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精选6篇)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精选6篇)《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篇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教案(一)教学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二)教学难点1.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2.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三)知识结构一.宰相制度的废除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1.背景①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导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
②明初在中央设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76年,明太祖废除总揽地方军政大权的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
三司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过程①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了丞相胡惟庸。
②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③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被告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易错点】中国历史上延续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易错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使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易错点】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确立和结束的时间分别是在:秦朝(秦始皇——赢政)、明朝(明太祖——朱元璋)。
例题:我国古代丞相一职的设立和废除体现了( b )a.国家统一的需要b。
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c。
权力相互制约的需要 d。
政令统一的需要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难以应付。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但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圧众臣。
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案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目标】认识明清强化皇权的举措【自主学习】A.基础知识梳理一、明朝为强化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一)措施1.明太祖裁撤,废除,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2.明太祖设,仅备顾问兼协理章奏,并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设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后来,地位逐渐上升,阁臣有了权,最后再由皇帝“批红”。
(二)影响:中国历史上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二、清朝立国之初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而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
议政王大臣会议职权作用如何?后来那一机构的设置削弱了它的地位?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处理重要的军国大事,它作出的重要决定,皇帝也要服从。
后来,军机处的设置改变了这种局面。
三、清朝的军机处设置于何时?最初设置的目的何在?后来职权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一)时间及目的设立于清年间,当时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立。
(二)职权军机大臣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不断扩大。
虽然职权不断扩大,但本身品级,只能。
(三)作用1.简化了,提高了。
2.完全听命于,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因此标志着。
四、怎样看待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自唐宋以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显表现出的特点。
专制皇权的强化,虽有可能提高,但却导致,将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B.自学存疑【巩固练习】A类题(下列题目,你必须认真完成)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一直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的基本解决是在()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2.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
下图为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3.明太祖废丞相、撤中书省的目的是()A.健全地方职能 B.厉行思想控制C.监视官吏百姓 D.强化君主专制4.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C清顺治时D.清康熙时5.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高中历史 1.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一

教学设计:《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教学目标设计本案例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知识和能力:识记:废丞相、设三司、权分六部;内阁制的创立;军机处的设立。
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
运用:探究中西方社会君主制度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以史料研习、观点辩论、中外历史比较等形式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探究历史的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明清时代君主专制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二、教学内容分析1、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编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本课的内容标准是:“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课教材依据此标准编写,内容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讲授1课时。
《标准》虽然只列出了内阁、军机处的设置和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三个知识点,但明朝内阁的设置缘起于宰相制度的废除,而讲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又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事实,因此本课设置了“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军机处的设立”三个子目,即把第一个知识点扩展为两目内容,后两个知识点归并为一个子目。
2、本课内容在学习模块中的地位。
本单元共有4课,内容跨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社会发展阶段。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
其突出特点是你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本课内容在必修一模块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方面,它是对前面知识的总结和升华,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归纳与概括,只有在认真回顾和分析前面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另一方面,本课在论述清代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时,又通过中西政体的比较,得出当时中国社会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的结论,从而为下一单元讲述“列强武装侵略于中国人民的反抗”的内容埋下伏笔,使两个单元自然地衔接起来。
历史必修ⅰ人教版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

课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型新授课编制人编号G1-1-1.4学生姓名等级评价审核人时间9、12一、课程标准: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重难点分析: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三、自学导航:1、自主学习: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律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一)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1)废除宰相制度:A、明初沿袭元朝,中央设立中书省,但元朝_____权势过重,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存有戒心。
B、1376年,明太祖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 ,从而把地方权力集中到_____,_____的权限扩大,_____与相权的矛盾更加突出。
C、________擅权乱政,朱元璋大权旁落,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
同时,裁撤中书省,废除_____ ,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并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_______制度宣告结束,________进一步加强。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2)确立内阁制度:奠基——明太祖设立_______________(侍从顾问)废丞相后,全国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政务繁多。
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设立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作顾问,协助理政,但很少能参与决策,一切大事仍由皇帝亲自主持。
确立——明____祖确立_____________(参与机务)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__权。
全盛——明神宗: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拓展延伸——明朝太监乱政】明朝皇帝一天要上三次朝——早朝、午朝、晚朝。
皇帝黎明就得起床,太阳出来才下朝。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亲手打过天下的人,精力旺盛。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 副本

第四课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导学案【使用说明】1、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课文,不明白的知识用红笔勾画出来。
2、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学习目标】1、知道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并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的过程。
2、理解明朝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和明清加强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知识衔接】明朝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起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然而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仍然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
因此,明内阁只是皇帝为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其他手段如厂卫制度:东厂、西厂、锦衣卫;八股取士等),所以,阁员与以前的宰相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有明朝第一首辅之称的张居正在自己死后就落得个籍没(抄家等)的下场。
一、自主学习(一)宰相制度的废除和内阁的出现 1、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宰相制度妨碍了 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诛杀胡惟庸;废 ,权分 ,直接对 负责;并下令,废丞相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影响: 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出现 (1(2(3)性质:明朝内阁始终不是 ,只是 。
思考1:你如何看待明朝内阁? 它与近代西方内阁有无区别? (二)军机处的设立 1、康熙帝加强皇权(1)原因: 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康熙帝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 ,参与 。
(3)影响: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 ,最后集权于 。
2、雍正帝设军机处(1)设立:雍正年间,为 而设置军机处。
(2)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军机大臣 ,但都由 ;办事简、速、密。
(3)职能: ,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4)影响:军机处的设置,提高了 ;君主专制 ; 进一步得到巩固。
思考2: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学案

