收到较好的疗效。

三、不拘时间、地址、条件;不论行、站、坐、卧;随时随处都能够练功。

所以这类简单易行、完整能够和生活打成一片的功法,就很简单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与掌握。

四、依据不一样的体质、病情、年纪、性格、天赋、生活习惯等,赐予分配不一样的姿势和意念活动,所以这类辩证论治——因人制宜、因病设式的方法,既可加快疗效,又易于提升疗效。

五、因为这是一种形、意、气、力、互有关系、相互限制、调整阴阳均衡的整体活动。

一代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

一代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

一代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一代宗师--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名政和,又名尼宝,字宇僧,晚年自号"矛盾老人",1885年生于河北深州魏家林村。

1894年跟郭云深大师学习形意拳。

因其终年苦修苦练,寒暑不辍,深究拳理,倍受郭老青睐,故尽得郭老毕生拳学之精髓。

弱冠之年,已成为一代名师。

学拳之始,就不拘泥于拳术的派系门户之见。

他认为:我国拳术历史悠久,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有成就的拳术家,都具有不同的风格与特长。

这正是我国拳术所以源远流长、繁荣兴旺的原因。

先生对拳理的着眼点并不是一技、一得的局部学识,他用毕生精力探索和研究拳家学术领域里的真谛。

1907年前后,芗斋先生为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离师出游。

来到北京。

1918年后,又前往河南、湖南、湖北、福建,在福州任过武术教官。

以后北上,在天津开始讲学。

在这段时间里,其在大江南北遍访当时各派著名拳术家。

他在河南时,曾到嵩山少林寺访问当时的"心意拳"(又名形意拳)传人衡林和尚,并与之切磋技艺。

形意拳和心意拳同出一源,因此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先生对少林寺的访问,具有重大的意义。

先生对大量搜集来的第一手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之后,创建了"意拳"。

这是先生多年心血的结晶。

意拳的创建无疑是我国传统武术的一次重大革新。

意拳重在健身与技击两面个方面。

健身锻炼要求"顺乎自然,合于需要"。

具体地说也是应该符合人体生理机制和所应达到的功能状态。

因此先生指出:重要在于"凝神定意、舒适自然"。

同时使从事锻炼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得到改善,使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在拳术锻炼方面,意拳的创建摒弃了延习数百年的"套路"和"固定招法",返朴归真,显示了我国拳术的原貌并赋以新的理论内容。

意拳认为:拳术锻炼如果只着眼于技击的技术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势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会背离拳术的总体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自序我的老师常志朗先生第一章概念解释一,试论大成拳之松紧说二,试论大成拳“意、力、气”之说三,试论大成拳之虚、实说四,试论大成拳神、形之说五,试论大成拳之锻炼筋骨说六,王芗斋苦口婆心说站桩七,王芗斋苦口婆心谈技击八,试论大成拳之“动、静“说九,试论大成拳之搭手说十,试论大成拳关于用意不用力之说十一,试论大成拳关于“肩打、肘打、胯打、头打、膝打、脚打“之说十二,试论大成拳之遒放说十三,为什么说练好大成拳须用十年时间十四,浅谈大成拳之“点紧身松“十五,试论郭云深先生之“三层功夫“论十六,浅论练习大成拳之“诀窍“第二章全面解析大成拳一,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养生术二,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之技击术三,走近王芗斋----解析大成拳四,走近王芗斋----解析解析岳武穆之九要论五,大成拳桩法原理第三章习练大成拳具体操作方法一,站桩1,食指挑眉桩2,矛盾桩3,金鸡独立桩4,浑元桩二,试力1,试力的外形2,试力的内容3,经典试力1)炮拳试力2)推拉试力3)神龟出水试力4)摩擦步试力5)步法试力6)综合试力三,搭手1,搭手的概念2,单手打轮3,双手打轮4,双搭手练习四,技击桩法五,技击第四章答疑第五章王芗斋拳学语录第六章向读者推荐的拳学文章1,大成拳论2,意拳正轨3,拳学新编自序我从六岁开始随父亲练形意拳。

我的父亲在1920年左右随其舅舅李星阶练形意拳,当时李星阶在家乡河北省定兴县张租庄创办“少林会”,我父亲就在“少林会”学习形意拳和少林拳。

后来父亲在20岁的时候来北京谋生,但一直坚持练拳,从不间断。

我练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在练拳中产生一些疑问,随向父亲提出,父亲解答不了。

于是父亲给我介绍了几位老师,也是父亲的朋友。

在父亲的介绍下,我随陈子江先生学习形意拳(陈先生是尚云祥的弟子),随朱云行先生学习形意拳(朱先生是定兴县形意拳名门之后),随北京东华门武术社宋治平先生学过少林拳(是我在三四年级的时候),当时记得有师兄经本愚、杨增保、宋师兄、师妹赵志云、师弟小胖子(名字记不清了)等。

