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简化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简化版)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单
实验名称:构建简易电路
实验目的:
通过构建简易电路,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实验材料:
- 电池
- 电线
- 电灯泡
- 开关
实验步骤:
1. 将电池连接到电线的两端。
2. 将电线的一端连接到电灯泡的一端,另一端连接到开关。
3. 打开开关,观察电灯泡是否亮起。
实验结果:
打开开关时,电灯泡亮起;关闭开关时,电灯泡熄灭。
实验分析:
通过构建电路,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 当电路闭合时电灯泡亮起,说明电流能够通过电线流动;
- 当电路断开时电灯泡熄灭,说明电流无法通过断开的部分流动。
实验结论:
1. 电流是带电粒子在导体中的流动,可以使电灯泡亮起;
2. 电压是推动电流流动的力量;
3. 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程度。
实验改进方向:
为了更深入理解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可以进行以下改进:- 尝试使用不同数量、不同大小的电池观察电灯泡的亮度变化;
- 探索连接不同电器所需的电路变化。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
验报告
The pony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单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9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0 )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1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19)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0)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1)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2)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3)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 24)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5)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6)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7)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8)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29)。
五年级上册教科版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制作潜望镜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长方形盒子一个,镜子两块,剪刀、胶布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将长方形盒子相对的两面各剪一个方孔(一面左端,另一面右端)
2、将两面镜子分别从方孔放入盒内,沿45度角斜放,镜面平行朝上,用胶布固定。
实验结论
可以看到不在眼睛正前方位置的情况。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气球、小车、线、木棒、透明胶带
实验步骤
1、将气球吹气,并用木棒塞住气球口
2、将吹鼓的气球固定在小车上(用透明胶带粘)
3、将木棒取下
实验结论
小车朝气球口相反的方向行驶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用测力计测力的大小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测力计、塑料袋
实验步骤
1、检查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0”的位置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温度计1支,镜子3面,胶布
实验步骤
1、用胶布将温度计固定在墙上。
2、用镜子反光对着温度计(一镜反射或多镜反射)
实验结论
一次反射的温度比多次反射光的温度底。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阳光直射、斜射与吸收
实验类型
实验结论
垂直照射影子最短,平射影子最长。(平行形不变,倾斜形改变。)
实验报告单
实验周次:班级年班
实验课题
阳光下的物体的影子变化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实验报告②当用纸张遮住手电筒时,发现手电筒的光无法透过纸张照射到前方的杯子上,杯子处于黑暗中。
③当用一本书遮住手电筒时,发现手电筒的光也无法透过书本照射到前方的杯子上,杯子同样处于黑暗中。
实验结论】光在传播时会遇到阻碍,不同的物质对光的透过程度不同。
实验二:光的折射实验实验材料】一个杯子、一张白纸、一支笔、水等等。
实验方法】①在白纸上画一个小圆圈,然后将白纸放在杯子的一侧,让光线从杯子的另一侧射入,观察小圆圈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②向杯子中加入一些水,再次观察小圆圈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实验现象】①当光线从杯子的一侧射入时,小圆圈的位置发生了偏移,偏移的方向与光线射入的方向相反。
②当向杯子中加入一些水后,小圆圈的偏移程度更大了。
实验结论】光在传播时会发生折射,不同密度的物质对光的折射程度不同。
加入水后,杯子中的密度增加,光线的折射程度也随之增加。
实验材料:彩色轮、强光(色光)。
实验方法:关闭教室中所有的灯,拉上窗帘,让教室尽可能的变黑暗。
让一束强光(色光)照射在彩色轮上,观察彩色轮旋转时,色光混合成白光的现象。
实验现象:当彩色轮旋转时,不同颜色的光线混合,最终形成了白光。
实验结论:彩色轮能够利用光的混合原理,将不同颜色的光线混合成白光。
地震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
实验显示,火山喷发也是由于地壳不停运动的结果。
地球内部充满炽热的岩浆,岩浆在极大的压力下从薄弱的地方冲破地壳喷涌而出,造成火山喷发。
风对岩石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观察。
通过用砂纸打磨岩石,我们可以发现岩石表面有白色粉末,这是因为风卷起的沙子慢慢打磨了岩石表面。
降雨会对土地造成影响。
实验可以通过制作小山丘模型观察。
降雨前后的小山丘有明显的变化,小山丘顶部的泥土和沙子被雨水冲到了山下,这是雨水对土壤的侵蚀。
植物对土地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实验观察。
没有植被覆盖的山地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地沙漠化。
而有植被的土地被雨水侵蚀的影响较小。
因此,植物对侵蚀是有影响的。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
二、实验材料:水、烧杯、小锤子、保鲜膜、塑料袋、水果。
三、实验步骤:1.实验一:水的沸腾a.将水倒入烧杯中,放在燃气灶上加热。
b.观察水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实验二:水的凝固a.向水中慢慢加入冰块,搅拌均匀。
b.观察水随着温度的下降发生凝固的情况。
3.实验三:水的蒸发a.将一些水倒入烧杯中,加入一片保鲜膜覆盖。
