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乳制品的加工之四 发酵乳制品
第六章_发酵乳制品

凝固型酸乳加工
(二) 质量控制
1.凝固不良或不凝固 2.乳清析出 3.风味不良
4.表面霉菌生长
1.凝固不良或不凝固
①乳②③④中原发加含料酵糖有乳温剂量抗度活质菌与 力量素时、间防腐剂,会抑制乳酸
菌凝质都•会酸成•了能加低发生固含会使 乳 酸 乳 很糖于酵长性量造乳凝酸好量剂乳,差降成酸固凝菌凝过活酸影;低酸菌性固的固大力菌响原;乳凝降性生。,发减正料掺凝乳低差长产酵弱常乳碱固能。繁生的或发掺中不力殖高最接酵水和好降,渗适种,,发。低也透温量从使酵,会压度太而乳所从使,与少导的产而酸抑时会致总的导乳制间造酸干酸致不,乳物,
4 接种
为使乳酸菌体从凝乳块中分散出来,应在接种前将发酵 剂进行充分搅拌,达到完全破坏凝乳的程度。接种量可按 培养时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发酵剂的产酸能力灵活处理。 一般接种量为2%~3%。制作酸乳常用的发酵剂为保加利 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混合菌种,其比例通常为1∶1。也 可用保加利亚乳杆菌与乳酸链球菌1:4搭配,由于菌种生 产单位不同,其杆菌与球菌的活力也不同,在使用时其搭 配比应灵活掌握;混合发酵剂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共生作用, 促进发酵。
四、酸乳的质量标准
酸牛乳的感官指标
项目
纯酸牛乳
调味酸牛乳、果料酸牛乳
呈均匀一致的乳 呈均匀一致的乳白色,
色泽
白色或微黄色
或调味乳、果料乳应有的
影响蛋白质水解活性的因素
四、发酵剂的制备
1.培养基的热处理 90~95℃ 30~45min
2.冷却以培至2养接.5种注基%温意:~度:脱3接%脂种的奶量接,、种或培量特和级
345. . .加 培 冷入养却2球适最脱 干 代发~菌接适脂物 。酵培130p和种剂养养在保奶质~hH杆和的时2温所持4粉制0菌培.间培℃5度有不按成。一养1养和阶变:再9般1温时%培段!为制的度间养都~3脱比为~,时必1率4脂22要间须03%,h奶达℃。的最到替。
发酵乳制品加工技术讲述

发酵乳制品加工技术讲述发酵乳制品是一种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或其他乳制品而制成的食品。
它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风味,因此备受消费者的喜爱。
下面将介绍一下发酵乳制品的加工技术。
首先,发酵乳制品的加工过程通常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是牛奶的采集和预处理。
牛奶是制作发酵乳制品的基础原料,因此牛奶的质量对最终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在采集牛奶之后,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过滤、杀菌和冷却等步骤,以确保牛奶的卫生和稳定性。
第二步是菌种的培养。
发酵乳制品的主要成分是乳酸菌,因此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乳酸菌菌种。
通常使用纯种乳酸菌菌种,这些菌种经过严格选择和培养,具有较强的活性和发酵能力。
菌种的培养通常在特定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氧气供应等。
第三步是发酵过程。
将培养好的乳酸菌菌种投放到预处理好的牛奶中,然后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发酵。
发酵的时间和温度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进行调控。
