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进课堂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意义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中形成的一种重要思想和理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
本文旨在探讨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意义。
一、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
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二、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
红色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种精神,是我们在今天依然需要的一种精神。
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红色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创新意识等。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思想和理论,可以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思想意识、文化意识等。
四、促进全面发展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活动,更是一种教育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也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五、推动文化建设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可以推动文化建设。
学校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场所,应该积极推动文化建设,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意义重大。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传承红色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推动文化建设等。
希望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重视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红色文化,成为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青年。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一、活动目的: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广大学生充分了解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优秀传统,增强爱国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活动内容:1.主题教育活动: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宣言和重要文件学习活动。
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场所,如党的旧址、革命纪念馆等。
组织专家讲座,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史和重大事件。
2.纪念活动:举办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活动、党的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宣传党的优秀党员和先进模范的先进事迹,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
3.文艺晚会:组织学生利用音乐、舞蹈、戏剧等形式,展示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和优秀传统。
通过优秀的文艺作品,让学生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4.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和社会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和红色精神。
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创意比赛:组织学生参与创意比赛,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中国共产党的优秀传统。
比如举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举办红色文化创作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三、活动安排:1.活动时间:活动时间一般安排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周边时间,同时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安排。
2.活动形式:采取多种活动形式,包括主题教育、纪念活动、文艺晚会、社会实践以及创意比赛等。
3.活动筹备和组织:学校成立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筹备组,负责统筹安排活动的具体流程和内容。
组织相关学生社团、团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策划和落实工作。
同时,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优秀教师来指导和支持活动的开展。
四、活动评估和总结:1.活动评估:活动结束后,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和学生代表来进行活动的评估,了解学生对活动的感受和反馈,进而进行问题整改和改进措施的制定。
通过“四大课堂”,落实红色文化教育

CBMAG 中国商人 | 25通过“四大课堂”落实红色文化教育文/王锦孝 陇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红色文化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坚定信仰、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作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
通过“四大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红色文化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
学校可以通过“四大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
与第一课堂结合第一课堂指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渠道,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
