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映衬手法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散文,通过回忆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展现了一位日本医学教授关爱学生、严谨治学的高贵品质。
在文章中,鲁迅运用了映衬手法来突出藤野先生的形象。
首先,鲁迅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的描绘,如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等,展现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这种白描手法使得藤野先生的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
其次,鲁迅通过对比手法,将藤野先生与其他人物进行对比,进一步突显藤野先生的品质。
例如,在文章中,鲁迅描绘了清末留学生的形象,他们盘着辫子,既想学时髦,又想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
通过夸张的手法和揶揄的口吻,鲁迅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与藤野先生的品质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鲁迅还通过自己的心理活动来映衬藤野先生的品质。
在文章中,鲁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这种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之情,从侧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藤野先生》通过外貌描绘、对比手法和心理活动等方式,运用映衬手法突出了藤野先生的形象,展现了一位关爱学生、严谨治学的高贵品质的学者。
藤野先生课文的赏析

藤野先生课文的赏析藤野先生课文的赏析《藤野先生》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在厦门大学时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店铺收集了藤野先生课文的赏析,欢迎阅读。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紧扣藤野先生来刻划,行文缜密,结构严谨。
鲁迅先生留学日本时的中国,正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中国人民也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些国志士,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和人民,远渡重洋,赴先进国家,他们先进的东西,以便学成归来好振兴自己的祖国。
这就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当鲁迅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愿望,抱着“我以我血荐轩辕”之志向,远渡东瀛,来到了东京,目睹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有着说不出的厌恶和心痛。
这些“清国留学生”,全然忘却了灾难深重,困苦不堪的祖国,却在异国风花雪月,安逸享乐。
他们分明是一群附庸风雅,思想腐朽,不学无术的败家子,真是家门不幸。
看到这些人,鲁迅先生就很痛苦,很愤懑,无法安下心来求学。
后来,他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同时,为了自己能潜心求学,学得真本领好报效祖国,就决定到别地地方去,“眼不见心不烦”。
文章开头部分运用了衬托手法,用“清国留学生”来反面衬托鲁迅先生,突出了鲁迅先生可敬可贵的爱国精神。
而正是这爱国的精神,才赢得了藤野先生的关爱与尊重,同时,这又为鲁迅先生到仙台见藤野先生作了铺垫。
在去仙台的路上,鲁迅先生只记得两个地名。
一个是日暮里,一个是水户。
这是为呢?因为“日暮里”这地名,让鲁迅先生很自然地想起唐代诗人崔灏的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也就让鲁迅先生想到了风如磐,任人宰割的祖国,想到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兄弟姐妹,他忧虑,不安,痛苦,也许他还会想到那群不肖子孙和败家子的“清国留学生”,愤激之情充盈于胸际。
而“水户”是明末遗民朱舜水客死的地方。
朱舜水对明王朝一片丹心,誓死效忠明王朝,他这样做,是忠君爱国的体现。
朱舜水的爱国思想,引起了鲁迅先生内心的共鸣,所以,他能记得“水户”这了不起眼的地名。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赏析《藤野先生》课文原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食也不坏。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八年级语文下《藤野先生》内容概括