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会分解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从而改变牛奶的酸碱度和口感,使其变成发酵乳制品。
最后一步是生产成品。
发酵乳制品在发酵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酸味和气味,因此需要进行调味、搅拌和过滤等处理,以达到理想的口感和质感。
然后,将成品进行灌装、包装和贮存等步骤,以确保产品的安全和保质期。
此外,为了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发酵乳制品,加工技术还需要根据不同的产品类型进行调整和改进。
比如,针对婴幼儿乳粉、酸奶、酸牛奶等不同的产品,可能会有不同的配方和工艺要求。
综上所述,发酵乳制品的加工技术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牛奶预处理、菌种培养、发酵和成品处理等步骤,可以生产出高质量、营养丰富、口感独特的发酵乳制品。
加工技术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将有助于提高发酵乳制品的品质和竞争力。
发酵乳制品加工技术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以下将进一步讨论发酵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和创新。
首先,牛奶预处理是制作高质量发酵乳制品的重要环节。
第八章 发酵乳制品

教案首页授课顺序学时 6 日期20 年月日班级一、概念发酵乳:指以牛乳或含有同等无脂乳固体的其他乳(羊乳、马乳等)为原料,经乳酸菌(乳酵母)发酵而形成的具有特殊风味的糊状或液状产品。
世界乳品协会(IDF)明确规定,乳固体含量8%以上,乳酸菌或乳酵母活菌数在1000万个/ml 以上,大肠菌群属阴性。
二、发酵乳的种类1 按产品的形状、风味及制法不同分为5类(1)天然酸奶(淡酸奶)(2)调味酸奶(3)果浆酸奶:圣诞酸奶和搅拌型酸奶2 根据产品的化学成分即根据脂肪和非脂乳固体含量,FAO和WHO标明可以根据脂肪含量分为3种(1)全脂酸奶 3.0%以上(2)半脱脂酸奶 1.5%~3.0%(3)脱脂酸奶0.5%以下3 根据发酵后再加工(1)冷冻酸奶(2)疗效酸奶(3)浓缩或干燥酸奶:浓缩酸奶总固形物约在24%(乐口托福);干燥酸奶含水量约为6%左右(酸乳粉)。
4 根据所用微生物种类和发酵作用(1)酸性发酵乳:酸奶(保加利亚);发酵酪乳(美国);嗜酸菌乳(德国);双歧杆菌乳(德国);保加利亚乳(保加利亚);冰岛酸乳(冰岛)。
(2)醇性发酵乳:牛乳酒(Kefir)—高加索;马乳酒(Koumiss)—中亚;蒙古乳酒—蒙古(3)酸性奶油:格拉德菲尔—斯堪的纳维亚半岛;(4)浓缩发酵乳:乐口托福—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三、发酵乳对人体的健康作用1 酸奶的营养价值(1)糖类(2)蛋白质(3)脂肪2 对疾病的效果(1)对癌症的效果(2)对胃病的效果(3)对慢性便秘的治疗作用(4)对糖尿病的作用(5)对肝病的效果一、菌种1 基本菌种: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杆菌,以及乳酸链球菌等。
2 追加菌种:根据目的不同可以追加不同的其他乳酸菌(1)提高酸奶的保健作用,追加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等功能菌,增加这些菌在肠道的定殖能力。
(2)为了增加产品的营养和生理价值,可以添加能合成维生素的特殊菌,特别是合成B族的乳酸菌,如能合成VB12的谢氏丙酸杆菌,能合成B12和B2的明串珠菌,能合成烟酸、Vc、VB12的嗜酸乳杆菌等。
发酵乳的加工—搅拌型酸乳的加工(乳制品加工技术课件)

一、发酵剂的种类、作用及选择制备
发酵剂的质量要求b (3)若将凝块完全粉碎后,质地均匀,细腻