当时分ABC三组,我是A组,练过24式,六合拳、六合刀、六合棍、七星剑等套路。

我在五年级的时候改为专攻中国象棋。

我的教练是谢小然先生、董齐亮先生、张德魁先生,我于1965年夺得北京市少年儿童第一名。

1974年,偶遇大成拳名家关维林先生,并在其指导下练习大成拳(关先生是姚宗勋的弟子)。

在以后的几年里先后接受过多位大成拳名家的指导,按先后顺序是:关维林先生、张鸿诚先生、金启庄先生、崔有成先生、王斌魁先生、姚宗勋先生、许戍海先生。

1980年巧遇常志朗先生,从此在常先生的指导下系统的学习大成拳。

在常先生的介绍下,先后得到过卜恩富先生和王选杰先生的指导。

1989年我在北京市一家中型工业企业做管理工作。

由本人牵头在我厂建立的质量保证体系得到过国内外很多知名企业的好评,例如“一汽”、“北汽”、“天汽”、德国莱茵公司、美国辉门公司、韩国东西公司等,得到过国家质量监督局的好评,当时的刘淇书记、王岐山市长、陆副市长指派的专家组到我厂审查,并给予非常高的评价,并成为以市政府的名义向北京现代汽车推荐的配套厂家四家之一。

2007年退休在家,偶然在朋友家看到一本《武魂》杂志。

从阅读杂志中发现现在有不少武术爱好者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用我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古代武术的本来面目。

我找来很多《武魂》杂志阅读,发现很多武术爱好者在探讨中国武术的实质。

我以前以为中国传统武术已经失传,不会有人再去关心和研究了。

现代武术的兴起,各种武术套路和散打比赛足以把武术爱好者的眼光吸引过去了。

而杂志的众多的读者来稿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的本质,我为这些武术爱好者所感动。

由于家庭的熏陶,我从六岁开始练习中国传统武术,一生在追求中国传统武术,自己深深体会到追求传统武术的艰辛。

从清朝开始中国传统武术开始走下坡路,至今有三百多年了,要想重新继承传统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想重振传统武术的雄风,必须有一大批志在追求传统武术的人士,这样传统武术才有生长的土壤,才会继承和发展。

我追随常志朗先生学习传统武术的八年,在学习期间有一些心得体会,我将这些体会和所见到的听到的进行记录并公开,希望对有志于传统武术的爱好者有所帮助,并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能人志士参与到对中华古代武术的研究和探讨,为振兴中国传统武术尽一份微薄之力。

本书分六个方面向读者介绍大成拳的整体思路。

第一章主要是解释大成拳的一些关键的概念。

根据作者多年习拳的经验,练习大成拳并不难,难的是对大成拳的一些基本概念不清楚。

老前辈一般对概念都没有做解释,进而使大成拳习练者对古代武术的观念和方法出现了大的问题,这样练拳是很难入门的。

作者习拳二十余年,历尽艰辛,有所感悟。

为了使大家尽可能少走弯路,根据自己的经验,从关键概念入手,然后全面解析大成拳,使习练者容易掌握古代武术的要领。

第二章是全面解析大成拳。

在第一章的基础上,才能较全面的剖析大成拳,否则基本概念有偏差,要整体解释大成拳是不可能的,解析《九要论》也是不可能的。

《九要论》是明朝以前仅存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武术的记录,是古代武术的总纲,解释《九要论》很重要,要想研究古代武术,必须要研究《九要论》。

第三章是大成拳的具体操作,具体的练习方法要符合大成拳的思路和要领,思想和思维要符合大成拳的理论,练的和大成拳的理论不一样就说明练习的方法有偏差,达不到所要求的效果。

第四章是答疑。

作者在《武魂》杂志发表文章的时期,接到过不少读者的来信和来电,他们提出了一些问题,作者给予了答复。

本章从这些问题中选择了一些共性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供更多的习练者参考。

第五章是王芗斋先生生前在教授常志朗时反复的说得一些话,有一些在文章中引用了,有一些没有引用,特此公开,以便于读者更好领会王芗斋老前辈的拳学思想,帮助读者尽可能的走近王芗斋,帮助更好的理解大成拳。

第六章是作者向读者推荐的三篇拳论。

作者认为这三篇拳论最能代表王芗斋的拳学思想,大家多研究和体会,对练习大成拳有很大裨益,对研究古代武术有很大帮助。

另外《九要论》作为古代武术的纲领,全文已在书中刊出,希望大家多研究,在此不再重复刊出。

本书意在公开大成拳的思路、方法,帮助大家更好的掌握大成拳,为研究和继承中国古代武术抛砖引玉。

从中国几千年古代武术的传承看,要想继承中国古代武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口传心授,书不尽言。

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常学刚、梁六弟、鲍信先、侯志强、王健、李里等同志的大力协助,特此致以真诚的感谢。

