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个人心得感受2024年汶川大地震,是我这辈子难以忘记的一幕。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好在四川省雅安市的一个小镇上,亲身经历了这场震灾,亲眼目睹了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破坏和伤害。
这场地震不仅对汶川地区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也让我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自然的威力。
当地震发生的那一刻,我正在家里休息。
突然间,地面开始剧烈地摇晃,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摇摆的船上,失去了平衡感。
接着,一阵巨大的噪音传来,我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家里的家具、花瓶等物品便纷纷倒地摔碎。
我家的房子不敌地震的威力,屋顶垮塌,墙壁龟裂,一片狼藉。
我和家人被掩埋在瓦砾中,幸好没有受伤。
但是,眼前的景象让我彻底明白了地震的破坏力,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
地震过后,整个小镇的景象堪称一片废墟。
很多建筑物倒塌,道路被毁坏,电力和通讯中断,人们四处逃散、惶恐不安。
我看到很多家庭失去了亲人,很多人受伤,很多家庭流离失所。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地震的破坏力和人们面临的困境。
在震后的灾难中,人们团结一心,共同应对。
各级政府组织了抢救和救援行动,医疗队伍奔赴一线救治伤者,救援人员帮助受困者脱离险境。
我也参与了救援行动,虽然力所能及,但这个过程却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在灾区,见到很多志愿者和捐助者,他们不分昼夜地为灾区人民提供援助和帮助,让我感到无比的感动。
尽管遇到了这样的灾难,但我相信我们团结一心,一定能够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通过这场地震,我对自然的威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地震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它是地球表面静止状态受到破坏时的表现。
地震导致了山体滑坡、崩塌、地裂、火山爆发等一系列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巨大破坏。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虽然可以借助科技手段预警和减轻地震的破坏力,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自然的威力和规律。
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
此外,在震后的重建工作中,我也学到了一些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心得体会(三篇)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心得体会____年____月____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在了四川大地,令无数家庭破碎,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痛苦。
在那个不幸的时刻,____时____分,一场7.____级的大地震震撼了整个地区。
连日来,通过电视新闻报道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我们得以窥见这场灾难的惨烈景象。
每一幅图像都让人心生悲痛,每一句描述都令人感慨不已。
在四川绵竹市汉旺镇武都小学,教学楼在地震中轰然倒塌,众多师生被埋于废墟之下。
那些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渴望生存的眼神,令人动容。
在北川县城的救援现场,一位年仅____岁的男孩张吉万,肩负起了保护妹妹的责任。
他背着____岁的妹妹张韩,步履维艰。
家中长辈年迈,父母在外工作,小吉万勇敢地承担起了这个小小男子汉的责任。
他深情地说,他非常爱自己的妹妹。
在什邡市洛水镇的一处倒塌民房内,战士们经过____分钟的紧张救援,成功救出一名两岁的小女孩。
她被压在一位老妇人和一位成年男子身下,成年男子身受重伤,却顽强地支撑起断梁,保护着下面的亲人。
这一家三代的悲壮场景,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战士们来不及擦拭泪水,迅速将小女孩送往救护所。
在这场灾难中,我们感受到了深深的悲痛,但也同样见证了人性的伟大。
全国各地人民的心与灾区人民紧紧相连,救援队伍夜以继日地在废墟中搜救生还者。
无数志愿者自发赶往灾区,投入抗震救灾的工作中。
他们不畏辛劳,连续工作,甚至有人因疲惫过度而倒在了救援一线。
各地人民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共同为灾区人民提供支援。
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在这场灾难面前,我们不仅要祈求上天的眷顾,更要 mutual support(相互支持)和温暖。
每一个人的行动,每一份祝福,都是对灾区人民的鼓励和力量。
地震无情,但人有情,我们共同期待灾区的重建与新生。
2024年汶川大地震的心得体会(二)在____年____月____日的下午____时____分,我国汶川县不幸发生了震级为____级的强烈地震。
减轻地震震害的几点思考

减轻地震震害的几点思考一、引言5.12汶川大地震破坏性巨大,造成大量房屋、道路、桥梁倒塌破坏,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人员财产损失巨大。