滑润,略带粘性,不含块状物。 (4)按规定方法接种后,在规定时间内产生
凝固,无延长凝固的现象。测定活力(酸度) 时符合规定指标要求。
为了不影响生产发酵剂要提前制备, 可在低温条件下短时间贮藏。
二、果味搅拌型酸乳的工艺要点
2.标准化
⑴脂肪:酸乳的含脂率范围可以在0~10%的范围内,而 0.5~3.5%的含脂率是最常见的,根据FAO/WHO的要求:全 脂酸乳最小含脂率3%;部分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3%,最小 含脂率>0.5%;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0.5%。 ⑵干物质:根据FAO/WHO标准,要求最小非脂乳固体含量 为8.2%。总干物质的增加,尤其是蛋白质和乳清蛋白比例的 增加,将使酸乳凝固得更结实,乳清也不容易析出。对干物 质的标准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有蒸发(经常蒸发掉占牛乳体积 的10~20%水分)、添加脱脂乳粉(通常为3% 以上)、添 加炼乳、添加脱脂乳的超滤剩余物。
三、搅拌型酸乳的工艺要点
2.标准化
⑴脂肪:酸乳的含脂率范围可以在0~10%的范围内,而 0.5~3.5%的含脂率是最常见的,根据FAO/WHO的要求:全 脂酸乳最小含脂率3%;部分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3%,最小 含脂率>0.5%;脱脂酸乳最大含脂率0.5%。 ⑵干物质:根据FAO/WHO标准,要求最小非脂乳固体含量 为8.2%。总干物质的增加,尤其是蛋白质和乳清蛋白比例的 增加,将使酸乳凝固得更结实,乳清也不容易析出。对干物 质的标准化最常用的方法是有蒸发(经常蒸发掉占牛乳体积 的10~20%水分)、添加脱脂乳粉(通常为3% 以上)、添 加炼乳、添加脱脂乳的超滤剩余物。
食品工艺-乳制品重点整理

第二章:乳的成分及性质【重点】●乳是哺乳动物为哺育幼儿从乳腺分泌的一种白色或稍带黄色的不透明液体。
●乳的组成:水分(90%)、脂肪、蛋白质、乳糖、盐类、维生素、酶类及气体等。
【填空】●正常牛乳中各种成分的组成大体上是稳定的,但也受乳牛的品种、泌乳期、挤奶方法、环境、温度及健康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乳脂肪和蛋白质变化最大。
【填空】●乳中各种成分是如何存在的?牛乳是一种复杂的胶体分散体系。
[1]乳糖、水溶性盐类呈小分子或离子状态;[2]乳白蛋白及乳球蛋白呈大分子态,直径约为15~50 nm;[3]酪蛋白在乳中形成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体胶粒;[4]乳脂肪呈脂肪球状,形成乳浊液;[5]少量气体或溶于牛乳中,或乳中形成泡沫状态●脂肪球在乳中会逐渐上浮,其直径越大,上浮速度就越快。
形成—个脂肪层,称为稀奶油层。
●脂肪球膜的组成:蛋白质、磷脂、甘油三酸酯、胆甾醇、维生素A、金属及一些酶类构成,同时还有盐类和少量结合水,图见课件。
●脂肪球膜的作用:(1)使脂肪能稳定的存在于乳中,形成稳定的乳浊液。
(2)当脂肪球膜遭到破坏后,乳脂肪球就会聚集在一起,上浮分层,形成奶油。
●乳脂肪的化学组成:乳脂肪是由一个甘油分子和三个脂肪酸分子组成的甘油三酸酯的混合物。
●乳脂肪风味良好,易于消化的原因:乳脂肪酸组成中,因水溶性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和比例很高,●牛乳中蛋白质分类:酪蛋白和乳清蛋白。
●酪蛋白(Casein)的概念:20℃时,调节脱脂乳pH值至4.6时沉淀的一类蛋白质●制造干酪时,有些乳常发生软凝块或不凝固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由于蛋白质中含磷量过少的缘故。
●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体胶粒概念:乳中的酪蛋白与钙结合成酪蛋白酸钙,再与胶体状的磷酸钙形成酪蛋白酸钙-磷酸钙复合体,以胶体悬浮液的状态存在于牛乳中。
