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一轮复习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复习提纲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复习提纲

• 引言: • 1、上海成功申办世博会的原因 • 2、本课学习要求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 提纲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 ㈠中华文化,博大精 深
•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 灿烂的中华文化 • 2、文化的力量 • 3、中华文化 • ⑴内容 • ⑵特点 • ⑶地位 • ⑷影响
• ㈡传统美德,薪火相 传
• 1、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 表现 • 2、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 和发展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㈠民族精神,生生不 息
• • • • • 1、民族精神的意义 2、中华民族精神 ⑴含义 ⑵作用 3、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 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 ㈡民族精神我传承
•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是每个中华儿女的义务 • 2、怎样培育民族精神? 3、青少年要做民族精神 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 设者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2016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 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 内涵。在当代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 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题中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考点三、中国共产党……发展
1.民族精神时代性含义: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 不断丰富和发展
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特别提示
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关系
中华文化
民族精神
联 ①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所创造的民族文化的共同性。②中华 系 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弘扬中华文化,必
须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③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 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得以生生不息、不断创新、 发展、繁荣的根,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 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精神渗透 在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贯穿整个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是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 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 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关系 的一个具体体现。
考点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5.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全面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含义
形成
作用
指一个民
族为了实现
共同的理想
团 结 统 一
和目标,凝 聚全民族的 意志、智慧 和力量,同 心同德、维
护统一、顾
全大局的互
作用
在当代国际社会中, 中国高举和平、发展 、合作的旗帜,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始终不渝走和 平发展道路,反对霸 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 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 要贡献,赢得了世界 人民的广泛赞誉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3部分 第3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3部分  第3单元 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4
【构建体系】
重要标志 重要见证
文学艺术
科学技术
区域特征
民族特性 求同存异
与其他民族文化 自身文化
中华文化 其他民族文化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5
把握 1 个重要原因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深的原因 牢记 2 个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掌握 3 个特性 独特性、区域性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6
1.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易错辨析】
[矫正]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2.自然环境决定文化的特性。
[矫正] 自然环境影响文化的特性,但不能决定文化的特性。 3.史书典籍印证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矫正] 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但不能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必修3 文化生活)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政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
01
课前自查夯基固本
02
课堂互动命题探究
03
时政链接热点研练
04
课后检测知能提升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
[重点内容] 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国 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3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单元过关检测

新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3单元过关检测

单元过关检测(十一)(时间:5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甲骨文是中国现存的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文字。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这说明( )A.甲骨文成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B.甲骨文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C.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D.甲骨文体现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解析:选C。

由于有了从甲骨文一脉相承发展到今天的汉字,才使中华文明发展至今没有中断。

这说明从甲骨文开始的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C入选;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集中展示,B错误;D表述与题意无关,不选。

2.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岭中的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这说明( )A.中国的文学艺术在古代就大放异彩B.中国的科学技术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D.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解析:选D。

“福建土楼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说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D入选;A、B、C与题意不符。

3.由于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等存在差异,我国在饮食上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分,主要有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材料体现了( )①地域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②中华文化同根同源③地域文化具有各自的特色④中华文化薪火相传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选A。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2018版高考政治一轮总复习第三部分文化生活第3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课件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解析
本题以五公祠的一副对联为载体, 考查中华民族
精神方面的知识,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副对联歌颂了五 公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风范, 歌颂了五公身处逆境而不坠青 云之志,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无我”精神。由此不难看 出①④正确,应选 C,②③不符合题意。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提醒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 精神的各个方面。
(2)地位: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 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 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发展:形成于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熔炼于近代人民奋 勇抗争之中,彰显于当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 中。
特别提醒
①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始终与时代发展相对接。 2007 年, 来自全国各地的 27 位大学生, 在选择未来时不只作功利 想,不仅为稻粱谋,毕业后奔赴海南省鹦歌岭自然保护区。 经过 5 年艰苦奋斗,他们克服了种种困难,重建了自然保护 区工作站,提升了生态保护水平,改变了一方水土。鹦歌岭 的大学生因甘于奉献而快乐,因学以致用而充实,因遵从理 想而诗意。他们用青春诠释着新时代的雷锋精神,用美好情 怀和理想气息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当代青年。
特别提醒
不要将民族精神看作是一成不变的, 民族精
神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 年的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发 展过程。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实质: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 和发展强基固本。 (2)地位: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极为重要 的任务。 (3)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 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教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 教学设计

【教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复习课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复习并巩固《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课程中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复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表达、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 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儒、道、佛三家思想。

3. 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勇敢。

4. 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5.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批判性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中华文化的特点、核心价值、民族精神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等知识点。