这次地震给中国人民产生了一次极大的心灵震撼。
汶川地震后,许多地方传言要发生地震,人们草木皆兵,对自己居住的房屋都在问“我的房子能抗几级地震?”,汶川地震表明,目前的科学还无法准确预测地震,万一我们居住的地方发生大地震,灾害是否也和汶川一样大呢?如何减少灾害的损失,这是汶川地震后应该反思的问题。
二、汶川地震震害特点汶川地震后大批专家到灾区进行房屋应急评估、鉴定、灾后重建等抗震救灾工作,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震害调查和分析,得到了这次震害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一)山体滑坡十分严重,造成大量道理中断。
山脚下房屋被掩埋,或被滚石砸坏,河流中断形成堰塞湖。
(二)大量房屋倒塌,房屋倒塌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因素。
(三)房屋倒塌的规律基本上是:按89版后抗震设防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无抗震设防的农村建筑和城镇的早期建筑倒塌严重,农村建筑破坏比城市严重。
(四)生命线工程破坏十分严重,直接影响救灾工作。
三、减轻地震灾害的几点思考20世纪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人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目前我国由于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任然是巨大的,如何才能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呢?从地震中找原因,进行总结和反思,汲取经验教训,向先进国家学习,就能达到减少地震灾害损失的目的。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
地震的发生难以避免,扎实做好震情监测、震灾防御、地震应急、科普宣传等基础工作,防患于未然,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灾害的损失。
汶川地震警示我们:按照地震烈度采取相应的抗震设防措施是保障建筑物安全、规避地震风险的最有效途径。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突出地震防御为重点,学习和借鉴汶川地震应急的经验教训,针对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有重点、分阶段的逐步加以解决,切实增强全县防震减灾综合能力。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读后感一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读后感一《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读后感(一)今天在火车上看了徐有邻大师的上作,虽然总体上看的页数不多,但是还是收获颇丰的,简要总结如下。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用这个词来形容一本专业性很强的书也许不妥,但确实是这样。
抗震设计理论是庞杂而又枯燥难懂的,但是徐大师此书配了大量图片,论述直截了当,没有很晦涩和抽象的理论叙述,基本上都是从个人观点经过梳理之后直接形成文字,此乃大亮点之一。
书中内容是从作者在汶川地震发生后赶赴第一现场每天的手记整理而来的,因此内容很真实。
震害状况一章中论述了农居房屋、砖混房屋、底框房屋、框架房屋、古建筑、高耸结构几个方面,从每种结构的特点着重论述了几种破坏形态,着实令人深思。
农居房屋是农村特有的产物,大多随意而建,没有任何规范而言。
早期的农居有土坯房、“干打垒”、木屋架、砖砌房等类型,所有这些类型中也只有最后砖砌房最接近规范设计,但是农民盖房的淡漠意识,图省钱,这些房屋大多没有构造柱和圈梁,砖混房屋缺乏构造柱和圈梁的“围箍”作用,就如同堆积木一般,地震来临,轰然倒下,造成人员伤亡。
砖混房屋是汶川地震中倒塌最多的建筑形式。
县城中有很多这样的房子,虽然也在关键部位设置了构造柱,也有圈梁,但是大量预制空心板塌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最根本的原因是板端构造没按规范设置,胡子筋随意设置,板缝无拉结,板端孔无豆石混凝土浇灌,这些导致预制板就是搁置在梁或墙上,在地震来临,墙体失效倒塌之后,沉重的预制板轰然断裂、塌落,这样的照片在汶川地震中频频可见。
底框结构是抗震不利的一种结构形式,上重下轻,上刚下柔,地震来临时,底部若不能抵抗足够的`地震剪力,将被“拦腰砍断”,然后上边二层变一层,三层变二层。
这对底部往往是大开间、商业集中、人多这些状况造成的损失可想而知。
底框结构底部抗震墙的设置是重中之重,现实中有很多为了过分强调大空间,图省钱,少设抗震墙或不设,甚至还减小柱子截面,这些都是极其危险的行为。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继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6级大地震之后,2022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又发生了8.0级大地震。
面对毁灭性的灾难,面对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生命,我们如何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应该认真、全面、深入地进行总结反思。
反思之一:加强震前预测研究,建立定期发布地震预报制度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虽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地震不完全不可预测。
公元138年,张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检测到地震。
