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中工业建筑震害及分析

汶川地震中工业建筑震害及分析张瀑 鲁兆红(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成都610081)提要 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工业建筑的损坏,本文结合对一些典型项目的损毁情况,分析了破坏的原因,并提出了今后高烈度区设计与施工的建议。
关键词 地震 工业厂房一、 概述在汶川地震中,有大量的工业建筑在地震中受到损毁,尤其在高烈度区单层排架及网架结构都出现了较严重的破坏,本文结合单层排架结构及网架的震损现象的调查,对震损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今后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建议。
二、 网架震害(一)项目基本情况及损伤本项目为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为现浇混凝土框架,二层为混凝土柱及连梁,屋面为网架结构,为了防水的要求,屋面采用压型钢板配筋并浇注80mm 厚混凝土。
二层结构基本柱网为28m ×12m ,结构总高度20 m ,二层柱高为12 m ,结构总长度156m ,由伸缩缝将结构分为两部分,屋面网架亦由两部分组成,平面简图见图1。
在7~8轴线间,由于工艺的需要,取消了整个开间的楼板及8轴线的梁,建筑物两端设置山墙。
图1平面简图地震中,1~8轴线的网架部分整体坍塌,见图2;8`~14轴线网架部分有个别边缘斜杆出现压曲现象,见图3,并有个别支座螺栓被剪断;在8~8`之间的吊车轨道连接处出现明显错位,达52mm 。
两端山墙在地震中未受到损坏。
图2 垮塌现场 图3 斜杆压曲(二)破坏原因分析在本项目中,相同设计与施工的两部分网架在地震中损毁完全不同,其主要原因归结为:1垮塌区由于7~8轴线的开洞及取消8轴线梁削弱了结构局部刚度,而端山墙实际上加大了1轴线侧的刚度,加剧了1~8轴线的刚度不均匀,使得8轴线柱的顶点位移加大,使得该部位附近的网架支座受力较大,发生支座螺栓被剪断或拔出;2本项目由于采用的是重型屋盖体系,当个别支座出现破坏后使得网架整体受力发生较大变化,使屋面局部倒塌演变为屋面网架的整体坍塌。
3网架结构设计并未纳入结构整体分析中,导致对地震作用下网架的支座受力估计不足,支座螺栓连接不能满足要求。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断裂长度185KM(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1、多道抗震防线: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

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综述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震中地带的大量人员和财产都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
其中,由于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和倒塌,给灾区的重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就汶川地震后建筑物震害分析及加固技术作一个综述。
一、地震造成的建筑物震害地震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往往可以对各类建筑物造成不同程度的震害。
在汶川地震中,很多建筑物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震害,比如一些小公寓楼可能会出现外墙裂痕,楼板变形和屋顶掀起等现象;而一些高层建筑,则可能会因为地震而倾斜甚至是部分倒塌,给建筑物及周边环境造成很大风险。
二、建筑物加固技术为了避免在地震或其它灾害下建筑物的倒塌,许多工程师们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加固建筑物。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墙体加固,就是在经过地震波测试后,经过色差分析后来选择贵重的岩石或水泥加固墙体,用尽最大努力使建筑物的承受力更强。
另外一种方法是带钢加固,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钢板,带或筋来将建筑物的房间或墙壁牢固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分散地震作用力,通过带钢的力量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期间不会倒下来。
最后,混凝土加固技术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加固方法。
方法主要包括混凝土压砂和钢筋混凝土加固天花板等。
这种方法用于创造比普通墙体重10倍的混凝土保护建筑物,将建筑物上方的重量向下分散。
因此,即使在地震或其它灾害情况下,建筑物也可以坚挺不倒。
三、安全评估在灾后建筑物修缮过程中,受损建筑物应经过专业的安全评估,以便判断应采取何种修理或改造方式。
建筑物评估从三个层次来进行: 房屋、单元和建筑。
评估主要是确定建筑物处于何种状态以及未来可能出现什么问题,从而更好地确定装修重建的方案。