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学习中度过的,在教学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教师依托课堂教学主阵地,可以把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特别是思政课堂。
将红色文化作为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知道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了解红色文化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
与第二课堂结合第二课堂指课外校园活动。
课外校园活动是课堂教育的拓展,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广泛有效的第二课堂,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还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唱红歌,听党史,诵经典”等活动,也可以举办红色读书会、故事会等,还可以举办“我的革命路”“新红色梦”等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让红色文化切实走进学生的日常活动,进而创建多样化和常态化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
如此,采取浸润式教育,进而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由教化向内化的转型,激发学生在主观思想层面对红色文化的探究兴趣。
与第三课堂结合第三课堂是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一般与课堂教学相呼应,不仅可以升华课堂教学成果,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不同实践课程其教学形式、内容、特点及目的都是不同的。
实践教学特别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利用周末、假期等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遗址、慰问老革命、重走长征路等活动。
通过实地感触红色符号,感悟革命前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舍生忘死的精神,将红色文化更加广泛、深入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凝结为新时代新青年有力的思想武器,达到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彰显红色文化的宝贵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分析

红色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分析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认知与建立良好法治素养的重要作用,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可以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净化学校、社会道德风气,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文章结合校园具体状况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红色文化教学相整合,帮助强化中学生的集体意识,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红色文化;初中道德与法治;策略分析红色文化源于中国战争革命时期,在后期制度改革与构建新征程的流程中,红色文化被授予了全新的含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心智还是思维能力,都正处在成长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接受的文化教育应该是正面的、积极的,要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点的收集,改变自己的思想价值观。
红色文化中所含有的爱国、奋发图强等进取精神,对学生们可以起到正面的文化教育影响。
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懂得运用开拓红色文化教育资源,进行各式各样的有关红色文化的教学活动。
一、红色文化在初中道德法治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一)多元渗透方式红色文化是由无数人民的精力和心血凝聚而成的,其向大家讲述了中国民族拼搏、奋发的历程。
初中时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需要教师将红色文化渗入教学的方式进行及时的革新和补充,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主动参加红色文化的学习。
比如,在开始上课时,教师取消以往学生进行课前问候的活动,替换为唱红歌。
教师要在每一个月和学生一起,学唱至少2-3首歌曲。
在学唱的环节中,其实不光学习了歌曲的演唱,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还会领着学生去探索、了解歌曲创作时的环境以及相关的背景,去感受歌曲中所阐述的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在渗透红色文化的活动中,不光可以选择唱红歌,还可以由教师按照课程教材的内容,让学生们搜集生活当中的红色文化信息,例如在建军建党、国庆节的时候,让学生们制作海报并且进行班级考评,各个班集体还可以举行唱红歌的比赛,打造出一种强烈的红色气氛,利用各式各样的红色文化活动,持续提高学生学习、参加活动的兴趣。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作者:关荣张秀芳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24年第02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各地区学校应探索运用历史课程资源,有效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方法,促使历史课程的有效实施”。
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入手,将密云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1.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代史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联系紧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教材,适时、适当地引入家乡红色文化资源,让学习资源更加生动形象、丰富多彩,从而为课堂学习增色添彩。
例如,在讲述全民族抗战时,教师除了引用教材的学习资源外,还可以把学生身边的抗战英雄引入教学当中,创设如下情境:“抗日战争时期,密云地区涌现出了许多革命英雄,身为密云人,你能讲讲他们的抗日英雄事迹吗?对此你有何感受?”学生通过讲述红色故事,深刻感悟和体会身边革命先辈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对全民族抗战有了更为具体和直接的认知,从而发展家国情怀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2.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多样活动课程让学生在活动课程中接受红色文化资源的熏陶和洗礼,是有效开发和运用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策略和方法。
