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文件码率与大小计算
视频码率计算公式

视频码率计算公式【码率】(kbps)=【⽂件⼤⼩】(字节 )X8 /【时间】(秒)/1000帧率 指的是单位时间显⽰的帧数⽬,单位是每秒的帧数(fps)。
帧率⾼于16的时候,就会认为是连贯的,⼀般来说30fps就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将性能提升⾄60fps则可以明显提升交互感和逼真感,但是⼀般来说超过75fps⼀般就不容易察觉到有明显的流畅度提升了。
视频常规尺⼨320×240352×240352×288384×288480×480480×576640×368640×480704×480704×576720×480720×5761280×720视频格式●AVI格式 :它的英⽂全称为Audio Video Interleaved,即⾳频视频交错格式。
它于1992年被Microsoft公司推出,随Windows3.1⼀起被⼈们所认识和熟知。
所谓“⾳频视频交错”,就是可以将视频和⾳频交织在⼀起进⾏同步播放。
这种视频格式的优点是图像质量好,可以跨多个平台使⽤,其缺点是体积过于庞⼤ ,⽽且更加糟糕的是压缩标准不统⼀ ,最普遍的现象就是⾼版本Windows媒体播放器播放不了采⽤早期编码编辑的AVI格式视频,⽽低版本Windows媒体播放器⼜播放不了采⽤最新编码编辑的AVI格式视频,所以我们在进⾏⼀些AVI 格式的视频播放时常会出现由于视频编码问题⽽造成的视频不能播放或即使能够播放,但存在不能调节播放进度和播放时只有声⾳没有图像等⼀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如果⽤户在进⾏AVI格式的视频播放时遇到了这些问题,可以通过下载相应的解码器来解决。
●nAVI格式:nAVI是newAVI的缩写,是⼀个名为ShadowRealm的地下组织发展起来的⼀种新视频格式(与我们上⾯所说的AVI格式没有太⼤联系)。
它是由Microsoft ASF压缩算法的修改⽽来的,但是⼜与下⾯介绍的⽹络影像视频中的ASF视频格式有所区别,它以牺牲原有ASF视频⽂件视频“流”特性为代价⽽通过增加帧率来⼤幅提⾼ASF视频⽂件的清晰度。
音视频编码一些参数解析:码流、码率、比特率、帧速率、分辨率、高清的区别

⾳视频编码⼀些参数解析:码流、码率、⽐特率、帧速率、分辨率、⾼清的区别GOP/ 码流 /码率 / ⽐特率 / 帧速率 / 分辨率GOP(Group of picture)关键帧的周期,也就是两个IDR帧之间的距离,⼀个帧组的最⼤帧数,⼀般的⾼视频质量⽽⾔,每⼀秒视频⾄少需要使⽤ 1 个关键帧。
增加关键帧个数可改善质量,但是同时增加带宽和⽹络负载。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提⾼GOP值来提⾼图像质量是有限度的,在遇到场景切换的情况时,H.264编码器会⾃动强制插⼊⼀个I帧,此时实际的GOP值被缩短了。
另⼀⽅⾯,在⼀个GOP中,P、B帧是由I帧预测得到的,当I帧的图像质量⽐较差时,会影响到⼀个GOP中后续P、B帧的图像质量,直到下⼀个GOP开始才有可能得以恢复,所以GOP值也不宜设置过⼤。
同时,由于P、B帧的复杂度⼤于I帧,所以过多的P、B帧会影响编码效率,使编码效率降低。
另外,过长的GOP还会影响Seek操作的响应速度,由于P、B帧是由前⾯的I或P帧预测得到的,所以Seek操作需要直接定位,解码某⼀个P或B帧时,需要先解码得到本GOP内的I帧及之前的N个预测帧才可以,GOP值越长,需要解码的预测帧就越多,seek响应的时间也越长。
CABAC/CAVLCH.264/AVC标准中两种熵编码⽅法,CABAC叫⾃适应⼆进制算数编码,CAVLC叫前后⾃适应可变长度编码,CABAC:是⼀种⽆损编码⽅式,画质好,X264就会舍弃⼀些较⼩的DCT系数,码率降低,可以将码率再降低10-15%(特别是在⾼码率情况下),会降低编码和解码的速速。
CAVLC将占⽤更少的CPU资源,但会影响压缩性能。
帧:当采样视频信号时,如果是通过逐⾏扫描,那么得到的信号就是⼀帧图像,通常帧频为25帧每秒(PAL制)、30帧每秒(NTSC 制);场:当采样视频信号时,如果是通过隔⾏扫描(奇、偶数⾏),那么⼀帧图像就被分成了两场,通常场频为50Hz(PAL制)、60Hz(NTSC制);帧频、场频的由来:最早由于抗⼲扰和滤波技术的限制,电视图像的场频通常与电⽹频率(交流电)相⼀致,于是根据各地交流电频率不同就有了欧洲和中国等PAL制的50Hz和北美等NTSC制的60Hz,但是现在并没有这样的限制了,帧频可以和场频⼀样,或者场频可以更⾼。
