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上记承天寺夜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文言文上记承天寺夜游

上一页 下一页
2中02考0年 语中 文考 古语 诗文古 阅诗 读文 复阅 习读 课复 件习 :课件 内 : 文课 言内 文 文 上言 记文 承 天寺8上夜 游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问题2: 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参考答案: 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 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③感慨世人忙于 名利而无闲顾及良辰美景。
【评析:文章通过写月夜访友赏月,传达了作 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上一页 下一页
思维导图
上一页 下一页
基础知识
一词多义 寻(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副词,只是)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副词,只)
上一页 下一页
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思念)
上一页 下一页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 上记承 天寺夜 游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课内 文言文 上记承 天寺夜 游
理解默写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 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影也。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上一页 下一页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2020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复习课件 :课内 文言文 8上 15. 记承天寺夜游(共36张PPT)
(二)相信自己:书面翻译以下重点句子。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门内,(十分美好,)(于是我)高 兴地起身出行。 2.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
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中考模拟
1、下面对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罢了
.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
思想内容
1.选出加下划线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欣然起行/行阵和睦
B.臣本布衣/本小利微
C.京中有善口技者/心怀不善 D.念无与乐者/念念不忘
2.选出加下划线词语含义不同的一组是( B ) A.相与步于中庭/飞鸟相与还
B.相与步于中庭/寸步不离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2)寻病终
(不久)
2.古今异义
(1)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想到
今义:思念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
今义:但是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罢了
今义:耳朵
3、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于中庭步(介词后置)
重点句子
1、欣然起行。 高兴地起身走出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乐的人。 3、怀民亦未寝。 怀民也没有睡。 4、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两人)一起到院子中散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里还有水藻和荇 菜互相交错,原来是竹子 和柏树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记承天寺夜游》ppt课件(6页)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 (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 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超脱、豁达、鄙视、愤懑、自嘲
闲人:①清闲的人(贬官)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②有闲情雅致的人 →赏月的欣喜、漫
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只有具有闲情雅致的人,才能欣赏出景色的 美妙,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忙着追求, 忙着工作,迷失在富贵中,迷失在物欲横流 中,而忽略了自己身边美丽的风景。丢掉了 那一份闲情雅致。
(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和翠 柏?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全文共分三层,请用四字短语简要概括。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夜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品读课文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全文小结
记 记叙 ——寻伴夜游

天 寺
描写 ——庭中月色

游 抒情 ——月下感叹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悲凉
随缘自适 自我排遣 的 乐观
你从文中悟出了怎样的哲理?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者耳。 只要放宽心态,美丽无处不在。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28页PPT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苏联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件资料讲解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记承天寺夜游背诵用(共20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背诵用(共20张PPT)
第2页,共20页。
苏东坡的黄州
❖ 苏东坡在黄州生活四年又四月,计作诗220首 ,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 合计740篇,是他文学成就的顶峰时期。在 这里,他以秀美的山水为知音,启迪灵感 ,张扬个性,抒写灵性。满腹锦绣既然不 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化作光耀千古的 文明华章。
第3页,共20页。
苏轼 一是哪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
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
❖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 三个月,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 文章,苏轼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 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 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 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出狱以后,苏轼被 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 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 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 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 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苏轼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两句一正写,一侧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ppt课件

古往今来,月 亮是古代文学 的重要意象之 一,描写月亮 的文学作品不 计其数。大家 想一想,你能 举出你学过的 古诗词中含有 “月”的诗句 吗?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
❖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
❖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 月何时照我还。 ………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洵、 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欧阳修,唐朝的韩愈、柳 宗元。
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 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 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 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 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那天夜晚,
我正要脱衣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我(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 地动身出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重点字词:
5.念:想。 6.乐:名词动用,游乐。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
人。 8.遂:连词,于是,就。 9.至:到。 10.寻:பைடு நூலகம்找。
❖ 译文:
❖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 游览作乐的人,
我 能
行 !
归纳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文学常识 三苏
唐宋八大家
① 解、户、念、寝、步 ;
重点字词 与乐、遂、亦、相与、于
②空明、交横;盖
③文言虚词:但、而、何
古今异义:但、闲人
词类活用:乐(名词动用)
先理解, 后记忆, 多回顾, 效率高。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45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课件(45张PPT)
1
“闲人”的理解?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 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清闲之人,指自己当时“有职无权”的 境况,是对自己作为闲官的一种自嘲; 2、旷达乐观、安闲自适人,天下不乏良辰 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能够寄情 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 ; 3、不汲汲于名利的人,慨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
辜负了美景的,而自己能够安然赏此美景;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 法四大家”
•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 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 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 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 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 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 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 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翻译下列句子: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
寺寻找张怀民。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
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 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点明其闲
在常人眼里,那不过是一轮最普通的山 月,而在你的眼中却写满了种种情趣!此时, 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是你这样一个闲臵之人, 身处逆境,还能拥有闲情雅致,拥有积极追 求美好事物的乐观豁达情怀!苏轼你“宠辱 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 天边云卷云舒”, 这是一颗即使在艰难岁月 中也始终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时时刻刻发 现美、欣赏美、体会美的敏感心灵。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PPT课件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课PPT课件
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查漏补缺 • 1、重点字词把握,或注音( )或解释
• 藻( ) 荇( ) 遂( ) 相与( )
• 怀民亦未寝( )
月色入户
• 解衣欲睡
积水空明
欣然起行
• 相与步于中庭
• 2、句子翻译
• 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 ②念无与为乐者。
•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措,盖竹柏影也。