四、结语汶川地震时,建筑物的震害和倒塌是造成极大财产和人员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日常建设中,建筑师和工程师需要注重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以保障人民的和财产的安全。
同时,在灾后重建中,有效地利用各种加固技术,对于增强建筑物的可靠性、增强其对自然灾害的安全性也是必不可少的。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震害浅析及抗震建议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震害浅析及抗震建议0引言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东部龙门山构造带汶川附近发生的8.0级强烈地震惊动了整个世界.不仅给震中区附近造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在此次地震中,沿地震带大部分地区建筑结构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村镇建筑遭受到的破坏程度最为严重。
村镇建筑的抗震水平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整体抗震能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非常重视民房的地震安全问题,其村镇建筑普遍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农村地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巨大,各国政府也已开始重视村镇建筑地震安全问题,如哥斯达黎加、洪都拉斯、印度、伊朗、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国家在村镇建筑抗震技术研究和村镇建筑抗震加固方面进行了程度不同的探索.然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尚未将村镇建筑建设纳入国家规范管理范围,对村镇建筑抗震技术推广应用进展较慢,其抗震能力仍普遍低下.在国内,自唐山地震以来,大陆共发生了几十次破坏性地震,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由于广大农村和乡镇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农村民居和村镇公共建筑设施防震能力薄弱,在遭受同等地震烈度的条件下,农村人口伤亡和建筑的倒塌破坏程度远高于城市,越贫穷的地区,受灾越严重.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我国村镇正在进行较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统计结果来看,全国有595.8×104户村镇农(居)民新建住宅,占总户数的2.27%,全国村镇房屋竣工建筑面积9.78×108m2,其中住宅6.88×108m2.可以看出,我国村镇住宅面积不断增长,村镇建筑抗震能力成为我国防灾减灾事业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汶川地震中四川地区村镇建筑结构的震害特点加以介绍,对作者在灾区调研过程中发现的破坏现象加以分析,给出村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相关建议,为以后村镇建筑的抗震设计工作提供参考.1汶川地震概况(1)地震的影响范围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汉川县映秀镇(东经103.40、北纬31.0“),震级Ms=8.O,震源深度14km。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建议

[] 北京 金土木 软件 技术 有限公 司 , 3 中国建筑标 准设 计研 究 院. EA S T B 中文版 使 用 指 南 [ . 京 : 国建 筑 工业 出版 社 , M] 北 中
20 0 4.
[ 稿 日期 ] 20 收 O9—1 0—1 9
载的组合下 高低跨 梁 内力 按梁顶 同高情 况计算 ; 罕 把
[ 作者简介] } 乍名鑫(98 , , 】7 一)男 湖南洞 口人 , 博士, 一级注册 结 构工程师 , 从事房屋结构设计。
遇荷载引起的另加 内力按 简支梁计算。主梁或 柱的承 载力不低于高低跨 梁梁端 纵筋承担的弯矩。工程结构
汶川大地震后 , 很多专业 同仁深 入到灾 区进行 了
建 筑 震 害 的 调 查 。大 量 震 害表 明 , 石 流 、 泥 山崩 、 灾 、 火
() “ 1 强梁弱柱” 现象突 出。震害总体情况 表明 ,
框 架 结构 的破 坏 形 态 大 部 分 为 柱 上 下 端 破 坏 , 框 架 或
谷 向韶 等 : 川 地 震 建筑 震 害分 析 及 建 议 汶
55
汶 川 地 震 建 筑 震 害 分 析 及 建 议
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向韶 , 刘 雨, 饶 兰
开封 450 ) 7 0 4 ( 封 大 学 土木 建筑 工 程 学 院 , 河 南 开
【 摘
要】 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 了 , 次地震 灾害带来 的惨痛教 训将是 深刻 的。笔者就汶川地 震 中各类 建 此
汶 川 地 震 中 也 尤 为 突 出 。 我 国 规 范 规 定 框 架 结 构 的 填 充 墙 必 须 安 装 拉 结 筋 , 增 加 防 震 能 力 , 次 震 害 以 此 中很 多填 充 墙 由于 没 有 设 置 拉 结 筋 而 发 生严 重 开 裂 ,