第一单元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姓名:班级:编号:04目标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问题探究】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解题关键: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内因与外因。
思路引领:结合前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宰相制度的作用,说明外因。
结合明朝建立的社会背景,说明内因。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解题关键:清朝军机大臣的职权。
)思路引领:清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设置军机处的原因。
【课堂训练】1.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A.提高办事效率B.强化君主专制C.让“群臣”监督皇帝D.精简政府机构2.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阅读下列图文,回答问题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材料三: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
阁票用本、纸、小帖、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即在文书上面用朱字。
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正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材料四明代殿阁大学士(1)材料一中“已成之法”主要指什么?产生了什么影响。
废宰相,权分六部。
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高中历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知识结构:二、课堂思考与讨论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明太祖为巩固统治。
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
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材料解析题材料一、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材料二、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操权柄,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但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社会兴衰维系于皇帝个人素质;便利了君主独裁专制。
3、什么是内阁?内阁的职能在明朝有过哪些变化?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
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①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②明太祖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很少能参与政事。
明成祖内阁大学士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③历史上宰相是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
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不能对皇权起到真正制约作用。
张居正改革虽有成效,但触犯官僚地主利益,引起皇帝不满,死后被抄家、夺官。
4、清朝前期是怎样把君主专制推向顶峰的?如何评价?(1)清初,设内阁、置六部,但仍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限制。
康熙时,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
相互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一人裁决,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内阁形同虚设,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课标解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
理解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知识梳理三、课堂拓展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围绕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不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两大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如何评价这一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的作用?答:1、积极:政治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大一统有利于抵御外来的侵略,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经济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2、局限:政治上,君主专制带来了统治上的腐朽;经济上,明清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上,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中西方交流。
四、巩固练习 阅读下列材料: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背景:清初,设 ,妨碍了 ,会导致 。
2、过程:明太祖诛杀 同时裁撤 ,以 分理全国政务, 对 负责。
3、影响:秦以来实行的 宣告废除; 进一步 。
废宰相 设内阁 明:废宰相,设内阁 1、背景:丞相废除后,全国政务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 。
2、过程:①明太祖设置 作为 ,帮助他处理政务,但他们很少能 ,一切大事仍由 主持。
②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 ,入值文渊阁, 皇帝,并开始 , “ ”出现。
③后来,内阁地位 ,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 , 权压众臣。
3、特点:内阁不是 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 的 。
阁臣的 由 决定, 依 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 。
清:军机处1、背景:清初,设内阁,但军国机要由 定夺,皇权受到 。
2、过程:雍正帝为处理西北军务在宫内设置 。
3、内容:①军机大臣都是 ,每日接受皇帝召见 ,军国大事由 裁决。
②军机大臣按照 将诏令拟写成文,经 ,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 。
4、影响:提高了 ;全国的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得到巩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案【课标点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 不稳、内乱屡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_ :同时,裁撤______ 和________ ,以_______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 进一步加强。
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知能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1)________________ 明太祖设置: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________________ “内阁”出现: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内阁的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 O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______ 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儿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 ,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 ,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2.设置_______ 时为办理西北军务,乂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3.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核心突破】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345672019-08-08【课标点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 不稳、内乱屡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 :同时,裁撤______ 和________ ,以______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 进一步加强。
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知能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1)_________________ 明太祖设置 :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_______________ “内阁”出现: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由此出现。
3.内阁的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 。
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______ 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儿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釆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 ,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 ,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2.设置_______ 时为办理西北军务,乂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3.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核心突破】1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345672019-08-08【课标点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自主认知】知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1)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______ 不稳、内乱屡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初沿袭元朝制度,明太祖认为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这样,地方权力就集中到中央。
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也随之扩大。
2.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_______ :同时,裁撤______ 和________ ,以_______ 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3.影响:①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②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③使中国历史上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延续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___________ 进一步加强。
④但是废宰相,过分集权于皇帝,造成了明中期以后的太监乱政知能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1)_________________ 明太祖设置: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这些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事,一切大事仍由明太祖亲自主持。
(2)_______________ “内阁”出现: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山此出现。
3.内阁的发展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______ O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
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
______ 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儿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________ 。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知能三军机处的设立1.背景;(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
但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构是________ ,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设置南书房,三足鼎立扩大皇权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______ ,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
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
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加强了君权。
2.设置________ 时为办理西北军务,乂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__________ ,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
这样,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
3.影响(1)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2)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核心突破】1.从汉至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始终隐含着哪两对基本矛盾?其发展趋势是什么?为解决这两对矛盾,明初是怎样解决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345672019-08-08【课标点击】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