3. 课堂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体现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5. 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取一个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第五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1. (1)“感动中国人物”虽然身处不同环境、不同岗位, 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精神是一致的。从他们身上你感受 到怎样的一种精神?(2分)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分) (2)请联系实际谈谈怎样让上述精神在青少年身上发扬 光大?(4分) 以积极的态度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1分)积极参 加社会实践活动;(1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从树立爱 国主义思想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 起,从提高自身素质做起,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分)
1.灿烂的中华文化 (1)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 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 发了祖国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P64
(2)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 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P65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 聚力之中。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
知识回顾
1.灿烂的中华文化
(3)中华文化的内容:P65 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中国哲学、 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4)中华文化的特点:P66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5)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地位或作用):P66 中华文化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 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
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一轮复习
自我检测
一、选择题 2.(2010年浙江绍兴)绍兴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始 终流淌在不同时期的绍兴人身上,如:过户不入治水患的大 禹;卧薪尝胆的勾践;心系天下的鲁迅、周恩来;富民强市 的企业家……这种精神的核心是( ) A.自强不息 B.团结统一 C.爱国主义 D.求知创新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三模块文化与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讲义含解析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复习集成块一|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基础自修快通关]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2.中华文化在近代衰微的原因[2](1)内因: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

(2)外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

3.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的要求(1)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辨清:文字≠汉字,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注意:决定文化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和政治。

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和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是外在原因。

1.甲骨文是我国发现最早的文献记录,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后期用于占卜祈祷的文字。

2017年10月30日,我国申报的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的成功入选( )①提供了创新中华文化的成功案例②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③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④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选D 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不是文化创新的体现,①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促进了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②正确;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并没有丰富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③不选;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④正确。

2.中国古代书法不断赋予各种字体独特的审美意蕴,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羁,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

与书法同源的中国画,同样表现出它的独特性,所谓梅兰竹菊的气节、松石的高风,正是艺术人生的写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就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B.我国历史上就有各族文化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传统
C.文化多样性有利于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并促进各自的变迁和发展
D.文化多样性是各民族各自认同的文化基础
解析 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A、D 的说法错误。C 的说法虽然正确,但与题干逻辑不一致。选择 B。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归纳提升: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1)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2)通过文化交流,借鉴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包容 性。 (3)推进文化创新,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时代性。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提高中华文化的力量。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文化交流可以增强两岸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富春山居图》为旷世名作,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正确;“情牵两岸”说明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民族凝聚
力,②④正确;题干未体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排除①。
答案 B
专题知识整合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答案 B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是什么) (1)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 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 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 爱国主义的主题。 (3)时代特征: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见证(表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原因
源 汉字
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远 流 长
史书典籍
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 见证
包容性 (1)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 并蓄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
博 独特性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
大 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
精 深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的理解
温馨提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程)和
博大精深(内涵)。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的特性。 (2)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 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 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 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的不竭力量之 源。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明确常考点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 必要性等。其中,中华文化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中华民族精神是高 考考查的热点。
高考新动向 2011年高考中,增加了对“灿烂的中华文化”这部分知识的考查,选择题 2个,非选择题2个,共计考查4次。对民族精神的考查有所降温,仅考查 了1次,但备考中不能忽视,应该认真掌握。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依据】 2011年高考中,天津文综第5题、广东文综第31题、新课标全 国卷第39题,均涉及到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2009年高考中,各省市密集 考查,命题次数较多。 【调研】 《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幕,旷世名作由此实 现跨越数百年风雨的合璧展出。以此材料为背景考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 长、博大精深。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预测 2] 我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在处理文化问题时,一般实行“文化多元”
的政策,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因俗而治”等;
在宗教方面,也充分利用境内各种宗教来维护社会秩序,不同宗教信徒之
间,基本上能够和睦相处,共生共存。这表明。
()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为什么) (1)理论依据: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维系中华 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 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现实意义:当前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 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依据】 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第39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涉及中华文 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2010年江苏、福建卷均对此知识点进行考查。 【调研】 中华文化如此博大精深,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包容 性。中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一般都坚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原则对 待不同的文化。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预测 1] 2011 年 6 月 1 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晶华富”开幕,情牵两岸的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
由此实现跨越数百年风雨的合璧展出。材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②海峡两岸对中华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
专题知识整合
考点考向研析
热点探究
高考真题演练
限时规范训练
对本专题知识的复习,要注意把握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之 间的联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掌握:一是弘扬中华文化,要注意掌握中 华文化的特点;二是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要注意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 涵,明确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专题知识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