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因素及防治(全文)

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因素及防治1汶川大地震对建筑工程破坏的主要因素地震对建筑工程的破坏,XX认为不能单纯从地震本身的性质去分析,除地震强度外,还取决于场地及地基条件、建筑工程结构等一些综合因素。
1.1首要因素当然是建筑工程所在地区的地震震级及地震烈度这次汶川大地震的震级是8级,震源浅为10km左右,震中区烈度高达11度,造成的破坏很严峻。
但震中区外围的市区仅有7度,损失就相对较小。
此外,一些距震中较远的局部地区,烈度高于7度以上,甚至达9一10度,造成的破坏也相当严峻,原因与当地的地质条件有关。
对于浅源地震,震级为4级及4级以上,震中烈度随震级增大而提高,烈700度大于震级,震级越大,烈度越高。
1.2第二个因素是建筑工程所在地区的场地与地基条件根据有关资料,这次大地震的震中区造成的地表位移达几米。
如果建筑工程正好位于断层上,这样大的位移量,即使非常牢固的建筑工程也会被破坏。
相反,如果建筑工程不在断层上,造成的破坏就相对轻一些。
在某乡镇的同一条街上,位于断层带上的建筑工程全部倒塌,而离断层仅几十米的建筑工程虽然有破坏,却没有倒塌。
这次大地震使饱和砂土或粉土发生液化,形成软土震陷现象,表现在某一些建筑工程的基础地基正好位于饱和砂土或粉土上,地震致使建筑工程沉陷,3一4层变成为底层。
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区域位于青藏高原向平原过渡地带,地质构造与自然地理条件十分复杂,地震造成的倒塌、滑坡等次生灾害因而非常严峻。
倒塌、滑坡堵塞了河道,形成许多极具威胁的堰塞湖,而局部地区还因为滑坡而掩埋或砸坏大量的房屋,进一步加剧了灾害损失。
1.3第三个因素是建筑工程结构从汶川大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来看,主要危害是地震产生的水平剪切运动,同样的地面运动,开间比较大的房间所承担的力就比较大,也相对比较容易破裂和倒塌。
坟川大地震区域的某些学校与医院的建筑结构破坏就说明这一点。
1.4第四个因素是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任何地区的建筑工程是有一定的基本设防烈度,在建筑质量没问题的情况下,如果发生的地震对某个地区造成的烈度在基本设防烈度内,建筑工程应当没有问题,出现问题一般是施工质量的问题,质量不好的建筑工程一般比较容易损毁。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启示抗震概念设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2008年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教训,并从抗震概念设计的角度提出改进措施。
汶川地震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其破坏力之大、影响范围之广,使得大量建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
这一事件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更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从汶川地震的建筑震害中汲取教训,对抗震概念设计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回顾了汶川地震的基本情况,包括地震的震级、烈度以及受灾地区的情况。
接着,分析了地震中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包括建筑结构设计的不足、材料性能的不稳定、施工质量的问题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探讨了抗震概念设计在减少建筑震害中的作用,包括合理的结构选型、优化的材料选择、科学的施工方法等。
文章提出了改进抗震概念设计的建议,以期为我国未来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抗震概念设计在减少建筑震害中的重要性,为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我们也期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提高我国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二、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回顾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0级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
在地震中,大量建筑物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震害,其中不乏一些按照现行抗震规范设计的建筑物。
这一事实使得我们必须深入反思和重新审视我们的抗震设计理念和方法。
汶川地震震中所在的映秀镇,大量建筑物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其中包括一些被认为是按照抗震规范进行设计的建筑。