●牛乳的自然酸败现象:乳中由于微生物作用,使乳中的乳糖分解为乳酸,从而使pH降至酪蛋白等电点时,同样会发生酪蛋白的酸沉淀。
乳品工艺学发酵乳制品工艺

㈢ 发酵剂用菌种的选择
➢1、选择发酵剂应考虑:
➢① 、产酸能力和后酸化作用 ➢② 、滋气味和芳香味的产生 ➢③ 、粘性物质的产生 ➢④ 、蛋白质的水解性
2、菌种的选择和接种量
• 3、饮后及时漱口 ;
– 随着乳酸系列饮料的发展,儿童龋齿率也在增 加,这是乳酸菌中的某些细菌起的主导作用。
• 4、不要加热 ;
三、饮用酸奶六点注意
• 5、不宜与某些药物同服;
• 氯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磺胺类药物和治疗腹泻 的收敛剂次碳酸、鞣酸蛋等药物,可杀死或破坏酸 奶中的乳酸菌。
• 6、不要给婴儿喂食 ;
• 高浓度乳酸菌发酵剂培菌技术、深度冷冻 技术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进展,使直投 式酸奶发酵剂在酸奶生产中获得广泛应用。
二、我国酸奶发酵剂的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3.直投式酸奶发酵剂( DVS) • ⑴、特点
• 它是指一系列高度浓缩和标准化的冷冻干燥发酵剂 菌种,可直接加入到热处理的原料乳中进行发酵, 而无需对其进行活化、扩培等其它预处理工作。
第五章 发酵乳制品
• 发酵乳的定义: • 根据国际乳品联合会 (IDF)1992年颁布的标准,发
酵乳的定义为 : 乳或乳制品在特征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酸
性凝乳状产品。在保质期内,该类产品中的特征 菌必须大量存在,并能继续存活和具有活性。
一、发酵乳制品的功效
• ①、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 对便秘和细菌性腹泻具有预防治疗作 用;
第五章 发酵乳制品
•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健康、 合理和营养饮食的追求已成为现代生活的 主要潮流,这种追求直接反映在对食品的 选择上。 酸奶以其的营养、风味独特受到全世界 消费者的钟爱。我国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发酵乳的加工—凝固型酸乳的加工(乳制品加工技术课件)

二、凝固性酸奶的工艺要点
4 接种
为使乳酸菌体从凝乳块中分散出来,应在接种前将发 酵剂进行充分搅拌,达到完全破坏凝乳的程度。接种量可 按培养时的温度和时间,以及发酵剂的产酸能力灵活处理。 一般接种量为2%~3%。制作酸乳常用的发酵剂为保加利 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混合菌种,其比例通常为1∶1。也 可用保加利亚乳杆菌与乳酸链球菌1:4搭配,由于菌种生 产单位不同,其杆菌与球菌的活力也不同,在使用时其搭 配比应灵活掌握;混合发酵剂发酵过程中能产生共生作用, 促进发酵。
一、凝固性差
(二)发酵温度和时间 发酵温度依所采用乳酸种类不同而异。若发酵温度低
于或高于乳酸菌最适生长温度,则乳酸菌活力下降, 凝乳能力降低,使酸乳凝固性降低。发酵时间短,也 会造成酸乳凝固性降低。此外,发酵室温度不稳定也 是造成酸乳凝固性降低的原因之一。因此,在实际生 产中,应尽可能保持发酵室的温度恒定,并控制发酵 温度和时间。
二、乳清析出
(一)原料乳热处理不当
热处理温度偏低或时间不够,就不能使 大量乳清蛋白变性,变性乳清 蛋白可与酪蛋白形成复合物,能容纳更多的水分,并且具有最小的脱 水收缩作用。据研究,要保证酸乳吸收大量水分和不发生脱水收缩作 用,至少要使75%的乳清蛋白变性,这就要求85℃,20—30分钟或 90℃,5—10分钟的热处理;UHT加热(135—150℃,2—4s)处 理虽能达到灭菌效果,但不能达到75%的乳清蛋白变性,所以乳酸 生产不宜用UHT加热处理。