《藤野先生》内容概括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描述了他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特别是在仙台医专学习的经历。
文章中,鲁迅讲述了自己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的经历,以及藤野先生对他的影响。
在文章开头,鲁迅描述了自己在东京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对“清国留学生”的
不满和失望。
他觉得这些留学生在东京过着恶浊庸俗的生活,不思进取,因此决定离开东京前往仙台。
在仙台,鲁迅遇到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个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人,他对鲁迅非常关心和照顾。
藤野先生替鲁迅改了讲义,“自始至终,都用红笔补了一遍,不但有疏漏之处,而且语法上的疏漏,也一一改正。
”他还
指出鲁迅语法上的一些错误,可见他治学严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解剖学实验非常热心和真诚,甚至在鲁迅因对清国留学生的歧视感到愤慨而想放弃医学时,藤野先生仍然鼓励他继续前进。
然而,鲁迅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医学,转而投身文学事业。
这是因为他在一次观看电影时,发现中国人非常容易被杀戮和欺凌,这使他意识到要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比治疗身体上的创伤更为重要。
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在离开仙台后,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他深深地感激藤野先生的教诲和关心,认为藤野先生的品格是伟大的。
他甚至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
总的来说,《藤野先生》这篇散文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敬重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29张PPT)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作探究
4.藤野先生的作为只是尽到了老师的本分,鲁迅为什么会称他 “伟大” ?
藤野先生的“不可思议” “我虽然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但我所作的只不过是给他添改了一些笔 记。因此被周君尊为唯一的恩师,我自己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合作探究
4.藤野先生的作为只是尽到了老师的本分,鲁迅为什么会称他 “伟大” ?
整体感知
3.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 常见顺序: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转变 、事情发展的先后
东京
仙台
北京
整体感知
4.文章根据地点转变,可划分成三个部分,说说每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3)在东京: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感,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东京见闻(清国留学生赏花、跳舞)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相知、相处、离别)。
关心实习 —— 热情诚恳 尊重学生
了解裹脚 —— 治学严谨 求知若渴
合作探究
3.鲁迅在文中直接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怎样的情感?
感激、怀念、敬佩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 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 文字。
合作探究
1.速读6-10段,找出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见到了怎样 的藤野先生?作者是如何塑造藤野先生的形象的?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 掌故——穿衣服太马虎
学者形象
运用白描手法,结合留级生讲的藤野先生掌故,简单勾 勒出藤野先生生活简朴、专心教学的学者形象。
当时的日本社会
合作探究
4.寿镜吾先生是鲁迅的启蒙恩师,鲁迅为什么不称他“伟大” ?
课文藤野先生缩写500字

课文藤野先生缩写500字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录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通过几个关键生活片段,讲述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经历。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老师,也是日本人。
可他跨越了狭隘的民族偏见,没有因为中日两国当时紧张的关系而歧视鲁迅,反而用心地教导鲁迅,有着高风亮节的品质。
同时,他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严谨致学,不放过任何细节。
不仅如此,藤野先生虽然身为教师,但仍有极强的求知欲,就如,他听说裹脚一事后,便一心想明白怎样的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
藤野先生的优点深深地影响着鲁迅,使他难忘。
同时,也深深触动了我,我不禁反思起自己平常做事时的马虎,学习时的一知半解……这样想来,我还要通过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成功啊!
本文中,鲁迅弃医从文一事也使我感触深受:课堂上,学生们看杀头的视频。
视频中,几名中国人被外国人击杀,可围观的中国人却拍手称快!读到这里,我明白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愿因:中国人精神的愚昧,比肉体的病痛更严重,更需要拯救!
是啊!当时的中国如一盘散沙,人民无法团结一心。
政府更是腐败无能,导致人民毫无民族的使命感。
此时,必须有一个人来拯救他们,使他们团结起来啊!这个人,正式鲁迅!
《藤野先生》一文,深受我的喜爱。
它所讲述的,正是所有人必备的优秀品质啊!我一定要改正我的不足,珍惜当今美好的社会,努力学
习,使未来的祖国更加富强、和谐、美好!。
《藤野先生》故事概括

《藤野先生》故事概括
1、东京见闻: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白天成群结队观赏樱花,晚上学习跳舞,鲁迅非常厌恶,离开东京,来到仙台。
2、仙台医专学医经历:
仙台医专的职员善待鲁迅。
任教骨学的老师藤野先生关心爱护鲁迅:用红笔增添、订正鲁迅讲义中内容脱漏处、文法错误处,耐心纠正鲁迅画的解剖图,担心鲁迅不肯参加解剖实习。
匿名信事件——日本“爱国青年”怀疑鲁迅的成绩,认为是藤野先生把考试内容泄露给鲁迅的。
鲁迅把这件事情告诉藤野先生,与几个同学一起去诘责干事找借口检查鲁迅讲义的无礼,要求他们发布检查结果,这才消灭了流言蜚语。
看电影事件——课余时间,同学们看时事片子,中国人的麻木不仁让鲁迅意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要唤醒中国人,“文艺”是一条途径,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就向藤野先生告别,离开仙台。
3、回国以后的经历:鲁迅回国以后,经常记起藤野先生对自己的热心希望与不倦教诲。
鲁迅把讲义订成3本,作为纪念,可惜迁居时遗失了。
夜间写作疲倦时,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鲁迅就勇气倍增,继续奋笔疾书。
《藤野先生》课文概括