许多建筑物在地震中出现了严重的倒塌、开裂和变形等现象,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震害调查表明,汶川地震中的建筑震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物的整体倒塌,这主要是由于结构体系不合理、构件连接不牢固等原因造成的;二是建筑物的局部破坏,如墙体开裂、楼板垮塌等,这主要是由于材料性能不足、构造措施不当等因素引起的;三是建筑物的震后功能失效,如水电设施损坏、电梯停运等,这主要是由于设备设施抗震能力不足导致的。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发言者:叶列平前面听了那么多精采的报告,下面我就这次汶川地震中的框架结构中的很多问题做一些探讨。
这个图片是一个小学,这个是有外廊的,有构造柱的,这种新的抗震规范设计的楼多了一个抗震的层次,性能就比较好。
所以对于未考虑设防的砌体结构,基本都是唐山地震的重复,按照89规范以后设计的,采取圈梁和构造柱措施的砌体结构,大多震害比较轻,很少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因此砌体结构主要是如何落实抗震规范执行的问题,特别是落实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措施,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可能并不多。
主要是落实的问题,设计、施工、执行规范的力度问题。
框架结构的震害问题很多,前面有很多的介绍,最主要的问题是填充墙破坏严重,未实现强柱弱梁。
框架结构的震害大概有这么几个问题,一个是维护墙和填充墙的严重开裂和破坏,填充墙造成短柱剪切破坏,柱剪切破坏,梁柱节点破坏等等。
这是填充墙破坏的照片,不多说了,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造成恐惧的心理,修复工作量很大,费用很高,规范对可修没有明确定义,这是错层造成短柱剪切破坏的照片,其实只要预留缝就可以解决这样的问题,对于这样没有办法避免的短柱,可以采用连续箍筋约束混凝土的办法增强,这个是连续箍筋约束混凝土的柱子,这个是一根钢筋,施工其实也很方便,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已经成熟的技术,但是在我们国家一直推广不开,不知道什么原因,钢的外套管的柱子的问题,概念很简单,这是箍筋约束混凝土,可以防止外面的保护层脱落,可以很容易的提供有效的约束,并且还可以作为模板用,这个钢的外套和钢板混凝土概念不一样,只是在柱身这一段里面有一个钢的外套管,这个延性很好,可以防止短柱的剪切破坏。
相关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这是柱的各种各样的剪切破坏的情况,这个照片也是一个有代表性的,箍筋不少,但是都放在了底下,这个是偷工不减料,这是施工管理的问题。
强剪弱弯的问题,即使柱端先发生弯曲破坏形成塑性铰,巨大的轴压易使混凝土压溃,严重削弱柱端抗剪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卢伟煌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350001
[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
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 ,断裂长度185KM (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
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
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
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
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
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
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
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
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
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
1、多道抗震防线:
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
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
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
砌体裂缝被约束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框格内,不致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
再举一个例子,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由于上、下均有砖隔墙,虽然隔墙震害严重,有些产生裂缝甚至倒塌,但对主框架结构而言,看不出有裂缝,这是由于填充墙与框架形成二道抗震防线,填充墙承担第一道防线,填充墙先破坏,而保住主框架,因此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把隔墙的布置,提供刚度这些内容也写进去了,关于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其平面布置的位置和上、下均匀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避免不合理布置;其实墙体的布置就像剪力墙一样,需平面上对称,上、下均匀。