▪ 另一方面在地面上应设置足够的、有一定 坡度(防止积水)的地漏,保证每个工段 的地面便于清洗和消毒,同时应具备防止 反气、防止小动物进入的功能。
一、地面
▪ 地漏排水管的污水走向应从洁净度高的 工段流向洁净度低的工段,不得与化验 室、卫生间共用主管路,防止微生物通 过管路传播。特别要注意的是应在CIP 间做局部耐强酸强碱地面, 防止地面因 被酸碱腐蚀而滞留污水。
发酵乳制品PPT课件

二、 发酵剂的制备
(二) 母发酵剂的制备
母发酵剂制备时一般以脱脂乳100~300 mL,装入三角瓶中,以121 ℃、15 min 高压灭菌,并迅速冷却至40 ℃左右进行 接种。接种时取脱脂乳量1%~3%的充 分活化的菌种,接种于盛有灭菌脱脂乳 的容器中,混匀后,放入恒温箱中进行 培养。凝固后再移入灭菌脱脂乳中,如 此反复2~3次,使乳酸菌保持一定活力, 制成母发酵剂。
(二)质量控制 (工艺 要点)
2. 配料 为提高干物质含量,可添加脱
脂乳粉,并可配入果料、蔬菜等营养风 味辅料。某些国家允许添加少量的食品 稳定剂,其加入量为0.1%~0.3%。根 据国家标准,酸乳中全乳固体含量应为 11.5%左右。蔗糖加入量为5%。有试验 表明适当的蔗糖对菌株产酸是有益的, 但浓度过量,不仅抑制了乳酸菌产酸, 而且增加生产成本。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 织(WHO)与国际乳品联合会(IDF)1977 年的定义, 酸乳是指在添加(或不添加)乳 粉(或脱脂乳粉)的乳中(杀菌乳、浓缩乳), 由于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作用 进行乳酸发酵制成的凝乳状产品,成品 中必须含有大量的、相应的活性微生物。
26
第二节 酸乳的加工
充分搅拌;添加后也要充分搅拌) ③控制添加量
40
(二)质量控制 (工艺 要点)
6、灌装(装瓶 ): 可根据市场需要选择灌装容器的大
小和形状。在灌装前需对灌装容器 进行消毒处理。玻璃瓶一般采用蒸 汽灭菌。
41
(二)质量控制 (工艺 要点)
会产生变异现象,如保加利亚杆菌和嗜 热链球菌一般只能扩大培养20~25次。 培养后存放在0~5 ℃的条件下,每3个 月活化1次即可。上述培养基在高压灭菌 器中,121 ℃灭菌30 m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发适宜中国人口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味奶酪 和乳清深加工技术是我国政府、研究人员和乳品企 业的历史责任。
•WHO MOVE MY CHEESE
17
2.酸乳的分类
按菌种组成和特点分类
(1)嗜热菌发酵乳 ①单菌发酵乳 ②复合菌发酵乳
(2)嗜温菌发酵乳 ①经乳酸发酵而成的产品 ②经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而成的产品:如
酸牛乳酒、酸马奶酒。
18
发酵剂(法国罗地亚公司EZAL DVI)
应用 范围 菌种类型
乳酸菌 菌株
发酵 发酵 发酵 用量 温度 时间 终点 /U.100L-1
酸乳具有典型的风味; ③具有一定的降解脂肪、蛋白质的作用,从而使酸
乳更利于消化吸收; ④酸化过程抑制了致病菌的生长。
10
4.发酵剂的选择:
菌种的选择对发酵剂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应根 据生产目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菌种。选择发酵剂应 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产酸能力和后酸化作用 滋气味和芳香味的产生 粘性物质的产生 蛋白质的水解性
至少使75%的乳清蛋白变性,就要求85℃,20~30min或
90 ℃、5~10min的热处理。UHT能达到灭菌的效果,但 是不宜用于生产酸奶。
37
6.发酵不良