例如,利用密云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以“重温光辉历程,传承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课。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阅读书籍,回顾建党历程;学生通过参加读书分享会,制作《我家乡的红色旅游》明信片、编写《我家乡的英雄人物》故事書等,在活动中深化认识,突出学习体验感。
3.依托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开放式作业为了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巩固课堂知识,学校将红色文化资源引入作业设计。
例如,教师结合红色文化资源设计开放式作业:查找资料,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选取一个英雄人物,从时代与个人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也可以设置探究类或者实践性作业。
弘扬红色文化 创新红色教育——关于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的思考

以 此 为 动 力 ,发 愤 图 强 ,争 做 祖 国 的 建 设 者 和 接班 人 。
( 4 )坚 持 红 色 文 化 教 育 与 学 生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相 结 合 , 将 红 色 文 化 物 化 为实 际 行 为 。要 建 立 制 度 ,促 进 和 保 障 红
( 1 ) 丰 富 德 育 教 育 内 容 。红 色 文 化 由 于 形 成 的历 史 过
色 文 化 作 为 学 生 认 知 的 内容 。 学 校 都 要 将 红 色 文 化 纳 入 传
统 文 化 内容 ,用 红 色文 化 引 导 广 大 青 少 年 树立 远 大 的 理 想 、 坚 定 的 信 念 。 对 照 红 色 文 化 。 努 力 做 到 无 私 奉 献 、艰 苦 奋
坚 持 道 路 自信 、理 论 自信 、制 度 自信 。 要 利 用 红 色 文 化 教
育 这 个 强 大 的 载 体 ,把 红 色 文 化 作 为 各 级 各 类 学 校 思 想 政 治 课 的重 要 内 容 。充 分 运 用 课 堂 教 学 主 渠 道 开 展 红 色 文 化 教 育 , 以 红 色 文 化 鲜 活 的 教 育 内容 , 增 强 学 生 德 育 的 针 对 性 、实 效 性 和 灵 活 性 。 ( 2 )挖 掘 鲜 活 德 育 教 材 。 红 色 文 化 博 大 精 深 ,凝 结 着 几 代 人 民 的 心 血 .描 绘 着 人 民 奋 斗 的 历 程 。 在 红 色 文 化 教 育 活 动 中 ,十 分 注 重 结 合 实 际 、挖 掘 鲜 活 教 材 ,访 名 人 , 读 名 作 ,看 家 乡 新 貌 ,谈 历 史 变 化 ,力 争 物 化 红 色 文 化 ,
沂蒙红色文化进高中政治课堂探究

沂蒙红色文化进高中政治课堂探究沂蒙红色文化是指由山东沂蒙山区发源,沂蒙山区是革命老区,山高水险,土地贫瘠,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地区。
但正是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孕育了众多杰出的革命先烈,涌现出了众多感人的英雄故事,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沂蒙红色文化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情感价值,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深入探究沂蒙红色文化,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如何把沂蒙红色文化融入到高中政治课堂中。
一、红色故土的历史追溯沂蒙红色文化的鲜明特点是其历史渊源的深厚,其历史追溯是我们在高中政治课堂上不可绕过的一环。
从沂蒙老区的地理环境,到红色故土的革命历程,层层剖析,让学生对沂蒙红色文化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大量的史料和资料搜集,以及实地考察,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沂蒙红色文化的厚重历史,激发学生对于革命历史的浓厚兴趣。
还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图文资料和多媒体资料,展现沂蒙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在思考中感悟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
二、弘扬革命精神的价值观培养沂蒙红色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所弘扬的革命精神。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讲述沂蒙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展示他们的形象和事迹,引发学生对于革命英雄的敬重之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勇于奋斗,敢于牺牲的革命精神。
也可以通过学生们的实地调研和观察,走访革命老区的一些红色景点和历史遗迹,深入了解当时的革命历程和革命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
三、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沂蒙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与发展也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命题。
在高中政治课堂上,我们可以开展一些主题班会和红色故事会,让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和红色历史,逐渐将红色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红色文化展览和红色主题活动,来传播沂蒙红色文化的价值理念和历史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沂蒙红色文化。
沂蒙红色文化进高中政治课堂探究

沂蒙红色文化进高中政治课堂探究【摘要】本文探究了沂蒙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政治课堂的意义和应用。
首先分析了沂蒙红色文化的历史渊源,揭示了其深厚的革命传统与精神内涵。
其次探讨了沂蒙红色文化对高中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如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道德品质。
然后重点阐述了沂蒙红色文化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践应用,包括案例研究和教学方法探讨。
接着分析了沂蒙红色文化对高中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强调其在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总结了沂蒙红色文化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教育效果和教学提升方面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旨在启发教育者将沂蒙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沂蒙红色文化、高中政治课堂、探究、历史渊源、意义、教育、实践应用、思想教育、方法、路径、重要意义、爱国主义情感、道德品质、教学效果。
