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017届最新一轮复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单元复习课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3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单元复习2019.01.02一、知识网络二、必背知识明确一对关系: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理解两个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把握三大角度:基本内涵、核心、作用三、感受真题1.(2017·天津卷)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通过大量珍贵的图片和实物,全景式展现了红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下列表述与该展览主题最为贴切的是( )A.继承革命传统 B.营造文化氛围,促进文化创新C.传承历史文化,展现时代精神 D.坚定理想信念,推动文艺繁荣解析:本题是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主题展览”为背景材料,注意关键词“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因此,符合该展览主题的是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而其他三个说法都不贴切,因此本题选A。
答案:A2.(2017·全国卷Ⅱ)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到俄罗斯参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斯莫尔尼宫、列宁墓等,感受俄罗斯红色文化的魅力。
同时,毛泽东故居等中国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俄罗斯人的喜爱。
中俄两国之间红色旅游发展得益于两国的红色文化( )①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②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③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④规定着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两国的红色文化并不是推动两国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推动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应是社会实践的发展,①不选;两国红色文化是满足两国民众文化需求的重要资源,因而推动了两国之间红色旅游的发展,②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既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又具有鲜明特色,因而能吸引两国游客,推动红色旅游的发展,③正确;两国红色文化本身并不能规定各民族文化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C。
答案:C3.(2017·天津卷)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
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会产生高昂奋进的巨大精神动力,有利
于全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
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有利
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粉碎西化和分化我国的政治图谋,抵
制各种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
如今,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的生意越来越好,可口可乐、百 事可乐成为我国饮料市场的主打品牌。电影市场主要播放的是美 国大片,儿童动画片市场主要是日本产品。西方的“情人 节”“圣诞节”越来越受青年人喜爱,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却 在走向没落。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怎么样?)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2)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必须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 (5)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
自的民族特性。 C.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D.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
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 族凝聚力。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包容性的含义: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
图示:
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四精一魂”p71\76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p78—79--80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基固体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主干知识归纳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必记基础知识班级姓名学号本单元总体把握:本单元主要讲两块内容:一是中华文化,二是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文化”的知识归纳1、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殷周时期、 时期、秦、汉代、 时期、宋元明时期、明清时期,每个时期的文化发展都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战国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隋唐古代中华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明清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 (1)源远流长(从历史来看)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也是原因): 与A、文字作为文化的 ,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 。
从历史上看,我国历来十分重视历史资料的保存,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为世界所仅有。
(2)博大精深(从内容看)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既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
我们可以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三个方面来感悟其博大精深这一特点。
①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
A、 ,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的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 ,内涵 ,风格 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 。
B、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 之一。
我国古代科技具有 的特点,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A、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 、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的发展态势:长期相互 、相互 、相互,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A、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文化生活》核心知识整理——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知识整理掌握核心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3、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②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③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②区域性(地方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5、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1、民族精神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民族精神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民族精神核心:爱国主义★★4、(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怎么办)在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高中政治笔记(详)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发展历程:(1)殷周:天命神权,“敬德保民”,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2)春秋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雏形(3)秦的统一: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划时代意义(4)汉代:儒学独尊(5)隋唐:自身高度发展并且广泛吸收外域文化,全盛时代(6)宋元明:延续并取得重大成就,宋明理学(7)明清: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有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近代手工业文明冲击〗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1)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2)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3)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史官,将大量史实记载下来,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仅有3 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1)古代中华文化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封建统治日渐衰落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 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反映人们精神活动,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特点:辉煌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涵,鲜明独特的风格地位: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中有重要地位(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地位:古代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与整体性意义: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对人类文明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2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 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 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关系: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文化特征(3)地位: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4)意义:各民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与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4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1)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求同存异是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是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3)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5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2)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3)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1 中华民族之魂(1)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2)重要性:维系中华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的原因: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4)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过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优秀文化的结晶。
2017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3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件

息)、三条意义(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四条途径(发挥“主心骨”作用、继
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与时代精神
相结合)。
【知 识 架 构 】
一、正确认识中华文化
1.全面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
(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 (2)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两大特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
们民族发展的全过程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
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现实意义: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 力、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能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的力量,形成强有力的向心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
(3)爱好和平是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扩展和延伸,能够为中华民 族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外部力量支撑。 (4)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实践爱国主义精神的必 要前提,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根本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脊梁和精髓。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理论意义: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 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 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贯穿于我
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前者侧重动态上,即从中华文化发展的
轨迹上说明中华文化丰富多彩又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二者的联系在于:二者相互促进,都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 化的特征。
(3)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2.中华文化的力量与对外交流、传播
(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 的魅力,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 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 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和不竭力量之源。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 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知识点归纳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穿越历史长河,世代相传,绵延不断。