原因: • 原料乳中含有抗生素和磺胺干药物,以及病
毒感染。
控制措施: • 用于生产发酵乳制品的原料乳,必须作抗生
素和磺胺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药物的检验。
45
第一节 干酪的概念及种类
国际上通常把奶酪划分为三大类: 1. 天然奶酪(Natural Cheese) 2. 再制奶酪(Processed Cheese) 3. 奶酪食品(Cheese Food)。
(2)生产过程中污染了杂菌。 (3)酸甜比例不适当、发酵过度。
(4) 牛体臭味、氧化臭味或过度加 热或添加了风味不良的辅料。
34
3. 表面有霉菌生长
酸乳贮藏时间过长或
温度过高时,往往在表 面出现有霉菌。
黑斑点易被察觉,而白色霉菌则不易被注
意。这种酸乳被人误食后,轻者有腹胀感
觉,重者引起腹痛下泻。
35
42
第一节 干酪的概念及种类
二、奶酪的发展历史 • 凝乳酶:是现代奶酪
加工的第一步。 • 在过去的150年中,乳
品工程技术将奶酪制 造这一传统家庭手工 操作发展成为现代化 的工业化生产技术
43
第一节 干酪的概念及种类
• 欧盟:欧盟是奶酪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国,尤其是 法国奶酪著称于世,素被称为奶酪王国。
42~43℃。 • 产品的温度应在30 分钟内从42~43℃冷却至
15~22℃; • 冷冻和冻干菌种直接加入酸奶培养罐时培养时间
在43℃,4~6hr(考虑到其迟滞期较长)。
29
(2)凝块的冷却
在培养的最后阶段,已达到所需的酸度时 (pH4.2~4.5),酸奶必须迅速降温至15~22℃;
冷却是在具有特殊板片的板式热交换器中进行。
发酵剂。
8
2. 发酵剂的种类
按使用发酵剂的目的分类
(1)混合发酵剂
这一类型的发酵剂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菌, 如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按1:1 或1:2比例 混合的酸乳发酵剂。
(2)单一发酵剂
这一类型发酵剂只含有一种菌
9
3. 发酵剂的主要作用:
①分解乳糖产生乳酸; ②产生挥发性的物质,如丁二酮、乙醛等,从而使
• 东欧:东欧地区和前苏联也是奶酪的主要生产和 消费国。特别是新型奶酪的研发……
• 奶酪新趋势: • 高产奶酪:1吨牛奶可获得69kg奶酪、34kg纯奶油。 • 功能调味奶酪:能有效降低人体中脂肪和胆固醇
含量。 • 益生菌奶酪:
44
第一节 干酪的概念及种类
• 我国每年奶酪的需求量为5000多吨,但我国生产的 奶酪仅为1800吨左右。
27
(五)凝固型酸乳的加工工艺要点
灌装 罐装前容器需要蒸汽灭菌; 发酵终点的判定
滴定酸度达到80ºT以上; pH值低于4.6; 表面有少量水痕; 倾斜酸奶瓶或杯,奶变粘稠。 避免震动,保持发酵温度恒定; 冷却后熟,双乙酰含量会增加;
28
(六)搅拌酸乳加工工艺要点
(1)发酵 • 典型的搅拌型酸奶生产的培养时间为2.5~3hr,
• 制作酸乳常用的发酵剂为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 的混合菌种。如生产短保质期普通酸奶,发酵剂中球菌 和杆菌的比例应调整为1:l或2:l。生产保质期为14~21d 的普通酸奶时,球菌和杆菌的比例应调整为5:1;
• 对于制作果料酸奶而言,两种菌的比例可以调整到10:1, 此时保加利亚乳杆菌的产香性能并不重要,这类酸奶的 香味主要来自添加的水果。
4
3.发酵乳制品的生理功能特性a
①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生长繁殖,对 便秘和细菌性腹泻具有预防治疗 作用;
②乳酸中产生的有机酸可促进胃肠 蠕动和胃液的分泌;
③饮用酸乳可避免乳糖不耐症;
5
3.发酵乳制品的生理功能特性b
④乳酸可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 ⑤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抗诱变化合物活性