1. 引言1.1 沂蒙红色文化进高中政治课堂探究沂蒙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精神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和传播,沂蒙红色文化逐渐被纳入高中政治教育内容,成为学生学习和了解的重要主题之一。
沂蒙红色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体现在历史上的革命斗争和英雄事迹,更体现在对当代青少年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中。
对于高中政治课堂来说,引入沂蒙红色文化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家国情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沂蒙红色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感受先烈们的英勇精神和牺牲奉献精神。
通过学习沂蒙红色文化,学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勇气,坚定信念,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本文旨在探究沂蒙红色文化进入高中政治课堂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有效运用沂蒙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教育和品德培养。
通过对沂蒙红色文化的探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高中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和坚定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金的历史文化红井公元904年,析雩都县象湖镇淘金场置瑞金监,瑞金之名始此,因“掘地得金,金为瑞”故名。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升瑞金监为县,录属江南西道昭信军。
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瑞金撤县改市。
这标志着瑞金结束了建县千年的历史,跨上了新的里程。
瑞金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故都。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等领导机关所在地,是毛泽东、朱德等开创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全国苏维埃区域和红军的指挥中枢,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的起点,中外闻名的革命圣地。
一苏大旧址烈士塔二苏大地址毛主席旧居基本概况面积:2448平方公里人口:60万瑞金之名始于公元904年,古时这里盛产砂金,并设置淘金场,黄金为瑞气盈门,故名“瑞金”。
1931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这里成立,并把瑞金定为首都,瑞金随之更名为“瑞京”,成为全国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开始长征。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起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结构日趋合理,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明显加强,供电、供水、交通、通信的“瓶颈”制约得到根本缓解,已经成为赣南、闽西、粤北的商业贸易重要城市。
自然地理瑞金市位于江西省南部,武夷山脉南段西麓,赣江东源贡水上游。
东与福建省长汀交界,南与会昌县毗邻,西连于都县,北接宁都、石城二县。
瑞金地处华中气候区与华南气候区的过渡带,属亚热带季风湿润型气候。
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平均无霜期286天,年平均气温18.9℃.最热以7月平均气温28.5℃,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7.6℃。
年平均降雨量1710毫米,年均降雨天数163.7天。
不寒不热,不湿不燥,宜人宜物。
文化人文瑞金是江西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群众歌舞之乡”称号。
(一)历史文化渊源瑞金是举世闻名的红色故都,于公元953年设县,1994撤县设市.历史上,因瑞金地处赣南东部山区,交通闭塞,属“八闽百越蛮荒之地“,文化的孕育形成起步晚,相对中原地区较为滞后.后来,汉、晋、唐、宋时期,中原人(指后来的客家人)大举南迁,瑞金为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客家人带来的中原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激扬,相互揉合,相互同化,孕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客家文化,瑞金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瑞金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曾一度改名为“瑞京”,是全国苏区政治、文化中心.当时,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朱德等长期生活战斗在瑞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区文化。
瑞金人讲客家方言,在文字语汇上较接近普通话,但语音又与邻近县市区的客家语言有差异。
(二)历史文化名人与文化遗址1.历史文化名人杨以任:字澹余,瑞金县象湖镇下坊人。
明崇祯四年进士,授应天府教授,迁南京国子监博士。
以“奇文令天下”,为“江西五大家“之一,著有《读史四集》、《非非室文集》、《名臣言行集》、《皇明奏疏》等。
萝有高(1743--1799)字台山瑞金九堡密溪人。
清乾隆举子,理学家。
著有四卷本《尊闻居士集》陈炽(1855--1990):清末爱国主义思想家、经济学家.原名家瑶,字克昌,瑞金瑞林禾扩人。
光绪举子,历任户部郎中、刑部郎中军机处章京。
与康有为、梁启超同倡戊戌变法。
著有《续富国策》农书、矿书、工书、商书四卷,另有《四子诗集》传世。
2、主要文化遗址:历史文化遗址主要有汉代古墓葬、古窑址及明清古建筑。
苏区时期,瑞金留下了一大批革命旧居、旧址,如:红井、一苏大礼堂、二苏大礼查、红色币华毓在氰磕鉴玩有国家氢言支物补单仙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
近年来,瑞金依托丰富的文化遗址资源,致力于创建全国最大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墓地,促进了红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三)主要艺术特色1、戏曲(剧):瑞金历史上没有形成过自己的地方剧种,但很早就有地方民间戏曲班演出犷主要是庙会演出,演出过的剧种主要有昆曲、东河戏、祁剧、京剧和采茶戏等。
苏区时期丫一‘李怕制毛赵减三筹戏侧家来到瑞金,开创了红红火火的苏区戏剧运动。
苏区戏剧取革命题材,用瑞金民问音乐,俗称州日瓶装新酒气苏区戏剧今后我国戏剧的发展起到探索、实践和指导作用,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现瑞金主要戏曲为赣南采茶戏.2、灯彩:瑞金灯彩品种繁多,有茶灯、龙灯、马灯、船灯近30种,多演出于乡村宗祠,也经赏组织集中调演。
瑞金灯彩3.歌舞:以前瑞金曾流唱山歌,现不多见。