视频存储容量的计算

视频存储容量的计算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视频存储总容量的计算
视频存储容量的计算公式如下:
容量 = 码流/8 ×视频路数×监控天数× 24小时× 3600秒
注:码流是以Mbps或Kbps为单位,码流除以8是把码流从bit转换为byte,结果相应的是MB或KB。
按计算公式,以一个中小规模的例子计算:
500路监控路数,2Mbps D1格式,数据存储30天,需要的存储容量:
2Mbps/8 × 500路× 30天× 24小时× 3600秒/1024/1024 ≈ 300TB
存储空间单位换算:1TB = 1024GB = 1024 × 1024MB = 1024 × 1024 × 1024KB = 1,073,741,824Byte 硬盘容量单位换算:1TB = 1000GB = 1000 × 1000MB = 1000 × 1000 × 1000KB = 1,000,000,000Byte
基本的算法是:【码率】(kbps)=【文件大小()】X8/【时间(秒)】/1024
码流(Data 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他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所以应该是一样的,只是称谓不同。
码率

码率目录定义码率计算公式码率几点原则视频码率技术比例编辑本段定义码率就是数据传输时单位时间传送的数据位数,一般我们用的单位是kbps即千位每秒。
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取样率,单位时间内取样率越大,精度就越高,处理出来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也就是说画面的细节就越丰富。
但是文件体积与取样率是成正比的,所以几乎所有的编码格式重视的都是如何用最低的码率达到最少的失真,围绕这个核心衍生出来的cbr(固定码率)与vbr(可变码率),都是在这方面做的文章,不过事情总不是绝对的,从音频方面来说,码率越高,被压缩的比例越小,音质损失越小,与音源的音质越接近。
平均码率:通常是指数字音乐或者视频的平均码率。
例如如果说一个MP3文件的平均码率是 128kbps,就是说,平均而言,每秒钟有128,000比特被传输/解码。
码率并不是衡量音频/视频质量的唯一标准,例如一些其它的格式,比如wma 和ogg格式都可以在和mp3文件同样的平均码率下提供更好的声音质量。
abr是以一个平均数值来处理mp3,结果你就会看到你所指定的码率(例如222KBPS)是作为当前播放器解压的首选,而恒定码率就只是以固定的压缩比压缩文件。
码流 x 时间 = 总容量这里要注意的是码流的单位,1 byte (B) = 8 bits (b),我们计算机上文件的容量K/M,都是指B;1 Kilobyte(K/KB)=2^10 bytes=1,024 bytes 千字节;1 Megabyte(M/MB)=2^20 bytes=1,048,576 bytes 兆字节;所以如果用的bits/s的码流计算容量记得要除8。
编辑本段码率计算公式基本的算法是:文件体积=时间X码率/8这里时间单位是秒,码率除以8,就不用说了。
举例,D5的碟,容量4.3G,考虑到音频的不同格式,占用一定的空间,姑且算为600M,视频文件应不大于3.7G,视频长度100分钟(6000秒),计算结果:码率应为4900K。
码流换算

例如:8路硬盘录像机,视音频录像,采用512Kbps定码流,每天定时录像12小时,录像资料保留15天,计算公式如下:每小时录像文件大小=512×3600÷8÷1024=225MB硬盘录像机所需硬盘容量=225×8×12×15=324000MB≈320GB各种分辨率下采用什么样的码流可以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一般的硬盘录像机都支持多种分辨率,我们一般使用CIF、DCIF、D1三种。