物质,具有抑制肿瘤发生的可能,提高人 体的免疫力; ⑥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肝病有效果。
13
6. 发酵剂的质量要求
(3)若将凝块完全粉碎后,质地均匀,细腻滑润, 略带粘性,不含块状物。
(4)按规定方法接种后,在规定时间内产生凝固, 无延长凝固的现象。测定活力(酸度)时符合规 定指标要求。
为了保证生产连续性,发酵剂要提前制备,可在 低温条件下短时间贮藏。
14
二 、酸 乳
(一)酸乳的概念及分类
MYE9698
ST+LB
43 4.5~5 4.5
4
搅拌型
MYE9698
ST+LB
43 3.5~4 4.7
4
MYE800
ST+LB+L L
43
5
4.5
5
凝固型
MYE900 ST+LB 43 4.5 4.8
4
19
发酵剂(丹麦Hansen’s公司DVS菌种)
应用 范围
菌种 接种量 发酵温 发酵时
类型
/% 度/℃ 间/h
23
2.辅 料
(1)脱脂乳粉 (全脂奶粉)
质量高,无抗生素、防腐剂,一般添加量为 1%~1.5%。
(2)稳定剂
稳定剂一般有明胶、果胶、琼脂、变性淀粉、 CMC及复合型稳定剂,其添加量应控制在 0.1%~0.5%左右。
24
(3)糖及果料
• 一般用蔗糖或葡萄糖作为甜味剂,其添加量一般 以6.5%~8%为宜。
原料 标 乳预 准 处理 化
配 料
加
均
杀
冷
发
质
菌
却
酵
剂
凝固 型酸
奶
后 熟
冷 却
在发 酵室 发酵
罐装 入零 售容
器
搅拌 型酸
奶
后 熟
灌 装
搅 添加 冷 拌 果料 却
发酵 罐中发
酵
22
(四)原辅料要求及预处理方法
1.原料乳的质量要求
• 生产酸乳的原料乳必须是高质量的,要求酸度在
18ºT以下,杂菌数不高于50万cfu﹒mL-1,总干物 质含量不得低于11.5%。 • 不得使用病畜乳如乳房炎乳和残留抗菌素、杀菌剂、 防腐剂的牛乳。
31
32
(七)酸奶常见的质量缺陷
1. 砂化 从酸奶的外观看,出现粒状组织。
• 产生砂化的原因:
(1)发酵温度过高。 (2)发酵剂(工作发酵剂)的接种量过大,
常大于3%。 (3)杀菌升温的时间过长。
33
2. 风味
①无芳香味 ②酸乳的不洁味 ③酸乳的酸甜度 ④原料乳的异臭
风味不佳的原因
(1)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乳杆 菌的比例不适当。
11
5. 发酵剂的制备
(1)菌种的复活及保存 (2)母发酵剂的调制 (3)生产发酵剂的制备
12
6. 发酵剂的质量要求
(1)凝块应有适当的硬度,均匀而细滑,富有弹性, 组织状态均匀一致,表面光滑,无龟裂,无皱纹, 未产生气泡及乳清分离等现象。
(2)具有优良的风味,不得有腐败味、苦味、饲料 味和酵母味等异味。
鲜奶酪;经长时间发酵成熟而 制成的产品称为成熟奶酪。 • 国际上将这两种奶酪统称为 天然奶酪(Natural Cheese)。
41
第一节 干酪的概念及种类
二、奶酪的发展历史 • 公元前4000年前,奶酪发源于以伊拉克
为中心的西南亚地区。 • 随后由亚洲的旅行家将奶酪带到了欧洲,
并以意大利为中心,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 发展和普及。 • 17世纪20年代由欧洲传入美洲。
YC-471 0.02 43 4.5~5 4.5 4.2
20
(二)我国酸乳成分标准
项
目
全脂 ≥
脂肪含量 部分脱脂
脱脂 ≤
蛋白质含量
≥
非脂乳固体
≤
纯酸乳 3.1
1.0-2.0 0.5 2.9 8.1
调味酸乳 果料酸乳
2.5
2.5
0.8-1.6
0.8-1.6
0.4
0.4
2.3
2.3
Hale Waihona Puke 6.56.521
(三)酸乳的生产工艺
YC-380 0.02 43 4.5~5 搅拌型 YC-370 0.02 43 4.5~5
发酵终 点/pH
4.5 4.5
8℃ 7d/p
H
4.1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