b.观察保鲜膜上是否会出现水珠。
4.实验四:水的降雨a.将一个塑料袋围住一棵果树的树枝。
b.观察一段时间后,是否会在塑料袋内出现水珠。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1.实验一中,水加热后温度升高,逐渐沸腾,形成水蒸汽。
2.实验二中,水冷却到一定温度后,逐渐凝固成冰块。
3.实验三中,水的一部分逐渐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保鲜膜上形成水珠。
4.实验四中,果树叶子的蒸腾作用使得水分蒸发,与塑料袋接触后凝结成水珠。
五、实验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水在加热过程中会沸腾,形成水蒸汽。
2.水在冷却过程中会凝固,形成冰块。
3.水会蒸发,形成水蒸汽,并凝结在冷表面上形成水珠。
4.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的水分,在与塑料袋接触后会在袋内凝结成水珠。
六、实验心得:通过这次实验,我对水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水不仅可以以液态存在,还可以通过加热转化为水蒸汽,通过冷却转化为冰块。
同时,水的蒸发和凝结也是水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实验,我能够观察到水的不同形态的转化过程,并加深了对水的循环过程的理解。
此次实验还让我认识到了植物的蒸腾作用与水循环之间的关系。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出水分,这部分水分会蒸发到空气中,形成水蒸汽,并最终凝结在冷表面形成水珠。
这让我对水循环过程有了更加生动的认识。
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我能够亲身体验水循环的过程,对于教科书中的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通过实验,我不仅激发了对科学的兴趣,也培养了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五年级上下全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一:浮力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浮力实验观察材料的浮沉情况,了解产生浮力的原理。
实验材料:小玻璃瓶、水、铅球、木块、小铁钉、塑料袋等。
实验步骤:
1.取一个小玻璃瓶,将其放在水中,观察玻璃瓶的情况。
2.向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观察玻璃瓶的浮沉情况。
3.往玻璃瓶中分别放入铅球、木块、小铁钉和塑料袋,观察它们的浮
沉情况。
实验结果:
经过观察发现,当瓶中没有加水时,玻璃瓶沉入水中;当瓶中加水后,玻璃瓶能够漂浮在水中;往瓶中加入铅球、木块、小铁钉和塑料袋后,它
们都能够浮在水中。
实验原理:
浮力是产生物体漂浮的力。
实验中,瓶中加入水后,水会对玻璃瓶产
生向上的浮力,使得玻璃瓶能够浮在水中。
而当往瓶中加入其他物体时,
它们也能够浮在水中,是因为它们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因此受到浮力的
作用而浮在水中。
实验总结:
通过这个实验,我了解到了浮力的原理,当物体在液体中受到向上的
浮力时,它就能够浮在液体中。
这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很大
的影响,比如船只能够漂浮在水中,风筝能够飞翔等。
同时,我也学会了
用实验的方法来观察、研究科学现象,培养了动手实践和观察的能力。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小心操作,否则可能会发生危险。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一:观察水的变化1. 实验目的:观察水在加热和冷却后的变化。
2. 实验材料:水、烧杯、酒精灯、冷水。
3. 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
(2)将酒精灯点燃,将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3)观察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4)当水沸腾后,将烧杯从酒精灯上取下,迅速倒入冷水中。
(5)观察水在冷却过程中的变化。
4. 实验结果:水在加热过程中逐渐变热,沸腾后迅速冷却,温度逐渐降低。
5. 实验结论:水的状态可以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二、实验二:研究金属的特性1. 实验目的:研究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2. 实验材料:金属导线、电源、灯泡、铁钉、铝条、铜片、热水壶。
3. 实验步骤:(1)将金属导线连接电源和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2)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放入热水壶中加热,观察它们的导热性。
(3)将铁钉、铝条、铜片分别用锤子敲打,观察它们的延展性。
4. 实验结果:金属导线可以使灯泡亮起,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
铁钉和铝条在热水壶中加热后变得很热,说明金属具有导热性。
铜片在锤子敲打后没有变形,说明金属具有延展性。
5. 实验结论: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三、实验三:观察土壤中的生物1. 实验目的:观察土壤中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实验材料:显微镜、放大镜、镊子、土壤样本。
3. 实验步骤:(1)用镊子取一小块土壤样本放在载玻片上。
(2)用显微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许多微小的生物,如细菌、原生动物和线虫等。
(3)用放大镜观察样本,可以看到土壤中的一些较大生物,如蚯蚓和蜈蚣等。
4. 实验结果:观察到土壤中存在着多种生物,包括细菌、原生动物、线虫、蚯蚓和蜈蚣等。
这些生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 实验结论:土壤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其中存在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对于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四、实验四:研究植物的生长条件1.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科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过程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
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2、观察干燥的土壤。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
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
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
实验过程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
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2) 学生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实验名称 土壤成分分析
实验目的 寻找土壤的成分