我国曾对辽宁海城附近1975年和1999年的两次特型地震也作了比较成功的预报。
同时,我国在各地特别是在地震带区域,都设有地震监测网站。
像8.0级这么强烈的地震,震前肯定会有微动前兆。
地震部门不会一点监测不出来。
至少,提前10分钟预测到是有可能的。
有了这宝贵的10分钟,再通过警报系统,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面对灾难,我们需要记住疼痛,更要汲取教训,只有这样,下一次,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如此惨重。
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减少地震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着力加强震前预测,作出及时预报。
为此,国家应完善地震预测预警制度,加大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投入;注重加强对公民地震知识的普及,建立像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样的群防群治体系;建立快速发布地震警报的决策机制,高度重视地震专家的意见,赋予市、县一级政府具有发布地震警报的权力,简化短临地震发布程序;像播报天气预报那样,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开发布中、长、短、临四种地震预报,重点是发布短临预报,允许预测预报失误。
国家地震部门要建立健全先进的标准化地震观测台站网络和重大地震信息快速上报系统,积极探索各种有效办法,加强对地震预测研究,加强与国外地震研究机构的合作(例如,日本已开展了针对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控安置在海底400台以上的地震仪,用高性能电脑分析岩石的变化来预测地震。
我们可以与日本等地震频繁的国家建立协作关系,互通研究成果),加强对地震前兆的观察,特别是加强对全国五大地震区23个地震带的监测和观察,强力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努力实现强烈地震和巨大地震发生前夕能成功监测预报。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及反思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摘要:基于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大地震,本文对震害进行看分析介绍,并详细分析了典型的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的结构特点及其抗震能力,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议。
Abstract:Based on the wenchuan 8.0 heavy earthquake which occurred on 12th May 2008,the seiamic damages of buildings we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nd th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building,as well as its anti-seismicperformance,wasanalyed in detail,which as sociated with typical masonrystructure and frame structure .Suggestions were rasied finally.关键字:汶川地震震害砌体结构框架结构Keyword :Wenchuan earthquake; Seismic damage; Masonry structure;Frame structure1 引言2008年5月12曰汶川大地震!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隔32年后,发生在我国的一次毁灭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地震是伴生着地球的一种自然灾害,只要地球存在一日,地震就存在一天,威胁着人类。
在人对地震的认知有限、无法预报地震的时代,如何把房屋建得坚固耐震,是全世界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历史使命。
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奋斗,吸取历次大地震震害的经验教训,在工程建设中,提出了适合国情的各类工程抗震技术。
从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提出的“基础深一点、墙壁厚一点、屋顶轻一点”的概念,到1976年唐山地震以后创造的砖房加“构造柱圈梁”技术,直到今天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了工程抗震设计的标准规范。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心得体会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心得体会汶川大地震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灾害,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
这次地震造成超过8.0级地震,导致了数千人的死亡和伤亡,成千上万的房屋倒塌,给政府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作为一个在这次地震中亲眼见证并参与了救援工作的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地震给人们生活造成的巨大冲击和伤害,同时也体会到了人们团结一心,互相帮助的力量。