在不同的视频分辨率下,我们建议用户采用如下码流设置方式CIF:512Kbps,在变码率设置下图像质量选择“较好”或“次好”DCIF:768Kbps,在变码率设置下图像质量选择“较好”或“次好”D1:2Mbps,在变码率设置下图像质量选择“较好”或“次好”如何进行硬盘容量的计算每小时录像文件大小计算公式:码流大小×3600÷8÷1024= MB/小时硬盘录像机硬盘容量计算遵循以下公式:每小时录像文件大小×每天录像时间×硬盘录像机路数×需要保存的天数例如:8路硬盘录像机,视音频录像,采用512Kbps定码流,每天定时录像12小时,录像资料保留15天,计算公式如下:每小时录像文件大小=512×3600÷8÷1024=225MB硬盘录像机所需硬盘容量=225×8×12×15=324000MB≈320GB音频码流为固定16kbps,每小时所占容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注:为什么除以8,其实很简单,我们计算的是硬盘容量,硬盘容量是以多少兆字节为单位的,而“码流大小×3600”计算出来的是多少比特,一字节(byte)等于8比特(bits),换算成兆字节就要÷8÷1024了。
目前国内主流的硬盘录像机采用两种分辨率:CIF和D1。
硬盘录像机常见的路数有1路、2路、4路、8路、9路、12路和16路。
录像容量计算,不容错过

录像容量计算一、录像容量介绍录像存储时间与您设置的码率上限和硬盘存储容量两者直接相关。
一般分辨率越高,码率上限也需要越大。
一般针对H.264编码的设备,推荐码率上限如下:130W的摄像头一般是2M,即2048Kbps;200W的摄像头一般是4M,即4096Kbps;300W的摄像头一般是6M,即6144Kbps。
二、录像容量计算单通道录像文件大小计算公式如下:文件大小(Gbps)=码流(Kbps)÷8×3600×每天录像时间(hour)÷1024÷1024 您也可以大致进行估算举例说明1)在码率上限数值为512K的情况下,1个通道,1天(24小时)的情况下存储空间为5.27G。
2)那么,您可以按照具体的码流上限乘以对应的系数(几倍)。
3)如果您的码率上限是2048K(即512K的4倍),那么就是5.27G乘以4倍等于21.09G左右。
估算结果如果摄像机采用H.264编码(按一个摄像机一天24小时录像)100W,130W像素约21G ,200W像素约42G,300W像素约63G。
如果摄像机采用H.265方式编码(按一个摄像机一天24小时录像)100W、130W像素约15G, 200W像素约20G ,300W像素约30G ,400W像素约40G。
三、知识点,不容忽略码率上限1)这边的码率上限指的是设备的主码流码率上限,因为录像一般是按照主码流来进行录像的;2)如上介绍的码率上限,只是推荐码率上限,您也可以根据您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定码率和变码率定码率:实际码率在码率上限的值左右上下浮动;变码率:根据您照射场景的复杂度,灵活调整码率上限值,推荐设置成变码率;录像容量由于实际码率存在浮动和其他不确定因素,实际录像容量存储肯定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复合流复合流包含了视频+音频,由于音频码率上限比较小,基本可以按照如上通用计算。
硬盘容量硬盘格式化后会比原容量小一些,请以硬盘管理的实际显示容量为准。
监控录像(视频)文件大小计算

监控录像(视频)文件大小计算视频监控系统的前端摄像机分辨率从初的CIF,一直发展到现在的4K,存储和带宽成本不断攀升。
视频编码技术也不断发生变化,同样图像质量下,H.265的码率只有H.264的一半,说明使用H.265编码的录像文件大小为H.264的一半。
那在监控系统中怎么算视频文件的大小及录像硬盘需要容量?1.文件大小计算公式文件大小= 时长×码率÷8或者(音频码率+视频码率)÷8×时长(说明:文件大小单位为kB,码率的单位为Kb /s,时长单位为秒。
)1.1码流码流(Data Rate,也叫码率)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即:每秒传送的比特数(bit)),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我们用的单位是Kb/s或者Mb/s。
一般来说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码流越大,说明单位时间内取样率越大,数据流,精度就越高,处理出来的文件就越接近原始文件,图像质量越好,画质越清晰,要求播放设备的解码能力也越高。
常见的录像文件格式的码流:QCIF 256kbPS,CIF 512kbps,DCIF 768kbps,4CIF 1536KBPS,D12048kbps,720P 3096kbps,1080P 4096kbps。