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实验结论 光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 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 照亮目标
实验材料 手电筒、书本、镜子
实验过程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照亮
目标 2)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
路线3)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实验结论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 光与热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实验结论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
阳的方向相反
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
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材料 手电筒、带小孔的卡纸
实验过程 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
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书本
实验过程
1、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结论
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实验名称
光和影
实验目的
影子
实验材料
手电筒、木块
实验过程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3)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实验结论
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人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实验结论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照亮目标2)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3)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实验结论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
光与热
实验目的
光的强弱与温度
实验材料
温度计、镜子
实验过程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实验结论
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实验名称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实验目的
物体的颜色和吸热
实验材料
各种不同颜色的彩色纸
实验过程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1)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实验结论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实验名称
滑动摩擦力与滚动摩擦力
实验目的
测量物体滑动与滚动的摩擦力
实验材料
测力计、小车
实验过程
1、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2、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3、设计实验如何测量。(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2)小车的载重相同(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实验名称
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目的
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
实验材料
木板、白纸、橡皮泥、木棒
实验过程
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实验结论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实验结论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实验名称
拉力大小与小车的运动
实验目的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实验材料
小车、垫圈、绳子、挡板
实验过程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实验名称
测量摩擦力
实验目的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
弹簧测力计、木块、钩码、书本
实验过程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名称
光的传播
实验目的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实验材料
手电筒、带小孔的卡纸
实验过程
清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实验结论
光是直线传播的
实验名称
光的反射
实验目的
照亮目标
实验材料
手电筒、书本、镜子
实验过程
实验名称
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实验目的
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
实验材料
小车、橡皮筋、尺子
实验过程
1、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来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1)、起点、终点不固定(2)、橡皮筋绕断了(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实验结论
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4、记录。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实验结论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实验名称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实验目的
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实验材料
小车、气球、笔杆
实验过程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1)讨论测量方法(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实验结论
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实验名称
测量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
认识弹簧测力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学生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实验名称
土壤成分分析
实验目的
寻找土壤的成分
实验材料
土壤、杯子、水、放大镜、玻璃棒
实验过程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2、观察干燥的土壤。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