现民间歌舞主要有马刀舞、链枪舞等‘近年来,该市着力挖掘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资源,先后创排了《红土魂》、《红都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剧节目,在全国各地巡演,观众反响热烈。
4,建筑:瑞金民问建筑艺术,属典型客家风格,客家围屋随处可见。
(四)主要文化活动红都之春艺术节:瑞金从1983年起举办“红都之春艺术节”;一年一届,现已举办了二十二届,每年艺术节演出5-7个专场,上演节目150多个,千余名演员参加演出。
艺术节期间还举办商品展销,美术、书法、摄影、花卉展览户客家灯彩踩街调演,.邻~近县市妙即(队)卸一红都乏春,一艺术节已成为具有浓郁瑞金特色的区域性文化品牌。
(五)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瑞金市文化局设局长1名,总支书记1名、副局长4名、纪检组长1名、系统工会主席1名,局机关设办公室。
瑞金市文化局下辖文化馆,主要职能为组织指导全市群众性文化活动;图荞馆,主要职能为图一书、情报信息的收藏借阅;采茶歌舞剧团,主要职能为专业艺术的创作、演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主要职能从事农村电影的发行放映;红都影剧院,主要职能为举办影片放映、演出;文物所,主要职能为依法管理文物;文化市场稽查大队主要职能为依法繁荣和管理文化市场。
(六)农村文化情况近年来,该市十分注重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文化“3122”及“6+1”工程建设。
建立了600余处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宣传文化科技夜校。
这些文化阵地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七)文化产业情况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2004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000余万元,占全市GDP的1.2%言目前,全市共有文化产业经营户210多家,从业人员800余人;主要从事文物博览、网络文化、音像制品、歌舞娱乐、文艺培训等经营活动.二、文化管理政策1、瑞金对文化的管理全面推行依法管理,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管理环境,管理方面主要法律依据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音像制品管理条例水一国务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国务院《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江西省文化市场管理条例》以及新闻出版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等。
对从事各类文化经营活动的企业,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门对其实行许可证管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执行。
2、开办文化产业项目的优惠政策。
瑞金市文化行政部门对开办文化产业项育的单位或个人、免收一切规费,其他税收政策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瑞金市优惠政策执行。
历史沿革唐天佑元年(904年),以象湖镇淘金场置瑞金监,瑞金之名起源于始,因“握地得金,金为瑞”而得名。
据《太平寰宇记》:“瑞金场,淘金之地也。
”又据《瑞金县志》:“置(瑞金)监时,有航浮水面,色如黄金,人目为瑞”,故名。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
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瑞金成立,置瑞金为中央直属县,改名“瑞京”。
1994年5月18日,民政部(民行批[1994]83号)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瑞金县,设立瑞金市(县级)。
1999年2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瑞金为省辖市,由赣州市代管。
1987年4月5日,瑞金县瑞林乡分为瑞林乡、丁陂乡(赣府厅字[1987]165号批复)。
1988年12月10日,撤销壬田乡、谢坊乡,设立壬田镇、谢坊镇(赣民函[1988]138号批复)。
1993年11月17日,撤销九堡乡、瑞林乡、沙洲坝乡,设立九堡镇、瑞林镇、沙洲坝镇(赣民字[1993]167号批复)。
至此,全县辖6个镇、13个乡:象湖镇、瑞林镇、壬田镇、九堡镇、沙洲坝镇、谢坊镇、丁陂乡、下坝乡、大柏地乡、冈面乡、日东乡、合龙乡、叶坪乡、黄柏乡、万田乡、云石山乡、泽覃乡、武阳乡、拔英乡。
1998年8月5日,瑞金市撤销武阳乡,设立武阳镇(赣民字[1998]126号批复)。
至此,全市辖7个镇、12个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535499人;其中:象湖镇92432 壬田镇48901 谢坊镇32950 沙洲坝镇24020 瑞林镇23791 九堡镇52761 武阳镇27351 叶坪乡43187 台龙乡15502 日东乡17254 黄柏乡34138 大柏地乡12612 丁陂乡10148 下坝乡6974 冈面乡16963 万田乡12145 云石山乡35738 泽覃乡18519 拔英乡10113(人)2001年10月22日,撤销合龙乡,划归叶坪乡;撤销下坝乡,划归瑞林镇(赣民字[2001] 484号批复)。
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60.1万人。
2004年底,全市辖7镇10乡。
2007年7月23日,江西省民政厅《关于同意将瑞金市拔英乡白竹村划归武阳镇管辖的批复》(赣民字[2007]152号):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将瑞金市拔英乡白竹村划归武阳镇管辖,并入武阳镇粟田村。
发展概况瑞金之名始于公元904年,古时这里盛产砂金,并设置淘金场,黄金为瑞气盈门之意,故名“瑞金”。
国民经济“十五”时期,是瑞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五年来,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大为提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36.3:22.1:41.6调整为25.3:20.5:45.2,二产比重上升7.4个百分点,首次实现二产超一产。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全市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0家。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一步确立,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2.1%,五年间提高了4.6个百分点。
食品、建材、现代轻纺、生物制药、矿产化工等产业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以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不断发展。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10.2亿元,比2000年增长36.2%。
五年来,瓶颈制约得到缓解,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2亿元,年均增长34.1%,是“九五”时期的3.3倍。
交通、能源、水利、通信事业快速发展。
电网改造完成85%以上,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