1.2单个通道录像文件大小每小时单个通道录像文件大小(单位MB/小时)=码率大小×3600(1小时3600秒)÷8÷10242.分辨率视频分辨率是指视频成像产品所成图像的大小或尺寸。
常见的视像分辨率有352×288,176×144,640×480,1024×768。
在成像的两组数字中,前者为图片长度,后者为图片的宽度,两者相乘得出的是图片的像素,长宽比一般为4:3。
目前监控行业中主要使用Qcif(176×144)、CIF(352×288)、HALF D1(704×288)、D1(704×576)等几种分辨率。
已知码率和时长,求视频、音频大小

每小时大小 0.43 0.64 4.39 6.59 9.67 21.97 0.99 GB GB GB GB GB 439.45 MB 659.18 MB 4500.00 MB 6750.00 MB 9900.00 MB
MB 112.50 MB 165.00
180000.00 MB 375.00 8085.94 MB 16.85
1000 kbps 480.0 分钟 1500 kbps 480.0 分钟 10240 kbps 480.0 分钟 15360 kbps 480.0 分钟 22528 kbps 480.0 分钟 51200 kbps 480.0 分钟 2300 kbps 480.0 分钟
黄色底纹为常用码率 蓝色底纹内容可手动输入
绿色字体内容为自动计算
已知视频大小和时长,求kbps: 视频文件大小 视频分钟数 3.5 GB 128 分钟
kbps 34 36000.00 54000.00 79200.00 MB MB MB
每分钟大小 7.32 10.99 75.00 MB MB MB MB MB MB MB
已知码率估算文件大小: 画质简述 普通清晰电影 普通高清电影 NVIDIA ShadowPlay Ingame最低 10Mbps NVIDIA ShadowPlay Ingame低质 15Mbps NVIDIA ShadowPlay Ingame中质 22Mbps NVIDIA ShadowPlay Ingame高质 50Mbps 手动输入码率 码率 480.0 分钟 → 估算大小 3.43 GB 5.15 GB 35.16 GB 52.73 GB 77.34 GB 175.78 GB 7.90 GB
GB 22500.00 MB GB 1010.74 M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视频文件码率与大小计算
编码率/比特率直接与文件体积有关。
且编码率与编码格式配合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视频文件是否清晰。
在视频编码领域,比特率常翻译为编码率,单位是Kbps,例如800Kbps
其中, 1K=1024 1M=1024K
b 为比特(bit)这个就是电脑文件大小的计量单位,1KB=8Kb,区分大小写,B代表字节(Byte) s 为秒(second) p 为每(per)以800kbps来编码表示经过编码后的数据每秒钟需要用800K比特来表示。
1MB=8Mb=1024KB=8192Kb
Windows系统文件大小经常用B(字节)为单位表示,但网络运营商则用b(比特),也就是为什么2Mb速度宽带在电脑上显示速度最快只有约256KB的原因,网络运营商宣传网速的时候省略了计量单位。
完整的视频文件是由音频流与视频流2个部分组成的,音频和视频分别使用的是不同的编码率,因此一个视频文件的最终技术大小的编码率是音频编码率+视频编码率。
例如一个音频编码率为128Kbps,视频编码率为800Kbps的文件,其总编码率为928Kbps,意思是经过编码后的数据每秒钟需要用928K比特来表示。
了解了编码率的含义以后,根据视频播放时间长度,就不难了解和计算出最终文件的大小。
编码率也高,视频播放时间越长,文
件体积就越大。
不是分辨率越大文件就越大,只是一般情况下,为了保证清晰度,较高的分辨率需要较高的编码率配合,所以使人产生分辨率越大的视频文件体积越大的感觉。
计算输出文件大小公式:
(音频编码率(Kbit为单位)/8 + 视频编码率(Kbit为单位)/8)× 影片总长度(秒为单位)= 文件大小(MB为单位)
这样以后大家就能精确的控制输出文件大小了。
例:有一个1.5小时(5400秒)的影片,希望转换后文件大小刚好为700M
计算方法如下:
700×8÷5400×1024≈1061Kbps
意思是只要音频编码率加上视频编码率之和为1061Kb,则1个半小时的影片转换后文件体积大小刚好为700M。
至于音频编码率和视频编码率具体如何设置,就看选择的编码格式和个人喜好了,只要2者之和为1061即可。