我的老师常志朗先生常志朗先生于1950年结识王芗斋先生,当时才11岁,开始追随芗斋先生学习大成拳。

常志朗先生与王芗斋先生两家是近邻,常先生家的北房紧贴着芗斋先生家的南房。

常先生家住在琉璃厂路北门脸房,当时常先生的父亲是开医院的,芗斋先生家住在西柏苑路南。

晚年王芗斋先生的卧室是西房,先生的太太住南房。

后来常先生搬到芗斋先生家去住的时候是在南房的耳房,有时张恩桐先生来和常先生住在一起。

常志朗先生11岁随芗斋先生学拳,不久就深得芗斋先生的喜欢。

为了学习和练拳方便,芗斋先生就让志朗先生搬到芗斋先生家住,顺便伺候芗斋先生,在芗斋先生家吃住,在拳学方面随时得到先生的指导。

志朗先生在上学期间的在京监护人就是王芗斋,开家长会也是芗斋先生去。

志朗先生在随芗斋先生学拳前之练过杂技,从没练过其他门派的武术,就武术而言是一张白纸,所以说志朗先生的拳学思想全是芗斋先生一人教的,除了王芗斋,志朗先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学过武术。

据芗斋先生自己说,志朗学拳的机会特别好,正好赶上解放后芗斋先生赋闲在家,社会活动特别少,可以专心教志朗先生练拳,解放以前芗斋先生的社交活动特别多,教拳的时间就少了。

志朗先生天资聪明,深得先生喜欢。

一个真教,一个真练,一直到1958年分开。

志朗先生已经对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非常了解,系统掌握了大成拳的基本功法。

芗斋先生教志朗先生练拳可以说是苦口婆心,手把手,无论是站桩、试力、推手、技击,芗斋先生都亲自示范,反复讲解。

所以志朗先生能够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大成拳的拳学思想和功法,这种机缘是很难得的。

当年志朗先生随芗斋先生学拳时正在上小学,是个小孩儿,芗斋先生对志朗先生非常负责,考虑到他的未来的生活,还给他找了个老师学中医,这个老师是芗斋先生的朋友。

志朗先生成年后便以中医谋生,到现在还在吃中医饭,所以说志朗先生的饭碗都是芗斋先生谋划的。

王芗斋先生一生追求中国古代武术,他是纯粹的地地道道的中国古代武术家,他的老师郭云深先生也是古代武术家,这个传承的拳学思想是复古的,不是创新的,他们追求的是中国几千年所积累的武文化,他们的拳学思路与现在体育的训练思路不是一码事。

王芗斋先生把中国古代的武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站桩继承下来,会站桩就会领悟传统武学的精髓,桩法最终落实到一个姿势,一个姿势的奥妙是无穷的,从站桩入手,才能进入中国古代武学的大门,掌握古代武术的精髓。

常志朗先生系统的继承了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把芗斋先生的桩法理论,把中国古代武学的精华继承下来了。

要想继承中华古代的武术,就必须把桩研究透。

桩功不吃深、不吃透是不可能继承中华古代武术的。

第一章概念解释试论大成拳之“松”“紧”说“松、紧”是大成拳的基本概念之一,是学习大成拳遇到的首要问题。

练习大成拳若不明白“松、紧”的真实含义,是很难入门的。

大成拳中所指的“松紧”与一般体育运动中所说的“放松”与“紧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全世界所有的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滑冰、羽毛球、拳击、散打、泰拳等等(除中国武术)中所指放松是不用力,使全身的肌肉放松下来,只要一用力便紧张起来,也就是说一放松就没力,一用力就紧张。

大成拳所指的“松紧”不是这个概念。

大成拳所指的“松”是有条件的。

这个条件就是“紧”,也就是说在放松的同时还要能“紧”。

在同一个关节或同一个部位,“松”时不失其“紧”,也就是说在同一个关节或部位有的地方“松”,有的地方“紧”。

“松”“紧”同时存在。

放松的时候“松中有紧”,反之在紧时“紧中有松”。

有人说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矛盾吗?其实这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可以做到的。

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训练方法。

这正是大成拳的奥妙所在,也是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运动的本质区别。

“松”“紧”实际上就是一个拉筋的过程。

筋短就紧,筋长就松。

筋拉长了,再拉,就又紧。

经过一段时间拉筋,筋再被拉长,又松下来。

如此反复就是不断松紧紧松的拉筋过程。

下面介绍练习“松紧“的方法。

以站桩为例,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松中求紧”。

此方法适用于年老、体弱、多病者。

另一种是“紧中求松”,适用于年轻、体壮、有一定运动基础的练习者。

先介绍“紧中求松”的训练方法。

第一步,先按照站桩的要求配备好间架,要求是手指要“展、分、抓”。

展是将手十指尽量长伸;分是将十指尽量劈开;抓是在展、分后十指弯曲有抓物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