首先,汶川大地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恐惧和震惊。
当地震发生时,我正在四川省的一个乡村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地震发生后,我和同伴们立刻感受到了地面的晃动和建筑物的摇晃,我们被吓得目瞪口呆。
随后,我们看到了一些房屋倒塌的场景,听到了人们的呼喊声和哭泣声。
这一切的情景让我感受到了地震的巨大威力,也让我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
同时,我也对自然的力量产生了巨大的敬畏之情。
其次,汶川大地震让我见证了人们拯救和帮助他人的伟大精神。
在地震过后的几天里,我看到了许多人们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救援工作,无论是从附近城市赶来的救援队员,还是当地居民和志愿者,都积极参与到救援工作中去。
他们不顾个人安全,穿越废墟,搜寻被埋的人们,尽最大的努力挽救生命。
我与许多志愿者一起参与了清理废墟的工作,虽然很疲惫,但我们看到了每一块废墟下被挖掘出来的人们,我们就觉得一切的辛劳都是值得的。
这次地震使我明白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团结和力量,也让我意识到了我们每个人都能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另外,汶川大地震也给我留下了对政府救灾工作的深刻印象。
地震发生后,政府立刻组织了大规模的救援行动,派遣了救援队员和医疗队伍到灾区,同时调动了大量的物资和设备。
政府迅速建立了指挥中心,统筹协调救援工作,并向灾区派发了救援款物。
政府的应对和救援行动展示了强大的组织和执行能力,也展现了政府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的高度重视。
这次地震让我明白了政府在灾难面前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让我对政府的决策和行动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结构工程抗震的几点思考

汶川地震后对我国结构工程抗震的几点思考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震中位置位于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以7.8级的地震破坏性震级,引发全球轰动。
这次地震对于我国的结构工程抗震技术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也在事后推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以下是一些有关我的思考。
1. 提升结构工程标准的紧迫性在地震中,很多房屋、建筑物的结构出现了大面积的破坏,主要原因是它们的抗震能力并不足够强。
因此,在提升结构工程标准上,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改进建筑材料和制造技术,探索可能的新颖方案,使得结构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同时,政府也应当出台更为严格的建筑法规,以保证建筑物在抗震性方面的安全性。
2. 创新设计理念对于地震来说,抗震设计的核心在于保持建筑物的稳定,使建筑物在地震中不会倒塌,从而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在这方面,如何创新设计理念,加强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控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点。
例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更为注重“墙走框架”的设计理念,来增强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3. 推广PPP模式在未来的结构工程抗震设计中,还可以考虑采用PPA(公共-私营-合作)这种趋势,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和重点领域的需要,打通公共和私营投资的瓶颈,以突破传统设计框架,实现防震装置的多方面发展。
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以更加理性、高效的态度来推动建筑抗震技术的不断进步。
4. 积极推广新建筑材料除了对于既有建筑物进行改进,对于新建筑物的材料也需要进行优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智能混凝土、化学改性结构软料等等,这些新型材料在抗震方面的性能也值得期待。
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加有效地抵御地震的袭击。
结语我国结构工程抗震技术研究面临的挑战,深刻反映出当前抗震领域的一些主要问题。
作为工程建设中的核心技术,抗震在不断地优化和进步,我们在不断挑战自己的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外的信息交流、吸纳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融合到国内社会实践中去,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结构工程抗震技术的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Reflections o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朱亚宁(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20113327)摘要:汶川地震灾害中,灾区各类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害,不同的房屋结构有不同的地震反应,破坏程度也不同,本文将对各类结构的震害做简单的分析和反思。