第12页/共13页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

谢谢您的观看!
第13页/共13页
• ①默写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②本文通过叙事、写景,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③“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你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呢?

第10页/共13页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色?哪里没有 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
第11页/共13页
复习课教学目标
• 1、背诵流畅,默写准确。 • 2、积累文言字词。 • 3、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 4、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1页/共13页
课前积累
• 古人常将山、水、花、鸟入诗入文,请写出相关语句。 •山 •水 •花 •鸟
第2页/共13页
文学常识
• 苏轼(1037—1101) • 字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_____”
之一。
第3页/共13页
整体把握


• 本文写了作者被贬黄期间在
•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思想。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B )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C、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指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 的人, 苏轼 张怀民 “吾两人者”是指 和 。文 中哪些句子表现了“闲”?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里边还有相互交 错着的水藻和荇草,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2、直接描写月光的一句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 , 侧面描写月色的句子是 水中藻荇交横 ,均采用 比喻 的修辞。 3、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 空明(清澈) ,本文是 以 作者的行踪 顺序来展开描述的。 4、①段运用了 记叙 的表达方式,交代 了 时间、地点和赏月的原因 ;②段运用了 描写 的表达方式;③段运用 了 抒情 的表达方式,作用 是 画龙点睛之笔,揭示文章的中心,表现作者 。
夜,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一句中,“入户” A 二字生动传神,下列诗句与此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B.床前明月 光,疑是地上霜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 7.本文以“月光”为线索,通过“念月”、“赏月”、 “议月”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心境。下列苏轼 咏月的名句中,最贴近本文心境的一句是( ) D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孤村一犬吠,残月几 人行 C.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段阅读 ①元丰元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 耳? 1.本文是一篇描绘月色的小散文,文中描写月色 的文句有三句,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出,并翻译
8、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 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 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 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 的特殊心境。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 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 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 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 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三、本文的写作方法是( ) A、托物言志 C、类比象征 B、即景生情 D、以物喻人
9.请仿照“他是一轮明月,大公无私地播洒光明” 的句式,按要求填空: (1)他是一条河流, 义无反顾地注入大海 。 (2)他是 一只雄鹰 ,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 (3)他是 一张白纸 , 毫无成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 1.月色入户( ) 2.欣然起行( ) 3.念无与乐者( )( ) 4.相与步于中庭( )( ) 5.水中藻荇交横( ) 6.庭下如积水空明( ) 7、盖竹柏影也(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合作与探究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 ,字 ,号 , 北宋文学家,与其父 、其弟 合称“三苏”。 这篇短文对 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 地记录了他当时谪居生活的一个片段,他表 面 ,但内心却隐含着仕途失意之情,透露 出 的特殊心境。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苏洵 乐观旷达 在贬谪中自我排遣 苏辙 月色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 1.月色入户( 窗子 )2.欣然起行( 高兴 ) 3.念无与乐者( 想 )( 的人 ) 4.相与步于 中庭( 一起 )( 院子 ) 5.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 ) 6.庭下如积 水空明( 清澈 ) 7、盖竹柏影也( 原来 )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只是 ) ( 清闲的人 )( 罢了 )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 复习目标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 3、能翻译重点的文言句子。 4、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5、理解作品的主题。
复习提纲
1、复习课文,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4、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 5、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