《藤野先生》课文概括一、藤野先生简介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是鲁迅在东京医科大学学习期间的一位教授。
他出生于日本和歌山县,曾在仙台市第一人民医院任职,后升任教授。
藤野先生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藤野先生与鲁迅的交往鲁迅在医科大学学习期间,藤野先生担任了他的解剖学教授。
两人由此相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鲁迅在回忆中提到,藤野先生对教学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经常熬夜备课,甚至在鲁迅考试不及格时也给予了鼓励和支持。
这种关心和照顾让鲁迅深受感动,也激发了他对医学的热爱和追求。
三、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与怀念鲁迅在离开仙台市后,一直怀念着藤野先生。
他在多篇回忆性文章中提到了藤野先生的教诲和人格魅力。
鲁迅认为,藤野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教授,更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
他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并表示愿意为藤野先生的后半生尽一份力。
四、鲁迅的爱国情怀与藤野先生的影响鲁迅在求学期间,深感国家落后、民族危亡之痛。
他曾多次参加爱国运动,并在此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爱国情怀给予了肯定和支持,并鼓励他为民族振兴而努力。
鲁迅曾表示,藤野先生的教诲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藤野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鲁迅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创作过程中深受藤野先生的启发和影响。
藤野先生对鲁迅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的文学作品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鲁迅也曾在文章中提到,藤野先生的教诲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文学的本质和价值。
六、鲁迅对藤野先生及其教学的评价鲁迅在回忆中提到,藤野先生的教学风格非常独特,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湛的医术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鲁迅认为,藤野先生的教学方法不仅对他的学业有很好的帮助,而且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藤野先生的教学风格和医术水平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的《藤野先生》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写的文章有哪些?(学生回忆回答,教师肯定归纳)现在我们再学习鲁迅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学生回答,由教师归纳明确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朝”读“zhao”,“早晨”的意思,这表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
我们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这个集子。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藉贯。
3.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段。
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
鲁迅到日本留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进,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
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
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以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了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友谊。
二、学习指导: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在阅读时1.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阅读课文可请学生范读或老师范读,大家边听边看边想,但一定要有情感。
还可以用放课文录音的方法进行)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
三、阅读完毕,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归纳,提示要点: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的没有的注释。
1)绯红(fei):鲜红2)宛如:好像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4)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代的人c 大礼后遗留下来的人民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6)陌(mo)生:不熟悉7)不逊(xu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8)畸(ji)形:不正常的形状9)匿名(ni):不具名或隐藏赵名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11)杳(ya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12)瞥见(pie)很快地看一下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14)喝彩(he):大声叫好15)决意:拿定主意16)发髻(ji):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3)变换了三个地点:a“我”在东京b“我”在仙台c“我”离开仙台后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
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5)段落层次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
全文38段可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写我在东京的见闻感受及转到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6)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从文的原因。
第三部分(36-38)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四、研习课文第一部分: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的?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议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子盘在头上,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
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看看”。
这也就是作者想要离开东京去原因。
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这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
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埋下了伏笔。
板书段意:写“我”在见到藤野先生的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以及离开东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
五、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检查作业,复习第一部分研习的内容要点。
二、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
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
第三层(24-31)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第四层(32-35)写作者离开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三、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的内容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的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居然”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都是归纳,明确要点: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者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
“水户”则是反清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
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达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
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
“物以稀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
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地对比4.“居然睡安稳了”中“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
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对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
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层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四、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学生快速诵读说明文的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重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归纳,明确: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俭朴的崇高品德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
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1)检查添改讲义----表现了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2)指出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他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3)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他正直无私,真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
表现了他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高尚品质。
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忱地教育鲁迅的原因板书第二层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五、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内容指导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仔细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从文?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明确: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
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
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
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结合课文注释,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作者这样做的原因: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有解救病人肉体上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道德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
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分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问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