Abstract: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disaster areas of various kinds of houses appeared different degree of damage, different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response, extent of damage also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will be to do simpl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all kinds of structural damage.关键词: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单层工业厂房、框架—剪力墙结构、经验反思。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building earthquake damage, masonry structure, frame structure, single industrial factory building, frame - shear wall structure, experience, reflection.引言汶川地震是我国土木工程抗震能力的一次直接考验,也是我国抗震防灾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汶川地震中建筑结构的震害,反映了该地区建筑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的优劣。
本文将对汶川地震房屋震害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反思。
1汶川地震各类房屋结构震害分析1.1砌体结构汶川地震灾区的建筑多为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房屋以砌筑的墙体为主要承重构件。
地震时,砌体结构同时承受重力荷载和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受力复杂,位于高烈度区的砌体结构破坏严重,在极震区,大部分砌体结构房屋因建筑空间较大、构造柱及圈梁设置欠缺、采用无拉结的预制空心板楼盖致使结构整体性极差,导致建筑局部破坏或完全倒塌,在烈度较低的地区,多数砌体结构建筑也达到中等破坏程度。
结构破坏情况随结构类型和构造措施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会出现以下震害。
1.1.1房屋倒塌当房屋墙体特别是底层墙体整体抗震强度不足时,容易造成房屋整体倒塌,当房屋局部或上层墙体抗震强度不足时,容易发生局部倒塌;当结构平、立面复杂又处理不当,或者个别部位构件间连接强度不足时,容易造成局部倒塌。
1.1.2墙体开裂、破坏墙体的破坏形式主要呈现为斜裂缝、X型裂缝、水平裂缝和竖向裂缝。
墙体在地震作用下,主拉应力超过了砌体抗拉强度会产生斜裂缝。
当地震反复作用时,又会形成X型裂缝,特别是在窗间墙、窗下墙容易出现X型裂缝。
当楼盖刚度差,横墙间距大,横向水平地震剪力不能经过楼盖传递到横墙,引起纵墙在平面外受弯、受剪而形成水平裂缝,楼盖与墙体锚固差也会产生水平裂缝。
若纵横墙交接处连接不好时,则容易出现竖向裂缝。
1.1.3墙角破坏墙角处于纵横两个方向地震作用的交汇处,应力状态复杂,因而破坏形态多样,通常有受剪斜裂缝、受压竖向裂缝、块材被压碎或墙角塌落。
1.1.4纵横墙连接破坏纵横墙连接破坏主要原因是因为施工质量差,纵横墙连接不好,在水平及竖向地震作用下,连接处受力复杂,应力集中,导致整片纵墙外闪甚至倒塌。
1.1.5楼梯间破坏砌体结构的楼梯间,一般开间小,其墙体分配的地震剪力也比较大,可是楼梯间在高度方向缺乏有力支撑,空间刚度差,且高厚比较大,稳定性差,空间整体刚度小,容易造成破坏。
1.1.6预制楼盖与屋盖破坏由于预制板或者梁在墙体上的支撑长度不足,缺乏足够拉结措施,在地震时容易造成塌落,或是其下部的支撑墙体破坏倒塌,引起楼盖、屋盖垮塌。
1.1.7突出屋面的附属结构破坏由于这些突出屋面的附属结构与主体结构有比较大的刚度突变,在地震时会产生的“鞭梢效应”,再加上附属结构与建筑物主体结构连接比较差等原因,就出现大量破坏和倒塌。
比如突出屋面的房间、钟楼、女儿墙的倒塌,突出屋面的房间墙体开裂、倒塌。
1.1.8结论汶川地震震害表明,没有设置圈梁和构造柱的非约束砌体结构破坏率较高,空斗墙、灰砂砖抗震性能相对较差,震害比实心烧结砖墙体严重。
1.2框架结构汶川地震震害表明,框架结构填充墙开裂非常普遍。
部分房屋的框架主体结构在框架柱根部出现塑性铰,而框架梁除楼梯间的平台梁外,一般基本完好,因而呈现出框架柱先于框架梁破坏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
由于汶川地震的竖向振动非常剧烈,震中区域部分房屋的框架柱受到了水平、竖向叠加作用力,发生粉碎性压缩破坏,导致房屋受损严重甚至垮塌。
有少部分框架解雇填充墙因内埋线管而在线管处开裂有部分框架结构因设计不当而发生短柱和节点破坏。
1.2.1填充墙破坏空心砌块填充墙由于埋设在灰缝中的拉结筋的拉结作用不明显,局部坍塌的较多,而实心砌块填充墙灰缝中的拉结作用要好得多,局部坍塌的要少一些,但还是出现普遍破坏。
加气混凝土材料具有固有缺陷,如施工不当,加气混凝土填充墙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抹灰层也让容易开裂、剥落,较难判断其震害程度。
此外,震害调查也表明,当钢筋混凝土框架填充墙结构遭受罕遇地震作用时,填充墙对结构的抗震性能的贡献是十分明显的。
1.2.2短柱及节点破坏国内外历次震害调查和模拟实验结果均表明,短柱容易发生沿斜裂缝截面滑移、混凝土严重剥落等脆性破坏,尤其是超短柱的破坏更明显。