如可以设置为视频编码格式H264,视频编码率900 Kbps,音频编码格式AAC,编码率161 Kbps。
与文件体积大小有关的码率是指的平均码率,因此,不论是使用固定比特一次编码方式还是使用二次(多次)动态编码方式,都是可以保证文件大小的。
只有使用基于质量编码的方式的时候,文件大小才不可控制。
编码格式有很多种,在技术不断进步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的用途,产生了各种编码格式。
不同编码格式的压缩率不一样,且有各自的特点,有些在低码率情况下能保持较高的画面质量,但在高码率情况下反而画面质量提示不大,有些适合在高码率情况下保持高清晰度画面,但可能在低码率情况下效果不佳。
介绍常见的几种。
RMVB/RM在制定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网络传播,目的在于利用不快的网速传播视觉可以接受的画面质量。
因此,RMVB/RM编码格式的特点是较低码率下能获得较好的视频质量。
但高码率的情况下反不如其他编码格式。
同样是RM/RMVB后缀的文件,其内部编码格式细分还有R8/R9/R10等,但总的来说,上面所说的特点依然是存在的。
只是压缩率更高了,因此RMVB没人用在高清编码领域。
RMVB追求的是高压缩率,能接受的画面质量,所以经常压缩掉一些不容易注意的细节。
初看画面不错,细看就发现画面不锐利,层次不分明,总给人一直模糊的感觉。
RMVB/RM后缀文件的音频编码部分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声音压缩率很高,但只是能听,不要奢望达到声音动听的境界。
RMVB的流行,一是因为REAL的这种格式适合低速网络的传播,能以较小的文件体积获得可以接受的画面质量。
二是随着RMVB 的使用,开始出现功能比较完善的转码软件和解决方案,方便了视频爱好者,扩大了影片来源。
但随着网速越来越快,H264等更好的编码器出现,同时也因为RMVB不适合高清视频制作,且
若对于其他硬件厂家希望支持RMVB/RM格式,就必须向REAL公司支付相当昂贵的专利费,导致很多硬件厂商放弃了对RMVB文件的支持。
RMVB的文件已经不是以前那种完全压倒性的优势了。
现在网络传播的视频文件已经很多都是AVI、MKV、MP4、3GP等后缀了。
其中MKV等多用于高清视频文件,MP4、3GP等多用于手机和便携式设备等领域,AVI则使用范围更加广,不但在高清晰度视频文件中有AVI文件,在便携式设备领域也有AVI使用。
VCD用的视频编码格式为MPEG1,DVD则为MPEG2,VCD和DVD都主要用于家庭影音播放,而且一般来说,VCD用MPEG1编码为固定码率编码。
DVD可以支持动态码率的MPEG2编码。
为了能保证激烈变化画面时的清晰度,其默认编码率都较高,VCD 标准编码率1152Kbps,DVD开放些,根据影片播放时间,常设置为5000 Kbps -8000 Kbps之间,在不浪费DVD碟容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使用较高的码率获得更高的清晰度。
MPEG1和MPEG2在超低码率情况效果不佳,且过分提高码率,画面效果带来的提示也不明显。
而MKV则以H.264编码,用于高清视频,1080p的画面达到了30Mbps的码率。
当然不经过压缩文件的计算公式又不同:
声音为,数据量(位/秒)= (采样频率(Hz)*采样位数(bit)*声道数)
其中,单声道的声道数为1,立体声的声道数为2。
数据量*时间/8=文件总字节
例如CD即为未经压缩的音频文件,采样44.1k,16位,双声道。
数据量=44.1*16*2=1411kb/1024=1.38Mb,一般的MP3压缩后为128kbps
如果以一张CD放一个小时计算的话,CD总量=
1.38*3600/8=621MB,当然CD大约放1小时多点,顶多也就700MB。
图象应该是,数据量(位/秒)= (画面尺寸*彩色位数(bit)*帧数)
数据量*时间/8=文件总字节
例如2分钟,25帧/秒,640×480分辨率,24位真彩色数字视频的不压缩的数据量约为,数据量=640x480x24*25=184320Kb=180Mb,而VCD、MKV标准编码率(加上音频)分别为1152Kbps和
30Mbps(1080p高清)
2分钟文件字节=180Mbx120/8=2700000KB=2636.71875MB=
2.57GB,而压缩后一部90分钟高质量DVD电影可以达到9G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