重要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②文字的发明使得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③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文化异彩纷呈——表现为“三性”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A、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原因:A、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有保持着各自的特色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A中华文化的构成中体现了多种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B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D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二、中华文化的包容性(1)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有异和兼收并蓄。
①所谓“求同有异”就是能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②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10分钟) (3分钟)
Hale Waihona Puke 1.中华文化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的特点、表现及原因。(P62、P66、P70) 3.中华文化的作用。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P69-70) 4.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3、中华文化的作用。(P70) 5.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心是什么?为什么要高扬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理解掌握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力 量及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核 心,为什么和怎样弘扬民族精神,提高灵 活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身边的文化现象,自主学习、合作探 究,理解中华文化的力量,体验中华民族 精神对人生、社会、民族的影响。 3.认同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正确 的文化价值观,激情投入,快乐学习。
探究一· 2提示: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 民族精神,应当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辩证认识传统文 化,分清精华与糟粕。 (2)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珍惜和爱护中 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到与 时俱进,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
探究二提示:
(1)泉州作为世界多元文化宝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 点? (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特点的?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即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 睦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 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 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 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解读 1.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本单元主要包括中 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两个主要内容,中华文化主要包括两个特 点、包容性的原因;中华民族精神主要包括基本内容、地位、作 用、弘扬措施等。 2.近年来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考查中 华文化两个特征的表现;结合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分析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分析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常常结合一些历史事实、名言警句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结 合具体材料考查青年学生肩负的文化使命和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 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在复习时要着重把握:中华文化的特征、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 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重要 性,全面掌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措施、中华民族 精神与各时期具体民族精神的关系。
(2015福建文综)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
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 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 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A.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彰显了中华五千年文化自强不息的品格
①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②要促进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以我 为主,为我所用。 ③要坚持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坚持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017/1/6
第 7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课标要求 归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表现,理解 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 族精神的意义 考纲呈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3)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和意义
(2015山东文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
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 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 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B.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解析:科学技术发展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A、B 错误。题干是 指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涉及传统文化内涵的改变, 故C 与题干无关。 答案:D 2017/1/6
解析:A说法不妥,因为经济、政治决定文化。B项中中华文 化内部虽有差异,但材料中没有“冲突”之说,故舍弃。D 项 应舍弃,因为材料中未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017/1/6 答案: C
在处理与外来文化关系时,我们应当求同存 异、兼收并蓄,这样做有利于 ①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 身文化的认同 ③增强对外来文化的理解 ④吸收外来文化 的所有成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2014·广东)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 材料 粤港澳地相近、人相亲、语相通,共同秉 承中华文化。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三 地文化也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当前,三地交往 更加深入密切,加强文化合作意义重大。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交流和中华 文化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文化合作上应该持有的 合理态度。
易错点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 族文化 【提醒】 对于其他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敞开其博大的胸怀,发 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扬弃、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 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
2017/1/6
(2014•天津高考)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 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 来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 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 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 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 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 ③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考点2) 1.含义: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 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2)兼收并蓄: 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 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 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 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具体表现:
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 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C、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民族性
民 族 性
雕刻艺术 文字及作品
D、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 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 ,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他们都是中华 文化宝库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 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 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 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 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考纲呈现 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3)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辉煌历程 源远流长 文字:文化的基本载体 原因 史书典籍:规模大、 存留丰 文学艺术:特点、地位、作用 独特性 科学技术:特点、地位、作用 成因、表现 不同区域文化关系 各民族文化的地位 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多民族文化的意义 见证
中华 文化
基本
特征
原 因 : 包 容 性
博大精深 区域性 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正确方向, 民族性
创造新的辉煌
考点诠释: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源远流长:
见证: A、汉字
B、史书典籍
(2015福建文综)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 以解读出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知识整合:全面理解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 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 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2)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 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 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 因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4)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 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 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5)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 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 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国美好明天的 不竭力量之源。 (6)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 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
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 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 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 精深 D.源远流长
易错点 混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基本特征 【提醒】源远流长是从时间上来讲的,要从纵向上
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博大精深是从内涵丰富的角度来讲的,要从横向 上来理解,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考点梳理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考点1) 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 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 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 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 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以基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这一主线, 主要立足文化发展,具体分析中华文化的特点、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精神的关系、民族精神的作用 以及爱国主义。
要联系实际,在具体背景下挖掘民族精神在新 的历史时代的具体表现。工匠精神、抗战精神、 劳模精神、英雄精神、双创精神、改革精神等。
知识主线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 1.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 深溶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 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 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这是文化的 独特性。A 与题意无关。材料是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表现, 不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自强不 息的品格,排除D。 2017/1/6 答案:BLeabharlann E、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
因
•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 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 存异和兼收并蓄。
•作用
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 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
B、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区域性
•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 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受到不同的历史、地理 等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