模拟试验结果表明,短柱的破坏特点是裂缝几乎遍布柱全高,斜向裂缝贯通后,强度急剧下降,破坏非常突然。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式主要是节点核心区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严重的会导致整个框架倒塌。
1.2.3结论框架结构尽管承载力及延性比砖混结构好一些,但仍有倒塌的可能。
吸取震害的教训,应注意以下几点:(1)框架的柱子(尤其是柱头、柱脚)在设计时应予以加强,真正做到强柱弱梁;(2)框架底部的抗侧能力应予以加强,可设置剪力墙或斜杆支撑;(3)钢筋的连接接头应设置在受力较小的区域,并按规范要求加强配置;(4)箍筋对围箍约束混凝土、维持地震作用下构件的抗力具有重要作用;(5)现浇混凝土楼盖倒塌、叠压同样会造成人员伤亡。
1.3单层工业厂房1.3.1震害特征相比民用建筑,汶川地震灾区的钢结构厂房、钢筋混凝土排架柱厂房主体结构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及抗倒塌能力。
各类厂房中,钢结构厂房震害最轻,破坏主要出现在围护墙体、附属构件等部位,正常设计、正常施工的钢结构厂房,实际地震烈度9度及以下时,主体结构构件通常没有明显破损。
钢筋混凝土柱厂房震害较轻,破坏严重的部位通常是屋面体系、围护结构和支撑系统,厂房的倒塌主要是屋面体系塌落造成的;排架柱震害不明显,实际地震烈度9度以上才会出现排架柱折断等严重震害;高烈度区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有基础、吊车、工作平台破坏和其他震害。
与以往的震害经验相同,砖柱厂房表现出的抗震能力较差,实际烈度8度时已有砖墙、砖柱破坏、屋面塌落、结构倒塌等严重震害。
1.4框架—剪力墙结构汶川地震重灾区多在中小城市及乡镇,主要为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而框架—剪力墙建筑很少。
框架—剪力墙建筑相对框架建筑而言,由于呈弯曲型变形的剪力墙与剪切型变形的框架之间的协同工作,其层间位移角均较框架建筑小,而层间变形的大小是地震作用下结构构件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框架—剪力墙建筑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汶川地震中,框架—剪力墙建筑所在地区的遭遇烈度与其设防烈度相同,或大于其设防烈度的1—2度。
因此,框剪结构震害较轻,个别的为中等破坏,无一例倒塌。
1.4.1震害特征震害特征主要有:连梁破坏;剪力墙墙肢剪切破坏或边缘构件混凝土压碎、纵筋压屈;墙体沿施工缝滑移错动,墙体竖向钢筋剪断;围护墙和填充墙破坏;框剪建筑中的梁柱破坏程度较轻。
2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的反思本次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尽管地震烈度异常是导致房屋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关于房屋抗震还是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反思的地方。
2.1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极重灾区地震烈度极大是汶川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汶川地震有10个重灾区,震前的设防烈度为7度,实际烈度达到了8—11度。
(2)未设防的旧房屋倒塌和破坏严重,而按照国家规范和标准正常设计施工的房屋都表现出较好的抗震能力。
(3)平面和立面不规则的建筑破坏比较严重。
(4)盲目加层、屋顶违章搭建、拆除部分承重墙体的建筑破坏严重甚至局部倒塌。
(5)突出屋面小塔楼破坏严重,甚至倒塌。
(6)不同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尤其是框架结构中的填充墙震害比较普遍,有的震害比较严重。
(7)伸缩缝不符合抗震缝要求的建筑,产生不同程度的碰撞破坏。
(8)有一些框架结构在地震中再现了“强柱弱梁”、“裂而不倒”的设计理念,但大量的框架结构因呈现出“强梁弱柱”的机制而损毁。
(9)框架结构的楼梯间的破坏较多。
2.2反思2.2.1牢固确立防震减灾工作“以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要坚持把震灾预防放在预测预报、应急救援、过渡性安置、恢复重建等各项工作的首位,确立“防范胜于救灾”的指导思想,从提高城镇综合抗震防灾能力这一根本点入手,在“软措施”和“硬措施”上下功夫。
“软措施”即规划及应急措施:如: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密度、防灾区域划分、场地选择、应急疏散通道、应急避难场地、应急反应和救援预案等内容;“硬措施”即单体工程抗震:确保工程设施的抗震能力,使原有工程得到抗震加固、新建工程抗震设防达到设防标准等。
2.2.2统筹兼顾,严格规划选址,避免场地对房屋的不利影响工程项目选址要考虑从地形地貌上尽可能避开非岩质的陡坡、高耸的山丘、河岸和边坡的边缘等不利地段;从场地条件上要尽量避开饱和砂层、软弱土层、液化土、软弱不均土层等;如无法避开,则应采取工程措施处理。
工程项目的选址还要同时符合当地的总体规划和防灾专项规划的要求,不挤占应急疏散、避难场所用地。
2.2.3加强房屋抗震设计,注重房屋结构选型,增强房屋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良好的抗震设计是房屋抗震的基础和关键,要协调好建筑创作与结构抗震的关系,房屋设计体型力求简单、规则、对称、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要力求结构体系明确,传力途径简捷,刚度和强度分布合理;薄弱部位加强;构件要考虑具有必要的强度和变形能力(或延性),并具有可靠的连接,支撑系统稳定;非结构构件(围护墙、隔墙、填充墙)要合理设置。
要优先采用抗震性能好的结构形式。
要坚持选用已被地震实践证明且广泛适用的框架、框剪、剪力墙结构形式,适当鼓励选用钢结构、木结构、钢管混凝土结构等抗震性能好的建筑结构形式。