2、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贡献很大。
目前规范及现有计算手段尚无法对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因此由于填充墙不均匀布置引起整体结构上、下刚度,水平刚度的不均匀变化,其问题均未解决,这种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目前,必须根据概念去判断。
填充墙其实就像砖剪力墙,其布置原则必须按砼剪力墙布置原则去考虑,平面上对称、均匀,竖向必须贯通,填充墙布置不当造成的框架结构严重破坏震害例子很多,如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即没有隔墙),上部有隔墙,由于上部填充墙提供了很大刚度,造成底部形成薄弱层,底层柱顶、柱底出现塑性饺,结构濒临倒塌。
但其最直接原因是底层没有二道抗震防线和底层与上一层侧向刚度相差较大。
3、强柱弱梁基本理念:
抗震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强柱弱梁”,规范的实现方法是加大柱的设计弯矩,但从这次震害来看,强柱弱梁普遍未能实现。
强柱弱梁普遍未能实现主要有以下原因:
(1)、楼板起到关键作用:
结构设计时,在进行结构整体计算分析时,都是假定荷载传递路径为:板→梁→柱。
而实际上,普通的梁板结构属于无梁楼盖的一种特殊情况,有一部分荷载通过板直接传给了柱。
根据假定算出来的框架梁弯矩是个“假弯矩”,和实际情况有差别,由于楼板的作用,对于框架梁来说,其截面形式为T形梁,而非矩形梁,T形梁翼板内的板筋对框架梁抗弯承载力提高起到很大作用。
以上两方面的作用,框架梁的钢筋按目前计算结果的抗弯承载能力大大超过其实际承担的设计弯矩。
(2)、设计人员超配梁钢筋又起到推高作用:
结构设计人员实配钢筋比计算结果来得大,更可怕的是,梁通过裂缝宽度验算,又大大加大梁的配筋,有的甚至提高50%。
我认为除了大跨度,特殊使用条件的梁需验算裂缝外,均可不验算裂缝,按这种方法增加梁配筋,对整个结构的安全度没好处,如确需要加大梁配筋,相应的柱截面和配筋也需加大。
要做到强柱弱梁的抗震设计原则,就要反其道而行之。
在计算上,充分考虑楼板的作用,框架梁支座弯矩取到柱边,充分考虑板的钢筋作用,因此需把钢用在刀刃上,加
强竖向构件截面和配筋,设法让框架梁先出现屈服,实现比较好的延性机制,对抗震耗能比较有利,同时也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
强柱弱梁的设计除了强度需满足外,刚度也需控制,柱的线刚度必须大于梁的线刚度1.1~1.5倍,即柱截面不能太小。
业主和建筑师总是要求柱子截面越小越好,钢筋可以多加,尺寸都没得商量,从这次地震看,倒塌框架的废墟中可以发现细细的柱子,框架柱截面太小,直接的结果是柱头压碎和底层柱压塌。
4、抗震设防标准问题:
目前抗震规范是把基本烈度降低1.55度进行抗震设计,也就是所谓的小震设计。
这次汶川地震后,很多结构专家提出竖向构件设计过渡到中震设计(框架梁还按小震设计),保证竖向构件的承载力,有利于真正实现“大震不倒”的设计意图。
实际上,发达国家都按中震设计结构。
通过竖向构件承载力提高和中震作用的切入,这种细分的性能设计比较容易落实,实际工程中也比较容易操作,更容易达到强柱弱梁的基本指标。
5、防震缝的问题:
这次地震中,由于房屋相互碰撞产生的巨大灰沙烟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相互碰撞主要原因是设计预留的缝宽不能满足地震发生时建筑物的摇摆幅度,防震缝处的构造处理不当,这类破坏修复非常麻烦。
6、楼梯间梯板受力问题:
汶川地震楼梯间的梯板拉裂的情况比较普遍,说明梯板的空间抗侧力作用明显,但很少被拉断的情况,梯板被拉裂的位置有些专家说属后浇带位置,但我认为是梯板支座负筋截断点处,因为有些梯板有两处拉裂的位置。
修订抗震规范要求考虑楼梯构件的影响。
7、预制板问题:
预制板建筑,这次汶川地震震害特别严重,我认为不能用预制板。
原因有:预制板的搁置长度有限,把竖向承重墙体在每层楼板处隔断,整体性差,虽然规范要求要有可靠连接,但实际施工起来难以做到。
8、慎用单跨框架:
两根柱子,一根梁,组成的单跨框架,是最简单的结构形式,用于教学楼可以两边通风采光,再加个悬挑外廊可以让学生进行户外活动,所以常见于中小学教室,但是这种结构形式没有二道防线,一根结构柱破坏,框架马上倒塌,汶川地震中小学教学楼破坏严重,甚至倒塌,可能与此相关。
对有些教学楼外部改悬挑为柱子支承,单跨变双跨,情况就好很多。
这次修订的抗震规范就明确高层的框架结构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多层框架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我们省规定乙类建筑不能采用单跨框架。
9、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刚度大、变形小,许多砖混结构的大开间房屋发生破坏,因此采用砖混结构,开间的尺寸、房屋的高度、层数,层高、楼梯间设置的位置应严格限制。
考察发现圈梁和构造柱对抗震作用很大。
我省农村地区多采用砖混结构,为了进一步提高砖混结构的抗震性能,加密砌体房屋构造柱的设置间距,每层设置圈梁,端部楼梯间按框架结构设计,采用现浇楼板等措施,这是保证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